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2009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工作小结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提出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倡导新的人才观,主张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学生道德的提升放在首位。
放眼新课程改革后的品德教学,“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存在,横向看很多品德课堂,教师照本宣读现象仍然严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设计,学生成为教师展示其高超技巧的“道具”。
我们的课堂必须从以师为本、以本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生本课堂”应学科发展适时而生。“生本课堂”也逐渐被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效仿,然而在我们的课堂调查中,只有部分教师能将生本理念吃透,只有部分理念能被教师真正落实。其次,尽管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有过较多的观点,但师本的成份还很浓。尽管我们从生本教育实践中得到启发,教育要走向生本,但具体到课堂操作层面的时候,“生本”的东西就不见了踪影,具体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究竟怎样做才是为“生”的,很少有人问津,教师也无所适从。
把“生本课堂”这个新理念切实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的,有效的教学行动,我们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深入思考和深度研究学生,对不同学情的班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形式等,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欲对其作深入的研究,2009年该课题被列为桐乡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二、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为了正确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发挥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我们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我们采用了组员内部论证和专家论证的办法,对课题的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我们还邀请了品德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课题开题作指导,尤其是对课题中“教学目标的如何正确定位”和“生本课堂上的评价体系”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09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学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即时评价”等构建生本课堂的有效策略,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在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不忘及时整理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案例。《立足生本课堂 提高品德实效》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二等奖。《让品德课堂蕴涵人文阳光 彰显生命活力》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一等奖。《聚焦生活需要 定位教学目标》在2009年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中进行了交流。《贴近学生生活 营造品德真实课堂》“2010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2010年嘉兴市中小学“三项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谈即时评价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010年度桐乡市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和谐对话 张扬内需》,《品德教学人文精神建构的探索》均获“2011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以学定教,提高实效--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获桐乡市2011年小学品德论文评选一等奖……优秀论文案例一篇接一篇,进一步丰富了课题材料。
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2011年8月,研究基本结束,我们在全面进行资料汇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目标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我们收集整理了教师相关论文、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学生生本课堂反馈的调查,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课题实施的成效。
2011年10月上旬,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目标。
2011年10月10日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第二篇: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2009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工作小结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提出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倡导新的人才观,主张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学生道德的提升放在首位。
放眼新课程改革后的品德教学,“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存在,横向看很多品德课堂,教师照本宣读现象仍然严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设计,学生成为教师展示其高超技巧的“道具”。
我们的课堂必须从以师为本、以本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生本课堂”应学科发展适时而生。“生本课堂”也逐渐被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效仿,然而在我们的课堂调查中,只有部分教师能将生本理念吃透,只有部分理念能被教师真正落实。其次,尽管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有过较多的观点,但师本的成份还很浓。尽管我们从生本教育实践中得到启发,教育要走向生本,但具体到课堂操作层面的时候,“生本”的东西就不见了踪影,具体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究竟怎样做才是为“生”的,很少有人问津,教师也无所适从。
把“生本课堂”这个新理念切实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的,有效的教学行动,我们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深入思考和深度研究学生,对不同学情的班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形式等,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欲对其作深入的研究,2009年该课题被列为桐乡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二、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为了正确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发挥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我们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我们采用了组员内部论证和专家论证的办法,对课题的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我们还邀请了品德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课题开题作指导,尤其是对课题中“教学目标的如何正确定位”和“生本课堂上的评价体系”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生本资料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了解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理念。《我看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及其形态探微》、《“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以生为本,激扬作文的生命内涵》、《解度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等文章,做到内容丰富,辐射面广,针对性强。让老师们对当前的生本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课题的实施有了更多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指导。同时在课题实施中,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与听课,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感悟,为课题研究借鉴创新的元素,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011年7月)
