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有孤独,恒久如新--《洗澡》读后感
唯有孤独,恒久如新--《洗澡》闲记
小说《洗澡》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文学研究社里的若干知识分子形象,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彦成和姚宓二人的爱情发展轨迹与知识分子接受以改造思想为目的的洗澡运动两条线索。作者杨绛表示力图在作品中展现那个年代之中的纯洁的友谊,并融入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小说之一,我认为比较值得推荐,并作此笔记。我的读书笔记当然不可能做很多系统深入研究,仅仅是出于不让自己彼时突然在脑海闪现的一些想法白白流走之考虑而作,凡思维所及,悉数记下,形散神更散,仅作朋友间互相交流探讨之用,内容也不固定于这本小说之内,写法随意,多六经注我式解读,实在算不上争鸣之作。朋友们看完若有一些感触,欢迎分享,对文中的疏漏或不严谨之处,敬请指正。
最美的情愫
抛去道德的因素,单纯看主人公徐彦成和姚宓这对恋人间的那几封信,还是很有韵味的。彦成表现的一片痴心,阿宓开始表现的冷静周全最后又突然意蕴悠长地表示“我就做你的方芳”,真的很感人,确可拿宝玉对黛玉说“你放心”作一比。阿宓的态度从最初的不反应到威胁再到肯为彦成解忧,(也只有她能解开他的心忧了)从冷静的分析再到最后的不愠不火的热烈,极其传神地刻画了她的对爱真挚,心忧他人,理智冷静,然而又恰到好处。
两性关系中,最让人回味无限的大概就是从相互的认识,互放光亮,到彼此艰难的试探,到最终各自将原本小心翼翼保护着的心完全毫无防备地袒露给对方的过程了吧。也许真的会有这样的人,他/她的到来让你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让从前的生活此时显得残缺而黯淡。他/她能够并欣然地走进你从前的心路当中,怀着极大的热情,像珍惜他自己的记忆一样也对你的世界视若珍宝。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这没有错,但是,我们确乎需要一种依赖,一种藉此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凭借物。小时候,我们挥动着四肢等爸妈来搂抱。为人父母以后,本能让我们从收集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足迹过程中分享到无限的欢乐。至于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一个人,最初与我们并没有任何的联系,可是当你能够发现那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与你怀有同样的热情,相似的追求,和谐的节奏,最终是默契的共鸣之时,你怎能不发自内心地颤栗呢,慢慢变得像语言学家一样的谨慎,权谋家一样的用心计,像诗人一样的神经敏锐,像一个吝啬鬼一样的斤斤计较。如果最热烈的恋情没有能结出果实甚至不能无疾而终,感觉自己就会像被一个吸血鬼吸干了生命力,只留下浑身的无力,与被掏空的感觉。然而,还有比这更恐怖的事情。有些人会因爱生恨,仿佛难以驾驭爱情的力量,反而走火入魔,产生向全世界报复的心理,或者从此郁郁寡欢,失掉了一切生活的乐趣。因此,当我们感受到到徐志摩“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然》)这样潇洒的情怀时怎能不长久的被打动呢?读到普希金“但别让这爱再搅扰您的安宁,我绝不想带给您些微忧烦...愿上帝为您选中另一个情人,能像我一样真挚地把您迷恋(《我曾爱过您》)时,怎会不被诗人高尚的情操所感染呢?爱情如果没有把你变得更好,也一定不要让它把你变得更坏,这样才算是对爱的尊重和珍爱人生的一种操守吧。
美丽而无辜的配角:杜丽琳
“她大衣领上的皮毛,头上大围巾的绒毛,软软地拂着他的脸颊。两个人越谈越亲密,一个是痴心,一个是诚恳。一个是爱慕,一个是感激。”单身狗表示看到这里真的很容易想入非非,说明作者勾勒细节的功力很强。表面上看这真的很像是一个比较美满的婚姻的预兆,谁能想到其实包含着不小的问题呢。当局者迷,旁观者又何尝能说得清呢?长久地看我们都是会变的。就算开头再完美再十分安全可靠,天长地久也保不准会生变故。
