第一篇:形式、空间和秩序:基础而永恒的建筑语言大全
形式、空间和秩序:基础而永恒的建筑语言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早就听老师说过,《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建筑百科全书,但是初见这本大部头,还是被吓了一跳。当我一头扎进这本书的时候,书上简练精准概括的语言和精美绝伦的插图把我深深的吸引了,从各种实例里中体现和诠释了建筑中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帮我们初学者建立了新的思考体系、建筑关系和空间秩序,并指引我们建立自己的一套建筑语言,是一本不可多得建筑入门指导书。
在绪论里,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不可以打一个比喻,在构成单词和扩展词汇之前,人们必须先学字母;在造句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句法和语法;在写文章、小说之类的东西之前,必须懂得作文原理,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点,人们便可以尖锐泼辣或气势磅礴地书写文章,可以呼吁和平,亦可以煽动暴动,可以评议生活琐事,亦可以发表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演说。同样,在表达更为重要的建筑意义之前,必须首先认识形式与空间的基本要素,理解在某一设计构思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运用和组织这些要素。
作者用非常精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的设计原则以及形式与空间形成的秩序表达。
第一章讲解了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中的点,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和制高点,也是构成建筑空间轴线的两端;建筑中的线,是西方常用的三大柱式,是横亘江河的桥梁,是建筑群美丽的曲线,也是繁华的轴线街道;建筑中的面,是一系列平行线不断重复的舞蹈,是遮风挡雨的屋顶平面或者构成闭合房间上表面的天花板,也踏实厚重或者作为楼板平面的基面;建筑中的体,是面无序或有序组合的集合,也是由墙体、地板、顶棚或屋面而组成和限定的建筑体量。
本章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叙述逻辑,从点的排列到线,从线的重复到面,从面的组合到体,由二维逐渐过渡到三维,由平面逐渐形成立体,学过基本要素以后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空间的概念,能够将要素简单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第二章主要叙述了建筑的形式,从几何学中推导出建筑的最重要的三种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基本形状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立体,由二次元空间升华为三次元空间。在从平面形状向体量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表面的概念,如柱面、旋转面、抛物面和双曲面等等。
随后又从规则的形状进化成了不规则的形式,再由形式的不同变换组合形成各式各样的形体。进而产生了建筑及建筑群的集中形式、线式形式、辐射形式、组团式和网格式,并且具体叙述了各种形式所构成的不同空间状态。作者也别出心裁的介绍了形式之间的接合方式和表面处理。
本章本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叙述逻辑,从简单的形状分析到形式,并且从形式的基本性质叙述到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单个建筑的层面分析过后,又从建筑群的角度讲解了形式的具体应用,让形式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平时认为的形状和单个建筑。
第三章可以说是前两章的一个小小的综合,主要讲解了形式与空间对立的统一关系。建筑中,实体形式与空间形式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一个建筑体或者整个建筑群都可以利用墙体、屋顶、洞口等限定室内室外或者整个区域的空间,此间形式就起着限定空间方法的作用。形式独立于一个空间之中,同时也可以限定空间区域的形式。之前章节所叙述的某些要素都可以成为决定和限定空间的基本形式,如基面的抬升或下沉、顶面和垂直或平行要素等等都对空间的大小和视觉体验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而这些要素恰恰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这就形成了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别地,作者还提出了各种要素上的洞口和由此形成的光,把空间与形式的关系再次体现的淋漓尽致。本章从形式空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出发,空间可以影响形式的种类,形式也可以限定空间的大小和视觉影响,在一个建筑体或者建筑群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遵循着辨证的叙述逻辑,又分别在其中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的各种形式以及形式限定的各种空间,构思精巧,叙述严谨。
第四章从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讲起,叙述了空间内的空间、穿插式空间和邻接式空间等,进而引出了空间组合的概念,分为集中式组合、线式组合、放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和网格式组合,这些组合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单个建筑,但更多的时候是应用在建筑群体中,形成或磅礴、或肃穆、或发散、或活泼的建筑群,加上恰当的插图,让读者的理解更加深刻。
本章基本是引入式的叙述逻辑,紧跟上一章空间形式的对立统一,讲解了空间的组合形式,也就是重复而深入的阐释了一遍空间与形式的关系,在每个叙述要点下又有着清晰的逻辑与框架,让读者对形式与空间有了更加深刻和具体形象的理解。
