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
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
2009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区气象学会在区局、区科协、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学习“两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效,紧紧围绕“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这一主题和区科协、中国气象学会的工作要点,突出气象科技交流与气象科技普及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
2009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重视学术交流
针对今年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的主题,按照《关于组织好2009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中气函„2009‟23号)中的要求,结合2008年10月26——28日西藏发生的特大范围的雪灾,3月23日下午,特邀气候中心和区气象台的2位专家就《2008年10月雪灾气候背景分析》和《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西藏暴雪雨天气过程分析》为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讲座。
3月30日和5月11日,特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马耀明教授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俄有浩博士,为区局大院的会员们分别进行了题为“青藏高原大气过程研究”和“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过程”的学术讲座。
6月25日,特邀西藏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尼玛扎西就《全球气候变化与西藏农牧业的发展》为来自区台、气候中心、科研所、信息网络中心、拉萨市气象局和区局科减处的44名会员进行了学术讲座。讲座由区局副局长、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旦增顿珠主持。尼玛扎西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讲座,他将西藏的
—1— 农牧业生产、生活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表明西藏的草场退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过度放牧造成的。
9月下旬,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拉萨联合主办了“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专家论坛,其中的“全球气候变化与西部地区应对措施”专题分会场在西藏气象局培训中心举办。9月21—22日,西藏气象局局长宋善允、科研所除多博士、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杜军、区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假拉分别为大家进行了题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监测服务系统》、《基于MODIS的藏北高原地上生物量估算及气候、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西藏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和《西藏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风险区划 》的讲座。为此次西部论坛,气象学会秘书处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撰写论文,共向区科协报送论文27篇,其中有多篇被收录在第十届西部论坛论文集里。
组织科技人员向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投稿,并积极参加今年10月中旬在杭州举办的年会。
11月20日,西藏气象学会秘书处组织5位专家,根据《西藏气象部门优秀论文评选办法》中的要求,开展了全区气象部门第三届高级工程师学术论文交流与评审工作,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讨论和评议,从提交的76篇论文中共评选出优秀论文34篇,其中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优秀论文二等奖8篇,优秀论文三等奖11篇,优秀奖13篇。
二、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一)以“3.23”为媒介,做好宣传工作
按照《关于组织好2009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中气函„2009‟23号)中的要求,为了能使今年“3.23” 世界气象日的各项宣传工作有序开展,按照区气象局领导的要求,西藏
—2— 气象学会秘书处于2月18日,向区局专门上报了《关于开展2009年“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请示》,在区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会早计划、早安排,于2月中旬就制定了《开展2009年“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落实。
具体为:一是向中国气象报订购了200份以“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为主题的彩色专刊,并迅速转发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文件《关于组织好2009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中气函„2009‟23号)到各地、市、县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要求各地积极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的纪念活动。二是向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宣传处预订2009年世界气象日纪念邮册120册。三是向气象出版社发行部预订2009年世界气象日科普图书、挂图数册。四是向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预订2009年世界气象日宣传的科普展板25个,用于宣传活动中。五是于3月20日上午:邀请当地的大、中学生,到气象局大院参观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拉萨市气象局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并对他们进行了防雷科普知识讲座,收到师生们的好评。六是于3月20日下午召开了纪念“3.23”新闻发布会,由区局副局长赵一平向新闻媒体介绍了今年气象日的主题及主要内容。七是于3月22日上午10:00~下午13:00,邀请气象专家与气象学会秘书处全体人员共25人一起,到拉萨市街头进行以“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为主题的宣传,在宣传活动中,区局党组书记刘光轩、局长宋善允、副局长旦增顿珠和赵一平4位领导亲临现场进行指导与宣传,在宣传活动中,共发放《气象灾害防护指引》小手册——雷电、暴雨、《酸雨》、暴雪、干旱,《揭秘气候变化》、中国气象报“3.23”专刊《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人工影响天气
—3— 管理条例》(藏文版)、《雷电灾害与防御》、《气象灾害》、《西藏自治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藏、汉文)、《如何应对气象灾害》宣传挂图、《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主题宣传画等3000多份。八是于3月24日下午,为区局退休老干部们进行了防雷科普知识讲座。九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在今年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中,当地的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西藏文化影视频道、区台影视中心、西藏商报、西藏科技报、拉萨晚报、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气象报、CMN网(中国气象局网)和西藏广播电台等都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对此次“3.23”情况进行了报道。十是与区局办公室记者站联合,对此次“3.23”期间的活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二)积极参加“双拥”宣传活动
按照区维稳一线指挥部、区双拥办的要求,在拉萨市的具体安排下,区气象局分别在副局长尼玛丹增和桑旦副巡视员的带队下,于3月5日和9月16日在北京东路和北京中路开展了 “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和“平安西藏宣传日”服务一条街宣传活动”。
区气象学会秘书处组织区局机关党委、办公室、法规处、区台、气候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科研所、人影中心、防雷中心、培训中心、装备中心、后勤中心等单位的多名人员分别参加了这2次活动。区局书记刘光轩、局长宋善允、副局长拉卓亲临现场指导宣传工作。在这2次宣传活动中,共发放《西藏自治区气象条例》、《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办法》、《西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西藏农牧经济信息网网站简介》、《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天干气燥防静电》、《气象与生活》、《植树造林,防治干旱》、“96121气象语音平台——您的移动气象站”、《气象灾害防护指引》小手册——雷电、高温、暴雨、台风、冰
—4— 雹、暴雪、干旱为内容的宣传材料2万多份。自治区领导张裔炯、白玛赤林、秦宜智等亲临区气象局宣传点前指导、检查宣传工作,在场的区气象局领导向他们汇报了我们宣传的主要内容,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赞许。宣传活动情况在当晚的《西藏新闻》里进行了宣传报道。
9月27日,气象学会秘书处组织人员到拉萨市宇拓路参加“军民警民双拥共建共保活动”,活动当天,向行人发放:(1)防雷科普宣传手册;(藏、汉两种文字)(2)《气象条例》法规知识;(3)彩印的农牧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挂图(藏、汉两种文字);(4)天气预警知识;(5)气象出版社发行的《气象灾害防护指引》小手册一套若干;(6)《西藏农牧经济网络简介》(藏文);(7)人工影响天气小百科知识;(8)《人工影响天气条例》(藏文)(9)社区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避危指南等宣传材料。共发放5000余份。
(三)积极参加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为了切实做好首个“防灾减灾日”的有关工作,按照《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的通知》(政办四处三科„2009‟10号)及关于印发《2009年气象部门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09‟59号)和《拉萨市“防灾减灾日”宣传一条街活动方案》中的要求,西藏气象局高度重视首届“防灾减灾日”活动,围绕“防灾减灾”主题,结合西藏气象部门实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2009年西藏气象部门“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的通知》(藏气发„2009‟52号)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组织人员积极参加了2009年5月12日上午在拉萨市宇拓路步行街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民政厅和拉萨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的“防灾减灾日”宣传一条街活动。
—5— 此次宣传活动中,区局副局长旦增顿珠亲自携区气象局相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拉萨市气象局和区气象学会秘书处共30人参加宣传,其主要宣传方式是:
(1)按照《拉萨市“防灾减灾日”宣传一条街活动方案》中的要求,制作了一辆宣传流动车,通过高音喇叭在指定的区域内不停地进行气象小百科等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宣传。
(2)结合主题,拟定宣传内容,制作宣传展板35个,其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人影成就展、人工增雨的科学原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全球气候系统、观测系统、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气象资料采集、气候系统模拟、天气预报“揭秘”、信息加工处理、气候系统中的碳循环、大气综合探测等。
