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旗围绕“害”字促创争,科学发展不走寻常路
旗“变害为宝”促创争 科学发展不走寻常路
创先争优活动中,旗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围绕破解发展短板作文章,逆向思维,变害为宝,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追风逐电,风能资源巧生“金”。将随处可见的风能作为资源,提出以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相关制造业为突破口的工业发展目标。一是建绿色能源旗。根据地理位置和风场所处地域,规划东部和西部2个风电基地、22个风电场,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制定发展风电规划,计划今年实现风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旗实现风电装机600万千瓦。目前,已累计开工风电项目168万千瓦、并网发电116万千瓦,成为全区第二个、蒙东第一个并网超过百万千瓦的旗县。二是延风电产业链。借助风力资源开发这一优势,精心筹划,大力引进能源利用型和资源开发型项目,先后有国华、华能、龙源、华电国际等风电企业入驻,特别是成功引进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沈阳远大集团风机生产项目,形成年产500台1.5兆瓦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实现从单一风能开发向发展相关制造业的转变。三是走持续发展路。在大力推进风电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治风用风,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完成造林15.2万亩,封育15万亩。同时,大力开发风电草原旅游,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草原风光旅游区。
变害为宝,盐碱滩涂茧化“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盐碱地开发治理,初步形成多品种、多模式的种养殖格局。一是“鱼”跃盐碱滩。针对盐碱地透水性低的特点,大力开展碱地养鱼项目。力代镇有占部土地面积18%的盐碱荒,为有效利用这些长期闲置的盐碱地,该镇不断探索丰富“以渔改碱”的生态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将2600亩盐碱地改造成渔塘,饲养鲤鱼、鲫鱼、花鲢等常规品种,每亩纯收入可达1300元-1500元。二是“菜”现盐碱滩。将设施农业与盐碱地改良结合,通过精细化操作“盖碱种菜”,实现经济效益与改良效益的双赢。保龙镇闫窑村以土地租赁的形式,规划1000亩碱地设施农业小区,建成18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通过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米”香盐碱滩。为扩大盐碱地开发利用的规模,坚持用拉沙盖碱的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提高亩产效益。“沙土盖碱土,一亩顶两亩”已成为农牧民治碱用碱的共识。白塔农场投资30万元拉沙土40000方,采取拉沙盖碱的方法改造中低产田 3000亩,2010年全场粮食总产达1.01亿斤。目前,全旗已形成碱地种稻、碱地种菜、碱水养鱼等碱地综合开发格局,同时利用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对耕地碱化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使盐碱化耕地农作物亩产得到了显著提高。
循环农业,桔杆过腹地力“肥”。针对全旗年产50亿斤粮食作物秸秆的这一实际,旗委从加大秸杆转化力度入手,发展循环农业,变废料为肥料。一是兴秸杆养牛业。整合一池三改、卫生改厕、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等涉农项目,强力推进秸杆养牛示范村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青贮和黄贮饲料的转化利用率。2010年,全旗新建秸杆养牛示范村26个,新增黄牛3.5万头,建棚舍8万平方米,窖池4.8万立方米,为全旗发展秸杆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二是走规模养殖路。采取有效的措施,从项目资金、银信贷款上给予规模养殖倾斜,从饲养品种和改良防疫上做好服务。鼓励新建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模式化饲养。2010年,全旗新建规模养殖小区33个,实现秸杆过腹转化6.1亿公斤。三是搭生态农业台。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不断推进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49座,加大粪便转化力度,推广农家肥,促进秸杆还田、粪便还田,打造“耕地-粮食-秸杆-草畜-畜粪-沼气-肥田”的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