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
威武的狮子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3课《威武的狮子》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反思与感悟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在学习了第七课《美丽的鸟》和第八课《春天在哪里》这两课之后的延伸。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发现,感知造型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最有特点的是谁?狮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
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赏析作品,扩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以及画家绘画作品中的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
(四)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大胆夸张。绘画的同时,播放狮子王插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
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狮子”的环节,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找到其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总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第二篇: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
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狮子大王》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剪、贴、撕、画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后续学习第九课《可爱的动物》和第十课《介绍我的玩具》这两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的知识是学习后两课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是,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的媒材,不同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用不同的材料撕、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想法。可见本课在本册中的重要位置。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确定如下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准备
狮子“吼”的录音,狮子、猞猁、小熊猫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品,范作,手提袋,旧报纸,彩纸等。
三、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帮助他们在学习美术中去发现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点“闪光点”,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
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四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谁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五官的突出表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以北京故宫门前的铜铸狮子和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分析学生优秀作业和学生范作中狮子的表现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小朋友的手工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做的以及制作步骤。
美术说课《鱼儿游游》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第8课----《鱼儿游游》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
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材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
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
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第10课 《风铃叮当》
我说的是湘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十课《风铃叮当》。本课是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为一体的综合美术课。新的美术课程更多地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欣赏,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我说课设计将采用“四说”的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突出“巧设情境,激趣创新”这一主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风铃原本是佛殿、宝塔等古建筑檐下悬挂的铃铛,人们喜爱它悦耳的声音,于是模仿它的形状以及发声原理,利用各种不同材料制成工艺品。本课将表现与制作融为一体,巧妙利用身边的玻璃瓶、易拉罐等多种材料,运用捆、绑、剪、贴等基本方法制作一件风吹作响的工艺作品。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风铃的结构特征,学会制作和装饰风铃。
技能目标:在运用绳线进行捆、绑、扎等精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情感目标: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捆、绑、扎、剪、贴等方法进行造型设计制作。难点:把风铃装饰成漂亮的艺术品,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
4、教学准备:课件、手工制作的风铃、易拉罐、玻璃瓶、钥匙、色纸、彩带、剪刀、胶水等。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运用实物、游戏、演示、音乐演渲染等手段,创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景,并把儿童带入这种情景,让其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智力活动,开发儿童智力潜能。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演示法,把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掌握风铃的制作方法。
同时,我还运用引导发现法、观察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多层面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图片、音乐及老师的演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课改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能制作风铃的废旧物品,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小鸟飞来觅食,听到声音就飞走了。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声音吓跑了小鸟?”在欢乐的气氛中引出课题。通过创设一种“声临其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欣赏感知 首先课件展示各种款式的风铃,让学生欣赏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风铃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贴出风铃结构图,让学生明确风铃是由主线、铃托、吊线、铃铛等部件组成的。
(三)引导探究
程让学生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制作风铃呢?引导学生归纳风铃的制作过:
1、选取材料。课件出示动画选材游戏,老师介绍游戏规则,师生互动共同完成。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示图片小结制作铃铛的材料:一种是本身能发声的铃铛,一种是碰撞能发声的材料。接着让学生次序自己收集的材料(老师引导学生将材料大致分类),学生按同类材料自由组合小组。
2、设计草图。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形式多们、造型美观的风铃。
