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15:1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第一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说断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以生为本

“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四、注重朗读,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五、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在训练反馈十分钟的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师的片段。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这次教学,因为自己不熟悉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而且缺少教学机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基本落实。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放开声音读、指名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引导学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两个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怀疑的含义。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但要真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论证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这是都是学生自主去思考的;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怀疑能力,怀疑能力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非是以后就不相信书本和权威了,而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要提出理由或根据论证。

最后是通过学生写对朋友的解释,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读写结合可以内化学生的理解,学以致用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写写给朋友的解释,一方面扩展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二、备课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首先是调整教材为我所用。本课是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在科学精神这一重点的体现上前后关连。因此为能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我调整教材,提前教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利于前后贯通,易于整体把握课文和本单元的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是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我一直在苦苦思考。教参和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案例,但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合我意。我反复阅读课文第6节,对冒险论点论证思考进行反复思考、琢磨,直到早上5点30,突破难点的步骤才从头脑里冒了出来。我很欣喜,赶快修改设计,于是才出现了突破难点的以上教学步骤。还有课前导入,我本来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导入,昨天感觉到,既然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从本单元课文教学重点出发或许更好。于是请教了组长赵振萍老师,赵老师认为后一种可能会更好。于是采用赵老师的建议,感觉这样的确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前后联系,利于整体把握。

因为是同题异构课堂教学,所以没机会试讲。为便于今天的教学观摩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我昨天下午请韩芳主任、赵振萍老师、李云老师指导我的教学设计,三位老师非常热情、认真地看了我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这才使得今天的课能比较顺利完成。在此对以上三位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三、教学遗憾

本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意图是引导学生自读、自主、自悟,努力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赶进度,在突破重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足,等待花开的声音耐心还是不够,我感觉老师的话还是多了些。如果让学生充分谈一谈,打开孩子的思维,效果或许会还好。

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法时,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就是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一件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最好的老师。结果却忘记了。好在是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可以课下补上此环节。

当然,此节观摩课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很感谢老师们给我在课堂观察上提出的中肯的建议:比如学生的发言思维还不够发散,教师的鼓励语言还不足,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态度转变的过程理解还不够等等,这的确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执教一节观摩课,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不论是成功还是不足,这都是经验。不期望这是一次成功的课例,如果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反面的教训,使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少走弯路,也值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2

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一方面想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寻找材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时间却很有限。

我在展开第一个环节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学生在概括事情的能力上是有困难的,所以此时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在学生全班交流时我就觉得交流的内容太长,学生难以听过就记得别人的发言,一直觉得“七件事”学生在展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在王庆华老师的指导下,我茅塞顿开,让他们上黑板展示,把黑板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知识点铺得太开了。既涉及概括事件又涉及具体的语句,或许一堂课就把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好。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抓详略得当可以再深入到为什么要详写第六、第七两件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还不够,面铺得太宽,但是不够深入。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3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4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课,我更爱《我最好的老师》了!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是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四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而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能初步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来看,本文在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巩固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而细读本文之后,我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为突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借助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其他的充满着个性与哲理的话语中领会科学精神对于学习与成长的意义。所以,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更为突出,而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一些特色。不过,在布局谋篇上,本文还是有着另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别注重对怀特森先生语言的描写,学生如能紧扣他的语言进行读悟,便能很是容易地体会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又如,文章的开篇还是很有特色,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而文章的结尾也耐人寻味。基于对教材的这种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思索:

一、借助什么来创设情境最为合理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习这类讲述深奥的科学精神的文章来说,极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奥的哲理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必竟,承载着科学精神的事例也必定会因为通俗易懂而导致学生读文兴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是学好本文的关键。于是,我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当时有两套方案:

1、从可能会引起学生兴趣的猫猬兽引出。借助一些资料,再现这一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真切地体会;

2、从文本出发,再现怀特森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产生质疑,然后再读课题,生成疑惑,从而产生对读文的兴趣。在思量再三后,我选择了后则。

理由有三:

1、二套方案异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从文本出发,是借助文本把学生引进一种质疑的氛围之中。显然,文本情境与其他的情境创设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文本情境源于文章本身,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文本,而且这种情境也会随着文本内容的推进,情境也仍会不断生成与发展。这种情境可以至始至终生成于课堂之中,而课文本身与学生都是这种情境的创设者与推进者;

2、利用文中对这堂课的描述,让学生走进怀特森先生的科学课堂,能让学生可以直面怀特森老师,并对怀特森老师这个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入情入境地体会,从而便于学生在这个形象中领悟其宣扬的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而方案1则会暂时丢失怀特森先生的形象;

3、采用方案2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课后的说服他人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不解,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在说服他人中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可以在说服他人时得到语言的训练。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构思。

二、略读课的底线在哪里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语文,哪么我该如何体现略读的教学特色呢?在这里我想引入《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论述: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注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里我无意去分析精读与略读的区别,我也无法用简洁的话语来陈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师》这一略读课的教学应该有什么?

1、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比,本文中怀特森先生的极富哲理的话语,在理解上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理解的方式与途径;

2、关键词句的训练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点应该落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引发学生的品读;

3、突出主线(从怀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种科学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一个主问题(为什么怀特森先生的学生要说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下的两个子问题(怀特森这出人意料的举动的真正目的;怀特森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去读,去悟。哪么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当然还需要各位老师的探讨,更需要专家的引领。

三、人文性这么强的课文,而且在语言的特点不甚显明的情况下,如何来做到“得意得言”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我经历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是让学生在事中明理,还是让学生借人物形象的构建中悟理,或是抓住文中的人文性极强的两句话来说理。

在这堂中,我选择的是让学生在品读怀特森先生的话语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对怀特森这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构建中,去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因为,我以为怀特森希望他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是十分抽象的。如果,直接抓住这两句话展开或进行辐射,都会经历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而这有背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是背弃了这个单元的主旨(以事说理)。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解读第三自然段(直接描述怀特森先生关于考试得零分的解释)作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核心策略。这不仅是因为这段话清晰地把怀特森先生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以形象的语言涵盖其中,更因为这段话有利于学生借助语言构建起怀特森先生的形象。而且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借助语言读懂课文的过程。

