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正视正高级工程师评定带来的负面影2
要正视正高级工程师评定
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正高级工程师评定过程中,每位参评人员必须要过一道坎儿,就是提供科研成果获奖证书。要跨越这道坎儿对某些人来说并不难,例如在科研或工程设计单位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在工作近20年之后,即使能力平平的人手里也会有几项奖。而对于那些非科研非工程设计单位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即使工作到退休获取科研成果奖的机会也几乎为零。并不是他们不想搞科研,也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搞科研,而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允许他们拿出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来搞科研。在非科研非工程设计型事业单位,能够晋升正高级工程师的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单位领导,他们或者用利益交换的方式在外单位的科研成果上挂名,或者在本单位组织几个人随便搞一两项所谓科研成果,从立项到评奖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金钱支撑。另一种是善于搞社会关系的人,他们把90%以上的精力用于巴结领导,请客送礼和拉拢关系,在这个世上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再一种是有社会背景的人,只要有社会背景,自然有“贾雨村”们主动帮忙。
正高级工程师评定的不公正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负面影响: 1.不懂技术的行政领导、有名无实的专家学者和靠假学历起家的伪科技人员充斥了正高级工程师队伍,他们像田间杂草一样快速生长,使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难以展示其聪明才华;
2.把搞科研作为晋升正高级工程师的敲门砖,在搞科研过程中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弄虚作假已成为普遍现象,我国每年统 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大量的资金投入换回的是科技泡沫。
3.社会主义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遭践踏,在事业单位因评定正高级工程师不公正已经出现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
4.因为在国内难以发挥专长和得不到公正待遇,一些科技人员无奈选择到海外谋职。
为了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为了给科技工作者在评定正高级工程师过程中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了避免发生在晏才宏讲师身上的悲情遭遇在其他人身上重演,现对正高级工程师评定和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是否在评定正高级工程师过程中让参评人员过提供科研成果奖这道坎儿;
2.非科研非工程设计单位的正高级工程师评审应以学位、学历、资历、外语水平、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这些硬指标以及工作表现为主要条件;
3.为解决因正高级工程师评定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公和缓解人们对正高级工程师的争夺,建议缩小正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在各种待遇上的差异,同时增加正高级工程师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例。
4.为了避免拥有假学历的伪科技工作者和不懂业务的行政领导长期占有正高级工程师名额,建议对现有的正高级工程师进行文化课考试,查出名不副实的正高级工程师并劝其退位。
省民盟科技支部平树水
2009年11月16日
附:网络上关于职称评定的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教学出色却只以“讲师”终其一生的悲情遭遇,引发过关于教学、科研与职称晋升的大讨论。
20多年评不上副教授。一年前,当时上海交通大学一位叫宴才宏的讲师病故,这位被学生们誉为“魔电”、课堂几乎场场爆满的教师,居然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终生也没得到高级职称的宴才宏老师,却得到了校园内外千千万万人的敬重与怀念。对一个高校教师评价的这种落差,反映了高校人才评价制度存在的缺陷。
晏才宏的悲剧再也不应重演,对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如能尽快区分开研究型和教学型岗位,将90%的大学教师从无谓、无益的科研枷锁中解脱出来,实行学术大裁军,乃中国学术之幸、亦大学学子之幸!
浙大一名海归博士疑因评职称跳楼自杀。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说:“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
大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质量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前段 3 时间有资料报道,中国的专利90%是垃圾;9月7日,新浪网报道,中国的科研成果90%没有实际意义。
90%以上的科研成果没有实际价值,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浪费,无论人力、时间还是资源都被白白地浪费了,这一事实足以警醒科技界、教育界,该是好好反省的时候了,只有坚守科学意识(或科学良心),回到求真求实的轨道,才能真正恢复科学的尊严,才是对科学的尊重,这不是一个纸上的问题。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09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是99%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才对,1%是关系户。我所知道的评上高级职称的没有谁是真正干工作的,我认为职称评定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按照现在的评定方法,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说,大家都很反感这种职称评定。“医生又要做临床又要做研究,怎么可能呢?”
