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驻村帮扶干部应提高六种能力
驻村帮扶干部应提高六种能力
(2016-12-04 18:53: /王思铁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全国选派驻村工作队12.80万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8万多人。针对贫困村村情千差万别、贫困现状表现不
一、致贫原因各不相同的情形,“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以及“帮什么、怎么帮”等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迫切需提高自身的情感、学习、调研、干事、协调和自律六种能力。
一、提高情感能力
总书记曾经说过:“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情商,说的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这话是说给村官听的,更是说给广大党员干部听的。他还写过一篇专谈情感方面的文章:《树立五种崇高情感》。所以,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在须得提高的“六种”能力中,自觉提高情感能力,应当是第一位的。
(一)情感能力是什么?
众所周知,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能力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情感指的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情感在人的本能、传统、理性三种适应机制中,应属于本能和传统的综合产物。然而,由于理性能力可以被明确意识到,理性赋予自身以优先地位,而情感能力通常在社会合作中的作用被低估,特别是在基层是这样。
所谓情感能力,就是指理解、表达、感受、运用等等的素质。就一个个体来说,简单地测试你的情感能力,当你听闻或见到一起不正义的剥夺甚至侵害贫困居民利益事件时你是否有义愤感?当你获悉一起贫困中经由艰辛努力而成功脱贫的典型时是否被主人公所感动,还有很多复杂微妙的不宜贴上简单标签的情感触发事件,你的情感系统是否被调动起来。
这样看来,情感本质上也就个感情问题。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是个“急性子”,有时极端情绪化,有一点儿事情就耿耿于怀、反应强烈,这就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假如别人对事情的看法与自己不同,就气急败坏,要么照自己的意见做,要么就不做。这种极端情绪化的人,完全不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不愿做任何让步。如果,我们用智商与情商来作个判定,可以说这种人的情商非常低,处于亟待提高的状态。
(二)为什么要提高情感能力? 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为什么要提高情感能力?
一是由帮扶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是落实中央指示的需要,联系群众的需要,锻炼干部的需要,脱贫攻坚的需要,同步小康的需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干部驻村扶贫的职责任务,主要是“五个着力”:着力建强基层组织、着力推动精准扶贫、着力为民办事服务、着力维护和谐稳定、着力提升治理水平。要完成这一任务,特别需要增加同群众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
二是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总书记说:“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他还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
三是由提升自身能力决定的。贫困居民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虽然极为贫困,但又是扶贫的主体。扶贫者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才能和他们打一片,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按期消除贫困问题。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中不乏“能人”“强人”,但却缺少“有情人”。因此,特别要树立人有“男女、老少、职业、穷富”之分,但是人格尊严是平等的。提升自己的情感能力,自觉维护穷人尊严也是精准扶贫。
(三)怎么提高情感能力?
一是要带着深厚感情做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扶贫人始终要牢固群众观点,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对贫困群众应存尊重之念、展宽容之怀、守诚信之德、有欣赏之眼、能成人之美。无“情”未必真豪杰。“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真能将情商运用得当,“刚性”政策,“柔情”操作,帮扶工作或可开辟一个新的境界。二是要坚持从思想和灵魂深处贴近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在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产生和培育的。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真正从思想上把贫困居民当亲人,从工作上把贫困居民认可当标准,从行动中与贫困居民同甘苦、一条心,真正把以人为本内化于心、见之于行。三是要坚持与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为贫困居民着想,为贫困居民谋利,为贫困居民造福,与贫困居民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是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增进同贫困居民的感情,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化的号召上,也不能靠一时一事的热情和干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要用制度规定常态化,推动服务贫困居民向规则之治深化,从而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扶贫团队。
二、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我不说大家都会想到“活到老,学到老”。在这里,我们也没必要说这些大道理,只就面对的现实来说,学习能力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必须有的基础能力。所以,必须解决好“为何学、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从适应帮扶工作需要来说,不学习不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从机关到贫困村,工作环境条件、对象范围、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时间空间、包括工作的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改变。面对尚处“农耕时代”特点浓厚的环境条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众、限期脱贫摘帽的刚性目标,要履行好帮扶职责任务,要完成好精准扶贫、村域发展、基层党建硬“作业”,要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扶群众的工作,仅靠原来脑子里装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向基层、实践、群众学习的能力。进农家门、说农家话、喝农家茶、吃农家饭、解农家难,和村民打成一片。从自身成长需要来说,不学习不行。派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贫干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锻炼干部,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与权利时,是把必须履行的义务摆在第一的,而必须履行义务的第一条就谈到要“认真学习”以“提高本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选拔任用条件”的第一条就谈到要“坚持讲学习”,第四条就谈到要“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总书记更是将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毋庸置疑,不学习很难当好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进而也很难胜任驻村帮扶工作。