其二,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它抛却了传统的以感悟或议论的方式结尾,而是以一件文章作者为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辩解为结尾的。这个结尾有一点戛然而止的味道,给人以深思。在教学中,如果放弃还是颇为可惜的,但如何展开研读,又会破坏其中的韵味。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如果现在让我们重新走进怀特森先生的那堂科学课堂,你还会有当初的那种愤怒和惊诧吗?如果当你听到有人对怀特森先生这种行为的不理解与质疑,你又会说什么?”以写的方式,把这内含其中的深意让学生表现出来,从而也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的咀嚼之后,更成为一次写的训练。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

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尴尬的课堂,失望的孩子——《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是义教版六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孩子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中国人都有“第一情结”和“最后情结”。而我也在想,最后一篇课文如何教,给孩子们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何况这篇课文的内容还和老师有关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他用心良苦,采取不同一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终身受益无穷,让“我们”懂得了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权威。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怀特森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师,同时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一如既往,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讨论。交流的时候:

沉默。

对视。

皱眉,压抑,咬咬嘴唇,深深呼吸。

继续沉默。脑海里闪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笑了,苦笑?讪笑?微笑?无从辨别。

“呵,是不是怀特森老师让你们打开眼界,打心眼里瞧不起我这个老师,不屑跟我交流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稍微轻松过后依旧是沉闷,默然无声,无动于衷。

长长舒出一口气。呆呆地静望。

“休息会,你们大概累了。闭上眼睛,躺在桌上。”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听从指挥。

3分钟后,“起来吧,休息好了没有?”居然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休息好了!”“还没有……”有点吞吞吐吐而且声音很小,但是我准确捕捉到了声音的来源。“那你继续休息会,好吗?”低下了头,无语,但是摇了摇头。

“那好,我们接着上个问题继续讨论好吗?”陆续有小手在向我示意,他们想说话了。

孩子们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看法。

不热闹,不激烈,不深入,没什么见地。失望依旧。不咸不淡。

熟悉的铃声,亲切的铃声,渴望已久的铃声,终于响起。

逃向办公室。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第二堂课。

改变方式,不再交流。哪怕很多东西未竟。

写,写体会,写看法,写愿望。随心,随意。

等待。

看杰作。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怀特森是个好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教学的话就好了,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更优秀的学生……”

“多么希望怀特森老师就是我的老师啊!我们的老师只是一味地让我们读书,背书,做习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老师……”

“这课告诉我们要敢于发问,敢于怀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失望的是他们,失望的是孩子们,失望的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失望的是祖国的未来……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孩子的愿望是单纯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

我的失望对比他们的失望显得渺小。

思绪。

绵长,悠远。

孰之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5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构建好老师的形象,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老师。接着,让学生表演“教师模仿秀”,真切地走近老师的角色,换位思考,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外表、师德、能力等方面写出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层次思考老师这一角色,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并在课堂上一起分享。

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教师从老师的角度,从生活、工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换个位置,如果你作为老师,你的烦恼会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老师的快乐与烦恼,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老师,并对于学生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

通过一个平等的平台,让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化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让老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更好的沟通,并把之前学习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运用在师生交往上。

如果能积累一些有关师生交往的视频片断,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效果会更好,更活跃,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6

【教学片断】

师:“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同学朗读,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经常有出其不意的举动。

师: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检验。

(相机理解“侃侃而谈”)

生2: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而且,惊讶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相机理解“目瞪口呆”)

生3:“关于猫猬兽的一切,……还应该得分不成。”

生4: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生5: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

……

师: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同学交流。

生: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经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考虑和论证。

师:怀特森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同学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同学交流。

生1: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考虑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2: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生3:然而,……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权威。

……

【课后反思】

《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同学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考虑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考虑。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同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考虑:“‘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经常有出其不意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同学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小朋友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同学的独立考虑,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小朋友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同学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同学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身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假如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学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干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干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利,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7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使文中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环节:感情、悟情、品情。在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感情),知道蔡老师是个温柔,慈祥,爱学生的老师之后,让学生深入地去感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与关爱(悟情)。以一个问题引领全文“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深厚?”

一、抓重点词句理解。

学生在体会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有些句子学生体会不太深入,便采用换词、删词等手段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例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删掉“从来”“仅仅”“好像”比较句子发生的变化,学生便不难体会到老师那种爱生如子的真切情感。

二、抓矛盾点进行理解。

最令作者难忘的事情是“排解纠纷”一事,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我抓住文中的矛盾点,“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他,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一件小事却占据我的心灵,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一件小事,而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个小训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老师会在信中怎样安慰和鼓励他?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在体验中体会情感。“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更能表达孩子们真挚的感情。

三、拓展阅读,学习叙事与抒情写法。

让同学们再对课文进行品味鉴赏,找一找文中抒情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在赏析前或赏析后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这样,一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才学生便深深根植在了学生脑中,那份血浓于水的师生情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引导不够具体;由于时间紧,很都细节的处理过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以上几方面改正,力争让语文教学有一个新的起色。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8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9

我讲的这一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魏巍写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选取七件具体的小事,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之所以选这一课,是因为这些学生来到初中,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篇课文内容深刻,难度加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感受到师爱的伟大,体会到那份情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在写作技巧上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选材和详略的安排。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掌握生字和生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包括着几部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整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我就这节课作一下反思:

一、反思可取之处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品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在每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应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

第一步是情景导入。

我联系学生的学习经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从小学到初中肯定有很多老师。我让学生闭眼回忆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再回忆有哪些事情值得你回忆。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有属于自己的《我的老师》。最后导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下面学习这一课开个头。

第二步是检查预习,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重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这样使老师教的主动,学习目标集中。学生课下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减少课堂教学容量,抽出大部分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地朗读,我设计几个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那令人向往的童年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陶醉其中,感受师爱的伟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步是重头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并归纳课文中的七件事,然后拟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进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学有所得。这个环节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登台亮相,积极发言。这个环节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机会均等,学习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第五步是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

这一步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也是检查这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定。

二、反思不足

每节课优劣兼备,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没有按预定安排完成。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记叙七件事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和课文的层次,理解的不够深刻。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好处在哪儿。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没有更好地突出重点,没有到预期的目的。过多的时间用在字词和背景介绍上,导致用在重点环节的时间少了。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环环紧扣,每个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可以临时调整,例如,自主学习部分,完全可以放在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课前就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上才能把主要的时间用在对事件的归纳和详略安排上,这样重难点就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总之,教学反思是为了找准教师的位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准他们的位置。这样做,更加有利于老师照镜子,扬长避短。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0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

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

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1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2

教完《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有点感受一直想写下来,今天总算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一下了。这篇课文结构清晰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课文主要通过写我的科学课教师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式,表达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要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同学们共同完成课后的小练笔,这道题目的要求是: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来。

收作业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不是与这位好老师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学们的小练笔。心也随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学所写的内容如出一辙,他们全都希望老师能和自己交朋友,说知心话,放下老师的所谓的尊严,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学的那几句话:“我希望老师每天都能面带微笑,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我希望老师能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我希望老师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别精神。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呀!”

