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六上

时间:2019-05-13 14: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反思六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反思六上》。

第一篇:教学反思六上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综观全课,有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课一开始老师就背诵课文的第一段,用课文本身具有的美来吸引学生,这种导入非常的新颖而且有效。接着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当中老师能够及时的点评,如:老师真不敢相信,给你这么点时间就能够背诵下来这么多自然段。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个过都一学生自己朗读和理解为主,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老师只是点评和引导。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初读《草虫的村落》一文,我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来描写: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的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盎然,使人读后,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乐而忘返的感觉。

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的缘故,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字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叙说中,发现他们仿佛真的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悟文字,体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轻松上阵,一蹴而就。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了。

工程师小助手、导游小姐的诱惑

我在上《詹天佑》一课时,其中有两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做一回“工程师小助手”,设计图纸。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的创新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二)过一把“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瘾。

课文结尾没有简单地喊上几句口号为詹天佑“歌功颂德”,而是设计了“老外坐火车”这样一个情景展现,引导学生以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车上的外宾介绍京张铁路,穿插播放火车鸣笛“呜„呜„”声中。学生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之情全包含导游词的解说中。

在一颗颗童心面前,你无法想象“工程师小助手”、导游小姐(先生)的“诱惑”力有多大,在体验不同角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达到了一个目的--学习詹天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穷人》教学反思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

如《穷人》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教师必须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积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教学,我的收获: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让人间充满爱。人生的幸运是拥有真正帮助你的人!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方法,抓住课题的“神圣”。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

《少年闰土》教后感――换个角度提问

闰土给“我”讲的四件稀奇事按说都是蛮吸引小孩子的,自然也会给“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我在上第一教时中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们相当踊跃。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有个感性的认识。我索性发挥一贯来的特长――情景式教学。当然,可不是每一件事都演习一遍。我叫学生抓住最感兴趣、最适合做的“雪地捕鸟”作为重点来表演一番。我的意图还有正确体会作者描写的动词的准确性。应该说,这堂课相当成功。

第二教时开始,我想讲讲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特写的。再有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别具匠心。于是(按照教参)我很有信心地问:“你们说,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我想,学生们肯定会说:“月夜刺猹。”可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雪地捕鸟!”啊?!哦,原来,在我们的孩子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雪地捕鸟呀!也难怪,那个猹的什么动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可能还会想,叫我一个人在那么冷清的沙地里孤零零地管西瓜,还得刺猹,太可怕了!我意识到可能是我提问的角度不对,马上换了句话:“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这下子,学生马上想到了月夜刺猹。何况作者把它安排在文章的开头,描写又那么细腻生动。我们又从作者创设的意境、色彩、人物的动作特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终于,又回到我的教学预设上来了。

有时候,换个角度提问,更能够切合学生实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东 浦 镇 薛 渎 小 学

教学 反 思

姓名__________

第二篇:六上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呢?

一、抓住课题,感悟内容

课始,我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对小草和大树的印象,使学生明白:小草是那么的矮小柔弱,大树是那么的高大。文章是写小草和大树的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讨文章的内容。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很重要。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训练很重要,并且默读应有任务。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须训练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名说,教师帮助修改,力求说得简洁、清楚。

二、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然后引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再让学生思考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础上,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轮椅上的霍金》教后反思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内容实际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因此品味文本语言时,学生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来展开学生的想象,在交流、思考中走进主人公。

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课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结论:双腿瘫痪、说话功能被剥夺、身体彻底变形。这文字背后包含的丰富的震撼人心的内容被省去了。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生活经历的限制,他们难以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很难体会出“残酷”的内涵,从而也就不能较好地体会霍金作为生活强者的一面。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提供句式及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怎样?让他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怎样?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气氛也活跃了许多,但是总体感觉学生仍然说得不透,对这段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满足、乐观、顽强、执著等精神的领悟还是较为表面的。如何向文本的纵深行进,我不知所措!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课后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怎样才能通过一篇读书笔记打动孩子,走进孩子的心?

1.联系课文,体味生存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独立生活28年,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同学们,你能想象吗?请仔细阅读课文8—12小节,联系课文内容,想想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习这一段,我没有让学生直接从文中找出他如何在孤岛生存的语句,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他的生存方式,来想象他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并且仔细研究内容,有根据地想象出他曾经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没有衣服穿……再联系课文得知他是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进出课本变得自然、有效,好象反过来学习课文内容,其实三句不离本行。

2.积累名言,启发回味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是书中的一句名言,我先举了个黑夜一人在家的例子,引起学生共鸣,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实际上就是没有战胜苦难的勇气与信心。再让学生猜测一下当时鲁滨逊的处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理解。学生边积累,边回味,明白读书还要有慧眼。

当然,文章不仅仅是描写《鲁滨逊漂流记》。走出小说,我让孩子们明白了家传的期望,写写缅儿的赠言,讨论女孩子要不要读这本书,如何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正因为小说已经深入人心,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才能让文章学得有滋有味。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草原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在教这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碧绿碧绿,嫩绿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长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课文上下来感觉学生读书的部分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我自己进行了范读,也让学生自己读,但请学生起来读的时候还是出现不少字音不准、漏词断句的现象。以后在教学生字词这一块时还要加强,特别是二类字要反复识记。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围绕这个重点,我设计让学生搜集资料,初步认识麋鹿,课堂上抓住你知道了麋鹿的什么来教学。补充阅读有关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让学生意识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麋鹿,读有关的阅读材料,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课堂上听讲的都很认真,读课文正确、流利,声音也很洪亮,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反思

一、扣题导入,简介巴金

这是谁写给家乡孩子的信呢?自然过渡到对巴金的简介。接着回忆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封回信,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巴金爷爷在回信中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交流回信的内容:回信的缘由;告诉孩子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教育孩子珍惜时间;提出希望。其中第二、三两部分是学习的重点。

三、批写旁注,走近巴金

本课的的学习仍然可以采用批写旁注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从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如学习第一部分回信的缘由,学生就从“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体会到孩子们对巴金爷爷的关心,思念,敬佩,从而理解“温暖”。从“无论如何,……我终于拿起了笔。”“……多么……多么……”体会到巴金对孩子们的关爱。

第二部分,学生也体会出了巴金爷爷的谦逊,无私奉献,珍惜时间。这一部分是一个重点,要指导学生弄清句子与句子的联系。巴金爷爷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那么怎样奉献呢?那就是要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要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那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付出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巴金爷爷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地娓娓道来,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提出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溢于言表。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我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课文中钱学森这样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个“应当”也就是应该这样做,任何人都能这样做,这是每一个爱国华侨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爱国的感情是没有界限的。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罢了,让学生感悟到爱国是自然的,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我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有的孩子说自己如果是钱学森,不会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到祖国。而有的孩子却说是祖国培养了自己,所以要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从而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

