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小故事
民族团结小故事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中华大地上盛开!
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十分广阔,很多多地方都居住者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交广。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而奋斗不息。
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谐相处,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江山,这和我们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社区辖区内也有一位热情好客的汉族干部,在母亲年迈,自己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为辖区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孤寡老人吐拉汗每天送去午饭,主动上门打扫房屋。他把吐拉汗当做自己亲人,关心她的生活。他用自己的收入,给生活不好的吐拉汗买衣、买粮,经常去照顾她。在辖区内掀起了一股民族团结之风,团结就引领着幸福,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个生活常识。团结和未来的幸福相连,这个未来既是我们的未来有时我们后世的未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新疆就会成为人人羡慕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清楚的了解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了,敌人才不会侵犯我们。团结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重要。而“团结”二字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座团结花园,守住了团结,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2016年12月18日
第二篇:民族团结小故事
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的汉族姑娘
一个动人故事,唱响了天山南北,一个汉族姑娘,感动了亿万人民。我也不只一次的被这个姐姐深深感动着。
毛兰江,一个新疆维族男孩,那年18岁,正在备战高考,却被发现是尿毒症晚期,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经过医院的检查,男孩的亲人都不符合捐肾的条件,他的病情几度恶化,生命危在旦夕。
一天,23岁的汉族姑娘王艳娜,在报上得知了毛兰江的不幸遭遇,不禁为这个维族男孩担忧,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次去医院看望男孩时,王艳娜就提过捐肾,但当时没有一个人把这事放在心上,大家都以为,连男孩亲人的肾都不符合要求,一个素不相识的汉族姑娘就更别提了。但是王艳娜却没有放弃,她瞒着自己的父母,还是到医院却做了配型检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个汉族姑娘和维族男孩的配型项目居然全都吻合,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因为媒体的报道,王艳娜要捐肾的事,没能瞒住家人,父母都极为震惊。她对家人说:“毛兰江这么小就面临死亡,太可怜了!如果我不捐肾,他就会死,我捐一个肾也能健康地活着,还能救人一命。”看到女儿这么坚定的表态,她的父亲默许了,但母亲却哭晕了好几回。
虽然母亲一再反对,手术还是如期进行,两人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后,王艳娜那颗健康的肾成功移植到了毛兰江的体内。而毛兰江的母亲,早已激动的泣不成声,她紧紧握着昏迷中的王艳娜的手,说:“娜娜,谢谢你!你就是我的女儿!我的汉族女儿!”
如今,他们都健康的生活着,毛兰江说他多了一个汉族姐姐,王艳娜说她多了一个维族弟弟。就这样,一颗传奇的肾脏,把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紧紧地连结在了一起。
第三篇:民族团结小故事
民族团结小故事
爱心妈妈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
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是裕民县人民检察院公诉检察科公诉人,多年来她工作在维护和谐稳定,打击犯罪分子的第一线,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始终牢记检察官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库里加依娜还是裕民县“爱心妈妈”协会和“裕民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成员,她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协助爱心妈妈协会工作,积极引导会员增加了关心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的人数。这些年来,她与其他会员一起前后捐助12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妇女和孤残儿童改善生活、帮助患病村民早日康复、指导和协助妇女就业。和田于田县“2.12”7.3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爱心妈妈协会”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加依那古丽的倡议下,发动协会的力量,号召协会全体成员积极募捐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关爱,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裕民县第二小学的法律副校长,她还经常深入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更直观地接触法律,预防犯罪,她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爱心使者”,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检察官,她又心思细腻、富于爱心,时刻心系弱势群体,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博爱把新时代人民检察官“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在象征公平正义的公诉席上得到充分体现。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对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无论是在讯问、调查还是出庭公诉时,她都循循善诱,以她特有的“爱心、细心、耐心”使其知法、服法、守法,做到了教育与挽救相结合,并对已判刑的未成年人进行定期回访考察。她在办理阿XX强奸案时,她发现被害人吐某年仅12岁,案发后家人不让吐XX再回到学校。为了挽救这个心理和生理饱经痛苦的女孩,她四处奔波,多方联系,说服了女孩的亲属,女孩回到了学校,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受伤的心灵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慢慢的从阴影中走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些年来,她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把爱心和温暖传送给了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同志正是发扬了这种民族精神,为我们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景象。
第四篇:民族团结小故事
民族团结小故事
演讲者:288班杨欣欣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第五篇:民族团结小故事
阿尼帕妈妈的感人事迹
