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

时间:2019-05-13 14:0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

第一篇: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

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

2013年05月22日 11:15:07 来源: 新华书目报

0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杜辉

刚刚看了宋柯前辈的文章“中国唱片业衰落之因”。感触颇多,虽然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和唱片行业在内容,形态、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文章中所提到很多唱片业的前车之鉴,对于图书出版这个目前困境重重的行业,也有着巨大的借鉴和警示作用。以下就从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现象,结合图书行业当下及未来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

现象一:宋柯前辈已经开了餐厅,从卖唱片改为了卖烤鸭。(人才流失)

其实同业的朋友我想也会有如此的沧桑和无奈,多少以前的同行业的朋友现在都已经转行离开。多少人对出版行业充满感情,虽然恋恋不舍,但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得到养家糊口的物质条件,而去寻找其他行业的机会。行业的衰落,必然带来收入水平的有限,也必然带来人才的大量流失。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加速行业的衰落,没有人才的行业无法生存,但是没有恰当利润的行业也不可能留住大部分人才。多少曾经并肩战斗的朋友,现在都无奈的转行,不是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感情,而是现实太残酷,人总要面对现实。总要生存下去。现象二:流行音乐这个行业在进入商业化时代始终没有成为健康的商业体系。这主要是中国人对音乐不重视,所以也就谈不上尊重音乐,也就无从去谈版权保护。(消费环境)

图书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版权问题和压力,中国自古就有书非借不能读的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偷书不算偷,书只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总是被忽略。中国人对图书消费的理念还停留在物质价值低廉,精神价值免费的阶段。所以广大的零售书店成为了变相的图书馆;复印版的图书成为了各个图书馆的正常服务;盗版图书遍布中小书店,免费下载的图书网上随处可以下载。在如此消费理念的市场环境下,图书行业很难成为一个能自己健康发展的产业,必定会在很多环节中畸形,扭曲。

问题一:内容商从商业体系中得到的收益比例,达不到40%,那这个行业一定是不健康的。中国的唱片行业,最低达到了2%,最高的时候就没有到过15%。”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公司及出版社,基本的毛利也就是在15-25%了,但是如果扣除坏账、退货、及资本的极低周转速度,那么我们的收益比例和唱片业也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面对实体书店房租成本高涨,人力成本增长,物流成本增长,图书定价增长缓慢等等因素。现在出版商、渠道商、零售商加起来的利润,大部分还达不到40%,况且这个还是在定价制下的40%,唱片业最起码不是定价制。在如此不合理的利润分配下,必然会造成行业发展的困境。问题二:制作商、内容商在唱片领域,是最分散的,把‘四大’算上,在华语音乐都占不到20%。最大的一家可能也就占百分之十七八。这意味着,缺乏主导话语权,无法设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只能任人宰割。

图书行业此问题更加严峻,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几千家出版公司,大都各自为政。虽

然渐渐的组织起一些出版集团,但是内部机制落后,运营体系还不成熟,完全没有发挥

出集团所应有的市场主导权及话语权。不过比之唱片业尚好的情况是,图书的流通渠道

商也是这种情况。所以彼此之间都缺少主导型及话语权。但是这种力量的平衡在渐渐的

打破。一些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及几大网络书店,在渐渐的占据了某个渠道或者某个

区域的主导权后,开始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游戏规则渐渐向一方倾斜。

问题三:互联网时代加速唱片业死亡的原因是,几大移动运营商,互联网门户网站。这个曾经的下游企业突然变成了半垄断性的庞然大物,内容提供商一下失去议价了能力,面对新兴电子阅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利益再分配,未来的定价权,出版行业也没有最终的话语权。目前廉价的电子阅读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在电子阅读兴起时就伴随着的低价策略,最后会产生一种模式化的消费习惯,出版业最终将自食恶果。美国电子书的定价在9.99美元,相当于实体书价格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德国的电子书定价和纸媒图书的价格是一致的。而我们的国内目前的定价标准大都低于四分之一,很多甚至到了十分之一。新兴媒体给传统出版业所带来的希望,也在这种低价的漩涡中破灭。虽然声势很大,但是利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8 问题四:彩铃的利益分配方式是,移动运营商拿15%,SP代表内容方拿85%,然后SP再和内容方五五分成,这样最后到内容方手里的利润能到42.5%。但是,没有一家SP是诚实的企业,他们用各种理由隐瞒数字,最后,内容商又被挤回到不到10%的利润空间去了。

