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徵神韵有感——城郊中学 雷莉
我美丽的家乡——读《古徴神韵》有感
澄城县城郊中学 雷莉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古徴神韵》一书,装帧精致,印刷精美,书中文字精炼、优美,图文并茂,可谓是让莘莘学子了解家乡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历史沿革、风景名胜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厚重的乡土教材。
我是八十年代生人,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是对于家乡的了解却并不是那么透彻,现在案头终于有了一本反映家乡全貌的可读之物,自然是爱不释手。闲暇之际,我总是翻阅几页,渐渐地,关于家乡的地形地貌、气候气温、工农矿产、粮棉果蔬、人文古迹、风土人情、教育发展等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很有科学、人文价值的乡土教材,对于广大学子甚至教师等各行业人士增进对家乡的了解、热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初,对于这本图书,我还有点轻视,可是,后来慢慢阅读,竟然是越读越爱读,读着读着,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心中愈来愈浓、愈来愈重。我美丽的家乡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苍茫的黄土高原,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作物丰富多样,矿产资源分布均衡。美丽的洛河滋养着勤劳的人民,石堡川水库、大浴河水库以及黄河灌溉使得这里的农业兴盛,物产丰富。我勤劳的人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包产到田以后家家户户都逐渐殷实起来。殷实起来以后的家乡人民尤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兴学办校,尊师重教,这使得家乡的教育迈上了快车道。近几年,家乡的城市面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迈步县城街道,高楼栉次鳞比,街道整洁繁华,园林建设形势喜人,县城绿化逐渐扩大,正在迈向园林化城市的方向而前进。位于城区的城隍庙乐楼和精进寺塔给美丽的城市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每前来游览的外地游客都会到此观赏拍照,驻足流连。这里也给诸多文人诗家带来了吟诗弄赋的灵感。瞧!《古徵神韵》的封皮都是美丽壮观的乐楼。乐楼是我美丽家乡闻名遐迩的楼阁建筑名胜,被收录《中国楼阁建筑名胜辞典》。记得在《美丽陕西》一书征文时,当时的主编就让我写写家乡的乐楼或者精进寺塔,可惜我只完成了写乐楼的任务,这就是后来收入我的著作《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里的《楼阁瑰宝——风雨沧桑澄城乐楼》。精进寺塔也曾经给予了我一定的灵感,我曾经写过《塔》一文,发表在《渭南日报》,但是在表现精进寺塔的特有文化底蕴上却让我感觉欠缺很多,所以我始终感觉《塔》一文还并不能代表精进寺塔的特点,这多少让我感觉有点遗憾。之所以这样,其实还是自己对于精进寺塔的文化了解不够,现在手头有了《古徵神韵》一书,无形中增添了我所不知的一些人文知识,这对我再次认识精进寺塔帮助很大。我所喜爱的美丽的家乡吆,也是给予我丰富灵感与写作素材的来源之地。这里一望深深的大沟啊,宏伟的茨沟大桥、西河大桥等等,还有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都促使着我写出了《黄土塬上的沟》《看山》《桥》《黄土地》等美文。看着书中熟悉的图片地貌,桥梁、沟壑、黄土地,我再一次升起了对于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我曾经留恋过栩栩如生的拴马桩,也曾经在饭后茶余无数次游赏过美丽的古徵公园,还有在澄城县博物馆目睹了尧头窑的模型,这些都在《古徵神韵》一书用文字和图片真切地记录出来。看到这些,我又一次想起了自己在这些景观面前所生发的诸多联想,想起了她们给予我的灵感,促使我写下了《拴马桩——一座城市的神秘符号》《园林深深》《洛水悠悠瓷韵情》等诸多美文。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春燕、夏雨、秋虫、冬雪,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无动于描写春天的文章——《鞭炮声里的春天》《香雪》《四月樱花》《我的中国梦》
《迎春美》《乡村燕归》等;我想起了描写夏天的文章——《云的遐想》《诗意雨天》《雨中漫行》《夏夜听雨》《夏天的雨》《绝唱的晚霞》《飞旋的夏天》等;我想起了描写秋天的文章——《草的赞歌》《草尖上的秋》《蟋蟀声里秋味浓》等;我想起了描写冬天的文章————《冬雨》《飞翔的太阳》《寒冬里,怀念那红红的火炉》《我爱你,北方的雪》《雪恋》《冬荠》等等。正是家乡的春夏秋冬给予了我丰富的灵感和无穷神思妙想,能不热爱家乡的四季吗?《古徵神韵》的体例分明,仅仅从它表现家乡的地形地貌气候四季物产上都能引发读者的诸多联想,因此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很好的尤其让莘莘学子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乡土教科书。
另外,在文化民俗方面,《古徵神韵》还做了详细地记载,这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是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很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当今的青少年,不妨是了解过去和知道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个桥梁。翻阅书籍文字和图片,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传统佳节,想起了古会,想起了这块土地上热热闹闹的社火,慷慷慨慨的秦腔。
当然,对于这块土地上曾经活跃过的风流人物,无论是秦时的白起将军,还是唐代的魏征名相,乃至于到了现代的耿直将军、王震将军等以及当代各行各业的英雄劳模无不引领着人们向前、向前,以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标杆。这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篇: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高石碑镇小学 吕桥红
久慕《帕夫雷什中学》的盛名,今幸而一读,获益匪浅。此书内容翔实且脉络清晰,语句通俗又引人入胜,一字一行切合实际,平凡、朴实气息跃然纸上。书中故事或事例,读来犹在眼前,若人身临其境,或可炮制效仿,亦未尝不可。此书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第二章论述了校园物质环境之于教育的重要性,剩余章节分别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作了详尽又精辟的阐述。
同为乡村教师的我,思及苏霍姆林斯基,总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时代在变,然教育的某些本质与规律却古今一辙,我辈应坚守,弘扬。此书犹如茫茫旷野,又如汪洋大海,精妙之处俯拾皆是,一人倘能抓得一鳞半爪,或可成一位优秀教师。纵览此书,我对以下几处服膺备至,略谈感想。
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读至“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这句话,恍有醍醐灌顶之感。古人之言,将心比心,精诚石开,大概如此。为人师者,先要满怀一颗真诚、大爱的心,以求上行下效,营造一个和谐、友爱、欢愉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心灵纯洁与否,关涉到学生品格、自律与素养。课内课外,尊重学生人格,乐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相信学生,愿给他们一个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挥洒,表达自我。所悟,崇高的心灵与无疆的大爱往往同出一源,均在一点一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抚摸的动作,一次轻轻的颔首,或一句鼓励的话语。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热爱世界的人,尔后能爱身边人,比如同事与学生。他的同事与学生也尊重、喜爱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爱,也是世界感受到了他的爱。一名教师,光有大爱之心,还远远不够,要以专业的素养与过硬的本领作为依托,方能巧妙、更好地传播这份爱。爱学生爱世界是开始,让学生、世界感受到这份爱,让学生在世界上传播这份爱,才是目的。想必这才是“用心灵塑造心灵”。
何为阅读?
在帕夫雷什中学,各室各处都摆放着书籍,想读书,随手可取。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重轻重的地位。所以,他不仅自己昼夜攻书,还要带着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如此,帕夫雷什中学应是阅读的天堂。教师的阅读,亦为终身学习,每从书本上汲取养料,便能更好的教育、爱学生,还能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学生阅读,利于品德、情趣与涵养的形成,还开阔了眼见,增长了学识,发散了思维。