3、制作部件。我用实物演示捆绑、扭转等技法,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制作方法。
4、组合造型。我先让小组讨论:风铃的铃托有哪些不同的造型?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作出造型别致的铃托。接着出示几种风铃的不同组合结构图,请同学们猜猜风儿吹来,哪几种风铃会发出声音(课件配音)。最后老师小结:碰撞能发声的材料要考虑铃铛之间的距离,可有序悬挂,如螺旋状、阶梯状均可。
5、装饰风铃。用课件演示装饰过程。通过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四)自主创作
首先由我展示手工制作的风铃,让学生在欣赏中萌发创作的欲望。接着播放背景音乐,并出示作业要求:
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的风铃。
2、运用已学过的装饰手法来美化风铃。通过小组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美妙和谐的音乐情境中,创作出造型奇特、装饰美观的风铃,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并通过观摩、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知识拓展先让学生装说说:“风铃给我们的生活还来哪些乐趣?”然后小结:风铃可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出示图片)。接着再出示图片并介绍:古代佛殿、宝塔等檐下悬挂的铃铛给人们还来吉祥如意。风铃还可以当作送给亲朋好友的节日礼物。(课件出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请把你的祝福
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六)体验感受
让学生把创作好的风铃分别挂在教室的铁线上,打开电风扇,吹动风铃,风铃在风中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变废为宝。通过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第4课《风来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来了》是湘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的第四课。这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本课即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利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的感觉,如画家作品《阵风》描绘了几位藏族妇女在风中艰难地行走的姿态,她们的腰带、发辫、衣摆及一些饰物都被风吹得飘了起来,真实地表现了对大风的感受。教材借助图片提示,体现出用线条表现风的感觉。旋转的涡状线和相似方向飘动的弧线表现出不同的疾风景象,借以启发儿童从可视的线条形象中去体味风的方向、大小、疾缓,帮助儿童从中获得方法和经验的体认。为了便于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安排有小训练,即陈列吊灯、衣架上晾的裤装、柳条等图样,提出问题:你能想像出大风吹过来时,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吗?说一说,试着画一画。穿插其中的小训练对于触动学生的感知,增强其体验、感悟的能力,发展想像力和表现力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课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有关风的感性体验,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一般可以根据记忆和想像画出对风的感受。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①、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②、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营造了一个愉快直观的教学环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注意到学习活动开展的层次关系,从风的形式到物的反应,再经想像提高到追求一种有意义的表现逐步推开,为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课堂以学生为主,欣赏、感受、想象、表现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自由的观察、体验、感受、讨论、交流与聆听中去了解风的来历,体会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体验创作的乐趣。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发现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我特意安排了“风吹稻草人”和“上学路上”两个Flash动画短片,先让学生想象并说出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更深刻的体现了本课的主题,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和抓住关键。
三、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教学过程拟作如下安排: 记忆交
流——演示观察——尝试训练——欣赏评述——指导表现——交流评析——课后延伸。
1、记忆交流环节通过倾听各种风声,触动学生的记忆,尝试用线条初步表现对风的感觉,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相互交流自然界有哪些风。
2、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刮大风时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加深学生对风的感受。再通过教材提供的小训练尝试画一画大风吹来时,不同事物、动物和人物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对学生小训练的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来了的感觉。
3、欣赏评述环节我让学生欣赏评析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加以学习借鉴,再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进行创造表现。交流评价时,让学生相互说说哪些作品有风来了的感觉,喜欢哪幅?为什么?还可以给作者提出哪些好的建议?
4、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拓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重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第11课《六面怪脸》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湘教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十一课《六面怪脸》.本册教材前面安排了手工制作课《风铃叮当》,掌握了一定的纸造型方法和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而《线的秘密》则是为本课脸谱的装饰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发挥想象,创造出有性格特征、而又怪诞有趣的脸谱形象,是本课教学发展点。
2、说教学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脸谱的文化背景,通过剪、折、贴等方法来表现脸谱艺术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脸谱艺术的热情。
3、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中外鬼怪脸谱,对脸谱文化有一点的了解。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学习六面怪脸。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能力目标:能掌握“六面丑脸”的制作步骤、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情感目标:在做做玩玩中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六面怪脸的制作及装饰方法。用美术文化学习做背景,设置情境作为兴趣触发点,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能制作出有一定审美术价值的六面怪脸。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运用多种材料、方法进行创造表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而美术课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但在作品内容创新与材料与方法的创造性使用上,仍需要激发、引导,也是教学难点。
5、课型与课时安排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我校几年以来都能开足美术课时,且有专业教师授课,美术学习基础较好,基
本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手工制课最感兴趣,而教学内容“六面怪脸”,本身很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怪异中不断体验新鲜与刺激,尤其是设计了化妆舞会的活动,一定又是兴奋点,相信是一次生动而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准备:
多六面怪脸范品,学生准备卡纸、水彩笔、橡皮泥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图片欣赏法、比较法、示范法,通过美术课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引导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概括出怪脸的装饰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述欲望和创作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激趣导入—欣赏与指导——探索与实践——创造与表现——评价与拓展。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课一开始,出示一个邀请函,我们今天要开一个“化妆舞会”盛情邀请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参加,那么,在舞会上我们要准备什么道具呢?引进题目:六面怪脸(板书)。
设计的意图是: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激发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第二个环节:欣赏与指导: 欣赏中外怪脸图片,(非洲面具、墨西哥针织面具、中国剪纸面具、西藏舞面具等)引导学生总结怪脸的特征,板书:夸张变形,凶狼怪异、色彩鲜明、装饰性强。设计理念:美术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了解和传承美术文化。介绍傩舞艺术,是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这里的视频表演,为后面的舞会的动作设计有了启发和参照。怪异脸谱的选择注重代表性、世界性,引领学生在欣赏图片时打开了国际视野。另外,大屏幕展示的精美图片和视频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怪脸的装饰要点。第三个环节:探索与实践:
怎样折出六面形怪脸的基本形呢?课前准备多个范品或基本形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拆开后拼合,尝试自己做,让学生探索六面怪脸基本形的制作步骤与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互帮互学解决,还通过教师的示范,多媒体展示基本形的步骤示意图来解决。提示学生使用剪刀的安全要领,并要使劲压折痕,才能使作业显得更加精致漂亮。
设计意图:这里使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示范法。学法是尝试发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知的获得没有遵循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先行尝试,学生在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前,跃跃欲试,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运用范品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的示范引导是不可少的,再辅以清晰的大屏幕步骤图,这样做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性,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四环节:创造与表现: 画五官:“刚才看了许多怪脸,我们也来创造一个,怎么样?看谁创造得怪诞有趣?还要有一定的表情哟。”(教师示范几个慈善的、凶恶的、可爱的表情草图)对比两组夸张与不夸张的脸,引导学生大胆创造,并让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评议,反馈更正。再让学生绘制。
装饰:“五官画好了,我们怎样装饰才好看呢?”引导学生回看怪脸图片和书本中学生作品,总结板书:点、线、动植物或形装饰,涂色鲜艳、添加头发和胡须等挂饰。引导学生利用好手边的材料。实践: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配以轻松的音乐。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教学难点,我采用分步教学法,降低坡度,化解难点。还采用的是比较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个朴素的生活道理,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而且非常直观有效。学法是使用的是尝试法,讨论法,让学生板演,张扬个性,尝试创造,及时反馈矫正,学生讨论修改,为下一步动手绘制,设置了一个阶梯,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从图片欣赏中总结装饰方法,从同龄人作品中激发出比试比试的创作欲望。通过以上环节,创作就水到渠成了。第五环节:拓展与评价 体验:舞会开始了(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随音乐欢舞。互相欣赏评价:
1、自我介绍。品品自已的作品的优劣,说说自已的创作经验与感受。
2、你是这次舞会的邀请人,你会邀请哪个六面怪脸来参加?为什么?并说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拓展:除了今天我们使用的这些材料外,它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创作吗?课下制作继续完善或制作一个怪脸,把它挂在我们的家里,就是一件很有审美价值的家居装饰品。设计意图:
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美术创造的乐趣,并让化妆舞会的情境有始有终,在欢舞中就可以自发地相互欣赏与评价。为后面的评价活动打下基础。评价环节突出了学生是主体,采用自评、互评以及过程性评价,增加说创作经验与感受环节。通过评价的引导语,让评价更具有鼓励性、发展性。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拓展环节是让学生会用自已的作品装点生活,增强作品的实用性。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中突出重难点: 六面怪脸 夸张变形 凶狠怪异 色彩鲜明 装饰性强 点、线、动植物或形装饰 涂色鲜艳、添加挂饰
教材:X第X册第X课《XXXX》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XXXXX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X册第X课《XXXXX》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XXXXXX》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X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思想目标:体会XX的意义,形成XXXX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XX,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是:XXXXXX。
教学难点是:XXXX合理性和协调性。(将XX巧妙的设计在造型中)。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XX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XX”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XXXX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XX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为后面设计XX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XX的意义,懂得珍惜XX,引出本课课题—XX
(二)引导启发 了解XX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XX”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错误的XX,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折制XX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种表”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X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 制作XX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XX”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X,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评价XX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钟表”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XX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XX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第三篇: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