教师随笔欣赏《詹天佑》教学反思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抓住课文后的问题来进行: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1~5自然段,找出写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就找准了:尴尬——羞辱——大笑(开怀不已)——静默——赞叹。找到这条线索,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思考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林肯宽容、谦逊、真诚的品质和不卑不亢、智慧超群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虽出身卑微,但并不自卑,充满自信,他的博爱、民主的情怀令人震撼。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文章的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林肯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断地变得丰满与高大起来。

课文的最后一节,主要抓住“最有作为”这个词语体会林肯的伟大功绩,补充了南北战争的一些资料,又让学生阅读《补充习题》中关于“宽容”的名言和《宽恕的力量》这篇短文,看得出学生对林肯这个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不足之处: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的解读还不够精细,如三个“永远”,还有学生的朗读依然不够动情,要好好训练。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后记

在教学本诗时,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然后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23.学与问》教学反思

经历了《学与问》的教学历程,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是多么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引擎。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可惜的是,充满问题意识的学生好像太少了。(这不能怪学生。)这篇课文论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课文中举了两位名人的事例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了具体论证。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只举一个行不行?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第一个事例强调了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个事例论述的是“解决问题”。学生的答案也较为丰富,但还不能清晰认识两个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比较浅显,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的教学思路,将全文分成“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两大部分进行教学,中间抓住生动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一段关于天气的“文字”,从而领悟作者伊林发现大自然的规律:首先我们要走进大自然,不能做只呆在家里的书呆子,然后仔细观察、认真读书、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让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多。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反思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谈了自己的阅后感受,我相机进行了教学评价与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质疑。

学生问:“报纸真的能让人忘记了锅里的美味佳肴吗?”

我让学生讨论。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说自己的爷爷因看报而忘记了吃饭,有的学生讲伯伯因看报吸烟而烧了自己的衣服。学生因结合自己身边的故事,所以大家都认识到了报纸的吸引力。

还有一生问:“既然报纸有那么大的魔力,是不是什么报纸都能读呢?”

学生一致认为:对自己成长有益的报纸才能读。

我建议他们推荐一些能读的报纸,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说:“《海门日报》《江海晚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作文报》《小学生英语报》......”

从这次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把课本当作教学材料来使用,而不能把课本当作圣经来拜读。只有将课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会爱学、乐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后反思4:

教参中说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不懂就问”和“勤于搜索资料”的习惯培养,不仅要通过专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得到落实,不断实践,最终形成习惯。不过说实话,在之前的十个有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教学我也试着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但到如今显示的效果来看是并不理想,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往往会觉得你老师讲得罗嗦了,他们的意思就好象是你老师不讲我也知道,所以整个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就拿今天上课导入,我就是让学生来说说五年来自己在以前学到的习惯中那些学习习惯是让你受益匪浅的,举例来说说,结果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是寥寥无几。我想有可能就是以前上这部分内容时过于倾向于灌输式教学了,说教式的教学,以至学生反感,或无所谓,因而他们也没有真正来学习那些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想今年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的方法改变一番,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学生自主式学习,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尝到“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甜头。新课标也这么说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在布置预习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各少数名族以及祖国历史成就等方面的资料,并且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和同学询问。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尝到了“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甜头。我们要把这两个学习习惯渗透到今后的学习中,并让学生终生受益。

第三篇:六上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詹天佑》教学反思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教读本文时,我以指导朗读贯穿全文的教学,先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然后问他们:“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同学们在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一滴的雨,在树叶上丁当丁当的敲着,实在太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的时候,他一定非常开心。”一个又一个学生富有韵味的朗读声,会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图。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更多美的事物,比如——学生的能力。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散文。因此,文章特别“散”。初读这篇课文时觉得文章淡淡的,跳跃性比较大,心里思量,这样的萦绕着满怀思绪却又是淡淡的文章对小学生能教出味道吗?但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在教学本课时,我考虑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我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要求学生去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学生们独特的体验,通过读表达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因为预习充分,很快找出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越读越能读懂作者的感情。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同样情景回忆,电视画面回忆,进行小练笔,因为是即学即用,效果颇好。不仅对作者的生身母亲我想对自己的母亲深情也呼之欲出了。

每一堂这样的课下来,都让我感受到,如果说我们从前过于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的话,那么今天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是完全不可能单方面实现的。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真实和触手可摸,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播洒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自留地,民主、充满个性、思维活跃而又快乐的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和母亲的心灵一定亲近了许多,细腻了许多,也升华了许多。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发挥连接语的提示功能解决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质疑谁的翅膀是彩色的?让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把握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课文写的是“小高带一纸箱昆虫入岛给花粉授粉并同我参加了尝瓜会”的事紧接着,又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岛?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垒出海岛田”“又被暴风雨袭击”“远离大陆”感受小岛生活的艰苦最后,以问题“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让学生在文本中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战士建岛、爱岛的深情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战士的心田”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笑什么?端详着什么?闻着瓜香,咬着瓤汁,发出怎样的啧啧的赞叹声?把这些想象融入句中进行品读,在读中感受“战士们这么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来之不易,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学生在此情感基础上,进而找到体现西瓜来之不易的语句: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西瓜的收获不容易,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海岛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勇于战胜困难,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建岛精神

最后,我抓住了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我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对于自己设计的这一课时教学,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课时教学的得失成败。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课伊始,趣伊生”,虽然本课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是我还采用了由音乐导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带到优美的乐曲中,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的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升情感,以一个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励、帮助,是不是缺少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辅线,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文章,深化关爱的情感,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提,降低习作的难度。自我评价: 我认为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劫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载客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中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感情,板书中体现出来。

《月光曲》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着重抓住皮鞋匠联想的那几句描写“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第四篇:六上语文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醒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这节课的教学我没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这节课朗读贯穿全课始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孩子们富有韵味的朗读,使课堂充满活力。我还引导学生对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摘录优美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的反思我觉得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是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在备课时,我自己下水做了课堂作业,包括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错就错在我不该将自己的文章当成一个指向标拿到同学面前念。这从理论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我的文章层次和小学生的文章层次不同,你写出的文章无论是从结构上来说还是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维落差和生活差距。

读了之后,本想给学生带来一些内容上的拓开和眼界的拓展。可当教学结果出来时,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文章不是像小学生的文章那样一个内容一个豆腐块,结构严格按照平时老师灌输的作文框架。学生在这会儿我读文章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点四不像的味道了。

老师如果要拿自己的文章作为范文,一定要写成小学生作文的常用模式样,不可偏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1、让学生汇报文章哪些体会“索溪峪的‘野’。

