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

时间:2019-05-13 14: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

第一篇: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

诗词分类鉴赏——思乡诗

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思乡诗词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也甚为深远,究其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造成的离乡不易、亲情难舍;空间的转移带来的文化失落;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挫折造成的情感回归三个方面。

(一)

游子思乡情怀的产生首先源于离家不易、亲情难舍的桑梓之情、乡土观念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

中国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再逢难期,使那些外出求学、赶考、赴任、行游、出征的游子不免产生强烈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的思归和怀乡的悲伤情绪。另外,中国的宗法制度使一直安于乡土的中国人产生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从而使那些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根在故土的深刻的乡土观念。这种渗透于中国民众骨子里的深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极其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对亲人、故土的怀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心头,也不无广泛地上体现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经·小雅·采薇》中表现男女之思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表达思妇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益缓”;隋朝的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汉乐府民歌·悲愤》中“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柳永的《安公子》中有“万水千山迷远近,思乡关何处?”;《八声甘州》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及其在《归朝欢》中所抒发的“一望相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等等都体现了诗人、词人对故土、亲人、朋友的眷恋和怀念。

(二)游资的羁旅行役造成的空间的转换,文化的异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文化的失落感。

对于那些外出行游的诗人来说,当把自己从一个极其熟悉的环境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作者那种亲切、热烈的乡土感就会因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与这种陌生的一样的文化产生矛盾。从而导致游子在心理上产生对新环境的排斥和抵触,进而产生无依无靠、漂浮不定的浮萍之感。也就是诗人的情感一时不能找到很好的寄托,而导致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失落。

反应这类的诗词有唐朝王建的《十五日夜望月中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司空图的《漫书五首》“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五花休。”;《少年游》中“夕阳闲淡秋光老”等等,这些均源于诗人、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乡的情怀。在此,那些异乡风物,在游子看来却是“良辰好景虚设”。

(三)思乡情怀的产生还源于诗词人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挫折,人生理想的破灭和追求的失落。

在现实的生活中,诗人、词人为了维护正常的家庭生活,自愿或不自愿地去出使、宦游、从军、考试、经商等,其中他们并不能坦然地在精神和心理上接受和认同这种羁旅行役。当他们宦游不顺、科考落

处话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王维的《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中妻子的怀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寄托了作者对洛阳亲人的一片深情。

(四)贬谪思乡。古代正直之人从政,很多都因种种原因而被贬官甚或出京,至偏远之地为官。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落泊与背井离乡的愁思相交叠,便生出无限的感慨与哀叹。杜牧的《初冬夜饮》云:“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公元842年,杜牧遭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外放黄州,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于是,诗的首句诗人便以西汉淮阳汲黯自比,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遭遇。“客袖”句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杜牧《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练习:陈均《九江闻雁》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问:“„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分析: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3)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二)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元衡《春兴》

戎昱《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练习:顾况《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三)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为了加深认识,练习:岑参《逢入京使》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中的

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四)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诗词分类鉴赏——送别诗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秋、黄昏、月夜、清晨; 其他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酒等。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等。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还常用:酒、春草、寒蝉、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还有借别抒怀之作。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

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

五、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①虚实: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面写实景,后面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②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用典的又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

③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弥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④衬托: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画面感强。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明丽,洒脱飞动,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是反衬,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①比喻: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②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③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④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磧西行军》“都户行营太白西”,点明刘判官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是极言其远的夸张;元稹《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是顶针;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一语双关,“秋”字表面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心”上有“秋”说明“愁”,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经典例题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带雨的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赠别诗词鉴赏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送红线》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练习: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分析: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练习: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问: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1)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练习: 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分析: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2)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练习: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问:“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

分析: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3)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练习: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问:“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4)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秦观因“山抹微云”,贺铸因“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量,这绝对是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第二篇:诗歌鉴赏02·送别怀远诗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课题:诗歌鉴赏·送别怀远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三、考点解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怀远诗,指表现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情的诗歌。“怀远诗”与“离别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与“离”“别”二字相关。

四、鉴赏指导

1.了解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酒、秋等。2.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了解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2)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5)其它倾向。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4、了解送别诗的常见抒情方式及其它表现技巧。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送别诗运用的手法很多,鉴赏时应重点注意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如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写)、比喻待等。

五、例题演绎

【例1】赠友送别类1.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答: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⑧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答: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答:

六、方法归纳

1.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和客体(即“谁送谁”)。2.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3.充分利用诗中的关键意象。

4.学会巧妙使用诗中体现情感思想的关键性词语。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课题: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

2、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三、考点解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怀远诗,指表现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情的诗歌。“怀远诗”与“离别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与“离”“别”二字相关。