说课稿模板(万能版)说课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说课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很了解,说课要包括: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过程、板书、小结。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人教版美术教材第十三课《彩线贴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十三课<<彩线贴画>>,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确定彩线贴画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彩线贴画的知识,学会用线材贴画的基本方式,并将贴画作品运用于生活当中。
本课要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动手、动脑,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彩线贴画的知识,知道彩线贴画的基本程序,学会用线材贴画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不同线材的特性,根据设计意图绘制草图,选择合适的线材和工具,合理组织点、线、面造型元素,注重色彩搭配,进行彩线贴画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
养成细致耐心和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彩线贴画的基本方法,制作具有装饰性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创作的草图,选择适合的线材,制作贴画。
相关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各种材质的彩线、卡纸、剪刀、胶水等。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刀、胶水、各种材质的彩线。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制作彩线——彩线变成点、线、面——组成彩线拼贴画”的教学思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中基础性的内容顺其自然的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感受自然素材的美感,通过抽象或具象的表现方式,将自然界中的灵感变为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讲述我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课题,上课伊始,我将给学生出示一段好看的视频短片逐帧动画 《城市日记》,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现短片中的画面是用什么材料创作完成的?让学生对彩线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生活中的财险也可以做出如此多的有趣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彩线贴画》。
2·引导了解,示范制作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彩线贴画与平面画作的区别,出示相关比较范作,学生观察小结:用彩线贴出来的画有立体感,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不同的彩线贴出来的画,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小结后,请学生主要关注范例中的直线作品,让学生想想知识如何变成线的出示教材内容,让学生自我测试,感受一下油纸变为线的体验,并趁热打铁请学生把我课前发给他们的基本图形图纸来进行排列,掌握粘贴的方法。学生动手时,提醒学生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固定?(2).线在图形中的排列方式是什么样的?
(3)彩线在同样的图形里面有没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体验,尝试制作,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后,引导学生回答:“经过同学们的加工这一条条彩线都变成了不同形状的面,如果把这些变小一些就会变成?”-----“点”。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点、线、面的基础知识。
3·欣赏范作,自主探究
学生认识了基础的点线面后,请欣赏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学习画面的组织方法,感受画面的装饰美。指导学生找出教材范例《小村庄》中的点、线、面,及相关色彩搭配。学生回答:《小村庄》中树叶、烟囱冒出的烟圈是用点表现的,房屋是用面表现的,小河是用曲线表现的。这幅画中在黑色卡纸做底色,上面搭配了红色、黄色、蓝色,对比很鲜明。结合教材图例《大花篮》和《少女》,请同学们找一找画面中不同的形状。学生观察总结,《大花篮》这幅画中的花朵是用大小不同的圆形彩线表现的,《少女》这幅画中的少女形象是用不规则形状的彩线表现的。让学生放开思维,充分想象用彩线围绕出任何想象到的物象外轮廓,在选择合适的线材进行粘贴、填充。
4·大胆创作,制作贴画
学生热情已被点燃,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设计图案。
(2)选择材质,搭配色彩。
(3)粘贴。(粘贴的时候要耐心细致,沿图案的轮廓仔细涂胶,可以借助镊子夹住,以防彩线滚动,然后固定粘牢。)
(4)整理、完善。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镊子注意安全,保持教室卫生。学生分组创作,我将巡视指导,给予一些适当的鼓励和帮助。5·展评交流,课外拓展
学生作业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从画面构思、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他学生从里面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谈感受。学生交流完后,我将出示两个不同装修风格的房间(图片),你最后提问,你觉得你的作品挂在哪个房间比较合适呢?(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价值就是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让学生明白,给学生留下教材中课后拓展作业,用彩线装饰镜框或做成立体的作品,老师希望每位同学的彩线贴画都能实现它的价值,装扮你的房间,你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依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的板书如下:
1·课题-------《彩线贴画》。
2·相关教材图片。
3制作步骤:
(1)设计图案。
(2)选择材质,搭配色彩。
(3)粘贴。
(4)整理、完善。
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方便制作。
本课通过动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认识彩线贴画的基本制作歩骤。学生自已动手制作纸线。认识点·线·面和相关组伿方法。自我尝试总结与设计。教学效果很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非常感谢!!
美术说课《鱼儿游游》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第8课----《鱼儿游游》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材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 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 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学习动手努力,和创新意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 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 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 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剪纸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好奇感和蠢蠢欲试的制作心理。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剪纸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讲解这些作品出自我们学校同学之手,鼓励学生也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来,同时板书课题《剪纸》。这样的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接着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 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 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剪纸动画,了解剪纸的应用范围。并通过展示的剪纸作品产生问题: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具有那些?
