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共8篇)
篇一: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香庙中心小学 赵亚玲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此外,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针对这些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交流预习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后,将学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上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谈;在体会英雄言行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用严格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设置悬念,体会到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最后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从而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学完课文后,提供了拓展阅读: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②《伦敦地铁大火灾》帮助学生积累。
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3、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要不广,没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小学语文五年级《桥》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桥》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吴桃英
篇三:《桥》教学反思
一、教材背景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二、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
(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发现给出的词语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这都是描写洪水的词语,然后通过字词来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写法,充分让学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好处。感悟情感,读出感情来。)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将他们带入情境要求学生像豹子一样吼出来时,那个坐在教室后面的小男生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还是要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堂课上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这让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和他们交流,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
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听说要贯穿课堂,最后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一首赞美老汉的诗,让学生带着这种情境来学习。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学生被感染了,敬队礼,这种没有预设的课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马让他来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来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成长,这就是我的感想。
篇四:《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程娟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教学成功之处 1.情感渲染
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对于“老汉的伟大精神的感悟”这一教学目标而言,引领学生的情感无疑就是一贴催化剂了。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
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正是采用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3.课堂上漏掉了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没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脉络。4.对学生学区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
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改进,教学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篇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桥》教学反思 16《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篇六:《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四年级 杨莉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
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篇七:《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篇八: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19《赵州桥》教学反思 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19《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写作者由衷的赞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值学校开展三课活动,我主讲《赵州桥》一文,课上我大胆尝试,挖掘文
一、自主学习,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我布置全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这次的课前预习,我没有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课文。
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看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三、一扶一放,突破重点理解句子。
教学过程中,对于句子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的“雄伟”、“壮观”两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本段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而后学着这种写法,进行练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桥的美观?”(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锻炼了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四、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通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词语“世界闻名”则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语言因素,从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学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便能读得有滋有味。
再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他们对赵州桥充满了向往之情。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第二篇: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第四组)《桥》这篇课文叙述了老党支书在洪水即将临村时的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最后走,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的感人故事。完成《桥》的教学后,有些想法,记录下来,谓之教学反思。
在《桥》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和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桥》的`备课中,我把自己假设为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回答和提出问题。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完成《桥》的教学后,觉得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2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3
一、教材背景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二、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
(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发现给出的词语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这都是描写洪水的词语,然后通过字词来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写法,充分让学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好处。感悟情感,读出感情来。)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将他们带入情境要求学生像豹子一样吼出来时,那个坐在教室后面的小男生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还是要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堂课上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这让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和他们交流,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
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听说要贯穿课堂,最后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一首赞美老汉的诗,让学生带着这种情境来学习。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学生被感染了,敬队礼,这种没有预设的课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马让他来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来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成长,这就是我的感想。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4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的著名战役。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红军要夺下泸定桥的原因,和敌人抢时间。攻天险,最后夺下桥并北上抗日这一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环节之间衔接紧凑加之战争氛围强烈,故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入课文。
1、教学时播放《长征》诗词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过后尽开颜”。因为本篇课文写红军为北上抗日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刚好本诗词和内容相吻合。加上诗词朗诵时气势宏伟,音乐激昂,让学生以听觉上被带入当时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夺桥》录象,学生如身临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诗词及录象片段后,教师通过通画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红军…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让学生从音乐录象中,返回课堂为上好此课作准备。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达到激趣之目的。
2、课文入手,题目的重点难点是哪一个(飞夺) 看了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为什么飞夺?” “怎样飞夺” “飞夺的结果怎样”) 通过学生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教师首先巧妙地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切入,并从关键词设问,带出课文情节发展提纲(起因、经过、结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词语句子的训练机会,又延伸为主要内容的概括,展现出叙述顺序,提出了分段依据,并归结为指导学法。六项训练任务(找关键词、设疑提问、连句概括主要内容、剖析叙述顺序、分段和指导学法)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可谓独运匠心了。理清顺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主要内容(限时2分钟)以学生的自觉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学生课堂问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学生积极动脑筋完成。而大多数学生则不动脑筋,就达不到全班理解课文的目的。
3、抓住重点词语“飞夺” 1、采用逆推法去分析红军“飞夺泸定桥”须具备的条件。
红军北上抗日必然要从泸定桥上过————必需夺下泸定桥————要夺泸定桥——必需和敌上抢时间、快速的夺下桥。在学生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要用“飞夺”而不用“夺下”体会红军面临大渡河、泸定桥之险,敌人的`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险境。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慨。
4、播放录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战争气势之大、战斗场面激烈。同时,课件出示泸定桥、大渡河之险。衬托夺桥之难,红军之英勇。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把握好朗读的基调——崇敬、赞颂。夺桥是一个壮举,整个过程紧张激烈。因此,朗读的节奏应该紧张、高亢,行军途中,虽然路程艰险,要读出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要表现出紧迫感。
激战的场面要读得紧张有势、节奏稍快。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阅读延伸,展望未来,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组匀城图片(文峰塔、繁华的街道、小学幸福的生活等)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感受。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只有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学中,安排的内容较多,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5
一群蜡笔娃娃,有着不同的肤色。一天,他们争吵起来。
红娃娃说:“我的用途,能画红花、红太阳……”
“那算什么!”黄娃娃抢着说,“我能画黄梨、黄香蕉……”
“我画的绿草、绿柳,可美了!”绿娃娃说。
“你们那点本领算啥!我能画蓝蓝的天、蓝蓝的海,谁能和我比?”蓝娃娃傲慢地说。
“不要吵了。”忠厚的紫娃娃说,“你们只说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我建议,大家共同画一幅画,好吗?”
