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走马灯的奥秘
(教学反思参考1)走马灯的奥秘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上,让学生说说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难点是:对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的认识。生字教学抓住多音字“转”和“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理解字义并组词。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错误有“蜡”字“虫”字旁写为“火”字旁。“形”与“型”在组词时分辨不清楚。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我引导同学们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是怎样的神态,自由说,再读课文,找出对应的段落,引导学生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比较好,大家都动起来,分散精力的同学少。在朗读指导时,重点指导多音字“转”在不同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不同读音。
因本篇课文浅显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学生也理解得好,课后问答基本能叙述清楚,真正让我领会到:“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设计 语文S版
走马灯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学习仔细观察的方法;尝试快速阅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描写茅以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有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在我国有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卡片,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环绕读四声。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奥:上边不封口。
3.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5.指导书写:悬
引导观察结构:上长下断;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6.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默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感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像;茅以升介绍等。)1
第二课时
一、资料交流
1.上节课请大家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2.小组交流资料(图片、文字、影象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课件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看图了解走马灯的样子。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二、读课文,再次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课文,思考。
2.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3.导读: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分别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朗读。(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①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课件: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②引导学生品味带点词语,体会其善于观察。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③朗读感悟、评议。
④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2)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动脑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课件: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①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②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③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学生交流看法后引导朗读。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随学生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 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四、总结
茅以升不仅观察,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实践验证。正因为如此,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科学家的故事。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第三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传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的是对比理解的方法。文中具体讲到鲧和禹两人治水的方法和结果,这是讲课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授课的过程中,较难让学生理解的是两种方法为什么会取得不同的结果,因此我做了一些动画演示,让学生有直观感受,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第四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蜗牛
(教学反思参考1)蜗牛
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第五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七颗钻石
(教学反思参考1)七颗钻石
一、成功之处:问题设计少而精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给母亲——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小姑娘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二、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