从提高素质能力来说,不学习也不行。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村,处于一个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时空并存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在村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还得回到原有的单位或走到新的岗位,那里又是一个“天地”,那些爱学习的同事、同志,可能跑到你前面一大段了!靠什么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靠学习。毛泽东有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养品行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元代著名学者许名奎《劝忍百箴》中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基,基础也。在安身立命的诸多本事中,学习是最为根本的。不管是哪行哪业,都应该以学习作为基础。用时髦点儿的话说就是“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二)学习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学习什么的问题。针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要联系实际,可能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要学习系列讲话。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他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学xxx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这方面学习不好,就容易出现看问题眼光不高、分析问题不深、解决问题不准的问题。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思想理论素质是干部素质的灵魂,是一个合格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首要素质。另方面,学习三农基础知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作好定位,你是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而不是别的什么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是参与扶贫项目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所以,就要有一定的农、林、水、电、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经营知识,同时,能够找到相互之间关系,使项目资金投到关键处,让精准扶贫扶到根上、点上。
再方面,学习其他的知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到了村一级就都“扎堆”了,也就要求你“门门都要懂一点了”。当然,由于是给贫困村,给村民打交道,所以,特别要学一点如何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的东西。总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实践有益。
(三)怎样学习。对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其中也包含了学习途径和方法。学习问题,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勤奋。对于“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第二点很重要,解决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二是读书本和“读实践”相结合。三是系统学与重点学相结合。四是培训学和自我学相结合。对于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学,这是主要方式,坚持好自学,大有好处,必有好处。学习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有一条,都要下苦功夫、真功夫、长功夫。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职责、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帮扶需要。
三、提高调研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总书记经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两个“九十”,对我们做好帮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调研是工作的基石。毛泽东同志有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所以,调研能力对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调查研究是指对某些问题和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和综合,阐释事物真相、本质和规律,提出意见和对策的活动。调查的任务在于搞清“是什么”“怎么样”,研究的任务在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两者结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认识和解决问题或事物的过程和方法。毛泽东同志还有句名言:“中国的秘密在于农村。”那么,我们脱贫开发的“秘密”在哪里呢?就是在贫困村。这是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冲锋陷阵的战场、施展才华的平台。对这个战场、对这个平台必须要了解、熟悉,也就是要吃透村情、社情、民情,也因此也必须搞好调研。
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是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也会不断出现,这也就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把握、去解决,所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必须练好调研这个基本功,这是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坚实基础。
(二)调研的特点和要求。调研是一门学问,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是指导性,调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做好帮扶工作服务。二是针对性,对村、户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三是应用性,调研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就是说要为应用而调研。四是超前性,调研必须有战略眼光。五是操作性,思路和措施要可行,不能空发议论。六是时效性,要快速反应,不能时过境迁。
搞好调研活动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全面系统,从总体上把握调研对象。二要求事实清楚,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三要求数字精确,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四要求定性准确,把握准事物的性质。五要抓主要矛盾,进行重点分析。六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的变化发展。七要有综合分析,正反利弊都要想到。八要提出可行方案,提出工作意见和解决问题对策。搞好调研,特别是对重要问题的调研,做好了很不易。
要提高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到社入户了不等于调查了,调查了不等于研究了,研究了也不等于意见和对策就正确了,还要看实践的检验。调研是为了吃透村情、社情、民情,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扶贫要讲质量,调研更要讲质量。
(三)怎么搞好调研。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就在村里,调研的方法、步骤显然与机关下来调研的方法步骤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共之处,譬如选好题,避免无效劳动;立个调研提纲,让调研有所遵循;讲究调研方法,争取好的效果;认真研究,产出好的报告等。
但是,我觉得,从“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角色出发,主要还是要抓住调研的不同点。从目的上看,主要是为了解决本村内的问题,也或展示本村的成果;吃透村情、社情、民情,便于开展帮扶工作。从类型上看,有的是为争取资金项目的调研,最终形成给上级的申请报告;有的是为解决问题的调研,为村两委决策提供依据,有的是经验型的调研,为对外对上展示本村形象。从方式上看,主要还是走访调研,座谈调研,资料调研,等等。
搞好调研,关键在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以严谨态度,严格历练自己,提升理论功底、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被调研对象的态度,要抱着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向村里的干部群众学习。
四、提高干事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干事必艰辛,特别是在贫困村是如此。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都要记住:学、懂、信、用、干,干是根本,干是核心;事业是靠干出来的,进步是靠干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是靠干出来的。
(一)干是根本。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总书记强调:“行动最有说服力。”从当年邓小平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到今天总书记指出“行动最有说服力”,变化的是干事的历史方位,不变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脱贫攻坚,脱贫需要实干,攻坚需要行动。只要思想上追求脱贫、行动上坚持攻坚,实干、苦干加巧干,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就能在行动中把握脱贫机遇,在行动中破解攻坚难题,将脱贫目标转化为实际举措、实际行动、实际成果,赢得属于我们脱贫奔康时代的新光荣。
