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

时间:2019-05-13 14:4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

第一篇: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

浅论三毛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摘 要:以“我手写我口”的写作方式记录着生活琐事及自然和人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生命和谐与完美的向往,是三毛作品中荡漾的主旋律。她的散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美感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净化,更有思想上的启迪:人如何生活?人如何生活得更好?

关键词:三毛; 三毛散文; 自然; 自由; 理想世界

Shallowly discusses Sanmao to the ideal world pursue

Abstract: “Writes by hand my mouth by me” the writing way to record the life trivial matters and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sentiment.To ideal world pursue, to life harmonious and perfect yearning for, is main melody which in Sanmao works ripples.Her prose brings to us not only has in the esthetic sense enjoying, in the mind purification, has in the thought the inspiration: How does the person live? How does the person live well?

Key words: Sanmao;Sanmao’s proses;Nature;Free;Ideal world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田涧流淌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流浪远方,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1]三毛,当代著名游记散文作家,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一生漂泊的她,用生命实践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

[2]柔的夜》等十四本,曾经“形成一股强劲的‘三毛旋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橄榄树》唱出了三毛的心声,三毛一生都在寻找理想的人生,追求自由自在、理想无拘无束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我试图从三毛作品中折射出的对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的追求、对自由的心灵境界的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三毛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一、对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三毛曾说:“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说宿命太悲观了,说是大自然的定律比较好。《老子》里有一句话:‘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万物都循着自然运动而不推辞。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一切发生的事都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顺其自然,没有意外。”[3]从三毛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她的自然之乐,三毛散文中体现的自由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自由即自然。她要求自然的自我,和那自然流露出来的人性,她总是在实实在在去感受生活。

三毛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并不认为我喜欢大自然,因为我也是它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自然产物。譬如说住在都市里面的人物,坐在汽车里的人,都受一些机械文明的影响,我们觉得我们很不自然。其实,我们生下来就是一种自然律。什 么形式都叫自然,所以我的看法是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花草虫鱼一样,人也

[4]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同它是不可分的。”所以,三毛追求的自然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生存环境、是一切生命的自由敞开。从三毛那颗回归自然纯朴的童心,足以看出她是真正地在寻求自由理想的人生。

《圣经》上一再地说:“你们要像小孩子,才能进天国,因为天堂是他们的。”[5]三毛有一颗纯朴的童心,由于这颗纯朴的童心,她骨子里就有一种对自由对自然的追求。读了《拾荒梦》的读者,有人会认为三毛很可笑,也有人会认为三毛与众不同很有个性。难道大家没有看到她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吗?三毛在老师布置的“我的理想”这个作文题目中写了她那非常可爱的理想:她长大要做一个拾荒的人,这样,她就可以四处游荡,还可以搜寻自己喜欢的宝贝。当老师觉得这不算理想,要她重写时,她那纯真的想法又来了,长大了要做一个卖烤地瓜的人,这样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地瓜的香味,她觉得送人地瓜手有余香,很幸福。在别人看来不光彩的职业,而她却认为这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融入大自然的最佳方式,只因为这样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我的宝贝》中三毛会为几个泡菜坛子,一个老式铜茶壶,千方百计的搜寻。《结婚记》中她为得到一副骆驼头骨惊喜不已,这里有三毛对民族传统民俗藏品的热爱,有对美的欣赏,更体现了三毛那颗自然纯朴的童心,对自然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三毛看来,拾荒的乐趣,除了不劳而获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迷。三毛在追求理想世界中探寻人生的奥秘,生命的真谛。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6]在三毛眼中,顺其自然才是真的美。她带着她心灵的眼睛在生活,她不要走马观花的过一辈子,就是生活周遭的景物,她也渴求它们保持原来的面目,百货公司、电影院、大幅的广告、甚至几座红绿灯,在她都是不爱的,她固执奢望地希求它们保持原有的风貌。“这真是十七世纪的市井画,菜场就在城内广场上,卖货的,用大篮子装,买货的,也只提着一只只朴素的杨枝编的小篮子,里面有红的番茄,淡绿的葡萄,黄的柠檬满得要溢了出来,尼龙的口袋在这儿不见踪迹,它是一派自然风味,活泼的人间景气在这儿发挥到了极致,而它的本身就是人世安然稳当的美,这种美,在二十世纪已经丧失得快[7]要看不见了。”三毛在感叹人们对自然的淡化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文明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捆绑。《塑料儿童》中的小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有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四周清新的空气,野地荒原,蓝天白云,在他们,都好似打了免疫针似的完全无所感动,甚而连活动的心情都没有了。他们的童年只为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繁重的功课之后,唯一的消遣就是电视剧和漫画书,生活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将来要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也只不过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三毛在感叹她的时代已经悄悄的过去了,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拥有一颗回归自然纯朴的童心,于是再平凡的生活,三毛用与众不同的处理手法,它们便全活了起来。所以看她的文章,总觉得欢喜,听她诉说着她心灵中的故事,只因为他们从其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一花一草一世界”,在三毛的笔下他们体会到了,每个人仿佛都找到了自己的天空。世间的活泼全看到了,一花一草都是造物者的神奇,谁能再轻视生命的力量。三毛向往桃花源的生活:—间农舍,几畦菜园。想像着这日子天长地久地过上一辈子。如“茅屋层顶上都开出小花来,迎风招展,悠然自得。如果那田畦里摘豆的小姑娘,头上也开出菜花来,我都不会认为奇怪,这个地方,2 天人早已不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8]回归田园的渴望和乡愁不时割痛三毛的心,为了她自由的梦,因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的她,她在辛苦的追求。

