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产中介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
公司A组现有5个人,分别是组长张兵、银牌经纪人李刚、铜牌经纪人王军,经纪人赵辉和见习经纪人刘路。
已经八点三十五了,铜牌经纪人王军刚刚进店,组长张兵在店里大声喊道:“这个月过了还没一半,你就迟到三次了,还能不能干了?”王军20岁,是那种大大咧咧的社会愤青,业务能力还不错,入职三个月便达到了铜牌级别,王军看了看店里近20名员工白了张兵一眼,愤愤的说:“人有旦夕祸福,谁还没有个迟到啊!”
张兵说:“迟到是要罚款的,你不知道吗?”
王军回道:“行了,不就钱吗,我交就是了,谁也不差这两个钱,多签个单子就赚回来了,赶紧开会吧,还要约客户看房呢。”
晨会期间,张兵看到大半经纪人念羊皮卷时有气无力,想用自己洪亮的声音带动起来,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念完羊皮卷开始分组开会,张兵把自己的团队带进会议室开始了今天的工作布置:
“第一,我们热烈的欢迎刘路正式入职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
会议室里传来了四五个人激情澎湃的掌声。
张兵接着说道:“刘路,你刚入职,什么都不懂,从现在开始李刚当你师傅,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请教他。”
刘路刚要致谢,李刚抢过来话题,:“老大,我哪有时间啊,现在手里4个单子在谈呢,连自己都顾不上,让王军带他吧。”
“我也不带,你都银牌了,我才铜牌呢,我的业绩也不好,抽不出时间来!”
张兵有些生气,吼道:“让你带你就带,哪有那么多废话。”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刘路尴尬的站在那里,没有说话。
“第二,赵辉你入职都快半年了,前4个月做的还不错,最近半个多月一单都没有成交,你找原因了没,没找到的话就找找。”
赵辉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女孩,平常工作还算努力,但这一段时间始终没有成交,听到组长在会议上这么说她,脸一下就变红了,摇着头说:“找了,没找到。” 张兵没有说话,过了片刻,张兵分别问了下这几个人的业绩情况,整个团队停单一周了,他非常着急。散会时,他又看见王军的领带结都松到胸口了,衬衣也在西裤外面自由的飘荡,不禁说出:“王军啊,说了你多少次了,你看看你的领带和着装,什么形象啊?”
经过了这个早上,王军本来心理就不舒服,加上张兵这么一说,他抬头就说:“我就纳闷了,老大你是不是针对我,我只要穿西装打领带戴工牌就行呗,你怎么那么多事呢?再说了,只要我给你出业绩,这种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得了。”
张兵刚要说话,李刚揽住了他的肩膀,“行了,都少说两句吧,老大你也是,有业绩就行呗,管那么多干嘛啊,快点接着开会吧!”
张兵接着安排工作,问大家今天有什么客户,有什么需要解决他帮忙解决的,赵辉首先发话了:“今天中午要签约一个租赁合同,收款400元,需要你帮忙进行最后的谈判和签约”。“这么小的合同你也签不了,我都陪你多少次了”张兵回答到。“我从来就没有单独签过,如果跑单了,完不成这个月的目标怎么办?”“好吧,我帮你一起去”。张兵无奈的回答到。
会议还在继续往下进行………..会议开了40分钟,总算结束了,李刚和王军交换了下眼神,同时发出了:“哎,天天这样浪费时间,还不如多打几个电话呢?”
张兵听的一清二楚,没有理会他们,跑到外面一个人去抽烟。他想不明白,李刚和王军都是和自己最好的哥们,并且一手把他们带起来的,为什么这么不配合他的工作,看到他们没有业绩,自己天天心里为他们着急。特别是王军,最近他妈妈生病花钱,他欠外债近5千,这还不包括自己借给他的6千多元。,还有每个月的日常生活费用,如果按照目前这个情况下去,不要说还款了,生活都难维持,给他说了多次,让他多打些电话,多些回访,其结果连公司要求的最低都没有做到…..时间很快就到11:40,张兵帮助赵辉签完了合同回到店里,一进门就发现聚精会神上外网的李刚,公司明文规定禁止员工上外网,张兵一看火就上来了,但是还是做一个深呼吸,走到李刚后面,用力的拍了拍李刚的肩膀,李刚回头一看是张兵,迅速的关闭了网站,“帮忙把座机递给我下,我打个电话”李刚对其他同事说到。
下午2点多刘路找李刚请教关于房源回访的问题,李刚让赵辉告诉刘路,并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菜鸟给我记住,干中介就讲究两个字,那就是竞争,别人打电话的声音响,你们就比他们更响,只要不影响你自己,其他的都无所谓。”
刘路问道:“声音太响了,客户会不会生气骂咱们啊。”
李刚:“骂你就忍着,忍不住了你就骂他,房主客户千千万万,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对了,以后有事就找赵辉,她解决不了你再来问我吧。”
刘路点点头没有说话。
快5点的时候,进来个阿姨A询问租房的事情,刘路面带微笑的的迎接上去,热情的给客户倒水,并把她介绍给了赵辉…….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赵辉为客户阿姨A匹配好了房源,让刘路和她一起带客户去看房,外面刮起了风,下着毛毛细雨,走到门口,“阿姨,你戴上帽子吧,外面起风了”刘路提醒到,随手把自己的遮阳伞递给了客户。
很快一天就过去了,下班之前张兵又召集大家进行一天的工作总结…… 张兵手里拿着张纸说到“我这里有几套比较不错的房源大家记下。” 李刚对张辉说“给我撕一张纸”,刘路拿着笔用力的在纸上划,张兵念完了房源,刘路的本子上还是一片空白。
“李刚,我查你的基础量,你作为银牌经纪人,你只是完成了公司要求的最低限,你想怎么办?前几天开会,让大家推荐默写房源,你写的最少”张兵说到。
“知道了,是比较少,下次多努力”李刚笑嘻嘻的说到。
“赵辉,今天带你签单,你学到什么了吗?知道如何给客户打交道吗?”张兵问到。
“学到了一点,我还是紧张。”赵辉说的。
“你要快点成长起来,你来了这么久了,这样的事情还需要我帮忙,听到了没有?”张兵说到。“恩”张辉答道,心里另一声音在说:我也不是不想成长,我怎么成长啊。…………
“老大,现在都9点半了,还不结束会议啊,你看李刚他老婆都给他打了4个电话了,刘路他妈也在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去呢?要不是很急的事情,明天在说吧,好吗?”王军提醒到张兵。
张兵看了下自己的手表,说到:“好吧,大家回家吧,路上都给我注意安全”。大家一溜烟的走出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就剩下了张兵一个人,他抬头看着天花板,想想自己从组建团队近一年的经历,自己一心一意想把团队带起来,做成公司的标杆团队,可是最近这两个月大家的业绩很不理想,他们团队的现状以及大家状态离自己的期望也相差很远,心里纠结着是否提拔李刚作为自己的助理,家里老婆对自己的牢骚,不知觉的又把烟放在了嘴里……….一、阅读完上述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假如你是张兵,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来扭转团队的消极情绪?
2、针对王军经常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你下一步将采用什么措施来制止?
3、想让李刚为团队出点力,他总是找各种借口给反驳回来,你怎么办?
4、你想如何帮助赵辉,让她尽快成长起来?
5、刘路是刚加入的新员工,你想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她?