新的媒介形式,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众多内容供应商也在积极的参与,开拓这一新的渠道,但是一个合理的,透明的分配,监控系统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是很模糊的一套分配理论。诚信在没有监控的体制下是十分脆弱的。任何商业行为如果只依据空洞的诚信,那么无疑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总会有害群之马,苹果总会从烂掉的第一个开始,到把整筐都变为烂苹果为止。目前的新媒介阅读,叫座不叫好,众多内容提供商很难从中获得期望的收益,让这个问题渐渐开始体现,也成为未来数字阅读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问题五:移动运营商要15%,SP要85%。后来把SP踢出这个行业,变成五五开。但又发现,比例虽然合理了,但到底哪块收入拿来按这个比例分,这个界定标准不由我们定,而是由移动定。去年无线音乐的收入279亿元,其中哪些是算版权的,不由我们定。唱片业最终得到的5亿元,一定是按五五分成来的,包括8%的词曲费和92%的录音版权,移动做得非常正规。但是规则是移动定的,解释权归移动。” 279亿元的无线音乐收入为例,其中有180亿是功能费,移动不认为这属于无线音乐收入,但没有音乐它也不会创造这个收入。还有一年有大约60亿的无线音乐会员费,也没有列入分成里面。移动推出的音铃包,它搞一个包月,包月费内容商一分钱没有,但有一点版权费。通过各种名义版权异化之后,内容商差不多又回到2%了。

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行业,没有话语权,那游戏规则的最后总解释权也不归我们自己。图书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产生很大周边的产品及收益,但是没有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最后我们得到也仅仅是图书直接的这一点点收益,图书所衍生出来的利润点,则会与我们毫无关系。这样也会把新兴的阅读媒介所带来的希望变为空中的楼阁。

问题六:经纪公司模式一是希望艺人多挣钱,自己可以多分钱;二是可以整天跟艺人在一起,这样他们就认为这是个不一样的行业。因为这种心理,他们自己都不尊重版权,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版权是一个值多少钱的资产。有才华的艺人能赚多少钱是他的本事,不是我的本事。我的本事是这东西值多少钱,并且搁在这里可以一直赚钱。

图书出版的版权经纪人模式也渐渐形式,但是更多的是利用作者对出版行业运行模式的不了解,及缺乏应有的人脉渠道,来进行代理。并非是合理的发觉作者的作品价值,去用心的经营。而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初级的中介形式。这样的模式长期以往必然会让作者有所抵触及不信任,也必然会让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作品被埋没。如何建立起真正的经纪人制度,也是我们这个行业未来发展中会面临到的一个严肃课题。

第二篇:从次贷危机反思资产证券化.

从次贷危机反思资产证券化

【摘 要】本文结合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原因,进行反思,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辩证地看待资产证券化,建立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 次级贷款

“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它将证券化。”这是流行于美国华尔街的名言。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其目的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解决流动性风险。在市场繁荣时期,资产证券化在提高金融机构资产充足率,提高资金流动性方面体现了无以比拟的独特魅力。然而,当市场急转直下,利率上升时,资产证券化隐藏的巨大风险便开始暴露,蔓延,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危机。

1.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机制简单概括是这样的: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而广大基金购买者就被卷入了这场危机之中。原本由银行承担的放贷风险转化为由广大投资者承担的投资风险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