原来,同学们希望能与老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看来我与这位好老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3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开课,与学生做了近距离的心灵沟通:“同学们,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只见学生们略做思考状后说:“把我们当朋友,不随意奚落同学,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是我们同学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知道了“最好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后,也就为我后边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这算好老师吗?”随即,我在堂课上顺势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教研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1.扎扎实实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把生字教学落在实处,认读生字时的同桌互查,保证人人识字要保底,提出读不准的字重点讨论记字方法,真正学会生字,会学生字,不走过场。课堂板书让学生跟写,都对学生识写字也大有裨益。

2.简简单单教语文:关注学生特点,教学难度把握恰当。因为是二年级上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理解的深度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不人为拔高学生的理解,不强求学生能够一次回答到位,注重缓评价、积极评价。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年人在读这篇课文时,会读出很多东西:居里夫人的平和谦虚,老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才华成就与品行等等,但孩子就是孩子,老师的理解再深刻、再丰富也只是老师的,孩子天真的小脑袋里还思考不出过于深奥的思想,学生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老师的尊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就可以了。本节课也没有采用课件,因为居里夫人的肖像挂图平时就在走廊的墙上挂着,拿下来一看就可以了,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写到班班都有的小黑板上更方便。而导入时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学生完全可以了解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了解人们对她尊敬的心情,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本分分练语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明白了才会记,才会用;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感受,并通过朗读表达;针对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特点,先原文填空,引起注意,再设计说话练习,先观察表演,再同桌练说,标准不高,难度不大,但学生收获的是实用、基本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不足之处:

1.说话练习的不够充分,应该再请一名同学说说。

2.提问的面还有些窄,虽然在同桌读字、同桌连说等环节中保证了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也给了大量的读字读词读课文的机会,但单独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叫到两次,甚至三次,而有些同学一次也没站起来过。

改进之处:

加强学习!一是学习专业知识,比如课堂上学生提到的“席”字如何识记,现在查阅资料得知:席——“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如果课堂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简单讲讲,孩子们一定会牢牢记住。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的修炼,内心的修炼,一方面掌握一些调控课堂和自我调节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修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真心。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

今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堂结构特别清晰:复习字词导入新课,跟魏巍学习谋篇布局,跟魏巍学习遣词造句,跟魏巍学习感谢师恩。结尾插入林妙可的歌>。当林妙可甜美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读完自己创编的诗句,下课铃正好打响。整堂课,孩子们投入,老师开心。

这些创意,是我跟湖南岳阳的卢望军老师学的。可以说,她是我的老师。这个小女子,年纪不大却有教育的大情怀大智慧,连王君老师也赞她是少有的聪慧和勤奋,自己的新书也请她来做序。我读王君,李镇西,王开东的次数竟然越来越不及她。她的思想如夜空,笔尖如清泉,创意如春笋,让人百读不倦。她的博客,就如我的邻居,经常进去串个门,随意自然不可或缺。她的课例和经典语句,我像一个学生那样摘抄在笔记本上。望君如师,给我智慧。

讲课时,有些孩子的想法超越我,是我没想到的。比如,课文中师生交往的七件小事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我预设的答案是:不可以,这些事是按照由略到详,由课内到课外,由平常到假期,学生对老师感情逐步加深的顺序写的。但是孩子们又答出了前几件事是老师爱我们,第五件和第七件事是我们爱老师,先有老师爱我们才有我们爱老师。是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还有两个孩子说可以,把第七件事放在开头写,就行成了一个倒叙,会引起悬念:为什么孩子会梦中寻师?然后再写前几件事也顺理成章。是啊,这也是可以的啊,只是魏巍采用了顺叙而已。再比如,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最近留的作业是对英文字母进行联想,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是头脑僵滞的我万万想不到的。从思维活跃的角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学生为师,给我力量。

身边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不计得失的对待工作,不怨不悔的解决问题,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活,他们的坚韧和大度激励着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那些素不相识的天涯海北的语文湿地的同行者,他们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编辑文章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了心中的芳草地不远几千里自费去成都相会,他们互助互爱相扶相携的精神时常感染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还有那么多素未谋面或者萍水相逢的人,他们或者给我做人的教育,或者给我生活的启迪,他们何尝不是我的老师呢?

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也将成为我记忆天空里不褪色的“蔡云芝“。

第三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如何让小组合作行之有效?

郑晨

本节课总共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要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第二个环节,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第三个环节,从文中找到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其中,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花时最长。本环节总体效果十分明显,学生能主动参与讨论,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而且在展示中,我适时穿插预习中的疑问进行适时答疑,让学生产生了一些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在朗读、个人读、多人读的读一读、品一品形式中,学生有了更多的体悟。

但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大多数小组的讨论交流知识很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没有质疑、追问,感觉只是一个走过场。而且每位成员都不太关注别人给出的观点,只是陶醉于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我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建议他们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时,没有人愿意放下手,抢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小组的讨论及展示需要文字记录,如果在小组讨论中能够适时地指派一员记录员,让记录员记录小组的讨论理由。同时,在展示中,教师在黑板上随即写下各小组的发言,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发言,一方面可以展现文本的重点知识,但是我在当时的情境下未曾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在黑板上呈现一下,让学生做做笔记,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第三,时间安排不当,第二环节耗时太长,学生重复回答的次数较多,导致分析情感的环节太过仓促,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通过板书展示学生回答以及教师注意用时等方式避免。

