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凄美绝伦 晚唐抒情诗人 李商隐
凄美绝伦 晚唐抒情诗人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谿生,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西元八一二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享年四十七岁。李商隐是晚唐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颗星辰。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大约有六百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其自伤身世的抒情诗,特别是无题系列组诗。李商隐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杜牧—起被世人誉为 “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他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其家族中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四首,数量位列第四。他堪称晚唐的代表诗人,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凄美绮丽,独步中国诗史,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他的诗中所呈现的那种凄美之境,就是其抒情诗独有的魅力之所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李商隐才华横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为人所乐道。例如《无题诗》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晚晴》中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一首《乐游原》更是绝妙:“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美妙的诗句意蕴深广,耐人寻味。就连长他四十一岁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也是赞誉有加,对他十分地敬重。白居易临终前曾经对李商隐说:“我死后投胎为尔儿足矣!”钦敬之盛,古今绝无。
“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一生有太多的坎坷、抑郁和孤苦。“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是晚唐诗人崔旺《哭李商隐》中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在现实中,李商隐无法实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一生基本只在幕府出任底层小官,命运坎坷,抑郁不得志,四十七岁就在凄凉寂寞中去世。在诗歌中,李商隐尽情倾诉他的相思和爱恋,他的欢乐与悲哀,他理想的追求与幻灭,以及他在人生浑浊长河中流不尽的痛苦。
意蕴幽隐 凄美绝伦 抒情诗当世无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名句出自于李商隐的《无题》。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而他的抒情诗之绝妙又在杜牧之上。他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在第三、四句中,其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第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是诗人在结尾两句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的万丈深情。
抑郁不得志
身在尘世向往方外
唐代的某年,李商隐前往拜访一位隐者,但是最终没有遇到隐者,于是写下两首七言绝句《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中第一首的内容如下: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声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秋水,指秋雨。悠悠,悠闲自在。秋雨本来没有悠闲自在的境界,但是因为隐者和观察者的心灵投射,秋雨变得人格化。“梦中来数觉来稀”,诗人李商隐已经多次梦见来拜访这位隐者,但是醒来时却觉得现实的情景好遥远。李商隐虽然没有点明拜访的隐者的姓名,但是一定是李商隐非常敬仰的一个隐者。
玄蝉,秋蝉。冬青,冬青科常绿乔木,耐寒,经历霜雪而不凋谢。李商隐在此诗中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的意象:秋雨、草房柴门、秋蝉、落叶、冬青树,徘徊于现实与梦境、出世与入世之间,创造出飘然尘外、冲淡平和的境界。