6、你认为张兵在管理上有问题吗?存在什么问题?
二、根据上面案例内容,请你至少自拟一个问题,供他人回答,多则不限。
第二篇:房产中介公司人力资源建设薪酬设计
房产中介公司人力资源建设薪酬设计
企业需要利用一切资源确保其生存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对资源的消耗由物质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流失了核心员工就失去了灵魂和实质,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高薪手段一直是房产中介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据调查显示,房产经纪人(又称房产顾问、房产中介员)这个职业有“低门槛,高收入”的特点,收入水平多年居各行业之首。因此,薪酬管理系统是该类企业比较有实际操作可能性和应用价值的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的探讨也就比较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xxx不动产营销机构薪酬制度现状
xxx不动产营销机构(以下简称xx公司)是一个从个体房产中介开始经营起来的,现公司已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了4家分店,随着业务的扩张,店面规模较大,一线房产经纪人数量达到80人左右,xx房产公司现阶段员工薪酬包括保底工资、提成、补贴等,具体算法如下:
员工总收入=基本工资+佣金提成+业绩奖金-纪律处罚,其中:
(1)基本工资=保底工资×(实际上班天数/月天数)(请假、旷工不计工资)
(2)佣金提成=业务佣金×提成比率
(3)业绩奖金=当月头业绩奖+当月最高业绩奖+其他奖励
(4)纪律处罚=迟到次数×5元
其中:提成比率为当月第一个1万业绩提10%,第二个1万业绩提15%,依次类推!
该模式是保底工资、佣金、奖金混合模式,它的工资提成法是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奖金相联系、相挂钩的,兼顾了纯工资模式和纯佣金模式的优点,从而使经纪人的收入既有固定工资作保证,又与销售业绩挂钩;既有提成的刺激,又给员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本收入,使员工不至于对未来收入产生恐慌。其次,该模式还考虑到各个经纪人工作的独特性,就格外好的月业绩和年业绩而给予奖励,也收到了工作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二、xx不动产营销机构薪酬制度的改进
从狭义薪酬的角度看,xx公司的薪酬体系是比较健全合理、科学完善的,它保证了薪酬的公平和效率,促进了xx公司管理的规范化,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成也薪酬,败也薪酬”,公司人力资源流动率极高,这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工作半年以上的核心业务员工的流失,给公司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员工工作时间、学历等方面对xx房产薪酬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从薪酬制度的完善上就如何实现企业的“留人”提出建议。
由于xx公司几乎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公司精心设计的薪酬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注重个人成长,强调工作自主性,非常符合这部分人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差不多占80%),所以对他们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一些员工,尤其是那20%左右的在公司工作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老员工不满意现状。首先,提成制度让他们觉得公司会招过多的经纪人,虽然不增加公司的运作成本,但会减少自己的业务量,减少自己工资收入,特别在公司生意不好情况下,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景;其次,他们还认为,房产中介已进入成熟阶段,客户越来越注重中介公司的品牌(这也就是为什么信义在园区收房东两个点,客户一个点的佣金依然有那么好的生意的原因),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xx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竞聘业务主管的机会,但进入一个品牌公司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业务量和更高的收入,当然品牌公司的薪酬制度更加合理也是一个原因(xx大量有工作经验的优秀业务员跳槽名古屋不得不引起公司的重视)。虽然新加入的青年有激情、有干劲,但是工作经验比较少、不够沉稳、决策不够理性化、职业化程度比较低、团队合作经验不足,不能为公司带来相应的业绩。相反,在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特别是工作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的员工,是公司的中核心资源,他们的流出会使企业蒙受直接损失,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因此,这样的薪酬制度就会造成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中介行业的门槛较低,从业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的高低并不代表什么,一张大学毕业证并不能证明所接授的知识,即使接受了并不代表能够去实践的能力。房产中介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一个注重人与人沟通行业,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才是公司所需重点考察的,但房产经纪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渗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及法律常识,如果学历太低,可能对新生事物无法适应,影响销售业绩。应该说,当员工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所受的教育程度将是一个最大的绊脚石,特别是那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对公司的期望值也就更高,若不能达到其预期,跳槽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因此在xx公司薪酬制度中,对员工岗位进行细化对基本工资进行细化,对工作岗位实行升降级弹性制度,对在公司工作一定时间的老员工提供工龄工资,对公司高学历员工进行补贴,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等对留住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员工总收入=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学历工资)+佣金提成+业绩奖金-纪律处罚,详见下表:
员工基本工资及岗位确定办法
岗位级别
岗位工资
提成比例
升降级办法
二次提升
试用期
800
10%
试用期满2个月或业绩超过2万元予以转正
月业绩过1万元提成升一级
置业顾问
900
15%
三个月总业绩和低于3万元提成降一级;月业绩达6000元3次提升为高级顾问
月业绩过1万元提成升一级
高级顾问
1000
20%
三个月总业绩和低于3万元提成降一级;月业绩达8000元5次提升为资深顾问
月业绩过1万元提成升一级
资深顾问
1200
25%
三个月总业绩和低于3万元提成降一级
月业绩过1万元提成升一级
组长
1400
总业务量*1%+个人业绩*提成比例
店长
1600
总业务量*1%+个人业绩*提成比例
工龄工资:半年内工龄工资为0,工作每满半年工龄工资递加100元;
学历工资:高中200,中专300,大专400,本科600,取得经纪人协理200,取得经纪人资格证500;
奖金:月业绩达1万以上,奖200元;月业绩达1.5万以上,奖300元;月业绩达2万以上,奖400元。
三、xx不动产营销机构薪酬制度的长期规划
如何留住核心人才,避免“成也薪酬,败也薪酬”这一现象,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分析出企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体现在薪酬制度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一般心理学原理,随着个人心理的发展,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逐渐产生。吸引企业所需人才的方法,既要涉及人的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又要考虑能满足人们进行社交、获得尊重的需要,还需要有能够使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机会。因此,薪酬制度的改进需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避免薪酬制度的单一性。在调查分析中,类似xx公司这样的中小房产公司,都过分地关注和相信货币类薪酬的作用,而忽略了非货币类薪酬的激励因素。事实上,仅靠货币类的薪酬来满足员工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经纪人除了高薪酬的需求外,还有发展机会,管理、环境、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要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全面薪酬”是指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分成“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薪酬。“内在”的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其次是避免薪酬制度的短期性。虽然xx公司的薪酬制度在一步一步完善,但大多时候仍只考虑到企业眼前的发展状况,只考虑提升员工业绩,所以该模式是一种短期激励,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薪酬。企业老员工,特别是高、中层人员,他们的需求是追求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除了给他们高薪酬和相应的中等水平的福利,以充分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技能外,更要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让他们认识到企业发展美好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是可以和谐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些员工信心,从而留住人才。
总之,一个合理的现代薪酬模式,不能简单采取物质刺激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化的激励体系,如优越的福利制度、良好的晋升机制、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抱负等等。同时,应该既考虑到短期薪酬的层次,也考虑到长期薪酬的层次,建立真正的“全面薪酬”体系。
第三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员工福利也是一种竞争力
员工富则企业富,员工智则企业智,员工强则企业强。企业致力于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员工薪酬与福利水平,加强企业人性化管理与感情投资,致力于构建企业人才培养,以良好的发展与工作环境和福利留住员工,提高人才竞争能力。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优秀员工,企业纷纷施展不同“法术”,一场“斗法”大赛就此展开„„
全球毕博公务出差保险:这是全球毕博员工享有的一项福利计划,全部保险费由毕博支付。当员工在公务出差时自动受保。如在公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此保险计划将根据受伤或损失程度为员工的家人提供最高不超过6年年薪的公务出差保险补偿。
点评:管理咨询业属于智力服务行业,脑力劳动强度较大,频繁出差,加班熬夜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将员工的心紧栓在企业的身边,是极为聪明的做法。
惠普对员工的上班时间实行弹性管理,如果员工有私事,一般可以优先处理。员工可以以家中暖气试水为由晚到半天,甚至一天不上班。如果加班乘坐出租车回家,费用由公司报销,还可享用免费晚餐。
点评:把办公室当作像在家生活一样,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施以绝对的人性化管理,惠普通过如此的管理模式,留住了人才,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名企的行列。
