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谈语言》精讲精练 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谈语言》精讲精练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拙zhu :笨;谦辞。讹 :错误;讹诈。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费解:不好懂。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大火星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话说得很有条理。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王力(1900~1986)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期。二十世纪前半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而此时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开始了他们全新的求索。他们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而当他们学成之后,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他们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正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中国从此有了现代科学,世界科学舞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学术成就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靠着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常常是无奈与令人遗憾的,但面对无奈与遗憾的环境,我们却可以努力塑造出一个积极而完善的自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力先生对于普通人的最大启示,我想就在于此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运用语言切不可脱离人民大众,否则便不能准确、鲜明、生动,为此文中举了大量恰如其分的事实论据。通俗易懂,加以论证。我们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逐步提出论点,选取怎样的事实论据,巧妙地进行论证的。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语言学家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之深厚,你一定对如何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新的认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至四段:举例子论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五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第六至七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第八至九段:举例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第十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十一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第十二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三、写作方法
⑴叙述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为议论作论据。⑵大雅似俗的语言风格。⑶脉络清晰的结构。
⑷写作借鉴:平时应多积累,只要有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写出好文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四、重难点导析
关于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同时作者文中指出,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时,应考虑的两个方面是规范化和大众化。
【类文品读】 是是非非说时髦
①时髦这个词含有多义性,时而指人的穿着打扮领先人时,时而指风尚的新颖别致,时而指某种做法出格越轨……亦褒亦贬似抑似扬,见仁见智,难以共识。
②时髦具有时间区位的特指性。比方50年代穿灯芯绒、劳动布衣服较为时髦,2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左邻右舍艳羡不已,视为时髦,谁家安装电话,将引起轰动效应……
③世上很难找到永远时髦的东西,因为人类总在不断地搜奇猎异,满足永远不满足的夙愿,推动社会的发展,时髦会不断继续下去。
④物质的时髦或精神的时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许多人不约而同灵感火花的集体进射,难以找出始作俑者,难以阻挡遏制。
⑤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之流竭力反对火车、电灯等时髦的玩意,螳螂挡车般成为历史笑柄,“老佛爷”是个极端的反面典型,不提也罢。
⑥时髦的事物改变人们的习惯,带来许多实惠与方便,比方拥有移动电话、私人轿车、别墅等等,不仅标志档次身份,也符合快节奏高效率的潮流。似乎没有什么人绝对地拒绝时髦,虽说有“酸葡萄效应”,那是因为自己条件不允许形成的心理反弹,讲究或享受时髦除了观念新之外,还要物质基础,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⑦总体来说,痴迷时髦的是年轻人,或者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而中老年人相对稳定,他们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不大容易被时风左右,他们之所以接受冰箱、彩电、程控电话等等是出于实用而不是时髦。他们大宗的钱还是存人银行,利息再低也难改初衷。
⑧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尤其是一些天真幼稚的年轻人,他们追求表面的时髦比较多。拿美容来说,如果是演员、公关小姐等,由于职业需要,无可厚非,可是一些大学生、普通职工,也在头发、眉毛、眼睛、嘴唇、指甲上花费许多时间去包装,自以为时髦,却失去了本色个性。
⑨笔者曾在天津一辆中巴车上见到一位售票员小姐佩戴了八只不同款式的金戒指,人们叽叽咕咕,一方面羡慕她富裕,另一方面怀疑她神经有些毛病,我则担心她会招来杀身之祸。
⑩时髦一旦失去分寸,必然坠人庸俗的泥淖。那位拥有八只戒指的小姐,并不明白时髦的含义,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值得专家学者们探讨。
⑾中国人毕竟是谨慎的,一面稳妥地接受时髦,一面又提防时髦的负面效应,极为艰苦地把握着分寸。
用心
爱心
专心 3 ⑿时髦在中国是个热点问题,也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你说时髦,他说怪异;你说潇洒,他说胡闹……是是非非,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已。
⒀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你是哪种时髦,必须建立在诚实劳动、不侵害他人或国家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另外,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选自《中国青年报》)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先
后
再。
2.本文哪几段的内容照应了标题中的“是”字,哪几段的内容照应了“非”字? 3.分析第⑧段首句“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在论证“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这一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稍作解释。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论点。
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髦?
