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 三毛 有感
感受那份爱
——读《背影》(三毛)有感
荷西,三毛的挚爱,死于一场潜水,爱他如生命的她如何也不肯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她的父母从台湾飞到加纳利群理荷西的后事,年迈的他们在这陌生的国度,陪伴沉浸于无限哀痛之中的女儿,不想给女儿增添负担但又不懂西班牙语,他们甚至连像样的一顿饭都吃不上。三毛整天整天地待在墓地,伴在荷西身边,他们不敢说什么,除了无奈与心疼,就只剩那满满的爱。
不论我们的境况如何,不论我们身处何地,父母总是将心系于我们身上。看着女儿三毛日渐消瘦,越吃越少,他们的心越揪越紧,却不知如何是好。
一次,三毛从墓地回来,在马路上偶遇母亲,她正拎着一大袋从超级市场买来的食品,踽踽独行。看着母亲的背影,三毛的眼渐渐湿了。母亲是不认识路的,母亲是不懂西文的,母亲是有脊椎病的,但她就是那样,买到了食品,向家中走去,不肯麻烦女儿,不肯委屈女儿半分。
我的眼也渐渐湿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真是不错的。哪怕子女没有将半分心思放于父母身上,但他们只是一味替子女着想,无论何时,不论何事。
“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就不肯委屈我一秒。”这不仅是三毛的母亲,更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做法。母亲自己可以受苦受累,但子女,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委屈的。
父母那坚强的背影,那踉跄的步伐,承担了太多对子女的爱。想到曾经因自己的不小心,砸伤了脚,爸爸坚持每天送我去学校,背我上五楼。趴在他的背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后脑的白发,清晰地听到沉重的呼吸,但他就是不会抱怨半句,眼中只有对我伤势的关心。站在教室门口的走廊,目送他的背影离去,心渐渐沉下,爱渐渐涌上,拨了心弦,湿了眼眶。
整篇文章笼罩着忧郁的悲伤,淡淡的,却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让人逐渐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体谅——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爱,体谅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
第二篇:三毛有感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暑假里,我读过许多书,如《十万个为什么》、《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告诉我们一个穷苦孩子艰难生活的一本书——《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主要讲了一个叫三毛的流浪孩子经历过的许多磨难和困难,但他都勇敢的克服了困难,但是即使是他顽强战胜了困难,到最后也还是那么穷苦。
三毛满怀信心来到上海,本以为有口饭吃,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在上海,人人都排斥他。他本想帮车夫推车挣一点钱,他用尽力气好不容易帮忙把车推上了桥,向车夫要钱车夫不给,他就抓着车不放手,在拉车时被车子拖住一个栽在地上,车夫这才给了三毛一百元,可当时的一百元连半根油条都买不到。
文章的中心体现出来,那些穷苦孩子永远是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可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更谈不上享受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教育。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这些小人物,充斥着这些所谓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作者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他一心一意通过三毛传达出人生的爱与恨、是与非、光明与黑暗……
作者用了十五年画三毛,他开始虽然孤单和寂寞,但现在却有成千上万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结伴而行。有人走才有路,但路本来是没有的,这就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经典哲学。
第三篇:读三毛有感(本站推荐)
书香论文
计算机系应用电子0901班吴硕
联系电话:***
寻找生命的真善美——读《三毛》有感
读书一种感悟,可我却看不懂那些鸿篇巨论,因为它们太深奥了。而这种深奥又常常让我觉得它与现实相差甚远——我无法从中体会到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而《三毛》却不一样。总觉得它是一种很有灵气的东西,在向世人传达着某一种语言。三毛以她最清新的笔调,最平凡的文字,写出了人世间最真实也最厚重最有份量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是人最不能割舍的一段感情,于是人们常说“血浓于水”。亲情是一份理解、一种包容。有些东西可以想得很慷慨,但面对亲情,到了要真正做出抉择时,内心的私爱却能占据人的理智。“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这是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第一篇《不死鸟》中对父母亲说的一段话。也许这就是亲情的抉择,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所以三毛才会那样地祈求上苍让她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为了爱的缘故”,忍着彻心的苦,切肤的痛,一个人独自喝下那永别的苦杯。
没有人会习惯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朋友的微笑亦是忧愁,人总会莫名奇妙地空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空心的稻草人,没有感情。朋友之间讲求的是信任、是理解。“善良之心,与世可依。”无论是自己熟悉的人还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三毛说“人跟人之间‘知心’最重要”。她的真诚、善良、一诺千金,使她拥有了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无论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莫里,还是渴望飞翔却没有自由的哑奴,还是„„他们对三毛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爱情是最真挚的仰慕,是最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爱是给予,在保留自己独立人格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需要双方之间的磨合。爱是理解,这份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在信任恋人的同时给予对方更多的空间与自由;爱是责任,要爱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为对方的现在以及将来担当责任;爱也是能力,只有有爱的能力,才能为恋人缔造幸福。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看似云淡风
