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式书名,令我惊奇的是本书的作者,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外国记者。
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许多中国共产党的老将功勋进行了谈话,对于他们的身世背景、革命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描写。他大力夸赞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敬佩他能从一般的出身,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斯诺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老百姓与红军之间,对于各地方的民俗文化、地方政治有了深入的调查。他跟随红军,拍摄完了数十个胶卷,做完了足足十四本笔记,最终从峡北回到北平。
斯诺的语言给我的感觉十分平整,有条理性。没有过多的装饰性词汇与优美的句子,却总能将复杂的事情有条不乱的描写出来。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的在书中描绘了中国革命有血有肉的领导们。在他的描写中,我感到了毛泽东“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了朱德救人民于水火的千钧一线。这不禁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浓浓的敬意。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见了贪婪无知的地主们剥削劳动人民时脸上带着的残忍笑容,看见了数不尽的红军战士在炮火飞扬的战场上勇敢拼杀的场景,这是一本用鲜血染就的历史文集,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红军在铁血中的执着,用自己的血肉垫就新中国的荣耀。我们应该在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感激那些革命先辈的浴血拼搏。
书中很大一部分是对毛泽东生平的描写。斯诺这样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常常熬到深夜两、三点才休息。他仿佛是铁打的。”再一联想我对自己要求之宽松,不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毛主席对于百姓的关注、热爱是十分伟大的。
一幅幅画卷展开,令我激动不已。我感受到了一般的历史书籍上无法带来的东西——自豪。我自豪,我诞生在红军的庇护下。我自豪,我不再由“白军”剥削。我自豪,我生活在如此民主的国家!看完这本书,仿佛收到了来自斯诺的一份大礼——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如今这个物质生活十分富裕的社会,不禁有些疲惫。现在许多落马的贪腐官员与革命时期的干部,简直不能相比。那些大腹便便西装革履的贪腐官员出门开着豪车,随意一顿公款奢侈菜,挥手间是成百上千的民脂民膏。对比革命时期呢?干部们有钱了,和同志们分享;领到好吃的了,叫上农民同志们一起吃;拿到好用的了,拿给同志们先用。
现金的许多贪官污吏,他们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追逐名利。与此同时,他们更丢掉了长征的精神、延安的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崛起固然已是势不可挡,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发展进程中的“蛀虫们”,将严重威胁祖国复兴的大业,拖垮中国巨龙腾飞的进程。
今天,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重新翻出这本经典阅读是非常值得的。重温红军精神,重振无私的精神。一心向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中国,必兴!
第二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六篇
【篇一】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色照耀中国》中,作者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善良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同时,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生平经历,我仿佛亲眼看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付出的艰辛,我知道了“真正的”红军的生活,我还知道了“红小鬼”,我又为那些经历战争和被白军剥削的老百姓深感同情,我“亲身经历”了那次的西安事变……《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前,我对当年的战争一知半解;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我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引用书中“中文重译本序”中胡愈之的一段话:“今天在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日子里,为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
【篇二】
作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他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的呈现在了这本书上。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名党进行狠狠的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加赞赏: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的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还有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以及他们那讲不完的英雄事迹。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四万万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幅幅画卷展开,不带过重的色彩,却让革命先烈们有血有肉的站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有气魄有力量有风度有抱负的领导者,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生活和活力的苏区,了解了一段令我们骄傲自豪的历史。
80年后的今天,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篇三】
这部著作是由埃德加斯诺写作,这位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完成长达七年采访的西方记者。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密面纱。
作者常年跟随于红军共同生活,甚至于许多中共领导面对面交流,也正是因为这样本书的内容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论形态。他站在非常可观的角度,从小人物的小事,不仅反映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状况,更是从侧面的角度表现出红军以及那些遥不可及领袖们的精神状态。
在书中“苏维埃社会”一节中的一部分,令我影响深刻。“中国农民通常最讨厌她自己家庭之外的组织纪律和任何社会活动,当提到这一点时,一些党员大笑起来,他们说中国农民如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民族,---地主或是税务工作,他们没有不喜欢组织和社会活动的。”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谈话的大部分农民看上去都支持苏维埃和红军。他们中许多都是很自由的进行批评和抱怨,但是当问到他们是否喜欢现在这样儿不喜欢过去的日子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带着强调的语气。是的!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你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了对当时人民社会的全新描述。