(二)干要担当。最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式颁布,引起党内外高度关注。翻开仅1700余字的《条例》,问责之箭指向一个清晰的靶心——担当。记得早在这之前的2014年10月,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我们讲忠诚,就是干事;讲担当,也还就是干事。不担当,半点忠诚都没有。干高干低、干长干短是个水平问题,干与不干则是个态度问题。所以,干事能力是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三)干的内容。干什么,为谁干,怎么干?这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考虑的。一要抓精准扶贫。坚持把“几个精准”“几个一批”落到实处。精准扶贫的根本是精准施策,要“点对点”“面对面”“硬碰硬”“实打实”地去做,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聚焦性和有效性。二要抓村域发展。脱贫攻坚有两大功能,“一大”是重要民生、扶贫济困;“二大”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抓脱贫就是抓发展,抓攻坚也是抓增长。三要抓基层党建,通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四)干的方法。要干成事,关键是怎么干?从贫困村、贫困居民的实际来看,方法还是比较多的,譬如: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等等。当然,不仅要干事,还要“不出事“。在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抓驻村与跑步相结合。干部接受派遣去扶贫,就应当尽心尽力,这是职责使命之所在,来不得半点含糊。一些地方还仍有“挂名”“走读”“空中飞人”的现象,驻村帮扶文件发了、会也开了、名单也有,人到村里“报到过了”,之后就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了。驻村干部,一定不能忘了初心,要“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这才是群众期待的驻村帮扶,才是对精准扶贫要义的充分诠释。同时,也要抓跑步,就是要抽出时间,利用或创造机会,为贫困村争取资金项目,助推发展。要避免成天陷入在参加会议、填写报表材料里的现象发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会议”“报表”的“奴仆”。
二是抓质量与抓落实结合。扶贫与帮扶都要抓质量,在政策操作层面,应把握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这三个环节。精确识别是确保扶贫质量的前提、精确帮扶是确保扶贫质量的关键、精确管理是确保扶贫质量的保障。脱贫攻坚关键在抓落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帮扶工作就是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帮扶工作,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避免“目标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措施多”的现象。三是抓传承与抓创新结合。既注重借鉴过去好的做法和经验,又善于结合新形势下帮扶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以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扶贫干了几十年,有些好的作法,要传承,譬如,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还必须这样干。但也必须创新,善于把上面的顶层设计与我们的基层探索结合起来,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长期困扰帮扶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等,使创新过程变成解决实践疑难问题的过程。既不能下面过了河,上面还喊摸石头;也不能上面叫摸石头,下面不下水。
五、提高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必备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第一书记”要想做到村民安心、上级放心、同级热心、内外齐心,必须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这就要求不断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协调能力,是聚分力为合力的能力,是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是处理好各相关方关系的能力。我们说,要提高基层的执政能力、治理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协调能力。
(二)协调工作的作用。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特别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须得把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发挥出来,靠集众工之力开展工作。协调能力是很见功底的事。我见到有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虽有业务水平,也有敬业精神,但却缺少协调、沟通、交际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三)协调工作的内容。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对于驻村帮扶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来说,这两方面都重要。客观现实就是这样,你到这个村,你的责任就是帮扶脱贫,而脱贫的关键就是资金和项目。正常的资金项目,分给谁不是分呢?就一定得分给你这个村么?这个时候,就看你的协调功底了。
(四)注重协调的对象。在村内,“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的关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的关系,与社组干部的关系,与村民的关系;在村外,与乡镇的关系,与派出单位的关系,还有与社会相关方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取得各方对工作的认可、支持,主要是靠协调、靠沟通、靠交流。为了脱贫开发,把各种关系正当用起来,争取资源向所在村凝聚,也是协调能力的体现。
六、提高自律能力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干部必备的能力。
(一)自律非常重要。自律是你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自我约束。从我走访了解的情况看,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在原单位多数都没在要害岗位,职务也不高(不像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的“第一书记”刘满堂,人家可是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但他有权也没乱用啊),手中也就没有掌握多少权利。但是,到贫困村,你就是上面来的人,你可就是“官”,肩负着精准扶贫、精准贫脱贫的责任,所以,自律能力就重点体现在遵守廉政法纪、遵守群众纪律方面,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自我监督、接受监督,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为村民为作好表率。“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严以律己,是摆在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永恒课题,值得时时警醒、事事谨记。
(二)自律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自律的内容,也应是多方面的。重点是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作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中的党员,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非党员的要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相关法规。涉及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法纪和道德,思想和行为,勤政和廉洁,是“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统一。从个人自律内容上讲,归纳起来主要是勤政廉政。也就是总书记所要求的:“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勤政就是干事,干事是干部的重要标准。想干事是德的体现,会干事是能的体现,多干事是勤的体现,干好事是绩的体现。干事还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按职责办事,按科学办事,干实在的事,干有成效的事。
廉政也可以说是干净,不贪不占,清正廉洁。总书记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要算好“三笔账”:一是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二是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三是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这也应当是做好自律的三条防线。要筑牢思想防线,决不能碰高压线。扶贫人一定要守住良心底线。