职称评审要科研成果,请问:有多少人是在搞科研而且有成果,实在人难过呀!唉,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晋职称又有何妨?老实人不会作假,作假难上加难。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与医生打交道的是实实在在的病人,其水平的高低与所谓科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纵观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北京、上海、四川、山西、四川、山东、辽宁、广西等国内其它省市,没有一个把科研课题立项作为晋升副主任医师的必备条件,连医学科研成果最多、医学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也没有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仅作为破格晋升的条件之一。
目前国际上科研学术浮夸之风尤存,如韩国的黄禹锡,国内的科研学术造假与腐败之风更是触目惊心,让国际怡笑大方,震惊了科研部门的最高层,科技部长徐冠华痛斥学术造假与腐败的危害不容低估,最近在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专门针对学术浮夸、学术腐败提出了批评,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对此也多次提出了批评,邹承鲁院士指出人治和腐败是科技的两大致命伤,黄尚廉院士更指出存在着“科研老板”现象。
为什么这些人需要和敢于造假,置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呢?那是一方面科研立项不但可以得到不菲的科研经费,更主要的是可以捞到更多的名利,如晋升职称与职务;另一方面,医学方面的科研的确太难出成果了,有时一辈子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出来,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出结论,甚至是失败的科学结论。前面所提到的几个科研学术造假还仅是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的,对于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风险与艰辛,那就要求更高,风险更大,更难出成果。
现在的科技评奖有超过95%的情况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儿,真正干活儿的人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已经是科技界公开的秘密了。
职称本应是反映学识水平和实力的称呼,可是现实中不少冠上高级职称的人并非与其职称相称,有的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平平,有的学术成果几年毫无建树,但是每次都能摘取荣誉的桂冠;而一些踏踏实 实、成绩显著的人士却不一定能评上。
职称是个宝,可以分房,可以提高待遇,可以受人推崇,时时吃得开,处处得实惠。反之,没有职称或者职称低的人,相对就要矮人半截。因而,一旦评定职称的时候来临,相关人士就忙成一团,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取。
现在的职称早以不是真实能力的体现,而是权利之争,谁有关系谁就先晋级.一样的工作,为什么不是一样的报酬?非要分个三六九等,那些晋级的,一旦晋级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做轻松的活,却可以拿更多的钱,公平吗? 中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制既害人又误国。
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如果不尽快改革当前直接关系到知识分子利益的职称制度,那么挖掘他们的智慧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只会成为空话,年复一年,他们仍旧会在职称的路上耗费他们宝贵的智慧和生命,于己于国,害莫大焉!
多少年轻的英才、想有一番作为的人才,被古怪的职称评审拒之于门外,失去了发挥其创造力的机遇,多少智力资源在无声中流失,这一切对我们的国力,将造成多少损害,也许我们今天还无法看得十分清晰,等到我们凭日常感觉能够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那时就该有悔之晚矣之叹了。
本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分配的公平原则。但是,在现行职称体系下,却恰恰相反,出现了“多劳不多得,优绩不优酬”的奇怪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每次评审前,一些人托关系、打电话、请客送礼,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让评委投自己一票。一件本来应该既严肃又公正的工作却异化成关系的较量,令人悲哀。
很少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的知识分子这样,把职称看得如此重要。更有甚者,不惜弄虚作假,明争暗斗,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情上。实在可惜!为了职称,有的人老泪纵横;有的动口动手,斯文失尽;更有甚者,上梁下河。我知道职称评聘的艰难与诸多规定。每当“职称评定季节”过后,评上职称的,志得意满,如范进中举;未评上职称的,垂头丧气,牢骚满腹。
在职称评定中,有些人的材料是假的。比如本科毕业证,是用假的专科毕业证去考取专升本,大专都没有上,怎么会有专升本的毕业证?就是钻管理上的空子。所以对于最终学历是后续学历的,建议将大专学历一起检查。
可怕的职称评定,使超脱者不再超脱,仁厚者不再仁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公平、公正、公开,到处是黑暗、强权.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偏偏要搞个高级职称,不光花钱买个行政 级别的官,还要戴个高级工程师的光环,就是不看看自己究竟懂得点啥,歪门斜道搞得到挺溜,哪有心去做学问。
评上职称的人有几个能代表其本人的能力、水平,职称评定只是给一些人提供了腐败的温床。
“职称型科研”是指以职称晋升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现在许多专业职称晋升,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晋升,都必须有科研项目。作为一个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业务、科研全面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与职称晋升强制挂钩的规定,却催生了许多学术腐败。
对职称评定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不少人心存质疑。特别是根据职称高低而设置的种种差别,如住房待遇、工资奖金分配等,使人们如鲠在喉。因为评上职称的未必都很优秀,而未评上职称的,并不代表能力不行。因此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阻碍了人们能力的展示和积极性的发挥。
目前社会上对职称评定制度最大的争议,是它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导致职称级别和个人能力、成绩、贡献完全脱节,催生了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同时,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又导致权力寻租、弄虚作假、潜规则盛行等不良现象,也让这一制度在被侵害的同时遭受种种质疑和非议。对此,须通过进一步改革予以纠正,改变目前这种死板、僵硬的评定标准,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评定条款,使其能够更加切合实际,更有助于激励人们积极努力工作。
本人在高校工作多年,对现行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深恶痛绝。事实上,在高校的绝大多数老师包括领导,面对现行体制表现出来的是更多无奈。
外国怎样评职称
韩国:用考试来抵制腐败。韩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职称评定考试,不同的行业,职称和晋级方式不尽相同。韩国评职称主要有考试升职和审查升职两种。俄罗斯:评职称的热情不再热烈。其实现在职称的吸引力并不大,每个级别之间的差距也就几百卢布,因此大家也就没有人为了评职称而四处找关系送礼。
日本:大家只能按部就班地升迁,争也没有用。
印度:对待职称能淡然处之。工作时间长,职称自然就高,这无可挑剔,也无法选择,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心平气和对待职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