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时间应急处置工作指引》评估报告--证券行业
关于《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
引》证券行业评估报告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银证业务目前主要指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现有的银证技术规章在发布初期,结合行业风险处置和账户规范清理工作,较好地指导了证券公司和合作银行的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建设,规范了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业务的开展,保证了证券客户资金的安全,同时兼顾了证券市场的交易和清算交收效率,促进了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
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一直是证券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证券公司第三方存管系统建设过程中《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时间应急处置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应急指引》)对指导证券公司逐步完善软硬件系统和备份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证券行业,从硬件方面的双机备份、异地备份到数据库系统的集群或容错及持续不断的系统优化保证了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全年正常运行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部分证券公司的第三方存管系统已经部分或全部融于核心交易系统,进一步保证了银证系统的高稳定性。
由于《应急指引》制定于银证业务发展初期,随着银证期各项制度的逐步建立和银证业务的发展,出现不同制度对同一内容的要求不同甚至冲突、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以及对新业务的支持性不够等问题。
一、不同制度对同一内容定义或要求有所不同
1.《应急指引》第六条与《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中存在不一致,前者将银证突发事件分类为I、II、III级,后者第二章将证券期货行业的事件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四级,其中银证故障只划分为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两级,且分级因素不同;
2.《应急指引》第十五条与《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技术指引》第三十二条不同,前者对于银证系统发生重大变更时向受影响方提交变更方案的提前量是
两周,后者为30日;
3.《应急指引》第二十二条与《技术指引》第四十三条不同,前者规定当银证系统发生三级故障时应在10分钟内通知受影响单位,后者规定为30分钟且没有分级;
4.《应急指引》第二十四条与《处理办法》第十六条不同,前者要求每2小时向监管部门上报一次,后者要求每1小时上报一次; 5.《应急指引》第二十九条与《处理办法》第十八条不同,前者要求应急结束一或两个工作日内上报总结报告,后者要求恢复正常后5个工作日内提交。
二、部分条款可操作性差
6.《应急指引》第十六条规定在指定应急预案时建议相关机构签字盖章。。。由于执行时涉及银行众多且协议版本不统一,难以执行;
7.《应急指引》第十九条关于银证相关机构要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由于上述协议的签署很难落实,导致下一步的实施也无法付诸行动,另外,由于第三方存管业务在银行的整个业务链中占比较小,因此银行在银证应急演练方面也处于相对被动一方,很少考虑与证券公司联合演练,导致证券公司的日常演练往往只能采取模拟方式进行;
8.《应急指引》第二十一条要求按照既定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于证券方面的故障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处理预案,但目前95%以上的故障都是银行方面的原因,当银行方面发生故障时,证券公司往往比较被动,无法单方面处理象单边账等问题;
为更好开展银证业务,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存管等银证业务的质量和效率,经几家证券公司认真讨论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银证一方发生重大变更需要及早通知受影响方,双方需要在开发、测试等方面留有充分的时间,《技术指引》中提前30天的要求更为合理;
2.由于原有的银证应急预案大部分是银行起草的,在应急预案内容上
注重银行的利益,对证券公司的利益考虑较少,难以实施。希望银证管理部门起草一份应急预案模板,各方参照执行;
3.单客户多银行模式的出现,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途径,为克服单银行故障带来了新的解决契机。如果在某银行发生故障时能够将单客户多银行T+1跨行转帐调整为T+0方式,会降低上述故障给客户带来的影响;
4.客户保证金支付业务即将推出,《应急指引》第四条中银证系统涉及的业务建议增加“客户保证金支付业务”;
5.考虑今后7*24小时银证业务需求,建议更改《应急指引》第五条日间业务和日终业务的定义,比如改为交易时间和清算时间; 6.《应急指引》第六条将银证突发事件分类为I、II、III级,《处理办法》则将银证故障划分为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两级。建议与《处理办法》保持一致,并在其基础上细述场景。因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迅速处理和保持联系畅通是最为重要的,简化处理手段和环节更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7.《应急指引》第十条,各银证机构和业务关联单位的银证系统风险管理机制中建议增加以下规定:各银证机构和业务关联单位应建立常态测试环境、制定内部及联合应急演练计划,强化日常演练; 8.《应急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急处置联络人应将故障处理进展情况及时通报相关机构。在具体沟通方式上建议:(1)通过统一的实时通讯平台发送信息,使业务关联单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2)突发事件报告单格式参考《处理办法》中的附件《信息安全事件情况报告书》。另外,还可以通过统一平台建立应急联络人通信录,并定期更新;建立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应急处理流程以及实时交流平台等;
9.建议《应急指引》第四章应急响应、第五章事件分析与总结,参考《处理办法》中第三章“事件报告”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
2013年3月29日
第二篇:《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时间应急处置工作指引》评估报告--证券行业