在市场繁荣,利率保持低水平,房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个经济主体都充分享受这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巨大收益。(1)对借款人来说,在预期房价会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自己不能按期还款,也可以通过高价出售房产的价差或再融资来偿还债务,如此往复下去。(2)对发放次级贷款的机构来说,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激发了投资者贷款的热情,贷款收益激增,同时贷款债券良好的信用也促进了债券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即使借款人违约,发放次级贷款的机构也可以通过拍卖抵押回笼资金。(3)对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类机构投资者来说,在精美的包装和高级别的信用掩盖下,一切风险好像都被规避了。总之,在耀眼的房地产繁荣光环下,各利益主体利用资产证券化享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孰料到,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萧条和不断加息,市场行情直转直下。(1)对借款人而言,由于大部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实行浮动汇率,利率的上升大大加重了其负担,而且随着房价的下跌,贷款人无法通过将房产出售或抵押获得再融资,从而导致大范围的贷款拖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映,从源头上切断了次级贷款利益转化机制。(2)对发放次级贷款机构来说,由于借款人无力还款,使得次级贷款出现大量坏账,呆账,违约率的上升使评级机构也相应的降低了其信用级别,使得次级贷款证券的市场价值大幅度缩水,更加增加了放贷机构的损失。(3)投资银行自身持有的CDOS贬值,购买了ABS和CDO保险、养老、医疗基金等纷纷受损,尤其是对冲基金将手中的CDO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创新出了CDO,CDO,„„杠杆率越来越高,当出现还款危机时,多家对冲基金陷入巨额亏损,甚至破产。

2.对资产证券化的反思

首先,资产证券化不是万能的,它只可能分散风险,但是无法防范风险。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只是力争在模型上做到了风险分散的完备性,而不是针对市场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从理论上讲,只要利益各方都履行自己的义务,资产证券化将是一种近乎完美的风险分担模式。但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如MBS或者CDO等,毕竟是在市场中实现交易的,必然会受到市场这一外生变量的约束,可以使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或者扭曲,从而引发危机。所以,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完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担及防范机制,是今后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推进资产证券化应避免盲目性。资产证券化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能产生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借款者每个月缴纳的房贷,是抵押贷款证券(MBS)产生的载体,MBS证券的定价实质上也就是将抵押房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过程。那么,安全、稳定的现金流就成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前提。反言之,能带来安全、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才是可证券化的资产。

最后,应该看到,资产证券化有积极的意义。尽管次级房贷引发了此次危机,但迅速发展的次级房贷,为美国中低收入者带来两方面的巨大便利:一是使大批原本买不起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买得起房了,提早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二是提供了中低收入人群利用住房反向抵押获取流动性的渠道。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改善我国居民住房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MBS等证券化产品对于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是积极有益的,对于改善金融体系是有好处的。针对我国银行存款储蓄率过高,流动性不足的现状,如何在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是关键的问题。通过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3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3c指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和抵押(Collateral),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第三篇: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

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

发布时间: 2008-9-27 11:17:40 被阅览数: 673 次 作者: 陈宏彩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在全球风险社会,我们将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考验。汶川地震表明,我国的危机教育仍然十分匮乏,需要从设立危机教育专门课程、建立实训基地、编排网络和电视教育栏目、培训志愿者、建立防灾日等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以增强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风险社会 汶川地震 危机教育体系

汶川地震是本世纪初中国人民经历的一场重大灾难。在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人民体现出了英勇顽强、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充分展示。在被爱国热忱和人性的光辉深深感染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汶川地震:“风险社会”的严峻考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曾指出:“海枯石烂,苍海桑田,正如同未来时代里的山峰现在已经隐然浮现在北海或亚得里亚海的海平线上一样,未来的各种巨大风险和灾难将像世界杯赛一般在世界各地轮回上演,全球风险社会现在已经隐然浮现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之中。自然的破坏力与市场的破坏力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里联袂出击,协同冲刺,形成共震,使得未来的全球风险社会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在此,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凭借其个人所拥有的东西或凭借其个人所能作的决策来确定或能够确定其自身的地位、前程和命运,人们完全生活在随时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和灾难的不确定性之中。”①在贝克看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社会的发展虽然极大地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让人们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的种种优越生活,但是,人们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驾轻就熟地控制和支配自然;相反,自然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人们已经生活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时有发生的“风险社会”中。