另外,李琳老师还提出了“如果能在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环节多一些精辟的点评,如‘这个小组同学真有智慧’、‘这位同学见解独特,而且表达流畅’,调动一下课堂,气氛会更热烈。结尾,时间较仓促,第四环节有些小遗憾。”这些都是值得我在今后的小组合作授课中思考的问题。

小组合作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讨论当中学生如何记录,如何确定代表发言,如何展开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生生交流而不局限于生问师导),这些问题都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行之有效。

第四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一:《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学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

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篇二:《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

大丰堆镇中学 李静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篇三:《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咸丰县民族中学 彭爱华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在新课之前我给学生放了一首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在听歌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听完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可能不少老师都给我们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爱或恨,或亲近或畏惧。但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如果把他(她)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结合工具书对本文的重点字词进行正音、正意。通过自读、点读、跳读等方

式感知蔡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蕴涵的深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对蔡芸芝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到了一定的锻炼。这一节课也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学习的进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这一节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习惯性为题提出之后就等待着老师的答案。

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字词本分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读的环节很少,很多同学没有亲自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最后面的介绍你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也仅仅只有两个同学说了之后就没有时间了。本节课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变得赶、紧、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将不断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篇四:《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辉发城镇中学 刘 翔

这一次讲课比赛,我选择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魏巍写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俗套,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是考虑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结构太复杂,内容太深刻的文章他们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且在开学初他们的第一篇作文写的是《我的语文老师》,所以对于这篇文章他们应该会更好地理解,也能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篇回忆性散文,通篇结构疏密相间,取材巧妙,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作为学生写人物,尤其是回忆老师一类作文的典范。选择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师生的那份情感,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能借此加深对自己老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收获和借鉴,尤其是学会如何选择文章素材以及记叙的详略安排上。

这篇文章我设计的是两课时,而这次比赛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归纳文中主要事件并体会作者记叙的详略安排的好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部分——预习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品读。整个环节的预想应该都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并且紧跟课程目标要求去走的,可是良好的预想落实到实际的讲课中却出现了重大的败笔,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自己,下面,我就这堂课作以下反思:

一、思可取之处:

这堂课主要突出了学生的学,从结合导学案的自主预习到实际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无一不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的自主地学习,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都能够从中学有所得。在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了新课改中一直强调的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地位。

在默读——自主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学会默读,学会在默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其实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会读,为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做好基础准备。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寻找并归纳文中的七件事情,拟小标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拟标题是稍稍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拟,那也许有些困难,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好学生的提示和帮助下,也会有所收获。

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这个环节学生的确很好地解决了学案中的问题,准确地找到了这七件事,并且都拟出了恰当地标题。最主要的是这个环节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连那些基础较差,平时几乎一说回答问题就低头,胆怯的学生也在积极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个环节中的问题设臵,难易结合,并且紧跟教学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定。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符合学生的学情与实际。

二、思不足:

每堂课都是好坏兼具的。我的这堂课,毫无疑问,明显是失败的,最大的败笔就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没有讲完。本堂课一共应有四个部分,课文讲解学习有三个主要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个环节,第二个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找出七件事并拟小标题,可是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体会记叙七件事情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其实是没有解决的,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匆匆地讲个大概,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如此安排的好处在哪儿,而且我在这时的教学语言也开始没有了条理,也是有些着急的缘故。第三个品读环节,还有后面的课堂作业——说一说,写一写根本就没有讲。

反思失败原因,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或者说还是没有很好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导致这堂课前松后紧。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对学生的预习检测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上,这些因为提前发了学案,学生都提前预习和了解了,在课堂上应该只花少量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到解决后面的教学重点上。

对于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也没有掌握好节奏,一味地迁就学生,学生站起来没话说时,我仍然等着他回答,这时候应该立即叫别的举手的学生回答节省时间的。

课堂环节安排还需要灵活变通,例如发现时间有些紧张,不够用时,我仍然固执地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又耽误了许多时间,这个时候就应该随机应变地改变教学方法,或者省略朗读部分直接小组活动,或者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整体把握下,接着小组讨论的。在这个环节,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总是希望面面俱到,希望能够一层不变,完美地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最终却造成这堂课出现严重的失误。

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除了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导致出现这个错误,我想深究起来,一是刚刚开始教语文,经验不足,实际教学太少,尤其是这样的公开课,二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深刻,没有备好课,导致整堂课的设计太求全面,而忽视了点的解决,也就是对重难点的把握还是不够准确,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了,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突出。甚至我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些环节其实也是可以作适当调整的,例如自主学习部分,完全可以都归到学生的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课堂上将主要的时间都花在对事件的归纳以及详略安排,还有从事件的记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上,这样重难点就突出了,而且教学的主要任务也能完成了。

此外,虽然这堂课中体现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地位,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我仔细想想,其实学生的学,仍然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教师设计的这个圈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总是依赖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他们来解决教师的问题,如果单给一篇文章,让他们自发地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他们就不会了。这点让我觉得,教师在平时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将不断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篇五:《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法:

(一)理清课文脉络,搞清课文写了几件事。

(二)给每一件事一个小标题。

(三)逐段讲解,分析每一件事,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1、每一件事讲什么?(老师在课上假装发怒)

2、哪里看出教师是假装发怒。

3、同学们为什么笑?教师为什么笑?

4、读读句子体会,看哪些词要读突出。

5、狡猾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6、齐读这一节,看看如何读语速、读调?

7、归纳。

(四)用以上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三??几件事。

(五)归纳中心。

我觉得以上教学过程,尽管已注意到问题含量、问题深度,对事件的中心把握到位,层次也清楚,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变序教学在这课中的教学中的运用。

(一)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事??

(三)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生说出了7件事)

(四)自己选择一件特别感受深的事,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具体事,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引导说说其他几件事。

(六)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师生友爱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三、通过变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心的领会,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

总之,变序学习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它是语文自主学习的一条好途径。

《示儿》教学反思

——宋云

《示儿》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上完这课之后,我感觉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备课之前,忽略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

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一篇课文有课文的眼睛,那叫文眼,一首词有词的眼睛,那叫词眼,一首诗有诗的眼睛,那叫诗眼。今天,当我们再来读这份沉甸甸的遗嘱的时候,读着读着,有一个字会突然得跳到你的眼前来,那会是哪一个子呢?

