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

时间:2019-05-13 15: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

第一篇: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

1将进酒 李白

滔滔黄河,滚滚东逝,满腔热情与苦闷,何从述来?惟有举杯长叹,临水浇愁,自况那与生俱来的孤独与骄傲,乐吟人生,笑看天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ã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1.梦,寄托着万事万物的爱恨情仇,在这席梦中,承载着人世彷徨的了解,挣扎,洒脱......飞度镜湖,登山览胜,天仙境,醒若失。如梦如幻,一切皆飘渺。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iào)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月下独酌 李白

2.以月为友,对酒当歌,随影相伴。问世间何人知我愁?望月,叹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将寂寞和孤傲融入狂荡不羁的黑夜,醉中放浪,冷冷清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桃花庵歌 明 唐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酒,人浑然一体,成为闲淡洒脱生命与艺术的一部分,无世俗惆怅,释然,尽是逍遥自在。美景逸思,一咏成诗,余味绵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huán]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5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梅花,孤寂而清幽地绽放,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原野。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那一个背影,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中;那蓦然回首的一笑,孤高淡雅;那花灯,那明月,那笙箫,无不映掩着你的一世孤傲,抬头流光溢彩,寂寞的轻烟肆意缭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历史再现,傲视群雄却壮志难酬。吊古,叹今,望天,射月,动作浑然天成,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饱含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ao),雄姿英(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人生 如梦,一樽还(huán)酹(lâi)江月。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硝烟弥漫,风声鹤唳,战争的号角在耳边奏响,自己却僵卧孤村,壮志难酬。梦唐太宗那一世惊鸿,怨那满怀身不由己,谁人知我心?

看透一世繁华,人生如梦而已。三国英雄层出不穷,终究是化作尘土。感慨“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是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孤寂而怀古,因怀古而释然,孤傲绝尘,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一醉方休。

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sài)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xián)惊。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fà)生!

10.归园田居(其一)东晋 陶渊明

叹几十年尘世沧桑,误入尘网而又归隐山林。拾起那孤傲绝尘,新的追求,新的开始,与大自然相伴,无喧嚣和烦躁,遁隐淳朴与宁静的山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篇:自创古诗词

永遇乐

雾锁空城,凭栏远望,明月凉如水。把酒言欢,哀伤无度,心随月千里。烛光已逝,玉杯又满,萧风与谁同醉? 卷珠帘,顾影凄然,伊人今夜难寐。碧空如洗,相逢似梦,大雁独自归来。星移斗转,东方微白,红颜露水侵被。言有尽,意无穷。流光瞬现,唯有爱长随。

无题

万物生长草芥冲,天高云逸今古同。月升月降碧空里,花谢花开别样红。秋枫萧瑟连绵雨,落日楼头裂孤峰。白雪无垠遥万顷,枯木逢春又一冬。

雁飞

雁过雨帘尚未飞,月入炫窗透斜晖。游蝶戏鱼乐常归,野渡无人风乱竹。莽莽江水自东流,几时虚度几时愁?

求知路

对莽莽沧海知问天,一带烟徘徊。沐寒风凄紧,没空叶落,残月入阁楼。

是处花明柳暗,幽幽芳草歇。唯有红枫火,燃烧深秋。

独自登楼远望,看前途似锦,思绪难收。

慨叹旧时光,竟无限冥想。

思未来,前景大好,盼归去,衣锦还乡。勿忘我,莘莘学子,尤在征途。

寄相思

渐关幽咽花泣露 冰泉冷涩,彩凤伴飞去。

明月欲寄相思苦,残阳至尾入疏户。昨夜寒风冷秀树,顾影凄然,望断征程路。大雁双飞鸿不渡,天涯何处是归途?

随笔

谁叹秋风自悲凉? 萧潇梧叶闭疏窗。回首往事入残阳。把酒言醉春意盛,赌书犹如桂花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三篇: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

苏轼高风绝尘“野性”之形成

冯静

人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更应具有独特性,而独特个性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人说苏轼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有时积极进取,有时默然消隐,是受某些学派和学说所主宰,个人觉得有失偏颇。苏轼当然受到儒释道各家学说的影响,但所有“选择”还是出于他自己,整个来说还是他自己是当时的“这一个”,即我这里所谓的具有“高风绝尘”野性的“这一个”。

“高风绝尘”是苏轼在熙宁,元丰年间所提出的一个命题。首先,它是一条审美理想标准和艺术评价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通向作者的为人和品德的时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和苏轼独特的个性了。