汶川地震正是全球风险社会的一个侧影。近些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印尼海啸、缅甸风暴,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启示人们在自然面前人类其实是多么脆弱。这次汶川地震,也是在国人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让国人和世界人民揪心。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却一次又一次地考验我们。仅以地震为例,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我国发生的较大地震就有十多次:1913年云南玉溪地震,发生地陷;1917年云南大关7.5级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波及范围东至上海、西到玉门、南达四川乐山、向北直至北京、天津,共波及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极震区内建筑物几乎全被震倒,死于这次地震的人数234000余人。1923年四川炉霍7.3级地震;1925年云南大理7级地震;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1938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8.6级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7.6级地震;1995年中缅边界7.3级地震;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7级地震等。②除了地震,我们还面临着洪涝、雪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对这些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我们不得不承认“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贝克所指的风险社会,既包含这些自然风险,又包含社会风险。在他看来,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全球性和有限可控制性: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遭遇的风险多数源于自然灾害,那时的风险是由外在因素、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则源于人类自己,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负作用和负面后果;在传统社会中,世界格局相对封闭,人们的生存以地域性、本体性为主,源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往往是局部的、地区性的。现代化所引起的风险则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无论是风险发生的时空,还是风险导致的后果,都呈现一种全球性漂移、难以预测、不可控制的特点;从总体的、历史的角度看,当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人类不可能彻底避免和根除风险。但是就具体的、特定的风险而言,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与顽强,有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③面对科学理性和工业社会的无限膨胀,贝克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担忧。他说:“许多人认为,风险时代只剩下一个权威,那就是科学。但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的完全误解,而且也是对风险概念的完全误解。取消科学的权威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可以说,在这个世纪,科学越成功,就越反射出其自身的确定性方面的局限,它们就更多地成为反思性的人为不确定性的源泉。科学在可能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并不排除最坏的情况。”④不仅如此,贝克呼吁人们重视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不要将工业化看作解决某些问题的手段或捷径而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如果当今还正行进在工业化道路上的那些国家能够避免工业化高度发达国家当初所犯错误和所走弯路的话,那么许许多多的事情将会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如果工业社会还在不经审验不加限制地疯狂扩张的话,如果这种工业化扩张行为还被人们认为是控制和解决包括贫穷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的捷径的话,那么铺天盖地而来的巨大风险和灾难将会经常取代有关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抽象的争论。”⑤

今天,我们正处在工业化迅猛推进的历史时期,当我们享受到工业化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恐怖活动、经济波动等各种“风险”。面对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风险,我们既不能盲目悲观,更不能掉以轻心。理智告诉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风险、抵御风险,增强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危机教育的匮乏:影响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

与日益增长、防不胜防的风险极不相称的是,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极不健全,全社会的危机教育极度贫乏。在我国小学阶段,危机教育是一片空白;在中学阶段,虽然历史、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中提及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次大灾难、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但大多都停留在表面,而对灾难生成的根源以及人类应汲取的教训,则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在大学教育中也很少涉及社会风险和危机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开设专门的课程;企业的危机教育大多只涉及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方面内容,基本上不是从社会危机的角度看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的危机培训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过度关爱,重视IQ而忽视EQ,忽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社会教育和舆论宣传倾向于“报喜不报忧”,甚至有意识地掩盖已发生的或可能出现的危机„„所有这些,与我国当前推进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抗风险需要是不相适应的。⑥