我在预设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学生除了选择“悲”字,根本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可是,在课堂上的情形却出现了两大阵营,一部分学生说是“但”字,一部分学生说是“悲”字,并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来,这是一个绝好的引领学生理解是个主体的机会,由于我事先没有做好预设,面对突如其来争论我就有点被动了。最后,我只从语法的角度给学生做了:讲解“只”是个副词,“悲”是个形容词,而副词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由于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对下面内容的学习。

而后我又想到,在处理“悲”和 “只”这个问题的时候,可结合的陆游的《卜算子学生加以引导。我觉得这个处理方法是很值得考虑的。

咏梅》中的“愁”字来对

第五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基本落实。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放开声音读、指名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引导学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两个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怀疑的含义。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但要真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论证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这是都是学生自主去思考的;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怀疑能力,怀疑能力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非是以后就不相信书本和权威了,而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要提出理由或根据论证。

最后是通过学生写对朋友的解释,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读写结合可以内化学生的理解,学以致用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写写给朋友的解释,一方面扩展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二、备课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首先是调整教材为我所用。本课是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在科学精神这一重点的体现上前后关连。因此为能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我调整教材,提前教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利于前后贯通,易于整体把握课文和本单元的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是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我一直在苦苦思考。教参和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案例,但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合我意。我反复阅读课文第6节,对冒险论点论证思考进行反复思考、琢磨,直到早上5点30,突破难点的步骤才从头脑里冒了出来。我很欣喜,赶快修改设计,于是才出现了突破难点的'以上教学步骤。还有课前导入,我本来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导入,昨天感觉到,既然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从本单元课文教学重点出发或许更好。于是请教了组长赵振萍老师,赵老师认为后一种可能会更好。于是采用赵老师的建议,感觉这样的确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前后联系,利于整体把握。

因为是同题异构课堂教学,所以没机会试讲。为便于今天的教学观摩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我昨天下午请韩芳主任、赵振萍老师、李云老师指导我的教学设计,三位老师非常热情、认真地看了我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这才使得今天的课能比较顺利完成。在此对以上三位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三、教学遗憾

本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意图是引导学生自读、自主、自悟,努力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赶进度,在突破重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足,等待花开的声音耐心还是不够,我感觉老师的话还是多了些。如果让学生充分谈一谈,打开孩子的思维,效果或许会还好。

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法时,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就是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一件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最好的老师。结果却忘记了。好在是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可以课下补上此环节。

当然,此节观摩课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很感谢老师们给我在课堂观察上提出的中肯的建议:比如学生的发言思维还不够发散,教师的鼓励语言还不足,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态度转变的过程理解还不够等等,这的确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执教一节观摩课,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不论是成功还是不足,这都是经验。不期望这是一次成功的课例,如果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反面的教训,使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少走弯路,也值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2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是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四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而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能初步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来看,本文在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巩固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而细读本文之后,我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为突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借助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其他的充满着个性与哲理的话语中领会科学精神对于学习与成长的意义。所以,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更为突出,而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一些特色。不过,在布局谋篇上,本文还是有着另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别注重对怀特森先生语言的描写,学生如能紧扣他的语言进行读悟,便能很是容易地体会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又如,文章的开篇还是很有特色,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而文章的结尾也耐人寻味。基于对教材的这种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思索:

一、借助什么来创设情境最为合理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习这类讲述深奥的科学精神的文章来说,极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奥的哲理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必竟,承载着科学精神的事例也必定会因为通俗易懂而导致学生读文兴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是学好本文的关键。于是,我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当时有两套方案:

1、从可能会引起学生兴趣的猫猬兽引出。借助一些资料,再现这一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真切地体会;

2、从文本出发,再现怀特森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产生质疑,然后再读课题,生成疑惑,从而产生对读文的兴趣。在思量再三后,我选择了后则。

理由有三:

1、二套方案异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从文本出发,是借助文本把学生引进一种质疑的氛围之中。显然,文本情境与其他的情境创设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文本情境源于文章本身,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文本,而且这种情境也会随着文本内容的推进,情境也仍会不断生成与发展。这种情境可以至始至终生成于课堂之中,而课文本身与学生都是这种情境的创设者与推进者;

2、利用文中对这堂课的描述,让学生走进怀特森先生的科学课堂,能让学生可以直面怀特森老师,并对怀特森老师这个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入情入境地体会,从而便于学生在这个形象中领悟其宣扬的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而方案1则会暂时丢失怀特森先生的形象;

3、采用方案2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课后的说服他人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不解,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在说服他人中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可以在说服他人时得到语言的训练。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构思。

二、略读课的底线在哪里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语文,哪么我该如何体现略读的教学特色呢?在这里我想引入《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论述: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注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里我无意去分析精读与略读的区别,我也无法用简洁的话语来陈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师》这一略读课的教学应该有什么?

1、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比,本文中怀特森先生的极富哲理的话语,在理解上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理解的方式与途径;

2、关键词句的训练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点应该落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引发学生的品读;

3、突出主线(从怀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种科学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一个主问题(为什么怀特森先生的学生要说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下的两个子问题(怀特森这出人意料的举动的真正目的;怀特森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去读,去悟。哪么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当然还需要各位老师的探讨,更需要专家的引领。

三、人文性这么强的课文,而且在语言的特点不甚显明的情况下,如何来做到“得意得言”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我经历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是让学生在事中明理,还是让学生借人物形象的构建中悟理,或是抓住文中的人文性极强的两句话来说理。

在这堂中,我选择的是让学生在品读怀特森先生的话语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对怀特森这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构建中,去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因为,我以为怀特森希望他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是十分抽象的。如果,直接抓住这两句话展开或进行辐射,都会经历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而这有背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是背弃了这个单元的主旨(以事说理)。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解读第三自然段(直接描述怀特森先生关于考试得零分的解释)作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核心策略。这不仅是因为这段话清晰地把怀特森先生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以形象的语言涵盖其中,更因为这段话有利于学生借助语言构建起怀特森先生的形象。而且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借助语言读懂课文的过程。