对于丽琳,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她并不是完全出于利益的考虑才选择许彦成的。如果选中他真的只是投资,那么她在选择上会谨慎许多的,必然不会那样自作多情,以至于最后下结论认为许对她也有深深的好感。她是早就想要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没有错,可是,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需求吗?而且文中有一处明显的证据,表明丽琳希望许爱他,夫妻吵架时她曾说他许多年以来欠她的三个字云云,明显说明她并非真的只想锁牢一个男人便是,她也有情感的需求,自己更是先倾诉爱意在先。
其实我们看,在文中没有哪一处丽琳是真的惹人讨厌的。事实上,从小说中看,评价她贤妻良母,有见识有涵养并不为过。相反,有一个我觉得很露骨地表示了作者对她的态度的一个场景,姚太太等丽琳走后极没风度地对女儿评价她是个笨蛋,看到这个之后我反而对姚太太有一点看法。我不知道为何爱听西洋音乐就是高雅,爱听电影里的情歌就是俗气和笨蛋了。
丽琳的不幸,主观上讲最主要是因为她不太谨慎,轻率大意地做出了选择和决定,没有想到彦成在这些事情上还很不成熟。婚姻来的太快,一次沟通就解决了。对于丽琳要他一直对她真诚的要求,彦成一口答应。这个时候的彦成,表现出的只是老实加一丝木讷,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对婚姻有信心,他的表现也像个孩子。爱让一个人的不自信和不安表现到极致。不被爱的时候怎么做怎么说都错。如果丽琳当初看得更清,就少了许多年的辛酸与眼泪,不会让那么多的心力白白浪费了。
很多人都说杨绛是个仁慈的人,在《洗澡之后》给每个人都安排了美满的结局。我觉得在解决三角恋关系这个主要矛盾的方面,杨绛的仁慈主要就是表现在让丽琳主动改变,让她不再钟情于彦成因而不再受被丈夫冷落之苦,据此也可以看出,基本上杨绛不怎么觉得彦成对丽琳应抱有较深的内疚感。许偶尔闪现的歉意和对杜的反感、对姚的痴情投入比较起来太微不足道了。我们从杨先生的爱情观里可以看到一丝端倪:“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很明显,作者就像是在指点给读者,你看!像杜丽琳那样根本不能理解徐彦成那样的心地高洁志向远大的人的女人,和人家急匆匆谈一场情就简单粗暴地结婚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你再看姚宓这样的真正能理解许的心胸的又并不奢求永远占有她的这样无私又纯洁高尚的女人,才配得上享受美好的爱情。杨绛的爱情观我是非常赞同的,只是,靠拥有这样一个剧情的故事来表现这一点认识,我真不敢说有多推崇。
小说中的形象与时代
作品中主要人物姚宓除了爱扯些东加长西家短有些嘴碎之外几近完美,彦成和丽琳算是比较立体,余楠,姜敏、江涛涛、施妮娜可算是标准的反派,基本上从他们身上看不到明显的优点,善保和罗厚则更属于概念化存在,前者是忠厚老实,后者是仗义机灵,大概也是作品篇幅所限,书中人物多不能刻画的较完整饱满,不过对于了解现实还是多有帮助的。丑恶的现象总是存在的,而且谁都可能会做,不管故意或者无心。无心的过失尽可能原谅,因为自己也必然会犯错,宽容他人便也是悦纳自己。而对蓄意的恶念要时时怀有戒心。
我从我可能比较幼稚片面的眼光来看,认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大概不会是真像小说写的那样是坏到骨子里的。总没有人天生愿意一直朝着心中的阴暗面生活在社会中。小说一贯的基调是和风细雨式的,偶有阴云也很快散去了,写坏现象也比较浅、轻,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知识分子,即使坏的轻,也总让人觉得不很真实。我想,既然小说能称为半部《红楼梦》加半部《儒林外史》,那么在形象的塑造上或许应该是更完整细腻充实一些。《儒林外史》我不晓得,但《红楼梦》不用说,不仅形象数量丰富地异常罕见,而且性格特征刻画细腻立体的就已经很多了。
“所以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思想,要用马列主义为指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看到了第二部第一章,稍稍了解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开会的场景。见到知识分子不得不说上面这样的话来表态的时候突然感觉有点不是滋味。神奇的现象还有很多。专家们搞文学研究工作需要听从首长指示,滥竽充数的人借权力之便凌驾于内行之上耀武扬威。开会的结果需要向领导汇报,评价学者境界高低需要考虑政治觉悟......从海外归来“投奔光明”的彦成、丽琳夫妇面对新中国此种新局面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当丽琳不得不在文学研究社成立大会上谨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时,她又会感觉如何?