(3)在宣传活动中,发放宣传材料和挂图等3000多份。其主要内容是:《气象知识》、《防雷减灾法规宣传》、《气象灾害防护指引》小手册——雷电、暴雨、《酸雨》、暴雪、干旱,《揭秘气候变化》、《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雷电灾害与防御》、《气象条例》、《西藏自治区气象条例》、《西藏自治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藏、汉文)、《西藏农牧经济信息网宣传单》、《如何应对气象灾害》宣传挂图等。
(4)制作2幅藏汉文对照宣传横幅,在区局大门和宣传点悬挂。
(四)主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进农村活动
6月4日全天,西藏气象学会与区局防雷中心、气候中心和科减处人员一起,分别到北京小学和北京中学进行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活动,防雷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对中小学生们进行了防雷科普知识讲座。讲座后,为学生们发放了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手册、图书、挂图和光盘,受到师生们的赞许。
为配合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于2009年暑假期间组织
—6— 高校师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7月10日至12日,学会秘书处人员带领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师生们,分别在布达拉宫广场、墨竹工卡县、墨竹工卡县的加玛乡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尤其是在加玛乡将科普图书送至田间地头,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五)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9月18日,在拉萨市邮政局门口,气象学会组织人员参加了200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了有关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雷灾害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气象法》、《西藏自治区气象条例》、《西藏自治区防雷灾害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等法律法规。并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材料5000余份。
(六)积极开展“日全食”现象的宣传活动
今年7月22日,在我国将可以观测到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上午8时53分左右,日全食从印度西海岸开始。随着全食由西向东推进,在9点钟左右进入我国西藏南部。全食进入我国后,将先后经过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上海等12个省(区、市),持续时间约40分钟。整个全食带在我国的长度约10000公里,平均宽度230公里,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全食离开我国后,将进入太平洋,北京时间12时17分左右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结束。
至于为什么会有日全食出现,在何处能看到什么样的日全食现象,看到的机会有多少,日全食能告诉我们什么,如何延长看日全食的时间,如何安排你的日全食观测,以及天天观测日全食能提供有用的社会服务吗,等等,带着这些问题,7月21日,—7— 气象学会秘书处在区局副局长旦增顿珠的带领下,组织人员在拉萨市邮政局门口进行了关于“日全食”现象的宣传活动。旨在告诉公众“日全食”只是一种自然的天文现象,应该用科学的态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并着重宣传了其对气象方面的影响。日全食期间,由于太阳辐照完全被遮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也会给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气系统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南京大学方成院士这样描述日全食的情景,“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亮度会骤然下降一百万倍。原来太阳的位置,会变成暗黑的圆面,刹那间天地一片漆黑。这时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昏暗的大地上凉风习习。鸡犬惊叫着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时天空中的飞鸟还会失去自控而坠落到地上。”由于太阳辐射被月球遮盖,大气温度明显下降,会给人们对环境温度的感知带来明显影响;环境湿度也会上升很多。此外,由于日食破坏了大气原有的热平衡,会带来大气中风速、风向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会放大这类效应,甚至出现漩涡旋风等异常天气现象。
三、顺利召开西藏气象学会第八次全区会员代表大会 按照《西藏气象学会章程》的规定,6月9日上午,在拉萨召开了西藏气象学会第八次全区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由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区局副局长赵一平主持,来自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区科协、区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区水利厅、西藏大学理学院城市与资源管理系、空军9556部队气象科、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区气象局的各位领导、各内设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及各地(市)气象局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顺利地完成各项议程,听取、审议并通过了第七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西藏气象学会章程》修改的报告,表彰了先进
—8— 学会和先进会员,选举并产生了新一届即第八届西藏气象学会理事会,区局局长宋善允成为新当选的第八届理事会的理事长。
四、完成资格年审和培训工作
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取得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 按照《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于2008年应进行新证的更换和年检工作,但由于2008年“3.14”的影响,未开展新证的更换和年检工作,因此,于2009年开展了防雷资格专业技术人员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证的年审工作。
10月22日至24日,西藏气象学会在自治区气象局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区第二届防雷资格培训班,从内地特邀了2名防雷方面的专家,对区内相关防雷公司从事防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资格培训,并对培训人员进行了测试,日前通过评定,所有培训人员均通过了培训测试。
五、其他主要工作 1、2月,中国气象学会发文通报了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评选结果,在全国众多候选人当中,仅有5位同志被授予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由西藏气象学会于2008年8月向中国气象学会推荐的区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杜军荣获“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2、6月18日,按照中气局《关于组织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的通知》(气办发„2009‟22号)文件的要求,制作防雷科普宣传手册2万份。
3、完成2009年度《西藏气象》的编辑与出版工作。4、7月7日,将提供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中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编纂资料提供给区民政厅救灾救济处。5、7月8日,将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相关的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资料通过Notes网传给中国气象局。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的思路
—9— 西藏气象学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体会员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学会在凝聚力、影响力方面,特别是在防灾减灾气象科普宣传力度、组织保障和服务能力方面还较欠缺。
今后还需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学会的工作宗旨和责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和谐精神指引下使学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0年工作要点
1、认真做好2009年全年目标管理自评及上报工作。
2、继续加强学术交流工作。
3、加强《西藏气象》学术期刊的编辑与管理工作。
4、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5、加强防雷与施放气球资格证的发放管理与培训工作。
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 2009年11月24日
—10—
第二篇:青岛市气象学会2009年
青岛市气象学会2009年
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计划
(2009.12)
一年来,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国气象学会、山东气象学会、青岛市科协、青岛市气象局党组和本会理事会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结合本学会的特点,围绕全市和气象部门的中心工作,不断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努力拓宽气象工作领域,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及十一运会气象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总结和计划如下: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成绩及典型事例(详见附件)一是荣获“全国气象科普先进集体”;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授予“第二届三星级学会”光荣称号和青岛市“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并分别获市科协奖励。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增强自身活力。本召开第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1次,总结和部署本会上年及来年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青岛市气球施放资格评审委员的管理工作。本会获社团年检获优秀。
三是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为会员搭建交流平台。共交流论文80篇,会员参与840人次。举办年会、研讨会、专题报告会6次,获青岛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篇。
1推荐8篇优秀论文参加省市年会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评选出青岛市气象学会第十七届优秀论文,一等奖4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7篇,正在筹备编辑出版《2009年青岛气象与防灾减灾论年会文集》。
四是以创新科普工作为机制,努力提升气象科普能力,精心组织、联合会员单位开展专题宣讲及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为普及我市的防灾科普取得显著成效,提高社会气象防灾意识。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5.12”防灾减灾日,以座谈会、气象台站对外开放、专家咨询、科技下乡、专题报告、雷电灾害防御、气象科普进校园、赠送防雷知识书籍和宣传挂图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的宣传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法规、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工作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青岛奥帆赛气象服务方面以和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气象现代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提高了全市公众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意识。我会共组织宣传21次,全市480名气象工作者参与活动,受益公众达5万余人,发放宣传材料8万余份。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不断丰富形式,完善内容,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活动有人”。