她的散文中体现了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培养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乐趣,这对实现人的心灵自由,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二、对自由的心灵境界的追求

人文主义提倡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身是自由的,个性应得到解放。真正的人文主义是对人性正面的追求,把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会感受生命的快乐,精神得到空前的自由。三毛是一个视自由为生命的女子,她说“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

[9]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自在随意的人生,与大自然直接交流对话的生活方式是三毛向往和追求的,荒凉寂寞的撒哈拉沙漠,因为它的纯朴与自然,成了作者追求生命自由本性的精神圣地,撒哈拉沙漠成了自由的象征,心灵的故乡。我们可从三毛追求自由的爱情、自由的人格以及一切生命的自由来透视她心灵境界的自由。

罗素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10]三毛追求平等的爱情,她认为爱情的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的心灵自由的天地。相爱的双方各自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男女双方都尊重彼此的自由,爱情就可以长期是幸福的,并得到不断的延续。《士为知己者死》写的米盖无奈的世俗婚姻,婚前的米盖,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而婚后的米盖却成了贝蒂的影子,贝蒂的财产:“浮士德将他的影子卖给了别人。当那天米盖小心翼翼的扶着贝蒂下车时,我细细的看着地上,地上果然只有贝蒂的影子,而米盖的那一边,什么都看不见。一个做太太的,先拿了丈夫的心,再拿他的薪水,控制他的胃,再将他的脚绑在一条细细的长线放在她视力所及的地方走走,她以爱心做理由,像蜘蛛一样的织好了一张甜蜜的网,她要丈夫在她的网里面唯命是从,她的家也就是她的城堡,而城堡对外面的那座吊桥,却再也不肯放下来了。”[11]三毛只能感叹到:“他不叫米盖,他现在叫贝蒂的丈夫。”[12]米盖由一个飞扬自由年轻的心,在婚后短短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老气横秋,凡事怕错的,低声下气,口袋里羞涩的拿不出一分钱的好丈夫。三毛批判这种爱情观,认为这是米盖的悲哀,折射的是三毛追求个性平等的现代爱情观。“爱情就像手捧精美的陶瓷,稍不留神就会从手中脱落,爱情亦如掌心的流沙,越想紧握越加快流失它。[13]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罗普霍夫对薇拉.巴甫洛夫娜说:“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可是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你不愿束缚我,我也不愿束缚你。如果你因为我而受到束缚,你就会使我感到痛苦。”[14]所以三毛并不想荷西成为三毛的荷西,如同《士为知己者死》一文中的米盖那样,失去了自我,活在别人的影子下。三毛认为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欢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掉他的。三毛自己也有原则:她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她心房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她有她自己的角落。三毛尊重荷西独特的性格,并不认为荷西爱看电视侦探片就是肤浅,也不强迫荷西去了解文学艺术,因为她知道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夫妻也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给每个人自由的空间,摆脱束缚。同时,荷西也让三毛做了一个自由的妻子,从来没有干涉过她的写作生活,让她的个性自由绽放,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促使了三毛创作的高峰期。于是一系列的《撒哈拉沙漠》作品出现了。从三毛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三毛是一个极其自然的人,她只想平凡踏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她喜欢无拘无束享受自己生活的个性,她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尊重别人,她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人的自由人格,不计利害,不求“荣华”而向自然界完全敞开,这样的情感世界是三毛所提倡的真实的心灵世界,三毛追求一种自由的人格。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作家三毛亦不例外。我们都有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人文信仰:作为生命个体我们强调忠善诚信,义勇勤俭,平和慎独„„,作为国家民族我们崇尚正义有序,以和为贵,以德治国,民族尊严„„作是我们信奉的做人准则,立国根本。而这样的言辞和行动在三毛的作品中时常会不期而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折射出三毛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如《西风不识相》中,在她第一次出国上飞机前父母叮瞩她,在外待人处世,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忍让,吃亏就是便宜。万一跟人有了争议,一定要想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被同胞误解受屈时心想对洋鬼子可以不忍,对自己的同胞可要百忍,吃下一百个忍字,不去回嘴?这是怎样的容忍啊!当我们大讲爱国主义民族自尊时不妨读一读《背影》集中的系列小故事《吃饭还是吵架》、《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等,你不能不被三毛的那颗拳拳爱国心所打动。更可贵的是三毛不仅仅停留在对国人人文精神的保持与发扬上,而更多的是对这种精神的深刻反思,无情剖析甚至在特定条件下的果敢反叛。三毛在反思:为什么她要凡事退让?因为她是中国人。为什么她要助人?因为那是美德。进而三毛从对个人的反思上升到对国家民族高度的反思: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决不可国民跌交,那样除了受人欺负之外,建立的邦交也是没有尊严的。没有原则的跟人和平相处,在她看来,就是懦弱。她气愤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太多了,现在有些中国人还在自我陶醉。“绝交我不在乎,恶狗咬了我,我决不会反咬恶狗,但是我可以用棍子打它。”[15]于是有了下面精彩而痛快的一幕:对着那一群(品如恶狗)的同学,三毛举起扫把如雨点似的打下去„„她转身给那个抱住她的人一个大耳光„„(还有那个不明真相瞎放炮的不称职的院长,她激不择物地将带水的花瓶朝院长掷去)那次打架之后,她不肯道歉,也不肯忏悔,她冷冰冰地对待这群贼人。“不想在沉默中灭亡,就只有在沉默中爆发。为什么我在任何一国都遭受到与人相处的问题,是这些外国人有意要欺辱我,还是我自己太柔顺的性格,太放不开的民族谦让观念,无意纵容了他