相比之下,国外十分重视国民的危机教育。美国在幼儿园里就会教孩子摔倒或扭伤的时候该怎么办,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了小学,就要开始接受正规的急救训练;美国的中学生每周至少要上一节急救的课程,如果不能通过急救课的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高中也常增设安全教育等一些应急课程,通过这些专门的课程教给孩子遇到地震、洪水等的应急措施。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里工作的有近万人。由于电梯停运,人们只能从几十层高的楼上走下来。然而人们在下楼时都非常自觉,沿着楼梯右侧往下走,消防人员则沿着楼梯的另一侧上楼灭火救人,秩序井然。数以千计的人能在这次重大危机中得以生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美国民众良好的应对危机能力和素质,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重视。“9.11”事什以后,美国大学很快就引入了国土安全、反恐和灾难处理等新专业,以适应国土安全部的设立对安全方面大量人才的需求。⑦

日本的6年小学教育中就有近40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危机教育,它们分别被安排在国文、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等课程中。政府组织编写有关教材,一些政府官员还亲自写书,传播自己的危机管理经验。我国台湾省,相关的教育内容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也近30个课时,而且危机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⑧

由于危机教育长期不到位,每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总是高度恐慌和手足无措。这次汶川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除了震级特别大、建筑陈旧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居住在地震带上的人们缺乏应有的危机教育和演练。令人庆幸的是,位于地震重灾区的安县桑枣初级中学(挨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由于平时十分注重危机教育,2300名师生安全脱险,无一伤亡。从2005年开始,叶志平校长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本周有演习,会事先告知学生,但娃娃们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孩子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计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他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搂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可以一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拥,可能造成踩踏。地震那天,他不在学校。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从绵阳冲回学校的叶志平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⑨

这种务实的、长期的危机教育在地震灾区如果大范围地推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的伤亡就不会如此惨烈,地震留给我们心中的伤痛就会少一些。面临无法逃避的全球风险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增强抗风险能力———“有时候,人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甚至比风险本身还令人焦虑。”⑩

健全危机教育体系: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正如贝克所言:“我们生活在暗礁中———一个随机的风险社会中,没人能够逃脱。我们的社会由于随机风险变得令人迷惑。预测和管理没有人真正了解的风险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11}既然没有办法完全控制风险,我们就只能更好地防范和抵御风险。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目前,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危机教育教学大纲,编制专门教材,组织专门力量实施教学。要在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编写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危机教育教学计划和系列教材,作为一项新的必修课程严格认真实施。这些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幼儿园的小孩应该掌握火灾逃生和求救的基本技巧;小学生应该知道怎样有序撤离和使用基本的灭火器材;中学生要学会简单自救和互救;大学生则应掌握更高难度的救灾技巧和志愿行动。每个阶段的最基本的救灾和防灾技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考试,作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基本生存技能认真对待。连这些生存技能都没有掌握,再多的知识灌输又有何用?再成功的教育又有何成功之处?再优秀的人才又将面临多大的风险?!因为,作为学生和未来的公民,如果没有掌握应急的基本技能,一旦因为遇到灾害或灾难而发生意外,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许多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4年12月25日,英国小女孩蒂利跟父母来到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普吉岛。当大家陶醉在美丽的风景之中,尽情享受快乐的时候,蒂利通过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察觉到海啸即将来临,带领一百多人成功逃生。2005年,英国海事学会向她颁发奖状进行表彰,一家法国儿童杂志《我的生活》评选蒂利为2005年“儿童”。{12}可见,学校危机教育是何等重要!