五是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协助省学会在青岛开展“山东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工作”。本会积极开展
“青岛市放气球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工作”。
六是引导会员单位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坚持以会员为本,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地以座谈会、联谊会、咨询服务、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通过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会员日活动,不断增强学会与会员、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营造为会员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良好氛围,更加鲜明地树立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
(二)经验体会
一是开展学会工作离不开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我会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局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分不开的,每次重大活动,分管领导都亲自过问,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活动计划,落实人员与经费,组织领导并参与活动。
二是理事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会工作大力支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开展推动和扩大气象行业在全市的知名度。
三是学会工作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重在组织领导,只有仅仅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使学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四是学会工作要围绕着全市和局里的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气象科技的基础业务资源和设施进行创新和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活动,是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五是发挥学会这一社会组织的重要窗口,积极参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气象事业和科技工作者多做实事。
二、201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我会将在市气象局党组及第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团结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青岛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面向社会积极组织广大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普知识的宣传,为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立足学会实际,结合学会的特点,创新和发展新思路开展学会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活动的重要作用。
2、为了使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青岛市的三农和经济社会建设,为各级领导提供天气气候预测意见,认真组织好青岛市第三十一届(2010年)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和其他综合性强、质量高的学术活动,为气象科技工作者提供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3、按照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要求,积极组织全市
会员单位,在2010年“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12.15会员日”期间,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馆”和相关的气象设施,以对外开放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公民的科普素质。
4、积极参加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全国秘书长会议和2010年年会等各项学术和科普宣传活动;以及青岛市科协组织的第九届学术年会活动和各项科普宣传活动。
5、继续落实政府职能转换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气球施放资格管理,以公开、公正、公平的严谨态度,严格把关气球施放资格的市场规范管理工作。配合山东气象学会,进一步加强落实青岛市防雷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工作。
6、积极联合本会相关会员单位,协助青岛市气象局加强对各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大会商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充分发挥学会在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中的作用。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本会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认真做好中国气象学会、山东省气象学会、市科协、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气象局党组和学会理事会安排的各项任务,为青岛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气象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中国气象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按照本会常务理事会确定的‚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精神,从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吸纳中国气象学会重新恢复活动30年来改革发展的经验,充分运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求‘新’求‘变’,推进学会工作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学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激发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动员和组织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和突出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的指导思想,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为工作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评价和会员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要求。
年内的工作特点:
1.集中开展了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个活动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结合实际,破解关键
― 1 ― 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路线;坚持不走过场,突出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全体职工得实惠‛,有力地促进了学会工作的科学发展。
2.面向国际气象科技发展潮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作为全年工作的关键任务。在分析需求、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以‚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的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以推动中韩日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主旨的第四届日、中、韩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和以促进两岸气象科技和人员交流为主要内容的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在搭建大气科学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3.坚定不移地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着力加强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2010—2020年气象科普工作规划,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4.自觉地把加强党和政府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气象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不断探索服务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方式和渠道,拓宽服务气象科技工作 ― 2 ― 者的范围和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按照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标准,明确办刊定位和刊物发展方向,吸纳国内外高水平的稿件,尤其是吸引海外作者,加大主动约稿力度,提高质量,增加发行,扩大影响,强化与各相关气象学术期刊的合作;实施《气象学报》英文版改出双月刊计划,持续推进《气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6.面向公共气象服务,加快各类气象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提升科技评价、科技咨询水平,提升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具体开展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学会事业科学发展 在中国气象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本开展了第二、第三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整个活动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测评结果群众满意度为100%。
结合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经过学习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从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各项需求和要求出发,提出了以‚强化气象科普和学术交流,支撑公共气象报务‛为学会秘书处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实现四个‚破解‛:一是着力破解制约学会发展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学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学会发展的体制和内外环境,不断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经济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着力破解秘书处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向管理要