[16]们,是我先做了不抵抗的城市,外人才长驱而入啊。”这是何等深刻的反思与剖析!这不是中国人一次次做奴隶而不得之后的反抗又是什么?三毛在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追求自强自立,自由的人格。

《哑奴》中,三毛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在做客的沙哈拉威财主家,当得知那个不足板凳高的、默默地但又伶俐地在烧红的碳炉前为客人热茶、烤肉的男孩是一个奴隶,并且奴隶当时的处境是:在沙漠中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用绳绑一个月,全家捉来,更不会逃,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了财产,还可以买卖。三毛写到她不要跟这个拥有200个奴隶的财主握手,表现了她对无视人权的人的憎恶。作者描述了她与哑奴一家的交往,她给予贫困奴隶一定的慷慨援助,尤其是她给予哑奴的尊重、关怀和人生之平等意识的召唤。她请谦卑拘谨的哑奴与她同桌吃饭,并告诉他“我们是沙黑毕(朋友)”,她推醒在55度高温下,身上盖着破草席,像不会挣扎的老狗一样趴在自己膝盖上的哑奴进入自己阴凉的房屋避暑;她无视邻里“不要理他,他是哈里佛(猪)、脏人”的忠告,坚持去镇外沙谷边缘寂寞而悲凉的破帐篷里看望哑奴一家;她甚至想替他寻找获得自由的方法。哑奴贫困的生活是令人心酸的,但是更为心酸的是哑奴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痛苦的,因为他从不知道幸福的生活是什么,他认为奴隶的生活本该如此,奴隶就应该与贫穷、辛劳、辱骂、奴役相随。当他的手和脚踝被绳子捆绑后再一次转卖时,他似一尊泥塑人一样面无表情,他只能听从主宰他命运主人的安排,哑奴被卖时茫茫然的上了车,白 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哑奴的生活是木然的,哑奴的生命里只能有无助无奈和无为,因为他是奴隶。但奴隶也有人性中对家对孩子的感人至深的爱,他渴望自由,他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17]的。”只是这放飞的自由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梦。三毛作品让我为之动心的不仅有撒哈拉文化意识的生命哀歌,也有作者对人格自由的深深渴求。

自由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最终指归,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内核。三毛高扬人的个性,把个人自由驾凌于社会之上,并以一种奔放的姿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她以一种对人生痛苦的自觉意识,力图超越现实社会,获得精神的自由。

三毛希望人生变得多一点自主,少一点拘束;多一点灵气,少一点呆板;多一点开阔,少一点纠缠,使自己能够自如地安排自我。“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写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样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路不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

[18]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在《赤足天使——鞋子的故事》中,三毛说:“凉鞋真是自由的象征,我跟它相见恨晚,一见钟情,这样的东西踩在脚下,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真正流露出来,人生自然的态度,生命的享受,竟然因为简简单单的脚下释放,给了我许多书本里得不到的启示。”[19]三毛批判卡门不用这些钱去享受生命,竟然买了二十几双拘束自己双脚的东西回来,实在不明白这是出自什么心理。她认为在生活上,精神上,通往自由之路的理想应该更畅通些才是,从此赤足的天使在摆脱了鞋子的绑缚后,心灵和肉体都得到宁静和舒畅。的确,她的这种凉鞋哲学看似平凡,仔细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生命的认知和尊敬也往往是在单纯下得到显现,外在的绑缚太多,人怕早忘了来处。至于往后的路,怕她只顾得选鞋子的样式,至于走哪条路是不重要了。

三毛最最喜欢的地方,是一望无际,遍地沙漠的撒哈拉。提到那儿,她很激情地说:“我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美丽的土地之一。那里除了沙漠之外,还隐藏了很多东西。其实,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对我们人生有很大启示。”[20]她告诉读者,在沙漠里学到最大的一门功课就是淡泊。“因为撒哈拉威人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

[21]个人都像撒哈拉威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但至少和平。”三毛认为撒哈拉威人最可贵的是,撒哈拉威人是非常快乐的民族,他们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高境界。沙漠里,物资的需求几近于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她竭力抵制现代文明对自然与人文的戕害,存在于都市人集体无意识中的自然景观在她眼里是那么美好与诗意,那么自在与随意。荒凉寂寞的撒哈拉沙漠,因为它的纯朴与自然,成了作者追求生命自在本性的精神圣地。三毛热爱自由,忠于自由,她认为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精神文明。在撒哈拉沙漠找到了想要的生活,她感到无比自由,温暖和安全。我们从三毛一系列的沙漠故事体认出生活真实,生命自由的可贵。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毛是一个视自由为生命的女子,她在追求自由中寻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寻求生命的真谛与自我的实现。她一生的苦痛,在于她在自由中追求自己的升华。她说:“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认识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在这一生里,能够得到一些结晶,而不是一堆灰烬。”[22]