悠闲自在的秋雨,浸润着草房的柴门。梦中无数次来过这里,醒来却感觉很遥远。秋天的蝉已经不再鸣叫,树叶开始变黄飘落。但是,隐者的门前,有一颗经过秋霜依旧苍翠的冬青树。隐者出门还没有归来。唐代有很多隐士,自然也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寻访不到就会心生感慨,写下了许多心怀惋惜的诗篇。例如王维的《春日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和贾岛《寻隐者不遇》等。
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是此类诗中的佳作。他对隐居者的拜访,是尘世中人对脱离尘世者的拜访。诗歌以对意象的精心营造,以尘世中人的视角,写出了对隐居者闲云野鹤、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诗坛奇才官场失意
临终萌生出尘之志
李商隐九岁丧父之后,遂奉母居住在郑州荥阳。跟随博通五经的叔父李房学习古文和书法,希望能振兴家道。他的学识文章,便在此时奠下深厚的根基。十五岁时著《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名传乡里。十七岁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辟为巡官。令狐楚爱其才,令在其门下与其子令狐绹为同学,并教授骈文。令狐楚亦师亦父地在李商隐的生活和学识上给予指导,因此李商隐终其一生都对他心怀感激。
开成二年(837),李商隐应举,经令狐绹举荐登进士第。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王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因娶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令狐家族视为“背恩”。从此,义山无意中被卷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虽曾入为秘书省正字,但一生大部分时间浪迹各地幕府,充当幕僚而已。
后来,李商隐展开了他自己的官宦生涯,由于本身个性,使其行事常常出于感情,而忘了考量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也因此,遭人误会他涉入牛李党争并依违于两党间,所以,即使他曾考中进士,其际遇总是浮浮沉沉,不甚得志。他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他曾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大中五年冬,李商隐四十岁时,爱妻突然病故,擞下一对儿女无人照料,为了活计,他忍痛南下四川。此时的李商隐深深感到了生命脆微,人生苦短,祸福难料,兴衰相伴,苦空无常。他认识到欲求解脱,只有一心向佛精进修学才是正途。于是常常住寺为行者,青灯黄卷,扫地打钟,精进修行。由于他悟性很高,很快对无上甚深的佛法妙理和因果缘起有了深刻的认知。这一年,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高僧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此后他的诗作风格与前迥然不同,完全畅游在佛法大海之中,赞佛颂法和修心养性的诗文,成了他诗作的主流。如五言律诗《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李商隐在荥阳家中养病时,寄信给他的师兄、著名高僧僧彻大师:“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此时他已病入膏盲,临终萌生出尘之志。李商隐后期的大量诗作,反映了他在佛理的熏陶之下,了悟人生苦空无常的心境,同时彻底改变了他过去那种受伤、悲怨、颓废无奈的心境,而步入了—个开朗明快、自由自在的清净世界。
第二篇:晚唐诗人的接风宴
晚唐诗人的接风宴
安徽当涂,随着谢(脁)李(白)等著名诗人的灵气,在江南且有一定的影响。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之中,蕴育了独具风情的水乡文化。这种文化清丽委婉,外巧内慧,情调殊异,结构多元,使境内文化底蕴丰厚,博得各朝诗人墨客欣赏,纷纷来此游山玩水,饱赏江南风光。
据史科记载,早在唐代,晚唐诗人唐彦谦曾作为诗友接到湖阳的朋友邀请,由西安取道芜湖,后又乘舟来到湖阳作客。湖阳,为当涂一大古圩,由圩荡组成,境内地势平坦低洼,河塘沟渠纵横;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湖上元气缭绕,时而**浩荡,时而碧波万顷,远望白帆片片,近观荷叶田田。清晨,水鸟从水草、芦苇间成群飞起,小龟爬到荷叶上,吸食朝露,把湖上的上空定格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傍晚,风头鸡、章鸟鸡、鸥鹭、野鸭纷纷飞到芦苇荡里,歇宿过夜。平常时日,晴空万里的少女们荡着轻舟,唱着动听悦耳的渔歌,在湖面上或采莲摘芡实,或撒网捕鱼虾,那是何等平凡,美丽的风光。湖阳,原是间于丹阳湖(已被围垦)、石臼湖中的一个小洲,名白沙洲。因丹阳、石臼两湖盛产鱼虾菱藕,人们常以“日出斗金”、“日落斗银”来赞誉湖产之丰富。居民以下湖挖藕摘菱、捕鱼捉蟹为糊口生养之计,故名“湖阳”(“糊”与“湖”、“阳”乃“养”之近音字)。域内土地肥沃,自然景观优越,盛产稻米、鱼虾、蟹鳖、螺蚌、菱藕、菰米和多种水产品,居江东之首,以水甘鱼肥,物产富庶而盛名,给当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独天得厚的物质条件,这里旖旎的风光、朴实的风情、纯情的风俗、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早在千年以前,晚唐诗人唐彦谦就发现这里的虾蟹、菱藕味美异常,早就向往一游,但始终没有机会。