“职业培训计划”——使员工把自我培训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使员工把个人素质的提高同职业培训的要求紧密结合。目前,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培训费用列支占工资总额的4%,还专门成立了自学成才奖励基金。
点评:每位员工都是人才,企业用人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员工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企业也渐渐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宝洁有一套系统的弹性工作模型,结合员工的个人选择、个人能力、个人精力管理与雇主的要求,来帮助员工合理机动地安排工作。比如在宝洁只要保证早上十点和下午四点之间的核心工作时间,其它时间员工可以弹性安排。
点评:外企能在员工休息权上提供保障,最重要原因就是其规模和实力能够让公司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和计划,而且外企往往内部管理稳定,岗位设置也比较规范,员工的工作波动周期稳定,就可以有计划地为员工安排休假、锻炼。
在雅虎,也有很多让员工“wow”的福利。如,面向雇员和家属的免费医疗、健康设施,免费咖啡吧等。在硅谷总部,雅虎人可享受洗车、购买生日礼物、送花、洗衣、胶卷冲印等服务。
点评:雅虎的福利措施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员工觉得有大家庭的温馨,这也是企业挽留住人才的又一法宝。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问:朱女士来电反映,所在企业经常加班加点,但当员工要求支付加班费时,公司却称奖金中已包含加班费。她想知道,企业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答:把奖金当作加班费来发放,其实这是不合法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奖金和加班工资虽然同属于工资总额的构成部分,却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加班工资是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和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奖金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奖励工资和业务提成等。加班工资是法定的,只要劳动者有加班,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加班工资。而奖金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范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奖金的发放与否。因此该单位以发放奖金为由,不给职工发放加班工资的做法是违法的。
你的员工为何出工不出力
几年前,当拉克希米-拉马拉杰供职于一家非赢利性机构时,她发现该机构员工的离职率很高。导致高离职率的原因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该机构的管理制度。
“事实上,员工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却感到管理人员并不尊重他们。”拉马拉杰说,“那些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贬低,时常受到来自管理人员的训责。”员工们对这种工作环境的不满,最终导致大量员工离职。
现在,拉马拉杰的这段经历促成了她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萨德的一次合作。他们撰写了一篇《工作何以如此艰难?来自组织的尊重对于社会服务行业中员工倦怠现象的影响》的论文。
根据巴萨德所持的观点,“员工最大的不满之一在于他们的工作没有获得组织给予足够的认同。而尊重是认同的组成因素之一。当员工感到自己没有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尊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强烈的倦怠情绪。”
或者,正如拉马拉杰所言,“通常并不是工作本身让人筋疲力尽,问题在于组织本身。” 企业认同很重要
尽管这两位研究者的论文聚焦于卫生护理行业,但其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及个人。例如,巴萨德在一家大型金融服务代理机构的房地产、会计和法律部门所进行的一个调查中发现,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员工被称为“非生产者”。这一称谓并不是他们正式的职务名称,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员工不创造收入,因此其他员工便这样称呼他们。这些员工不但没有享有和那些创造收入的员工同样的权力,而且他们在协助机构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方面所作的贡献也得不到认同和肯定。巴萨德说:“该代理机构的这种做法与尊重员工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
巴萨德还引用那些与维护健康组织合作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的案例。这些医生每天必须接待病人的数量,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以及他们必须提出的与诊断有关的具体问题都必须遵从健康维护组织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医生们无法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巴萨德说,“相对于那些能够自主行医的医生而言,这些医生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因而也就更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上述研究人员指出,公司文化对员工的倦怠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了解到,在员工加入公司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开始寻求与组织之间的认同感。”拉马拉杰说,“当员工越是被视作群体中的一员而受到尊重时,他们便越容易产生这种认同感。受到尊重是使员工能安心工作并且热爱自己事业的一种途径。相反,如果员工发现身边的同事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便会形成公司‘不善待员工’的共识。”
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尊重或轻视都将会对员工的倦怠情绪产生影响,上述研究人员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例如,“当员工们认为组织没有给予他们尊重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受此影响而士气不振,继而产生倦怠情绪。受到组织轻视的员工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掩饰与压抑会加剧他们的情感耗竭症状,在对社会服务行业进行的调研中,情感耗竭正是构成员工倦怠情绪的一个主要因素。” 与之相反的是,当员工们感受到来自组织所给予的尊重时,他们更乐意为组织效力,而且产生倦怠情绪的可能性更小。煤老板,为何无法成为企业家
山西盛产煤老板,却鲜见企业家;煤老板为什么当不成企业家,因为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二无信仰,三无创新精神,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煤老板之“罪”
他们不是企业家,而成为暴发户与血汗工厂的代名词。煤老板是三无产品,几乎成为无文化、无信仰、无创新能力的同义词。如此巨大的道德与能力指责不是煤老板能够承担的,而是催生煤老板的土壤必须承担的罪责。
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与煤老板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诚信、不是企业家的破坏性创新精神、不是初始之初的战战競競如履薄冰,而是一掷千金购买豪宅,是品位低下挥金如土令人咋舌。煤老板二无信仰,才有令人震惊的黑煤窑童奴现象,不仅违法使用童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有基本道德信仰的人无法做出如此无底线的事。煤老板三无创新精神,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煤炭资源,用简陋的方法挖掘,通过煤炭的稀缺性换取大把现金,我们没有看到小煤矿出现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创新,更没有看到技术的创新。
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而没有手段去禁止这样的经济组织复制蔓延。
不经意间,煤老板正在以悲壮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继钢铁和航空上演了“国进民退”后,煤炭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整合正在山西省热闹地进行着,山西省煤炭业正在进行一场“国进民退”的大整合。2009年初,山西省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按照山西省政府改革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2012座煤矿要被兼并重组,其中,由山西省内五大煤矿集团兼并重组的煤矿共1161座,地方兼并重组的为693座,到2010年底,参与兼并重组的2000座矿井仅保留479座。最终整合的结果是要将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左右,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
驱逐了煤老板,山西就能迎来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能复苏晋商传统?如果驱逐煤老板,迎来的是计划体制,山西最多回到1979年以前,而不能承接自由精神的商业文化。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产品,拥有煤炭相当于拥有硬通货。也就是说,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是官煤勾结的结果,而不是自由商业精神竞争的结果。
山西严查官员入股煤矿一直是重点新闻。来看主流网络媒体新华网的报道,截至2005年10月12日,山西省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共清理出922人投资入股煤矿,涉及金额9257.74万元,其中已有836人撤出入股资金4077.33万元,对剩余的86人的撤股工作正在进行中;2006年6月5日,人民网报道,记者从山西省纪检委执法监察室了解到,山西省清理官员投资煤矿,到目前为止,已有1126人撤资1.7亿元,平均每人撤资10多万元。截至目前,已经明确申报的1000多名投资入股人员已将投资入股资金按要求全部撤出,其中有140名投资入股人员上缴收益115万多元。
围绕煤炭行业生成的利益链条毒化了公平竞争的土壤,使法治精神与公共服务成为暴利树上结出的恶之花。张华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管理信息系统。就业时他顺利地进入一家有名的大公司,这使他十分得意。上班的第一天,他的领导王经理带他参观了厂容厂貌,看了公司的工厂设施,部分办公室,餐厅及张华的办公室。最后王经理说:“张华,很高兴你进入我们公司,下午到我办公室来,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包括两个利用纤维镜的电子学工作组。5天可以吧,星期五送给我检查一下。”王经理走了,张华楞住了。接受任务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他不知道是否这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了,因为对许多事情比如人事关系、工作程序或者公司发展等等他都还茫然无知。
王茜本是一位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2001年随丈夫工作调动进入北京某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工作。某周四下午办完报到手续,系主任把她领到教研室,对正在开会的老师说:“这是新调来的王茜老师,她原来在机关负责审计工作,研究生毕业,能力很强的。大家欢迎她。”教研室老师鼓了几下掌,继续开会。会后教研室主任对她说:“你来得正是时候,下学期的课基本派完了,考虑到你有实践经验,《公司理财学》正适合你,这是你的优势。这是课程表,别忘了周四下午开例会。”王茜回到家中,心中很是忐忑不安。她知道新分来的大学生都有一段做助教的时间,但她没有。她有实践经验不假,但她没有大学授课的经验。本来就对北京不熟悉,学校的情况又一无所知。课程如何安排、学生有什么要求,没有人告诉她,初来乍到,她又不好意思问。王茜天天在家中焦虑重重。思考题:
1、你认为为什么张华和王茜在来到单位之初会有那种茫然或焦虑的情绪?