2、汇报、交流更能让学生在诵读、理解、感受中积累、背诵。表现“山野”时,段中有3个层次,结构明朗,词语优美。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背诵。在讲“水野”时,让学生结合“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补充当时情景,感受“野”。)在“动物野”时也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在“人野”时,结尾“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接着让学生总结“满索溪峪是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来)(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章充满了活力。为了更好理解写作特色,让学生也和作者走到一起展开想象,个性的思想驰骋于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色彩。)

课结束了,没有精彩的过渡语,没有精心的准备,没有亮点的生成,但一种真实之气,一种朴实之风,踏踏实实走来。自己在问题中探索着;在问题中觉醒了;在问题中成长了;在总结中提升了。

《詹天佑》教学反思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观看詹天佑的画像,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在袁老师指导完之后,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本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如果按照袁老师的思路教学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学应该这样进行: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应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应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在〈〈课标〉〉中,5-6年级段中对阅读的要求其中有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是对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一些要求。我细细想想,也许是自己在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了一些,没有系统的训练,才导致学生不会概括课文。这是自己平时没按《课标》的要求做,没把《课标》作为自己的备课知道和参考。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解决了上述知识点,几乎没有像样的朗读时间。但是编者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就此结束本课教学,似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不得不再准备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学生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和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我有点儿疑惑,像《中华少年》这样的课文,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仅仅用一课时时间,怎样才能做到理解诗意与表达诗情的双丰收?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探讨。

《穷人》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达100%,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 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学生在品读句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另外,好多次学习或阅读这一类极具感染力的文章时,总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缺少一点什么,本来我以为这一些文章会触及孩子心灵最柔软的那块的,可是他们漠然的神色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他们漠然的心呢?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并不见得都能回答或回答得完全符合课前预设。面对这种课堂上的意外,除了精心准备我们的预设外,我想我们更要炼就“课堂对话”――把握师生对话,即课堂理答。课堂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在学生自己。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理解必须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双重建构,这是理解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和本文对话交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习对话,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自己与作品作者对话的结果;否则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销蚀其对文学的热情。即使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学生也全盘吸收了,这样的教学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因此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孩子,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真正做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在理念上,教师的理答还应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一、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沉默片刻后,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同学们的设想多有道理!虽然学生接触说明文不多,或许还不了解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可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充分的事实有力地来证明。

二、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相信学生,还他们课堂的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读一读、悟一悟,说不定能收获一份惊喜。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紧扣课题,质疑激趣,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等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的习惯。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能较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

总之,我自我感觉这一课上得比较满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发言面也比较广,对文本的感悟比较深刻.《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教学中的遗憾

1、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2、教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教师小结时应该回扣板书,更显课堂完整性。

5、教师的表情还要更丰富些。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第五篇:教学反思集六上

六上教学反思集 201109——201201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本课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上。

这是一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的本意不难理解,重点是体会情感,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指名读、分组读、齐读、对比读、配乐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切实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

仿写是难点,因此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孩子们通过观看图片获取了很多资料,在通过合作,组织语言,进展也比较顺利!

2.《郑成功》

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展开想象,感悟郑成功的伟大形象,谈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不同语段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读中感悟,紧扣学生的感情线索展开教学,如学习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慷慨激昂”;学习第4自然段,生发“激动”的心情;学习第5自然段,读出“大快人心”,学习第6自然段,迸发“高兴”的心情。用“心”去读,用“心”去悟,荡起情感的涟漪,体会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气节,产生“敬仰、崇敬”。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送别”一节,很感人,我在带领学生读、诵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明年六月,你们即将毕业离校,那时老师我把你们送到学校门外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孩子们相互交头接耳,看似有了感受!再引导:老师送你们只是去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而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却是送他去异国他乡,或许一辈子都不能再相见,那是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学生走进肖邦的内心,与文本直接对话。虽然说出来的不多,但我感觉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背诵也很顺利!有了这部分做铺垫,孩子们理解肖邦临终前的对姐姐所说的话,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音乐很重要,我分别用上了《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送别》以及肖邦的《革命进行曲》、《雨滴前奏曲》、《雷雨时的

祈祷》等,其中《雨滴前奏曲》、《雷雨时的祈祷》是在课下休息时间广播室里放出来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孩子讲述肖邦的生平时,与孩子所读的课文内容产生分歧,这孩子第二天早上直接找到了我,最后我只得再到教室重申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艺术加工”。可孩子们还是将信将疑!我也心底发虚!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先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人的颠沛流离;再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理解诗人的忧国情怀。然后范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声夺人;感受诗人”喜欲狂“;接着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感悟诗人的动作、想象;最后读中悟情,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最不能理解的是“白日放歌须纵酒”中的“白日”,解释为白天太过牵强,虽然许多参考书上都是这样解释!还得感谢飞来飞去版主的指点,解释为“白头”,这样说就能解释的通透了!如果是“白首放歌”“白首纵酒”,更能体现“狂”!“白首”对“青春”,对仗也工整!

《示儿》我首先介绍了陆游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张战斗到底的顽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突出陆游豪放的品格。孩子们再读诗篇,引导感受遗憾(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恨(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愿(王师北定中原日)、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诗无达诂,对于古诗等的理解,不一定非要揭开他所有的神秘面纱,我们是小学老师不是搞训诂的老学究。

二、语文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反映,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运用,这一点将会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有所体现。

5.“ 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

教学《负荆请罪》,介绍故事背景,读文,理解内容,分角色读,合作表演,一切近乎完美!总结人物品质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心系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廉颇“知错就改”。

“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倪芳鹏的声音近乎在大叫。同学们都安静下来,很多人都在思考,有几个孩子经过思考还频频点头!我让倪芳鹏说说他的想法:“廉颇因为蔺相如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官位陡升,而一时想不

开,才说出要侮辱蔺相如的,一听到蔺相如的见解,马上就能去‘负荆请罪’,说明他也深明‘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得失’这个大义,所以说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

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6.《最后的姿势》

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本思想价值的理解:通过谭千秋老师所教的“人生价值”,到谭千秋老师身上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再到“救援人员、被救学生、学校老师”所感受到的人生价值,感悟谭千秋老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步骤:

1、通读课文,质疑;

2、范读课文,学会读;

3、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意识、震撼、生死攸关”等词语,感悟伟大;

4、学生再读课文,抓住文本语言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伟大的“人生价值”。

5、“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

二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立体展现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7.《船长》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教学作了极好的铺垫,作文教学其实从阅读中就开始了。我一直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适时动动笔。《船长》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而恰恰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

