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哪吒》有感作文
[《西游记—哪吒》有感作文] 砂子塘天华学校五(1)班 郑文瑾 当我读到这个又聪明、又活泼、又可爱、又调皮、又争强好胜、爱憎分明、奋勇直前的孩子,他是谁呢?那就是哪吒,虽然我读了很久,但是他的形象、人品永久的在我脑海中回荡,如果真有他这么个人,我真愿意跟他交朋友,交上这咱朋友,我太感到自豪、骄傲、以他为荣,想他这种人人见人笑,要是我就会以他为榜样,我会学习他的道德观,因为这一点我还不够,要好好学习,《西游记—哪吒》有感作文。哦!讲了这么久我还没介绍呢?他是李天王的三太子,颇为自负,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他自告奋勇与孙大圣大战一场,结果被大圣打败。在这我真为他感到可惜,但是千万别垂头丧气,坚强一定会赢的,我为你加油,小学六年级作文《《西游记—哪吒》有感作文》。◆分享好文◆ 我想,哪吒的精神、品质、道德,对我们以后远大前程有很大帮助,没有他我们也要学习鹏程万城这个成语故事,读了它,你的启发肯定很多,成千上万说不完。我最喜欢哪噬的活泼、开朗,如果没有这两样,生活就不精彩,有这两样,玩得快乐、自由,整个人就显得活灵活现,我们要像小鸟一样活泼,这样人人都会喜欢你,爱戴你,《西游记—哪吒》有感作文400字
第二篇:《西游记》有感
读名著有感之一:从《西游记》看元代的政治制度
《西游记》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主要生活在元代,所以,在其小说里可以处处找到元代的痕迹,特别在对天庭的描写,简直是元代宫廷的一个翻版,当然,作者在描写天庭官员的组成与管理体制也是深受元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的。
首先,来看看作为天地主宰者的玉帝。在《西游记》的第七回,孙悟空欲要“强者为尊该让我”时,对玉皇大帝有一个侧面的描写。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岁,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玉帝并非生成于天地之前,而是经过修炼而成的。不过,这修炼时间何其长也,一千七百五十个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不知道任何计算。而对于孙悟空的年龄呢,也有说法,在第一回里讲到,每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而一元又分十二会,每会五千四百年。孙悟空虽为天生石猴,从其年岁来讲,充其量不足一元,即生于“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之后,简直无法与玉帝比拟。从这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天庭最讲究的是道德修养,或者说应该是资历。资历越高,修持越深,职务也就越高。所以,玉帝身上具备的是道德修养,而非政治素质与治理能力,更不是变化无穷的神通。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玉帝之职务是终身制的。这一点,与历代的帝王制度毫无二致。那么,天宫的官职是如何沿袭的呢?天庭没有科举制那是肯定的,文职官员经常出场的只有太白星君,这表明天庭里文事不兴,看来主要官员的选拔是按照元代的家族继承制或者郡县推荐制,比如哪咤家族,父子担任显要官职,兄事观音菩萨,可谓大家巨族。
不过,在天庭里却有一点好处,就是理想中的三教合一,儒、道、佛三者兼容、和睦相处。既然太白金星是儒家的代表,太上老君自然是道教的代表,如来是佛家的代表。这三者虽为代表,却地位不同,太白金星只是玉帝的臣子,与历代统治者把儒家作为统治工具一致。居于客卿地位的是太上老君,他居于三十三天兜率宫上,与玉帝并非完全是主臣关系,这也从太上老君去朝见玉帝时的礼节可以看出,太上老君朝见玉帝,玉帝与王母出迎,其礼节可谓隆重。不是普通臣民可以接受的礼节。而佛祖的地位更高,与玉帝之间是亦师亦友,独立于玉帝系统之外。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天与三十三天虽然位居方位上的极致,毕竟还算天地之内,应当受玉帝的管辖。但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上的认同,也与元朝的宗教政策有关。元帝国实现的是宗教上的兼容并蓄的政策,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就曾亲迎道教的全真派领袖丘处机,并向他请教长生之法。忽必烈一朝对佛教也是极为推崇,比如西藏佛教高僧“八思巴”受封为国师,并主持西藏事务。忽必烈对其一直执弟子之礼,尊崇备至。实际上,这两人的地位在元朝统治者中的地位,正如玉帝对之于太上老君与西方佛祖。
读名著有感之二:从《西游记》看天宫的人才状况
天庭是人间的一个翻版,与人间的社会何其相似,在人才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也是,在专制的社会,帝王提拔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真正的人才要么被埋没民间,要么成为帝王的对立面。人才的不能脱颖而出,当然取决于人才使用制度。
先看孙悟空的二次接受招安与二次反下天庭的经过。第一次是在“四海三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后,玉帝得到地府、龙宫的奏报,欲遣天兵天将捉拿。太白金星连忙出班建议招安:一是不劳师动众,二是收仙有道。玉帝依奏,着文曲星君修诏,太白金星去招安。其实,天庭最讲论资排辈。有着真才实学的孙悟空,只因为出身低贱,即使被招安,也是玉皇大帝顾及到“生化之慈恩”,也是便于管束。所以被招上天宫后,委任了一个管马的小官,即“弼马瘟”。而孙悟空不自知,认为一朝得登天门,沾沾自喜,还幻想带着一班小猴子上天耍子耍子。待明白了真相后,才知道自己被耍了,孙悟空还算有志气,撂下挑子走了。试想,幸亏是孙悟空有真本领,否则连天门还没有出,就会成为阶下囚。地上王国想撂挑子可没有这么简单呢。可惜,孙悟空上天一场,官没有做成,名誉损失却大,也就是说挑子虽然撂下,其官名却永远成为笑柄。这是以后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程中,一直被敌对阵营嘲笑的一个疮疤。
孙悟空的第二次接受招安是受高官厚禄的引诱。玉皇大帝许以“齐天大圣”的爵位,俨然有一字并肩王的味道。孙悟空闻诏后,欣然上天,做了一回“齐天大圣”。但此位是虚悬其衔,有名无实,实际上是一个管园子的,真正权力不会比管天马的大许多。当这样的虚荣满足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能天宫一直安然无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作为野性未化的猴子,天庭不可能真正的给予尊重与重用。所以,蟠桃成熟,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只是一个突破口。一方大材小用,一方强力压制,造反是必然与早晚的事情。
可以说,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完全在于人才的使用不公而造成的。不公,才会造反,不公才会想取而代之。
