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4: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

第一篇: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

毛遂的故事传说一、三岁看老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邯郸市鸡泽县人)他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幼年就十分聪慧,八、九岁时就能写一两百字的短文章,人长的模样又很英俊,口才很好,会说风趣话,在私塾的孩子中,老先生常常夸他聪明伶俐,有福气,说他长大后必成大器。

二、挤身门客

十五岁时,他便跟着舅父生活。他舅父当时在赵国都城当幕僚,很有才干,文武兼备,对毛遂的成长影响很大。

毛遂十九岁时,就学得文武双全。有口才,有胆略,人长得又很帅,舅父便把他推荐到平原君那里做门客。

平原君有门客三千,他根据门客的才能,分为三级。甲级门客,称上客;乙级的门客称中客;丙级门客为下客。上客能面见主公,也可代表主公说话,遇到重大事情时,帮助主公出谋划策,还可遇事诉诸自己的见解,又可代主公接见来宾会客等。在生活上锦衣玉食。中客,有公事可派遣出外办事,研究、学习国策和文件,向上客提供一些材料。生活上绸衣中饭。下客,研究、学习国策和文件,生活上布衣粗饭。毛遂因初到平原君门下,享受下客待遇。

毛遂自到平原君府上当门客后,一贯遵守门规,认真学习和工作。由于他出身贫苦农家,人品十分敦厚,虽不断受到一些文人相轻的嘲笑和奚落,但他毫不在意,一一都忍受过去,不过长时间没有升为中客。

光阴荏苒,一转眼就三年过去了。一天,他听说平原君要带门客去楚国求援救赵,因找不够合适的人选,正在犯愁,他想这时是自己出头的机会到了,便找平原君自荐赴楚。

三、自荐赴楚

当秦兵包围赵都邯郸,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要在门客中选出能文能武、有口才、有胆略的人员二十名同去,可是选来选去,有些能文不能武,也有能武不能文,只选了十九名,还差一人,再选也选不出中意合适的人了。这时,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同去。平原君望了他一眼,问道:“你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一个人如真有才能,譬如锥之处于囊中,“其末可见。”(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就会立刻露出来。)而你在我门下住了三年,我却没有听谁说过你有什么才能,我看你还是留在家里吧!”毛遂说:“我现在向你作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布袋里去。假使你把我早些放进布袋里,那我早已“脱颖而出,”(全部才能显露出来了)。”平原君听了他说得有理,这时又找不出第二十个人选,只好同意把他凑足为第二十名随员,马上准备出发。其他十九人,互相吐吐舌头、眨眨眼,暗中觉得很好笑。

毛遂等人于是跟着平原君赶往楚国去。一路上,那十九人同毛遂谈谈说说,发现毛遂果然很有学问,大家对他的看法也就有了改变。

四、迫楚签约

到了楚国,平原君就去见楚王,要求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双方会谈,从早开始,一直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原因是楚王怕强秦,不愿意抗秦援赵。毛遂等二十人,在殿前的台阶下,等了老半天,不免着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说:“毛先生,你去试试。”毛遂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正在同你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向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 便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用,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好好听我说,楚国却是个地大兵多的国家,但是并不强,秦将白起不是曾经一下子就把你们打败过吗?还攻破你们的首都,侮辱了你的祖宗,这真是百世难忘的深仇啊!我们赵国人都替你们感到羞愧。而你倒不在乎,其实咱们两国联合抗秦,主要还是为了楚国,你以为我们仅仅为了赵国吗?”

楚王听了,很觉惭愧,立刻对毛遂说:“对对,你的话完全正确,我决定和你们联合抗秦。”毛遂再问一句:“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就叫左右侍从取鸡、狗或马的血来,当场歃血为盟,表示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三寸不烂之舌,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赵王听了平原君汇报情况后,便封毛遂为士大夫。

五、真人难识

平原君回到赵国,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王尊严,大长赵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真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六、拜师孙膑

毛遂,此人有勇有谋、有胆略,善言辩,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以后,便回赵国任上大夫(谏议),辅佐政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后来他得知齐国军师孙膑隐退云梦山,便想投师学艺,学好武艺可更好的报效国家。一天,他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国君,赵王欣然同意了。