三毛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人生,是源于站在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的高度来看待人生,看待人的价值。三毛希望寻找理想人生的生活方式,可当面对现实,她看到的是信仰和理想的破灭,都市人的冷漠人情,人们的精神空虚,为着生计四处奔波。因此,三毛体验到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她无法超脱世俗,她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中塑造一种理想自由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和谐的人生境界。个体自我的完善与自由,而这种理想的人生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重创。

三毛这一生几乎都走在路上,她是一个自由之魂,她追逐的,寻求的东西都在远方,在未知的地方。当她返回现实世界面对亲人朋友及读者时,她必须回应这个消费她生命经验的社会,对于神话传奇的渴求,以及对“幻化”的“自我”的追求,为此她不再自由,她必须符合她在作品中的形象。她可悲地背离了她原有的对生命自然,自在本质的追求,陷进了自我以外的艺术和现代传播媒体塑造的压力共同构成的陷阱里。这迫使她,“应该”也“只能”坚持做那一个被多角度幻化的“三毛”,她的心灵开始承受无穷的负荷,使她无法喘息,血肉之躯承受不了那份期盼。所以三毛在呐喊:“这个社会,请求你,给我一份自己选择的权利;请求你,不要为着自己一点蝇头微利而处处麻烦人„„不要强迫我回信,不要单个地来诉说你个人的伤感,要求支

[23]持„„不要转托人情来请我吃饭„„”三毛在《野火烧不尽》中深刻的讲述了被“三毛迷”过分宠爱,从而心力交瘁,内心极为压抑。深感为声名所累,几乎没有了自我,使她不堪重负。三毛对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描述带给读者眩目的光彩,但现实只给予了她一片荒芜的土地。无论是现实还是超越自我,三毛都要凭借一定的理想主义手段。作品中的“三毛”或“我”是现实中的三毛的强化,是作家三毛追求的理想世界中的“人”的模型。至于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则是另外的问题,三毛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于是三毛陷入了“为自己设置的传奇模式陷阱”[24],陷入了自己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与外界传媒所共同创造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此产生。理智与读者都要求三毛仍是那个光芒万丈的“三毛”,但这已经不是独居阶段的三毛内心所能承受的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那个“理想”的三毛在现实中曾经存在过,但撒哈拉的战火风云最终将她驱逐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之外。荷西的死不仅带走了三毛性情自由发挥的精神支柱。她再也无力一如从前,在厌倦了现实生活的时候,重新踏上漂泊之路。“中南美之行”那个多愁善感正直善良的“三毛”已苍白了许多!本来一直有死亡意识在三毛脑海寄居,而重返现实的三毛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的意识到:对现实的抗拒已是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在别人看来是悲剧而她自己看来是解脱的“死”就成了三毛最后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实际上,在三毛的一生中,还有一次拼搏,为自由而搏——生命的代价。因为她已经想得明明白白,她这一生,鲜明、丰富、坎坷,即使再来一次也已不必。她很清楚人是孤独的生,也是孤独的死。当三毛不能周游世界,流浪远方的时候,当她不能用生命去感受生活、拥抱挚爱的时候,当她发自内心只是想透一口气而已,做一次自由自在的人,而不做三毛的时候,她认为她的艺术生涯已走到了尽头,她的生命价值也已经完满实现。她用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善意的人会惋惜这是不该发生的悲剧,恶意的人却叵测这是轰动的手笔,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丝袜”在三毛的眼中是“自由”的象征。三毛抛弃了“死爱面子”的传统劣根性,用“丑陋”的死亡让人们去反思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反思民族文化的扬弃,体现了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意志自由。

三毛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你的生活里,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你是主角。”从她对自由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 子。人类正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才能最终实现进入自由王国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 赵章云.在西撒哈拉踏寻三毛的足迹[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161.[2] 王金城.武文茹.三毛的人格形象及其个性魅力[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0(1).[3][6][13][18][22][23] 白帝.三毛画传[M].现代出版社,2006:22,35,55,66,72,174.[4][7][8][20] 司马中原.张拓芜等.三毛的世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63,127,128,62.[5][9][11][12][15][16][17][19][21] 三毛.三毛精品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8,155,378,378,359,367,69,202,152.[10][14] [保]瓦西列夫.爱的哲学[M].王永军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280,281.[24] 陆士清.透明的黄玫瑰——论三毛的散文创作[A].台湾文学新社[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43,353.7