2、对这一类的新员工,你认为应该单位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案例
十、迪斯尼的员工培训
世界上有6个很大的迪斯尼乐园,在美国的佛州和加州这两个迪斯尼营业都有一段历史了,并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不过全世界开的最成功的、生意最好的,却是日本东京迪斯尼。美国加州迪斯尼斯营业了25年,有2亿人参观;东京迪斯尼,最高记录一年可以达到1,700万人参观。研究这个案例,看看东京迪斯尼是如何吸引回头客的。到东京迪斯尼去游玩,人们不大可能碰到迪斯尼的经理,门口卖票和剪票的也许只会碰到一次,碰到最多的还是扫地的清洁工。所以东京迪斯尼对清洁员工非常重视,将更多的训练和教育大多集中在他们的身上。
1、从扫地的员工培训起
东京迪斯尼扫地的有些员工,他们是暑假工作的学生,虽然他们只扫两个月时间,但是培训他们扫地要花3天时间。(1)学扫地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这三种扫把的形状都不一样。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的很好?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应严格培训。而且扫地时还另有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这些规范都要认真培训,严格遵守。(2)学照相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叫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能照顾好顾客,所以学照相要学一个下午。
案例
十一、搞员工培训,值得吗? 青春化妆品公司是南方某市一家有名的生产女用系列化妆品的国营公司,公司创办于1990年,主要生产和经营化妆品和幼儿保健用品。在创办最初的十多年里,该公司每年以25%的速度迅速地发展,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省市,而且销往国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家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化妆品公司。
2000年后,原来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张一民退休后,由原销售部经理杨旭接任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而原来销售部的负责国外地区销售的副主任春花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春花上任后不久,即参照国外的经验制定了有关销售人员的培训计划。计划规定对销售人员集中培训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为六月份最后一个星期,每次时间为3至5天。把所有的销售人员集中起来,听取有关国内外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再结合公司的销售实际进行讨论。每次都聘请了一些专家顾问参加讲座和讨论。这样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的费用不大(每次40多个人,费用只用了六千多元),但培训收效却很大。
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市场的剧烈竞争,公司的生意停滞不前,国家又要紧缩财政支出,公司在经济上陷入了困难。为了扭转局势,总经理下令,要求各副总经理都要相应地削减各自负责领域的费用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便找销售部经理春花商讨,他们两人在讨论是否应削减销售人员的培训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副总经理杨旭建议把销售人员原来一年两次的培训项目削减为一次。杨旭提出:“春花,你知道,我们目前有着经济上的困难,一则希望通过裁减人员来缩减开支。你我都知道,公司的销售任务很重。目前40多位销售人员还转不过来,所以,人员不能裁减。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削减培训项目了。我知道,我们目前的销售人员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学校里都已经学过关于销售方面的最新理论知识,他们中有些人对这种培训的兴趣也不很大。而少数一些销售人员,虽不是大学毕业,但他们都在销售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了。因此,我认为,销售人员的培训项目是不必要的开支,可以取消或缩减。” 春花回答道:“老杨,我知道,我们大多数销售人员都是近几年来的大学毕业生。但是,要知道,他们在大学里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只有他们在第一线干一时期的销售工作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再则,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我们对市场经济下进行销售的技术还了解很少,对国外销售方面最新技术知道了解更少。你是知道的,在培训中,我们让从学校出来的人与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起工作一段时期,他们实际销售工作中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参加我们的培训,一边听取有关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一边结合我们公司的具体实际与专家们共同研讨。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这种培训,我们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扩大了我们的销售量,也才减少顾客对我们的抱怨,赢得了顾客的信誉。因此,我认为,我们决不能削减我们这个培训项目!” “对不起,春花。总经理要我们必须缩减开支,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对你说了,我们销售任务很重,我们不能裁减销售人员,所以,我们只得下死心只有通过削减你的销售人员培训计划来缩减开支了。我决定,从明年开始,把每年两次的培训项目缩减为一次,总之,销售人员的培训削减50%至60%。也许,待公司的经济好转以后,我们再考虑是否恢复增加销售人员的培训费用问题。” 思考题:
1、你是否同意在公司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员的培训计划可以被挤掉?为什么?