其二,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它抛却了传统的以感悟或议论的方式结尾,而是以一件文章作者为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辩解为结尾的。这个结尾有一点戛然而止的味道,给人以深思。在教学中,如果放弃还是颇为可惜的,但如何展开研读,又会破坏其中的韵味。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如果现在让我们重新走进怀特森先生的那堂科学课堂,你还会有当初的那种愤怒和惊诧吗?如果当你听到有人对怀特森先生这种行为的不理解与质疑,你又会说什么?”以写的方式,把这内含其中的深意让学生表现出来,从而也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的咀嚼之后,更成为一次写的训练。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3

《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鲁国大司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对音乐的理论说明,他要求音乐和谐、纯粹、清晰。孔子不只仅认识到了音乐是对实际的摹仿,同时也注意到了并不是对实际的自然摹仿,而是要求对实际进行艺术概括。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纯粹和谐”。

《我当老师》就是这样一首天真的歌曲,表达了一个小主人公对“当老师”的有趣实践。

千年前的孔圣人已经意识到: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只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需“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为人生而音乐” 是音乐课堂的远程目标,从近处点滴做起,为远方的理想服务,是音乐课堂“投入不问回报”的事实和有效地价值。

一、读小诗的改进

“小鬼当家”第五单元的开头语,很适合小朋友的心理“胃口”:我能做点啥?你快猜一猜,扫地洗衣钉扣子,小鬼当家人人夸。

在其他班级,让学生按节奏朗读这四句,觉得结束感不强,有戛然而止的不适感,所以重复了最后三个字——“人人夸”。在做课件的时候加了进去。

二、“乐以发和”

“和谐”成为当代的`最强音,课堂也求和谐。但课前十分钟,课件还是出了点小问题。电脑开机后,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说装置了一个什么程序我匆忙中没有记住,然后再打开昨天调试时非常正常的课件,糟糕!其中的视频竟然无法播放,于是只好重新插入视频,眼看上楼去带学生来音乐教室来不和了,早早来准备听课的徐雪红老师主动说“我去帮你带下来吧!”真的心里是感激不尽,在此感谢善解人意、“救”我于“水火”之中、笑靥如花又倩声如银铃般悦耳的徐老师——谢谢!

原本想让学生下楼来音乐教师的时候,顺便带些凳子下来,给听课的老师坐,可是因为课件故障的关系,搞到铃声响的那秒钟才“排除险情”,所以造成了课堂凳子“紧缺”的状况,在此道歉——sorry!

三、“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提出人的品质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他说假如一个人没有仁德,那又怎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呢?”

在听课老师的众目睽睽之下,我和二2班的小朋友度过了一节“难得和平”的音乐课,那个我研究课题中的“问题小孩”小潘同学,迫于“听课”这种氛围的压力,所以“水火相融”的“现象”让我很欣慰:终究是个聪明的小孩啊!可造之材!歌唱中,小潘同学的声音逐步融入了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和全班同学不必如平时般为潘同学的随性而行的捣乱行为而承当无可奈何中的“殃和池鱼”的后果。是听课老师带来的“人气”让“问题小孩”今天表示“例外”让课堂顺利进行。小潘表示了自身的“仁”,对我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四、宽容胜于苛求

“歌者直己而陈德”。这节课,虽然没有占据“天时”优势,气温转冷,让教室中咳嗽一片确实让我有些小小的沮丧,但“人和”让我的感动一直在加分。

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风、湿的当口,冷风夹杂着回湖水的潮湿,教室里一咳就是一大片。当我课堂上初次听到那压抑的一片咳嗽声,就在后悔时间选的有点不妙。于是为了不让咳嗽来破坏歌声的音响效果,出了个下策:“当你咳嗽了,你干脆停下来,不要唱了。”但是在“公开课”的氛围下,我发现几乎没有小小朋友停下来真正不唱了,休息了,都在尽力配合我的要求。咳嗽的小孩,只停了以秒来计算的实间,然后又跟上大部队的脚步。所以想想自身有一点点残暴。

五、音乐课堂以外的故事

这节音乐课上的表示,以至于我在2班的下一节美术课上,有“说话不算话”的“心太软”行为。

上节美术课结束时候已经确定要“惩办”,因为两节课完成一张画,但是画画时候总有小孩在讲话,影响画画速度,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小朋友没有完成作品,所以吃批评了。

但是上完公开课的第二天,我走进教室,想到咳嗽了还“捧我的场”,批评他们真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心软:想到你们上节课,那么认真的配合老师,咳嗽了,还在唱歌,所以这节课,不忍心再骂你们,惩办你们了。但是你们以后的美术课,画画时候应该少讲些废话,认真些画画,对自身画画的要求高中一年级些,不要怕难,一味追求简单省力。你们唱歌时候那么活泼聪明,相信你们动脑筋了,画画也会很出色的。

于是,再给五分钟,完成上次的画,再画今天的作业,教室里,出奇的恬静,没有小家伙再交头接耳。画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五、春天的氛围

音乐的表示,是需要内心的热情。让学生对音乐充溢兴趣和热情,并乐意把上音乐课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音乐”上,二不是浪费在发呆等颓废的事情上。并在动脑中找到乐趣,在应约中体会到想象的愉悦,让课堂出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4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

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5

下周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期末复习已接近尾声。细数我的期末复习的历程,我有着太多的感触。

“临时佛脚”抱不得

作为一名新教师,今年又执教了两个年级的数学课。其实,我和学生一样,课本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每天要备两份教案,再加上新的工作环境,不一样的工作流程,有限的精力和经验,使我在最开始的两个月走了不少弯路。

所以,在这段复习时间内,我开足马力,准备弥补之前的缺憾,但短短的时间内,难免忙得手忙脚乱,还导致我和学生们压力巨大,看来功夫还是要下在平时。

首先,我要充分备课,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上成功突破重难点,要反复强调、练习;其次,重视每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课,要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再次,平时细心批改孩子的作业,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以前我批改作业总是仓促,认为让孩子知道对错即可,其实,孩子的每一份作业,既是对他今天的学习成果的最真实的回答,又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让我看到孩子的薄弱点,又让我知晓了自己的不足,我要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再反馈给学生。

“题海战术”要不得

期末复习,铺天盖地的卷子扑面而来,我也唯恐孩子漏掉了哪些“必考题”,总是希望孩子多做试题,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成绩优异的孩子进步显著,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依然不知所云。

我想,复习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梳理知识,帮助孩子温习功课,建构知识网络;第二,突破薄弱点,在复习过程中,要将学生那些“易错题”、“难题”讲清,讲透,一举突破。

多一把尺子

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我“恨铁不成钢”的学生,苦口婆心辅导了很长时间,却见效甚微。

再耐心一点吧。细想一下,其实,成绩不过是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而已,我何必拘泥于此呢。

孩子,只要你在努力学习就好!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好!