2009年10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地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聘请陈焕华和盛红满为课题组的顾问,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制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方案,确定个子课题:“教学目标定位策略研究”、“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研究”、“教学方法选择策略研究”、“教学互动评价策略研究”,并进行了分工,每个成员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
10月,课题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课题组始终扎根课堂,以“同磨一堂课”为抓手,进行课题研讨,课题组成员集体参与选课、设计、课堂活动,细磨一堂课。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三次课题研讨课、两次生本课堂教学展示和多次生本课堂教学调研活动。2009年10月,《你是我的朋友》(三年级上册),前后磨课十来次,集体智慧的碰撞让我们的课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我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加深。10月底章国惠老师代表桐乡送教下校至嘉善,得到了专家和其他品德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12月份吕家瑞老师的课题探讨课也好评如潮。2010年4月,《动物、植物和我们》(二年级下册),课题组磨课研讨后在校内进行了展示,获得好评。2010年10月,章国惠老师跨片送教《培养良好的习惯》。2011年5月,《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五年级下册),吕家瑞老师在片级的课题活动中作为课题展示课进行了展示,收获颇丰。
反复的课堂磨练,课题组老师坚持尝试“先学后教”模式,每一次的课题磨课,主题明确,每次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不断摸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努力改进生本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即时评价的选择等,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以集体智慧对研讨课进行深度剖析,梳理出对学生生本课堂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尝试,分析出潜在的有待改进拓展亮点,挖掘出下阶段的重点突破之处。通过常态开展反思性教学研讨,课题组在总结中突出反思,在碰撞中形成思想,探索出了“生活需要定位教
学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即时评价”等构建生本课堂的有效策略,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在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不忘及时整理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案例。《立足生本课堂提高品德实效》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二等奖。《让品德课堂蕴涵人文阳光彰显生命活力》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一等奖。《聚焦生活需要 定位教学目标》在2009年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中进行了交流。《贴近学生生活营造品德真实课堂》“2010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2010年嘉兴市中小学“三项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谈即时评价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010桐乡市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和谐对话 张扬内需》,《品德教学人文精神建构的探索》均获“2011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以学定教,提高实效--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获桐乡市2011年小学品德论文评选一等奖……优秀论文案例一篇接一篇,进一步丰富了课题材料。
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2011年8月,研究基本结束,我们在全面进行资料汇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目标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我们收集整理了教师相关论文、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学生生本课堂反馈的调查,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课题实施的成效。
2011年10月上旬,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目标。
2011年10月10日
第三篇: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意义
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二)课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理论依据 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适度借鉴国内的生态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如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的适切性的确证。
适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如生态位原理、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生态学理论成果,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遵循生态规律,对课堂上主要的生态因子重新定位,构建具有低碳、自然、健康、多样、和谐、共长等特质的生态课堂。
2.运用案例研究理论。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教育教学案例的衡量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开发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群。
3.借鉴其他相关的理论学说。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思想,《学记》中的“善喻”教育策略,当代的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先生的“三重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分主体诊断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统问题进行调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再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从学生生活质量出发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学校与班级中的自我定位与他人期待、在学科学习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教学计划,形成成长性课堂教学生态。3.从教师生活情趣出发建构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会远离应试教育,也只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自我更有必要从教师生活情趣上着手,既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注重教师的生活品位,既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
4.建构促进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建设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诊断性,而过程性与诊断性的前提是要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诊断评价是能够科学地帮助与引领教师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
四、研究过程
课题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
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对课题予以全面的设计,并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整理与学习;
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设计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方案,并在学校特定班级与年级进行行动研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对生态课堂建设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学校进行初步运转,并根据运转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五、完成课题条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目标意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我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网上查阅和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3、专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反思)
4、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七、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张茂艳