“好!”
他们一起画画。看,蓝蓝的天上挂着红太阳,阳光下的青山格外美丽;小溪像白色的飘带,溪边花红柳绿;山下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田里翻滚着金色的麦浪……
“啊——真是美极了!”他们惊叹道。他们没有想到,集体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我们大家手拉手,唱一支歌好吗?”绿娃娃建议说。
“好!”
他们唱着,跳着,又画了一道彩虹。
啊,那是他们架起的友谊桥!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学会12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从理解内容入手,理解内容,并通过朗读、讲解、描述等手段,指导学生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进行,逐渐由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背诵。
3、知道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齐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重点:
1、学会等12个生字,会认等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集体力量大。
教学难点:
知道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齐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1、你们知道桥是什么样的?那”友谊桥”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请翻开书第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生字卡。重点指导。
开火车读。
指名读词。
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4、自己读,和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汇报。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小蜡笔们为了什么争吵?他们各自都说了什么?
请你们读一读2、3、4、5自然段、然后告诉你的四人小伙伴、
3、汇报,指导朗读、
知道每一种蜡笔的用途,抓住”最、那算什么、可美了、那点本领算啥”指多名朗读,体会小蜡笔的自以为是、
四、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卡(去掉拼音)
2、(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认得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认识的。
3、指导。
五、指导书写。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生字。
2、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和同桌说一说,你觉得最难写的是那几个字?哪些地方应该注意。
3、汇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读音。
2、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各种颜色的蜡笔有他们各自的用途,他们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6自然段,看看紫蜡笔是怎么说的、自由读,读了紫蜡笔的话,你知道谁的本领?
3、他们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8自然段、自由度,同桌互相说从哪些地方感到这幅图很美。
(抓住“格外、像飘带、花红柳绿、一望无际、翻滚”和蜡笔们自己说的话)借机指导朗读。
4、读到这里,想一想谁的用途大?(指名)集体的力量不仅让蜡笔们团结在一起画出美丽的图画还能使蜡笔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不信,你看!自由读10-13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我很喜欢课文中小蜡笔们画的友谊桥,谁能告诉老师怎样才能画出美丽的友谊桥呢?