关于《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
引》证券行业评估报告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银证业务目前主要指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现有的银证技术规章在发布初期,结合行业风险处置和账户规范清理工作,较好地指导了证券公司和合作银行的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建设,规范了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业务的开展,保证了证券客户资金的安全,同时兼顾了证券市场的交易和清算交收效率,促进了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
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一直是证券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证券公司第三方存管系统建设过程中《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时间应急处置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应急指引》)对指导证券公司逐步完善软硬件系统和备份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证券行业,从硬件方面的双机备份、异地备份到数据库系统的集群或容错及持续不断的系统优化保证了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全年正常运行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部分证券公司的第三方存管系统已经部分或全部融于核心交易系统,进一步保证了银证系统的高稳定性。
由于《应急指引》制定于银证业务发展初期,随着银证期各项制度的逐步建立和银证业务的发展,出现不同制度对同一内容的要求不同甚至冲突、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以及对新业务的支持性不够等问题。
一、不同制度对同一内容定义或要求有所不同
1.《应急指引》第六条与《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
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中存在不一致,前者将银证突发事件分类为I、II、III级,后者第二章将证券期货行业的事件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四级,其中银证故障只划分为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两级,且分级因素不同;
2.《应急指引》第十五条与《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技术指引》第三十二条不同,前者对于银证系统发生重大变更时向受影响方提交变更方案的提前量是
两周,后者为30日;
3.《应急指引》第二十二条与《技术指引》第四十三条不同,前者规
定当银证系统发生三级故障时应在10分钟内通知受影响单位,后者
规定为30分钟且没有分级;
4.《应急指引》第二十四条与《处理办法》第十六条不同,前者要求
每2小时向监管部门上报一次,后者要求每1小时上报一次;
5.《应急指引》第二十九条与《处理办法》第十八条不同,前者要求
应急结束一或两个工作日内上报总结报告,后者要求恢复正常后5
个工作日内提交。
二、部分条款可操作性差
6.《应急指引》第十六条规定在指定应急预案时建议相关机构签字盖
章。。。由于执行时涉及银行众多且协议版本不统一,难以
执行;
7.《应急指引》第十九条关于银证相关机构要制定应急演练计划
并组织实施。。。由于上述协议的签署很难落实,导致下一
步的实施也无法付诸行动,另外,由于第三方存管业务在银行的整
个业务链中占比较小,因此银行在银证应急演练方面也处于相对被
动一方,很少考虑与证券公司联合演练,导致证券公司的日常演练
往往只能采取模拟方式进行;
8.《应急指引》第二十一条要求按照既定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对于证券方面的故障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处理预案,但目前95%
以上的故障都是银行方面的原因,当银行方面发生故障时,证券公
司往往比较被动,无法单方面处理象单边账等问题;
为更好开展银证业务,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存管等银证业务的质量和效率,经几家证券公司认真讨论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银证一方发生重大变更需要及早通知受影响方,双方需要在开发、测试等方面留有充分的时间,《技术指引》中提前30天的要求更为
合理;
2.由于原有的银证应急预案大部分是银行起草的,在应急预案内容上
注重银行的利益,对证券公司的利益考虑较少,难以实施。希望银证管理部门起草一份应急预案模板,各方参照执行;
3.单客户多银行模式的出现,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途径,为克服
单银行故障带来了新的解决契机。如果在某银行发生故障时能够将单客户多银行T+1跨行转帐调整为T+0方式,会降低上述故障给客户带来的影响;
4.客户保证金支付业务即将推出,《应急指引》第四条中银证系统涉
及的业务建议增加“客户保证金支付业务”;
5.考虑今后7*24小时银证业务需求,建议更改《应急指引》第五条日
间业务和日终业务的定义,比如改为交易时间和清算时间;
6.《应急指引》第六条将银证突发事件分类为I、II、III级,《处理
办法》则将银证故障划分为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两级。建议与《处理办法》保持一致,并在其基础上细述场景。因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迅速处理和保持联系畅通是最为重要的,简化处理手段和环节更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7.《应急指引》第十条,各银证机构和业务关联单位的银证系统风险
管理机制中建议增加以下规定:各银证机构和业务关联单位应建立常态测试环境、制定内部及联合应急演练计划,强化日常演练;
8.《应急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急处置联络人应将故障处理进展情
况及时通报相关机构。在具体沟通方式上建议:(1)通过统一的实时通讯平台发送信息,使业务关联单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2)突发事件报告单格式参考《处理办法》中的附件《信息安全事件情况报告书》。另外,还可以通过统一平台建立应急联络人通信录,并定期更新;建立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应急处理流程以及实时交流平台等;
9.建议《应急指引》第四章应急响应、第五章事件分析与总结,参考
《处理办法》中第三章“事件报告”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
2013年3月29日
第三篇:突发林业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调研报告