【篇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
但是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的踏入了这个被蒋介石政府描绘成是充满血腥、暴力、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色区域绝不是国民党政府所说的那样恐怖,正相反,在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熟知,国民党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且讽刺的是,在多次报道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死亡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悬赏对这些人进行缉拿。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篇五】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
比如他形容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迟,便会遍尝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后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声,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他说贺龙是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对周恩来的描写就相对的中规中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一个人。当我想象着毛泽东把湖南不是说成“Hunan”,而是说成“Funan”时不仅黯然失笑。我们不对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其在这过程中犯下过缺点。或许毛泽东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少年的毛泽东很有个性,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大约18岁的时候,他退学但是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并且非常认真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其实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候都很难坚持去上,经常逃课了,更别说,如果退学后还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去学习。青年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
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的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篇六】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第三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_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篇二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篇三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_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篇四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_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的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篇五
《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近代一场壮烈的抗争史。万千血肉筑长城,同仇敌忾中国魂。本书中最令人震撼的章节莫过于长征——一段传奇佳话。
长征之路,艰难险阻,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跨越了十四个省份。在漫漫长路中,自然条件犹如随时出招的暗器,对红军这支庞大的队伍肆意侵袭。红军面临的不只爬雪山、过草地这些看起来简单的行径,终年积雪的山脊寒风刺骨,峡谷大江汹涌险峻。可是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红军战士仍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概。是红军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共同担起了伟大的革命理想。更重要的是,在如履荆棘般的长途跋涉中,在敌人连续不断的围追堵截的紧张情况中,在军队实力悬殊极大的情况下,红军以极富智慧的战术和英勇无畏的勇气节节制胜。虽然在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战士倒下,但长征精神深入人心,又有数以百计的人民加入了这段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以持久不衰的力量拯救了整个中国。
我敬佩红军因为他们把任何物质置于精神之外,他们坚信“一个国家没有独立,民族将前景暗淡”。他们用最实际的行动唤醒千万中国人民,使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黑暗社会底层的农民能够拿起武器,与红军战士一样听从红旗的指挥,为了中华民族的兴亡而奋不顾身地血战到底,这也正映证了中国的人民即便杀戮也不愿低头。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他们在中国的版图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精神撼动人心。
每一位红军战士仅凭一双草鞋一杆土枪,甚至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但有着共同的梦想,于是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我深深为他们而感动。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每当我沉迷于做无用的事时,想一想伟大的先烈,他们用血肉成就了今天的生活,我们应当无比珍惜,从当下开始好好学习,不愧对于每一位革命先烈。
长征精神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红星,正照耀着世界。
第四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军”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熟悉是因为小时候我们就知道有这样一只光荣的军队,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离它又是那么的遥远,甚至有许多问题或话题,我至今都不太清楚。我和它的中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一名叫做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写出来的,他和我一样也有着对红军、革命等关于这类话题同样的问题去探讨,例如: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 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当时中国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想亲自解答这些问题。果真,他这一趟没有白去,他基本解惑了他想知道的所有问题。