反观自身,也知阅读于己于生的重要性,却不明从何做起。读完此段,似有所悟。所谓阅读,重在躬身亲履,在校营造崇尚阅读的风气,继而有步骤、有方式的开展阅读活动,最后坚持不辍,才成气象。“知”与“行”从来相距甚远,教师不可不察,学生亦不可不察。假以时日,教师的“知行合一”必能启发学生的“知行合一”,这或许也能启发课堂教学。
“放任自流”的学生
帕夫雷什中学内的一草一木,教室内外的物品陈设,都是学生的习作。在这所偏远的乡村中学,这里的教师格外信任孩子们,把校园环境与教室格局的布置全都交给了学生们,叫他们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创造一片学习生活的乐园。在其中,磨砺了孩子的意志,孩子也收获了成功的乐趣,还习得了对劳动的喜悦情怀。较之,每至劳动,教师要对学生谆谆嘱咐与三令五申,效果却差强人意,及此若能反思,也为时不晚。
这里的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个性天赋,并藉此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在课暇,学生们三五成群合作探索一个问题,经此他们不仅发展了个性特长,还在成长的关键环节上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对其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人师者,不可不察。
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他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秀美,并用文字与画笔写下大自然的美。从歌颂故乡风情到赞美祖国的山川原野,再到感悟世界地理林林总总的美,如此熏陶,如此雅调,必然也能酝酿出一个有情趣素养的人。从前,我不能明白美育对德育、智育与体育的作用,读完全书,豁然开朗。
早在上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就将“五育并举”的理念付诸实践,还一一落到实处。他坚持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认为德智体美劳并非孤立存在着,相反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如此不得不自问,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一个无才有德的人,还是一个德才兼备但身体孱弱的人,抑或一个体格健硕、德才兼备却无情趣涵养的人?如此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归宿。书中引用了许多生动真切的案例,论述了如何在一育中渗透其他各育,然后长篇累牍了阐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作者本人亲身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
好书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看毕便有感。然,感想归感想,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知不行,枉然也。回溯文前,对于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只需在一段时间内做好一二点,然后在另一段实践内再做其他,如此看完此书的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才会慢慢淡薄。
第三篇: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做一名朴素的教师
做一名朴素的教师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青岛二中分校刘明
平时工作太多,总是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时常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得很好,利用假期时间,静坐斗室,仿佛真的见到上世纪在苏联的某个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们在实践着最普通,最朴素的教育。这种朴素,是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朴素,是没有功利心,只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朴素。书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读后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感慨于每天的工作,越发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它如同一面最朴素的教育的镜子,不追求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教学成绩,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一遍遍反思,体会。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学实践,谈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做法。
一、做一名朴素的前行者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确,有个故事说得好,一个妈妈带着自己还很小的孩子逛商场,妈妈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精致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悦;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里,满眼都是拥挤的人群和密不透风的空间,他当然倍感压抑甚至恐惧。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和孩子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现差异。学生出现问题,我们理所当然感到愤怒,首先想到批评和指导,但是在学生看来,教师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不能解决问题,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师的另一个标准,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让我感兴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聘任制度,苏霍姆林斯基争取学校自主选配教师的权力,为此他广泛寻找具有教师才干但未经师范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学文化水平的电工,因为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间,他建议这位电工经过师范学习成为学校的物理教师,并建立“创造车间”.区报编辑酷爱园艺和科学知识学习,接受了建议,开始旁听老师们的课程并教授孩子们生物课,在果园里指导孩子们进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学有藏书1.8万册,教师私人藏书4.9万册,苏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书1.95万多册,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几种杂志并经常展开研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的爱好自发地推动学生的研究。热爱读书的教师指导多个年级的文艺阅读小组,她还推动组建了话剧团;喜欢机械的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组成模型制作家小组,他还会多种乐器,指导学生的乐队;爱护生物的生物老师组建了考察家小组、博物家小组、育种家小组等多种生物社团,她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某项专业的爱好,并极大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师会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爱好的领域,不知满足地潜下心来进行专业和德育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摒弃无谓的社交、无效的劳动和无趣的体验,并将其所学和学生进行分享,推动双方的教学相长,教师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将带动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必将带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疾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根据帕夫雷什中学20年中的统计,学习差和跟不上的学生中,85%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而且医生无法察觉。