学生初步了解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序后再通过课件和板书结合讲解剪纸艺术具体的内容:
a、剪纸采用简化、夸张、添加的手法创作;
b、剪纸艺术的构成形式:对称式、均衡式;
c、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阳纹刻、阴纹刻、阴阳结合、剪影等;
d、剪纸艺术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等。
3、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
在音乐声中播放课件中剪纸作品展示欣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说课稿》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大考吧]www.xiexiebang.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六、说板书:
劳动综合实践《手工剪纸艺术》应融剪纸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制作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手工剪纸艺术》教学设计 类 别:手工制作
教学目的:
情 感:感受手工剪影艺术的乐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 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
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力训练:侧面人像剪影练习,创新剪纸练习,综合能力练习。
素质培养:提高剪影能力和剪纸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剪纸艺术的由来和侧面人像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表现所感事物。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
接与完整性。
教具运用:课件、剪影作品、卡纸、剪刀、胶水。
教法选择: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
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
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
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利用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
新知识,利用课件直观地教授剪纸,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剪纸的创新
手法,并利用课件进行环保学习。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
2、复习上节内容。
3、老师谈话引入新知。
4、出示剪影作品,请同学们进行互评。
5、老师出示多媒体,并讲解有关剪影的知识。
6、老师讲授。
剪 影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倍受青睐。我们可以在街头艺术家那里感受到人像剪影的魅力,人像剪影起源于法国,当时人们有一种想留个影作纪念的想法,请画师画像,费用很高,所以,经济实惠的剪影就流行起来了。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 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 “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7、学生小组练习剪影。
8、教师讲解剪影的制作方法。
9、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0、学生根据剪影表演小品。
11、教师出示环保课件,引导学生清理剪纸留下的碎纸片。
12、小结评价,学生参观自己的手工剪影作品并互评作品。教学反思:
本案例情境的设置较合理,涉及知识点多,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大,虽然知识是新授内容,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在课堂上拿出完整的剪影设计方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生老师互相评价后,对剪影比较满意,提出游戏设计应注意知识传授和娱乐相结合。画太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太阳》。太阳,给万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它的出没隐现直接控制着明暗和暑寒,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存亡。早在天文科学萌芽时期的上古时代,人们为宇宙的种种现象(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本课教材上展示了用彩泥塑造的多种不同的太阳作品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及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通过多种不同的拟人化的太阳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太阳脸部的五官以及光芒的不同表现方法。本课为第一教时,我主要采取绘画、创作为主。第二教时采用泥塑、制作为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对《太阳》这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围绕“太阳”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基本形、色彩、表情等基本要素表现太阳。
2、通过太阳五官以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及富有情感的想象,引发学生感受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画太阳”这课的重点是用圆形画太阳,创作出不同的太阳形象及光芒。目的是要学生能大胆果断地画大圆形,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徒手一次完成。
2、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创造有个性的太阳,在儿童眼里的太阳是一个圆圆的、红红的火球,每个小朋友天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如果有人说太阳像老爷爷,像妈妈,但它异非真的是人,它是拟人。为太阳添加五官使它有生命,添加和形象有关的光芒,这的确是个极大的难度。
《太空里的植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体会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太空里的植物》一课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所确立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引导学生想象并运用黏土、彩泥或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太空里的植物。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体验想象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学中应力求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创造、敢于表现自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情感目标: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创作。
教学难点:能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太空里的植物,体验想象的乐趣。
二、设计理念
我运用发散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彩色纸、剪刀、吸管、橡皮泥、水彩笔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我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导入提问;“小朋友们想去太空里玩一玩吗?”学生兴奋不已。接着我向小朋友介绍了植物精灵,由它带我们去太空,可植物精灵先要小朋友陪它做几个游戏。
游戏一:说一说
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我学生介绍了植物,因为它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地球上的清洁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好看吗?你喜欢他哪个部位?通过孩子们兴 12 趣盎然的诉说,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观察力、更惊叹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游戏二:看一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播放了植物王国动画片段,伴着音乐把学生带入植物的世界中。以动画的方式出现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植物王国”的植物与自然界植物在色彩上和造型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有趣的植物是艺术大师用夸张、变形等方法变化来的!
