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内容方式时机的选择上比较可取的地方有:
一是教学环节中采用一个词概括的形式来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学生回答都很好。
二是与百草园片段对比阅读,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觉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学生在赏析点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时,显得有点浮光掠影,大多只能从表面上谈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新鲜、灵动的语言,文章描写出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原生态的生活,文章那种充满浓郁亲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学生还是难以真切的体会出来。一是他们表达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没到,主要是他们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美丽,这又源于他们不熟悉萧红记作品。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这样改进会比较好一点,课前请同学阅读《呼兰河传》等萧红的作品,布置时教师要智慧一些,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甚至是夸张的语调介绍萧红,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读了一段时间后,可以用读书笔记的形式,用小组自由交流的形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有了这些前期准备,课堂上直接请同学介绍萧红的生平、作品等,随后直接进入欣赏点评环节。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这很重要,这可以把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这样学生讲述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据可依,甚至优秀的学生会在作品间迁移,会由此及彼,这样,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对萧红及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有些同学从此热爱上萧红或作品,这样不是更好吗?
但这样安排客观上也有困难,因为学生初三了,课前很难有时间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所以这种设想是好的,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好课文是在初二阶段,学生有时间读书。
第二篇: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我与学生谈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们热情很高。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解决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先写动物后写植物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你对动物和植物哪个更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对动物兴趣更大,这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动物描写众多费笔墨,而对植物一带而过,因为符合了儿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做错事情时父母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豁达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爷爷。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必须带领学生深入的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第二篇: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我与学生谈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们热情很高。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解决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先写动物后写植物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你对动物和植物哪个更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对动物兴趣更大,这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动物描写众多费笔墨,而对植物一带而过,因为符合了儿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做错事情时父母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豁达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爷爷。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必须带领学生深入的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刘妮娜
第三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实验小学(南校区)六(7)班王语兮夏日的一个夜晚,我倒上一杯可乐,懒懒地躺在椅子上,随手翻开《呼兰河传》,细细地咀嚼着文中每一个字。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镇上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有二件事。一是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它有六七尺深,光秃秃、滑溜溜的。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这儿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人就要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二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了,她长的大大方方,白白净净,她才十二岁,和我们的年纪一样大,本该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年龄,却因为家境贫寒,过早地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受到他们家人的歧视,经常挨打,在外人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吓得没胃口,而迷信的老胡家以为她被鬼附上身,听信“大神”的话用开水烫,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活活的烫死了。让她的婆婆心疼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却做了个一个赔本的买卖。
《呼兰河传》虽然讲的是这个村庄里的人和事,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整个旧社会的缩影呢?书里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多么的麻木不仁,思想是多么的落后,他们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却从没想到挣脱。没文化、没思想,整天就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看不未来,让人觉得可怕、着急、心痛!我憎恨这个万恶的旧社会,很庆幸自己生在新社会!我们吃着鸡腿,喝着可乐,捧着书,玩着电脑,整天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有自己的梦想,懂得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指导老师顾建峰)
第四篇: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导语:《呼兰河传》给予我的是一份萦绕心头不去,却又不会造成沉重的叹息,一份酸苦却令人留恋的回味,一份灰白,沉闷却又放不下的吸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呼兰河传教学反思篇一: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内容方式时机的选择上比较可取的地方有:
一是教学环节中采用一个词概括的形式来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学生回答都很好。
二是与百草园片段对比阅读,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觉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学生在赏析点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时,显得有点浮光掠影,大多只能从表面上谈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新鲜、灵动的语言,文章描写出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原生态的生活,文章那种充满浓郁亲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学生还是难以真切的体会出来。一是他们表达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没到,主要是他们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美丽,这又源于他们不熟悉萧红记作品。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这样改进会比较好一点,课前请同学阅读《呼兰河传》等萧红的作品,布置时教师要智慧一些,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甚至是夸张的语调介绍萧红,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读了一段时间后,可以用读书笔记的形式,用小组自由交流的形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有了这些前期准备,课堂上直接请同学介绍萧红的生平、作品等,随后直接进入欣赏点评环节。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这很重要,这可以把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这样学生讲述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据可依,甚至优秀的学生会在作品间迁移,会由此及彼,这样,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对萧红及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有些同学从此热爱上萧红或作品,这样不是更好吗?