唐末的黄巢屡次不第后,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导致了一场毁灭整个帝国的战争劫难。明末的李自成,因驿站被裁,生活无着而揭竿而起,最后逼的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对人才的浪费,不仅是历代仁人志士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人才的不正确使用,必然导致人才的缺乏。
天庭上除了六丁六甲、二十八宿等各司其职的神将外,几无可用之将。所以孙悟空在大闹天后,玉帝派遣的第一位首选之将就是李靖。这李靖也是厉害,不过不是凭借自己的功夫,而是凭借手里的宝塔与一个儿子哪吒,除了哪吒外,还有一员大将,就是巨灵神。巨灵神身担先锋大任,本领肯定不错,被称为“巨灵名望传天下”,但在老孙面前是敌不过一招,斧折力竭,弄的狼狈而逃。接下来出场的是哪吒,在《西游记》里,哪吒官封三坛海会大神,可谓天庭第一高手,但与孙悟空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其实,真正能与孙悟空打为平手的只有二郎神。二郎神本是玉帝之妹私下下凡后与凡人杨君所生,曾力诛六怪,神通广大。却只听调不听宣,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二郎神不算天庭之将。不过,二郎神确实厉害,无论变化神通还是武功技艺,都堪称与孙悟空棋逢对手。在战斗中,孙悟空的失败,一是没有得力的助手,不象二郎神有梅山六兄弟与一千二百草头神,二是孙悟空没有后援的力量,天上诸神、道祖、观音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于关键时刻却会助二郎神一臂之力。正当大战正酣时,老君的一个金钢套自天而落,打中了孙悟空的天灵,使得他立足不稳,一下子被擒。
即使被擒拿,天庭还是奈何不得,无论火烧雷击,刀砍剑劈,不能损其分毫。最后,是老君自告奋勇,把孙悟空放到炉子里烧,更可笑的是竟然把他炼出了一个火眼金睛。这个结果姑且不论。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来看,这位仅仅产生三百年的石猴简直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远比那些已经修炼几劫几元的神仙来的厉害。
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还是天宫本来就缺乏人才,所存的都是老态昏庸之辈?只能姑妄论之。
第三篇:《西游记》有感
我看《西游记》有感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星期天,我终于读完了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邪不压正,有了团结才能成功。要有一个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佐大唐高僧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的故事。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书中突出地表现了,他在跟妖魔鬼怪做斗争中显示出的坚强斗争决心和高超的聪明才智。表现了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
猪八戒,贪,懒,色,馋。被迫出家后,取经的心一直不是很坚定。梨山老母菩萨稍一试探,立马原形毕露。后来取经的一路上,八戒三天两头嚷嚷散伙,所以虽然取得了真经,但也只当了个金坛使者。
沙僧是整部戏中的和事佬,他本只是一个卷帘大将,因打破酒杯被贬入流沙河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归顺唐僧。他任劳任怨,沉默寡言。号金神罗汉,可以说它是因祸得福。
唐三藏虽然没什么特殊本事,但他慈悲善良,收了三个得力的徒弟。他潜心向佛,一心只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时常真假善恶不分。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棒打死貌美如花的女儿,第二棒打死瘦骨嶙峋的老奶奶,第三棒打死风烛残年的老公公。唐僧气得把那紧箍咒来回念了二十多遍。可他哪知道孙悟空对他的好哇。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
我也很喜欢沙僧,因为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虽然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但是他总是奋不顾生的保护师傅,完成大师兄交给他的的任务,他就像生活中的清洁工,默默无闻,但又不可缺少。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第四篇:《西游记》有感[定稿]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次读起《西游记》,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小时候我觉得它很刺激。但今天,我的领悟却变了。
《西游记》的故事是来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位叫玄奘的得道高僧,一路经历千难万险到达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但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却多了三个人物,他们便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但在这三个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是斗则必胜,所以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有两个法宝:一是武艺高强,在大闹天宫中他把天兵天将打的魂飞魄散;二是有勇有谋。他经常变成蚊虫,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他破石而出,在花果山上称王。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每个人都明白,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游记》不仅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还有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需要我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团结一致,才能成功,它
还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令我面对困难时努力想办法去战胜,而不是逃避。
《西游记》虽然已经很老了,可是我相信,它一定会经久不衰,因为这师徒四人,实在是各有妙处。而他们师徒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它们一定会世世代代的鼓舞着人们去奋斗!