2、你有什么好方法能使这两个销售经理都感到满意? 中层干部大量流失的原因
人才关乎公司营运发展的成败,企业在组织内部制定人才培养及接班计划时,要求经理人培养接班人,有些公司甚至要求重点部门需培养一至三位接班人。
没想到最让大鹏担心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项目组的李副经理婉拒了大鹏的挽留,并以温和但坚定的口气告诉他离职的时间。虽然谈话的氛围还算融洽,可是毕竟中层主管的辞职又将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和人员的震撼。
今年,已有四位项目副经理提出了辞呈。大鹏所带领的项目团队总共有七个,每一个项目经理下都设有一位项目副经理,并有3-8名工程师配合项目的进行。四位项目副经理的离职代表着这个阶层有超过50%的流动率。每当项目副经理离职后,考量已上岗2至3年的工程师,发现他们在经验和专业知识上,尚无法立即肩负项目副经理的职责。因此,项目经理就必须额外地承担着过去项目副经理所担负的工作。
项目经理的工作压力重重,大鹏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稳住项目经理的情绪。平心而论,大鹏非常体谅和同情这些项目经理们所面对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大鹏责无旁贷,自身也经常协助项目经理解决一些问题。然而项目经理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常感到疲惫及挫折,以致工作中常常发生失误,对他们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及困扰。
大鹏在每次招聘项目副经理的说明栏目中,将具有四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列为必要条件。可是他发现,在每次的招聘中若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选,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别说一次就能招到二至三位合适的人才了。一年下来他的部门仅递补了一位。这难道是他的运气不好?他对人力资源部门无法配合快速招到合适的人才有些耿耿于怀,可是人力资源部门宣称,现在的商业大环境是处在一个人才战争的情境中,好的人才非常难求。可是,大鹏百思不解,为什么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副经理会有这么多的困难呢?上层领导有时对大鹏的部门颇有怨言,为什么当项目副经理出现空缺时,他却无法从团队内部成员中挑选出有潜力的人选来接任呢? 在大鹏的团队中,一般的工程师仅有一至二年的工作经验,具有两年以上经验的员工已能在项目团队中做出些贡献了。工程师及中层管理的进进出出让大鹏感觉自己的部门好像是一个嘈杂的菜市场一样,而市场打烊后所留下的零乱却好像必须由他来清理,他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这种疲于奔命式的救火行动能够撑多久呢?带着担心、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大鹏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分析
员工流失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认为是薪资不具吸引力,可是在离职面谈过程中,经常发现薪资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除了个人因素之外,一般离职常见的原因首先是对公司不信任,他们不了解公司能够带给他们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只是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配件,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发展中将占有何种位置?他们看不清楚,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确定,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大,有些单位甚至非常严格要求工作程序的正确性,不能容忍丝毫差错,当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在遭遇到上层领导对工作表现不满意并予以责备时,容易引发情绪上的挫败和不满。另外,人际关系上的不和谐,以及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都很容易引发中层员工的离职。其次是经理人的领导能力不足。人力资源部可以征选最杰出的员工给与部门经理,可是真正能够让该员工留职多久,完全是经理人的本事。在商业大环境的压力之下,许多工程师工作三四年后就可立刻得到提升,成为中层干部,他们在专业知识上可以面对工作上的要求,但是在带领团队达成目标上处处显示能力的不足。他们无法帮助员工作出良好的职业规划,他们无法了解团队成员的特质,他们不很清楚团队成员的想法,他们甚至只重视技术,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特别是对第一线的工程师在做什么、想什么欠缺了解的能力,对员工贡献的肯定也经常做得不够到位。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并未能与时俱进。
当一家公司成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延揽人才的速度时,这家公司就不可能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中层干部的流失,有时亦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竞争对手会从他所认为的标杆对手中,挖走优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举措可使他们更了解对手正在做什么;有哪些技术正在研发;当然,由于工作属性大同小异,被挖角者也可在新工作中立刻有所贡献。
案例
十三、张明与王亮
张明是某重点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大学一毕业就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令同学们羡慕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张明自己也很满意,不仅专业对口,收入也很理想。张明开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职业生涯。转眼两年过去了,张明对自己的工作也早已应对自如。他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尽量不主动去参与分外的事。五年后,张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不知不觉到了40岁,张明的职位再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张明的公司突然被另一家竞争对手收购,接着就是机构重组。张明和其他一些老同事被列入了待安置的名单里。后来因为另一名主管不满意新的职位安排辞了职,张明才算保住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他实在难以接受,他抱怨公司没有人性,抱怨社会变化太快,抱怨政府没有完善的社保系统,他就这样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直到了退休。退休那天,张明哭了,他想起自己20 岁时曾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怎样丢掉这一梦想的。可现在他知道什么都晚了
王亮是一所走读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一没有当地户口,二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了生存,王亮到一家朋友开的小公司帮忙做网页设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非常投入,一干就是两年。这使他的朋友很感动,于是推荐他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竟然被录用。新工作的职位是管理见习员,收入也不高,但王亮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一年后,他完成了各部门的实习,被分配到设备保管部做技术员。因成绩突出,三年后又被提为主管工程师。后来公司全面推行6-Sigma管理,他被评选为项目推动小组成员,并接受专业的绿带资格培训,在项目组又做了三年。这种工作经历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的时候,他被提升为华南区总经理。40岁那年,又被提升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举家迁到北京。十年后,成了集团亚洲区副总裁,一直干到退休。
离开公司后,王亮并不清闲,因为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他还是公司董事局成员,还有很多高校请他去做客座教授。学生们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也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法则。我个人成功主要有两个法则:一个是态度,一个是目标。我把它叫做个人使命”。他对大学生们的忠告是:www.xiexiebang.com 20岁是你事业的起步期,如果这时你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你将来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40岁是你事业的飞跃期,如果此时你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可能永远都在起步期
60岁,这时你并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如果你前40年做对了,这时你想不辉煌也难;如果你前40年没有做对,这时你想不凄凉也难
张明和王亮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公平的,当你努力工作,尽量多付出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就会收获很多;当你时时计较能获得多少,只做分内事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甚微,这也是职业成功的法则。当我们都掌握了人生的一些基本法则并能坚持去做,那么成功是不难的,至少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难 思考题:
张明和王亮的际遇有什么不同,造成他们最后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案例
十四、晓梅的困惑
春节期间,久未谋面的朋友晓梅找到记者,诉说了她的职场困惑。研究生毕业后,她被一家外企录用。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晓梅很不适应。看到在另一家企业工作的同学常常能够出国,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去了欧洲、美洲的多个国家,十分羡慕。实习期刚满晓梅就提出辞职,很快更换了东家。
第一次辞职,晓梅还算是如意,新的单位也确实成全了她的出国梦想。但是很快,晓梅发现常常出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乐。最为突出的就是本来就积蓄不多的钱袋空空如洗,国是出了,但只能是眼看着喜欢的商品无力支付,心情很是郁闷。在每次的出国行程中,工作的时间与逛街的时间严重失调,有几次甚至是刚刚结束工作,就要赶往机场踏上返程。当时的心情真的是郁闷至极。
紧跟着,晓梅又换了东家,实现了自己比较高一些的收入的愿望,但是出国的机会没有了,工作环境也远远不如第一家企业。就这样,晓梅不断地换着工作,每次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但往往是失去的更多。仰仗着自己的高学历,每次换东家也还算是顺利。一路走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晓梅竟然换了5次工作,“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要换工作了。每次熟悉了新的岗位我就想换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思考题:
1、晓梅的病根在哪里?