8.《爱之链》

变“讲课文”为“学语言”。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怪圈,真正将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上来。“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爱

之链》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并不复杂。如果还要在思想内容上花时间,所讲的必定是学生已懂的,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而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却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如生词的默写与书写,故事情节的概述,环境描写等,学生处于似懂但未必真懂、似会但未必真会的状态,所以需要专门的训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去练。在训练中看得到学生的发展,就是最有效的教学。

9.《小草与大树》

学生理解“逆境成才”(人文性),应该不是难事,读过几遍或许就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文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三姐妹“坚强”、“智慧”(工具性),是必须花一番功夫的。我决定采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理解、感悟:课文通过列举的一个又一个事例,来表现三姐妹“贫困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的。教会学生写文章要学会选材,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这里的“小草”和“大树”该如何理解?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得成共识:小草指的是像夏洛蒂•勃朗特姐妹这样热爱文学的妇女们,大树是指像罗伯特•骚塞这样成功的人物。孩子们对骚塞的“傲慢”、“冷冰冰”、“训诫”,给予了有力的抨击。我也联系“女子无才便是德”向孩子们讲述古代轻视妇女的错误做法,为后面“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做下铺垫。两处“不是妇女的事业”,均属于巧妙引用骚塞的话,强调世界上本来没有“不是妇女的事业”!

10.上《轮椅上的霍金》,我做了两件事

①解决字词,读通课文。②找出霍金所取得的成就。

我刻意留下对霍金外貌及身体状况的描述,目的是先入为主,先让学生了解霍金所取得的成绩,再看他在什么样情况下取得的成就,以期引起震撼。

今天上完《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先让孩子们找出霍金的成就,再抛出问题:霍金是在什么样的身体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孩子们通过读书,受到触动,思维很活跃!我又简单拓展了下: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有什么话想对霍金说,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打开了话匣子,一发不可收!

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霍金既是物理天才,有时生活强者,从哪里能看出霍金是生活强者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读书,然后解决。也很圆满。只是对女记者抨击太过。通过指导“深深敬仰”和“不无悲悯”的对比,孩子们逐步理解了!

11.不一样的课堂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后反思

最近看了一本书写五百参加三个月训练的秀才打败了五百“虎狼之师”,原因何在?只因为“服从指挥”,五百人如一人,爆发出数倍的力量。又听了一节语文课,感触不少。我决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坐势统一,发言声音响亮,回答完整。把这样的想法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一点效果。“五十人如一人”,只有大家注意力集中,养成规范,然后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来,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

我在“凤凰语文论坛”发帖子“不要多讲,也不要多练!”时,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指点道:“多讲多听多动脑,快活幸福最重要。少做机械重复事,争辨合作身心强。”细细品味,此话的确很有道理。

在这节课上,我着重抓住“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笛福的名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具有个性的理解来。我特地讲了自己怕狗的经历,学生们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在胆小者面前,危险会放大一万倍;在勇敢者面前,危险会缩小一万倍。”“失败的苦果子注定由胆小鬼来品尝。”“在危险面前不低头,就会有一线希望!”

杨红樱是大家都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一书的作者。她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那这本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我组织了一场小小辩论赛,女孩子是正方,观点是:女孩子要读;男孩子是反方,观点是:女孩子不要读。“龙凤大战”开始上演。男孩、女孩针锋相对,一番唇枪舌箭,互不相让。渐渐地,男孩子占了上风,我让男孩子发扬“绅士风度”支援一下女孩子。男生唐凯亮发言了:“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看这本书的权利。女孩子当然要读了!”随后,卢弘说他是“叛徒”。我当仁不让,给予“声援”:“这是对女孩子的保护和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卢弘的脸红了。

是啊!你看,只要孩子们都放开思维,都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一定会辩出精彩,一定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来!

教练习也要关注编者的意图 ——《练习3》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在教练习3 “学会修改”部分时,我不满足于让学生读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的言论,鼓励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修改习作的做法。这几位优秀同学的发言,加上的我评点总结,学生们对如何修改文章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当然,这不是我今天发言的重点。重点在下面。

指导学生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一文后,引导学生讨论文后的问题。学生们联系文章内容,找出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阳光、春风、雨露、泥土的哺育,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小草才茁壮地成长。

在课前,我已经从四化版主发起的讨论中明确了:要关注编者的意图。因此,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编教材的专家老师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呢?”让学生翻翻前面的三篇课文,我又问:“为什么又是‘小草’?”有些学生似乎明白了,举手发言。我再次点拨:“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里的小草是夏洛蒂、霍金、鲁滨逊三种人物的‘集合体’。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学生们又一次朗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这次他们发现了:小草像夏洛蒂一样坚持不懈,像霍金一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像鲁滨逊一样无所畏惧、充满自信。

编者的意图也很重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树立了这样的认识,我感到很高兴。

口语交际课堂“众相” ——六上练习3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学会申诉。训练要成功,课前的准备至关重要。

“一种现象”:可喜!所有学生申诉的内容无一涉及到老师体罚、责骂,这当然是我在班里推行“和谐民主管理”的一大收获,心中甚感欣慰。须知,孩子心中是掺不得半点假的。

“无稽攻击”:班长鞠奥率先“发难”,他要向校长申诉。因为六(2)班李慧文老师翻看班级学生的日记,触及了他们的隐私。李慧文老师当场“自我辩护”:此申诉“纯属虚构”。鞠奥窃笑:“老师,你上当了!”原来这是他搞的一场“模拟申诉”。我啼笑皆非:“刚才鞠奥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值得学习。”

“无效攻击”:不少同学申诉,原来在五(2)班时,科学老师在课上吸烟,迫使他们吸了“二手烟”,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申诉很恰当,可是科学老师今年已经退休了。

“拓展攻击”:我见大家只把眼光放在校园里,引导他们转向了街道、商场、社会。我“现身说法”,诉说自己在超市购物被多收费的经历,向工商部门申诉。学生们“茅塞顿开”,于是更多的申诉来了。

好!学生们的申诉也会帮他们在头脑中树立起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要的就是这样的更多的“攻击”。

12.承认失败,发挥长处 ——《姥姥的剪纸》教后反思

近几天“人品大爆发”,不断地学习,也发了不少帖子。学习柔指轻敲“参加2010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日志”后,我发现柔指是重视在课上指导学生写字的。

提到写字教学,我是一脸的苦笑。说到这个,又不能不说到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我去年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第一课时教学比赛。在赛前,我在网上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案例。可是,我却没有一个明智的大脑:因为我忽视了“第一课时”。比赛结果不重要,主要是我自己赛后感觉上课失败了。第一课时嘛,其实八年前,我也是参加市会课时,上得挺好的。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指导学生写好字,不是挺踏实的吗?也算是我“丧失了自我”,居然用起了一些“优秀设计”,在匆忙初读之后,学习重点段,还安排了写话练习。但是这不行,第一课时有第一课时的特点,这样上就冲淡了第一课时的主题。