― 3 ― 质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文化。三是着力破解人员队伍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员管理机制。四是破解学会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努力探索新的活动模式,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在此基础上,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大局,结合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特点,以持续推进学会发展为重点,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和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举办省级气象学会秘书长参加的座谈会,就如何适应和把握新时期的新需求、新举措,加强学会能力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提高学会团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等重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学习调研阶段学习文件和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检查本单位和领导班子在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进入第三阶段后,认真研究解决学会秘书处在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实现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四个转变‛,增 ― 4 ― 强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研究制定并逐步落实整改措施。同时,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和学会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统筹谋划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构建保障学会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同时,通过采取网上测评及书面测评、座谈会、公开评议等方式,测评职工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整改方案。
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提高组织建设水平
1.1月19日在京召开了以‚强化气象科普和学术交流,支撑公共气象服务‛为主题的2009年中国气象学会迎春座谈会。应邀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同志,本会在京的各学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在京的气象行业两院院士,曾荣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奖、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等奖项的获奖人代表,历届学会秘书长和专(兼)职副秘书长共50多人。座谈会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气象学会取得的显著成绩及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学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 5 ― 展观,推动新时期学会事业科学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会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期待的共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月22日下午,本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及学会秘书长王春乙等一行6人前往名誉理事长叶笃正、陶诗言和曾庆存院士家中拜年,致以新春的祝福,向他们赠送了鲜花和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编撰的《中国气象学会史》、《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等书刊,并就新的一年学会工作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位院士就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和加强部门间合作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祝愿气象事业和气象学会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王春乙秘书长等还专程看望了黄荣辉副理事长。
3.召开了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总结2008年工作,研究通过了2009年工作思路、工作要点及全年活动计划和第26届年会筹备方案等重要事项。
4.2月1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颁奖仪式。湖南省气象台叶成志、甘肃省气象局张强、重庆市气象局李良福、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杜军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杨忠东获奖。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在颁奖仪式上讲话,并与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和邹竞蒙同志的夫人朱中英一起,为5位 ― 6 ― 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奖牌和奖金。郑国光在讲话中指出,邹竞蒙同志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气象人才工作,特别关心和重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培养工作。他生前提出,用他本人担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期间的个人津贴设立气象人才奖励基金,以表彰优秀气象人才。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的建立完成了邹竞蒙同志的一个夙愿,也是对邹竞蒙同志的最好纪念。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必将推动气象人才体系的建设,激励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刻苦努力、为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由中国气象学会设立,于2008年2月获得科技部批准。该奖项旨在奖励‚在中国从事气象科研、业务、管理以及气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5名。
5.2月17日,在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举行邹竞蒙同志雕像揭幕仪式。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以及邹竞蒙同志的亲属、生前同事共百余人出席了雕像揭幕仪式。郑国光同志和邹竞蒙的夫人朱中英同志共同为雕像揭幕并分别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名义和邹竞蒙同志家属及亲属的名义,向邹竞蒙同志雕像敬献花篮。矗立在位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地面站内的邹竞蒙同志雕像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负责设计并组织制作。雕像高约1.8米,用花岗岩雕凿而成,正面刻有介绍邹竞蒙同志生平的镏金铭文。
― 7 ― 6.4月1—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矫梅燕副局长对中国气象学会发展所提出的关于学会工作要做好科普工作,尤其是基层台站的科普工作,气象科普要融入社会,同社会公共科普资源相结合,发挥学科委员会和气象专家的作用;学会工作要与时俱进,促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体系;学会工作要有特色,找准切入点,持续推进,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气象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指示。会议期间,通报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及重点计划项目;介绍了美国气象学会期刊工作及第89届年会召开情况;北京等12个省级学会进行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体会及重要举措为重点的工作经验交流;开展了省级气象学会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重点与难点的讨论;研讨了各级气象学会在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讨了学会工作定位,落实推动气象学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强调要突出学会工作特点,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工作实效;讨论了《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讨论稿)》。此外,还就年内重要专项工作如第26届年会、夏令营活动的筹备等进行了协调。会议要求各级学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 ― 8 ― 局,以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和加快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动学会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举措,开拓学会活动新领域,突出学会工作特色,加强各地气象学会的互动与合作,形成新时期学会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7.为全体理事订阅了《科技导报》。利用《中国气象学会会讯》和中国气象学会网站,加强宣传与服务工作。
8.加强了学会秘书处领导班子建设。经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批准,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具体组织下,完成了学会秘书处三位副处级领导的选任工作。
9.开展了2010年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前期准备工作,形成了筹备工作方案。
三、加强学术建设,打造学术品牌
加强学术建设是学会秘书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之一。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扩大交流、打造品牌成为本会加强学术建设的重要举措。
1.成功举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年初,派员参加了气象学会国际论坛(IFMS)筹备会及美国气象学会第89届年会。会议期间,与到会的23个国家和区域的气象或大气科学学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各自在会员、期刊、教育和科普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议产生了由7个国家(地区)学会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秦大河理事长被认定为IFMS的7个指导委员之一。实地考察了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的运作方式,并与美国气
― 9 ― 象学会同行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举有利于借鉴美国气象学会的办会经验,提高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的组织水平。
为提高学会年会的品牌效应,在常务理事会的指导下,秉承‚参与、共享、合作、创新‛的年会宗旨,制定了包括组织机构、特邀报告安排、分会场名称的命名、论文征集与审定、会议日程安排、优秀论文与墙报的评选原则、年会网站功能优化等在内的详细实施方案,并将2009年年会定名为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本届年会以‚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设立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热带气旋科学研讨、气候变化、气候预测与公共服务、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航空与航天气象技术交流、季风动力学、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冰冻圈与极地气象、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雷电防护、气象装备技术企业论坛共19个分会场和1项专题活动。秦大河任组委会主席,李崇银任组委会副主席,于新文等29人为组委会成员。
在浙江省气象局、气象学会的全力支持下,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于10月14—16日在杭州隆重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环境 ― 10 ― 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总参气象水文局局长李福林、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张鸿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李黄、刘英金以及来自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军事气象系统和相关行业的12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届年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主持,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发表重要讲话、吕祖善省长代表浙江省政府致辞。颁发了第十三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和全国优秀气象软科学奖。