突发林业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全市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基本情况
近五年以来,我市突发公共林业事件(主要是森林火灾、森林植物病虫害等)极少发生,仅在2012年6月我县森林病虫害检疫站监测到美国白蛾在与阳 地区交界的局部乡镇有规模扩大趋势。
二、主要特点分析
(一)森林火灾方面。我县近五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夏秋季节是平原地区突发森林火灾事件多发时间段(这与山区冬春季节易发森林火灾恰好相反),主要原因是,夏收、秋收后,部分群众防火、环保意识差,焚烧秸秆引发火灾、殃及林木。事后由于报告不及时,燃烧迅速,易引起林内枯枝落叶燃烧,引发森林火灾。我县近几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得益于良好的大环境,一是秸秆禁烧、秸秆还田的工作做得很好、监督到位,极少出现群众焚烧秸秆现象;二是积极引导群众将林木下的枯枝落叶挖沟填埋,作为养护树木的天然肥料;三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林农间作及林下经济的发展,既增加了农民收 入,又有效防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二)森林植物病虫害方面。这几年没有大的森林病虫害事件发生。小面积的季节性的虫害、病害时有发生。2000年到2011年的杨树树干溃疡病的发生、每年春季树木虫害春尺蠖的发生,范围及危害都不是很大,加之林业局积极指导群众对虫害病害的防治,都及时得到了有效控制。2012年6月我县森林病虫害检疫站监测到的美国白蛾在与濮阳地区交界的我县的几个乡镇发生面积较大事件,主要是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造成的,突发性比较强,繁殖速度快、属杂食性害虫,防治难度大。遵循“突出重点,分片设防,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截止2012年十月份,使用仿生剂及其它药剂5.7吨,飞机防治109架次(小蜜蜂107架次、空中拖拉机2架次),出动人工390人次。累计防治面积18.4万亩次。飞机防治10.2万亩,地面防治5.6万亩,人工物理防治2.6万亩。坚持仿生药剂防治为主,化学药剂为辅,有效控制了美国白蛾疫情,同时极大限度地减 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安全。
三、应急工作评估
(一)组织领导体系方面
根据突发公共林业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我县对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先后建立健全了滑县森林火灾救援应急预案、林业有害生物及病虫害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并成立了有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相应的领导小组。在制定完善专项应急预案的同时,林业局内部制定了总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指挥,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各负其责,联防联控,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林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准备方面
1、完善各级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处置程序和技术方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对突发和可能发生的公共林业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
2、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各有关部门(单位)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林业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3、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林业事件的学习和培训,为突发公共林业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4、经费物质保障。加强经费管理,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日常运转经费、应急处理经费。做好扑火设备、喷药机械、消毒药械、防
护用品、检验检测试剂的物质储备。
5、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每年组织开展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演练,更好地锻炼队伍,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全面验证和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预防预警方面
在新区及22各乡镇中的重点中心乡镇都明确了火情、疫情报告员,并在部分中心乡镇如慈周寨、白道口、城关镇设立了病虫害预防监测站。森林防火方面重点在国有滑县林场,关键时段制定了24小时值班汇报制度,充分发挥护林队 员的值班巡视作用。
(四)应急处置方面
1、县林业局成立突发公共卫林业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成立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火情应急处置机动组、监督应急组和后勤保障组等工作组,指挥部在县政府救灾、防病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县林业系统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灾后卫处置工作。
2、县林业局成立火情、病虫害疫情应急处置专家指导组和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对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 重大林业突发事件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防火方面
1、客观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通道绿化、林业生态县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大量增加,特别是易受火灾危害的中幼林大增,森林保护、森林防火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林内可燃物持续增多,发生大火的隐患越来越高,一旦起火遇有恶劣天气,极易酿成火灾。
(2)随着国有滑县林场四个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搞活和森林公园建设的推进,进入林区进行施工、林下养殖、种植等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人员的增加,森林防火面临新的困难;上坟烧纸等迷信活动、燃放鞭炮有所抬头。