2、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你要给晓梅提些什么建议? 天价薪酬与道德
在美国人异口同声谴责华尔街的高薪酬的时候,中国国内也爆出某些国企高管和某些行业的天量薪酬与岁入。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直接提出限制那些接受政府救援的金融机构的高管年薪不得超过五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国内有媒体爆出消息称,一家证券机构在A股暴跌近八成的年份里,员工平均薪酬竟然超过百万人民币之巨!但颇具玩味的是,美国的高管在民间舆论和政府政策的高压之下,纷纷表示接受批评要降低薪酬,甚至有给自己开出一美元的年薪的。但是在中国,听到的多是为天价薪酬寻找合理性理由的辩护。
世事此一时彼一时,在“承包万能”“一包了之”的改革之初,大家常见到这样的案例:一些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在年底分得让当时收入水平的人们瞠目结舌的奖金,以至于承包人不敢领取这份奖金,即使在“合理所得”“勤劳致富”的鼓动之下,还是有人将之捐献出来而不是受之无愧地收入囊中。
当事件作为一个“事儿”被提出之后,就意味着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变化。为此,有人再次将无助的眼光投向了“道德”,提出了“尊重市场更要尊重道德”的观点。那么市场和道德究竟是、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现实的市场是资本的游戏场。关于资本的本性人们已经谈了几个世纪了,因此不必赘述。而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道德是天然内含其中的,而且都已经包含在“价格”机制与成交价格(即交易的比例)当中了。
现在的经济学是以理性人为研究对象的,而理性人之所以成为理性人,首先一点他应该是一个自由人,具有对私有物的所有权和话语权(让渡还是不让渡),是具有独立价值观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是理性的、相互平等的人。由自由的、平等的私有者之间自由达成的交易,其交易的比例(价格)就反映了这种自由人的权益,也就是说,自由的理性的私有者之间的交易是在相互尊重对方的私有者地位与人格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交易双方对各自利益的追逐都在经过自愿协商达成的价格当中得以体现,其中已经包含的“道德”的因素。市场正是因为这种自愿性和自由性而获得尊重。显然,我们不可以将“不道德”的指责附加在这种受到尊重的市场原则之上。实证的市场可能广泛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而这正是我们要加以规范和改进的。值得我们尊重的市场一定是那个规范的、道德的市场,而不是实证的、可以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所以,并不存在于市场和道德之间的两难选择。
显然我们不能既赋予市场参与者逐利权利的合法性,又同时谴责这种逐利行为的道德水平。规范地说,市场经济本身应该是法制经济,而法制本来就是最低的道德约束,不存在继续追究其道德水准的问题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价格”是一个区间,交换双方的权利都分别反映在这个区间的左右两个边界上了。因此,交换是互惠互利的,只有在相互认同对方的价值诉求的共识之下,才有可能达成皆大欢喜的成交局面。“成交”本身就是不同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妥协,而这种尊重和妥协就包含着道德。也并非是某些经济学人所谓的经济学不讲道德,而是一个规范的、值得尊重的市场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道德,无须再多次一举地强调了。或者反过来说,一个能够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并不是经济学所要求的规范的市场。
市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尊重私有制和尊重道德是重复要求。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时会说,斯密写过《道德情操论》,以此论证私有制是讲道德的。然而,被后人称为“二重斯密”的斯密也有过不认为市场需要道德的论述,如“我们不必要感谢面包师”。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尤其是买方卖方都具有内部竞争性的市场上,成交的双方,都是自己出价对于对方最优的一个,否则他不会选择和自己成交而不是和其他人成交。证券交易的电子撮合系统引用的就是这种撮合原则。对于愿意出对彼此最优的价格的一对交易者,我们还有必要去讨论他们交易当中的道德问题吗? 说回到天价薪酬到底是否道德这个话题上来。奥巴马要给薪酬封顶的是那些申请和接受政府注资的金融机构;中国人谴责的也是那些国有企业的高管的天量收入。这里都已经不再是私有领域的事情了,而是有“公”的因素参与其中甚至是“公”的因素为主导。如果当发现我们天天叫喊着要大力发展的市场已经变成了我们忍耐不住要去加以道德谴责的对象的时候,这时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推行的这个“市场”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有的规范,并将之回归到规范上来,而不是去谴责一个实证的市场。
私有权的责、权、利是天然挂钩的。我们不会也没有权力没有必要去非议和谴责一个私有业主的收入以及他愿意支付给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的多与少。只有当薪酬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时候,公众才有权力对之加以评说。
虽然中国国企也进行了“改革”,也讲过要“政企分开”,但是实质上国企管理阶层的“公务员化”一直没有改变,尤其是大中型国企。因此,人们对国企高管的薪酬盯着不放,其实就如同民众对公务员的待遇非常敏感一样。
天价薪酬合理与否是否道德,要看它的定价机制。已经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如果薪酬定价是市场化的,就不应该受到指责。但是需要补充的是,给高管定价的劳务市场首先要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规范市场,而不是不公平的“伪市场”。假如面对必然导致天价薪酬的实证的市场我们不加检讨反而一如既往地推进这种市场,回过头来又要声讨天价薪酬,这就失之公允了。我们不能够用一种不道德去规范我们认为的另一种不道德。我们不能既开出重赏去寻觅勇夫,又抱怨责怪勇夫身价太高,这等于是挖了一个不道德的、名为“重赏”的坑让人去跳,这种做法本身岂不就是陷人于不仁不义地步的不道德之举? 如果雇主是私人,除非我们指出其财产来源的不合法性,否则就不能对他给其雇员开出的任何量级的薪酬有所诟病。但如果雇佣者不是私人,他代表的是“公”,则公众就要有权利参与到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制定当中(当然可以委托资产代表去具体办理)。奥巴马百日“价值”领导 日前,奥巴马针对金融业发表谈话,他说过去十几年美国金融业的过快发展是不健康的现象,他预期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之后,可望逐渐恢复正常,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亦将下降。他同时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及研究院中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喊话”,建议他们更积极地投入科学研究、工程、机械等实业界的领域,不要一窝蜂搞金融工具。更早之前,他对那批华尔街的高管也做出过严辞批评。
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或认为这是奥巴马因应当前金融海啸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我认为不止于此。
奥巴马执政刚满百日。我认为“百日维新”中,至少在三个方面看得出奥巴马在“履行”其“change”的承诺。谦虚平等
在外交策略及风格上,奥巴马彻底扭转了“布什主义”或“单边主义”,与一众宿敌化敌为友。1.不惜承认错误(承认对古巴的政策是错误的,也认为应该修正对缅甸的政策);2.向俄罗斯与伊朗递出橄榄枝,尤其公开表示美国绝不会与穆斯林为敌;3.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在美洲国家高峰会中主动趋前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握手并作自我介绍„„
这些表面上巨大的、戏剧性的外交策略及风格的改变,当然有美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考虑,我更看重的,是贯穿在所有言语与动作中的奥巴马价值与伦理。
还记得吗,有一些美国人对奥巴马与沙特国王握手时略为欠身一事颇感不快;也有人对G20国峰会各国领袖团体照时,奥巴马站在后排还不是中央的位置感到不解;查韦斯有备而来送了他一本乌拉圭左翼作家嘉雷安诺写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奥巴马一看是西班牙文的,便说:“我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西班牙文就是其中之一”„„所有这些,其实早已超越外交策略的层次了,展现的其实是奥巴马的外交哲学与外交伦理,或者说,是奥巴马对于国际秩序与事务的基本态度:平等、尊重、谦虚。生态为先
奥巴马的另一施政重点是环境与能源,同样,他也说“美国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个错误”,他不但任命著名的新能源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连在庞大的急救经济预算中都投入极可观的比重在环境与能源方面。当然,这同样彻底改变了“布什主义”的环境与能源政策。这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是奥巴马整套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亲民作风
第三方面的“改变”是白宫的生活与风格。美国白宫虽不像英国皇室,但也从来都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奥巴马一家(他以及他的妻子、两个女儿再加一只狗)却又把这样的传统颠覆了。奥巴马上班第一天就未系领带,未着西装;第一夫人则与一群小朋友在后院种菜,不亦乐乎;奥本人更破天荒地上了著名夜间脱口秀电视节目„„不错,这当然又是奥巴马价值观另一方面的体现。具体说,这是奥巴马的家庭伦理观、工作伦理观、睦邻伦理观、平民伦理观的综合体现。百日树“仁”
说到底,奥巴马执政百日,展现了新风格、新思维、新政策。在我看来,这些风格、思维与政策的内在,其实全都贯穿了奥巴马的价值、伦理与哲学。借孔子一句话,真是“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孔子的答案,就是“仁”。——工作态度要敬谨、勤奋;人与自然要和谐;众生平等,不分贵贱;国与国相处,则尊重与平等;对自己,则反省与谦虚。看一个领导人,第一个一百天很重要,最后一个一百天更重要。奥巴马对美国的领导、对国际社会的启示,都值得期待,有理由去期待那最后的一百天。人力成本控制的“杀手锏”
「案例」M企业经历十几年艰辛创业和发展,已成长为一家集技术投融资、项目建设和项目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多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并在印制线路板、废水治理、电镀废水治理、印染废水处理、食品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处理工艺。M公司的人员也由最初的10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由于2002年以后发展速度很快,部门也逐渐增加,组织架构也处于经常的调整之中,投资公司、子公司、独立托管项目部也在短短的几年相继成立和运营。
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老板很困惑: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子公司/项目部,各负责人就会说人不够,逼着我签字招人,而且人总是不够。负责人力资源的总经办也拿不出很好的建议,能压就压,压不住就逼到我这里来了。财务中心年底利润核算,看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内部出现了营销中心“签单很热闹”、财务中心“资金运营紧张”、总经办“工资成本逐年水涨船高”、员工抱怨“收入偏低”的现象。下属和管理人员抱怨:“老板真小气,销售额越来越高,怎么发的工资没见涨多少?”,财务部门也抱怨:“管理费用太高,能发的工资就这么多,总经办怎么不控制人员?”,总经办更是觉得冤枉:“老板要扩展业务,我能不花钱招人进来吗?再说平均工资涨的很少啊?”