(三)如何做好自律。建立自律习惯,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很好地解释,这好像一块肌肉,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多,你就更强壮;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少,你就越虚弱。所以,要坚持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牢记“两个务必”,即“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三要摆正三个关系:摆正自己和组织的关系,自己的进步是组织培养的。摆正自己和村两委、村民的关系,自己的成绩是两委、村民支持取得的。摆正自己和监督的关系,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要被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第二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
最新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社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尽快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坚持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转变作风、锻炼干部,推进贫困村加快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加快推进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驻村帮扶联系点基本情况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社定点联系帮扶镇村,并安排纪检组长吴红英同志作为驻村派驻干部,加强村两委会帮扶助推工作。
镇村距场镇3.5公里,属于旱片死角,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社道路建设不完善,村道公路不畅,社道大多未硬化。该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312户(其中五保户9户、低保户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农村人口10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6人、残疾人16人、中职、高职在校学生3人),平均每年劳务输出752人,在家人口326人,在家劳动力仅100人左右。全村耕地面积972亩(其中田348亩,土624亩),林地面积为130亩,山坪塘、渠道、蓄水池等设施大部分年久失修,个别地方人畜饮水困难,灌溉保证率较差。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增收困难,2014年人均年收入1680元。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注重实际,狠抓规划落实。协助帮扶村修改制定发展规划书,按照“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思路,县社深入实际调研,帮助指导该村制定修改完善发展规划书,使规划书更加贴合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能够帮助村脱贫致富。并整合资源、明确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打牢帮扶村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基础。
(二)改善民生,跟进服务。帮助帮扶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跟进文化、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帮助解决群众行路、饮水、就医、购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明确支撑产业,推进产业建设。引导帮扶村干部群众树立市场经济理念,选择确定特色优势产业,以县社智力、技术、资源等优势,帮助帮扶村解决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四)增强“造血”功能,注重人才培养。帮助村“两委”干部培养、回引一批致富带头人,注重从优秀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发展党员,为其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加快帮扶村脱贫致富,确保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我社特成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社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驻村帮扶派驻干部任副组长,为工作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社综合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结对帮扶。为更好地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更全面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解困,我社实行机关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制度,全社机关干部职工每人定点帮扶一户贫困户,并开展进村入户结对帮扶活动,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尽快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三)精心开展。全体干部职工要按照安排,积极参与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县社领导要带头组织、带头参加活动。县社主要领导每年到帮扶镇调研不少于2次,到帮扶村蹲点调研不少于4次。县社其他领导深入帮扶镇、帮扶村全年不少于9次,机关其他干部职工不少于7次,深入帮扶点,走进帮扶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宣传政策,确保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推进有力,群众满意。
(四)加强监督。县社要按月公布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季度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对不参与活动或工作不负责任者,县社要给予严肃批评或扣减工作津贴。
第三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1
20xx年上半年,乡党委根据《关于做好县直部门(单位)参与联系指导基层和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通知》、《关于组建省定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关于选派县直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重点、以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在乡直机关和机关干部中开展了联系指导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简称“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促进了农村发展,保障了农民增收,努力构建了平安和谐。
一、基本情况
乡党委下设10个基层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1个,农村党支部8个。机关党支部有在职党员干部16名。全乡有3个省定贫困村,有1个后进基层党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组建班子、提前谋划思路清晰
乡党委专门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机关联系指导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成立了乡“双联”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人员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和安排,制定了“双联”工作要点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和经费保障制度,要求了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每人联系指导1个村,联系服务3-5户困难群众,每年为困难群众办5件以上好事实事;机关干部每人蹲点驻1个村,联系服务1-2户困难群众,每年为困难群众办2件以上好事实事。
(二)机关联系指导基层、加快农村社会发层
