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务鸟巢”通水运行 2亿方再生水助力京城解渴
“水务鸟巢”通水运行 2亿方再生水助力京城解渴
南四环外,槐房路东,一座18公顷的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湿地公园地下,“藏”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地下机器的轰鸣与湿地公园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10月27日,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的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正式通水运行。这标志着由北京排水集团承担的《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简称“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工程项目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由267万立方米/日提升至417万立方米/日。
“我们建了一个再生水厂,但还给市民一个湿地公园。”槐房再生水厂厂长张文超说,这是一个“生态水厂”。污水全部在地下处理,臭气经过处理后再通过这3个塔排放。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可以达地表四类水体,可以直接用于河湖补水、园林绿化、市政杂用等领域。
事实上,与传统的地上再生水厂相较,槐房再生水厂将实现绿色生产,后期运营不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相当于节约了200多亩的土地资源。建设时挖出的土方量高达220万立方米,相当于20个鸟巢,8个景山。
槐房再生水厂项目经理刘奎生介绍,在水厂顶板之上将做8层共17公分厚的保护层和防水层,然后在上面堆土,基本和整个水厂面积重合,将建成18公顷的湿地公园,形成新的南城湿地景观。湿地公园是什么样的?以水为线,以花草为针,在水厂之上“绣”出鸟语花香的湿地景观。2016年6月底,地下水厂建设进入尾声,地上湿地景观建设将随之开始。
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对设计理念、工艺、装备的创新。以槐房再生水厂 为例,其构筑物全部建设在地下,后期运营将不会影响到周边居民。清河第二再生水厂虽然是半地下再生水厂,但对污水处理构筑物全部进行加盖封闭,从地表看同样景色优美,也提高了周边的绿化率。在新建和改造再生水设施中,北京排水集团还采用了自主研发制造的精确曝气、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装备,确保出水水质标准。
另据了解,在新建再生水设施及现状设施提标改造中,采用了北京排水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精确曝气、膜生物反应器等装备,其中“北排膜”为北京排水集团以自身技术装备为基础,引进新加坡联合环境公司的专利技术、共同研制研发。而槐房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后的高碑店、小红门等水厂,则采用先进的MBR膜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标准。
“再生水最后一道工序是加氯,刚出厂时,水的味道、水质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通过湿地公园的绿植水系,可以有效的吸收有机物,经过这样的„过滤‟,再流向小龙河。”刘奎生说。建成后的槐房再生水厂,全年满负荷运转可将近两亿立方米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
而在以往,污泥是污水处理中不小的负担。现在经过无害化处理,污泥却实现了变“废”为“宝”。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可以在厂内实现减量、无害处理。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郑江介绍,通过“热水解+厌氧消化+深度脱水”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污泥减量化,后续还将探索生产的各类污泥资源化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北京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段伟表示,以槐房水厂的通水运行为标志,北京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段伟说:“污水处理能力 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全市新建和改造再生水厂60座,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0%,再生水水质大幅度提高,出水标准达到了四类标准,使再生水成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为大规模使用再生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的污泥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此外,在完成本市“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北京正在加快实施“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2016年起,北京市还将升级改造15座、新建27座再生水厂,重点解决城乡接合部污水直排、重要水源地村庄和民俗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