第五章的交通,先阐释了通往建筑物的道路,有正面式、倾斜式和螺旋式。又介绍了建筑物的不同入口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同时也说明入口的形式对建筑空间的限制。在这二者之间,自然而然的引出建筑群中路径的形状,分为线式、放射式、螺旋式、方格式、网格式和混合式,最终回到空间的层面解释路径与空间的关系产生的不同效果,交通空间的形式重新站在形式与空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层面上进行分析和叙述,分为封闭的、一边开敞和两边开敞的形式,有具体的介绍了楼梯在交通空间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叙述逻辑,从一栋建筑的外部道路讲到建筑的入口,再讲到建筑内部的交通空间,是按照一个观景者的角度进行讲述的,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理论,同时在移步换景的叙述中,也有着清晰的层级框架,总体上,非常容易理解。
第六章和第七章,我认为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一个补充叙述或者说是一个集中体现的范例集。
第六章叙述了比例和尺度,在解释了比例和尺度的概念以后,具体讲述了比例,有材料的比例、结构的比例、制作比例和比例系统,从一般到特殊,引出了黄金比例,并且非常细致的分析了神庙、教堂、古典柱式的黄金比例。柯布西耶创造了自己的比例系统——模度尺,从人体尺度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比例。最后,讲到视觉尺度和尺度比较,分别从个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层面加以叙述。
第七章主要讲述了秩序原理。从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重复和变换的层面讲述了秩序的原理,同时结合前面章节所讲的形式与空间的辨证关系,从宏观的层面分析了一批历史名城,由浅入深,结合图片和史实说明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整个第七章的总结性叙述都给我们一种宏观的感觉,从大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看过的建筑。
经过上面的分析,虽然每一章都有自己的叙述逻辑,整本书总体还是有一个完整连续的逻辑把握着,那就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平面到立体,从二次元空间到三次元空间。先从基本要素讲起,然后引出空间与形式,阐释了空间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后,以范例或者补充的角度继续叙述交通和尺度比例,最后用秩序原理将全书叙述的内容串在一起,整本书叙述结构严谨、细致,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叙述逻辑,渐渐把读者引入建筑的世界,建立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同时配以精美恰当的插图,让读者读来多而不腻、繁而不烦。
读完整本书,没有冗长繁复的叙述,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基本上所有叙述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斟酌的,非常简洁精炼,关键词和关键要点时刻贯穿着整本书。结构清晰,逻辑明确,一步步指引读者由浅到深的理解整本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些细节处理的非常好,就是作者会在不同的观点处运用相同的例子,但是给予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叙述,所以每当看到相同例子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翻到前面再看一遍,这样整本书读下来,对很多建筑的理解就不仅仅是一个面了,而是整个一个体系,有助于我们培养系统的思维过程。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插图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插图绘制非常精美,而且选择的插图都能基本与观点切合,同样的建筑在不同的章节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书上的观点,更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构成,综合来看,就能理解这本书最主要叙述的空间、形式与秩序了。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一些章节的插图标注的说明过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导致了看到某些插图的时候不知道它在说明什么,而且作者着眼于已经存在的建筑较多,而对建筑师、设计师提出的建议和指导并不多,仅仅是用已有的建筑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没有更多的关注原创。同时,作者整体的叙述大框架是非常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处理的并不好,比如讲到柯布西耶的模度尺,这很大一方面是和人体比例在一起的,但是作者却把它较早的安排在黄金比例后面,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初学者入门的一本非常适合的教材,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套已经存在的基本思维体系,同时如作者在绪论中鼓励的那样,希望我们随着今后的理解和实践,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创造自己的建筑语言。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是一本建筑入门的指导书,是一本有着自己概念体系和独立观点的著作,也是一本多方位解读建筑的读本,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更多方面它像一本字典,关于建筑要素方面讲解的非常专业而且易于理解,从基本要素到立体建模,都能给我们以非常详细的指导说明,用作者特有的思维体系进行建筑分析,当我们准备分析一个建筑的时候,就会遵循这个思维体系,从点线面体的基本要素开始分析,到建筑整体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的交通和尺度等等。同时这本书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和建筑群或者城区,让我们在了解建筑理论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中外建筑史的洗礼,对著名的建筑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清晰的框架,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建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这本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作者既关注了建筑的艺术性,又仔细考察了各种建筑的尺寸、比例等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专业精神。