(参考答案:1.“总——分——总” 2.第(2)~(7)段的内容跟“是”字相照应;第(8)~(10)段的内容跟“非”字相照应。3.从结构上说,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说,这一句概括了文章第二个方面的观点——也有一些时髦是不好的。4.举例论证。举了一位售票员小姐佩戴八只不同款式的金戒指的事例。5.对“时髦”虽有多样的理解和追求,但是应以不损害他人、国家利益,不违背民俗国情为前提。6.如:应冷静对待流行的时髦,用成熟的思想去判断,不能盲目地作时髦东西的追随者,盲目追求时髦只
能迷失自我。)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选举**》精讲精练 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选举**》精讲精练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悸j :因害怕而心跳得很厉害。招徕l i:招揽,招引(顾客)。富丽堂皇:豪华美丽,有气派。贿hu 赂:用财物买通别人。
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文中指受影响最大的意思。应酬ch u:交际往来。不讲逻辑:指感情用事。
巾帼: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女子。耿耿于怀:事存心头,不能忘怀。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1982年起开始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
《男生贾里》、《开心女孩》等近十部作品在海外出版,译成英、德、日等国文字。《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余部小说被改拍为影视作品。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电视剧飞天奖、台湾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课文以中学生的视角、心矿局描述了当代少年初涉人世的感慨。阅读时应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流畅、清新的语言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文章脉络
故事按发展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课文已采用隔行的办法将四个阶段分开。第一阶段,主要事物是选举学生会干部。
第二阶段,主要事物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第四阶段,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三、写作方法
⑴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
⑵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四、重难点导析 ⑴关于鲁艳青这个人
鲁艳青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当噪音干扰了同学们上课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时,她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她不因为自己落选而闹情绪,还批评鲁智胜为她助选,她不计前嫌,亲切地称呼贾里为“校友”,还主动帮助贾里他们解决难题。鲁艳青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⑵学校校外的噪音的解决
鲁艳青和贾里他们一起起草了告全校师生书,校报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事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们联名写信,校长也签了字。后来报社又派人来调查,并摘录了这封信,终于,店铺搬走了,校外噪音问题解决了。
【类文品读】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一棒,孤零零地站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河里。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的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摆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眼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1、简要概括撑船老人和渡河少年的性格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的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想一想,“我”为什么没喊出声? 3.文末画线的句子“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想一想,少年为什么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
4.写出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老人:爽直,善良。少年:倔强,有志气。2.通过少年的神态和动作,“我”看到了少年倔强的性格,知道自己喊也没有用。3.如果不是当年老人的“没钱坐什么船,笑话”这句话,少年也就不会踩水过河,不会上学放学在河里游来游去,也就不会练成游泳健将,是老人的话刺伤了少年的自尊心,无意中为少年创造了成才的逆境,使少年发愤立志,不断进取,最终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少年称老人为启蒙教练。(意近即可)4.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法、学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形象(1~2)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含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鸟语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作者:林语堂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教学后记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说明文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附: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36分)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恐吓(hè)猝(cù)然 山坳(ào)逶迤(yí)B、呆滞(zhì)愠(wēn)怒 酒酣(hān)蔫(yān)巴 C、萧乾(qián)戍(shù)边 祈祷(qí)泥毡(zhān)D、咴咴(huī)挟(xié)着 皑皑(ái)磅礴(páng)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美英________机频繁掠过伊拉克上空。
(2)防治“非典”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何人不得________责任。(3)由于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刚刚进行了半场的比赛被迫________。
A.侦查
推托
中止
B.侦察
推脱
中止 C.侦查
推脱
终止
D.侦察
推托
终止 2.下列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偷税漏税不但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C.江都西路断道施工车辆绕行。
D.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学习。3.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处理这类事情可谓轻车熟路,一点也不费力。....B.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是需付出艰苦努力的,不可能一挥而就。....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了美好的景色。....D.这件事我明明不愿做,他却偏要我去做,这不差强人意吗?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假期里,我在父母亲的带领下,参观了市博物馆。②进入馆藏区,只见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代文物珍品。③学识渊博、深受大家令人尊敬的文物馆馆长为我们介绍说,文物收藏是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件件都是珍品。④他还为我们展示了有“镇馆之宝”之誉的《唐代仕女图》,那精美的图画让我们深深折服。⑤我不禁惊叹于祖国的山川秀美,人文荟萃。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5.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的格式,发挥你的想象力,再写出三个关于书的比喻句(字数可比例句略多)(6分)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下列课文及古诗词。(14分)(1)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地黄花,如血残阳,_______________。有时潇洒地抽烟,____________________。(3)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7)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理解:(9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6分)