毛遂徒步投师,一路跋涉,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 了云梦山。经过一番周折,见到了孙膑。孙膑虽然双腿残疾,盘坐在水帘洞口看去倒也威严。头绾牛心发髻,竹簪别顶,剑眉似霜,银须为雪,满脸红光,身穿皂色道袍、腰系丝绦,足履云鞋,双目紧闭。毛遂肃然起敬,双膝跪倒,大礼相拜:“师父在上,弟子毛遂叩见师父。”孙膑微睁双目,只见毛遂发髻蓬乱,满面汗迹,袒着胸怀,顿生疑义。多年戎马生涯,特别与庞涓共事的前鉴,使他顿生戒备之心。问道:“你可是平原君赴楚求援的毛遂?”“正是弟子。”“你乃赵国栋梁,为何弃国来到这里?”毛遂诚心地诉说来意之后,再三恳求收他为徒。孙膑却不冷不热的说:“您大名早有所闻,您的才华、胆略、口才都令我敬佩。只是我年事已高,又是个残废,拜我为师实不敢当,您还是另寻高门吧!”毛遂一听,连忙说道:“师父,我乃草莽之人,若有失言,还请师父指教。我虽有拳拳之心,但没有报国之术,今日前来投师,是我终生所望。日后也好报效国家,请师父不吝赐教,收我为徒!”

孙膑听其所言,倒也感动,思忖了片刻,又觉不妥:当年庞涓请他下山,说的是甜言蜜语,到头来还是遭人暗算,罢罢罢,人言不可轻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他说:“请起来!愿意报国,令我钦佩,您若愿意留下,就先到大峰门一边放牛,一边把守关口,等我腾出手来再教你。”毛遂一听有门,连声道谢,满口答应。

从此之后,毛遂整天早出晚归,在大峰门站岗放牛,风雨无阻。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孙膑没听到毛遂说一句叫苦喊累的话。牛养壮了,大峰门山口也没一个恶人敢来捣乱。而毛遂却消瘦了许多。孙膑暗暗佩服毛遂心诚志坚,老实敦厚,收毛为徒,心里暗自答应了。毛遂常在大峰口的一块青石板上躺卧休息,后人叫这块石板为毛遂炕,目下仍存。

一天夜里,孙膑把毛遂叫到榻前,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你的感觉如何?”毛遂连忙躬身叩见:“师父的良苦用心,我完 全明白,我绝不做像庞涓那样的人。师父,我在平原君门下为食客,受到多少人的奚落,我并不介意。只要能在师父门下为徒,我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孙膑朗朗大笑,拍着毛遂的肩膀说:“知我者,毛遂也。”

从此孙膑正式收毛遂为徒。师父教的认真,徒弟也学得特别刻苦。从鬼谷子的“捭阖之术”、“内揵之道”,一直讲到“钓言之谋”。从自己的作战经验讲到如何摆兵布阵,有时还挑灯夜谈,闲暇时刻,师徒还下棋对弈,切磋技艺。

毛遂跟随孙膑潜心学艺三年,终于学成了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的匡世之术,成了日后辅佐赵国的名臣。

七、封邑曲梁

毛遂从云梦山学艺回来后,赵王念其一片忠心,又封邑曲梁。(永年)

当时,曲梁(永年)虽说土地肥沃,但是由于地势低洼,滏河、洺河、漳河三河聚汇,每遇秋雨连绵,洪水泛滥成灾。庄稼全被淹没,这里的老百姓非常贫苦。毛遂到曲梁以后,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便想方设法为百姓解除水涝之患。他首先动员民工修筑一条防洪大堤,让洺河改道北移。同时,疏通河道,治理滏阳河,凡属曲梁境内的河道,均进行加宽加深,对牛尾河、留垒河的小河沟,也进行疏通治理,清淤、植树。为防止滏阳河决口,他让人们用红胶泥土和泥,把河底、河帮全部抹了四、五尺厚,不留一点空隙。从此以后,滏阳河畅通无阻,解除了洪水之患。通过几年的辛勤治理,曲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洼地遍种稻米,农田上种植各种蔬菜和粮食,百姓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曲梁成了北国的江南。

一次赵王亲临曲梁察看民情,看到苇绿荷红,碧波荡漾,稻田千倾,蔬菜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不住地点头。特别人们将毛 遂治理滏阳河的事说给赵王知道时,赵王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夸奖说:“这滏阳河不成了铜帮铁底了吗?”从此以后,滏阳河的水一直在河床力乖乖第流着,从不冲堤决口,淹地毁田了。两岸百姓好不欢喜,过着安心舒适的富裕生活。滏阳河“铜帮铁底”的说法,便一代沿着一代传到现在。

毛遂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他安葬在滏阳河北岸,古城西南角的风水宝地上,墓高三丈,立有碑文,周围种植青松翠柏,墓前有月芽河,河上有小石桥,墓后有一片参天的大杨林,雄伟壮观。“毛冢高峰”是平干八景之一,过来参观游览、凭吊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申佳允:

吟咏毛冢高峰

一剑横阶气若河,平原轻侠尽消磨; 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 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难过; 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

姚升:

吟咏毛冢高峰

先生侠骨自嶙峋,古冢依稀辨未真; 影落荆榛消白昼,声留猿鹤照青磷; 囊锥露笑三千客,按剑宁同十九人。不有平原知己在,谁将风木又重新。

广府城隍庙简介

据广府城隍庙碑文记载:广府城隍庙在三国时期就有了,不过庙 宇小。到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游地狱还阳后,提倡盖寺庙,这时小庙才拓建成大庙了。那时庙内除供奉城隍爷外,还挂有廿四孝和十八层地狱图。

明朝洪武帝太祖即位,废郡为府后,在嘉靖二十一年修城时,也修建了城隍庙,并在庙内修了鬼城(丰都城)和十八层地狱泥像,规模比以前大多了。

清朝康熙年间,知府吴元甲从国库中拨白银五千两,并号召十县知县从每县的国库中拨白银三千两,共计三万五千两,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十多亩),西从郑家巷往东,东从半个街往西,南是大街路,北是高家巷,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庙内分四道院,建立山门、戏楼、东西厢房;十道阎罗殿、府城隍殿、地藏王菩萨殿,有十八层地狱、丰都城等阴冥设制,最后还有城隍睡宫殿。西偏院有道士宿舍、客房等多处建设。

乾隆年间知府武林翁,又重新彩画修补,做到应有尽有,雄伟壮观。因此,香火极盛。

民国初年,四十军进驻城里,把泥像全部拉倒,庙宇被毁,改建为学堂。

一九九八年,由西街群众集资重修起城隍大殿和十殿阎王走廊。虽说地方不大,占地仅为148平方米,耗资十万余元,但也十分壮观。按照冥制规程,已于

年城隍“出巡”三年(每年二次,春季清明节、秋季十月一日鬼节),九县的善男信女,来人很多,也参加这些活动,非常热闹。

东西宫街、万春宫、窦建德墓的由来

东宫街:在广府城里东大街北侧,南北走向,东大街万寿宫至府后街,长350米。隋末,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万春宫,因该街巷位于万春宫东侧,故叫东宫街,也叫东宫墙街。在该街的南端,向西拐处 那一段,叫更鼓楼街。

西宫街:在广府城里西大街北侧,南北走向,西大街东段至庙后街东口,长130米。此处在万春宫遗址西侧,所以命名为西宫街,也叫西宫墙街。

传说:万春宫是夏王窦建德建都时所建,宫址是在都殿东侧的一个大院内。院内是一个大四合院(日寇进驻广府城时,临近百姓刨墙基砖时发现刘秀砖砌成的四个房基,是四合院形的)。当时说是窦建德曹氏娘娘的住处。窦建德到洺州后(永年广府城),那时,社会已经稳定,四海升平,没有战争,所以他开始建都城、修宫殿和做些安抚百姓的工作。特别是他劝课农桑,减免赋税,减少徭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剿灭盗贼,保境安民,夏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窦建德还严以律己,他和眷属每餐多是青菜小米,很少食用荤腥。穿戴不用绫罗绸缎,衣食住行和百姓一样,有时还访贫问苦,采纳群言,并带领随从人员帮助百姓干活。因此,很受百姓和士兵的拥护和爱戴。

窦建德在广府住了将近四年,他去西安援助王世充,失败后被唐王李世民杀害,时年49岁。

刘黑闼与窦建德为同乡好友,常常得到窦建德的资助,后来他也参加了义军,在起义军中,夏王又委以重任,封他为汉东郡公。他作战勇敢,且有计谋,屡打胜仗,军中号称“神勇将军”。刘黑闼自窦建德被杀害后,心中十分气愤,他说:“夏王从前捉到唐将怀安王李神通时,一点也不曾伤害他,仍然将他遣送回长安。但唐家俘得了夏王,却即刻便加杀害,我们活着的人,如果不能起兵报仇,实在没脸见天下人啊!”因此,刘黑闼在漳南设坛祭奠窦建德,宣布重新起义,为夏王报仇。刘起义后,很快收复了窦建德曾拥有的全部地盘,不久又迁都洺州。他一方面按照窦建德时期的规矩,重新建立了农民政权;一方面派人到西安寻找夏王的尸体,回来安葬。尸体找到后,在运尸时,到苍岩山附近一个小村庄,叫窦家村时,下起雨来,尸体怎么也运不动。人们说:“夏王不愿意走了,因他是窦姓人,还愿意在窦家村落户,这是天意啊!”就葬埋在那里。后来汉中王刘黑闼只好把夏王旧时的衣冠拿回来,葬在他生前计划好安身的洺州大楼后花园内的基地上。坟墓在1952年

学校建操场时平了。

明清时期的书院和学生

明代,书院体制日臻完善,广府境内共有古书院三处:紫山书院(漳州书院)、清晖书院和秀洺书院。

紫山书院旧址在广府城东关,有阁,曰聪明,明朝巡按御史苏京建。后易名为漳州书院。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迁至阁里街,知府张羽建。崇祯九年(公元1636)知府张毓泰重修,更名皇华馆。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知县朱世纬改为书院。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孔广棣重修易名为紫山书院。院内东西号房11间,课