“高风绝尘”简单说来,就是高风亮节和超越世俗的韵致。高风亮节,指方正亮直,挺然不群的为人处世态度,即苏轼诗中所谓的“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以来不计身”。因此,苏轼的“忠规谠论,挺挺大节”,“遇事敢言”,“刚正嫉恶”,“独于谋身,锐于报国”,“为官一任,惠民一方”以及倾慕大自然的洁净,无私等品格都应归属于“高风”的范围之内。“绝尘”,是指摆脱世俗尘土的束缚和批判追逐私欲的恶习,即苏轼诗中所谓的“尘世劳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以及所谓“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等。因此,举凡苏轼诗中批判世俗尘土的诗歌也都应归属于“绝尘”的范围。

苏轼的人生理想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意念存在于他的思

[3]

[2]

[1]想之中的。相反,苏轼在其千辛万苦仕途坎坷、迭遭厄运的人生实践中,在其持续不断、渐趋成熟的创作历程中总是竭力去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因而,追溯苏轼一生及其创作历程,这一性格的光辉无处不在。

自苏东坡任职凤翔开始从政以来,他就抱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理想和自信,满想有所作为,然而现实却每每令他失望。但是,从政数十年,他始终坚持一种正视现实的态度,对宋朝廷数十年以来,取之无术,用之无度,因此民日困,官日贫的现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自谓“臣而不言,谁当言者?”在京师为官,敢于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政局进行揭露与抨击,主张“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在地方做官,则做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兴利除弊之好事,这些都是苏轼人生理想中“高风绝尘”的具体表现。

苏轼“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就其实质上讲,是诗人对痛苦人生超越基础上所产生的高蹈情怀,是苏轼人生探索和人格自我完善的结果,苏轼的“高风绝尘”显然是来自魏晋人性自觉时代的传统叛逆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苏轼又是一个在世路崎岖,儒道佛思想交汇碰撞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会,改造思维模式,敢于表露自己的思想品性的人。因此,苏轼是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想批判继承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自我新体系”,从而造就了他自我文化的新个性。所以苏轼的“高风绝尘”是崭新的、独特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社会现象。也正因如此,“高风绝尘”才使得他具有了不朽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就试着对苏轼的这一性格形成的原因作一个

[5]

[4]具体的探索。

首先,我认为这是苏轼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苏轼生活的时代是士子“补天”意识浓厚,期望有所作为而又不能得心应手的时代。按苏轼的说法就是一个“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的时代。所谓“有治平之名”是说当时的形势表面上还是太平的。宋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重新统一,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科学都较繁荣。所谓“无治平之实”,是说在表面承平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北宋统治者虽然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但由于宫廷“燕乐逾节,赐予无度”,“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所以财政拮据,入不敷出。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苏轼生活在两次大的农民起义之间:在他生前四十多年,他的家乡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年,中国南北又几乎同时爆发了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苏轼生活的年代虽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小的农民起义仍不断爆发,苏轼在各地作官时,就曾追捕、镇压多起“谋反妖贼”。这一切说明当时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宋朝的民族矛盾也很尖锐,宋太祖对契丹和西夏的侵扰只搞消极防御。宋太宗则订立了渔渊之盟,每年向契丹进献大量的财物。这些巨大费用既未换得边境的安宁,又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宋朝的财政危机,加剧了阶级矛盾。一句话,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总态势已经成定局,整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无可挽回的衰落滑坡的历史时期。面对这种形势,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都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危机感,他们多方探究其原因,纷

[6]纷提出了改革朝政的各种建议、措施和方案,然多是就事论事,失于肤浅。很少有人从宋朝立国治国的基本政策上寻找症结。苏轼则一下抓住了关键所在,又勇于直言,把问题揭露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宋朝统治者“用儒术而未纯”,更明确地说,说是对人民的地位、力量认识不足,没有体现儒家的根本思想。所以他坚持要恢复、光大和净化先秦儒家理论,重申和明确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对民实行仁政,而不是对统治集团本身,这就是苏轼“高风亮节”性格的核心内涵。而且,终其一身。他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呐喊,想把仁政的光辉照在千千万万生活在“苛政猛于虎”状况中的人民群众身上,这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体现。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北宋范仲庵等的历次政治改革运动,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一样,苏轼的民主、仁政思想,在宋代一直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在宋国家政策中未获得体现和实施,原因就在于苏轼所治之学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其实,这也表明了如苏轼一般的文士虽欲“补天”,而封建社会之“天”已无“石”可补。因而苏轼也不由得发出“世事一场大梦”的无可奈何的“绝尘”之慨叹。