第二篇: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姓是君权、族权、父权、夫权的象征。起名“子从父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同姓一家人”的观念在汉民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中很深蒂固。因而汉族姓在前,这与长期经历宗法制度有关,姓不能随便改,只能先姓后名,姓的观念非常浓厚,甚至在称呼时省略姓就有一家人的亲切感。改了姓就是改了自己的祖宗,忘了姓就是忘了祖宗,是大逆不道的。当然,现代中国,特别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姓的观念已有淡化的趋向,子女可以从母姓,也可以改姓,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特点。这与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人名形式和心理状态相似。傣族的夫权观念相对淡薄,女儿可以与男儿一样在父母家中成家立业和均分家中的房地产;宾朋好友宴会,女人可跟男子同桌共饮;女人招婿入门与男人迎娶女人一样自由,不受歧视,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傣族人名中得以体现,象征夫权的姓在傣族人名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至今傣族人一般没有姓氏。与此类似的还有蒙古族常在名字前冠以“大”、“中”、“小”这样的词来区别同名者,裕固族人名“东草什节”,高山族人名“培梅”,普米族人名“阿娇”,只指名,不含姓。这些民族中,外出读书、工作的人都受汉文化影响程度高,大都起有汉族名字,如裕固族的“杨效智”、普米族的“和树开”等等。有的常在本民族名字前冠以汉姓,如高山族的“田中山”等等。另外,父(母)子连名也体现出这样一种心态和价值观。当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立意的。

以上举的只是少数民族心理状态的带有普遍性的几个方面。其实每一种举动,每一个人名都带有一系列细微的心理特征的变化和表现,而且相互间交错影响,综合作用,这里不可能一一分析了。而且以上几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包含着对一个人前途未来,一个家庭命运兴衰,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等方方面面,实际上都有关联。吉祥的祝福自然有福禄富贵的含义;亨通的理想极致不过是仕途得意,福如东海;长寿的愿望同时也有对疾病的憎恶和诅咒;开放的性格延伸到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伶爱等等。在人名的实际操作中,不同民族、家庭的侧重点不同,每一个民族人名都含有许多种心态,现实中感情之复杂程度,只有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那些寄予愿望的名字,才能真正把握其内在的底蕴。起名 http://yifuqiankun.com

第三篇:追求自由

追求自由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它时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现在的我又把它读了一遍,这回我觉得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没有变,但我的领悟却变了。

《西游记》中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有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精彩的文段„„但在我看来,最吸引我的是它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已久的生活理想和追求,那就是——自由。

我们生活在这个处处受约束的社会中,人人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多次受唐僧之气,首先想到的便是回花果山去,这看出他对这种自由的渴望。他蔑视一切权威,为了自由敢于造反,闯龙宫,闹冥司,在阴司强行划去了自己乃至整个猴群在生死簿上的名字。他最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菩萨或如来佛祖松了它。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在学校

里,我们小学生被老师管;在家里,我们被家长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被领导管;即使你当领导,也要被新闻媒体管„„

现在,我明白了《西游记》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追求的自由。

第四篇:理想追求

论点1:理想是引领人们前行的灯塔。

【相关论据】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

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苟富贵,毋相忘。”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

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宗悫志壮,长风破浪:宗悫年幼时,宗炳问他的志愿。宗悫回答说:“愿承长风破巨浪!”

3、马革裹尸:马援,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他志向宏远,英勇善战,被光武帝封为“伏

波将军。”曾经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

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黙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

书·马援列传》)。

4、理想之星深藏心底: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孩子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

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

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

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

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

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

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

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事

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名言警句】

1、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

立兹)

2、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

林斯基)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

泰)

4、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5、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就寸步难移。(雨果)

论点2: 追求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相关论据】

1、投笔从戎:东汉班超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一天,班超一边抄

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大

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不久,他

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

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

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

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2、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

候,同学曾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

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3、徐特立断指明志: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早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天,徐特立在长沙市修业学校向师生员工们作时事报告。他援引中国近几年发生的惨案为例,历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徐特立讲到激愤处,猛地一转身,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师生的面,“砰”地一下砍断了右手的一节手指。接着,他又用自己的断指,在白纸上写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血字,以明心志。

【名言警句】

1、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你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莎士比亚)

3、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罗索)

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二者切实吻合。(苏伦斯)

论点3: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关论据】

1、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实世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了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盗出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机,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被用铁镣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但他经受折磨,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尔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仆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实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2、拉齐尔献身科学:1898年,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它的致病原因,人民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疫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巴尔扎克的手杖: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艺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4、阿基米德献身科学:最早发现杠杆原理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他曾经对国王说:“假如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阿基米德不仅发现了杠杆原理,而且发现了浮力定律,发明了抽水机、投石机和聚光点火的方法,还发现了力学中重要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把一生献给了科学。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偷袭叙拉古成功。一队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家,他正在后院画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斥责敌人:“别踩了我的画图。我得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无知而残暴的士兵用长矛刺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的胸膛。

5、终生都在旅行的徐霞客: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不应科举,不入仕途,把全部精力都献给祖国地理学的研究事业。他从22岁出游太湖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间都在旅行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北至盘山,南及崇左,东到普陀,西抵腾冲。徐霞客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他去的地方,常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经常攀悬崖峭壁。他登山一定要登到最高峰,观察河流一定要追溯源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途中经常遇到危险。别人劝他回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51岁那年他还要出游滇南,对儿子的劝阻,他回答说:“你们只当我死了。”