最后,通过阅读这本书,书中的概念思维体系已经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下面我运用书中作者的观点分析一下我所要做的建筑模型——舒徳汉别墅。
舒徳汉别墅是由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于1956年在印度艾哈迈德设计建造的一栋建筑,这栋建筑充分体现了柯布西耶当时的建筑思想——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
首先分析舒徳汉别墅的基本要素(一层平面图及外接部分)
从上图不难看出,平面图中的点表示的是柱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划分空间作用。同时一层平面与外接部分的中间连廊,如果缩略成一个点的话是可以明显看出建筑的中心对称效果,而连廊就是对称点。首层平面图的各个部分基本都是由线划分的,垂直和平行的线要素组合在一起,就围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扩展到三维层面,也就是由面来控制和限定平面与空间,同时前面成排的墙面也构成了建筑韵律的美感。平面图中体现了别墅的基面,根据别墅原图,是与地面在同一平面的,并没有抬升或沉降基面。根据“L”型和“T”型墙面,可以看出这是承重墙,成为整体的支撑要素。舒徳汉别墅的上层花园上再加遮顶的双层屋顶,遮阳的同时可以让风任意通过,构成别墅一道特别的风景。整体看舒徳汉别墅,就是一个正方体盒子,附加一个小正方体盒子,但是其内部的空间穿插复杂,功能齐全。
二层及三层的基本要素分析大体也如此。
然后分析别墅的形式与空间,如下图(立面图)
不管是立面还是上面提到的平面图,都可以看出舒徳汉别墅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组成的,按照作者的说法是代表这纯粹和理性,也体现了柯布西耶本人追求自由有机形式的设计思想,正方形是双边对称的图形,有两条相等且垂直的轴线,正方体是非常稳定的个体,所以舒徳汉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是仍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舒徳汉别墅在立面的形式中削减了一些容积,形成凹进的入口,构成观景或者储物的空间,或者构成垂直或水平的窗洞,让形体更富于变化性。
观察舒徳汉别墅的剖面图,可以发现这个别墅是非常典型的网格形式,在这个模数化的空间网架里,任何数量的形体和空间都可以从视觉上组织起来,给人以非常整齐简洁的感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居住功能,也充分体现了柯布西耶“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思想。对于转角的处理,柯布西耶采用了两个面都没有延伸出去限定,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空间组成的体量来代替转角,舒徳汉别墅的四个角都是运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平面表达了清楚简单的柱梁结构,但空间却显露出丰富多样的特性。空间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平面最左边,连接3层主要平面与2层夹层的双折斜坡梯。
对于别墅的表面,柯布西耶没有采用过多的色彩,而是采用裸露的钢筋混凝土,在里面制造出洞口,利用洞口的三维形式产生出光与阴影的质感。
舒徳汉别墅借着在大框架中漂浮的居住单元形成高低错落的半户外平台,在上方屋顶所形成的阴影下同时风能自由穿越的活动空间,既限定了空间容积,又显得自由流畅,组织起一系列的形式与空间。
别墅内有很多“L”型布置的房间,围起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又不脱离整体,此种造型是稳定的,互相支撑的,可以独立于空间之中,室内的平行承重墙,通过平面本身的孔洞,空间区域之间可以互相发生关系。室内的布局很少有四个面围合的情况出现,这样就使得建筑空间更加自由。在这个建筑中,到处都是角上和面上交替穿插或独立存在的孔洞,使空间的感觉超出了实际的边界,转角式开洞或开洞上面增加天窗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照明度。
下面分析一下别墅的光影关系。
建筑整体的体块决定了光影变幻不会像朗香教堂那样美轮美奂,但是在表面铸造出的洞口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三维形式产生出光与阴影的变化,但是变化并不丰富,舒徳汉别墅的顶层开了几个洞口,是为了使阳光进入,让顶层的休闲空间更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功能。
因为室外空间的光影关系不是很突出,所以柯布西耶在室内大做文章。因为别墅所处的地点为热带,所以由于遮阳的需要,室内的采光很弱,为了使空间显得明亮,柯布西耶在室内细部元素、陈设、家具上选用了比较明亮的色彩,地毯选用了不常用的黄色。窗洞的四壁上施以红、黄、蓝等高明度的色彩。
整体建物故意显露未修饰的粗糙混凝土的立面,只有在屋顶遮阳板下部与室内天花板用鲜艳的色彩作为面材,周围柔软细密的热带植物也和粗糙的混凝土形成对比。
最后分析整座别墅的交通和尺度。
别墅外部有一条通向住宅本身的乡间小路,住宅的入口,采用简单的凸式,未加太多修饰,有着热带地区必须的遮雨棚,侧面还有别墅必不可少的车库。当然,室内的交通也非常方便,如上面提到的首层平面,不难看出,从一层到达一层外接部分的厨房,佣人房是非常流畅的一个过程。连接3层主要平面与2层夹层的双折斜坡道,线性的路线作为组合要素,成为别墅内交通的一个纽带。
上方,房间布置在“空中花园”内,分布于几个楼层,构成3组彼此独立切相互关联的套房。首层采用了以模度为指导的“理想铺地”。因为模度尺是由柯布西耶提出来的,所以在舒徳汉别墅里,他用此原理进行了实践,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总的来看,舒徳汉别墅的外形不似柯布西耶早期设计的萨伏伊别墅那样轻快、明亮,而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主要体现在裸露的不加修饰的钢筋混凝土上,其实这并不适合于居室的气氛,但是整座建筑的确体现了柯布西耶的建筑观和哲学观。也许建筑师的创造活动经常不知不觉地走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能创造出如此经典而又饱受争议的建筑。