游戏三:演一演
在我的引导下,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我问:“假如你有一粒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植物?”并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用肢体语言展示植物由一粒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然后在我的描述下,再用肢体语言表达植物一天的生活情况,充分地了解植物。让学生站在植物的角度去想象,展开联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有音乐也有我的语言描述提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室里变成了植物的海洋,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家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动手制作及实际运用,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材中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材料,用废旧纸盒、废旧瓶子装饰设计人物造型,组合成一家人。这节课是在纸质的面具上画出家庭成员的脸部,组合成“快乐的家庭”。
针对低年级对绘画技能掌握有限,对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外貌特征人物的特点以及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人物脸部特写的细致变化过程,更可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图中巧妙设问,注重学生的审美经验积累。层层步骤给学生提供了绘画脸部的基本和更细部方法。而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形状的面具外形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另外,充满个性的同龄人作品无疑给学生以激励与自信。同龄人戴着面具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现场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整堂课以快乐家庭为情景,体验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二、教学目标:
体现与发现:启发创造,使学生在观察中区分不同年龄、外貌特征的人物头像。实践与创造:个人大胆想象,集体创意添加,使面具更具趣味性。
欣赏与评议: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媒体的合理运用,不断激发全班创新欲望。
三、教学重点:画出家庭成员的基本形象特征。
四、教学难点:抓住五官细节及夸张,鲜艳明快的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上的独特创意。细节夸张的表现及装饰上。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例以及制作的相关材料与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色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面具(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及其他工具 1.欣赏导入。
13(1)用课件播放动画片里的音乐,学生戴着面具扮演动画人物,提问:小朋友扮演的动画人物是谁?你从哪个地方认出来的?
(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仅提起了了上课的兴趣,还在画面、声音和色彩的刺激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
(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快乐家庭》。2.感受体验。
(1)播放课件。课件演示动画里的家庭人物头像,指出人物的称呼。
(2)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在这些头像中,指出他们在家中的称呼。(从动画片里的人物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3)学生教师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的区别方法:外貌特征上区分不同的人物。3.自主探究。
(1)学生拼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和称呼。
(2)出示拼好的人脸,请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后说一说:怎样区别他们?不能区别的原因找出来。(对比的平面画面,充分展示了媒体的优越性,学生能清楚地进行细节对比,从而容易地指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所在。)
(3)从演示的人物脸部找出年龄外貌的特征。
(课件中的逐步演示,较完整地展现了多种人物的面部特征,使学生对不同人物的长相特点都能容易地进行区别。)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做有面部特征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以小组为单位,在选出的作品上集思广义,再创造,完美作品。
(教师的当场范画,课件中同年龄人的作品照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5.展示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并戴着自己做的面具组合快乐家庭,一起拍全家福。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
第四篇:优秀的小学美术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优秀的小学美术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8课《校徽设计》、第9课《精美的邮票》、第10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做好铺堑。
3、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像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像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5、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汽车模型、教学图片、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欣赏、分析能力较好,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2、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依据:我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做到突破重难点,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五、说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提问,观看模型,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从家到学校,你们认为是坐汽车快,还是走路快呢?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汽车模型看看,同学们看到的模型汽车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车有何不同?(模型汽车理念化,着重于设计型与色的新颖。)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外观上有驱动、车厢等,概括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二)、兴趣入手,粗略了解。(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那么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师: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依据: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目的:使学生初步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总结出创新给人类交通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
(三)、开拓视野,了解创新。(分析汽车设计大师的作品,了解汽车造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设计师们设计的概念汽车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图片)。当我放到中国吉利跑车的时候,问:“同学们,你知道这辆车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制造的吗?”(小朋友:不知道,或许是中国……)我说:“这是中国的吉利公司制造的跑车,它是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的汽车。吉利跑车它的外形及发动机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技术,它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汽车大展的舞台。让中国人在世界汽车行业的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骄傲。原国家主席******************同志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汽车设计,我们设计的汽车外形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我们的大脑与双手,构思与描绘外形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的汽车,那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让学生了解大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分析画面汽车设计的创新——造型与色彩。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变幻的主要元素】
(观看汽车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设计造型的理解,明确设计新产品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辆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呢?师:同学们看过设计大师设计的新产品,作品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四)言传身教,直观感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与分析设计要素,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师:那么你先看看老师是如何想,如何画出来的。我把我的构思说出来:我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有美丽的沙滩,有椰风海韵吹拂真舒服,那老师设计一辆外形美观车顶开蓬的休闲型汽车,敞开车顶就可以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多舒服啊。接着示范画出我描述的汽车,边示范边讲解设计要素与设计意图,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构思说说再画画……。
