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14:1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第一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早已陈述过这样的道理,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该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可为何在古代社会仍是廉者少、贪者多?我认为这是人们虽有美好的愿望,可没有一套能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扬廉抑贪,使得廉政只成为一种口号。因此,我党的廉政建设需要思想、制度和监督上的三重保障。

一是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突出示范教育,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是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防止一些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健全公务接待制度、财务联签审批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只有建立健全明确的制度,才能使廉政建设切实可行,不至成为摆设。

三是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加强对不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要拓宽监督渠道,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把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横向监督和自我监督的网络化监督渠道,使各种监督形式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注重监督工作中发现线索,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况,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等损害群众利 2 益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只有让党员干部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我们的廉政建设才算是合格的,“廉”也不会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身边的常态,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远得到群众的拥护,永远屹立不倒。

第二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演讲稿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演讲稿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国庆节之后的第1次升旗仪式。同学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升旗,为什么还要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为什么要求我们虔诚肃立的瞻仰国旗。这当中教育意义有很多,在此我提出一点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敬畏心。

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敬畏之心”,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我鞭策”,;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看看身边同学违纪违规的情况,皆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没有了敬畏心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提起敬畏心,才能有感恩心;提起敬畏心,才能有谦虚之心;提起敬畏心,才能有珍惜之心。

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敬畏之心。我们的同学处在社会组织之中,对国家要敬畏,对学校组织要敬畏,对老师要敬畏,对校纪校规要敬畏,对父母要敬畏。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敬畏,将来走上社会,对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很好的敬畏;现在对学习、对课堂不敬畏,将来对工作对职业也很难做到敬畏;现在对老师不敬畏,将来对领导也不会敬畏,自己也得不到尊重。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提起敬畏心,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认为和自己无关,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坏的习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思想也是慢慢养成的,让坏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一种惯性,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后悔莫及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生长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我们要敬畏规律。不敬畏规律,将在规律中淘汰出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李嘉诚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幅。

同样,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也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学生的每一分钟,敬畏家长的每一分钱。

我们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不能滋长我们同学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

我分享的第二点是:师生亲,家校友。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亲人,学生同样是老师的亲人。亲人的爱,是不能计较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如父母般、如弟妹般的爱想怎样就怎样,而是严格严肃的爱。老师们,如果爱学生,就请你们严格。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要求学生。如果心中没有这份爱,也很难把教育工作做好。同学们,也请你们理解,教育你,是因为在乎你关心你,也请你们不要让关心你的人失望。

同学们,你们经过1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逐步适应了校园的环境。现在应该是密切融入的阶段,你的思想没有理由游离于学校和学习之外。因为时间是一晃而过,再过一个多月就要迎来我们的期中考试了。我记得上次李校长,在此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同学们每天都要回答: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离目标还有多远?我为目标的实现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我还有哪些不足。没有目标,没有想法是很可怕,也是很痛苦,好比在大海里的轮船,没有方向,不知道往哪里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梦想和想法,而梦想不是远在天边,不是舍近求远。任何事情,当下的就是最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现在拥有的东西就是最好。把眼前的事情,把正在做的事情把握好,就是在实践梦想。我希望,全体师生,每天都能向上向美的去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提醒大家,天气渐冷,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照顾好自己,是对亲人最大的关爱。

第三篇:演讲稿2: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演讲稿:心有敬畏

行有所止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敬畏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准则。我们虔诚的瞻仰国旗,源自于敬畏心。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那些违纪违法的情况,皆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

有了敬畏心,才能有感恩心;有敬畏心,才有谦虚之心;有了敬畏心,才有珍惜之心。

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敬畏之心。

我们要对国家敬畏,对学校组织要敬畏,对老师要敬畏,对校纪校规要敬畏,对父母要敬畏。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敬畏,将来走上社会,对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很好的敬畏;现在对学习、对课堂不敬畏,将来对工作对职业也很难做到敬畏;现在对老师不敬畏,将来对领导也不会敬畏,自己也得不到尊重。

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提起敬畏心,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认为和自己无关,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坏的习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思想也是慢慢养成的,让坏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一种惯性,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后悔莫及的事情。

万事万物都有生长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我们要敬畏规律。不敬畏规律,将在规律中淘汰出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李嘉诚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幅。同样,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也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学生的每一分钟,敬畏家长的每一分钱。我们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不能滋长我们同学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

第四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敬畏制度[范文模版]

《鉴史问廉》观后感: 敬畏制度

《鉴史问廉》观后感:敬畏制度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一是对“制度”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制度”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断送前程、祸及家人。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传学习,把“制度”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对权力要常怀“平常心”。“制度”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领导干部要规范、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这种“平常心”,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三是对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作为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诱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制度”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作者单位为XX县交通运输局)《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

《鉴史问廉》观后感:敬畏制度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一是对“制度”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制度”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断送前程、祸及家人。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传学习,把“制度”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对权力要常怀“平常心”。“制度”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领导干部要规范、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这种“平常心”,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三是对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作为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诱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制度”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作者单位为XX县交通运输局)《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

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第五篇: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人民论坛)

陈家兴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

19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了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自然心存敬畏,规约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平安度过“环境风险陷阱”,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下载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_9)黄金时段播出的《鉴史问廉》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我都早早的等在电视机前,为每集的故事深深吸引,并从中学到了很多。 古代廉政......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近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观看了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大型纪录片,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对《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的观看,不由想到习近平......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

    观后感-鉴史问廉

    观后感 ——大型记录片《鉴史问廉》 按照中纪委文件要求,公司党委狠抓落实,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了为期三天观看大型记录片《鉴史问廉》活动,让职工从根源上对反腐倡廉进......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河南省农药检定站岳文英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以后,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唐太宗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才开辟了大唐盛世。 《鉴史问廉》从春秋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清帝国的衰败,把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