通过对舒徳汉别墅的分析,我对《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以后不断的理解是实践中,一定可以将本书的思维体系运用到实例中,最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与体系。
第二篇:形式、空间和秩序读后感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
09级建筑
通过对《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的读阅,我对建筑有了更多的新认识。建筑原来不是之前我想象的和我所了解的那样简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塑造一个建筑,可以用不同的审美方式去观察群建筑,一个建筑放在不同的位置,处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效果。在我们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所谓的建筑手段和方式,把建筑玩弄得更加精彩有意思。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建筑的词汇和语言了解的都很少,读后开拓和丰富建筑词汇,对以后自己在设计方案中有着很大的帮助,对语言的表达,对形式的表现更准确。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到:“朴素的、几乎是方形的外部,围绕着复杂的内部组合,通过建筑上的洞口和顶部的凸起,内部的复杂性隐约可见······其内部秩序符合一所住宅的多样性功能,家庭的尺度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私密性所固有的神秘感。其外部秩序,以平和易懂的尺度表达了住宅构思的整体性,与其所处的绿地非常和谐,并且,有朝一日该建筑也许仍会与所在的城市和谐相处。”
这本书作者通过一些作品给大家呈现了作为一种审视、理解和梳理形式与空间的方法,而形式与空间恰恰是建筑中的关键要素。作者还以图解加以说明,我们更能理解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准则和概念提供清晰而简捷的方法;还利用各个时期和各种文化形态中可比较的实例,强调图解建筑概念和建筑组合,而且将话题延伸到更广泛、更值得关注的读者群体。这部作品不仅传授了知识给我,而且启发了我在未来的实践中取得最大的成功。
这本书的历史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界限。虽然有些时候,某些风格的看来可能是唐突的,但书中各种各样的实例都作者是精心挑选的。把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作为读者的我们在看似不同的建筑中寻找相似点,并把目光聚焦于那些最为本制的不同点上,因为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建造的年代和建造的场所。我们鼓励读者去关注其他实例,关注那些在个人经历中碰到或想到的实例。随着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变得越来越熟知,就会建立新的连接方式,新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虽然书中举的建筑实例,并不是尽善尽美,也不是所谓概念和原则所需要的原型。但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形式概念和空间概念。这些基本概念超越了历史背景,鼓励我们去思索:如何分析、发现和体验这些原则,如何把这些原则转译成连贯的,实用的,含义丰富的空间结构和维护结构;如何把这些原则重新用于一系列的建筑问题。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介绍,很好的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们所体验的建筑,在文献里碰到的建筑以及人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想象的建筑。
建筑通常是根据一系列已知条件,进行设想(设计)和实施(建筑)的,从本质上讲,这些条件可以是纯功能性的,或者说它们也许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氛围。无论如何,有一系列的条件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就需要一系列完美的新条件,这样一来,建筑的创作活动,就是一个从提问到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设计过程。
任何设计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去认识问题的所在,并决心给他找出一个答案。因此,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有关资料加以消化。这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极重要的阶段,因此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答案的实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面临问题时,设计师出于本能,不可避免地要预测答案,然而,他们所掌握的设计词汇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会影响到对问题的认识,而且也影响到答案的形成,如果某人对于设计语言的理解非常有限,那么面对一个问题,其答案的广度也是有限的,但是这本书通过研究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通过阐述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许许多多对于建筑问题的答案,来开拓和丰富建筑词汇。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不能仅仅满足设计任务书中纯功能上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建筑的物质上的表现是顺应人类活动的,然而,空间和形式要素的安排和组合,则决定建筑物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引起反响以及表达某种含义。有所依,这项研究虽然集中于形式和空间的构思,但是并不打算遍地建筑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介绍这些形式和空间的要素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把它们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符合功能上、意图上以及周围关系上所提出的条件,这是从建筑队角度上看问题的。