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学术研究领域并不是一块净土,而是在播种之前就把土壤性质严格控制好了的,如果有不合意的植株冒尖了,当然就要掐死在摇篮里。仿佛一个弱女子换了一个更强硬的丈夫,被霸占了还要被迫歌颂新丈夫的恩德。不过,毕竟只是小说,是艺术化的产物,不必深究。
作品的语言风格
杨先生语言风格犀利而老练,表现力很强,比如有一处写“丽琳撇下这句话,让姚宓自去细细品味她的“临去秋波那一转””,出自《西厢记》张君瑞的唱词,“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指莺莺离去时回头眼角含情地顾盼张生一眼,送他根菠菜,是写男女间有好感的眼神,此处却写丽琳面对这个可能会抢走自己心爱的丈夫的假想敌,以她极有风度和贤淑气质的标准美人身份,只给了姚宓秋波一转,非常引人遐思,蕴含丰富,作者便是没有写到姚宓的反应,读者也可猜到了,很值得回味。还有诸如余照笑他爸爸穿上新制服活像猪八戒变的黄胖和尚,先从外貌颜值上对反派余楠发出嘲讽,诙谐而稍显狠毒。
作者也很善于巧妙制造悬念。文学社成立大会上,余楠搜寻可能和姚宓打无线电的那个男人,书中写“他旁边的许彦成呆呆的注视着他的标准美人”,看起来应该不像是他,可结果怎么样呢?似有疑惑。但从后面的情节知晓后再翻这一节便豁然开朗。彦成定是看到了活泼清新有灵气的阿宓而内心蠢动,自然想起了自己已有的宿命“标准美人”,正不知在那呆呆的注视里蕴含着多少失望和不甘呢。至于诸如“朋友的友谊往往建立在相互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据说追求她的人多于孔门弟子七十二,”等等这样睿智的妙语,和以上所说的巧妙的构思一样,小说中俯拾皆是,读来非常有韵味。
闲话:人与书的缘分
读书和识人有个很有趣的共同点,都是要靠一定缘分的。我看到给我推荐《洗澡》这本书的老师在朋友圈中抒发了他与这本书之情分,偏偏我就不能对它产生很多感触。这种东西是不可强求的。套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幸福就是在对的时间里遇见那本对的书。我感觉,能让你看后很久还在脑海中能清晰辨认出它曾经带给你的那种感觉的书真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说读一本少一本。你的阅历,心境都会影响决定你读某本书是否会印象深刻而心有感触。高二时我初读海涅与歌德的抒情诗,天知道那是怎样一种美妙的体验,像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神秘而亲切,现在再读却只有重温,几乎没有一点新的触动,认为也不过如此。高一时读到装订非常精美的《契诃夫小说集》,对契诃夫抒情小说中流露出的那种“不能再这样过下去”的社会情绪深深打动着,人生末途的《苦恼》《哀伤》,深切困扰着美好青春的《带阁楼的房子》《在流放地》,搅动中年人不安的神经的《醋栗》,《套中人》,压抑无邪童年的《万卡》,我认为都是契诃夫优秀作品中最动人的佳作,曾经带给我无数的感动,现在却全都变成了只在记忆中才会存在的情感记忆,再也捕捉不到当初那种情绪了。
胡思乱想:《洗澡》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
小说中彦成和阿宓的相识和相知来得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大概是比较接近现实的,而互相间内心的大胆吐露也要等到后来秋游放鸽子事件发生之后,而且还是用信件这样一种温和舒缓的方式进行的,彦成的炽烈和阿宓后来的深情都来得极为省俭。如果我们拿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比较着读,应该会发现很有趣的差异。事实上,这两部作品之间并没有很多在学术意义上值得对比研究的地方,仅仅是出于有意思才这样做的。来看后者,罗密欧整日徘徊在被凯瑟琳拒绝求爱的阴影中嗟叹,等到了凯普莱特府中参加舞会,一眼撞见新人朱丽叶之后却登时燃烧了:“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 像黑奴耳边璀灿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并确信地道出,“我从前的恋爱似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再看朱丽叶,“要是他已经结过婚, 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远远的四目相接就已经在双方心中燃起熊熊的烈火,而且表达非常热烈奔放。如果说许姚二人的情感交流主要是写信那两章的内容,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就来得太快了,就在舞会结束的当天晚上,一个窗前,一个花园中,对白的辞藻更加华丽而且运用丰富的诗句来细腻刻画人物的情感、思想,被后世千万遍的吟诵,真挚热烈而华美。我们读者的心几乎是时刻都在随主人公的对白而激烈地跳荡着的。这样的差别,大概不仅是因为不同的体裁对篇幅和风格节奏的限制,也是因为不同的艺术家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我们在《洗澡》这样更类似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可以细细联想每一个琐碎的细节,捡拾生活中的平凡的美。而在莎翁式的戏剧中则尽可以毫不餍足地寻找最浪漫最动心的场景和最纯粹而彻底的情感体验,像夏夜里做的一个美妙的梦,醒来时还在痴痴呆呆地回想。
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洗澡》最后有一个看似很平淡的结尾,正像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工作的重新分配让彦成与阿宓的恋情无果而终了。虽然作者后来补写了《洗澡之后》,给他们剧中主角们都设立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但是我不想让为了写结局而写结局的大团圆式的续作影响我对原作意蕴悠长的收尾的美好印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很多原因导致了种种缺憾的产生。彦成在学术研究上可谓天资聪颖,大概在他大学决意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时,他感觉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可是,当姚宓的出现让他情窦初开之时,他大概才感觉到命运的不可操控与幸福的遥遥无期,好似就在眼前,却又如镜中之花般。丽琳是不会心甘被他抛弃的,而且他和阿宓以后再不能方便地来往了。为什么丽琳当初偏偏是喜欢上他了呢?为什么让他感觉到从前生活为何是残缺的、盲目的因而是不幸的那个人要那么迟才出现呢?为什么他自己在处理这些事情之时从来没怎么像在学术上那么得心应手呢?