昨天,我重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以平实的心态来上这第一课时。不紧不慢地由题目入手,让大家注意: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艺术。然后让大家读书,检查朗读。对于重点的段落,请几位同学读一读。有问题的,就停下来,让她重读;不行,给她请一位小老师,小老师读了再让她读;还不行,听老师读,再读,几遍下来,读得就通顺了。

接下来,指导学生写好生字。不谦虚地说,写字可以算我的强项。写粉笔字,更有点儿得心应手的感觉。只要你速度放慢一些,笔下注意一点,写出的字就不会离谱的。我在黑板上打的是田字格,边写边强调重点部件、笔画,一边和学生“聊”哪儿要注意什么。一笔一画写下来,自己看上去也感到舒心。我提醒学生们“头正、身直、臂平、足安”,在行间寻找着,表扬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我承认,“急功近利”的第一课时是失败的。而发挥自身“强项”,让学生读通课文,写好生字,这样的第一课时才是本色的,脚踏实地的。课后,翻看孩子们的写字作业,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13.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牛郎织女教后反思

昨天,我参加省远程培训,听了教授的讲座,觉得受益匪浅。我也要根据课文体式和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另外加上一点,还要根据课时特点,不知可不可以?其实并不在于课时,更主要的是要像柔指轻敲版主一样准确地把握住本课承载的语文知识点。

本课时我准备落实的语文知识点有:

1、识字写字。

2、了解这个故事的表达顺序。

在完成第二个目标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按各部分内容列出小标题。学生们自由发言之后,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字的,一种是八字的。经过大家讨论,这个故事分五部分,小标题如下: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老牛牵线,喜结良缘;男耕女织,生活美满;王母作孽,夫妻分离;喜鹊搭桥,七夕相会。其中第二部分,本来有同学说“老牛指点”,后来等第五部分说完了,一位女生说:“那前面的‘老牛指点’应该改成了‘老牛牵线’。”我赞扬了他的语感很强,还注意到了“对仗”。第四部分,学生们都说“飞来横祸,夫妻分离”,我提示:这儿不能不提到王母?说“王母作恶”好不好?一位男生:“还不如说‘作孽’。”果然教师的预设并不一定理想,这个“作孽”说得太好了!我马上支持他: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母娘娘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真的是在作孽!

编了小标题后,我让学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可不难,只要把五部分的小标题连起来说即可。我和同学们讨论:用怎样的词语把这五个标题连起来才合适?结果,商量出了可以使用“从小、与、经过、从此、然而、多亏、得以”来连接。让一名同学试着说一说,然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大家再说一说;我让会说的举手,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说了。

确定内容好“合宜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学。

14.散文怎么教?——指向语文的核心价值!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

六备室版主亲亲丁丁发起讨论:《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类的散文,对于这一类文体,我们小学高年级中,应该如何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的意见是:抓住“语文的核心价值”来教的话,我想分这三个步骤来教:

一、初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给我们的感觉。

二、学生朗读课文,寻找自己感觉较强烈的句子。

三、在交流时,引导学习表达方式,尝试仿写。

亲亲丁丁诱导兼“逼问”我:能否说得更明白一点,“语文的核心价值”具体指向是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话题:这篇课文究竟该教些什么?学生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合今天上课的情况,我在回忆之后做出整理: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体会作者被安塞腰鼓感染、震撼了的情绪,积累一种情感,读出一种气势。

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式,尝试运用。

对“民魂”的理解,则扣住“搏击”一词体会出陕北人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

目标简单一些,不面面俱到。

亲亲丁丁肯定了我的想法:“是呀,即使是散文、诗歌这类文体,我们也应该从工具和人文两方面来进行教学,你的解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我理解为三层意思:

先围绕文本,深切感受和体味腰鼓表演的气势和震撼;然后紧扣文本表达特点来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表达的效果,并将自己的体会带入文本加深体验,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特色;最后,情感的升华和拓展,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从心里与作

者产生共鸣!”

事实上,我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上的:

播放“安塞腰鼓”录像(1分40秒的视频),让学生说出感觉;一遍说不清,再来一遍,让更多的学生把感觉说出来。接着学生放声朗读,再说感觉,大体有:疯狂、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激动人心、雄伟壮观、激情四射、如痴如醉。还有学生说出了“望而生畏”一词,让她说出理由,读出相关句子,原来她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有一种逼人的力量,这与作者的感觉何等相似,好一个敏感、投入的学生啊!随着这一问这一读,我引领学生找出自己感觉强烈的句子,读起了排比句,学起了排比句,大家一起比较,师生配合把第六自然段读得够劲。此时,我们还仿照“

一样,是

的”句式说话。

目的是“用”

——《练习4》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一直对教材中练习的编排不满意,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像以前老教材一样具有序列性,对于“双基”的训练显然不太严密。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让学生学,学了之后让他们尝试用起来。

课前对于学习俗语部分内容,我就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课上,在诵读五条俗语之后,学生果然纷纷发言,把课前预习的成果都展示出来。关于这一题的教学,我认为:一是要注意体会俗语的类别和是否有另外的含义;二是重视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这些俗语,否则只是读读背背,没有多大的用处。在课堂中,我进行模拟的考查,“逼”着学生思考:这样的情况,运用哪一条俗语才恰当?

关于戏曲的十二个词语,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放声朗读,一时间教室内书声朗朗。接着运用词典来理解这些词语。在课堂上让学生查字典、词典,这是我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运用工具书的意识,提高他们查字典、词典的水平。经常锻炼,我想应该是有好处的。

在学习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我注意渗透了戏剧(京剧)的一些知识,介绍我们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擅长的就是旦角。在背诵词语之后,让学生选词造句;再根据一段话的语境,选择填进合适的词语。只有学以致用,才算真正实现编者编排练习的目的,对吗?

先导后学,当堂反馈 ——练习4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导:和学生谈话:为什么要解释?解释有什么要求呢?学生说:解释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误会。首先要心平气和。我说:为什么不能急?学生说:当然不能急了,一急话就说不清楚,人家就会认为你做贼心虚。得,都是明白人。

看第一个例子:老师责怪单小英上学迟到,单小英要解释。我和叶灿钰同学来表演,做个示范。

单小英喊:“报告!老师,对不起!”(我说:“停!等我发一下火。”)老师发火了:“单小英,怎么回事?你看看,都迟到5分钟了!”单小英说:“老师,对不起!我来上学的时候,遇上北大桥堵车。我连忙绕道,赶到学校时迟到了。”老师:“噢!原来是这样啊!”