以上情景或许在许多企业都不陌生,那么到底多少人工成本才算合适呢?企业又应该如何控制人工成本呢?如果您正为此困惑着,以下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引入薪酬预算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业务、人员、销售收入、组织结构、分公司/办事处发展都很迅速。一开始企业更看重的是占领市场,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对人力成本的控制比较模糊和随意。随着公司业务的相对稳定和品牌的提升,他们把利润看的重要了,而不再仅仅只关注规模、收入。源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M企业对知识型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时,人力成本的支出成为企业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老板迫切想看到“我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人力成本上我能支付的是多少?达到公司最高业绩目标时能发多少?达到公司最低目标时,我又能发多少?”因此,薪酬预算便成为重中之重,它是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属于人工成本的事前控制。M公司作为一家集团化公司,为了真正发挥薪酬预算的作用,达到适度控制的目的,我们建议该公司对下属单位采用薪酬总额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薪酬预算上采用自下而上(下属公司和部门依据历史测算数据上报)和自上而下(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相挂钩)相结合的方式,既引入新的人力成本管控模式,又与历史接轨保证平稳过渡。薪酬预算五步法
第一步:确定薪酬类型:
A、年薪类;B、提成类;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第二步:各薪酬类型的具体人员
划分A、年薪类人员划分: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技术中心经理/副经理、营销中心经理/副经理、商务中心经理/副经理、工程中心经理。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影响企业盈利的业务核心人员(营销中心、技术中心、商务中心、工程中心)正职可以实行年薪制。考虑到部门内部的协调性和配合性,对副职岗位(营销中心副经理、技术中心副经理、商务中心副经理)也归属为年薪制,让副职与正职共同努力,做好配合和分管工作。B、提成类人员划分:如:B1营销中心业务员/营销助理、B2技术中心部长、B3技术中心设计员、B4调试技术员、B5化验员、B6商务中心预算员、B7研发中心维修部全体人员。
考虑到B类人员的总额的市场竞争性、月标准工资的延续性、月标准工资和提成的比例关系,以后逐年在保证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加大提成的比例,降低月标准工资的占比。这是M公司薪酬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B类人员没有年终奖。
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人员划分:如:C1总经理助理、总经办全体管理人员、财务部全体、商务中心采购人员、网络管理员、C2后勤工人、C3工程中心管理人员。比如技术中心的网络管理员,虽然该岗位在技术中心工作,但因为该岗位是对整个公司负责的,不享受技术中心提成分配,C类人员对公司价值大小不一样,他们享受的年终奖总额不同,所以对C类进行了C1/C2/C3的分类。第三步:A/B/C类人员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为月标准工资、津贴、年终奖、提成、其他4部分。其中标准工资包含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A类:年薪。
B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提成、其他。C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年终奖、其他。第四步:薪酬预算的方法和内容
依据公司经营目标、历史工资水平、B类人员《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最高/考核/最低毛利额目标值、各类人员的年薪总额收入相对比例(比如年薪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工资总额的计提比例(工资总额与毛利额的比例)测算确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的预算。
薪酬总额预算内容:标准工资总额、津贴总额(住房、电话、夜班、出差等)、其它(加班、福利等)总额、提成、年终奖。
津贴、其它类的总额预算是企业相对固定的支出,不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故对这两项的支付单独做预算。薪酬预算主要是测算工资总额(标准工资、提成、年终奖)的分类预算,工资总额预算的确定是依据毛利额的一定比例R(工资计提比例)提取,体现员工与企业同享成功、共担风险。
标准工资总额预算方法:自上而下的测算:依据工资总额预算(R与毛利额计算出来)减去年薪制人员薪酬总额、提成类人员的提成总额、年终奖总额,余下部分即为标准工资总额,基于此再确定A/B/C人员的工资占比(比如A类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自下而上的测算:参照历史工资水平(各类人员的收入)、市场水平、历史A/B/C人员的工资占比确定A/B/C人员的总额进行标准工资总额预算。
这两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的测算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预算总表。特别对于第一次做薪酬预算的企业。
第五步: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预算
A、年薪类人员依据公司经营的最高/考核/最低目标确定最高/考核/最低的年薪发放总额。依据年薪制岗位的重要性确定合理的标准年薪。实际年薪=完成经营业绩对应的标准年薪×考核系数B、提成类人员依据B类人员现有的职务、标准工资总额、薪酬水平、B类《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公司业绩目标,分别测算出B1/B2/B3/B4/B5/B6/B7人员的全年薪酬总额。
C、其他类人员年薪预算C类人员的标准工资总额依据历史平均值和增长比例确定标准工资总额。重点是确定C类人员年终奖总额预算。为了体现年终奖与公司效益挂钩,依据经营业绩确定年终奖总额。
最高业绩目标:2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考核业绩目标:1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最低业绩:0经过以上的薪酬预算,老板、总经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各业务部门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人力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各部门做到什么程度的业绩需要的人力成本是多少,人力成本不再神秘和不可控,一切都在预算之中。
严格执行薪酬总额预算确定了薪酬总额之后,在日常薪酬发放管理时可以采用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和决算方式进行控制。所谓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就是将月度标定薪酬总额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确定月度应发薪酬总额。决算则是将标定薪酬总额与全年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挂钩,其目的是保证全年不突破薪酬预算,同时建立削峰填谷、以丰补欠的薪酬总额管理机制,比如各子公司及部门薪酬总额最高发放额度不得高于预算总额的1.3倍,对于超出额部分,形成薪酬调节池;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薪酬总额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薪酬调节池适当补充,避免薪酬产生太大波动。
另外,由于该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为了鼓励各子公司及部门负责人通过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提高流程效率、优化岗位设置来提高部门效率、避免人员过快膨胀,在预算控制中坚持“加人不加预算,减人不减预算”的原则,这样就将人力成本的责任转移到了用人部门。
总之,通过人工成本预算和严格控制,不仅能够让各子公司和部门负责人感受到人工成本与公司总体效益的关系,同时,人力成本控制的压力也传递到了各用人部门。这样,案例中描述的困惑不存在了,而且薪酬预算则变成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员工工作的动力。
第四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太平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为何大量流失?