童生几十名,学田71亩,岁银430千文。

清晖书院:在城外东北隅,原名荷花馆,明万历年间知府蒋以忠修建,后知府刘芳誉拓增之。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为莲花书院,学田一顷。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府李梅宾重修。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知府任宏业复修,改名为清晖书院。学员都是秀才以上的文化人。

秀洺书院,在洺关镇,旧本义学,清乾隆初年,通判毕高宗建,后通判王裕铨将其改名秀洺书院。学田54亩8分,每年租京钱72千文。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通判钱日恒重修,捐郡城东关外苇地归书院。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知府史策光将护城河归入书院,每年租银300——800千文不等。课取生员数百名。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因经费不足,知府李朝议劝谕加捐,尹、瓜、睢、屯每年津贴京钱100千文,交书院值年经营。

第二篇:钱塘江传说 故事

钱塘江传说 故事 诗歌

1、从前,钱塘江的潮水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吴越王,名叫钱缪,当时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钱塘江的海堤老修不好。钱王气得火冒三丈,说:“让我自己去降伏这个潮神!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

八月十八日到了,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王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后来人们又叫钱塘江为“之江”。

2、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3、钱塘江大桥是座光辉的大桥,也是一座多难的大桥。

正当钱塘江大桥设计建造的时候,日寇侵略的魔爪,已从东北伸向华北。战火的扩大和逼近,要求工程尽快尽好地完成。因此,桥梁施工的时候,茅以升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造桥三步曲(基础一桥墩一桥梁)的顺序,改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水下造桥墩,岸上已在构桥梁。因此,造桥进程很快。

可是,还没等大桥竣工,日寇的铁蹄就踏进了江南,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寇飞机就到钱塘江大桥工地侦察、轰炸。大桥好不容易在敌机轰炸的威胁下竣工,通车才3个月,上海便陷于敌手,杭州也危在旦夕。

为了不让敌人利用大桥,1937年ll月16日,桥梁的建设者接到准备炸桥的通知。而负责执行炸桥任务的不是别人,就是造桥的茅以升自己。

在接到通知的当天夜里,茅以升组织人员在一个桥墩预留的空洞里和五孔钢梁间,放上了几万公斤炸药,待命起爆。但在17日因渡口受阻,又只好冒着空袭的危险,开放公路桥让人们过江,这一天过桥的人数有10万之多。以后,又有成百辆铁路机车、上千辆客货车从桥上通过。这种头顶冒着敌机轰炸,脚下踩着待爆炸药,竟然得以安全过桥的惊险场面,是古今桥梁史上所罕见的。为了尽量延长这新建大桥的寿命,一直到11月23日桥头隐约见到敌骑时,才忍痛将大桥炸毁。抗战胜利后,50岁的茅以升又奉命修复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经过造桥、炸桥、修桥的艰难历程,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而造桥、炸桥、修桥都出自一人,更是旷世奇绝。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横江词》李白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观浙江涛》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第三篇:端午节传说故事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第四篇:龙抬头传说故事

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龙抬头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三月九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此纪念。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第五篇:端午节传说故事

端午节传说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传说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传说故事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1、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传说故事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

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

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

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7、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 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 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 年 5 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 年 12 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

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8、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9、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食俗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 年 6 月16 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

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 60 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看了的人还看

下载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遂的故事传说[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例文[本站推荐]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不知道大家了解哪......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嫦娥奔月 「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傳說中,在遠古時期,天地總共有十個太陽,由於十個太陽的熱度太強,烤焦了各式各樣的農作......

    佛教传说故事资料

    一、关于苇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佛教传说故事: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达摩祖......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精选)

    重阳节和众多传统节日一样,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来历、风俗与传说,你对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有着哪些了解呢?不妨来看看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很有意思的。......

    宫面的传说故事

    宫面的传说 当年张果老邀柴王爷与鲁班打赌,赌赵州桥禁不住张果老的毛驴和柴王爷的推柴车,结果张果老驴驮日月星辰,柴王爷车推三山五岳,从南向北走过赵州桥,却只留下驴蹄印子和车......

    风后历史传说故事[大全]

    最早为风姓氏族伏羲和女娲的长子,名为风后,少典兄,是整个部族的风伯(相当于天文学家),因他代表伏羲女娲部族,故后世将风后和女娲混为一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风后的传说故事......

    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大全]

    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舜 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一、舜基本介绍相传舜在20岁的时......

    春节故事传说(合集5篇)

    导语: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春节故事传说内容,一起来看看吧。春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