第五篇:我们不是妖怪——观《哪吒》有感
星期一晚上,我们去看了电影哪吒,影厅里一共只有六个人,声音无比的大,空调使劲的吹,我就一直捂着小朋友耳朵,一边担心一边看。
记下了打动我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申公豹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另外一句是哪吒说,“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最后,我的担心打败了精彩的电影,我抱着小朋友出去外面等大袁,所以错过了敖丙和哪吒大战的情节和故事的结局。即使这样,我还是能明白这部电影为何评分如此高。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通过观看电影感受到了背后制作团队的用心和真诚。出彩的动画效果,频频冒出的金句,接地气的方言,还有出乎意料的动画形象不是仅仅想着最后的票房结果就能做出来的。
看电影,读文章,听音乐不像吃海底捞火锅,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别人给我们的服务。也不像人和人之间相处,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可尽管如此,我们也能,或许会更客观的从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和真诚。
这就是人心的奇妙之处。
生活中,小朋友是用心的,用心去交朋友,用心去追梦,用心去叛逆。相反,大人用脑比较多,绞尽脑汁去谋生,去征服,去利用,渐渐的,忘了心的存在。现在,很可怕的就是,大人和小孩被麻痹在手机上,既不用心也不用脑。
哪吒和敖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不能忍受被别人称之为“妖怪”。哪吒数次大打出手,都是在听到村里的人叫他“妖怪”。敖丙最后打算毁掉陈塘湾也是因为百姓们称他是“妖怪”。用古话来说,陈塘湾的百姓是愚昧怕事,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群乱给别人贴标签的人。
每个人心中有两条线,当人们的行动和观念超出那两条线时,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这就是我理解中的贴标签。超过上面那条线的是正标签,低于下面那条线的是负标签。
贴标签非常可怕,因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他就不能完全的做自己,他会朝着标签方向或者它的反方向发展,尤其是还处于混沌状态的小孩。
我在五年级的夏天第一次来月经,因为我之前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当时很害怕的以为自己患上了什么疾病。但更让我害怕的是,我妈把这件事和邻居的婶婶们说了。那段时间,我就偶尔听到她们说我个子不会怎么长了。因为在她们的世界里,她们认为女生开始发育,个子就不会再长高了。结果,我就很如她们所愿,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小矮子。
我经历的这件事不能印证贴标签效应,因为我现在明白身高受遗传影响,而且我小时候超级不爱运动,最重要的是个子的高矮并不影响我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我想说的就是,她们的成见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包括我现在在写这段回忆,我心里都很不舒服。
最近,我很神奇的发现自己平时和妈妈们聚在一起时,也喜欢讨论孩子的问题。名义上是交流学习,但我从没有考虑过在一旁的孩子们的感受。当他们听到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说他调皮捣蛋,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连拉屎都拿出来讨论时,是不是跟小时候的我一样的心情呢?如果他现在是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已经很讨厌我了。
所以,告诉自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便去讨论他们的问题,那是他们的隐私。
我在小区滑滑梯见到一位奶奶带着孙子。两三岁的小孩开始会向外探索,看到别人的玩具会想去拿来玩,看到地上的树叶要捡起来瞧瞧,偶尔还会动手动脚。这些都很正常,但是男孩每做一件不合奶奶心意的事,奶奶会说,你怎么这么坏,没有人跟你玩,甚至和同伴的奶奶说,他就是个坏孩子。我很纳闷,这是不是亲奶奶啊,怎么这样说自己的孙子。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在引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对事不对人。
我也想对被贴了标签的人说,我们并不是“妖怪”,只是认为我们是“妖怪”的那些人心中两条线距离太窄,窄的容不下其他人,更甚者窄的只剩一条线了,这样他们看事待人就变得很极端片面,这是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