当某一个阶段你渐渐看出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将来会如何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之时,你会不会有一点失望或者不甘心呢?然而,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幸福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起码在小说中看,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彦成大概熬过了动荡的历史时期,还活得好好的。这就已经是相当的幸运了。而且起码他得到过另一个人的爱,虽然来的太轻易,因而也没怎么珍惜。我们选择承认这种真实并承受下去,大概就是为了显示我们永不屈服的精神,不在命运的安排下低头。所有一切过不去的都会过去,而那些我们曾经争取到的,拥有过的,都将是我们永远的亲切的怀恋。身边的景致换了又换,各种繁琐而必要的要紧事来了又去,唯有心中的孤独,却恒久如新。撇开丽琳不说,彦成和阿宓我觉得都符合这样的描述。让我们祝愿两颗同样孤独的心会在人海中相遇,相守,共同诉说过去龋龋独行的经历。正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我们这颗蔚蓝的星球之上,如果有什么东西足以让我们的家园显得卓尔不群,让这颗行星值得被永远铭记,我想,那就是爱,经久回荡不息的、穿透古今的爱。容我引用下不太合适的几句《梁祝》歌词来结尾吧,“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第二篇:洗澡读后感
读杨绛《洗澡》
书的开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感觉很平实,但是通过幽默的笔触,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葛朗台式的吝啬鬼――余楠。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就会是本书的男主人公?可是,看下去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可怜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舍不得投资,丢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封来自新中国的邀请信救了他的命,拉着他及全家投入了神圣的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伟大道路,而在这道路的尽头,却是一张无形的网。一场神仙会让本书的各路神仙悉数登场了,这场会一口气展示了一二十个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几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间的关系。这之中,有来自苏联的权威,有从法国回来的海归,有旧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国的年轻小将们,当然,掌握方向的是党的文化工作者。
小说随之展开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描写。之间穿插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事业线,充满了知识分子阶层特有的尔虞我诈,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仅有的一场盗稿事件也没引起多大的波澜便被轻轻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让所有的冲突在最后的“洗澡”吧。另一条线则是情感线,大体上以许彦成、姚宓和丽琳之间似有还无的三角恋为主,掺杂着罗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为陪衬,同事业线一样,情感线上也安排了一场高潮戏,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没发展到激烈冲突的地步便结束了。我想,这是不是杨先生刻意这样安排的,将小说的整体氛围控制在一种含蓄的状态之中。
小说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这许多神仙们的性格与特点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谓的“洗澡”了。看着一个个大文人们在群众的目光中,以近似于裸体的方式剖析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我先是想笑,可是实在是笑不出来。按小说的说法,这时已经是三反期间的事了,也就是说应该是1952年的事了,经过三年的洗脑,终于将各路神仙们的思想改造成同一种思想。不管他们内心如何挣扎,可是也不能改变这种事实,这也许是所有留在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必须经历的吧。
然而,相对于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真正的洗澡经过我反面觉得没有想象中激烈,而最想看的许彦成的洗澡经过,更是简单的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
比前面几个人过关之艰难,很难让我相信他会这么简单地就能过关,这未免让我有些许失望。
尾声是耐人寻味的,给我留下映象最深的还是彦成那一句“你的话我都记着”,一霎那间,我竟然想起了贾宝玉对林妹妹说的“知己”那场面来,人世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说只能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而这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
通观全书,很难让人不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做个比较,围城应该是描写旧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小说了,而洗澡则是以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出发点。然而这部小说,我感觉很象是围城的姐妹篇,甚至连语言风格都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含蓄而平实,从中却透出些许的悲意,引人深思。围城的冲突高潮阶段基本是在三闾大学中展开,洗澡则是在一个大杂院中。甚至连人物似乎也有参照系:许彦成VS方鸿渐,姚宓VS唐晓芙,丽琳VS孙柔嘉,余楠VS李梅亭........不知别的读者是否也有这种感觉。作为作者文章描写的主人公彦成与姚宓,我并不是十分欣赏。虽说是人无完人,可是彦成对丽琳的淡漠,对女儿的无情,对姚宓的犹豫,很难让我喜欢上这个形象。而姚宓呢,虽然作者极力想将她描写成一个发乎情止乎礼,坚强而又不失纯真的新女性形象,可是她却又实实在在地伤害了丽琳的感情,虽然如她所说“我和许先生说好了,绝不会如何如何....”可是这算是恩赐吗?反正看完后,我对丽琳寄与了无限的同情。作为一个对爱人付出全部的爱的女性,不应该对她保护自己婚姻的行为有任何指摘之处。好在经过这么多波折之后,终于他们还是压抑了不可能出轨的感情,采取了明智的行为,虽然也许三个人都会很痛苦。
