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2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陆 荣 恒 宜州市高级中学
从教十几年,常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今天的学生怎么这么难教,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确实,我有时候也深有同感,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连请假条或申请书都不会写,就是写了也有几个错别字!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教?这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主要问题。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他们再回到小学或初中重读几年,然后再上高中。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首选良药”。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关心和探讨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缺乏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法,它包括:学(情境导入,定标自学)——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讲(精讲点拨、提高能力)——练(当堂落实,达标检测)——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五个方面。
一、学:情境导入,定标自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中,教师首先要寻找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情境,巧设导入语,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向往和渴求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导学案等教学辅助资料,对每一节课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对教材的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经验之谈,学生在预习时就书上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查阅资料的,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师有耐心地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习进程,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当地进行点拨。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新课程强调合作与探究,因为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因此需要分组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探究学习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过程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等形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记录汇总,然后推荐一人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1 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精讲点拨、提高能力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传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也不一定都是“271”模式,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是要注意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清讲透,并提醒学生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同时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第三,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每个专题、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并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整理,形成笔记和掌握。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将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
1、联想记忆法:即以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或人物为轴展开的联想,将与它们有关的史实串联起来进行记忆,这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以时间为轴进行记忆,将同一个历史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结(1861年,1919年等),以利于学生掌握;也可以选定一个年代,利用加减十年或一百年的办法来记忆历史事件。
2、简化记忆法:即对记忆内容进行简化,按主谓宾或抓住关键字眼(每句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字)进行记忆。如八七会议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纠正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12个字;遵义会议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纠正错误,肯定主张,选举常委,取消指挥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确定方针,评价讨论,停止口号,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等。
3、谐音记忆法:如隋朝建立581(五把药),唐朝灭亡907(酒淋妻),北宋灭亡1127(摇摇二妻),马克思诞生1818.5.5(记住小孩吹喇叭,一叭一叭,呜—呜)等等。此外还有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综合、分解、总结等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分析、比较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练:当堂落实,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当堂掌握,通过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学有所获。教师在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高考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保证好学生能拔高和后进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当堂达标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并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本上交后,再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当堂检测,能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五、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条不同的河”。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反思,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从这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通过 教学反思,不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这就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每一节课之后,我们都应该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反思,审查教学的得与失,以更好地优化自己的教学。当然,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乐学善学就是好方法。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授课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变得会学习、爱学习,从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这里,请让我用一位教育家的箴言来作结语:“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联系电话:***
邮箱:lrhen2009@163.com)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史教育应该在此过程中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把新旧课程进行深入对比,感受到高中课程新的特色:①课程目标能力化;②课程结构合理化;③学习知识广泛化;④实践活动针对化
可见,新课改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更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来把持知识的外延。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成为每位教师深思审度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教育应当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界,给人以胸怀,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1.教学理念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以讲授为主,而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认识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兴趣和经验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促进学习的过程。所以,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应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识储备要充足;②课前准备要充分;③课堂引导要有序;④讲授技巧要精准。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孔子与老子》的授课。传统的教学是讲授的过程中穿插提问和总结,但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后,教师便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展示,创设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神秘,请同学们查找资料,选择适当的角度和适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孔子精神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这需要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中让教师的许多功夫也应下在课外。
2.教学实践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的恰倒好处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要成为奔淌的河流,成为专家型教师。在备教材之外,更应该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教法、备延伸”。由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新
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①总结成功经验;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记录学生情况;④改进教学失误。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宋明理学》的授课。备课时准备了很多资料,也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却有了不尽人意之处。就拿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学术观点。但不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哪一个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朱陆之辩,原本要从世界观的不同切入,但没有学习哲学的学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观,更别说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了。所以课后自我反思,感觉到了三维目标的确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实。这就要求必须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便于破解难题,必须在知识积累、学科素养、教学资源上拥有更丰富的积累。
3.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听课被动,师生缺乏主动交流。这种教学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学生仅是“在学习”,没有“会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真正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道、授业、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授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四课内容的合并,而且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内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具有特色的问题并将全课内容高效整合,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懂得如何设计问题,更要努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迸发出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该注意问题的指向,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3]
4.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边学习边教学,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①新教材,取舍左右为难。由于历史的教材编写现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而学生凭借自己的初中历史学习水平难以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学习相衔接,教学跨度和课时容量明显加大。以便出现粗讲不放心,精讲没时间,取舍时左右为难的窘境。②新课时,上课举步维艰。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历史学科每周两课时,如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进度要求,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为了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那么每堂课的容量就会增加,不仅无法实施新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方法,更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③新任务,学生不堪重负。就历史学科而言,每课课后习题都有“解析探究”,但课堂之外还会给学生留有研究性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学业负担的加重。
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迷茫,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的改进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课程中的教学建议
1.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适应新角色,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3.建议教学形式多样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4.加强知识思想整合教学过程中多借鉴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体会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真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毋庸质疑,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是一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是真正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规模尝试”[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进而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毛亮亮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比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四篇: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第五篇: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文/许洪霞
摘 要:新课改下,对高中课堂的理解与要求也有所不同,那么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应该增加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是教学改革中必然的选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活动与专业进步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历史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要求;教科研究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参考文献:
刘志坚。试析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东县和文中学)《>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