2、这座桥不是用彩笔画出来的,而是用心用团结一致的精神画出来的,让我们在读一遍课文,体会小蜡笔们齐心合力,在集体的力量下创造出美好的画卷。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观察。
2、示范指导
(1)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2)提示要点。
(3)学生描红临写。
依据低年级的学习目标及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渎自悟中、在合作学习中去理解词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取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尽情地去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产生独特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如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情节:“对这几个蜡笔娃娃你有什么看法?”“你打算怎样劝这些蜡笔娃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所以我积极创设情境,在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活动——猜谜语,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扮作蜡笔娃娃们“争吵”的环节,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6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的情节非常感人。因此,我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先是从字词入手,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描写洪水的词语,接着学习有关描写老汉的词语,最后聚焦文中的重点词语“祭奠”。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掌握了这个词语,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从“祭奠”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是谁祭奠谁,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了,自然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我放手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整体感悟,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展开教学。如“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通过体会“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感悟,学生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我还关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如“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让学生想像,老汉会喊什么呢?从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文本。
应该说,这节课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厚,始 终与老师密切配合。在理解句子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突出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还存在些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词语的教学不够丰满。如教学有关洪水这一组词语之后,还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2.课文的引读有点牵强。在教学“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更快脱离洪水,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我进行了三次引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体会到老汉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我在进行引读时就显得有点牵强上,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3.读写结合还有待完善。当学生从老汉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洪水淹没了小伙子,老汉可能会会对谁喊,会喊什么。可以说,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读写结合更应该关注一课一得,这节课在写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如短句,设置悬念,比喻拟人等。因此,我们要在读写结合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样的练笔才是有效的。
4.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升。在练笔分享中,有一学生说老汉想对党喊:他对不起党,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下头脑风暴,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也许会成为课堂的教学亮点。
教,然后思不足,方能进步!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7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写作者由衷的赞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值学校开展三课活动,我主讲《赵州桥》一文,课上我大胆尝试,挖掘文
一、自主学习,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我布置全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这次的课前预习,我没有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课文。
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看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点理解句子。
教学过程中,对于句子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的“雄伟”、“壮观”两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本段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而后学着这种写法,进行练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桥的美观?”(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锻炼了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四、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通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词语“世界闻名”则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语言因素,从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学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便能读得有滋有味。
再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他们对赵州桥充满了向往之情。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总之,我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践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8
《桥》在教学中我至少讲过两遍,但是每次讲完都觉得效果并不理想。面对生死关头的紧迫,学生们并没有体验过,无法理解危机情况;而父母尤其是内敛的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深沉的爱,有些需要细细品味才可见。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都产生了障碍。
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一般是生字和课文大意,这篇文章两个课时同等重要。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对于洪水的理解,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洪水到来时的猛烈,逐渐上涨的危险,作者特殊的写作表达手法。这些都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
当我把课文段落放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很快的找出来人们惊慌失措的重点词语。在朗读时,也明显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安全地撤离了村民后,老汉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子。和前面一样“吼”,但是用意和蕴含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了。动作“用力”“推”,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的.表达简洁却意味深远,孩子们能入情入境地体会父子情深。
大爱无疆,大爱无私。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话,而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课文其实就是描述了人间的大爱和父子间的小爱。
作为村支书,他必须为村民考虑,他要忘却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儿子都排在了后面。而作为一个父亲,他当然爱着自己的儿子,所以在他们两个人中,他首先想到让儿子脱离危险。爱,是无言的,尤其这个老汉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对课文题目的解读。桥,既是真实存在的那座系着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桥,也是老汉为了党员和人民架起的心灵桥,让“为人民服务”这句我们党的宗旨落在了实处。
语文课文的选编都十分的讲究,可以说学无止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需要我们不断的揣摩研究。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计感触又不一样,也许我的课件又会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内容。但是每一次的新发现,新感触,都令我欣喜。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教学成功之处
1.情感渲染
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对于“老汉的伟大精神的感悟”这一教学目标而言,引领学生的情感无疑就是一贴催化剂了。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
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 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
正是采用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3.课堂上漏掉了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没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脉络。
4.对学生学区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改进,教学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1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此外,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针对这些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交流预习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后,将学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上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谈;在体会英雄言行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用严格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设置悬念,体会到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最后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从而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学完课文后,提供了拓展阅读: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②《伦敦地铁大火灾》帮助学生积累。