孩子,细心再细心

大家都说数学是一门讲究严谨的的学科,的确有太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因看错题、抄错数、计算错误而马失前蹄,与理想失之交臂。

所以,在每次测试前,我都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孩子,不要慌张,冷静下来,细心一点,再细心一点……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期末复习,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压力山大,又值隆冬季节,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锻炼,作息合理,保持愉悦的好心情,毕竟,有一个好身体,才能高效工作,事半功倍,才能在漫漫育人之路上走得更为久远。

加油!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6

初一年(4)班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片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为片区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研讨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老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我的`老师》反思》。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她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型,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了一个“心”中)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多么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听课老师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开课,与学生做了近距离的心灵沟通:“同学们,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只见学生们略做思考状后说:“把我们当朋友,不随意奚落同学,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是我们同学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知道了“最好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后,也就为我后边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这算好老师吗?”随即,我在堂课上顺势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教研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8

我讲的这一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魏巍写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作者选取七件具体的小事,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之所以选这一课,是因为这些学生来到初中,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篇课文内容深刻,难度加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感受到师爱的伟大,体会到那份情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在写作技巧上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选材和详略的安排。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掌握生字和生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包括着几部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整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我就这节课作一下反思:

一、反思可取之处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品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在每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应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

第一步是情景导入。

我联系学生的学习经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从小学到初中肯定有很多老师。我让学生闭眼回忆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再回忆有哪些事情值得你回忆。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有属于自己的《我的老师》。最后导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下面学习这一课开个头。

第二步是检查预习,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重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这样使老师教的主动,学习目标集中。学生课下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减少课堂教学容量,抽出大部分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地朗读,我设计几个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那令人向往的童年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陶醉其中,感受师爱的伟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步是重头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并归纳课文中的七件事,然后拟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进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学有所得。这个环节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登台亮相,积极发言。这个环节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机会均等,学习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第五步是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

这一步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也是检查这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定。

二、反思不足

每节课优劣兼备,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没有按预定安排完成。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记叙七件事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和课文的层次,理解的不够深刻。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好处在哪儿。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没有更好地突出重点,没有到预期的目的。过多的时间用在字词和背景介绍上,导致用在重点环节的时间少了。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环环紧扣,每个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可以临时调整,例如,自主学习部分,完全可以放在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课前就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上才能把主要的时间用在对事件的归纳和详略安排上,这样重难点就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总之,教学反思是为了找准教师的位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准他们的位置。这样做,更加有利于老师照镜子,扬长避短。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

2.情感目标: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3.行为目标: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认识和理解教师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学生现状分析:课前对三年级50名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100%的学生知道尊敬老师,但对于为什么要尊敬老师,老师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认识较浅。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老师教育我成长》的真实事例

2、准备电教设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3、准备照片、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照片里都有谁?在做什么?

生:这张照片是我们刚入学时,老师在校门口迎接我们。

生:这张是我们一年级在入队仪式上宣誓。

师:谁带领你们宣誓呀?

生:大队辅导员刘老师

师:对,再来看看

生:这张是我们班和三年二班拔河比赛,何老师给我们当裁判。

生:这张是高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吹竖笛。

师: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育下,同学们在各方面都大有进步,茁壮成长起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师教育我成长》(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学文明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9页,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遍课文(自读、与同学分段读、大声读、默读……)

学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地很认真,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你第一次走进校门见到老师的时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有知识,衣服特别整齐

生:严肃、认真

生:不象想象的那么可怕,挺和蔼的

生:说话声音响亮、做事有条理

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是不是也象课文中的小朋友?

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交给老师走了,我心里也很害怕

生:我开始也紧张,可是看见老师冲我们笑眯眯的就不紧张了

师:你还记得从你成为小学生以来,一共有多少老师教过你吗?

生:很多,记不清了

师:是的,从同学们走进学校的大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我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包含着老师们的心血。下面谁来读一下课文中的小诗?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诵

师:正象诗中描写的那样,老师把一个个爱哭的孩子,教育成有知识懂道理的.人。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竞选中队委中落选了,当时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委屈、没面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班主任周老师一边给我补课一边对我说“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听了老师的话,心里暖暖的,从那以后,我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五年级时,我又一次当选为中队长。直到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我的耳边就会想起老师对我说地那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相信你们在与老师的接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下面大家先在小组内每人讲一个老师教育自己成长的真实事例(如果没有可以不发言),然后进行评议,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参加《老师教育我成长》故事会。

学生自愿结合成4个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巡视。

由课代表宣布:《老师教育我成长》故事会现在开始!

生:王老师刚接我们班时,我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王老师问我:“是害怕吗?”我点点头说:“怕答错”。从那以后,王老师下课都不回办公室休息,与我聊天。慢慢地我与王老师熟悉了,感觉特别亲近,也就不怕了,上课发言声音特别响亮。

生: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体育课上,没按老师规定的地方打排球,不小心把校办厂的玻璃打破了,心里怕极了,体育李老师赶快跑过来和我们一起收拾碎玻璃。然后对我们几个人说:“放学后来找我”。我们几个人想:这次非请家长不可。放学后,我们几个人来到体育组,李老师说:“跟我走。”我们几个跟李老师来到玻璃店,李老师花钱买了玻璃又带我们回到学校把玻璃安好,还给我们讲了不遵守秩序的严重后果,我们几个人看李老师吃力地安装玻璃的样子,别提有多后悔了。

生:有一次,我上数学课忘记带书了,沈老师没有批评我,还把自己的书借给我。我心里很感激。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认真整理书包,再没有忘记带书。

生:有一次下雨,我没带雨伞,站在学校门口焦急地等妈妈来接我,传达室的老师看到了,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我。

生:我平时学习不认真,成绩就不太好。前些天,又发高烧,连续几天没有到校上课,功课落下很多,王老师用中午休息时间到我家看我,给我补习功课,现在我病好了,一定好好听讲,不让老师操心了。

生:我们家生活条件不好,我穿的鞋是亲戚送的。记得,二年级春游时,我的鞋子不合适,走路总是往下掉,孟校长一路为我提鞋,还抱我走了一大段路。我真感激她!