【名言警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2、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盔,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3、最甜美的葡萄串挂在最高的树梢上。(谚语)

4、谁害怕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渴望的目的地。(列宁)

5、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拿破仑)

论点4: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理想。

【相关论据】

1、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一个同学家里去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争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救国救民的火种。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课堂里顿时寂静无声。停了一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说:“为了荣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座位中立起。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年仅12岁。

2、笛卡尔的梦想:数学家笛卡尔从小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有一次保姆给他讲神话:“你看天上那颗闪亮的星叫美女星,上面住着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就没有其他人?有还有王子?”“既然有王子,为什么还叫美女星?”保姆不敢再说下去了。她告诉笛卡尔的父亲,这孩子真聪明,应该送他去上学了。就是这样勤思好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他第一个想到为什么自古以来代数和几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种形式,在这两者间建立某种联系呢?经过不懈的探索,他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笛卡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

3、“我要周游世界”:1818年一个夏天的晚上,9岁的达尔文对他的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此他一直在做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了“贝格尔”战舰,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物种起源》就是他这次环球之

行的结晶。

4、董建华的童年之梦: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父亲董浩云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便把还只有10岁的董建华送进了寄宿学校,叮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多做对社会有用和有意义的事情;还要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荣。当时董建华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取笑他。在学校背诵书本也用广东话,困难就更大了。但是董建华人小志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董建华只会说“Yes”、“No”以及“How are you”这样几句英语,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华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3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董建华在英国读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较艰苦,父亲寄给他的钱又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所以到了暑期,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这也使他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升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名言警句】

1、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英格里希)

2、每一个人对于明天都要有所希冀。每一个人对未来总有个目的和计划。(显克微支)

3、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加里宁)

4、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惠)

5、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泰戈尔)

论点5: 要勇于为理想而付出。

【相关论据】

1、夏明翰的革命豪情: 1928年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落入反动派手中。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非常坚强。敌人曾用种种酷刑折磨他,夏明翰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所遭遇的一切。同年3月20日,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千古绝唱,既表达了自己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后人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2、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是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被后人称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作为物理学家的邓稼先深深懂得,搞原子弹就意味着:置身于放射性材料之中,进入军事禁区;隐姓埋名,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国;长年在深山、沙漠工作,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危,他毅然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邓稼先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从物理学界的讲坛上消失了。28个春秋过去了,当他从沙漠戈壁走出来的时候,癌魔已侵噬了他的肌体,邓稼先辉煌的生命已燃到了尽头。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给人们留下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死而无憾!”

4、轮椅上的科普作家: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28年,他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时,在一次实验中不幸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导致全身瘫痪。这对一个酷爱科学事业的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高士其并未因此消沉下去。他回到祖国后,尽管“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眼不能看,手不能写,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说话不清,听力微弱,但他仍凭借其顽强的毅力,不分昼夜,艰难地从事科普作品与论文的写作。

他每创作一篇作品,都要先在脑海里将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初稿,然后,再一字一句地口述给秘书,由秘书将其记录下来。由于他吐字不清,对一些难发音的字,他必须反复说上十几遍,秘书才能领会。就这样,高士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工作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为祖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言警句】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涅克拉索夫)

3、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我们必须流洒不少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4、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于怀,不能丢却!(方志敏)

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第五篇: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文山学院

代宇辰】

【内容摘要】: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历来的隐者都被认为是在消极的避世,陶渊明也不例外。但是我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与行为上的自由。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自由

心为行役

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如竹林七贤,许由,商山四皓,⑴陶渊明等。《晋书》,《宋书》《南史》⑵等书中都有关于隐逸文化的记载。对于中国隐士归隐的态度,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或者是消极的反抗。我却认为他们之所以归隐是为了保持他们天然的,质朴的心灵免受尘世污浊的玷污,然后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发生冲突,产生一种“心为行役”⑶的感觉,也就是让自己从心灵到躯体受到一种束缚,完全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自由比生命更珍贵,比爱情更宝贵,放弃自由比放弃生命和爱情更痛苦。所以说古时候的隐士之所以宁愿放弃尘世中的功名利禄去隐居,目的就是要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追求他们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在对自由的追求上,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表现的尤为突出。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突出的对自由的追求呢?一个人要去追求自由,必然是他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陶渊明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约束呢?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⑷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庭衰微,多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5〕”陶渊明的曾祖父和外祖父对陶渊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 〔6〕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其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较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当时学者都以《老子》《庄子》为宗而罢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一样学习《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化、历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 〔7〕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

那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究竟能实现那一种呢? 首先,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的年代,战争连年。而战争的原因不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是由于朝廷中的一些野心家为了夺取国家的政权而发动的。公元400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在世时就对东晋政权觊觎已久,但是不久后就病逝了。桓玄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野心家,他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窥伺着夺取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对于桓玄这样的野心家,一个不忠于君主的人是绝不肯同流合污的。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到:“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8〕写出了他对投入桓玄门下的悔恨之意。公元403年底,桓玄带晋自立,建立楚国,此时,陶渊明更加愤恨不平。