我让其他同学说说叶灿钰的解释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她有礼貌。我说还不够,嘴还要甜一点:“老师,您先消消气,请听我给您解释!”最后,还要“收好尾”,让老师有台阶下,因为老师不知情啊!可以这样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听您的话,上学再也不迟到了。请您放心!”这样懂事、机灵的小姑娘,哪个老师不喜欢呢?

学:同桌分角色说一说,注意帮对方补充。每个同学都要“解释解释”。比:学生练说结束,请几组同桌来展示一下练习的成果。大家认真听,比一比哪一对同桌态度最有礼貌、说的内容最有针对性、最会“收尾”。比较之后,让学生自由评点。

互动: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角色练说,学生之间互相评点,这样的练习才有效果。

反馈:在教学中,我注意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练习,更重视学生“学”的情况,更注意检测学生当堂“学”的效果。

先导后学,当堂反馈。这样的做法,以后我要努力做下去,希望取得好的效果。

15.品读重点,感悟人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

一、重点品读直接描写第5自然段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圈出词语,体会一下:高原柳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有说又粗壮又高大的,有说枝繁叶茂的,有说生命力顽强的,有说坚强不屈的。

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一句上,而且“抠”出了“巍巍然”、“撑立”这两个词。我让同学们读这一句,联系盘古开天辟地,想象一下高原柳的形象。这时,感悟出来了:它犹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让人望而生畏,忍不住要顶礼膜拜。接住第一课时从学生嘴里出来的“美”的话题,我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对,这就是一种阳刚之美。领着孩子们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领会高原柳的生命力,表现它的阳刚美。

而对第3、4自然段恶劣环境与第5自然段高原柳的强大对比,第一节课中已经有所学习,只要追问一下,就可以了。

二、重点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高原柳与灞河柳的对比。

扣住“美”过渡:这是一株多么神奇的柳树啊!神奇到让作者望而生畏,让我们顶礼膜拜,让我们叹为观止!这是一种阳刚美,那灞河柳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适时讨论解决文后第4题。哦,这儿又是对比手法。好,找出对比两种柳树的句子:“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选?”读一读,读出强烈的质问语气来。

让学生比较灞河柳与高原柳不同在哪些地方,说到灞河柳时,引大家吟诵《咏柳》;说到高原柳时,引大家吟诵《竹石》。

这儿有一个“生成”,来自我的即时想法:陈忠实先生拿灞河柳与高原柳对比,他喜欢哪一种柳树?学生答:喜欢高原柳。我问:灞河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你们不喜欢吗?这儿,其实陈忠实先生不是要表达自己的喜好。他是在讲人生态度——怎样面对顺境和逆境?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总结:当处在顺境之中,我们就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高原柳处于逆境之中,就必须勇于面对,顽强抗争,最终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第7自然段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我告诉学生:陈忠实先生在文中问了一个问题,然后又给出了答案。让学生找出“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

景?”这一个问题。

扣住“奇迹”划词,略学第6自然段。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第7自然段,一起想象。我和孩子们对话:学过《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文章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场面?这是怎样的一幕啊!学生领悟到这是悲壮的一幕。我让学生像叶旦同学那样“调动情绪”读,叶佳梅同学读得真的太棒了,她今天可是超常发挥了。然后我再和学生们读这一节,心中感叹高原柳超乎想象的毅力。

四、学习写法,“规划”人生。

我明知故问:作家陈忠实先生是为了表现高原柳的“神奇”吗?学生讨论:陈先生究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株青海高原柳?我点拨:还记得《早》这一课吗?大家恍然大悟:这儿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习最后一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一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你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怎样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说:对,就是永不放弃,永不服输!

我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条又一条的道路断绝,也不能放弃心中的希望,只要勇敢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要像高原柳一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16.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草原》教后反思

上一节课品味了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读一读课文,理解“洒脱”一词的意思,学生马上按着字典举手要求发言。那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前面的句子来想,明白了: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很自由。读到“„„河!”时,引导体会一下“!”。标点使用在我们班可是个不小的问题,这个机会可不能放过。再多读几遍蒙古族人民前来迎接远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热情、热闹的场面。

围绕“热情好客”,让学生找出词句来说一说。学到第四自然段时,几位同学说好了,唐凯亮举手了:“我来概括一下,蒙古族人民摆上了民族风味。”这个“我来概括一下”让我激动起来。这比前面帖子里的“负隅顽抗”相比,更为了不起。我大加表扬,让小唐激动不已。

学到本节课的第二重点环节,也就是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象这句诗表现的情境。我指点同学们,可以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一说。“天涯碧草”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说,“蒙汉情深”可以联系第三、四自然段来说。重点还是要落在“话”上。好!大家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主人,会说什么?而客人又会说些什么?

有“主人”说:“老舍先生,你就再多住一晚吧。我们还要带你骑骑蒙古骏马,逛逛大草原!”

有“客人”说:“有机会,一定要到我们那儿去。我会倒上龙井茶,端上北京烤鸭,再来几大坛茅台酒,我们一醉方休!”

那“何忍别”呢?有同学灵机一动:有了!握手再握手,握得紧紧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骑着骏马送出了几十里外,还不肯掉转马头。嗬!好家伙,这不是模仿前文吗?可以吗?当然可以!

17.这一节课如此平淡 ——《麋鹿》教后反思

从看图入手,认识麋鹿;写课题,让学生看清“麋鹿”的写法,因为有些同学容易在“鹿”字中多加一横。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提醒——“悄”是多音字。初步认识麋鹿的形象美,给这幅照片取个名字。读第二、三自然段,请多名同学读“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一句,明白重音落在“最”、“长”上。我问两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说写麋鹿的外形特点。我故意设疑:两节都写外形特点,不重复吗?再看看,学生明白了:第二节是概括,第三节是具体写。指导学生写字:哺、沼、涉,理解“跋涉”,扩展成四字词:跋山涉水。

读第五自然段,查词典说出“销声匿迹”一词的意思,提醒“销”字容易与“消”字混淆。师生共谈读了这一节后的感觉:悲伤、痛心、愤怒。我问这一节写什么,鞠奥回答:这一节写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你看,这个回答里就有了对第一句的“改编”。我说:那么这一节就是总分结构了。那这一句是不是就是第五节的总起句呢?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明白了第五、六、七自然段就是围绕“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一句写的。

读第七自然段时,叶剑龙同学读第二句停顿不恰当,让他读第二次效果还是

不好,我示范读了一次,他明白了要怎么停顿,读第三次就好多了。指导写“颠沛流离”,理解这个词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我试探性地问这么一个问题:“麋鹿为什么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学们都能回答:国家不强大,受到欺侮,麋鹿就没有好日子过。那么,第二课时揭示中心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第六自然段中“饲养”与第七自然段“放养”一词,一读两个句子,学生很快明白了两个词语不同在哪里。

最后回顾一下全文,让学生说说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你看,这一节课,我上得太平淡了,不是吗?