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反而是两个小角色,一个是罗厚,呵呵,敢做敢当,充满了阳刚之气,小说最后似乎暗示他会和姚宓走到一起去,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倒是姚宓的福气。另一个喜欢的人物是宛英,这是一个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美德的妇女形象,善良而具正义感,只可惜,竟然会嫁给余楠这样的伪君子,不过最后也暗示她会离开余楠,而这也大概是所有读者的希望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将这部书当成是情感戏来看,书中展现的新旧思想的冲突也是颇让人寻味的。这么多有思想,有个性,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阳光沐浴下,生活保障是没问题了,而思想呢?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也许保持一个独立人格的健全要比五斗米更重要吧(除了余楠、妮娜等丑恶的投机分子之外),然而通观全书,让我想不到的是,真正付诸于反抗的竟然只有朱千里一个人,而这人似乎杨先生对他的讽刺反而是多于同情,总之,他那一句士可杀不可辱还是赢得了我的尊敬。至于其他人,经过汪洋大海式的洗澡后,最终全部磨平了棱角,成为或即将成为合乎标准的新中国御用文人,说一样的腔调,写一样的文章,而且,这洗澡还将一轮一轮地持续下去,不知到了反右,到了文革时,这些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可惜没有续集了。
第三篇:《洗澡》读后感
《洗澡》读后感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说杨先生身体安康,只是有点小恙,心里稍安。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近代文坛的国宝级人物,能与她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下,都觉得是一种荣幸。不敢想象,假如她逝去了,是否标志着某一个年代的文化从此画下休止符?
马屁拍过,回到正题,说说《洗澡》我个人之浅薄阅后感。先概括总体感受:一部值得反复回味阅读的经典佳作。
这样的感受是必然的,很多作品都能得到如此评语,但是能让读者对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充满了感情的作品却不多。
无论是自命风流的余教授、还是苏联老河马女士、标准美人、心爱的许彦成、美丽的女主角都在杨先生的笔下跃然纸上,好像他们就是我身边的某一个熟人。可以看出,杨先生非常喜爱她笔下的有点书呆子气,对感情发育迟缓的“许先生”,在书中轻切地称呼他为“彦成”,其它人则都是全名称呼,连我们的女主角也不能幸免。
而小说中的感情题材放在今天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有妇之夫爱上了一个未婚女子。可是这段感情一点都不恶俗,反而单纯干净的像雨后的嫩叶尖子。因为他们是真心的爱着对方,爱的分寸如此的恰到好处,爱的不敢伤害对方及对方的家人。即使他们觉得仿佛已经认识了几千年,也不敢同游一座山,同处一间房,还要故意的“提高警惕”.当他们终于共处一室了,即使说了“愿意做你的方芳”但终究还是没有做成,而是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处理方式。姚小姐说永远不会介入许先生和标准妻子之间,因为她完全肯定地知道了许彦成与她是一样的感受,彼此都爱着对方,既然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了,那就够了,不需要再用朝朝暮暮来证明更多。于是他们两个像孩子一样开心,即使在标准美人及其他别有用心者面前也坦坦荡荡,这样的情感大抵是最高境界吧。
如果说《洗澡》仅仅停留在描述男欢女爱的层面,那不如去看张爱玲的小说就够了,杨先生最擅长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政治”这种严肃的题材描写的犹如家常里短,油盐菜米一样普通平淡。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阴暗晦涩的控诉,却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到“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简单又复杂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谈起,愿意不愿意经历”
《洗澡》中涉及的特殊年代发生的那些荒谬事件在今天看来也仿佛是才发生的故事、因为“运动”总是在改头换面地不断发生。作者巧妙地用“洗澡”来形容当事人的心态,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到“运动”的彻底与目的。
一本好书如美酒香茶耐人回味,今日感悟到此结束,精神食粮万不能断。
2016年5月24日凌晨12点11分。
第四篇: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杜小康与父亲放鸭子的旅程是在杜小康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红门的孤独与放鸭子的孤独相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孤独之旅,每个人都是必经历的……
前行是纯粹,孤独也是纯粹,成长也是纯粹的!杜小康刚开始很想回到油麻地是因为前方的未知使他心里充满恐惧与迷茫,而他的父亲其实心里也是很迷茫的,但是作为一个大人,若自己慌张肯定是不行的,远离油麻地才能真正找着合适放鸭的地方,后来使自己家富裕起来,哪怕前方的路很苦哪怕前方的路很苦很孤单——就像求学的路一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孤独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而人有一种惯性思维,便是喜欢快乐,想要逃避痛苦,杜小康便是习惯性先去躲避困难,但在那次最恶劣的环境中,他意识到了另一种东西……杜小康紧紧的跟着鸭子,他终于意识到了在父亲那深深孤独的背后有的是对家庭的负责!