在为期3天的年会活动中,有4位著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近40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分会场报告,100多篇论文参加了墙报交流。此外,还组织了开放性的天气会商、高新技术与装备推介、优秀论文和优秀墙报的评选等活动。与以往年会相比,组织形式有较大改进,主题更为突出,论文质量普遍提高,开放性进一步增强,跨行业跨学科特点十分突出,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使参会人员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2.参与举办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5月14—15日,参与了由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以地球系统科学建设为主题,旨在促进国
― 11 ― 际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与进步。大会包括4个专题,分别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未来研究趋势。秦大河院士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身份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并出席会议。
3.承办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
经积极争取,在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09年9月8—10日)期间,与重庆市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实验室、广东省防雷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重庆市防雷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了‚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该论坛为本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一分会场。国内防雷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防雷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160多位代表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法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14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 ‚防雷减灾、关注民生‛,就雷电物理、雷电监测、预警预报、雷电防护技术、雷电防护产品与应用等专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研讨了近年来的最新成果。有108篇防雷相关论文摘要被编入《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论文摘编》。该论坛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优秀分会场,并获得证书和奖励。此次论坛是近几年来我国防雷减灾领域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为相关管理和业务部门进一步做好雷电灾害防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交流的平台。
4.承办全球气候变化与西部地区应对措施专家论坛
― 12 ― 承办了于9月16—17日在拉萨举办的中国科协西部经济发展论坛‚全球气候变化与西部地区应对措施专家论坛‛。该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大专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齐聚高原古城拉萨,就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战略思考、喜马拉雅山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网对西部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论坛分别由西藏自治区气象研究所所长边巴次仁和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刘树华主持。该论坛是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会的一个专题论坛。以‚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召开第五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座谈会
11月1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五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座谈会‛,旨在更好地发挥中国气象学会在促进我国防雷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防雷主管机构与国内主要防雷企业高层领导、以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4家国内防雷企业高层领导、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防雷主管机构及北京雷
― 13 ― 电防护装臵测试中心、上海防雷产品测试中心的负责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在我国防雷界的共同努力下,防雷工作得以快速发展,为中国气象事业的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防雷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从国家需求和事业发展出发,认真规划,密切合作,加强监管,进一步推进防雷工作科学发展。会议强调,防雷工作要做好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的生产,核心是要做好产品认证工作,强化市场监督、公众监督、社会监督,防止和杜绝因防雷产品、防雷施工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故的发生。会议认为,服务新能源建设是防雷工作发展的新机遇,要积极介入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市场的防雷服务,及早确立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技术路线、新的技术标准,开发适应新能源市场防雷服务需求的专用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与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多赢。会议提出,防雷主管部门要从防雷工作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出发,在引导发展、规范市场、扩大宣传、提供服务、制订标准、促进交流、加强培训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行业管理,在行业外加强协调,行业内加强监管;要大力做好资质企业和认证产品的宣传工作,逐步消除部门隔阂和行业壁垒,帮助有资质的防雷企业参加重要行业和重点工程的独立招标。
6.首次组织编撰《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科协的部署,我会特向中国科协申请了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项目并获得批准。邀请徐祥德院士为编撰《大气 ― 14 ― 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一书的首席科学家,按照国标学科分类,结合近年来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提出了研究报告的专题设臵方案,确定了编写组和顾问名单、学科领域、参与编写的学科委员会、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编写内容和规范要求。在各学科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撰稿工作已基本结束。预定2010年初完成全部工作并正式出版,2010年4月在中国科协学科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发布。
7.召开第四届日中韩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
本次会议原定2009年5月26—28日在日本筑波举办,受到H1N1流感暴发的影响,推迟至11月8—10日举办。国内报名参加会议的人数共94人,较前几届有明显增加,实际参会人员达58人。应征论文报告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中方参会人员参加了全部8个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期间,李崇银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代表、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和相关人员与日本、韩国气象学会领导人及日本会务组人员举行了两次会谈,商讨了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谅解备忘录的具体实施细节和下一届联合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会后,应日方邀请,参访了日本气象研究院、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筑波大学、日本国立前沿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日本气象局等单位。此外,李崇银副理事长及学会秘书处人员专门走访了日本气象学会,详细了解了日本气象学会在会员管理、期刊编辑、活动组织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气象学会的基本情况。双方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
― 15 ― 流。
8.与中国气象局共同主办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研讨会于11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业务、科研、教育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台风(特别是‚莫拉克‛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应急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特别是在台风方面的交流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共鸣,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水平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的提高。
9.各学科委员会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由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9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会‛于5月20—22日在广东珠海凯迪克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5篇,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行业、部门40多个单位的代表近140人,副理事长李崇银院士等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作为中国气象学会2009年学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共同推动我国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活跃学术气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对广东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会议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40名专家在两个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40多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内容涉及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热带季风活动规律及机理、热带大气动力学、海洋热力变化、热带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热带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雨等)及其预报技术、热带气象资料同 ― 16 ― 化技术和热带数值预报、卫星、雷达资料应用技术、热带大气边界层与环境等。本次研讨会对我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以及海气相互作用与季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为该领域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与欧盟《近海风资源评估和海上风电场可行性研究》项目组联合召开了‚风能资源评估资料质量控制培训班‛;与《中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综合评估项目组联合举办了‚省级风能资源综合评估工作中参证站资料处理和数据插补订正技术研讨、培训会‛。