【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以上讲解与演示,学生总结出设计的主要元素: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
(五)、理清思路,意出于形。(学生陈述自己的构思,对其构思用绘画形式来表达。)
师:展示同龄学生的汽车设计作品(有画的、也可以是手工立体制作的)作品,总结主要体现了作者设计的主要理念。
【加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六)、展现自我,突出重点。(作业:用绘画方式设计一辆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
口头描述自己将要设计的汽车外形和功能,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视细化作业指导。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七)、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自评、教师小结。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八)、拓展思维,造就未来。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
第五篇: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
说课稿模板(万能版)说课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说课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很了解,说课要包括: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过程、板书、小结。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狮子大王》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剪、贴、撕、画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后续学习第九课《可爱的动物》和第十课《介绍我的玩具》这两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的知识是学习后两课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是,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的媒材,不同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用不同的材料撕、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想法。可见本课在本册中的重要位置。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确定如下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教学准备
狮子“吼”的录音,狮子、猞猁、小熊猫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品,范作,手提袋,旧报纸,彩纸等。三、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帮助他们在学习美术中去发现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点“闪光点”,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四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谁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 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五官的突出表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以北京故宫门前的铜铸狮子和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分析学生优秀作业和学生范作中狮子的表现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小朋友的手工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做的以及制作步骤。
美术说课《鱼儿游游》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第8课----《鱼儿游游》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 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材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 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 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 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学习动手努力,和创新意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 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 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 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剪纸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好奇感和蠢蠢欲试的制作心理。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剪纸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讲解这些作品出自我们学校同学之手,鼓励学生也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来,同时板书课题《剪纸》。这样的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接着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 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 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剪纸动画,了解剪纸的应用范围。并通过展示的剪纸作品产生问题: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具有那些?
学生初步了解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序后再通过课件和板书结合讲解剪纸艺术具体的内容:
a、剪纸采用简化、夸张、添加的手法创作;
b、剪纸艺术的构成形式:对称式、均衡式;
c、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阳纹刻、阴纹刻、阴阳结合、剪影等;
d、剪纸艺术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等。
3、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
在音乐声中播放课件中剪纸作品展示欣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说课稿》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大考吧]www.xiexiebang.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六、说板书:
劳动综合实践《手工剪纸艺术》应融剪纸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制作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手工剪纸艺术》教学设计 类 别:手工制作
教学目的:
情 感:感受手工剪影艺术的乐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 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
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力训练:侧面人像剪影练习,创新剪纸练习,综合能力练习。
素质培养:提高剪影能力和剪纸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剪纸艺术的由来和侧面人像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表现所感事物。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
接与完整性。
教具运用:课件、剪影作品、卡纸、剪刀、胶水。
教法选择: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
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
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
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利用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
新知识,利用课件直观地教授剪纸,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剪纸的创新
手法,并利用课件进行环保学习。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
2、复习上节内容。
3、老师谈话引入新知。
4、出示剪影作品,请同学们进行互评。
5、老师出示多媒体,并讲解有关剪影的知识。
6、老师讲授。
剪 影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倍受青睐。我们可以在街头艺术家那里感受到人像剪影的魅力,人像剪影起源于法国,当时人们有一种想留个影作纪念的想法,请画师画像,费用很高,所以,经济实惠的剪影就流行起来了。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 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 “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7、学生小组练习剪影。
8、教师讲解剪影的制作方法。
9、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0、学生根据剪影表演小品。
11、教师出示环保课件,引导学生清理剪纸留下的碎纸片。
12、小结评价,学生参观自己的手工剪影作品并互评作品。教学反思:
本案例情境的设置较合理,涉及知识点多,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大,虽然知识是新授内容,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在课堂上拿出完整的剪影设计方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生老师互相评价后,对剪影比较满意,提出游戏设计应注意知识传授和娱乐相结合。画太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太阳》。太阳,给万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它的出没隐现直接控制着明暗和暑寒,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存亡。早在天文科学萌芽时期的上古时代,人们为宇宙的种种现象(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本课教材上展示了用彩泥塑造的多种不同的太阳作品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及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通过多种不同的拟人化的太阳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太阳脸部的五官以及光芒的不同表现方法。本课为第一教时,我主要采取绘画、创作为主。第二教时采用泥塑、制作为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对《太阳》这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围绕“太阳”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基本形、色彩、表情等基本要素表现太阳。
2、通过太阳五官以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及富有情感的想象,引发学生感受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画太阳”这课的重点是用圆形画太阳,创作出不同的太阳形象及光芒。目的是要学生能大胆果断地画大圆形,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徒手一次完成。
2、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创造有个性的太阳,在儿童眼里的太阳是一个圆圆的、红红的火球,每个小朋友天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如果有人说太阳像老爷爷,像妈妈,但它异非真的是人,它是拟人。为太阳添加五官使它有生命,添加和形象有关的光芒,这的确是个极大的难度。
《太空里的植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体会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太空里的植物》一课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所确立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引导学生想象并运用黏土、彩泥或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太空里的植物。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体验想象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学中应力求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创造、敢于表现自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情感目标: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创作。
教学难点:能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太空里的植物,体验想象的乐趣。
二、设计理念
我运用发散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彩色纸、剪刀、吸管、橡皮泥、水彩笔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我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导入提问;“小朋友们想去太空里玩一玩吗?”学生兴奋不已。接着我向小朋友介绍了植物精灵,由它带我们去太空,可植物精灵先要小朋友陪它做几个游戏。
游戏一:说一说
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我学生介绍了植物,因为它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地球上的清洁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好看吗?你喜欢他哪个部位?通过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诉说,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观察力、更惊叹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游戏二:看一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播放了植物王国动画片段,伴着音乐把学生带入植物的世界中。以动画的方式出现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植物王国”的植物与自然界植物在色彩上和造型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有趣的植物是艺术大师用夸张、变形等方法变化来的!
游戏三:演一演
在我的引导下,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我问:“假如你有一粒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植物?”并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用肢体语言展示植物由一粒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然后在我的描述下,再用肢体语言表达植物一天的生活情况,充分地了解植物。让学生站在植物的角度去想象,展开联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有音乐也有我的语言描述提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室里变成了植物的海洋,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家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动手制作及实际运用,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材中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材料,用废旧纸盒、废旧瓶子装饰设计人物造型,组合成一家人。这节课是在纸质的面具上画出家庭成员的脸部,组合成“快乐的家庭”。
针对低年级对绘画技能掌握有限,对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外貌特征人物的特点以及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人物脸部特写的细致变化过程,更可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图中巧妙设问,注重学生的审美经验积累。层层步骤给学生提供了绘画脸部的基本和更细部方法。而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形状的面具外形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另外,充满个性的同龄人作品无疑给学生以激励与自信。同龄人戴着面具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现场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整堂课以快乐家庭为情景,体验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二、教学目标:
体现与发现:启发创造,使学生在观察中区分不同年龄、外貌特征的人物头像。实践与创造:个人大胆想象,集体创意添加,使面具更具趣味性。
欣赏与评议: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媒体的合理运用,不断激发全班创新欲望。
三、教学重点:画出家庭成员的基本形象特征。
四、教学难点:抓住五官细节及夸张,鲜艳明快的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上的独特创意。细节夸张的表现及装饰上。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例以及制作的相关材料与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色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面具(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及其他工具 1.欣赏导入。
(1)用课件播放动画片里的音乐,学生戴着面具扮演动画人物,提问:小朋友扮演的动画人物是谁?你从哪个地方认出来的?
(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仅提起了了上课的兴趣,还在画面、声音和色彩的刺激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
(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快乐家庭》。2.感受体验。
(1)播放课件。课件演示动画里的家庭人物头像,指出人物的称呼。
(2)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在这些头像中,指出他们在家中的称呼。(从动画片里的人物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3)学生教师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的区别方法:外貌特征上区分不同的人物。3.自主探究。
(1)学生拼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和称呼。
(2)出示拼好的人脸,请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后说一说:怎样区别他们?不能区别的原因找出来。(对比的平面画面,充分展示了媒体的优越性,学生能清楚地进行细节对比,从而容易地指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所在。)
(3)从演示的人物脸部找出年龄外貌的特征。
11(课件中的逐步演示,较完整地展现了多种人物的面部特征,使学生对不同人物的长相特点都能容易地进行区别。)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做有面部特征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以小组为单位,在选出的作品上集思广义,再创造,完美作品。
(教师的当场范画,课件中同年龄人的作品照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5.展示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并戴着自己做的面具组合快乐家庭,一起拍全家福。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