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讲解[小编推荐]
我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点反思 魏彦琴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阅历+反思=成长”。教师经常不停地进行教学反思,驾驭课堂的才干就会不时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自动生成就会不时取代主动接受,就会取得越来越理想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历史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多年的尝试,要把最新的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历史课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而不在课下及时温习就会很快遗忘,下节课就会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所以历史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而现实情况又是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完成有次的记忆及复习……听了赵老师的课后,依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功夫,争取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以便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趁热打铁,记忆刚刚学过的内容;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两节课距离两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温习很重要,我在每节课前精心准备检测题,上课前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窗们照着温习。这样通过上课和温习两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二,习题课事先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相应的既定任务。由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第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介绍并简要分析一则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这项工作我以前曾经尝试过,但均没有坚持下去。赵老师的课堂上一名学生的现场演讲让我有很大的触动-------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我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点反思
兴华中学政治组:冯振华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阅历+反思=成长”。教师经常不停地进行教学反思,驾驭课堂的才干就会不时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自动生成就会不时取代主动接受,就会取得越来越理想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多年的尝试,要把最新的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却不能真正体会。一般情况下我都采取链式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当讲到“我国经济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通过剖析其中的道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但是听了赵平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算广,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我的课堂上依然缺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而不在课下及时温习就会很快遗忘,下节课就会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所以政治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而现实情况又是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完成有次的记忆及复习„„听了赵老师的课后,依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功夫,争取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以便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趁热打铁,记忆刚刚学过的内容;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两节课距离两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温习很重要,我在每节课前精心准备检测题,上课前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窗们照着温习。这样通过上课和温习两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二,习题课事先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相应的既定任务。由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第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介绍并简要分析一则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这项工作我以前曾经尝试过,但均没有坚持下去。赵老师的课堂上一名学生的现场演讲让我有很大的触动-------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 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加分。学生们都愤怒地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 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 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的篇章。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被老师刚才的话深 深吸引和打动。老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1、种族歧视的危害。
2、消除种 族歧视的意义。于是学生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究。这是西方的课堂, 我们姑且不讨论在课 堂上教师和学生“打架”的事情,姑且不讨论混乱的课堂秩序。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 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地参 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探讨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 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感悟和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当中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建构课堂
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中的最主要转变,就是要改变“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 方式, 让老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 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要注重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组
织引导及课后的巩固反馈这样三个环节, 当然主体环节是课中环节, 即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 计,主动建构课堂,巧妙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 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设计中的智慧。如我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这节课的: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庆节天安门 广场所放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提问两三个同学让其 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点评,自然导入新课。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即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创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 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和探究, 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同时, 我认为不能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 由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 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而应该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作秀,不折腾,不走过场, 不一刀切, 该精讲时必须精讲, 该细讲时必须细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灵活安排。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看表面 ,而应该看学生是否学的轻松,是否学的满意,是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际上,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传统课堂秩序的控制, 更重 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 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并及 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 “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便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 创新的欲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课程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恰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均可引入其中。但历史课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并且 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 些知识传递给学生。我认为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
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兴趣, 活跃课堂;也便于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我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 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在讲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 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 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 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 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人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这样 ?(4你认为这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 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 到 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如果没有多 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 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 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 认识, 我想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 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之外,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 去解决。即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 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 往往是其
他学科的专业教 师代课或兼课, 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 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 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 切的感受是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才知道该 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如何在两难中抉择,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不能不走, 不能走错,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 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四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倡导教师应努力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辨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要求凸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却过于追求形式,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势头不能放缓,但是并不等于无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以致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热闹”化。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为了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1 于是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当然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实施新课程,但如何落实、操作,需要斟酌。如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更为关键的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显得散而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客观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二)教学目标片面化趋势明显。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它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并且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事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但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2.重结果轻过程。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于是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不可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3.过分强调人文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教育,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认为“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主旨,于是打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旗号,将历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历史课上成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人文教育只是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通过感悟去完成,而不是把“人文性”当作“硬性”标签粘贴在课堂教学上。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看它是不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如果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出系列性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让同学们讨论、作答、质疑。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去分析,使学生能产生困惑,激起他们去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这样,他们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实践看,这一位置的转换,收到的效果是惊人的,同学们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 学的有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也是一个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素养和气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有意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是肚子里有墨水的问题,更是一种教师的能力素养,因为语言表达的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历史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会学历史”。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 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回顾,它能使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总之,教学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不应热衷于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因此,作为教师,应狠下功夫,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这才是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6)[2]汤红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6)[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第五篇:浅谈高中历史的多元化课堂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的多元化课堂教学
摘要:多元化教学属于一种教学艺术,然而如何利用好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收获、在学习中体会却是难上加难。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弊端,如何避免不足,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将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在历史课堂多元化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艺术
众所周知,高中是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而历史学科繁重的记忆任务让学生更加头疼,导致很多学生在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厌学,这就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艺术来拯救高中历史课堂。我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多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信息渠道也更为开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早已经不拘泥于历史课本。
高中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之时,自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对历史事件的独到看法,他们对于网上新观点的兴趣远比对历史课本上知识的兴趣浓厚。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渠道,另一方面,网上知识混杂真假难辨,容易误入歧途。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述的史实,以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繁杂的历史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注意教学艺术的运用、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既抓历史基础,又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传统教学的精髓,还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学习充满兴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致力于树立“课堂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只有建立了师生平等的氛围,学生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加深了师生友谊。
第一,为什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一名教师如果总以师者自居,打造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不当的目标观将对一个班的历史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严重导致历史创作灵感被扼杀,因此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迫在眉睫。第二,如何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教师在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学生争做小老师,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这种创新形式的多元化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更有利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
二、多元教学,课堂巧妙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完善的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记忆深度。而高中历史课堂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视热播作品。教师可以从近年来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现象入手,试图构架起影视作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桥梁。第二,运用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图片及视频更有利于人脑的记忆,尤其是针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一新的授课方式。根据记忆曲线,视频图片等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当他们在观看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会将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两个人的。这一多元化教学过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同学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与记忆。
在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切不可忘记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收获,学习后有进步,为下一步课堂教学做铺垫。教学中恰当运用白板多媒体,采用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欢乐的教学情境,启迪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划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一点是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多元化活动。普遍来说高中生心智较为成熟,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加以利用,如果不控制则会导致课堂主旨内容跑偏,所以教师在划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制定一个计划。
第一,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提倡不同的答案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一课时,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制作成PPT,学生们热烈讨论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不用教师去苦口婆心的灌输和提示,这样关于民国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就被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也需要教师规定课堂讨论的内容,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进行PPT制作和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聊天,导致上课秩序被打乱。
第二,设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时间。这要根据讨论的内容来灵活决定讨论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时间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遵守规则,不能因讨论而忘记了时间和纪律,仅靠老师来安静课堂。
第三,进行课堂讨论及辩论的总结。在讨论完毕之后每组选出一人总结讨论过程,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员也可以举手积极发言,补充该学生没有提到的方面。讨论总结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是检验本次课堂讨论质量的标尺,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就能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也就能够对学生形成创新型人格非常有利。
四、拓宽思维,优化学科结构
多元化的历史教学除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应该包括有更多的内容,甚至包含超出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比如历史学习总是会牵涉到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地理知识也需要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从中选择一个答案”。因为没有地理坐标概念,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不健全的历史知识结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历史学习,拓宽学生思维,优化各学科的学习结构。
在当代教育中,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注重历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