情、细水长流,实是惊天泣地、永恒不灭。只因那里面融入了太多的真情。
在寻觅真善美的过程中,我还要继续我的足迹——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正如三毛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我喜欢三毛,她创造出了一个让我可以短暂消失在繁忙社会中的空间,在这消失的世界中动的珍爱生命,珍重“亲情”、“友情” 和“爱情”。
第四篇:读三毛有感
但愿人长久——
读三毛有感
实在说不清我对三毛是怎样一种感觉。“三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天下的名字,而当时我或许还没有呱呱坠地;在我牙牙学语时,她却已决绝地用一枚丝袜结束了自己流浪的人生。但在多年以后,尽管有时间的跨越,尽管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姿多彩,我却可以一页页的翻阅她的生活,穿越她漂泊的生命,在记忆中一笔笔的勾画出她长长的裙,长长的发,还有那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风情。真的很难描述这样的感觉——是庆幸,是敬仰,是崇拜,是向往?都是,或许又都不是。
初始三毛,她就将属于自己的“撒哈拉”别致的在我面前开展开来。我沉醉于那份浪漫,那份痴情,那份直面逆境的洒脱之中。我折服与那份勇敢,那份执着,那份对人性恶的一面的鞭挞。在那样一片沙漠海中,虽然除却爱情和坚强外别无他物,但她白手起家,让棺材摇身变成家具,使轮胎改头换面化成座椅……种种腐朽,都换作了神奇。三毛这个奇女子,凭借不可思议的想象,在沙漠荒原中,开出了一个春天。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仍是千千万万女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三毛孑然一人,就将它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经有人出过一本书,内容大致是揭发三毛“撒哈拉”背后的真相。浏览过后,最大的感受是不理解。值得吗,不远万里赶去撒哈拉沙漠,只为揭穿一个女子买下的梦?一个可以用不愠不火的情绪、不紧不慢的语气,写行云流水般文字的女人,她的真想,又有什么紧要的呢?至少在爱她的人中、在我们心中,她从来都是真实的,是感人至深的。否则,也不会在多年以后,仍有人前赴后继的和她相约撒哈拉,将一个瞬间定格于心理。是的,那样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充满希冀,当三毛带着浪漫姗姗走来,让你在眼泪中体会微笑时,似乎什么都可以抛到一旁。你又怎么去指责她的作假?所以,了解所谓的真相后,我对三毛的爱未曾消减半分。
因为依旧爱,所以对她选择离开尘世的方式无法视而不见。对于她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懦弱的表现。我想,在一个所有人纸上谈兵的年代,毅然选择背井离乡、奔赴荒漠的人,不会失之懦弱。有人说,这是败给了爱。或许吧,三毛,她总是用别人的生命来衡量自己。荷西、父母,是她生存的全部。向来以为人都是为自己人活,懂事后我才慢慢明白,有些事是必须承受,没有退路。三毛,她将这样的承受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若无其事。从来以为并不一定需要某个人来陪伴自己一生,明理之后我才醒悟,能为一个人而生、为一个人而死,才能让人生的价值变得不一般。
不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三毛仍是三毛,我挚爱的三毛。她的死,只是宣告她流浪日子的结束而已,但是,驻足在人们心里的旅程不会有句号。
还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新年钟声的故事吗?今年的新年钟声里,我同样默念了12遍“但愿人长久”,为她清水芙蓉般的文字,为她洒脱不羁的人生也为所有爱她和即将爱她的人//////
第五篇:读三毛有感
今日空闲之余一直在读三毛的书,虽然这个女作家只活了48岁,但她经历了一些人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经历。她这个人就像一杯好茶,一本好书,需要慢慢品,慢慢看,要不无法领会她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有时读她的书我感觉这人内心深邃的可怕。当深爱她的大胡子丈夫荷西死后,她整个人都是封闭的,任谁都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
她的 一生虽然短暂,但人生经历却一点都不短暂。她的上半生正如《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一直在流浪,一走就是14年。直到荷西死后决定回台湾定居。她是一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人,他与荷西在贫瘠干燥条件差的撒哈撒沙漠生活了多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苦。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微妙之处,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到哪都是幸福的。她还一人旅行了大半个南美洲,在我看来她就是个有着良好教养的有个性的“奇”女子。
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同于琼瑶和张爱玲的言情小说,因为她们写的都是别人,而三毛写的却是自己。在她朴素而平凡的文字里,体会了解了她待人接物的真诚和她的独立与坚强。
她或许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人格和做人方面的榜样。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做原本最真的自己,多一份真诚少一分虚假与做作。在职场中要做卡里奥费丽娜那样的人。也许这是我的无稽之谈,但我走的总不会太偏。
来陕西这两年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着慢慢成长。少了些幼稚多了些担当。长大的感觉真的好奇怪,懵懂中带着几分苦涩。成长是一个过程,在经历风雨之后也许我们会一夜长大。
大学离家走出象牙塔的保护,我知道什么是自重与自爱,也懂得学会保护自己,分别善恶与虚伪。但在父母眼中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总不相信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人世的复杂。虽然我的品格和教养已在慢慢建立,可他们就怕我上当。有时感觉过多的关爱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也许就是这样因为大学是青春的最后一站。
成人之歌已经奏响,也许我们还有无知的狂傲,难懂的矜持,不知觉的冷漠和莫名的忧伤,还有无故的孩子气,但总有一天我会独自担当对生计和环境的责任与坚强。
本人拒绝一切的矫情,虚假与做作。无故请不要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