大气物理学委员会与城市气象委员会于5 月16—17 日联合举办了‚2009年城市边界层与大气环境研讨会‛;12月9—11日举办了‚第12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
动力气象学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
副热带气象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协办了‚低频天气系统预报技术及业务化应用‛研讨会。
干旱气候学委员会举办了‚第七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
高原气象学委员会举办了‚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空间天气学委员会举办了‚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建模与应用研讨会‛,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球华
― 17 ― 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
人工影响天气学委员会举办了‚中俄人工防雹和增雨新型催化技术和催化剂研究研讨会‛。
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举办了‚首次全国气象软科学培训‛活动。统计气象学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气候变化探讨会‛。
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举办了‚2009学术年会‛。气象影视委员会举办了‚气象影视学术交流会‛。
四、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建立社会化的气象科普格局
年内,学会积极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把大力发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重点的气象科普宣传作为年内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全面落实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的精神,使社会公众更加关心、理解、支持气象事业。
1.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气象科普基地的建设,促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开展,年内分别在湖北、湖南、云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开展了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贯彻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等气象科普工作的调研和现场观摩交流活动。
2.开展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的征集推介工作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18 ― 弘扬科学精神,整合气象科普资源,加强交流,促进共享,形成合力,与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共同牵头,面向各省(区、市)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各理事单位,开展了以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包括各类气象科学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文章、宣传品、图书、挂图、动漫、装臵、课件、演示软件、影视作品)征集活动,以切实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提供优秀的宣传、教育、科普材料。同时,对收集到的作品做好初评工作,并将入围作品推荐到中国科协。
3.协调2009年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组织工作 印发了活动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制订了实施方案,专门印制了近万册气象科普宣传品,在开放日期间向参观公众广为发放。
4.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按照国家减灾委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部署,在‚全国首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具体组织、认真策划,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气象局科技司、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在
― 19 ― 贵州长顺县开展了‚手拉手,预防灾害;心连心,共建和谐‛防灾减灾科技下乡活动。5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李茂松研究员应我会邀请专程去贵阳作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题报告。2OO多人出席了报告会。5月8日,近千名当地农民、学生、政府机关干部冒雨参加了本次科技下乡活动,我会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五万多元的科普宣传材料,在现场免费发放。同时还向当地政府赠送了近千套《农村(中小学)气象灾害避险指南》、《农村生产(生活)气象灾害避险常识》等科普书籍以及《如何应对气象灾害》、《防雷避险常识》科普挂图。活动结束后,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和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向农民现场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指导农民如何规避及应对灾害。人民日报、贵州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对此活动作了报道。
5.参加全国减灾日及科技周活动
根据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围绕减灾防灾主题,5月9—12日科技周活动期间,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馆、中国林学会等单位,在中国科技馆共同承办了以‚走进科学,远离灾害‛为主题的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专门制作了内容丰富、生动醒目的‚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系列科普展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等领导参加了活动并对我会的组织等工作表示肯定和赞许。
6.参与组织编写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O09一2Ol2年)
― 20 ― 根据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联合中国气象局有关单位组织编写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OO9一2O12年),于6月13日在北京昌平组织召开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审定会。此规划经多次讨论修改后提交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
7.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为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密围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我会牵头策划,在暑假期间组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全国8所大学近2OOO名师生组成2OO支志愿者宣传小分队,分赴全国除港、澳、台及新疆外的3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厂矿、企业、城镇街道、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这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影响较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志愿者宣传活动。共计到达5OO多个乡镇,进入l3OOO余家农户,深入368所中小学以及众多厂矿企业、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总计发放11O余万份宣传资料,完成了6981份气象防灾减灾调查问卷,带回了3万多张珍贵照片。志愿者通过将气象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同时获得了气象知识普及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气象的
― 21 ― 关注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本次活动得到了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四川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并被团中央列入2OO9年全国百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之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卫视、中国气象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科协网、新浪、网易、搜狐等百余家媒体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对该活动发表了《惟有了解,才会关心》的评论文章。
8.举办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为增强青少年的气象意识,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于7月27日—8月2日在湖南举办了以‚祖国在我心中,蓝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21个省(区、市)气象局、气象学会组织的近25O名营员、辅导员参加了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深深地激发了营员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更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9.开展世界青少年‚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作品征集活动
为进一步唤起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呼吁全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强防灾减灾和环保意识,迎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6O周年,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教育与培训组织等单位拟于2O09年7月底8月初在日内瓦联合国WMO国际会议中心 ― 22 ― 共同主办2OO9日内瓦世界青少年‚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因受H1N1流感影响,活动后来取消),我会作为此次活动的国内协办单位,组织开展了‚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的作品征集活动。
10.为藏区提供应急科普材料
今年入夏以来,西藏多次遭受雷击等灾害天气,由于藏区民众缺乏防雷知识,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得知这一信息后,我会立即决定购买15OO余册近7OOO元的防雷科普书籍快递至西藏,无偿分送到藏区民众手中。
11.丰富了科普网站内容
为更好地丰富科普网的内容,及时更新调整了中国气象学会网站‚科普之窗‛栏目,增加了‚二十四节气‛、‚气象与农事‛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