从文中最后鸭子下蛋,能看出这世间的事情,并非没有收获。坚持战胜困难总会成功的,杜小康在追鸭子时哭带有理解,理解了人为何要如此孤独,正如成长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只要不放弃坚持住,迈过那道坎你便能成长便能得到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杜小康是我在草房子里面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有担当,有胆识有坚持……不论如何,杜小康永远是我心中最纯粹而且内心强大的少年!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2《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文中主人公杜小康以赶鸭子维生,历经了生死磨难。这位少年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我的身心,他被自我的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
经过我和爸爸妈妈讨论一番后,得出了一份这样的结论:“此刻的我比起杜小康很幸福、很欢乐,我比他拥有了更多的甜蜜,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亲人,我不会像他那样孤独,但我承认,我没有像他那样遇到困难的时的坚强,这一点我要向他学习他那份乐观坚强的心态,他的旅途是孤独的,我的旅途是开心的,所以我更就应好好把握,好好学习。”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曾被自我所感动,所以平常遇到困难,更就应以坚强的心态去应对它,得到那一份坚强被自我的行为所感动,那样我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愈挫愈勇。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3每天,当你睁开眼,除了风声,周围一片寂静;除了蓝天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就只剩下鸭群的陪伴;除了父亲排徊的身影,就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那是多么的孤独啊!然而这篇文章的小主人公就是在这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学会了坚强。
小主人公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仅失学,还要离开母亲和小伙伴去放鸭。在这孤独的旅程中,他哀求过.哭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回家。渐渐的,他明白回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开始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厄运却在一次降临一场暴风雨,使他的鸭群走散和父亲走失,可是他并没有哭,他变了,他变得坚强起来了。
小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跌荡起伏,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最终在一场暴风雨中学会了坚强。从主人公的遭遇,我们可以明白,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失聪,使他变得孤僻,甚至狂躁,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在那孤独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反而是逆境,让他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
所以请不要害怕逆境,要在逆境勇往直前!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4每天,当你睁开眼,除了风声,周围一片寂静;除了蓝天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就只剩下鸭群的陪伴;除了父亲排徊的身影,就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那是多么的孤独啊!然而这篇文章的小主人公就是在这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学会了坚强。(.)
小主人公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仅失学,还要离开母亲和小伙伴去放鸭。在这孤独的旅程中,他哀求过。哭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回家。渐渐的,他明白回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开始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厄运却在一次降临——一场暴风雨,使他的鸭群走散和父亲走失,可是他并没有哭,他变了,他变得坚强起来了。
小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跌荡起伏,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最终在一场暴风雨中学会了坚强。从主人公的遭遇,我们可以明白,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失聪,使他变得孤僻,甚至狂躁,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在那孤独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反而是逆境,让他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
不要害怕逆境,要像逆境勇往直前!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5《孤独之旅》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红门败落,辍学与父亲去放鸭。
油麻地上,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高傲,他享受着别人对他的羡慕;他孤傲,他有自己的孤独,他羡慕桑桑有众多孩子陪他,可他有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他又重情重义,当他与桑桑一起烧了茅草,桑桑逃避,而他却勇敢的承担责任。
可在红门落魄,意气风发的少年再也不能狂妄。他不想见任何人,他会大哭一场,他觉得没有人比他苦。他与父亲一起去了芦苇荡放鸭,在那能够陪着他的只有父亲,鸭子与无尽的孤独。他不甘,他想离开。可是油麻地只是他镜花水月般的梦,他不让回,也不让回。
他在暴雨下哭,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只知道哭了会让他好受,因为这泪包含的太多太多了……无尽的孤独,对油麻地的想念,母亲的怀念,读书的渴望……若不是没有醉过的短暂,怎能知道清醒的漫长。他再也不是油麻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蜕变成独享孤独之人。
我不会再向困难投降,前方的路布满荆棘,那就用利剑去破开。
我又看到了油麻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6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有《三国演义》、《月球狂想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是一本经典华彩美文,是分成好几个故事来讲,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野鸭》主人公是杜小康,主要内容讲的是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从而使他走向了成熟。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由很大的启发,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多少名人都是经历重重磨难,才能得到成功。文中的杜小康正是应证了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肯刻苦,就一定会有收获,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你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如果你不付出,就没有收获。
如果你不付出,你就不会收获成功,比如说爱迪生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他的一生当中有100多件发明,难道他在这100件发明当中不会有失败?不,在这发明当中他肯定会遇到难题,但是他都坚强的战胜了它们。