1.农村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进一步巩固扩大、上档升级了已成规模的传统种植产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20xx年上半年全乡新增土地流转600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400亩,新植九叶青花椒200亩;二是以现有生猪养殖产业示范带动,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发展生猪养殖,培育了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10户;三是联系县公安局、信访局、县农业局、畜牧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举办了两期种养殖技术培训,培训了蔬菜、茶叶、青花椒种植大户50户,生猪、肉牛、奶牛、山羊、野鸡、鲢鱼养殖大户20户,为各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根据中央20xx年1号文件精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协助各村采取积极向上级部门联系对接,主动上门汇报工作,热情邀请检查指导等方式,加大了对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向县扶贫移民后扶局争取资金60万,为乌木村修建了一条长1公里的涪江护河堤,高效保护了群众基本农田;为平桥村修建了一座长10米,宽3米的过河桥,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向省综改办争取资金1500万元,在定水村、村实施了大土地整治项目。向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争取资金10万元,为马坪村新建了一座长8米、宽4.5米,车速为20公里/小时的新桥。二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移民后扶资金,整治了山坪塘5口;修建了社道水泥路面6公里。三是对4座提灌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对3公里朝阳渠进行了掏淤和补漏,新增灌面200亩。
3.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指导各村党支部认真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活动,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了治理体系大优化,产业发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改善、和谐新村大建设。二是持续开展“三升级三分类”活动,采取选优配强班子、完善组织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行民主管理、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对一个后进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目前正在按月推进,预计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整顿转化任务。三是深入开展“人人争学蒋乙嘉,我为家乡做件事”活动。采取举办专栏、悬挂标语、播放广播、召开会议等方式加大了“最美基层干部”蒋乙嘉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同时又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的形式动员了5位外出务工党员回乡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蔬菜和茶叶和1位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1.5亿元开发乡村旅游。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培养了致富带头人12名、科技能人8名,带领组织他们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四是协助各村党支部发展党员4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6名,打造了一支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队伍。
4.改善村容村貌方面: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改善各村村容村貌。一是结合实际,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将房舍改造成具有川中民居建筑风格的新农村住房。二是科学合理利用农村能源,积极协调县能源办,新建了沼气池50口,同时要求新建住房农户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和化粪池。三是新建了228个垃圾收集池、16个垃圾分类减量池,购买了垃圾清运车,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队伍,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四是组织100户农户进行了庭院改造,新植了一批花草和果树。
(三)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访贫问苦真正帮扶
全乡机关干部坚持扶贫与励志相结合、日常帮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服务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了他们发展增收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生活水平。每名机关干部真正做到深入村社一线开展工作,大力宣传了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组织指导村两委干部做好了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各党支部第一书记自觉沉下去,经常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建议,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事项,认真解决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和历史遗留等3个重点问题,全面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户干部做到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农忙时节“四必到”,增强了同群众的感情,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意识,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确保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经常化、亲情化、实在化。在20xx年春节、“六一”,全乡机关干部在所驻村联系帮护了12名空巢老人、10名留守儿童、5名残障人员、5名孤寡老人、8名贫困党员、20名困难群众。
三、取得成效
(一)基层更稳固。基层党组织更加有战斗力、党组织书记更加有能力、党员队伍更加有活力、党组织运行更加有保障力、党的工作更加有影响力。
(二)干部转作风。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牢固树立,庸懒散浮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作作风明显改善,服务本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
(三)群众得实惠。群众最急最盼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长期拖置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一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得到落实,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存在问题
(一)乡镇财力有限,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上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基层需求。
(二)上级部门升级达标、检查验收活动多,导致机关干部经常忙于做软件,真正下基层时间不多。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2
XX县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狠抓“三支队伍”管理,落实“两包三到”机制,促进帮扶作用发挥,着力提升干部驻村精准帮扶工作满意度,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为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XX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三支队伍”的宏观管理,由组织部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并组织专人成立了3个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督查组,每周一次明察暗访、每月一次集中督查,每日发布督查动态,每月印发督查上报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二)强化管理,严格奖惩。按照驻村干部按县在编干部管理原则,由县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共同管理,乡镇党委负直接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驻村干部的考勤管理。按照“一图、一表、一书、一平台、两办法”要求,下发了驻村干部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督查,制定“一图一表”,出台了考核、定期制度、督查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考勤管理制度、日常纪实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培训制度、承诺践诺制度、调整召回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管理措施。