其次,建立危机教育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面向专业人员、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实训基地。如美国政府分层次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培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内容实用、针对性强。如康州消防学院对参训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各种火灾的消防理论和实战技能,学院设有飞机、车辆及住宅火灾灭火的仿真设施,学员可以在仿真训练中检验学到的理论知识。{13}日本不仅注重实训基地的训练,而且注重将实训基地的训练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日本人住房门口以及办公桌底下都配备了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内有各类物品27件,其中包括矿泉水、饮用水装运桶、压缩饼干、手摇发光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等。所有人都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应急包,一旦灾害发生,可以利用包中物品自救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概率。在我国,有些地方也已经建立了实训基地。2000年11月,全国第一家消防防灾教育馆———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正式开馆。整个教育馆通过事物展览、现场演示、亲身体验等参观模拟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实,使消防宣传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14}中国国际救援队以及部分省市的消防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综观这些实训基地,不但设施有限,培训项目少,而且很少对学生和公众开展有实际意义的训练。各地应该建立设施完备、技术先进,专业训练与社会实训有机结合的实训基地。如通过高科技手段模拟火灾、雷电、台风、地震等发生的场景,让受训者感受灾害发生时的情景,消除对各种灾难的恐惧与恐慌,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冷静、有效地自救和互救。在校学生每学期应在实训基地接受3到5次训练,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参加实训,其他社会成员也必须在政府的组织下参加相应的实训。对于特殊行业、特殊部门的从业者,应该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美国纽约州法律要求酒吧、旅店、影院等一些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至少应该有10%的员工接受过专门的急救训练,并且拥有专业紧急救助证书。各个社区还提供不同级别的急救课程培训,使普通市民熟知各种紧急救助的方法。{15}这些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与各种灾害造成的巨大的、难以估量和难以挽回的损失相比,建立与减灾防灾要求相适应、培训效果明显的实训基地,哪怕多一点投入也完全值得。

再次,通过网络和电视开设专门的危机教育栏目。美国的电视节目专设儿童教育系列片教儿童在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将紧急事件处置的有关知识登录上网等等。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于2002年9月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篇长达100多页的文章,题目叫“你准备好了吗?———市民灾害准备指南”,该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16}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考虑在中央电视台设置专门的减灾防灾栏目,每周定期播出,使之成为家喻户晓、倍受欢迎的强档节目;由政府部门负责创建中国防灾网,将各种减灾防灾知识在权威网上发布。

然后,大规模培训志愿者,颁发相关资格证书。不但要让所有国民接受应急教育,而且应该让其中相当数量的人拥有相关资格证书。灾害发生时,受困者在第一时间自救十分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现场人员的互救将会发挥很大作用,在专业救援队伍尚未抵达时,有效的自救与互救将会使损失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通过实训基地,培训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合格的志愿者,让他们在紧急时刻发挥“与时间赛跑”的作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首先到达北川中学现场的不是专业救援人员,而是闻讯赶来的企事业单位的500多名志愿者。在进行了几小时的紧急救援以后,由于缺乏救援设备和救援技巧,加上余震不断,第一批志愿者只能先行撤离。尔后,又有大批的志愿者先后抵达现场参与救援。不难想象,如果这些志愿者平时接受过专门训练,携带并会使用轻便的救援工具,救援行动将会更加有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将会越来越庞大,利用实训基地训练一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志愿者尤其重要。在特殊行业,招录员工时可以优先考虑具备某方面资格证书的志愿者,而中小学、幼儿园、福利院、宾馆、娱乐场所等,可以要求至少有一定比例的从业人员具备急救资格证书或志愿者经历。

最后,设立全国防灾日或防灾月,时刻唤醒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在其他国家,这一做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政府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国民“防灾日”,在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要举行有首相和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训练,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17}美国安全委员会把六月定为美国的全国安全月,每年的安全月都有主题,如2005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游乐场所的安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唤起和促进人们提高安全的意识,使人们清楚安全就在每个人的身边。{18}汶川地震在国人心中产生强烈震撼,人们永远无法忘记这场重大的灾难。因此,建议将5月12日定为我国的全民防灾日,或将5月定为全民防灾月。在全民防灾日或防灾月,全社会都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减灾防灾宣传活动和应急演练,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风险社会的各种风险,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⑤[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②金磊.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呼唤防灾文化教育[J].调研世界,2000.11 ③⑩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7.6 ④{1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政治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⑥⑧徐瑞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 ⑦{13}{15}{16}{18}项光荣.美国危机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1 ⑨新华社消息[N].2008-05-26 {12}李忠东.学校应重视防灾应急教育[J].中国公共安全.2006.5 {14}肖筱,华烨.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升华———走近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J].时代消防,2000.12 {17}肖鹏军.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危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

下载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唱片业的衰落,反思图书出版业的危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