新疆?在没有来到这儿前,我对这儿充满了想象,当我好奇的脚步踏入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已近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舍不得他了,无论他怎么被受伤害,我还是爱护着这个可爱的城市,因为这里的民族都是最可爱的人,尤其是当我不经意间看到报纸上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更为确定,小小的我跟随父母的颠簸来到这儿是正确的选择。
那是一个闲适的早晨,我百无聊赖的翻开报纸,突然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于是我满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这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位69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她和她丈夫阿比包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共由6个民族组成。阿尼帕夫妇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2009年2月28日,阿尼帕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泉水最清,母爱最真。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23岁的阿尼帕年轻漂亮,与丈夫阿比包养育着自己的2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个妹妹,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时隔14年后的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王淑珍兄妹4个汉族孤儿。在回忆起被领回阿尼帕家第一天的情景时,已是中年的王淑珍每每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那是特别寒冷的一个冬日,11岁的王淑珍兄妹四人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了回族金学军家,不久,母亲又撒手人寰,兄妹几个便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天寒地冬的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小淑珍,便将她领回家。小淑珍一进家门,屋里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因为小淑珍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着臭味的脓水,满脸污垢,整个人乍一看上去,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看到小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那作为女人最原始的母性,最自然的舐犊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一把把小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你原本该是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呀,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呀,要是妈妈看到这样,会心疼的。”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小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小淑珍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为了治好小淑珍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小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复原了她那张清秀的脸。就这样,在阿尼帕这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妈妈的一抱一洗一治疗后,改变了王淑珍一生的命运,让这个街头流浪没人疼的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份胜似亲生母亲的爱。
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王淑珍和女儿的户口还在阿尼帕妈妈的户口本上,结婚十几年了,丈夫的户口本上还是一个人,她真不想把自己的户口从这个大家庭中迁走,在妈妈这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食品厂里找了一份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肠的事,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这母爱无痕,根根羊肠,消逝了她青春的容颜;涓涓细流,倾注了慈母无限爱心。
32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漫长的岁月,从20出头初为人母到年近六旬的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地将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抚养成人,在无限的爱心和有限的力量之间,阿尼帕夫妇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民族,没有亲疏,不论是亲生还是收养,都视为己出。
阿尼帕的亲生小女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她们兄妹几个当时特别恨妈妈,家里那么穷,干嘛还要再收养别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在每年过年时,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新衣服穿,而她们却没有;过六一儿童节时,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买好吃的带,而她们只能带家里自做的酸奶和半块馕。
在阿尼帕奶奶的心里,每一个都是她的孩子。提起这些事的时候,阿尼帕奶奶只是一个劲的抹眼泪,这泪水是想起过去苦日子的辛酸,也是看到儿女懂事后的幸福!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阿尼帕和丈夫捐出了1000元,阿尼帕妈妈每天在家里看电视,看着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她总是泪水盈盈,她说,一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我的心就软了,如果再给我10个孤儿,我也愿意抚养,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们的。
现在,辛苦操劳的日子都已经过去,孩子们也都全部成家立业。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每到过年过节,总会想法设法地赶回来跟老人住几天,唠唠家常。
阿尼帕亲生的子女有9个,其他 10个是收养的孤儿。但她始终说:“我家19个孩子,个个都是亲生的。”亲生的子女们也反复强调:“不要把我们分成亲生的和收养的,我们都是父母疼爱的孩子。”被收养的子女们也一再坚持:“这就是我们的家,维吾尔族妈妈爸爸对我们恩重如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在青格里河畔这家朴素的屋子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每一个人。
就这样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阿尼帕奶奶,就在去年阿尼帕奶奶的丈夫阿比包爷爷去世了,老年丧伴,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了,所有的儿女都到赶来了,安慰着阿尼帕妈妈。而坚强的阿尼帕妈妈忍住眼泪,让儿女们不要担心她,她能挺过去,因为心底有爱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