12.举办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研讨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国气象科普工作持续发展,研究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交流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和窗口作用,研讨气象科普发展规划,于8月17—21日在辽宁举办了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研讨班。全国32个省(区、市)气象科普专职人员共42人参加了研讨。研讨班邀请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的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并对气象科普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讨论。
― 23 ― 13.举办第三届气象科普论坛
10月14—15日,举办了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为主题的第三届气象科普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80多篇。来自气象行业的科技人员、有关专家近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李福林副理事长参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协科普部高勘副部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司李慧副司长、中国科学院著名科普专家李大光等作了专题报告。与会者普遍反映本届论坛举办得十分成功,很有收获。
14.向中国科协提交本会2009年科普项目‚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村入户行动‛总结报告
参与《气象现代化六十年》科普部分的编写工作。组织编辑一套四本科普书籍,以配合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等单位组织的科普进农村活动。按照气发“2OO9”114号《关于调整中国气象局科普工作职责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等工作。
15.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推荐申报活动
按照《关于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OO9”2l号)精神,向各省(市、区)气象学会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申报。同时,为扩大影响,积极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气象科技展厅等5个单位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各地申报,省级科协、全国学会和国家相关部门初评和推荐,中国科协组织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 24 ― 共有406个申报单位通过了2009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专家评审。其中,中国气象学会推荐的江苏省盐城市气象科普馆、广东省中山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学会、甘肃省兰州大学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中国气象科技展厅榜上有名,约占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单位入选总数(45个)的11%。
五、提升办刊水平,服务气象科技创新
科技、文化体制和新闻出版发行业的深入改革,使学会期刊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如何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科技期刊管理和经营的集群化、编刊手段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市场的细分化的发展趋势,是现阶段学会科技期刊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我会在办刊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利用参加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的机会,考察美国气象学会主办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与办刊方式,并与美国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开展了国内主流科技期刊和其他气象科技情况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反思学会期刊的办刊思路与模式,分析优势与不足,进而就期刊的改革发展形成新的共识。例如,提出了建立中国气象科技期刊网的设想,探讨了实施气象科技期刊国际化策略,思考了气象部门乃至气象行业气象科技期刊的整合问题等。
3.2月,《气象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编辑部参加了‚2009
― 25 ― 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中文版顺利获得15万元/年的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4.3月和9月举办了两次《气象学报》常务编委会。除常规集体审稿评议工作外,还落实了年内组织台风和数值预报两本专刊的组稿与出版工作,并对过刊电子化、2010年专刊选题以及刊物发展的宏观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5.3月参加了《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的年检工作。两本刊物均顺利通过年检。
6.超额完成气象学报中、英文版2009年前6期的编校出版工作(中文版第6期正在编校中)。英文版2009年顺利实现由季刊向双月刊的转变,比去年同期多出刊2期,并且启用了新的封面和纸质,刊物出版和印刷质量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中文版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刊载容量,出刊页码是正常年份出刊页码的1.8倍。
7.编辑部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大气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组织高水平的文稿,提高来稿质量和扩大稿源。此外,还参加了一些期刊类学术会议,提高编辑素养,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科技期刊国际化等新形势有了一定了解,并积极思索、努力争取创新期刊编辑出版模式和期刊国际合作机制。完成了期刊部6位编辑的责任编辑注册工作。
8.改善期刊编辑工作专用设备。增设了《气象学报》中英文 ― 26 ― 版审稿系统专用服务器,完成了IP地址申请、ICP备案、硬件购臵及网站内容的移植工作,预计在2010年春节前后实际运行。新网站开通后,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可直接登陆http://www.cmsjournal.net 进入《气象学报》期刊网主页。新网站的开通将更有利于《气象学报》网络化进程。
9.《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目前都做到了实时期刊上网。英文版由于订阅量小,采取了网上电子版先于纸版一周左右网上刊出的方式,以期扩大影响。中英文版过刊电子化工作有序展开。中文版所有过刊都在中国知网上有电子版,并且中国知网已经给中文版编辑部提供了过刊的光盘。英文版编辑部在2009年6月给中国知网提供了所有缺失的过刊(共14本),中国知网承诺在2010年2月左右补齐所有电子版文档并给编辑部提供英文版全部过刊的光盘。
10.2009年6月组织参加了2009第7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共上报6篇论文参加评选(中、英文版各三篇)。
11.《气象知识》编辑部自划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运行后,积极探索杂志定位调整,推进改版设计,着力加强发行推广工作,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较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气象知识》杂志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重点报纸期刊推荐目录‛。发行量上升到5.4万份。
同时,加强了《气象知识》网站建设,进一步密切了与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的联合;加强与社会媒体记者的联系;加
― 27 ― 强与优秀科普作家的联系、交流,努力拓展优质稿源。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气象展区的展览和中国气象局建局60周年成就展的筹办与讲解工作。
六、其他工作
1.奖励和人才的评选与推荐工作
为激励青年气象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评选委员会于2009年8月31日在北京组织了第十三届(2008—2009)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评审,经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李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获得一等奖;王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任宏利(国家气候中心博士/副研究员)、孙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副教授)、郑永光(国家气象中心博士/副研究员)4人获得二等奖。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为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完成了2009的院士推荐工作,被推荐的院士候选人徐祥德已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完成了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范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王劲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完成了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推荐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学顺被推荐为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候选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鹏被推荐为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候选人。
― 28 ― 完成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孙俊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被推荐为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2.10月15—17日在杭州海外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由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气象科技和水文技术设备展‛和‚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技术和产品展‛。展览既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60周年的巡礼,又是海内外气象、水文装备和防雷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中展示。来自德、美、英、法、芬、中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近50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芬兰维萨拉、美国安普、中国华云、香港培德、美国莱森泰克、洛阳凯迈、安徽四创、德国JENOPTIK、美国Belfort等国内外知名的气象仪器公司和德国施耐德、美国ABB、法国杜尔-梅森、广州华炜、北京爱劳、上海雷尔盾等著名的中外防雷企业。展品除了常规设备如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设备、风向风速仪等以外,还展示了环境监测设备、气溶胶雷达、气象专用软件、自动水文监测装臵等若干反映气象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防雷领域也展出了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与产品。特别是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和防雷装备不断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充分展示了建国60年来气象科技和气象装备的飞速发展。
3.承办了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申报、汇总等工作,完成了中国科协交办的其他学会会议组织工作等。
4.与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共同主办了第七届全国电视气
― 29 ― 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