但这样安排客观上也有困难,因为学生初三了,课前很难有时间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所以这种设想是好的,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好课文是在初二阶段,学生有时间读书。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篇二: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我与学生谈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们热情很高。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解决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先写动物后写植物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你对动物和植物哪个更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对动物兴趣更大,这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动物描写众多费笔墨,而对植物一带而过,因为符合了儿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做错事情时父母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豁达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爷爷。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必须带领学生深入的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第五篇:《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
黄淼
【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清新生动,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一篇诗化的小说。茅盾称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作者萧红从小生长在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文章表现出了她对祖父以及与祖父一起时那段童年时光的强烈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花园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但对于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以及萧红的人文情怀,还需老师补充介绍萧红以及原著内容,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体会。
【教学设想】
1、设置四个教学环节:走进一个大花园——结识两个人物——感受一段经历——化成一种追念。
2、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学习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2、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思考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3、透过字面,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细嚼文章,体会文章文字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写过一篇作文《逝去的风景》,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我们很多同学在选材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
正如杨晓烨同学所说:“看到题目,思绪便随着记忆的百灵鸟飞回到最初的童年时代„„”
我们先来读一读同学们笔下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这次轮到我来找“猫”,我大声叫喊着:“看到你啦,出来吧,哈哈……”其实心里一点头绪都没有,只有傻乎乎的小胖信以为真,自己蹦出来,曝露了自己。之后发 现上当了,才意识到自己的天真,挠挠头,望望四周,和伙伴们一起开心地笑……
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依旧溢满阳光;耳畔依旧回荡着那银铃般的笑声……
——杨晓烨《逝去的风景》(节选)
……光着膀子的男孩子们,像一条条鱼儿在水中游行,他们嘴馋那些莲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轻易去摘,终于有个胆大的,趁没人注意,迅速扯下一个,嚼着略带青籽气的莲蓬,甜甜的满是幸福……丫头们围着水边一朵朵清新的野花,找到一朵好看的,便用肉嘟嘟的小手轻轻采撷,高兴地捧在手里,别在头上,那微红的脸颊,便也笑成了一朵花……
——郭玉云《逝去的风景》(节选)
我们几个小丫头,抛下一粒石子,提起花裙边,一格一格往前跳,脑后的马尾辫也俏皮的一摆一摆,墙角的那朵野菊开得格外艳丽。我们就这样跳过了春天,跳过了秋天,跳过了花一样的童年……
——毛旭颖《逝去的风景》(节选)听完后,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记忆中的童年是_____的。(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记忆开始的地方是童年,是童年的欢乐、自由、无忧无虑„„怪不得大家都喜欢书写自己的童年记忆呢!今天,我们要走进作家萧红的童年记忆,去感受一下她的童年生活,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节选)》。(设计目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生活场景也正是作家萧红所亲身经历的,我们可以把节选的这段当作散文来读。以学生自己的童年来导入,引入学生对萧红童年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与萧红童年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引起共鸣。)
二、走进一个大花园:
1、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永远都有一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中有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蜂子、蝴蝶、蜻蜓、大榆树、白菜、天空、太阳、白云„„)(板书)
2、这还真是一个大花园,样样都有,在众多的景物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朗读,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第2-4段:“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表现了童年的“我”在向别人炫耀自家园子时的自豪之情,好像一个孩子掰着手指,像别人介绍这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满足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对这个大花园的描写运用的丰富的色彩,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带着金粉,金的、绿的……让我们感觉园子的一切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似乎也在写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第6段:“大榆树”,孩子的眼中满是好奇的事物,这大榆树就是神奇的,风来了,大榆树会呼啸,下雨了,大榆树会冒烟,太阳出来了,大榆树还会闪闪发光,真是太奇妙了。
第27、29、30段:“天空、太阳、白云”:在“我”的印象中,天空蓝悠悠的,白云是洒了花的白银,而太阳是特别的大特别亮的。泰戈尔说:“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就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孩子们眼里的花园充满了新鲜和神奇。