(三)强化培训,提升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在线学习、外出交流、现场教学、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大对“三支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邀请上级扶贫部门进行业务指导,通过20xx年农村“领头雁”暨驻村干部集中培训班这个平台,对全县驻村干部分三期,每期三天时间进行了集中培训。使驻村干部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实现路径,进一步熟悉掌握了核查整改、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四)选树典型,营造氛围。加大对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县委组织部联合县电视台开通了“社会帮扶在行动”专题新闻宣传片,每周一期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宣传各派出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企业或个人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并在省、市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了驻村干部宣传效果。同时,驻村干部通过公开栏、标语、大喇叭等方式,当好扶贫政策“宣传员”,提高贫困户对帮扶政策的知晓度和对驻村干部的认可度,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营造了全民动员、全城参与的'浓厚氛围。
(五)明责加压,“两包三到”。扎实推进“两包三到”机制落实,各包村单位协调扶贫、农业、水务等部门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保障,做到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贫困村倾斜。主要负责同志到村,查看驻村干部工作和生活环境,出主意、想办法,协调乡镇解决干部驻村困难,加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日常跟踪管理,定期组织单位其他人员到帮扶村帮助第一书记、工作队做好相关工作,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稳住心、出实力。机关党员干部与帮扶贫困户签署《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脱贫责任书》,实现了X个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以及乡镇包村党员干部对X个非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目前,省、市、县三级工作队、第一书记制定村扶贫规划X个,制定扶贫计划X多个,落实扶贫项目X个,通过开展政策宣讲,收集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X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集体经济的“破零”,切实提高了扶贫工作成效和群众的满意度,为实现我县脱贫攻坚首站首胜、再战再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少数扶贫政策难以落实。部分产业扶贫政策门槛较高,与多数贫困户自身条件及发展能力不相适宜。如健康扶贫任务较重,因病致贫比例较高,仅靠新农合无法达到脱贫效果,完善健康扶贫政策势在必行。
(二)脱贫攻坚急需先扶志。由于国家扶贫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贫困户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在帮助大多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使部分贫困户滋生加重了“等、靠、要”的思想,不论什么事情都等着驻村帮扶干部来解决,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所以,在脱贫攻坚中应先行扶志,大力宣传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志气。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落实好农村第一书记届满轮换工作。严格督促届满轮换的农村第一书记做好交接工作,不能因轮换出现空挡,同时通过督查使新选派的农村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
(二)通过各种宣传平台,特别是“社会帮扶在行动”专题新闻宣传片,不断宣传扶贫战线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加大对依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
(三)继续加强督查力度,完善各项制度。把从严从实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的责任制,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3
在xxx和驻xxx村工作队的正确领导及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加强学习,狠抓落实,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20xx年以来自己的学习、工作等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抓学习提素质,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我始终将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学习了脱贫攻坚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理解了脱贫攻坚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自身政治理论和业务素养,进一步提升了工作能力。
二、深入调查,制定扶贫计划
(一)入户调查
为让帮扶的困难群众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我反复多次到挂钩贫困户家,了解情况,认真开展再核查、再识别,核实其家庭人口、资源状况、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劳力状况、技能技术等情况,逐一分析梳理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及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具体致贫原因,实事求是,登记在册。
(二)制定计划
一是与村委会干部共同研究当地情况,结合实际,围绕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制订脱贫规划和计划,对帮扶对象致贫原因分析,制订脱贫措施。
二是围绕脱贫成效可持续、不返贫的要求,根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脱贫规划和计划。帮扶措施因户制宜,切实可行、持久生效。
三是与贫困户交心谈心,宣讲国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决心。
三、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一年来,我严守驻村纪律,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吃住都在xxx村。第一时间把中央及省州县的有关政策和决定决议,传递给普通群众。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协助村两委做好低保评定、农村危房改造、特困户住新房等工作。协调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协助做好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配合其他同志共同完成全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及省办系统贫困户数据录入、核实、修改等工作,切实做好20xx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完善了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档案。认真记录工作情况,按要求上报工作日志。经过大家共同努力,xxx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47人(其中已脱贫贫困户59户235人,未脱贫贫困户86户 312人); 20xx年,预计脱贫80户289人,兜底6户23人,将贫困发生率从48.62%降至2.04%。
综上所述,20xx年自己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克服困难,创新思路,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4
20xx年,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县委组织部、县扶贫移民局和县直机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以带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为总目标,深入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强化监督考核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3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xx我镇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通过省级审定并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3个,分别为建新村、村和村,共有贫困户871户,1900多人。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和动员全体镇村干部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全体党委班子成员为组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3个贫困村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同时成立了以包片领导为组长,市县下派驻村帮扶干部和镇派驻村干部为组员的驻村帮扶工作组,负责具体指导3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并为每个贫困村配备了一名驻村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具体的增产增收工作。