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在风雨面前,不放弃,勇敢地面对,战胜他们,才能成功。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7杜小康,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本应该享受锦衣玉食的他却因为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就这样,杜小康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在他的旅途中,首先感到恐惧和无助,而随后的一些问题有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接着,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到最后,激动的哭了,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有些人一生都风和日丽,一帆风顺的,他们没有经历过磨难,所以也体会不到那种心酸的滋味。更多的是嘲笑、讥讽他们的命运太不好了。但是,经历磨难后,取得成功那种开心、那种幸福也是他们无法体会到的。一帆风顺的花儿,开放的固然很美,但经历过风吹雨打的花儿比他们更美丽、坚强。
所以,让我们坦然的接受风雨的洗礼,让暴风雨洗刷我们脆弱的枝叶,涌出一颗坚强的花蕊,绽放一片绚丽与芬芳。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8读到《孤独之旅》,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文章,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触。
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从而使他走向成熟。我认为,现在的我们很难有那样的遭遇,更不会那么小就面对生存问题,小时候,我们都是不谙世事的“小破孩”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住所,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文中的杜小康正是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多少名人都是经历过重重磨难才得到最后的成功的,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艰难的继续创作,许多的人都是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中成长,命运只能改变你未来的一小部分,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才能换来明天的彩虹。
坦然地面对风雨,坦然地接受风雨的洗礼吧!让狂风吹去我们的幼稚,吹出我们的成熟;让暴雨涤去我们的混沌,涤出我们的清澈;让暴风雨洗涮我们脆弱的枝叶,涌出一颗坚强勇敢的花蕊,绽放一片绚丽与芬芳。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9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主要节选了杜小康在家庭变故后与父亲一起放鸭谋生活的片段。
杜小康也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前期家中又十分富裕,遭遇了这么大的家庭变故,或许他还处于懵懂状态,可能他还不能意识到家中已衰落,所以在他刚与父亲离开油麻地时,他是失落的,他想回去上学。
后来暴风雨来时,他追赶鸭子后哭了,他感到劳累,感到不易。他想到自己过往的辉煌,他委屈,他觉得他应该在上学。他想家,他想母亲;他高兴,他为他能追回鸭子感到高兴,喜极而泣。他哭着的时候就长大了:他长大了,懂得了一切是这么的来之不易;他长大了,他知道了以后要为家中挑大梁了;他长大了,不会再像小时候一般不懂事了。
杜雍和在这次旅程中也释然了,他也要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他再也不会将怒气撒到儿子身上,他也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
孤独之旅,就是他们父子的蜕变之旅,他们都改变了,成熟了。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0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起码,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
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能只看到“鲜花、阳光、希望”,而不看到“荆棘、风雨、失望”呢?能,我们一定能——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念。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坚忍不拔的心态能够帮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瞥见成功,在风雨中看到彩虹。
坚忍不拔态度最好的体现就是笑对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失败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我们何不笑对生活呢?
笑对生活,烦恼如过眼烟云。
笑对生活,困难一击即破。
笑对生活,成功就在脚下。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1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文中的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中途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在经历孤独之旅之后他忽然发下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真的是太好了,我想:如果杜小康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痛哭流涕,感慨万分叹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像我们一样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中。倘若他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一定会十分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绽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我们既然又这样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为什麽不努力去奋斗去拼搏那?如今我们正处在初三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虚度光阴,把握住我们的金色年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当然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遇到失败与挫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地困难像。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2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起码,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能只看到“鲜花、阳光、希望”,而不看到“荆棘、风雨、失望”呢?能,我们一定能——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念。《为什么于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于勒没有回自己的家乡呢?答案可以从船长口里得知:“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的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这样说来,于勒已经从以前的“流氓”变成现在知道钱来之不易历尽沧桑的“卖牡蛎的老人”了,他最起码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丽丝却看他现在没钱,怕他回来吃他们的。这说明了“我的母亲”是见钱眼开的市井妇人。而“我的父亲”菲利普也和母亲一样“见利忘义”,他们认定“我的叔叔”这辈子没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丽丝,我也会和弟弟相认,因为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若能改邪归正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原谅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穷,再流氓也好,我也会和他相认的,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不磨灭的。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3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孤独之旅》的书。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读完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的的作者是曹文轩,果然是本好书!