研究 人 员:李文侠 于 海 郭淑梅 冯春涛 王美波
丁 丽 林艳芬 刘晓霞 杨成娟 杨丽娟
刘 瑶 赵文晶 吕淑英
第四篇:打造生本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打造生本课堂,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标提倡教学要“以生为本”,现阶段的小学体育需要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对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提高。本文将从新课标下的几个角度出发,对如何创造新课标下的有效体育课堂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个体差异;团队精神;自主性;创新性;有效教学
我国新课标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共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对教育的重视,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要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体育课堂上的“以生为本”,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如今课程理念高度关注学生差异,无不是在追求一种促使个性差异化发展的途径。
(一)“关注差异”要融入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以前滚翻为例,如果教师采用了通过教学使7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前滚翻成坐撑,其余同学能在帮助下完成或者是双脚分开的方法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更能体现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差异性,同时教师也关注到了差异性的存在并使其发展。
(二)“关注差异”要融入教学过程。
1.适时表扬,促进差异发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在一次技巧教学中,一位新来的女学生由于基础差,她非常认真并极其努力地去做后滚翻动作,结果完成得一塌糊涂,旁边观看的学生都捂着嘴就要笑出声来了,我发现之后马上制止这种嘲笑,并真诚地告诉那位学生,在过去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第一次的技巧动作能做成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们应该为你鼓掌,旁边的同学似乎明白了,并报以一阵鼓励的掌声。虽然从那以后这位女孩子的体育成绩也一直平平,但她对体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喜欢,还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此时的表扬和鼓励就有可能成为促使学生发生转变的契机和动力。
2.发展优势,明确个体发展方向。每个学生都可能在某方面存在发展的优势和潜能,我们要努力发现学生的这种优势并帮助他们明确方向。例如:有的学生看到体操器械有一定的恐惧,看到篮球却意外的惊喜,有的学生在长跑时常常落后,但他在短跑中速度却快于其他人。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他们的优势的时候要给他们设置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他们相对较弱的教学内容中要设置努力目标,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方向上实现自我超越,在弱势方向上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使之成为关注点。
(三)“关注差异”要融入教学评价。
林语堂先生提出要“相面打分”。不通过考试手段给学生打分,他让学生站起来,端详片刻,该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就历历在目,于是便给出了这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相面”包含了学习态度、进步与否、平时努力情况等诸多过程评价因素,是与当今学习评价理念想吻合的一种评价方法。不以一次终结性考试的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等,这是从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举措性之一。当学生因自己的态度、努力和进步而获得积极的评价或夸奖时,他会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
(四)“关注差异”要融入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一节课完成后,要根据课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该教学内容中是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该部分内容是否在本课中充分地完成了,如果完成了,它一定程度上是否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完成,那么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积极地进行修改和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有效教学
当代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共同分享与合作,跟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间也很少,自我中心成为了一种习惯,不管是在课堂上的游戏中还是其他时间,在进行一些需要相互帮助完成的任务或者游戏时,往往看到他们相互责怪、埋怨的情景,体育活动大部分都在实践中进行的,对团队精神的需求大。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调整改进体育教学,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交流,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消除因隔阂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有目的地设计团队精神培养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真挚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1、课前灌输团队意识,加强团队精神教育
课堂教学中,准备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基础,预备铃响后不马上集合,有的集合了还在队伍中说话,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影响整个集体的活动,我们可以用一个实例或故事来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如举例子:在一个罐头瓶里,放进六个乒乓球,每个球用细绳系着,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从瓶里全部取出。几个小组的同学,各人都想在第一时间里从瓶里取出,结果在瓶口形成堵塞,谁也出不去!只有一个小组成功做到了,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六个人形成一种配合,依次从瓶口出来。这道测试题考的就是团队有无相互协作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只有学生意识到个人的行为要符合集体的利益,才能和谐地完成目标
2、课中运用游戏和比赛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中教师讲解或让学生反复练习固然可以使他们掌握动作方法,但练习次数过多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增加他们的练习负担,实践证明持续效果并不理想或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所学动作,学生不仅对所学动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在团队精神培养过程中,小组比赛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游戏和比赛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学生学会双手胸前传、接球后,有意识地安排运球结合传、接球的游戏来提高学生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掌握,每一组的学生先按队伍的顺序进行运球,到终点后传、接球,终点学生接球后再运球回来,当时学生比赛相当激烈;在做第二次的时候,我不要求学生按站排的顺序,由小组讨论队伍的前后站位,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合理安排比赛阵容,有的把运球好的安排到前面,有的小组把运球的跑的快的安排到后面。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充分的体现了团队精神。
3、课后表扬与鼓励,激发团队意识
课的结束部分,是教师最好的教育时机。我们要收集课上所有能体现团队精神的学生的行为,进行语言的鼓励和表扬,突出的同学要发表扬卡给学生。例如:在水平一《篮球:原地运球》,以手递手传球接力的形式将球放入球框中,看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将球放得最整齐最迅速,奖励那组每位小朋友一朵“大红花”。这样的表扬与鼓励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巩固。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有效教学
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源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创设目标激励