养成习惯,必先树立意识 ——《练习5》教后反思

《练习5》第一部分主题是“风”。题中有“朔风”一词,我要讲这个词的意思只是“举嘴之劳”。但是,这只能由学生自己学习。我经常提倡学生要多使用工具书。学生们动手查一查字典,“朔”字有三种意思,第3种意思是“北”。

哦,“朔风”就是北风啊!

你看,就是这么简单。查字典、词典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先树立他们这一方面的意识。要备工具书在身边,遇到“拦路虎”马上翻翻,字义、词义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个有意思的环节还是与“朔”有关。

最近,我在训练班中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

理解了“朔”字的意思,我有意说:朔就是北,那么“劲风”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同学是叶潇逸,他很机智地避开了“陷阱”。第二个我叫了叶康,我还是这样地说,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朔风就是北风。”我抚掌而笑,同学们也明白过来,纷纷笑起来。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化学教授给学生们演示品尝尿的味道,他说:“我们应该勇于尝试!”说完,举起一根指头伸进烧杯里,然后放进嘴里。之后,他让学生们都尝试了一次。烧杯又回到了教授手中,教授说:“很好!大家都很勇敢!但是有谁注意到,我伸进烧杯里的是中指,而放进嘴里的是食指?”学生们都张口结舌。

18.细细地读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反思

接着上一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概括第一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缩成一个字:谢、责、爱、惜、盼。

由“谢”引入学习,我问:巴金爷爷谢谁?为什么谢?学生答:谢孩子们带给他温暖。师:为什么会感到温暖呢?联系《只拣儿童多处行》来说一说。学生答出:“温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学习“责”,我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自责?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我说:那孩子们有没有责怪巴金爷爷呢?鞠奥不假思索地说:孩子们会原谅巴金爷爷。李欣越举手了:孩子们会热泪盈眶,为巴金爷爷而感动。很好!感动,孩子们为什么会感动呢?请读一读“我有病„„”,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大家交流,找出了“千斤重、无论如何、终于”这几个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学生读过之后,从“无论如何”一词明白了在巴金心目中,孩子们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千斤重”、“终于”真让我们落泪。我说:你看,这些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用心读,才能感受得到。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像这样让自己的词语带有感情,带有温度。

重点是学习“爱”。读一读巴金关于“爱”的句子,我引导大家背诵邓小平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请学生找出巴金爷爷表明人生态度的一句“名言”,联系上文品味这一句中的“终于”,看一看能不能省略。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理解“奉献”和“享受”。联系下文,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读到第五句至第九句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雷锋的名言。什么样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能不能举例来说?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汪精卫,我让他说清楚:汪精卫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出卖了国家,最后得到的是人民的唾骂。我引导思考:“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生命“开花结果”了?这是一个重点。学生说,像巴金、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生命“开花结果”了。我问:那么我们普通人的生命有没有“开花结果”呢?学生答:只要有作为,肯奉献,你的人生就有价值,生命就有意义,当然就“开花结果”了。

那么,巴金的生命有没有“开花结果”呢?联系“作家卡片”,补充巴金向“希望工程”捐款的资料,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巴金爷爷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早就“开花结果”了。

19.借“语境”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钱学森》教后反思

“言为心声”。本节课,我主要和学生一起学习钱学森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先学习第二自然段中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让学生自由读,说出体会。有的说,钱学森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有的说钱学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我说,体会人物的话语,必须进入相应的“语境”之中。那钱老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读一读文章,明白了:钱学森是在美国留学时所说。我说,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很满足,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但是,钱学森呢?这么一点拨,学生说:他是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有学生背起了肖邦的名言:“祖国高于一切。”我说: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的心灵深处。学生再读读课文,说出了:把祖国放在第一位,自己放在第二位。我补充介绍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况,学生明白了其实钱学森心中有一个强国梦。钱学森是怎样地说这句话的呢?有的学生说“慷慨激昂”,有的学生说“铿锵有力”,有的学生说“激情四溢”,有的学生说“毅然决然”。我引学生一起激昂地读出这句话,体会着钱学森的远大理想。

学习第四自然段中钱学森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让学生自由读,说出体会。有的说,钱学森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有的说,钱学森认为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义不容辞。

还是一样的学法: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读一读文章,发现了对比。请两位学生来读,一位读留学生的话,一位读钱学森的话。让学生对比一下,高下立现:留学生们怕苦畏难,而钱学森不怕困难。我点拨道:钱学森明白不明白当时新中国的情况呢?学生说,明白。我追问:那他还想回国?那可是困难重重啊!学生们再读这一段,深入地思索。鞠奥说,钱学森深受着祖国,即使吃再多的苦,他也心甘情愿。叶灿钰说,为了新中国,钱学森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说,是啊,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学生们接着说,狗不嫌家贫。我说,再把钱学森的两句话并成一句,那就是——我们是

中国人,即使祖国再穷,我们也应当回去。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话。

好一番真情的话语,好一颗赤子之心,好一个精忠报国的钱学森!

20.把教学视点转向“写” ——《詹天佑》教后反思

教《钱学森》一课之后,飞来飞去版主指点我,是不是把人物塑造的方法告知学生?我反思着,觉得自己的教学的确有些顾此失彼了。

我不是把自己的教学视点转向“写”的吗?那么,这节课,我就这样去教。我先让学生明白本文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是“爱国”和“杰出”。

围绕这一中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呢?让学生理一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那么,写这几件事,是怎样表现“爱国”、“杰出”这两个中心词的呢? 学习“接受任务”,教给学生: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必须放到当时清廷无能、列强环伺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才表现出他的“爱国”来。引导学生体会“毅然”这个词,孩子们学会了联系上下文,联系了第三自然段中的“争了一口气”、第七自然段中“一个有力的回击”,联系第四自然段中詹天佑的想法,大家明白了詹天佑的心思:即使吃再大、再多的苦,他也要把这条铁路修筑好。

学习“勘测线路”,引导学生寻找:这一段是怎么写出詹天佑的“爱国”的呢?学生找出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我让学生读课文,并以“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作支撑,反复诵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在品味环境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不怕牺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品味语言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一丝不苟、高度负责。在品味动作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为了修筑铁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