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惩歼除恶”的愿望,离家投入刘裕门下任镇军参军,桓玄兵败。刘裕打到建康后,作风也有颇不平凡的地方,东晋在政治上长期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反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陶渊明对刘裕也曾一度产生好感,但是不久后,陶渊明看到了刘裕为了排除异己而滥杀无辜,并把众人都认为应该受到惩罚的罪人任命担当要职。面对刘裕这样口是心非的虚伪之徒,陶渊明对这个黑暗的仕途再次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曲作》中写到:“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 〔9〕“聊且凭仕迁,终返斑生庐。”就在这一年他辞官归隐了。同年秋,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县令,但是出任八十一天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也自此结束。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可谓乱也看贯了,篡也看贯了。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像一张束缚着他自由的网。他感到仕途充满着风险,官场到处是黑暗,心生愤懑,对官场产生厌倦。因为那样的社会与他想象中的完全没有一点儿的相同之处。陶渊明归隐后曾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田居生活的故事《桃花源记》。故事中描写了一个不受尘世污染,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生活悠然自得,一片祥和的人间治世的景象。陶渊明之所以写出这样一个治世,主要是因为他的祖辈均为有名的贤士,他们给陶渊明传输的都是一些正直的,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等优良品质。但是当时的黑暗社会,腐败,虚伪,他的那些优秀品质都无用武之地,由此他便产生了一种“心为行役”的伤感。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只有通过虚拟的方式来找到理想的归宿,使自己至少在思想上不受到尘世的污垢的束缚,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自由。

其次,陶渊明虽多次出仕,他都是怀着一种“大济苍生”的崇高理想去的,但是官场的黑暗一次次地敲打着他的理想,到后来他的理想被完全打碎了,以致他对官场失去了信心,出仕的目的也不是“大济苍生”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是这样写自己出仕的原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出仕的原因已经不是“大济苍生”了,而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也就是说他出仕原本是为了拿俸禄养家糊口。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的,因为陶渊明并不适合在那个时代生活,而且对于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仅靠陶渊明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无法挽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众人皆醉,我独醒”来保持自身的品质不受尘世的污染,因此,他选择了回归田园,拯救不了现实中的丑恶,至少要保住自己免受污染。

第三,陶渊明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陶渊明从小就有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的思考,他对大自然的思考也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10〕。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只是他认为的那种自然的一个存在基础,他必须回到自然界中才能找到属于他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没有受到任何外界事物影响的人的纯真质朴的天性。陶渊明在《庚字岁五月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到:“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写出了仕途的丑恶让陶渊明感到大自然才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开始留恋田园生活。官场中的丑恶让陶渊明对它避而远之,那些丑恶就像一张网束缚着陶渊明的言行,让他没有了自由。所以陶渊明做官往往不会太久便辞职了。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出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得到身心上解放的一种喜悦之情。《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又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尘世中有太多的做作,不如大自然中纯洁美好。陶渊明写过很多赞美田园生活的诗,说明他对田园生活本来就有一种依赖,他只适合在田园中生活,也正是因为他通过亲身体验田园生活才能写出那样真实感人的千古名句,他的归隐只是回归到他的本性。

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那么他是怎么追求自由的,又追求到些什么自由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在官场中他受到些什么束缚。

第一,在官场中有很多的繁文缛节要他去遵守,在陶渊明看来,有的东西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它却存在着,并且还要他去遵守。所以陶渊明在官场中受到了陈规陋习的约束,没有了自由,所以说放弃仕途,远离官场使他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

第二,官场上阿谀我诈,处处要小心,要处心积虑的提防小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陶渊明本身是个正直的人,他只凭良心做事,他不会像世俗中的那些阳奉阴违的小人一样做作,否则他会感到“心灵受到行为的束缚”。所以他在任彭泽县令时,八十一天就辞职归田了。《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是贫病交加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出仕做官,做一个“伪我”。

第三,进入仕途后,陶渊明更多的接触的不是自己天性喜欢的自然,而是尘世中的令人窒息的污浊,陶渊明性情刚直坦率,因而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种种黑暗现象。

总之,陶渊明放弃仕途就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归田后,他可以尽享田园生活的美好,尽情的读书作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任何束缚。尽管“饥冻虽切,”“家贫不能自给”也不出仕,为的就是要保持人的天生的自由属性。其次,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在他的饮酒诗中也有体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五刘先生传》中说:“性嗜酒”。说明陶渊明是一个嗜酒的人,但是他的嗜酒并不只是象一般的酒鬼一样,只是借酒消愁。陶渊明饮酒表面是借酒消愁,实际上还另有深意。在《饮酒》并序,中陶渊明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是对上流社会的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指责,有的接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有的反映仕途的险恶;有的表现了诗人归隐后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心情。

为什么说陶渊明能在酒中找到自由,因为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下,陶渊明出仕的梦想被打碎后,他的心中有无数对当时黑暗社会,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无处发泄,无人倾诉,这满腔的愤恨成了陶渊明的一块心病,影响着他的生活。为了摆脱这种来自心灵的束缚,陶渊明找到了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酒能麻醉人的神经,醉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能忘记烦恼,醉了以后就可以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尽情倾吐,也就是说喝了酒之后陶渊明找到了更多表露自己心声的自由。