一、案例导入:
2014年暑假期间在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实习,亲身经历培训学员和公司正式员工大量离职的现象。
7月份和8月份是保险公司的增员月。因为在这两个月份中,正值大学、专科学生毕业的时候,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足;此外,由于天气炎热、正值年中等原因,这两个月份保险销售业务量也不是很高,开单率相对于年初和年末都要低一些。因此,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招聘职位涉及内勤(财务、行政、经历助理)和外勤(销售)两个方面,入职门槛一般不高,一般只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即可;薪资方面一般会是底薪加提成这种比较科学的形式,平均工资会比较高,就武汉而言,是在4000元左右;招聘信息每天更新,也就是每天都在招人。对于求职人员投递的简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实质是销售部门担当)会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试。
在这之后,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培训课程主要是保代资格证考试,公司介绍,保险产品学习,以及电话约访、面谈技巧等内容。
在我入职的两个月中,公司先后举办了四次大型的招聘会,共计招收职工达到80余人,但在我实习结束之前,留下来的员工仅有5人,大部分人在开始培训后没几天就选择离开,招聘成功率仅有7%。在公司正式员工里面,在这两个月中,也有4人离职,约占销售部门总人数的10%左右。
二、原因分析
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和薪酬方案,为何留不住人呢?
1.保险行业的负面形象。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老大叔老大妈对中国保险行业的折腾,保险实质上已经成了“骗子”的代名词,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多人谈保色变。这一方面会导致很多人不相信保险产品,难以开辟客户资源;另外一方面,就注重面子的中国社会而言,家庭不支持自己进入保险行业。
2.招聘网站的虚假信息。这是一个全行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虚假信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招聘的职位,实质招聘的全部是销售岗位。第二个就是薪酬方面,面试和职工培训的时候公司员工不会跟你谈及这方面的东西,保险公司采用的是有责任底薪。这对刚入职和没有社会资源的人来说,很难在初期存活下来。此外,招聘过程中,大多会跟你说这里是有无责任底薪的。当发现公司存在欺骗职员的情况时,会失去工作的激情和信心。因此,会选择其他难度相对较低、工资比较稳定的企业就职。
3.缺少团队氛围。在很多情况下,销售业务都是一个人单独跟客户,与公司其他人员合作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在太平洋销售部门中有许多业务室,他们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在一个业务室里面,直线经理很少关心下属员工的工作、心里压力。很多人找不到归属感,工作之外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4.管理层以业绩为唯一的关注点。公司考虑业绩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一个盈利结构,不是一个福利部门。但业绩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忠诚的员工。无底薪的压力,家庭、朋友的不理解,开发客户的难度,这些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对于这些问题,公司不是与员工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不管不问。
今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称之为保险行业的“国十条”。这意味着加大对保险行业的扶持,增强其在预防重大自然灾害,抵制重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希望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多下功夫,留住优秀人才是发展壮大的关键。
第五篇:人力资源 案例分析
案例1,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李强打开公司发给他的《劳动合同续订意向书》,见上面写道:“公司与你之间的劳动合同将于下月底期限届满。公司希望与你再续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不知你意下如何?请慎重考虑后,告知人事部。”
李强作为某中外合资企业的华东区销售经理,年轻有为,工作能力极强,其个人的销售额占华东区销售收入的50%,因此,公司领导对他十分赏识,很希望与李强续订劳动合同。可是,李强由于另一公司已经向他发出正式邀请,因此不想继续续约。于是李强拨通了公司人事经理的电话:“非常感谢公司对我的好意,但我已决定不与公司再续劳动合同了,请在我合同到期之前,为我办理离职手续。”人事经理一听,李强的口气很坚决,也就没说挽留的话,立即安排有关人员,开始为李强办理工作交接。
总经理要求李强在走之前的最后一个月,将他的销售客户中对公司尚有欠款的厂家列出清单,并尽可能再去催要,争取收回这些欠款。根据总经理这一要求,李强经过30多天的努力,收回了大部分欠款,只有一笔2.5万元的欠款没有收回,原因是:这笔欠款来自山东省济宁市的一个企业,该企业的营业场所已经搬迁,李强在济宁反复寻找,也没找到这个企业的新地址。无奈之下李强只好回来,将该企业的欠款情况及相关证据交给了公司总经理,同时建议,以后可以派人再去寻找并催要欠款。总经理听完李强的汇报,说道:“因为是你向这家企业销售了产品,最终却没把货款收回来,公司准备扣发你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李强解释说:“可我是因为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不在公司继续工作了,才无法继续做这个收款工作,而且,我已经将详细的资料提供给公司,公司完全可以让其他人接替我的工作。”“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将来找到这家企业并收回2.5万元欠款是将来的事情。收不回这笔欠款,就是公司的损失,而这个损失,就应该由你来赔偿。所以公司决定扣发你这月的工资。你不要觉得委屈,其实,只扣你一个月工资,没让你赔款,已经是便宜你了。”李强离开公司那天,公司果然扣发了他的当月工资。
问题:你认为该公司扣发李强工资的做法妥当吗?为什么?
案例2,辞职报告《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作为管理者或HR部门时常需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该留下来的人是不是都留下来了,而离开的是不是都是该离开的?”
C君是个博士,在A企业推行三项制度改革以后,任职一个级别较低的专工职位。C君很快提出了辞职报告,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对于C君来说,A企业只做了两件事情:(1)按照劳动合同解除后的要求,对C君进行经济补偿金和违约金支付计算工作;(2)C君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后,应在做好工作交接和工具、资料等材料完整移交后,方可按公司规定办理离职手续。同时,按XX市人才中心规定办理人才流动手续。
问题:当员工离职时,HR部门应该做什么?
案例3。
王明是可口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上半年出现亏损,年底又要还清一大笔银行贷款,在实行了两个月的节约计划(cost down)失败后,王明向各部门经理和各厂长发出了紧急通知书。通知书要求各部门各工厂严格控制经费支出,裁减百分之十的员工,裁员名单在一周内交总经理。并且规定全公司下半年一律不招新员工,现有员工暂停加薪。
该公司饼干厂的厂长梁超看到通知书后,急忙找到总经理询问:“这份通知书不适用于我们厂吧?”总经理回答:“你们也包括在内。如果我把你们厂排除在外,那么别的单位也都想作为特殊情况处理,正像上两个月发生的一样,公司的计划如何实现?我这次要采取强制性行动,以确保缩减开支计划的成功。”梁超辩解道:“可是我们厂完成的销售额超过预期的百分之五,利润也达到指标。我们的合同订货量很大,需要增加销售人员和扩大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为公司增加收入。为了公司的利益,我们厂应免于裁员。哪个单位亏损就让哪个单位裁员,这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