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读下面《晏子使楚》片段,完成(1--5)题:(18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4分)
①齐之习辞者也()②缚者曷为者也()③齐人固善盗乎()④非所与熙也()
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6分)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2分)
4、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3分)
5、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3分)
四、现代文阅读(17分)
向草地进军
杨成武
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有的感到两腿瘫软无力,举不起步。但我们牢牢地记住了主席的指示,越困难,大家团结得越紧。身体较强的同志搀扶着身体弱的同志走,并把自己的粮食让给他们吃,希望他们增加一些力气,走过草地。我们几个团干部的乘马和所有的牲口都抽出来组成收容队,轮流驮送病员,但还是有不少同志倒下了。当我们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宣传员郑金煜同志。他是江西石城人,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只有十七岁,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小鬼”。进入草地的第四天,郑金煜同志就一步也走不动了。他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我命令饲养员老谢,把乘马给郑金煜骑,保证把他驮过草地,并且把我们的干粮匀出一部分给他吃。后来,他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我们就用背包在他身子前后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叫一些同志轮流扶着他走。到第五日中午,忽然后面传话上来:“郑金煜同志要政治委员等他一下,他有话同政治委员说。”我知道有问题了,便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路旁等着。老远就望见老谢牵着牲口,步伐沉重地走来,到得跟前一看,郑金煜同志已面如白蜡,双目紧闭。他听见我的声音,强睁开眼睛,以激动得发抖的声音断续地对我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北上抗日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
经过一阵急喘后,郑金煜同志微弱而又坚定地说:“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我压住心头的沉痛,安慰他:“郑金煜同志,你一定能走过草地,同志们一定帮助你走过草地!”随即叫警卫员把水壶交给老谢,交代老谢好好照料他,无论如何要把他带出草地。可是到了下午,这个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就在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草地,这残酷无情的草地,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可贵的生命呵!不少同志长期间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中多跨一步。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英雄史迹,却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10.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3分)11.“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12.“(郑金煜)的眼泪夺眶而出”和“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1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4.联系全文,说说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困难,走过草地?(3分)
五、作文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就是时间的玄妙,看似无声无息,却悄悄地改变了一切。然而,逝去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对于时间,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请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4、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2、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想结合,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地去解决问题。
6、说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和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1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导入新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时时刻刻在关心、爱护、影响着我们,那就是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
1、由导语引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多发言。
3、教师小结,引出新课。(此设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1、生字、生词的练习。(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3、检查朗读情况,并让学生作出评价。(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法1的实施。)
(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
1、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2、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3、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5、本文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6、体味文中父亲的几句话。
(以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2。)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不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门,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
(二)明确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继续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用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映象最深?为什么?
2、体会父亲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
3、文章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的背影呢?
4、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流泪,你相信吗?
5、你认为文章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
(此设计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师生质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一环,是对学法2的指导,从完成教学目标2。)
(四)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就文中不解之处质疑。(教师点拨)(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法2的进一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妈,体会他们子女的关爱。
(六)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设计一 附板书设计二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 —— 点题
圈点批注字词、名句、段落层次、疑问 父 描写背影 —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
见面的背景 祸不单行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子 别前背影: 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情 买橘子背影: 体贴周到
开头 深 再现背影: 思念 四个背影
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三次流泪
第一次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见背影感动
第三次别父亲
第四次想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