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正确认识儿童的敏感期
《童年的秘密》
——读书心得
正确认识儿童的敏感期
如果总是沿着一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相同的陈旧路线来构思教育,教育是没有多少希望的······如果每个生命个体的总体发展滞后的话,传授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我们发现,教育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事情,那是每一个人本身得以自我发展的自然过程。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20世纪幼儿教育的历史以重重的一笔记下了蒙台梭利这个名字。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不仅仅是教育史上的重要任务,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均与现代学前教育密切相关,其影响之大,在教育界皆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蒙氏多年的追随者史坦丁(E·M·standing)比喻,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爱伦·凯”,那么蒙台梭利则是“儿童世纪的代表”[1]。
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就称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把儿童在蒙台梭利学校接受的教育说成是世界一流的教育[2]。她的传记被列为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 [3],而其关于儿童教育的杰出之作,则当属这本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的《童年的秘密》。该书可以说是蒙台梭利探索和解答“幼儿之谜”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大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独具特色的儿童观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通过蒙台梭利对儿童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毫不相关的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 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童年的秘密》共有三个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是蒙台梭利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的最生动刻画。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与压抑,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发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敏感期的观念,生动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如0~6岁是幼儿的语言敏感期,同时0~6岁也是其感官敏感期;而1.5~4岁则是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那么何为“敏感期”?
敏感期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佛里(HugoI De Vries l848——1935)在研究动物时发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动物相同的特殊环境刺激的敏感期,将敏感期概念引入到儿童的发展领域并运用于儿童的教育中。[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儿童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在这段时期内儿童所表现出的内在省略与快乐,正是源于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欲望。
蒙台梭利认为,在敏感期中,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之中,他们自己便可以于无意识之中悠然自在地掌握某种能力。幼儿学习母语即是最典型的例子:3岁以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语言,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有满意的成就。儿童接 2 受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敏感期在儿童学习说话、走路时体现得最为明显,正如蒙台梭利在书中写到“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这就像一束光是从内部射出来的,或者就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一个成就都表明他们的力量的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疲劳和麻木才会随之而来 [5]”。
蒙台梭利对敏感期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各种敏感期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内,成人为他们提供的适宜的环境便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的“敏感期”?
关于对敏感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狼孩的故事是比较典型的:印度“狼孩”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其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几乎和狼一模一样。即使后来她在一直跟人类一起生活,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直到多年以后她去世,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而且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而另一个较早被发现的狼孩,相对来说,就发展得好一些。从两则不同的“狼孩”的际遇,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教育的意义,这里面就包含着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是否就认为孩子越早教育越好?其实不然,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为我们说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双生子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生子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6]。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过早的训练和敏感期内的训练是一样的。或许最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但前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这种训练和学习,可能因为成效微小而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儿童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许多动物一样,儿童的成长发展也存在着敏感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儿童的敏感期在错过了特定的发展时机之后,并非不能弥补,只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罢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今许多的家长们都非常盲目的相信早教的力量,把孩子送到各种早教培训中心接受训练,以期望能实现“望子成龙,望 3 女成凤”的心愿。殊不知,这样做无疑相当于“拔苗助长”!