其次,个人认为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是其一生坎坷曲折经历的沉淀。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他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萧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瞰芋饮水的南荒流人。

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巨大和鲜明,使他咀[7]嚼尽种种人生况味。具体而言,苏轼的仕宦人生又大致辞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0六九年新法施行以前为第一阶段。苏轼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被卷入封建时代应召科举的社会潮流里,就隐然感到了这种悲剧性。“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他一方面厌恶功名无常,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随波逐流。这种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是这一阶段的思想特点。在出川进京谋取功名的路上,他便不断地审思仕宦人生究竟有多大价值。他自己也不堪了然,也就时时充满了一种对人生琢磨不透的凄苦之情。途经忠州,在瞻仰屈原塔时他写下了“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死理,所以持死节。”的诗句。这表露了他鄙弃功名和追求永恒,珍视人生的心理活动。这一阶段年轻的苏轼对仕宦人生的体会、思考,虽还未趋成熟,但也已奠定了他“高风绝尘”性格之雏形。

一0六九年以后的十年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深深卷进了北宋革新与保守政治漩涡中。他先后在京城、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任职。作为一位官员,他很想有一番作为,遇事敢言,积极上书;尽管他在政治上与两派都有分歧,但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人民办些好事,诸如杭州的赈济,密州的救孤和徐州的治洪,都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由于对官场腐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境更加悲凉。从前追求人生永恒的心转向了江湖归隐,鄙视功名的清高变成对时弊的解剖。这一时期,苏轼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冲突得更加剧烈,他以马作比

[9][8]“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调习困鞭棰,仅存骨与皮。”[10]

并指出“金羁玉勒乡罗鞍,鞭棰刻烙伤天全。”

[12]

[11]

但他绝

不愿如此,多次在诗中表示:“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嗟我本何人,糜鹿强冠襟。”[13]“聊为山水行,遂此糜鹿性。”

[14]

仕途的剖析,使他以清醒的态度对待现实,即在仕宦人生中建立一种明智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高风绝尘”。

一0七九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一0七九年的“乌台诗案”,诗人因诗入狱,几至死地。然而遭受打击的苏轼并没有委顿下来,相反地,他以为从此休官归田,一无牵挂,正该美美地享受人生了。诗人的后半生可谓荣达时侍奉皇帝,失意时投荒万里,但诗人在“高风绝尘”性格的导引下却并未迷航。元佑三年,诗人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可说是飞黄腾达,但他依然把自己当作民,心灵平静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治风云的反反复复,把诗人一次又一次地更远地流放到蛮荒之地,以至于到了天涯海角,这反倒使他更亲近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初贬至黄州,再贬至惠州,三贬到儋州,在家以为已入了瘴疬之地,在他却觉得来到了仙境。经过三年的凄风苦雨,六十五岁的老人终于被召回,在离别海南的路上,他没有大赦之人的感激涕零,也没有风烛残年之人的悲叹,只是用一颗齐得丧、等荣辱的心去感受一切:“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上,而是在他内心——无欲心灵的平静!

由此可见,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是他一生深刻反省仕宦生涯的结晶,正是他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的沉淀。也许

[15]诗人少年时期苦苦追求的人生至境终于找到了——不在天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同样经历遭遇的诗人文学家却没有表现出如东坡一般乐天知命、达观处世,“高风绝尘”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呢?我的回答是:这正是苏轼自身的“野性”使他与别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所以,我们最后要探索的正是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的“野性”形成了东坡“高风绝尘”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他除了受到周围社会生活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外,还有一个能够接受这些影响的自我个性的主体。从这个主体的特性出发,他或者接受诸外部条件的此种影响或彼种影响,或者因时因地又发生相反的变化,形成一个多维的、复杂的个体。没有这个个体核心的存在,一切影响都将成为空谈。苏轼的自我个性的主体正是他个性、气质、心理、人生观念、美学追求等诸多因事中的一个核心、一个“点”——“野性”。同样,“人”作为”社会结合的主人”是一个生活在特定现实中的个别的、独特的丰富个体。他的社会既是综合的,更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儒释道作为人体个性的外部事物,它们各具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它们各自有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因而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对苏轼发生影响,便决不可能是整体性的影响,而只是个别的、片断的、局部的。就是说,苏轼接受它们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是从他个性禀赋的性质中去批判地吸取,补充他自身的需要的、有可能得到发展并转化为自身特质一部分的事物,换句话说,苏轼是按照自己的本质,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当作处理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来安排世界的,也就是说,苏轼是以十分清醒的“主体性”论者的身份对儒释道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从传统思想的积淀和发展方面看,宋代禅宗的“顿悟”,作为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变种,便对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儒、道思想和精神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过程中,苏轼不愿去追逐附着于社会伦理,“趑趄于利售之途”的“抅人”的人格,也不完全欣赏方外之士的无待逍遥的“散人”人格,而是在执着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安时处顺,任其自然,通达洒脱的人生观。苏轼所谓“吾非避世之事,而逃事之机”