在表达更为重要的建筑意义之前,必须首先认识形式与空间的基本要素,理解在某一设计构思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织这些要素。
书中分章节对基本要素,形式,形式与空间,组合,交通,比例和尺度,原理进行了举例说明,下面谈谈我阅读后的感想。
基本要素:作为形式的基本生成要素:点,线,面,体。从点到一堆的线,从线到二维的面,从面到三维的体。每个要素首先都被认为是一个概念性的要素,然后才是建筑设计语汇中的视觉要素。本书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对现实中已经建成的建筑为例,将点、线、面、体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点、线、面、体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给人有不同的感受。以书中所讲的线为例,垂直的线要素可以限定一个明晰的空间形状,书中以四个伊斯兰尖塔勾勒出一片空间区域,塞利姆清真寺的窟顶在这一区域中壮观的升起。线要素在这个景观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通过实例的分析,表现出了线要素具有表现穿越空间的运动,为顶面提供支撑,形成三维的结构框架以包容建筑空间。通过不同实例的分析,让我们再读阅的过程中能够更具体的理解。书中用类似的方式对分别对点线面体一一进行了分析。通过阅读,改变了我曾经对基本元素单一的认识,我对点线面体有了更加深刻的广泛的认识。
形式: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的联系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词语,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指排列和协调某一整体中的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的手法,其目的是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形式的含义是内部节后与外部轮廓以及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形式通常是指三维的体量或容积的意思。在以后自己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形式的多变性和丰富行,运用到设计方案中去。
形式与空间:书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阐述了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组合,空间连续不断的包围我们,空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的物质,是一种不定形的东西,它的特点都依赖与我们的感知。当空间开始被体量要素所捕获、围合、塑造和组织的时候,建筑就产生了。书中也通过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入实例分析,阐述问题。通过对这章的阅读,我渐渐的体会到形式与空间是对立的统一的,书中通过对罗马地图片段的举例,我们了解到这幅地图的不同部位上,实体形式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底图关系可以颠倒,这样的结果都取决于我们把哪个视为主要素。例如对景观的解析,书中说道景观不能局限于室外或邻近的空间。室内设计要素还能提供引起视觉关注的主题。通过举例日本法隆寺室内,传统日本住宅的精神中心tokonoma,增加了我对景观更多的新认识。
组合:单一的空间构成的建筑几乎寥寥无几,一般的建筑物总是由许多空间组成的,按照这些空间功能,相似性或运动轨迹,将他们相互的联系起来。书中提到一些方法,讲一个建筑的各个空间彼此联系并组合成连贯的形式和空间的图案。在以后自己的方案中可以多考虑不同建筑的空间组合,丰富建筑的形态和功能。
交通:书中呈现的是建筑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方式,并把它们看成是一些积极的要素,影响着我们对建筑形式和空间的感知。交通是连接室内与室外的重要方式,在自己的方案中运用不同形态的交通样式,可以丰富建筑的内容和功能的多样性。
比例和尺度:书中讨论比例和尺寸相互关联的话题,尺度是指某物比照参考标准或其他物体大小的尺寸;比例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或整体之间的适宜或和谐的关系。不同的比例尺度给人以不同的感触,合适的在自己的方案中适当夸张一定的尺度和比例,可能给人带来特别的视觉冲击和效果。
原理:由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都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所以书中很自然的对秩序性进行了研究。秩序不单单是指几何规律性,而是指一种状态,即整体之中的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个部分要表达的意图,都处理得当,直至产生一个和谐的结果。原来,按照一定的秩序原则,能使一栋建筑物中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空间,在感性上和概念上,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和谐的整体之中。书中通过排列方式的列出,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变换。都能表达出不同的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或者特殊意义。书中通过对特奥蒂瓦坎,上帝之城,北京城平面,日本的严岛神社,梅莱多的特里西诺别墅等的举例,领悟了一点列出,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变换在实际建筑中可以根据观察者不同的想法和观察角度来实现对建筑的欣赏。