所以说,正确认识儿童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敏感期的时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不能仅仅为了抓住敏感期的短暂性而过分加重孩子的教育负担,甚至不惜提前教育,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及其不利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被告者自己费尽心力照管和教育儿童,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宫般的困境之中。跟过去一样,他恍惚地迷路于广阔地森林之中,但没有一个出口,因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错误在于他自身。” [7]这段话正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得孩子的一切时间尽在家长掌握之中,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占满了孩子的空余时间,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家长们为此煞费苦心。可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更多时候我们碰到的是家长的抱怨、责备、叹气,还有孩子的叛逆心理、厌学情绪。这是不是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深思了?其实是家长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以及对敏感期的忽视造成的。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不顾孩子的需要,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计划来教育孩子。那么,不管怎么努力,其教育效果未必理想,有时反而多花冤枉钱,也耽误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孩子在某一年龄段,特别容易建立和发展某一意识或行为,而不是所有的意识或行为。“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但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人们对儿童
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8] 就好像“一个强迫使儿童睡眠的时间超过他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9]
但是有些父母在重视敏感期的同时,又将它“神圣化”了,不免有些不恰当的举措。有些家长一听见孩子可以哼出一点歌曲的旋律,就马上想到把孩子培养成歌星;孩子刚刚能弹出几首简单的曲子,立马就想把孩子培养成“莫扎特”。其实,在敏感期内,孩子的各方面学习显得轻松、快捷。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灌输得越多越好。有些家长认为反正孩子接受能力强,就同时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这样很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就像一篇教育报道中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10]:爸爸对孩子讲英语,妈妈对孩子讲日语,爷爷奶奶则与孩子讲汉语,可谓“三管齐下”。结果孩子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在一起,于是受到斥责。孩子索性从此不 4 再开口讲话。其实孩子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并不是说,在语言敏感期对孩子进行灌输,孩子就会一下子“出口成章”。就像动作、认知、身高、体重存在差别一样,语言发展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轨道。的确,敏感期内儿童更容易学习一定的技能,但是错过这个时期,并非完全不能再进行相关的学习,只是需要加倍的努力。
蒙特稄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儿童具有创造的本能、发展的潜力,但是这种本能、潜力要依靠他周围的环境才能得到发展。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期, 在这段时间内就要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夸大敏感期的作用。“最初的毫厘之差会导致以后生活中得最大的偏离。一个人可以在并非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环境中生长达到成熟,但他不能生活在一个应该是他的生存的乐园之中。” [11]中国有句古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时期之一,儿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格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以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尽量避免成人在儿童生长与发展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压抑。
其实,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张很明确,那就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物质及心理环境:包括提供适合儿童使用的教室、桌椅、教具等,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敏感的形成期心灵,让他们心灵的花朵自由绽放。这样,精神的胚胎就会顺应着天赋本能,在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他们的生命力充分地和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伸展出白色花瓣接受阳光的哺育、散发出芬芳的花香” [12]。所以,为了孩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我们有必要了解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每一个敏感期,为他们提供发展应有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的思想,是她儿童观的重要内容,是她儿童观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在她的学说中没有哪一部分比之敏感期更重要更具独创性了。在其之前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也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过记述。但是只有蒙台梭利从敏感期的角度展开论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敏感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为早期教育有效地适应儿童的特点发挥儿童的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时至今日,儿童的发展对每个成人来说仍存在着巨大的可变性和极大的神秘感,去探索“童年的秘密”仍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执着一生的目标。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一个人的真正进步都来自于发现和利用以前尚未发现的东西” [13]。
通过学习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更进一步对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有所深入了解。在蒙氏的教育理论与其他教育家的理论比较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幼儿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原著的思考。“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首次对起点有真正的了解”。
第二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第三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_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你知道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该怎么写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第四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悠悠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第五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自由成长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初读孙瑞雪老师的书,总感觉难以理解,因为它讲的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所思考的、理解的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已经忘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我认为孙老师的基本主张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家长、老师要少干预,多理解,使其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与学生接触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书的第八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中讲到“如何学语文概念”。书中讲到要想让孩子建立某个概念,不能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而要让孩子去看实物、去感受、去体会。就像书中所说,成人的东西无所谓对错,但只要他一教育儿童,那肯定是错的,因为儿童拥有一套独特的跟这个世界联系的系统。反思自己的数学课,有时由于觉得麻烦、课堂不好组织、浪费时间,一些本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发现算理的过程就由老师代替,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然有了偏差。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班上有一些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每每提到他们,我的心中没有生气、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同情。这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内容对他来说要比其他孩子困难,计算速度慢,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也困难,尽管他们也非常努力,也有些进步,但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找不到快乐,我想面对学习他们是无奈的吧!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带给他们的只是痛苦。成绩否定了他们所有的努力。在这里,爱能给,自由却给不了。
有时我们会抱怨说某某学生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 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常建议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