[16]

——他与天地万物游而不傲视现实,穷通贵贱,随缘生灭而不撄于心,喜怒哀乐发乎情而止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思辨方式,使苏轼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形上超越,导向了苏轼对生命本体的探索,成为苏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显扬自我的崭新的任其自然而又观照现实的独特的人生品格,由此可见,苏轼“野性”实是他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精神的体现。

苏轼的这一“野性”也是有其萌生、发展、形式、反思和成熟的各个时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苏轼的这种个性在与时代、社会发生思矛盾时,就更需要借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换言之,是借鉴与“野性”性格合拍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而形成苏轼的完整人生观——“野性”。事实上,苏轼“野性”产生发展的各个时期正是苏轼“高风绝尘”性格形成并逐步成熟的时期。如早期形成的儒道互补思想正是苏轼”野性“的哲学基础。道家返朴归真,与自然同一的观念与他”任天而动“的天性一拍即合,道家批判现实的精神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融为一体;儒家书剑报国的雄心壮志与道家“圣人无功”的思想互相补充,形成了他早期功成身退的理想。苏轼在地方为官时,他狂放不羁的态度不好皇权专制的时代所容。而他“野性”中归耕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这就使他更多地记住佛老的禅境和大自然的魔境,追求心灵的解脱。“乌台诗案”的发生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暂时转移到东坡,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这标志着苏轼“野性”的完全形成。这一时期,不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佛家思想占了上风。他所汲取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对封建制度有破坏性作用的因素。从儒家那里,他接受的是民本思想和批判现实的精神;从佛老那里,东坡汲取的是空幻观念,从而弥补了儒家进取思想的不足,佛老的空幻观念,再前进了一步,就会归结到否定君臣父子的叛逆思想,这正是佛老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面前,苏轼对神仙道路,也曾比以前有过更多的向往,他不仅与和尚、道士交往,学习道教教义和佛经,甚至炼丹、参禅。但是,这些向往,仅仅是苏轼痛苦心灵的表现而已。苏轼对“羽化而登仙”是根本不相信的,并且他血液里流动着的是“兼济天下”的精神,也不允许他羽化而去,抛却这疮痍满目的现实世界。因而,苏轼以“野性”否定了神仙和归隐的道路,也批判了营营奔走的仕宦人生。

在这一过程中,苏轼“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也赫然树立。而在经过元佑时期的痛苦反思后,苏轼“野性”的思想体系中,庄子哲学战胜了儒家学说。有诗为证:“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记有白发,犹诵论语辞。人间本儿戏,颠倒略似兹。惟有醉时真,空洞了无疑。坠车终无伤,庄叟不吾欺。呼儿具纸笔,醉语辄录之”

[17]

这标志着苏轼“野性”的成熟:苏轼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而晚年苏轼遭贬惠州、儋州,更使他的“野性”进一步成熟升华;已经由人生道路的选择升华到更高一个层次的美学观念的思考;由向往自然、追求人的自由升华到与自然的平淡和谐。这更是苏轼“绝尘”的人生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具有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精神和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使苏轼的“野性”的形成必然导致他“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性格。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形成了苏轼充满“野性”的“高风绝尘”的性格并让它发出了光彩。在倍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我们研究探索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对充满了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对谨守传统文化的文人士子,对为官一方的从政之人等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素质以及吸取古人思想精华、学习古人高风亮节以为己鉴等方面都是不无益处的。

注:

1、《 陆龙图诜诜挽词》

2、《入峡》

3、《阮籍啸台》

4、《沁园春》

5、《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

6、《东坡应诏集〃进策》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第十页

8、《阳早发》

9、《屈原塔》

10、《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11、《书韩干“牧马图”》

12、《屈原塔》

13、《和潞公超然台次韵》

14、《经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

15、《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16、《雪堂记》

17、《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参考资料:

1、朱靖华,《苏轼新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王洪,《苏轼诗歌研究》,朝华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3、颜中其,《苏东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4、曾枣庄,《苏东坡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月第1版。