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
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组反映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作品,来感受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桥梁作用。通过演唱《迎宾曲》,同学们知道了广交会,了解了改革开放;在《丝绸之路》《中国花鼓》的音乐中,也感受到外国音乐家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在《唱着跳着走近你》一课,我设计了声势和集体舞的练习,发现仍有一些同学不够大方,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第二节课中,我又做了进一步引导与启发,有部分同学愿意尝试参与进来,课堂气氛较前一节课活跃了很多,对歌曲的的理解与表现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也发现大家不仅音乐积累很少,对所谓的国家大事更是一无所知,如“改革开放”“广交会”等,甚至从未听说过,也充分表明目前的.教材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相距较远,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提醒孩子多听音乐还应多关注国家大事,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真正体会本单元“桥”的内涵。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3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五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五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五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五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泽征尔的判断》,下面请同学做导学案上的温故互查。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二、阅读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解决导学案上设问导读。
三、自学检测(解决导学案“自学检测”)
四、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解决课件“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看课件)
(1)皮巧根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2、学生交流。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五、展示点拨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七、巩固练习(做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八、拓展延伸,鼓励练笔
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做导学案上拓展延伸)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15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语文桥的教学反思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五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五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五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五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2
《桥》是五年级人教版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20xx年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刚才看了一些有关《桥》的资料,不是很多,有很多预设是失败的,毕竟课文中的人与事,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这篇课文可挖掘的内容很多,比如语言特色上,语句简短,洪水描写拟人化;老汉言行中“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沙哑地喊话,冷冷地说”都可深入挖掘,还有人们的反映,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等处都可研读。可如果这样每处都分析,又是不可能的事。我喜欢这样有深度的文章,可就是因为有深度,所以在公开课上不敢尝试,怕自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些东西讲出来。
这次决定把这篇课文进行公开教学,真的下了很大的.决心。若不是因为听了虞大明老师的略读课教学,我也不敢这样尝试,几番考虑,还是决定东施效颦。
如何在一课时内完成略读课的教学任务?再读课文,总觉得一课时的时间不能完整地把体现教学构思。洪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3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画家的角度,结合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对桥做出了美学意义上的独特的诠释。它不是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但教材却将其置于说明文一单元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很难用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来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桥之美》的特征是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阐释的,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也较困难。因此,寻找本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考虑到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刚刚学习了较规范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决定仍然以学生所熟知的说明对象入手,依据“感知理解”、“精读品析”、“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四个板块,由浅入深,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笔者引导了学生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有效地结合了多媒体,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不重复,并能由课文结尾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深化了桥之美的美学意义。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为实践其理念,在备课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用了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学生为主导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课之后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这堂课里有什么收获。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辅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提的各种桥,就能给学生很直观的美学印象。特别是在解决“桥之美在何处”这个问题时,如何紧紧扣住课题,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苇丛边的桥,一幅是无任何环境陪衬的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画家眼中桥之美的特征,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本节课获得成功的环节之一。当然,多媒体除了展示图画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现示在屏幕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屏幕上,无暇注意老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事实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表达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因为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教师语言难发挥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体,只要将一些提纲要点出示在屏幕上即可。
当然,影响学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学环节间能否相互联系,做到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笔者在《桥之美》的教学设计中,总共有四个环节,“感知理解”与“精读品析”较容易联系,“精读品析”与“比较阅读”如何联系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精读品析”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提到的桥的美在何处?“比较阅读”主要是与前一篇较规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笔者上这堂课之前,也曾听过两位老师关于本篇课文的公开课。他们似乎都将这两环节割裂开来,在“精读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桥与环境的配合来引导学生欣赏桥之美,紧扣课题;在“比较阅读”环节都采用讨论合作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找不到比较的角度,课堂较沉闷。最终,老师只好自己列个表格告诉学生,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语言两方面。教师的教学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前面的环节未能为“比较阅读铺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师都未提及本课文的说明语言,又让学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先示范欣赏苇丛边的桥,明确告诉学生笔者是从两个方面欣赏的,一是紧扣课题,抓住桥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二是从写作语言和写作方法出发,抓住作者写此桥时采用的修辞格或富有特点的词语,说明桥的具体美学特征。举例之后,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点和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但热烈,甚至还能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下一环节的比较阅读中,无需太多的时间,学生就能找出两篇课文在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点。