我对斯诺这个作者是非常敬佩的,因为他为了破解那些未获解答的问题,竟然不怕危险,不顾生死的来到了中国,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作家都做不到的。而且我认为他是一个特别实事求是的人,他写的这本书每一章、每一篇都没有半点虚假,全都是他亲眼所见的,所以这一本书才让千千万万的读者都感到信服。我们从这一本书还可以发现他的文笔非常的好,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平实生动,通俗易懂。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一处的情感,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由此可见,斯诺是一个观察力极强的人,他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那么细致。这样的记者兼作者怎能不让人感到敬佩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也非常的精彩,让我印象深刻的既不是毛泽东主席,也不是彭德怀司令员,而是那些红小鬼。因为这些伟大的领袖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了解。他们骁勇善战,积极乐观,富有极强的革命主义,相信这些已经是家喻户晓。所以尽管他们在书中依然让我很感动,很敬佩,但却没有那些红小鬼让我印象深刻。
还记得在当时,作者第一次遇见红小鬼时,斯诺叫了红小鬼 “喂”,于是那两个孩子就生了小脾气,可作者自己依然没有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些孩子对他这么的冷淡?然而交通处长李克农却明白了一切,他告诉斯诺可以叫那些孩子“小鬼”或者是 “同志”但是不可以叫他们“喂”。原来那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自愿到这里来帮忙的,而不是佣仆,他们就是未来的红军战士。当作者给他们道完歉时,这些红小鬼却又有一点儿不好意思,完全没有斤斤计较的架子。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完全和这些红小鬼没有办法比较。我有点儿自愧不如,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就连作者也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那些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本书出版后,立刻瓦解了当时外界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并向世人宣告: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宛如一颗光辉璀璨、熠熠生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是这一本书展现了红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甘愿为国家民族牺牲一切的伟大品格,展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血脉与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向心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一、浅谈本书及作者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对这本书以及作者斯诺的评价。是的,就是埃德加·斯诺,这位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完成长达7年采访的西方记者,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作者长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甚至于许多中共领导面对面交流,也正是应为这样本书的内容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他站在非常可观的角度,从小人物的小事件中,不仅反映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状况,更是从侧面的角度表现出红军以及那些遥不可忘的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这是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
二、读后新认识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
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激情。”斯诺自己说道。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对我这种高中落下一大截政治历史的理科生而言,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新的甚至颠覆的认识。
(一)人民
在斯诺的笔下,不管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是红军高大的形象,还是领袖们思想高度都从人民百姓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一体现。而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深刻反映了百姓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书中“苏维埃社会”一节中的一部分令我影响深刻。“中国农民通常最讨厌他自己家庭之外的组织、纪律和任何社会活动。当提到这一点是,一些党员大笑起来,他们说中国农民如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民团——地主或是税吏工作,他们没有不喜欢组织或社会活动的。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谈话的大部分农民看上去都支持苏维埃和红军。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但是当问道他们是否喜欢现在这样而不喜欢过去的日子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带着强调的语气‘是的’。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在谈到苏维埃时常讲‘我们的政府’,这使我感到中国乡村有一种新鲜的凝聚力。”
从我以前的狭窄的认知范围来看,当时的人民一定都思想禁锢且保守,甚至有些木讷。没想到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是对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明。而之后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看好“苏维埃”和“红军”,可以说他们思想觉悟相当高,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坚定不移支持的信念,我想这一点更是当今社会缺乏精神寄托的我们非常欠缺的地方。
(二)红军
说道红军,长征是不得不提的大事件。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
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三)毛泽东
在斯诺的描述下,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毛泽东了。在平日的生活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头衔把真实的毛泽东同志隐藏在了耀眼的光辉之下完美无缺遥不可以。但在听过《毛泽东传》的读者朋友介绍之后,对那个真实毛主席的好奇也随之达到极致,终于在这擦边书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
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
三、个人心得
回看这本书,我读到的是一名兢兢业业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为自己的梦想为解世界之谜坚持7年之久;我读到的是一群思
想开明的农民,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生活在红色苏区中;我读到的是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他们切实为农民解难为人民服务;我读到的是最最真实的毛泽东,他从小就爱跟爸爸吵个不停…他们都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向他们鞠一躬。如今极度膨暴的物质生活从何而来,没有他们的枪林弹雨有现在的高楼大厦么?那么当时他们对建国60周年后的我们又有什么要求和期待呢?我们是不是让他们失望了?在这个文化氛围败坏,精神生活缺乏的今天,当我再回首当年他们的豪情壮志丰功伟业时,心理难免有一些心酸。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斯诺,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