唐僖宗(李儇)乾符末年(已亥•879),唐彦谦携家避地汉南,中途接到朋友胡隐君的邀请,安排家眷子女以后,独自便由西安取道芜湖后,又乘船来到湖阳。一路上风尘仆仆,观看沿江圩堤,湖光水色,被其所吸引,即兴作了题为《夏日访友》感言,记述了他的这次行踪:湖堤之上柳树成行,林中树木浓荫密布、农家菜园翠色满目,使远道之人顿生清凉之感。正午由渡口登岸,便见一个村落掩映在树木繁荫之中。
好友相见,喜出望外,主人献茶,客人就坐,当日下午并安排酒食饭菜,为其唐君接风。胡隐君利用当地的土特产和菜蔬,摆了一桌丰盛的家宴。餐桌上有:
炝虾生:当地盛产紫虾,将虾之细煮,生切彳卓 菜(睡菜)、兰香(一种香味料)、蓼(香蓼),用浓酱、米醋先泼活虾,盖以生菜(白莴苣)将其拌匀,用热锅盖焖之。
炖蚌肉:当地湖中产蚌,取蚌剔肉,将其炖熟与冬瓜煨之,作菜。食时可取小蚌内,用小竹签串之,佐酒。
野鸡条:野鸡(章鸟鸡),湖阳小洲芦苇特有之,将其加工宰杀,干褪羽毛将鸡和内杂剁块,加雪里蕻和调料,慢火煨熟,撕成碎条状,食之。
青鸭羹:青鸭(即野鸭)和野鸡一样,圩中芦苇中藏之,与萝卜根、冬瓜、葱白,将野鸭烂煮,盐醋调和,白煮后成羹状。
拌荇菜:荇菜,湖阳特产(即莕、接余)。叶白、茎紫赤,正圆,径寸许,游在水上,根在水底,茎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小如青葱,上青下白。食时切段用调料拌之,味美脆嫩。
糖香藕:用糖与肥香藕切片拌之,食之白嫩、清脆。
鲤鱼汤:以鲤鱼头,加葱白一握(把),加水三升煮及葱,熟后食之。吃鱼饮汤,味道非常鲜美。
荷梗豆腐:当地盛产黄豆,用青蒜炖豆腐,软嫩如脂,青蒜翠绿尤似荷梗,豆腐色白如玉,使菜品清爽淡雅。
酒煮螃蟹:食时将蟹洗净,带壳剁作两段,次擘开壳,以股剁作小块,壳亦剁作小块,脚只用向上一段,螯擘开,投葱、椒,米酒,盐,于器中重汤炖熟。
甜糟山姜:取姜切开拆者,以盐腌,藏入甜槽中,经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为脍无加也。此菜供席间和酒后调整胃口。
除了精美的肴馔以外,还有腊月农家酿造的陈年米酒,这些江南水乡特色美味,是这位北方诗人从来未有尝过的。唐彦谦喝着美酒,吃着可口的鱼虾和菜蔬,各自介绍别后之情,二位老友越谈兴致越高。席间,唐彦谦便赋诗一首:“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酒筵一直喝到夕阳,越饮情意越浓,额上慢慢沁出滴滴汗珠。看看天色临近黄昏,为了凉快一点,干脆将酒席移到室外。当时正值十五,圆月已挂空中,酒过多巡,胡隐君又随和诗一首:“移席临湖滨,对此有佳趣。流连送深怀,宾主共忘醉。”二人月下对饮,享清风徐来,望湖水滟滟,看白帆晚归,听渔歌互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场家宴在当时来讲,是别具一格的。它既运用了江南特产佳味,又采用了别有的烹调方法。虽然烹调方法简单,但是在当时,可算唐代的烹调技术开始逐渐有了新的探求。
第三篇:诗人李商隐的爱情和婚姻
李商隐是以写朦胧爱情诗驰骋诗坛的,晚唐时代诗坛乱世纷纭,对待年轻诗人以“爱才”开场,又以政治对弈为战场,把那文学才子充当棋盘上的棋子进入纷争,然后利用手中特权,排挤压抑诗人的建功立业拯救危亡的壮志豪情,那时的封建官宦之间就是这样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李大才子来说,他写诗只能做副业,悬梁苦学的目的是企图有朝一日登上状元榜,走上仕途建功立业求取科举功名,来振兴没落的祖业家道。哪里会想到正是他的爱情和婚姻成了他日后从政的绊脚石。毫无防备的卷进了朋党之争,且这种争斗带给他的伤害是陪伴终生的。
青少年时期,感情相当丰富的李诗人,不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私自同别人发生了非法爱情。说是非法,是因为他的第一次恋爱时正做着道士,爱上的异性又是个女道士。于是,一群揣板砖的正人君子,高喊着满嘴的仁义道德砸在诗人懵懂的初恋头上。
李才子尽管也知道这群老家伙们满肚子的男盗女娼,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可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没过多长时间两个男女道士的自由恋爱不得不宣布告吹,道士庙里的爱情故事太超常太另类,已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再美的爱情也无力和封建礼法抗争。谁让你不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款找媳妇。你李义山谁呀,不就能整几首无题爱情诗吗?有什么了不起。!