回想自己所接触到的案例,应该承认,平时接触到的学习认真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学生中,很多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感觉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这才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剧发展,要求我们关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适当。在此基础上,我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的,大量死记硬背这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上课期间,我们的教室光线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适合学生身高?弱视的学生是否得到关注?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而科学?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清新?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影响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够科学健康?在休息期间,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否足够充足?是否能保证白天的休息时间?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发觉得这些问题尽管琐碎,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为什么关注少呢?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是教育的细枝末节,似乎也不是单纯学校的重视就能做到的,但是,这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学生能够享受健康生命带来的欢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鲜空气中,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越多,各个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协调,就越不容易疲劳,精神状态也越好,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大的方面,从小养成这种注意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孩子会慢慢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习惯,每天都极有生机,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跃,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学认为,学校不应是填鸭的机器,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在冬季温度-15℃以上的时候,帕夫雷什中学高年级学生要在户外劳动10-12天,甚至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看书……在这种情况下,伤风感冒在学校里已经很少见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军训时学生动辄晕倒、换季时学生动辄成群感冒的现象。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职。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号召清华学生:“我们每个学生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清华大学发扬重视体育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能否为国家健康工作。
三、在劳动中实现教育价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极其重视劳动教育,为此专门花费大量篇幅作了说明。他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因为高考的局限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少有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没有担当精神,没有劳动和付出的意识。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时打扫卫生,总是到检查之前还没打扫干净;打扫完了,有了垃圾随地就扔;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扫干净整齐,吃的用的什么都有;垃圾袋放在桌子旁边,很长时间都不扔掉;另外,单一的“授课—做题”过程对学生能力的畸形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脱离实际……可以说,缺乏劳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么,应该怎样利用劳动教育进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学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是尽早进行生产劳动。孩子应尽早认识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并从劳动中体验到自豪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未入学前就要收集树籽并播种以建设护田林;学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农田试验田,选育良种和饲养家畜。这种劳动和研究、实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劳动的多样化。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帕夫雷什中学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劳动小组,掌握各种劳动技巧,许多学生既培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也学习装配收音机、内燃机这种机械工作。劳动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专业的自觉性提高,发掘了自己的个人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并且手脑并用。如果将简单的劳动赋予研究目的,在劳动中通过技能训练,运用实验研究和科学指导,将培养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证这种工作具有创造意图的基础。
第四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体力特点。要让劳动量符合孩子的体力水平,也要注意到,当孩子们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连续进行劳动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就会大大增长。同时,要将劳动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充实孩子们的灵魂。
正如书中所讲的,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劳动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过劳动,我们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块重要的阵地,孩子的终身发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环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时代,贴近国情,只能是对学生和国家的失责。STEAM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空间的重构,创客空间的建设等都让我们震撼于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及其对教师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写于上世纪的《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正如《论语》不因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而失去价值,古希腊神话不因心灵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辉。道德的规范,审美的标准具有长久的普适性,优秀教育的标准永远都是人的发展,所以,这本书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学,但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能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