第28段:“花、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里的景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文字,不厌其烦地用了11个“就”字,可是读来没有觉得啰嗦,反而让人感觉这花园中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3、从大家的朗读和分析中,我们觉得这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大花园!(板书)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景物的特点(提示:第28段)明确:(投影)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4、我们该怎么来读这段文字呢?有人认为,应该舒缓的语调读,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也有人认为,这里不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你认为呢?(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用舒缓的语调读出花园的诗意,语气急促读出小女孩的天真,喊出来,喊出一个小女孩的自由天地„„
(设计目的:作家迟子建说过:“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来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朗读是一种较好的与课文内容熟悉的方式。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中的景物,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自然纯熟的语言风格,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结识两个人物:
1、此时,一个五彩缤纷、生计盎然,让人浮想联翩的大花园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然,这个大花园不仅仅只有景物,我们还结识了两人人物——祖父和“我”(小女孩)(板书),一老一小,在这个新鲜美丽的大花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哪些趣事呢? 明确:“我”和爷爷栽花、拔草、铲地
“我”和爷爷辨谷子
“我”玩耍、浇花
2、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选取其中的一件趣事,或设计朗读或表演,②说说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小女孩,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爷爷。
3、在这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大花园中,我们结识了慈祥包容的祖父,调皮可爱的小女孩(板书),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怎样世界?(充满温暖)(板书)“我”的童年生活中,这样慈祥和蔼的祖父包容着我,让我的童年倍感温暖。
4、所以,我更感受到“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5、小结:这里的一切,不仅仅指花园中的花草虫鸟,更是花园中的人,人也在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自由自在,读出生机勃勃。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中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感受作品营造的那个充满温情的世界。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充满温情的童年生活画面。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感受一段经历:
1、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温情的大花园,你感觉萧红的童年似乎是怎样的?你从文字里读出一种怎样的情绪?
明确: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明快、幸福、满足的情绪。
2、然而,萧红的童年真的就是这样幸福、快乐的吗?老师朗读第1段,同学们感受一下。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明确:细数“我”和祖父年龄的变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 一天天长大,却看着祖父在一天天老去的无限不舍和遗憾,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哀愁。
3、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投影显示)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但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选自《呼兰河传》
其实“我”的童年生活里还有父母、祖母,但文章开头只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明确: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的童年生活里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予“我”关爱的人是祖父,也唯有祖父。所以我的童年还是孤单寂寞的。
4、我们再来读小说的尾声部分:(投影显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仅仅是快乐吗? 明确:明快的文字背后的是寂寞和哀伤。
5、我们再来了解萧红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也许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字背后的寂寞和哀愁了。(投影显示)
萧红(1911-1942),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为了反对父亲包办的婚姻,20岁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与病魔缠身,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最后于1942年1月孤独一人客死香港。年仅31岁。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可以说,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可为什么她的文字里却洋溢着阳光般的温暖呢?
明确: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的往事,写《呼兰河传》是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板书:回忆)
面对命运的苦难、寂寞,萧红用文字来为自己谱写欢乐,用文字来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祖父和花园是她的慰藉和依托,是她的精神花园。(板书:慰藉)
(设计目的:课文只是《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如果想要了解整部作品就应该走近作者,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通过资料的补充,增加了文本的宽度和教学的深度,鼓励学生结合原著,知人论世,体会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五、化成一种追念:
1、萧红的世界是黑白的、冰冷的,而我们却读到了她七彩的温暖的笔触,萧红曾说过:(投影显示)
“世界给我以仇恨,但只要有一丝温暖,我的眼睛就将永远澄澈。”
这一抹暖色温暖了读者,这一抹暖色鲜亮了中国文学史。
这就是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这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希望同学们能更深入地走近萧红,走近《呼兰河传》。
(设计目的:推荐阅读,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旨在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引起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兴趣,从而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2、最后,让我们把对萧红的追念化成朗读,齐读——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七、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太阳
白云 天空
蜻蜓 鸟
生机勃勃 回忆 寂寞
蜂子 蝴蝶
“我” 和 祖父 慰藉 哀伤 白菜 倭瓜
充满温情
黄瓜 玉米
花 蚂蚱
大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