生: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都带饭在学校吃,迟老师怕我一个人在教室吃饭寂寞,经常端着自己的饭到教室陪我一起吃,有时还跟我下棋、聊天。我感觉特别快乐。

生:我是外地转来的学生,没有学过英语,学起来很吃力,发音总是不准确,又怕同学笑话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杨老师鼓励我说:“男子汉,怕什么,你能行!”还经常给我补课,现在我的英语有了明显进步。

3、激情导行

师:同学们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是多么感人,我们的老师用爱心、用行动哺育我们成长,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板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呢?

生:我们应该尊重老师。

生:我们应该热爱老师。

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让老师生气。

生: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生:我们要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

生:我们要向老师学习,做一个有知识,品德高尚的人。

4、老师总结:是的,我们应该尊重老师(板书)我听了同学们的话很感动,我一定把你们对老师的深情,转达给全校的每一位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健康的成长,你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给老师带来快乐和幸福。希望你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快快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学生鼓掌

课代表宣布:《老师教育我成长》故事会到此结束!

5、老师布置作业:

一、阅读《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课文

二、实践活动:

1、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负责组建11个小组,分别采访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一年级组、二年级组、三年级组、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六年级组、课任组、校办厂的老师们,写出调查访问计划。

2、各组制定计划(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讨论交流

4、课代表宣布采访方案

三年一班调查访问方案

时间 本周内 地点 本校 内容 了解在校工作人员工作情况

人员安排

第一小组 校长室 第七小组 二年级组

第二小组 教导处 第八小组 三年级组

第三小组 总务处 第九小组 四年级组

第四小组 校办厂 第十小组 五年级组

第五小组 科任组 第十一小组 六年级组

第六小组 一年级组

5、老师提出活动要求:遵守采访时间,讲礼貌,认真观察、详细了解在学校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的工作情况,并做好记录。下节课分组汇报。

板书设计

老师教育 尊 重 学 生 的 成 长 离 不 开

我成长 老 师 老 师 的 教 育

总结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授生学,优秀生唱主角,中间生唱配角,学困生当观众,课堂气氛沉闷。采用课堂向课前延伸,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现实中小、近、实的事例,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发了学生的尊师、爱师的强烈感情,在这种情感驱动下,完成自我导行。 因此教师应多在课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0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自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1

今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堂结构特别清晰:复习字词导入新课,跟魏巍学习谋篇布局,跟魏巍学习遣词造句,跟魏巍学习感谢师恩。结尾插入林妙可的歌<<老师>>。当林妙可甜美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读完自己创编的诗句,下课铃正好打响。整堂课,孩子们投入,老师开心。

这些创意,是我跟湖南岳阳的卢望军老师学的。可以说,她是我的老师。这个小女子,年纪不大却有教育的大情怀大智慧,连王君老师也赞她是少有的聪慧和勤奋,自己的新书也请她来做序。我读王君,李镇西,王开东的次数竟然越来越不及她。她的思想如夜空,笔尖如清泉,创意如春笋,让人百读不倦。她的博客,就如我的`邻居,经常进去串个门,随意自然不可或缺。她的课例和经典语句,我像一个学生那样摘抄在笔记本上。望君如师,给我智慧。

讲课时,有些孩子的想法超越我,是我没想到的。比如,课文中师生交往的七件小事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我预设的答案是:不可以,这些事是按照由略到详,由课内到课外,由平常到假期,学生对老师感情逐步加深的顺序写的。但是孩子们又答出了前几件事是老师爱我们,第五件和第七件事是我们爱老师,先有老师爱我们才有我们爱老师。是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还有两个孩子说可以,把第七件事放在开头写,就行成了一个倒叙,会引起悬念:为什么孩子会梦中寻师?然后再写前几件事也顺理成章。是啊,这也是可以的啊,只是魏巍采用了顺叙而已。再比如,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最近留的作业是对英文字母进行联想,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是头脑僵滞的我万万想不到的。从思维活跃的角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学生为师,给我力量。

身边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不计得失的对待工作,不怨不悔的解决问题,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活,他们的坚韧和大度激励着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那些素不相识的天涯海北的语文湿地的同行者,他们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编辑文章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了心中的芳草地不远几千里自费去成都相会,他们互助互爱相扶相携的精神时常感染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还有那么多素未谋面或者萍水相逢的人,他们或者给我做人的教育,或者给我生活的启迪,他们何尝不是我的老师呢?

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也将成为我记忆天空里不褪色的“蔡云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2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后我针对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了解了怀特森这位有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同学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

通过教学我力求让学生知道怀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师,就在于他匠心独运,以发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怀特森这样的老师。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21课《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结构清晰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课文主要通过写我的科学课教师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式,表达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要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同学们共同完成课后的小练笔,这道题目的要求是: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来。

收作业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不是与这位好老师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学们的小练笔。心也随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学所写的.内容如出一辙,他们全都希望老师能和自己交朋友,说知心话,放下老师的所谓的尊严,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少革同学的那几句话:我希望老师每天都能面带微笑,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我希望老师能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我希望老师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别精神。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呀!

原来,同学们希望能与老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看来我与这位好老师的差距还不小呢?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

一切靠自己最好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课,我更爱《我最好的老师》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下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进行谈话:“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引起学生的情感冲突,顺势将学生带进课文。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感受“气愤”和深感“佩服”的重点内容的教学。特别是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说说你的理由。”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下载我的老师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老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 大丰堆镇中学李静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1.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叙述七件事时,文章在选材时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一位同学说到“主次分明”,大部分同学还能够说......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一、课题选择 这次公开课我选择的课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老师》。作者海伦·凯勒。 二、教学收获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获得了......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教学过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朴素情感,依然荡涤着我的心......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