(3)防扑火装备和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不高,设施、装备陈旧老化,预防、扑救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的手段不适应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繁重任务的需要,尤其缺乏控制大火的能力和手段。
(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群众森林防火积极性不断提高,但由于产权到户后经营主体变小,森林防火难以有效组织。
2、主观存在的问题
(1)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比较普遍。一些群众、干部对防火形势的火灾造成的危害性、加强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不力,防火责任制不落实。防火意识淡薄,防扑火知识匮乏。
(2)火灾预防工作存在不少漏洞。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把森林防火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仍然存在,预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防火措施落到实处。
(3)应急反应和果断处置能力亟待提高。各级政府虽然都制定了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看似全面细致,但有的只是写在纸上,锁在柜子里,指挥员不熟悉、不了解,战斗员不培训、不演练,发生火灾后,有的束手无策,仓促上阵;有的情况不明打乱仗;有的准备不充分,行动不迅速。虽然都建立了通讯网络,但有的信息不畅通,报告不及时;多数扑火队演练不够,扑火知识缺乏,扑火经验不足,战斗力不强,缺乏避险自救常识。有效扑救大火的能力不强。
(4)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比较滞后。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集中反应在交通工具不足,扑火机具和通讯手段比较落后。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
(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 正常发挥。
(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 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3)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 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4)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五、工作建议
(一)森林防火方面
(1)建立适应当前面积较大的片林较多的乡镇特别是国有滑县林场林区新的经营机制的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和森林防火机制。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群众森林防火积极性不断提高,但由于产权到户后经营主体变小,出现的森林防火难以有效组织的问题。要引导林农群众本着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成立各种联防、联保、联控的森林防火协会或组织,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联防护林,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森林防火力量单薄、扑火风险高的问题。要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护林队伍的作用,确保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安全。
(2)建立适应我县实际、疏堵结合的野外火源管理新机制。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和改革措施的深入,农民种粮、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夏收、秋收期间,可动员乡村和林业干部下乡,抓住森林火险等级较低的时段,主动组织群众有计划、有防范措施地在林缘田埂边烧除杂草等易燃物,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群众乱点乱烧引发森林火灾的问题,以达到既把火源管好,又能促进农民生产发展的目的。
(3)建立森林火灾扑救新机制。一方面探索政府、林农(业主)联动的扑火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队形式多样化、指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装备标准化、训练经常化、用兵科学化的原则,强化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解决扑火机具的装备、扑火知识的培训、扑火经费的保障等问题,全面提高全县森林消防队伍综合扑火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安全扑救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4)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确保森林防火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森林防火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防火减灾基础在“防”、关键在“早”、实质在“管”,必须坚持早抓、细抓、实抓,真正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措施上常抓不懈,制度上严格执行,行动上扎实有效。
(二)林业有害生物及防治方面(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我国已加入WTO多年,为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需要强调的是,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3)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 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4)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传播。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 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据此,应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201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