目标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也有笼统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与设置太高或太低的目标相比,设置有一定难度的而又可以实现的目标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更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为学生设置具体的、近期的、能够完成而又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2、实施情境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中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故事化,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融入角色中进行生动活泼地演练,使学生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情操在无声无息中得到陶冶。例如:将《立定跳远》设计成“青蛙过荷”的情境,开始让小青蛙们利用短绳做游戏(自由发挥),然后让学生们用跳绳设计、创造出各种图形的荷叶,接着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在荷叶上来回跳动。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将所教的技术动作渗透在里面,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有效教学。
3、实施分层教学
“自主学练”这种方法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能够让教师制定有层次的、有分类的教学计划。在分层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练习,这样就可以让教师避免盲目地制定计划。在分类上,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地发挥。例如,在二年级《单双》教学中,教师安排了跳格子、跳台阶、“石头剪子布”游戏(2个人一组;石头剪子布,赢的学生向前双脚跳一次,输的向后双脚跳一次,没输赢的,2人分别向前单脚跳1次;以到达2人约定的终点先后分胜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形式,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活动后心情舒畅、回味无穷,收益颇丰,教学目标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在课堂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实现有效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 “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发明家„„”他还告诉那些糊涂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才可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1、教师要善于 “宽容”和“倾听”
在不影响整体学习前提下,允许学生的小搞笑,“胡思乱想”。教师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放下“长者”身份,用“童心”去体验,用“童言”去交流。而体育的魅力正在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体育课具有空间大、活动强、转移频繁和室外上课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前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充分“备好”学生,以美观大方的图形、清晰的线条、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增添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创新激情。
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喜悦。如:本学期,体育课中举办了一次“我的舞台我做主”的展示,这次评比我采取让成绩差的学生当评委,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为主考官(技能动作都是来自上课的内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技能展示。通过有序的组织,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在角色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一旦发现学生有勇敢、突出的行为就毫不吝啬地及时竖起大拇指给予表扬和鼓励。
4、教师要善于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把激情、微笑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有时我们一个规范、流畅、优美的示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惊险性的动作更能博得同学的钦佩和赞叹。例如:在一次后滚翻课上,我为学生示范后滚翻起,示范完毕,学生们以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我,嘴边还不停地说“老师好棒”。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还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体育的有效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体育教师应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生本意识和有效教学意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性,让不同的学生均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锻炼,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的要求,也是其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促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应将“关注差异融入体育教学”---赵超君 3.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李凤琴
第五篇:浅谈生本高效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研讨
———浅谈生本高效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对于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的诠释是:“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高效课堂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方针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自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有过焦虑与无奈,也有过惊喜与快乐。以下是我在实施生本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困惑与策略,希望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困惑一:
无奈的担心。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新的教学观念有抵触情绪,总感觉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东西学不来,做不了。时时有课不会备了,教学过程乱了,课堂上茫然不知所为的感觉。明明知道要求教师少说,做好组织者和引导着足以,可总是不放心,不放手。偶尔撒手一回,还担心学生不行,总之就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多说不能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少说又怕学生学不会。
策略一:
变担心为放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改理念,学习专业知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学生真正能在课堂这片沃土上,锤炼智慧,激发灵感,激扬生命。
困惑二:
时间的焦虑。实施三段五步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前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生本就得两节课;两节课的内容就得需要三节或四节课。否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点评等环节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做不实。进度慢,花费时间多,常会产生焦虑之情。
策略二:
倡导主题阅读教学。要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把生本课堂教学与主题阅读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重点课文要重点学,并推荐相关的阅读篇目。阅读课文可以分类进行主题阅读,学生可以从几篇文章中选自己喜欢的一篇重点阅读与赏析,其它篇可浏览,作重点词语的积累与整体感知文意。教师要提前设计好学案发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学案,但一定要上好展示汇报课,并建立评价机制。教研员衣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我都觉得很有道理。他说:“这篇课文你就是不讲,难道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吗?”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困惑三:
学生的态度。面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合作学习又缺少领头人,真正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人少,从而出现了组长说组员听喝的现象。而那部分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淡薄的同学,连听喝都不能,其学习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策略三: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重视小组捆绑评价,培养团队精神。采取兵教兵的方式。选正副两个组长,每个组长再分相应的组员,这样就解决了一个组长的任务多,忙不过来的问题。每个组员的学习表现积分按个人和小组两部分记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定期对各小组的积分进行总评,确保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浅思浅想,不正确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