吴冠中先生是画家,他将桥的美学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通过鹊桥的描绘升华到具有更深的含义,即只要有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都具备桥之美。笔者抓住这点将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说说具备这种桥之美的“生活之桥”,但这恰恰又是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原因是笔者对学情预测不够。在备课时,笔者以为学生对课文的说明对象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课堂中,“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桥”。这倒让笔者有些紧张,使教学过程未能按原计划展开。另外,这篇课文是自读课,笔者安排的课时是1课时,但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丰富,所以整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没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更没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训练,因此,拓展的目标未能较好地落实。如果让笔者重新来上这节课,笔者会控制好每一环节的时间,特别是对于“这篇课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会换个问法,如:“作者通过本篇课文主要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一下子将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糅合在一起,为下面的拓展延伸争取更多的时间。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4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的著名战役。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红军要夺下泸定桥的原因,和敌人抢时间。攻天险,最后夺下桥并北上抗日这一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环节之间衔接紧凑加之战争氛围强烈,故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入课文。
1、教学时播放《长征》诗词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过后尽开颜”。因为本篇课文写红军为北上抗日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刚好本诗词和内容相吻合。加上诗词朗诵时气势宏伟,音乐激昂,让学生以听觉上被带入当时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夺桥》录象,学生如身临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诗词及录象片段后,教师通过通画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红军…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让学生从音乐录象中,返回课堂为上好此课作准备。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达到激趣之目的。
2、课文入手,题目的重点难点是哪一个(飞夺) 看了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为什么飞夺?” “怎样飞夺” “飞夺的结果怎样”) 通过学生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教师首先巧妙地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切入,并从关键词设问,带出课文情节发展提纲(起因、经过、结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词语句子的训练机会,又延伸为主要内容的概括,展现出叙述顺序,提出了分段依据,并归结为指导学法。六项训练任务(找关键词、设疑提问、连句概括主要内容、剖析叙述顺序、分段和指导学法)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可谓独运匠心了。理清顺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主要内容(限时2分钟)以学生的自觉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学生课堂问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学生积极动脑筋完成。而大多数学生则不动脑筋,就达不到全班理解课文的目的。
3、抓住重点词语“飞夺” 1、采用逆推法去分析红军“飞夺泸定桥”须具备的条件。
红军北上抗日必然要从泸定桥上过————必需夺下泸定桥————要夺泸定桥——必需和敌上抢时间、快速的.夺下桥。在学生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要用“飞夺”而不用“夺下”体会红军面临大渡河、泸定桥之险,敌人的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险境。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慨。
4、播放录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战争气势之大、战斗场面激烈。同时,课件出示泸定桥、大渡河之险。衬托夺桥之难,红军之英勇。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把握好朗读的基调——崇敬、赞颂。夺桥是一个壮举,整个过程紧张激烈。因此,朗读的节奏应该紧张、高亢,行军途中,虽然路程艰险,要读出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要表现出紧迫感。
激战的场面要读得紧张有势、节奏稍快。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阅读延伸,展望未来,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组匀城图片(文峰塔、繁华的街道、小学幸福的生活等)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感受。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只有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学中,安排的内容较多,时间不足。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5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 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这篇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紧扣“奇妙”一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逐一品味体验,读中感悟,体会桥的奇妙之处。
1、情境中体验,感受玻璃桥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学中,我依据文本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运用课件展示玻璃桥的图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创设童话般的情境,激发学生入情入景,展开想象,引领学生感受玻璃桥的美。然后,我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适机将教室、小轿车与玻璃桥做比较,对“12米”“8米”“18吨”这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从而深深地为玻璃桥的“大而结实”感到惊奇,并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始终能充满兴趣读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这座桥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体验,感受纸桥的奇妙。 对于纸,学生们实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纸造的桥,一定令学生们感到最不可思议,他们多么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过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纸桥的欲望,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设问“如果请你到用纸造的桥上走一走,你敢吗?”读了书后你还会担心吗?“都是纸,为什么这座纸桥这么结实呢?”使他们的探究意识不断强化,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观察、比较、探究、想象等丰富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 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不仅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纸的奇妙,更体验了探究、读文的乐趣。
3、激情中体验,感受盐桥的`奇妙。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文中的这座“万丈盐桥”就在中国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上,它被世人称为举世无双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想学生们知道后,也一定会为盐桥而自豪。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课件中展示盐桥图片时,结合文中语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介绍,激发学生体验为盐桥自豪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来。并且有了前两段的学习做铺垫,我只通过适当地点拨,学生们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轻松地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盐桥的奇妙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希望,开放互动的课堂中,丰富的体验活动成为学生有力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文本 中自由翱翔,感受阅读的快乐,放飞心灵独特的感受。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6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微型小说,记叙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时时常要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蒋军晶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采用群文共读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将课文通过分析老支书与船长做法的区别来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写法上,与《在柏林》进行对比,来理解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的特点。
所以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也采用了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针对环境描写,通过对“舔”、“狞笑”、“泼”等词语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环境的危机与紧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在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对比两人做法的异同,深层次的分析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学生更是从人物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老支书要求不守规则的人退党,结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队来体会在人们心中,党员身份的神圣,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在与《在柏林》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出微型小说结尾设置悬念的.好处,也模仿这种写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进行写法指导。对于群文阅读的尝试则让我看到了课堂的转变:不再是围绕一篇文章的繁琐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之后,结合语文要素的一个知识点,去以一篇带多篇,让课堂容量增大,学生接触更多同类型的文本,学会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量。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7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写作者由衷的赞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值学校开展三课活动,我主讲《赵州桥》一文,课上我大胆尝试,挖掘文
一、自主学习,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我布置全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这次的课前预习,我没有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课文。