2.明确工作目标。一是以产业发展为主、精准帮扶为辅,立足贫困村实际,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二是细化助农增收工作措施,主要包括: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拓展群众经济收入渠道,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三是完善辅助措施,重点包括解决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容村貌改变等工作,使村民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3.强化监督考核。为切实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镇党委专门制发了驻村帮扶干部管理考核办法,与驻村帮扶干部和其联系村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要求:联系村必须具备签到册,做好出勤情况记录,每月上报接受检查;驻村帮扶干部必须具备“民情日记本”,记录重点工作,每月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每季度上交一份阶段性工作总结;镇党委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监督管理小组,每月必须对驻村帮扶干部的出勤和工作情况进行一次督查或暗访,督查或暗访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成效
1.提高了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扶贫工作政策,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在各贫困村内设立宣传栏、阅报栏、政务公告栏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帮助群众党的相关政策。通过展板、宣传语等方式,强化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群众感恩意识。
2.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镇党委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一是计划以太阳湖农业发展公司为依托,为3个贫困村建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发放优质树苗、实施跟踪指导等方式提高产量;二是因地制宜分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上级联系部门和镇党委的指导下,3个贫困村分别制定了3至5年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符合实际、科学可行,为3个贫困村长远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3.积极争取上级帮扶支持。针对3个贫困村不同的实际困难,协助了村两委做好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主要包括:市军分区免费为建新村发放优质树苗200多株;市粮食局解决了村两名贫困大学生无钱读大学的问题;县纪委为村多方争取资金,建成水泥路7.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组水泥路全覆盖;县卫计局积极协调救灾扶贫物质,为3个贫困村发放应急生活包50套;县工商局对成规模的养鱼户每户补助了1000元钱,并联系了相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
四、问题建议
我镇还需加强在探索长效帮扶机制上的力度,才能真正使帮扶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增强贫困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希望上级部门加大对我镇贫困村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早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20xx年,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坚持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利用召开村组党员干部会议,群众座谈讨论、入户走访等形式,及时找准和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和掌握干部群众发展意见,找准工作突破口,将扶贫帮扶工作推上新台阶,确保20xx年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第四篇:【随笔】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要提高六种能力
【随笔】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要提高六种能力
向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选派党员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是党中央加强基层扶贫力量、推动扶贫工作落实的重大举措,也是在扶贫实践锻炼中培养干部的现实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处在精准扶贫的一线,直接面对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扶贫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驻村帮扶与机关工作和城市生活相比,地处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有的吃饭都成问题;有的第一书记上有老、下有小,长期驻村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过来;再加扶贫工作本身需要下“绣花”功夫,琐事烦事多,任务压力大,更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脱贫攻坚首战之年,绝大部分第一书记能够积极履职,体现了机关干部的责任担当,赢了基层和贫困户的好评。但也的确有些第一书记因为驻村帮扶工作不扎实,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精准扶贫工作等原因被“召回”。归纳起来,第一书记不胜任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一是职责错位。有的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分不清村级的扶贫主体责任和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把自己挺在前面,当了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二是越俎代庖。有的对贫困村的扶贫工作甚至所有工作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与支村两委和贫困群众的关系非常紧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是缺位失权。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上,对基础设施舍得投入、舍得花精力,没有聚焦贫困户脱贫这个主业,对贫困户脱贫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关键问题却舍不得花钱、舍不得下功夫。四是自诩钦差。有的认为我是上级机关派来的,基层管不着,不自觉服从所在县、乡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调度,甚至还有的故意不参加县、乡有关扶贫工作会议、不落实安排的扶贫工作任务。五是作风飘浮。有的自认为驻村是“镀金”,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严重不作为;有的驻村时间没达到上级规定要求,甚至还有的“读走读”;有的作风不实,没有经常走访贫困户,对贫困户的情况和需求不掌握,对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心中无数。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总书记“脱贫攻坚要用心、心情、用力开展工作”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六种能力。一是情感能力。要增进同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感情,善于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推动扶贫工作;要从灵魂深处贴近贫困户,把贫困人口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亲人朋友。为什么要规定驻村天数要求,就是要第一书记多到贫困户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要多写《扶贫日记》,将自己对扶贫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悟写下来。积累多了,就会对扶贫工作的思考更深更透,这将是个人成长经历的一笔宝贵财富。二是学习能力。扶贫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必须认真学习,才能适应工作。学什么?