告别初恋,跳出了教门,继续“头悬梁锥刺股,”苦学同时也恋爱,不过都以失败告终。诗人被失恋折磨,成就了他的用典颇多,深奥难懂的无题爱情诗,尽管很多读他诗的都读的,走不出李大诗人用方块字平仄押韵的爱情迷宫,可人们还在颇为自负的读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一年,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正好砸中李商隐,他这块被埋没的棋子跳上棋盘,命运从此被操纵在对弈的双方敌手之中。先是他的卓越诗才被牛党宰相令狐楚看重,引进幕府,其实就是想为牛党广纳人才,政治伯乐令狐楚叫李诗人跟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做同学,亲自教他们写御用文章----骈文。在令狐宰相的认真栽培指点下,千里马没辜负老师的栽培,很快有了跃跃欲千里驰骋。学而优则仕,加上有贵人鼎立相助-----令狐绹的大力推荐,商隐同学顺利地中了进士。那曾想,天有不测风云,令狐老师不久不幸辞世,李商隐也就丢了前程似锦的幕职,下了岗,不得不另谋高就。
失恋又失业,诗人只得续写朦胧爱情无题诗,打发仕途坎坷带来的昏暗渺茫无所示从。好在这样的日子过得时间不长,第二年就又苦尽甜来,遇到了爱才正在选婿的老泰山------王茂元,诗人被招为乘龙快婿。可老丈人属李党,是令狐父子的死对头,牛李朋党相争,倒霉蛋自然要数王家新女婿李商隐。转依了李党,那还不触犯了朋党的清规戒律?很快大批牛党人士不满和忌恨的大板砖纷纷砸向坠入幸福的朦胧诗人。在当时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的激烈较量下,李商隐成了最大的输家。先是在应博学鸿词考试求取功名时,本来已经考中,复审时被牛党某一权要从中破坏大笔一钩,抹掉了他的名字。后来又从校书郎一卑微清闲小官职位被排挤成一可怜农尉俗吏。
好在妻子王氏是个才女,对诗人又百般体贴爱恋,抚平了他频遭朋党打击受到的心理伤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爱妻共坐窗前,一边剪蜡烛芯一边“联句对诗”,何等幸福美满,这是在夹缝中受排挤和压抑不得解脱的李商隐找到了精神支柱,使他在相当困难的仕途处境里不至于悲观颓废。
然而好景不长,不幸的很,李商隐三十八岁时,妻子一病而亡,留下三个儿女。仕途坎坷,家庭不幸,从此李商隐郁郁寡欢失魂落魄,直到离世都是如此。正像他的无题诗写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确让无数诗辈后人人荡气回肠。
编辑评语看了一篇写李商隐的红袖文章,有点不过瘾,把自己的一片贴上去,也算是自娱自乐吧。
第四篇:古诗贾生诗人李商隐情感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解析】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第五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德国抒情诗人海涅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