学习“开凿隧道”,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开凿法的好处;学习“设计线路”,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作用,这样写表现了詹天佑才华的“杰出”。

文章的结尾,也与“写”有关,也能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哦,学生起了好奇心。我加以引导,学生悟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这样的妙处,更能衬托出詹天佑的伟大来。

在我的着意引导下,学生更多地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如何写。把教学视点转向“写”,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学习语文。

21《鞋匠的儿子》教学谈

《鞋匠的儿子》是篇新课文,讲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寒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的“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

课文乍一看,内容很少,看似不应该编排在六年级的课文里;但仔细一读,发现林肯的演讲非常深奥,学生很难能理解其言外之意。

前段时间,因为课堂观察的需要,平行班的沈老师上了这篇课文,她非常认真,上了两次,我和钱老师也去听了,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发现课堂教学设计得不错,但上下来的感觉却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还达不到这么高的理解水平。

今天的课堂,在设计上,我采用并对沈老师的教学设计稍作调整,课堂上我特别关注了学生这一头,总体感觉上得还可以,学生对林肯的演讲非常感兴趣,气氛也很活跃,回答得也比较精彩。

说名言启发,采用“申报制” ——《练习6》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今天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我的目标就是让全班都参与进来,都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

昨天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强调了一点:名言有千千万,你真正喜欢哪一句,要真心选择。

课堂上,我依旧让学生“开火车”说出自己喜欢的那句名言。

细数下来,同学们喜欢的名言当中,有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关于毅力的名言,有关于谦虚的名言,有珍惜时间的名言,有关于细心的名言,有关于勤奋的名言,有关于乐观的名言,有关于美德的名言。

学生一一站起来说出自己喜欢的名言,我逐一地给予点评。比如卢弘说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我点评:“那你可不谋害了好些人命了,慢性自杀好多回了?”唐凯亮说了塞万提斯的名言“当命运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它会打开另一扇门”。我点评:“怪不得你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心态总是那么好。嗯,这句话值得所有人学习。记住:天无绝人之路!”

说完名言,得说名言的意思,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申报制”。

想说的自己站起来,第一批申报的有八人。在同学说名言意思和受到的启发时,我注意倾听,并且有针对性地让发言同学补充、完善。对于说得实在的,比如戴影说的是关于细心的名言,我表扬她谨慎认真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向她学习。

刚刚犹豫了的同学,成为第二批申报者。其中,鞠淑姝说的是关于读书的名言,说启发的时候说了“好好学习,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之类的话,我举了我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例子,教孩子们不要说这些口号,而要讲出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来证明得到的启示。叶玲同学虽然发言简短,但是鉴于她的实际水平,我肯定了她的发言,看得出她很振奋。

之后,我让学生们同桌互相说一说,巩固一下学习成果。

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努力写详细,这样由“说”到“写”,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名言印象更深刻。

22.层层落实,朗诵入味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对于古诗教学,我的观念是——

要让孩子们爱上古诗,更多地诵读更好的诗歌。

弄懂诗意是基础,体会思想感情是重点,有效拓展是难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本学期已经学过他的《示儿》一首,当然要复习一下了。再请学生诵读陆游的其他古诗,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放在课前的三分钟诵读时间中。

弄懂诗意这一环节,我跟孩子们玩起了扩词游戏。比如“无遗力”其实就是“不遗余力”。让学生查起了字典,理解“终”、“绝”、“躬”等字。通过查字典,正好可以比较辨析一下词义,比如“躬”字,可以比较“鞠躬”的“躬”与“躬

行”的“躬”意思的不同。

之后,我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个词写的?叶旦说:是围绕“学问”这个词写的。邵菲说:是围绕“躬行”来写的。我说,对呀,就是围绕这两个词来写的。五年级时,我们学了《每天四问》,作者是谁?生答:陶行知。我说,我就来给你们讲一讲陶行知名字中“行知”的来历。我介绍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补充了陆游的“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再让学生诵读古诗,探究“知”与“行”的关系。

光懂诗意、体会思想还不行,我还让孩子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怎样才叫“躬行”呢?孩子们从做科学试验说起,把目光转向了社会、生活、自然。我说: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光学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只会得到死知识,会变成“书呆子”,还要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活知识”。

这样层层深入,学生理解得更深了,再一次朗诵起来,感觉都不一样了。

23.《学与问》

教前: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学”即“学习”,“问”指让人回答或解答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情。用一个“与”字把“学”“问”连接起来,说明二者相辅相成,对一个人的学习求知同等重要。本文观点鲜明,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文章条理清晰,首先提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其次用事实论证---哥白尼从小喜欢提问•、•沈括善于求教;第三提示注意方法: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最后明确学与问的联系。教学本文,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还需渗透说明事理文章的写作方法。

《学与问》教后: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论述了“学”与“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教学中,我借助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展开教学,第一部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理解哥白尼这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借“在求知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阅读理解沈括的做法。第三部分是借助对“学习的主人”的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每一部分每一部分完成后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心得。渗透写作方法(举例说明)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让孩子们交流有关“学”与“问”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理解文

本---渗透写法---拓展延伸。从最后的检查学习效果,孩子们都能说出一点自己这节课所学到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24.《大自然的文字》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初读文本,感觉文本中的文字浅显易懂。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则成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个立足点。再读文本,感受文本的细节描述,这是第二个立足点。三读文本,揣摩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这是第三个立足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升华“学习”,此为第四个立足点。利用科普小品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这是第五个立足点。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给孩子们15分钟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说说读懂了什么!教学课文,我从“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怎可一日不读它呢?”入手,首先训练: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再改为反问句。体会“诱惑力”!然后再让孩子们找出报纸的“诱惑力”。“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新人新事新科技”。。。找到“诱惑力”,怎样读就水到渠成了!找到“诱惑力”,养成好习惯势在必行!

《练习7》教学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频频可以看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具、课件,整个课堂是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但是当课堂结束之后,学生真正记住了什么?真正通过这些绚丽夺目的课件了解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课堂的闪光点,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理解、感悟、升华的基础上的,当脱离了这个基础,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花架子,不过是一种表演,一种秀,从本质上已经背离了使用的真正意义。

下载教学反思六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反思六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今天在上这一课2-6节重点部分时,运用了“概括-诵读-迁移”的三步曲。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2-6节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我要求学......

    六语教学反思上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

    六上语文教学反思

    《少年旅行队》教学反思 刘爱红 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

    六语上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

    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1 〖在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它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提高同学道德......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

    六上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反思

    ——六上第四单元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在第1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分组、分区域对校园生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六上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反思......

    冀教英语六上教学反思

    冀教英语六上教学反思 冀教英语六上教学反思1 本课为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西方的圣诞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圣诞节的知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