第三,饮酒后陶渊明能畅所欲言,不饮酒也可以畅所欲言,只是他用的不是口而是手中的笔。生活中的陶渊明非常喜欢作诗,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生活中的很多喜怒哀惧都在他的诗总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留恋园林的真挚的感情。

第四,陶渊明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外祖父家书籍众多,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机会。他有时候也喜欢闲静,对书中的知识只要求心领神会就可以,有时候对书中的东西有独到的见解,便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陶渊明深受其外祖父的影响,养成一种“行不苟合”的性格,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个恪守系统的思想家和宗教信徒,他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追求一种随心的恪守,读书能让陶渊明的思想更加的开阔自由。

第五,从官场回到田园,陶渊明虽感受到躬耕中的忧苦和无奈,但是他也感受到了更多的乡居乐趣和躬耕的欢乐。《怀古田舍》写道: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木量岁功,即事多所欣。〔12〕写出了陶渊明从事劳动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怀着一种美好期望的心情,也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当秋收的时节到来的时候他更高兴:“不言春作苦”“束带侯鸡鸣”,好像忘记了往日耕耘的劳苦,准备出发去收庄稼。回归田园后陶渊明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他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吃的,这时他吃得踏实,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劳动,去喝酒,此时他也能喝得安心。在田园生活中没有人能约束着他,让他有“心为行役”的苦闷。他能找到他要的那种自然和真实,也有他 喜欢的那种简单平静又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生活。这是深处官场中的陶渊明所不能找到的,陶渊明也只有在回归田园后才有机会和权利去拥有享受这种生活的自由。

总之,陶渊明虽“猛志逸四海”,受先辈们的影响他已经把报效国家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不可割舍的任务,但是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世人的尔虞我诈;官场的谄上骄下,鱼肉百姓;国家政权的不稳定,贵族权势仗着自己的权力不是为国出力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取私利,不但损坏国家利益还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家不成家。面对这种情况陶渊明曾多次试图改变,但是他不但改变不了现实的弊端,反而受到现实丑恶的束缚,但是他一生又在追求自由,独立不矫作的生活。怎么能忍受那么多的约束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这在陶渊明看来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自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弱龄寄事,委怀在琴书。” 〔1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的依托比对仕途更加深厚,所以当时那样的黑暗、矫作的社会根本就不适合陶渊明出仕做官。官场就像一张沾满污垢的网,会令陶渊明窒息,会永远禁锢住他的自由,所以陶渊明只有摆脱官场才能找到一片干净的,自由的世界,古人云: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对于陶渊明来说只有在桃花源那样的世界中才有他发挥才能的余地,才能使他既不受世俗的玷污,又有自由的追求,也就是说现实是不适合他的,官场更不 适合他,只有远离了官场才他才才能找到属于他心灵深处的 那片净土,所以他归隐了,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污浊的尘世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也就是说他的归隐其实就是在追求他想要的自由。

注释:〔1〕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隐居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陶渊明资料汇编(上)》)〔2〕《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 隐逸传. 陶潜》有关于陶渊明的记载。《宋书》梁沈约撰《列传第五十三.隐逸》,是关于隐士的记载。《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隐逸下》中有关于陶渊明的 事迹。(《陶渊明资料汇编(上)》)

〔3〕心为行役,即心灵受到行为的制约,做的非自己所想的。《自然之子——陶渊明》。

〔4〕陶侃,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授大司马。《中国通史故事全编.(图说)中国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话》

〔5〕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传论》)〔6〕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自然之子——陶渊明》。

〔7〕“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分别出自陶渊明诗《杂诗》其五和《归园田居》(《陶渊明名篇赏析》)。

〔8〕《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写于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销假赴职路经涂口。(《陶渊明名篇赏析》)。

〔9〕“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语出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 陶渊明对田园山川的眷恋之情。(《陶渊明名篇赏析》)。

〔10〕“自然界”是指一种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或污染的原生态的人生境界。《自然之子——陶渊明》

〔11〕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出自曹操《短歌行》。

〔1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木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语出自陶渊明《怀古田舍》表现了陶渊明对农田庄稼充满丰收的希望和喜悦的心情。(《陶渊明名篇赏析》)〔13〕“弱龄寄事,委怀在琴书。”语出自陶渊明语出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说寄身事外和委怀琴书,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想做官,诗意含蓄。(《陶渊明名篇赏析》)

参考文献:〔1〕高建新 《自然之子——陶渊明》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第一版

〔2〕侯爵良 彭华生 《陶渊明名篇赏析》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1月 第一版

〔3〕冯克诚 《中国通史故事全编.(图说)中国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话》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发行 2006年5月 第一版 〔4〕廖仲安 《陶渊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7月

〔5〕龚斌 《陶渊明传论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6〕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 渊明资料汇编 》(上)(下)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1月

中 《陶

下载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

    【精华】追求自由作文[合集]

    【精华】追求自由作文汇编八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

    有关追求自由作文范文大全

    有关追求自由作文汇编五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

    【精华】追求自由作文汇总(精选合集)

    【精华】追求自由作文汇总8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

    关于追求自由作文[大全]

    关于追求自由作文汇编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

    追求自由作文合集(精选合集)

    精选追求自由作文合集十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追求自由作文汇总范文合集

    精选追求自由作文汇总九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