小主人公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仅失学,还要离开母亲和小伙伴去放鸭。在这孤独的旅程中,他哀求过。哭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回家。渐渐的,他明白回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开始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厄运却在一次降临一场暴风雨,使他的鸭群走散和父亲走失,可是他并没有哭,他变了,他变得不再脆弱了,他变得坚强了。
小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跌荡起伏,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最终在一场暴风雨中学会了坚强。从主人公的遭遇,我们可以明白,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如果主人公还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害怕,他就不会学会一个人的生活,他就不会成长。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失聪,使他变得孤僻,甚至狂躁,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在那孤独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反而是逆境,让他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
不要害怕逆境,要像杜小康那样面对逆境勇往直前。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4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起码,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
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能只看到“鲜花、阳光、希望”,而不看到“荆棘、风雨、失望”呢?能,我们一定能——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念。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坚忍不拔的心态能够帮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瞥见成功,在风雨中看到彩虹。
坚忍不拔态度最好的体现就是笑对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失败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我们何不笑对生活呢?
笑对生活,烦恼如过眼烟云。
笑对生活,困难一击即破。
笑对生活,成功就在脚下。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15《孤独之旅》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长大的一个过程,长大了是一个过程,一种逐见成熟了的心态.是突发的逆境造成了杜小康长大了,他家庭发生了变故而失学,迫不得以而跟着父亲去放鸭.可是突发的困难有些让他接受不了,他居然对着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一段写出了他的失落和无奈,还有少许的不愿意接受事实的悲凉情感。但杜小康向后看却除了烟变什么也没有了,说暗示了他没有后路,曾属于他的那一部分已烟消云散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让很多人同情。鸭子元知,只知无忧无虑的吃啊,游啊,却带给了少年杜小康无尽的忧愁,而鸭子也本身也面临着威胁,被杀的威胁。而杜小康一方面期待着,被这些肥硕的鸭子折磨着,而另一方面却又期待着这些鸭子能带给他一些财物。这句话即写出了鸭子们处境的矛盾又写出了杜小康心情矛盾。
第五篇:孤独读后感
孤独读后感(一)再强的阳光下也有黑暗。
孤独,也许有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它不是悲伤,也不是无聊,而是诗中令大家屏息的那个词——秘密。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生活好忙,好累,使我们在奔波中丧失了本该有的天性——孤独。
《孤独》的作者爱伦。坡,是一个不到三岁就成为孤儿的孩子。在重重磨难的一生的开端,也就是童年,爱伦。坡就先于他人感受到了孤独。他们的视域与我不同——我难以随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观点。爱伦。坡孤独,但却孤独出了一种美。
爱伦。坡给这个世界下了善与恶的定义。不难想象,一个孩子,抱膝坐在草坡上,眼睛里充满了孤寂的欢乐;山泉,秋日里的金光围绕着他,远处的蓝色穹窿和头顶上的乌云交织出善与恶的童话。
那,这么忙,稍微停一下,看看你心里布满了灰尘的孤独,将它拿出来晒晒太阳,悠悠地度过一段时间,任时光从指尖划过。
孤独,也是一种美。
孤独读后感(二)读一本书,不单单需要这本书好,而且还要拥有孤独。
这种孤独是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心理上的孤僻。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做到心静如水的境界。四周如果如一汪水一样那就是最高境界了。在夜晚时,柔和的灯光照在书上,脸上,目光停在书上优美句段时,你会被陶醉,会陷在里面无法自拔。捧着一本诗集,让我们体会作者的人生百态;拿着一本《古代传说故事》让我们品到了嫦娥奔月的无奈,夸父追日的锲而不舍,女娲补天的舍己为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手端四大名着,好像我与孙悟空一行人降妖除魔,取回真经。又与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又与宝玉等人见证一个门府从富强到衰败。又似与宋江等好汉在一场场战斗搏杀。
手上的书换了又换,可换不了的是阅读时的孤独心境。身无旁人,心如止水。在月光下的挥洒下,我在读书;在鲜花盛开时,我在读书;在百鸟争鸣声中,我在读书。我在孤独的心境下读书。我在孤独里获得了阅读的快乐,在阅读里获得人生真理。我用人生真理铺成通向光明的大道。走在通向光明的路上,我仍会在孤独里获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