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从思想上端正扶贫动机、提高政治站位、看清努力方向;要学习各级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文件,熟悉掌握扶贫政策;要学习扶贫工作的业务知识,明确每项工作的程序规定和具体要求,才能保证扶贫工作抓得实、抓得到位;要向基层干部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与贫困户打交道等基层工作经验,这是任何书本也学不到的。在学的基础上,自己还要思、还要悟,才会有所得,这样才能提高做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调研能力。调研是一切工作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是一门学问,也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基本功。要措清实情,对所有贫困户进行深入调研,这是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归纳总结提升,才能找准扶贫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只说了前半句,后面还应该加一句“没有思考研究更没有发言权”。调研的情况,不过自己的脑,不深入思考,容易犯糊涂病,很容易被别人带偏,看问题容易走极端,容易把特例、小概率事件当成普遍规律,这对扶贫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四是实干能力。路是走出来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方法都明确了,第一书记关键就是实干,必须按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一要严管扶贫资金和帮扶资金。该研究的要研究,有问题该指出的要指出。二要抓实结对帮扶工作。对结对帮扶责任人落实责任不到位的,该提醒要提醒。三要督促扶贫政策落实。要督促指导村级组织按专项扶贫政策要求抓好落实,做到“应享尽享、不落一人”。对贫困户的信访问题要高度重视,要有政治敏感性。四要监督扶贫工作程序到位。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的主体责任在村级组织,但第一书记具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组织。要监督村级组织按照规定程序必须到位,不该进来的、不该退出的、程序上“抄近道”的等,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标准,村级盲目蛮干的要向乡镇党委、直至上级扶贫办反映。隐瞒不报酿成大错的,第一书记是有责任的。五是沟通能力。协调沟通,是化解矛盾、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重要途径,是第一书记做好工作必备的能力。要加强与上级扶贫部门的经常联系沟通,自觉接受业务指导;要加强与联点领导和联点单位的沟通,能争取的项目和资金尽量争取,领导交办的事情要协调解决;要协调贫困户与基层干部、帮扶干部、帮扶主体等的关系,不能享受的政策要向贫困户做好解释工作,因各种顾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要多鼓励支持。六是自律能力。第一书记不能认为“山高皇帝远”,单位管不着、基层不好管,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驻村的时间要保证,驻村不是让你在村里游山玩水、海吃海喝,而是要深入贫困户家里了解掌握情况。要遵守驻村纪律,自觉服从各级扶贫部门的统一指挥和管理,不能出现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要保持低调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接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监督。(完)
第五篇:驻村帮扶干部工作体会(范文)
驻村帮扶干部工作体会
—— 帮扶干部话猪缘,持续发展著新篇
俗话说“好农民不会不养猪”,这话不假。在贵州,以干旱、少雨、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刀耕火种而自给自足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靠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能走持续发展路线者,相对就不多了。既养猪,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使用而实现能源再生产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并且初见成效者,xx乡xx天顺养猪场算是一家。
按照“四帮四促”的相关要求及市、区、乡的安排,我受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派遣,挂任中共xx乡党委副书记、xx村党支部副书记,结合市文联的工作属性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在xx村减贫摘帽、自来水改造、送文化到村、维稳工作、蔬菜基地的建立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xx村的发展思路上,长期多次在广大村民中开展走访、调研、论证工作,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与村支两委共同努力,找到了一条“立足xx村情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治村思路。
通过调研,该村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约占全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多为青壮劳力。这势必会影响到xx村的全面发展。
经反复论证得出一条结论即:“要想留住村民,只有让他们在家里有活干、有钱挣、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针对这种情况,与xx村支两委达成共识后,采用了“支书牵头,村民自愿入股,年底分红”办养殖场的工作方式。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28户村民入股。一般农户按每股xx0元、贫困户按每股2xx元、每户入股资金2万至xx万不等的标准入股。现已筹集总资金近xx0万元。新建了养殖基地x万平方米、猪舍x平方米、母猪定位栏x余个、x立方米高位水池(含自来水设施)1口、办公楼xx平方米、围墙x米、消毒房间x平方米、饲料加工设备1套、产床xx0张、保育舍x张。现养纯种母猪x头、二元母猪x头、存栏生猪x头。初略计算,xx养殖场的成功组建,可解决xx0余名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在全村实现“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如何让新建成的养殖场正常运转?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认识到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后,我多次与村委会研究的结果只有一个即:“支部必须带头、党员必须作模范、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村委会制定了可执行方案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养殖场成立了党支部。该支部现有党员5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周天顺任支部书记、陈克佩、周应国任支部委员,乡机关社保所韦艳梅同志任党建指导员。这样一来,养殖场有了思想上的保障。
2、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端正思想、转变认识”的工作。由于部分群众在观念上还不能与时代同步。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党员同志一起努力,向老百姓进行了广泛宣传,改变了他们“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从而使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得到共识。实现了全村闲散资金的集中,为创造更大财富奠定了基础。
3、“要想出成果,人才是关键”。这又是养殖场总结出来的一条新思路。xx先后派5名优秀青年赴xx养殖场等地加强学习培训,学会科学养殖。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新路子。
4、抢抓多元化发展机遇,实现能源再生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村在拓展生猪养殖的同时,利用现有猪粪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结合自然生态、民风民俗等有利条件,现已开辟蔬菜种植基地xx0余亩。下一步将在打造绿色蔬菜品牌,逐步实现养殖、种植双盈目标等方面做出努力。
今年开春以来,我先后向全村老百姓发放了便民联络卡xx余张;处理群众内部矛盾xx余起;协助摆茶组自来水工程改造解决了该组xx0余人的生活饮水困难;积极投身维稳工作,为xx村安装了xx余枚平安E家报警系统,解决了全村xx0余户村民的防盗安全隐患;协调市文联资金对xx村30余户困难户进行了慰问,并向困难户发放了年货、慰问金等总价为1xx0余元;组织市文联xx余名艺术家送文化到xx,现场为村民书写了春联xx0余副、为村民拍摄冲洗全家福照片xx余张、同时还走访探望了困难群众xx余户;在村民群众中广泛收集各种建议多达xx0条,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为xx蔬菜基地协调到化肥6.5吨,为蔬菜的保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戈卡组电机房雷灾积极争取经费,第一时间进行抢修,解决了老百姓的日常用水用电问题。这些帮扶工作的深层次开展,也为养殖场的正常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
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养殖场会越办越好,xx的明天也会越来越美,持续发展的呼声也将在xx越来越高亢!这种高亢的呼声和动力,换来的一定是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