勒·柯布西埃《走向建筑》中写道,建筑中的意义:通过对形式与空间要素的介绍,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这些要素的物质实体在建筑中的视觉效果。点,在空间里移动确定了线,线确定面,面则确定了形式和空间的容积。由于相互关系和组合的性质,这些要素具有视觉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表达了领域与产所、入口与运动轨迹、等级与秩序等概念。这些都体现为建筑形式与空间所表达的平实而特殊的意义。但是,正如语言一样,建筑的形式和空间还具有其他的内在含义——联想的价值和象征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在含义受到人为的解释和文化影响的支配,因此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哥特式教堂的尖塔代表了极度教王国,基督世界的价值和目标;希腊的廊柱表达了民主的概念;也可以说,19世纪初期的美国体现了一个新世界的文明。虽然建筑的内在含义、建筑的符号和象征意义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在此应该指出,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结合为一个统一体,不仅为了实现他的使用目的,同时还表达了某种意境,建筑艺术将使我们的生活不仅显而易见而且含义丰富。“你使用石头,木头和水泥这些材料来建造房子和宫殿,这就是建造。人的智慧由此开始工作。但突然你触动了我的心,你给我做得好,我感到愉快,我说,‘这就是美’,这就是建筑,艺术由此而入。我的房子是实用的,我感谢你,正像我感谢铁路工程师和电话公司一样,但是你们没有触动我的心。“如果以这样一种方式,让墙壁冲天而起,我会感动,我理解你的意图,你的情绪是温和的,是激烈的,是迷人的或是崇高的。你树立起来的石头会这样告诉我,你把我安置在某个场所,我的眼睛会大量它,眼睛会抓住表达某种思想的东西,这种思想并非材料和声音所能表达,而仅仅通过形状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达,这些形状一览无余的暴露在光线之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必与使用或图形的要求有任何牵连,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教学创造,它们是建筑的语言,使用某些材料,从或多或少的功能条件开始,你就能建立起某种触动我感情的关系,这就是建筑。”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建筑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语言和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建筑设计方案中可以运用的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历史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会了在不同的建筑中观察重点······总之,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拓展了我原有的思维,丰富了我的知识,找到了一些建筑的灵感,学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了解了一些设计中运用的形式等,对我以后的学习和设计都应该有很大的助。话虽如此,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专业上才会不断进步。
第三篇:建筑基础形式[范文模版]
建筑基础形式
基础分类
1、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2、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3、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4、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满堂基础又分为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各种基础的解释
1)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2)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3)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4)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5)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按构造又分为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6)筏形基础:筏形基础形象于水中漂流的木筏。井格式基础下又用钢筋混凝土板连成一片,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换句话说,单位面积地基土层承受的荷载减少了,适合于软弱地基和上部荷载比较大的建筑物。
7)箱形基础:当筏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8)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给地基。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补充知识会详细介绍桩基础。
9)灰土基础:是由石灰、土和水按比例配合,经分层夯实而成的基础。灰土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含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限度后,灰土的强度反而会降低。这是因为消石灰在钙化过程中会析水,增加了消石灰的塑性。
10)砖基础:以砖为砌筑材料,形成的建筑物基础。是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砌筑方法,现代常与混凝土结构配合修建住宅、校舍、办公等低层建筑。
11)毛石基础:是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的毛石,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而形成。为保证砌筑质量,毛石基础每台阶高度和基础的宽度不宜小于400mm,每阶两边各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0mm。石块应错缝搭砌,缝内砂浆应饱满,且每步台阶不应少于两批毛石。毛石基础的抗冻性较好,在寒冷潮湿地区可用于6层以下建筑物基础。
12)混凝土基础: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承载体的基础形式,分无筋的混凝土基础和有筋的钢筋混凝土基础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