5.2009年10月14—16日,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参加了由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国内外三家权威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
虽然2009年的工作较2008年有较大改进,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尚无顶层设计和规划,缺乏创新性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在紧密联系理事会所属各学科(工作)委员会和省级气象学会,形成团队合力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在学会秘书处编制人员划归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后,众多关系需要调整和理顺;学会秘书处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2010年1月
― 30 ―
第四篇:2011年州气象学会工作总结
州气象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州气象学会在州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州科协和省气象学会的关心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统领学会工作,围绕湘西州经济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学会组织体系和能力建设,团结和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开展气象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为农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湘西州气象事业发展,提升气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保障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2011年学会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学会凝聚力
湘西州气象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会员及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气象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学会理事严格按照社团管理条例和气象学会章程,建立健全了各专业规章制度,并在学会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严格执行。理事会准确把握学会职能,始终把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学会凝聚力作为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湘西自治州尾矿库山洪灾害防治气象预警系统》获省气象局科技奖,该系统的建成,将尾矿库山洪预警、尾矿库区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的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为矿区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尾矿库的安全监管探索出一条较好的途径。
(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覆盖面
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普及气象知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覆盖面是学会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学会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全力做好电视、报纸、网站等主要新闻媒体宣传的同时,还成功举办了3.23气象日和5月份科技周及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1.“3.23”世界气象日科普进校园活动。3月23日下午,湘西州气象局、湘西州气象学会、湘西州科协在保靖县民族中学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及气象知识抢答赛活动,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问题抢答。活动中,湘西州气象局副局长吴志科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气象科普讲座,为同学们讲述了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使同学们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是湘西州气象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进入吉首民师附小、湘西州民族中学、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后的第四站。当日,在龙山县白羊乡镇小学,该县气象工程师向师生讲解气象科学知识,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在吉首市街头,州气象局设立气象咨询台、播放科普宣传片向群众解答雷电科学防御方面的问题,宣传山洪泥石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并向群众发放气象科普资料2千余份。
2.积极参加“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州气象学会参加了由州应急减灾办的2011年吉首地区应急管理暨“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制作了关于天气预报、雷电防御知识等10类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版,印制了雷电防护科普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气象科技宣传资料,在活动现场向广大市民发放。还安排了相关专家向参观者进行了现场咨询,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关于气象的问题,讲解了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等气象知识,共分发宣传资料15000余份,接受咨询几十余人次。
(四)气象服务不断深入,成效显著
1.气象防灾减灾主动及时
2011年,我州先后出现寒潮、低温雨雪冰冻、暴雪、春寒、干旱、暴雨洪涝等多种气象灾害。全州气象部门立足于“抗大灾、抗多灾、抗长灾”思想准备,准确预报、及时预警、主动服务,为“春运”、“春节”、“两会”、“春播”、“高考”等关键农事季节生产、重大社会活动、重要节假日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1月1-5日,湘西州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州气象台对冰雪天气过程提前72小时作出准确预报,过程中向州委、州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农村气象信息员发布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20余次,预警短信逾5万条,决策服务材料20余期,同时通过州政府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96121、电子显示屏、气象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滚动发布冰雪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州委、州政府组织抗冰救灾以及冰雪灾害期间人民群众安排生产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6月份,湘西州相继遭受4次强降水过程袭击,特别是6月4~6日,中南部地区连续3日出现强降水,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第五篇:学会活动简报-安徽气象学会
学 会 活 动 简 报
2018年第1期
滁州市气象学会
2018年3月29日
滁州:开展纪念3.23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
为了迎接第58个世界气象日的到来,滁州市气象局、滁州市气象学会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讨论活动方案,于3月16日正式印发了《滁州市气象局 滁州市气象学会2018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方案》,紧抓2018年世界气象日 “智慧气象”主题大力开展323世界气象日宣传工作。
一、“智慧气象”走进农民庙会
3月20日,市气象学会抓住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举办每年一度的“腰铺庙会”时机,积极开展了“智慧气象”助力农业生产的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发放气象宣传单、气象科普杂志等百余份,开展了滁州气象微博现场报道,为庙会上的农户进行春耕生产气象知识指导,提高了农民朋友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二、滁州日报小记者走进气象局
3月21日,滁州市气象局邀请《滁州日报》小记者来气象局参观学习。小记者们先后参观了观测场、气象影视制作中心和气象台,现场聆听了关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影视制作、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介绍,感受了智慧气象的魅力。在参观活动结束后,滁州市气象局向小记者们赠送了气象科普读本,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认真书写观后感并在报纸上发表,传播“智慧气象”主题,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三、街头社区宣传受欢迎
3月22日,滁州市气象局到滁州学院广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摆放科普展板、设立咨询台、发放气象科普知识读本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灾害防御、防雷减灾、气象法规等知识。通过现场操作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装备以及无人机等,给市民讲解了大气探测原理、天气预报制作、人工影响天气等科普知识,广大市民参与积极性很高。
四、“智慧气象”讲座走进中学生课堂
3月22日下午,滁州市气象学会在实验中学为学生们送去了一场丰富、生动的“智慧气象”知识讲座。讲座以“智慧改变生活,气象服务你我”为主题,结合我们身边的气象阐述“智慧气象”的内涵作为开篇,讲述了气象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气象服务、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爱护气候资源等。整个讲座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同学们不仅全程认真听讲,还参与了课堂互动,表现出了对智慧气象的浓厚兴趣。
五、科普基地“智慧气象”宣传有声有色
3月23日,滁州市气象学会联合全椒县气象局在省科普教育基地全椒县气象地震科普馆围绕今年的“智慧气象”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县十字镇小学学生前来参观体验。全椒县委宣传部、科协、科技局、老科协参观指导,市、县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本次活动由全椒气象地震科普馆开始,科普馆里“运动中的地球”、“龙卷风的形成”、“二十四节气”、“观云识天”等各式各样的展项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解说员全程细心地为大家介绍,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直观的感受气象奥秘带来的惊喜和乐趣。同时,青年志愿们现场发放“气象知识知多少”、“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看云识天靠谱吗”一系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资料,气象专家接受现场咨询,解答疑惑,让大家在欢乐中学习气象科普知识,掌握防灾避险技能。接下来,气象台台长带领大家来到观测场,现场指导孩子们如何“看云识天气”、如何观看“百叶箱”,通过介绍风杆、能见度仪、温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气象设备,让同学们感受了智慧观测的魅力。最后,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参观人影作业装备,详细介绍了人影火箭车的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并现场为大家示范操作,引起孩子们的阵阵惊呼,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六、媒体宣传广泛开展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全程参与了宣传报道外,滁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微博号美好滁州也进行了现场的宣传报道,滁州市气象局所属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和立体的报道。
编辑:陈 超 校对:马世强 滁州市气象学会 报:省气象学会、市科协、市民政局、各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