5、陈华昌,《苏东坡》,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

7、王学太,《“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文史天地》1986年12月12期。

8、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1985年5月。

9、孙民,《对仕官人生的深刻反省——谈苏轼诗歌风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985年2月。

10、李庆,《苏轼思想“大杂烩”论辩》,1987年3月。

11、夏露,《苏轼民本:仁政思想及渊源》,1987年1月。

12、刘元东,苏轼的生命意识及其历史背景,《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3、朱靖华,苏轼早期诗中的人生思考及其追求“高风绝尘”的审美趋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4、谭玉良,苏轼“高风绝尘”的内涵和意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5、网上资料(如:国学网——苏轼研究等等。因查阅的网址太多,恕不记录。)

第四篇:巧用古诗词 导入新课堂

《教育学》期刊2010年10月刊推荐文稿

巧用古诗词 导入新课堂

张兴瑞

摘 要:本文谈的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中的古代诗词,来巧妙导入新课的简单方法。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会对课堂的导入精心设计。本文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关键词:导入 古诗词 课堂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故而,导入的方法有好多,我今天谈的是运用古代诗歌导入课文的这一种。我们深知,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词汇量、精炼我们的语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能增强自己的文学基础,而且诗的韵律也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会不知不觉的产生灵感。相应的,倘若我们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巧妙利用古诗词来导入新课,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一、运用古诗词,导入记叙文

在记叙文导入时,可以精心选取那些和文章内容精密相关的古代诗词,不仅可以高屋建瓴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触类旁通,丰富学生词汇积累。如在教授《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一时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非常适合这篇课文导入的。诗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和文章题目“在山的那边”给我们以无限遐思、让我们要急于读完全文心情,二者有着相沟通的地方。二者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用其来导入这篇课文,就不止是单纯的导入了,而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主题要达到理想境界,就要历经千辛万苦,唯有不怕苦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和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不谋而合。再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时,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非常适合此文的导入。文章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困难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从脚下做起,无

论什么艰难险阻都将被踩在脚下。而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的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者同样有着互为印证的关系。由此可见,在记叙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古代诗词,确实有着其深远的意义。

二、利用古诗词,导入说明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起学习的高度热情,用古代诗词导入,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强烈兴趣,让学生觉得说明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教《说“屏”》一文时,教师通过PPT展示大量跟屏风有关的诗句,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白居易的《琴曲歌辞·昭君怨》中的“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冯延巳的《蝶恋花》中的“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等等,这些诗句能让让学生对屏风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我们屏风美的特色,为课文的理解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浓厚。再如教授《大自然语言》一文时,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自然引入大自然的语言。同时与文中开头对四季描写语言目的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说明生动性语言的目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可读性。

三、应用古诗词,导入文言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在语言形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同一作家的作品更在内容、感情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古代文言文时,巧妙利用古诗词,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利用他的《桃花源诗》《教育学》期刊2010年10月刊推荐文稿 就可以恰当的导入该课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如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诗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能恰当的导入该课的学习。其诗句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

诗句内容有助于文章内容的加深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歌,其优美的形式,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内涵以及对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深远影响,使得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巧妙利用、合理利用,对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大有裨益。

第五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行香子·清夜无尘

苏东坡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赏析

尘杂滤尽,夜气清新,清风徐来,朗月当空,此般良辰美景,词人本该“举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可是面对如此佳境,词人无半点浪漫情致。这是由于政治纷争的困绕,他的心情异常的低落和苦闷,把酒望月,不由得悲从中来,使得他对功名和人生也开始了无限的遐想和严肃的思考。对夜,我是情有独钟的,当白天的一切浮华和喧嚣都归于平静时,人们可以在静静的夜色思考着一切,回到本真的自我,我想词人也是如此。当遭受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在静谧的夜色中,词人对自己一直都热衷的功名也开始质疑。词人曾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他是在喟叹人生如梦,年华易逝。而在这首词中他也说:“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的确,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何苦劳神追名逐利。其实,一切皆虚无,放弃功名,做回本我才是最重要的。这种一切功名皆粪土,实在活着已足够的,人生如梦的老庄思想已在作者心中扎根。

词的下片,第一句以哀叹的语气进一步说明了人生的虚无。“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作者怀才而没有遇合的感慨和牢骚,既然人生如此的虚无和短暂,那不如追求实在的享乐来排遣这种痛苦。于是作者就“且陶陶,乐尽天真”,在本真中忘掉尘世的烦恼。但是词人认为这还不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他要寻求归隐,这样他就可以和这个浊世彻底地脱离了,从此他就“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尽享人生的无限乐趣,那该是人间何等浪漫而有诗意的事!

下载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