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看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点理解句子。
教学过程中,对于句子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的“雄伟”、“壮观”两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本段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而后学着这种写法,进行练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桥的美观?”(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锻炼了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四、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通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词语“世界闻名”则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语言因素,从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学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便能读得有滋有味。
再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他们对赵州桥充满了向往之情。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总之,我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践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8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中我关注到文章语句的特点,把文章改写成小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句子地深刻含义。
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0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1
本课要求识记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是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对于拼音掌握得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甚远。本以为,40分钟可以完成认识8个词语,识记“沙发”等8个生字,以及书写“上、土”两个字,但在去掉图片与拼音,让学生识字时,才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认识字。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课自然不完美。尽管如此,可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很好。我想这一切都缘于我对学生的尊重,缘于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会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认真听别人发言,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知识。”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2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二、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3
今天在全校上论文教研课《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现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自己的体会做如下反思后记。
一、因为考虑学生预习过,为节省时间多上点内容,我一开课从题目入手,解题以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是能够概括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多了一点,完全还可以再高效一点的,那就是直接在课题下画桥,然后问桥的这一头是哪个地方谁怎么了,另一头是哪个地方谁干什么?依着学生的回答做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讲完整的一段话,可能会高效一些吧。而我却是让学生先讲,再做板书,再讲完整的一段话,在这里好久没磨得出来。呵呵。
二、因为是第一课时,又是重点课文,根据xxxx版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写字训练,所以我在这里也做了展示,但我觉得如果在写“暂”字的时候,让两个写得比较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再评价,识字教学可能会更落到实处。
三、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深刻?学生画,写感受,然后汇报。有学生汇报了第五自然段,说被李博士的敬业精神感动,然后我们抓住了“仍)”沉着“去体会,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我觉得在这里学生回答语言简单,我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接着,我把小黑板出示我的对话设计,无疑是想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我的练习是这样的: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有人说:“李博士,到空旷的地方菜安全啊,换个地方吧。”李博士沉着的说:“。”
有人又说:“要不,把手术改期吧。”李博士仍沉着的说:“。”我本来想设计这一组对话以后感情朗读,但时间已经到了。我觉得在这个环节我做得不尽如意,我缺乏教学机智,没有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我感到很遗憾。
四、在评课过程中,有老师评价说我的收尾很遗憾,她一提醒,我马上醒悟,确实是真的,我没有上完第五段的内容,但也应该做好收口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应该用强有力的语言做总结,点名文章主旨,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是,遗憾了。
五、我觉得板书做得很不美观,也许今天的板书是我做得最难看的一次,哎,我怎么搞得?还教学生书写规则,自己却没有做好典范,影响真不好,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呀,想到我的板书,我真羞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努力弥补遗憾,提高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OK!文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4
同样是教授《桥之美》这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前后的差异,让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全方位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5
一、教材背景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二、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
(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发现给出的词语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这都是描写洪水的词语,然后通过字词来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写法,充分让学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好处。感悟情感,读出感情来。)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将他们带入情境要求学生像豹子一样吼出来时,那个坐在教室后面的小男生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还是要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堂课上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这让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和他们交流,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
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听说要贯穿课堂,最后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一首赞美老汉的诗,让学生带着这种情境来学习。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学生被感染了,敬队礼,这种没有预设的课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马让他来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来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成长,这就是我的感想。
第四篇:小学语文五年级《桥》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桥》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吴桃英
第五篇:《桥》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微格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的教学语言可能过于平淡,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好,但是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就可能不够有吸引力,这是我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其次是我的评价语言贫乏,这也能和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系,毕竟没有在真正的学生面前上过课,无法预料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可能会回答什么答案,以及我该如何针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难以进行事先的预设,当然针对这一点,我会多看一些教学视频,学习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做的,也可以多看一些评价性语言;还有是我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准确的应对,我的教育机智还不够,这是由于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充足,对于学生创设的难题可能一时无法解决,例如:某些词语的意思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对上诉三点不足之处,再次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环节,所以此次我选择的是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作者是谈歌先生。我选取的是文章的前半段,主要描写的是雨势大、情况危急以及人们的惊慌失措我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当时的情境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以配上适当的板书。那么如何把学生们带入当时的那个情境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竹林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于是我从“生命桥”入手,请同学们回想生命桥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与我们的感动,等同学们回答之后,我接口“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令我们感动,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关于桥的课文(板书“桥”),看看这座桥带给我们什么?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将同学们带入情境之中。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2016年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平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