四、鉴赏指导

1.了解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酒、秋等。

杨柳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酒在古代往往又是“愁”的代名词。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了解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5)其它倾向。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4、了解送别诗的常见抒情方式及其它表现技巧。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如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写)、比喻待等。

五、例题演绎

1.赠友送别类1.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分)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⑧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六、方法归纳

1.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2.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3.充分利诗中的关键意象。

4.学会巧妙使用诗中的关键性词语。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1)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10年江西卷)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游览这大好春光。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2分)“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

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2分)

第三篇:送别思乡抒情诗

送别诗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3 分)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3 分)

参考答案:

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 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⑴.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⑵.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答案】⑴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⑵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解析】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 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答案】(1)酒(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解析】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 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译文】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思乡诗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⑵.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答案】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⑵.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长安九日诗(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除夜①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写景抒情诗

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1)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2)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1.(1)斜阳(2)半日(2分,每空1分)2.“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6.(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 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⑴.“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⑵.“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答出用典故,答出表现内容)(2)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貂皮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金兵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首诗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2分)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四篇:送别诗歌

送别(其一)

我想,有缘的人会看到,懂的人会懂。

秋水打盹的夜晚

马背上的人儿呀

你且慢且慢

待我回屋去

取那身铠甲

来为你穿上

你不说的我也不说

马蹄踏起尘埃

那纷飞的是我沉淀了一季的悲恸

我轻扬起的手不忍

将那一地纯白惊动

月光并不为此动容

它微醺着双眼

望见了湖畔

望不到天边

只是

彷佛

你一挥鞭

便成遥远

——8.24

第五篇:送别诗歌

引导语:离别是伤感的,亦是有很多不舍的,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送别诗歌大全,欢迎阅读!

送别诗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诗歌:送别

不要送了,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不要把泪悬在眼圈,这样我会心碎。

请用暖暖的泪水,把地址写在心里,或是靠在我的肩膀,留下这温存的记忆。

撩开透明的小雨,回头再望一眼熟悉的小院,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还在缓缓地向前移动。

不要送了,不要,亲爱的,无论生活把我抛向哪里,我都会把人间的真情装在心灵的车上,让时间拖着,带到每一个地方。

送别诗歌:送别朋友

那一天,那一日,面对熟悉的面容,似乎不该忧伤,不该落泪,只当是又一次送你去旅行。

只是,这一次路途有些远,时间有些长,或许有一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重相见,一如以往,听你慢慢讲述神秘的远方。

时而笑容灿烂,时面泪花流淌,一如往昔,一如往昔。

送别诗歌: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送别诗歌: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馀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送别诗歌:水手刀

长春藤一样热带的情丝,挥一挥手即断了,挥沉了处子般的款摆著绿的岛,挥沉了半个夜的星星,挥出一程风雨来。

一把古老的水手刀,被离别磨亮,被用于寂寞,被用于欢乐,被用于航向一切逆风的,桅蓬与绳索……

送别诗歌:别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掠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送别诗歌:赠别

人生有多少别离,唯天山下,这多急切,我骑着马,你也骑着马,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炽沙太热,野草带走容易凋萎,小溪给你容易枯竭,残阳不错,诗意很多,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人总是要离别的,阴晴圆缺,天山月,唯有心,像这草原,一岁一荣,消了残雪,地球没出都是中心,随便那里都可辞行,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赠一个背景给你看。

送别诗歌:离别童话

光芒,和着欢笑,慢慢,流映在墙上,黑暗的触角,不经意间,已摸爬上了我的窗满城的灯火,亮了,柔柔的,像妈妈的眼神,温馨而慈祥,然而我的眼睛竟然涩了,是泪吧,就让它静静流淌,美梦里的谎言里的欺骗,敲碎了,又小心拼成童话,灯,又暗了,连离别都消失了,夜风吹来浓浓的黑云,逼我赶快喝下,那水杯里的月亮……

下载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别怀人类诗歌鉴赏导学案

    送别怀人类诗歌导学案 一、 送别诗基本知识 1、送别习俗: , , 。 2、送别诗标题常含“ ”、“ ”、“ ”、“ ”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

    高三复习—送别怀人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知识链接】 一、送别诗含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 送别诗鉴赏 英山第二中学吴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专题自助餐 一、送别诗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

    送别诗鉴赏

    离歌一曲情依依 ——送别诗鉴赏 一、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

    《送别》音乐鉴赏

    李叔同《送别》音乐赏析 ——长亭古道的艺术情怀 [摘 要]近现代音乐家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洋音乐成就,另一方面又传承了中国文化......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一、明确送别诗的概念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书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