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7: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

第一篇: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

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

李红毅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由我代表我们课题组做交流发言,做课题这是第一次,也不太清楚的怎样做,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也希望在这个交流活动结束以后大家能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首先我们的课题名称是《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做交流发言。

一、背景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教体艺〔2005〕10号和贯彻落实《中央七号文件》,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保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出发,体育大课间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一种活动类体育课,既有必要,又有现实意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更是形成了领导监督,班主任组织,体育教师指导,其他辅导员教师积极参与辅导的良性模式。在实践中证明,大课间活动是实现新的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它在全面实施健康、快乐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正显现出重要而特有的功能。但是随着深入的发展,虽然活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仍不如人意;对大课间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锻炼效果达不到要求。针对我校大课间的开展状况,我们提出本

课题。希望通过此研究,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形成学校体育特色。结合“阳光体育”活动与《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的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课间活动。

二、思路方法

本课题是“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发与建设,为创“阳光课间”之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精彩,在学习中体验活动的快乐,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为:

(一)通过研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发展。

(二)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每年的监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营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打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

(四)提升校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体育工作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

(五)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三、课题分四个阶段(预计两年)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4年1月)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开始

首先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收集很多可以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竹竿舞、跳绳、滚铁环、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跳房子、武术、抖空竹、丢沙包、跳皮筋、丢手绢等等。最后通过大家讨论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安全因素,决定本学期先按以下方案开展。

一年级用呼啦圈做道具开展跳房子游戏;二年级跳小绳 ;三年级一班二班、四年级一班二班跳竹竿舞;三年级三班四班、、四年级三班四班组合跳绳(大、小绳混合跳、集体、个人跳);三年级五班踢毽子;五年级跳竹竿舞;六年级跑步。

(三)文体类活动全面开展反复论证阶段

(四)结题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四、本学期开展情况

我们对低中高段部分同学进行大课间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出现了这样的共性。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有老师参与主动积极性会增加;对大课间活动项目了解很少;喜欢参加大课间活动。每天大课间结束后都会微微出汗或流汗。那么从这些共性当中我们有这样体会,学生的需要是很多的,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却很少。我们这个课题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跳房子

跳房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趣味性,发展了学生腿部肌

肉力量及平衡力,增强了学生弹跳能力。

这项活动一年级在做,每班用十个呼啦圈在地上摆成不同的房子,学生根据不同的摆法,采用不同的跳法。每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创编出不同跳法,学生非常喜欢。

(二)跳绳

跳绳能够很好地调节心肺功能,还能提高耐心和体力。而且,跳绳对活动关节很有好处,可以改善双脚的移动能力、强化踝关节,而由于双手的旋转运动,肩关节和腕关节也会得到锻炼。

从运动量来说,持续跳绳10分钟,与慢跑30分钟或跳健身舞20分钟相差无几,是一项耗时少、耗能大的运动,有测试显示,跳绳5分钟,每分钟跳140次的运动效果就相当于慢跑半小时。加上跳绳花样繁多,随时可做,一学就会,对场地要求较低,跳绳还是流行的健身方法和减肥方式。因此,掌握这项技术是终身受用的。

但跳绳要掌握好方法,学会主动的有意识的缓冲落地。采用前脚掌跳,减少对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冲击。

这项活动主要是划分区域后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对跳绳也比较喜欢,成绩也横不错。

(三)跑步

跑步可以保护心脏,从而可以预防各种心脏病。加速血液循环,调整血液分布,消除瘀血现象,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脑力劳动者疲劳,预防神经衰弱。跑步可以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也对调整人体内部平衡、调剂情绪、振作精神有一定 的作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

这项活动是六年级在进行,首先是各班做准备活动,然后统一指挥,各班在跑进过程中要有口号,尽量做到整齐划一。

(四)踢毽

踢毽能增加心脏的排血量、改善肺活量和血液循环,还有利于调节神经、缓解压力、提高反应速度。

这项活动是三(5)班在进行,虽然老师在积极组织,但因器材、学生基础原因,效果不是很好,下一步将想办法解决或取消。

(五)竹竿舞

竹竿舞是一项容集体性、个体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且要求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育。长期坚持练习能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培养了合作能力,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在开展过程中首先是综合组老师利用教研时间用跳绳、以及自制的器材在地上摆出竹竿舞基本框架学习基本步子。其次,利用大课间时间体育老师给每个班划分场地,交给每个班师生练习基本步子的方法,在由本班老师带领同学一起学习基本步子。但随着同学们不断的

进步,各班开始尝试开合的组合练习。跳绳就暴露出很多弊端,原因是跳绳很软“打竿”的同学很难把握节奏,因为没有垫架有时手直接碰到地面,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只好去买竹竿,竹竿买来了收发也是个问题。第一次发竹竿就浪费了不少时间且不安全满操场都看见同学扛着竹竿。很是恐怖,这个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我们又想到买胶带来把竹竿按一组两根大竿、八根小竿栓成一捆。每班派专人提前领取竹竿,最后收取竹竿的方法。且把竹竿从二楼体育器材室搬到操场旁水泵房。这样安全、时间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一学期的练习竹竿舞这个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艺术上我们四年级组就创编一套非常棒竹竿舞。在平时练习中我们五(3)班老师同学自主创新,也让我们领略不一样竹竿舞风采。当然有亮点的班级很多,但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我们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辛勤劳动。在这里,我借这个机会对我们全体班主任、辅导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困惑

1、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不够,活动中常有危险的动作及做法。

2、发现了一个现象,每一项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甚至找借口不参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3、雨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如何进行才更有实效。

4、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导致不同项目班级之间相互干扰。

六、下一步设想

(一)准备从下学期初全校各班统一学习武术操《旭日东升》。学会以后在星期一、三做完课间操以后统一做一遍武术操。

(二)在下学期的体育节上,各班将对本班进行的大课间进行展示。

(三)对各班进行的活动细化,规范。比如竹竿舞必须完成那些基本动作,在完成基本动作时是什么队形都将进行统一。然后每班必须创编一套动作。跳绳的班级要明确队形,细化到

(四)学校进一步对班级落实大课间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五)班主任、辅导员建立班级内小组评价制度,让学生互相参与评定与监督,促进相互学习提高。

总之,适合才是最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今后还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作者:录入人:卢昌福发布时间:2008-1-11 13:34:13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学习方式及困惑问题,对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有效开展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必要性;可行性;文化建设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改带来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为学校课间活动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4月28号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

在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倡导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今年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教育部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已开展了此项活动,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的重大意义,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却面临着体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难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落实。所以,在此很有必要对课间操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以期促进学校大课间活动健康快速的发展。

1、大课间活动的概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2、大课间活动必要性解析

2.1大课间活动的价值

近两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规定始终未能引起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重视。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学生对健康的要求从以身体素质为主,逐渐提高到兴趣爱好,技能要求,心理需求,社会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笔者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的要求积极实施体育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发现通过实施大课间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心理健康,表现出乐于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与集体,并能将这种良好的思想转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另外,大课间活动无论对社会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个体成长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2.2我国大课间活动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同样,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依旧以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为主,学生自主的活动内容空间相对较少。就是有大部分也是简单的、象征意义的自主练习内容。但这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飞越。目前大课间活动水平较低,这与基层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工作量牵扯精力有一定关系。

2.3大课间活动学习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带来的严重性。这个问题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在我们的三维教育环境中,始终把体育教育放在次要的位子。

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警示我们,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认真研究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他的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大课间活动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消息在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为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项涉及中国2.3亿学生的“干预工程”,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实施的。新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锻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仅以某种体育竞技单项内容来衡量学生体质的偏差。

由此可见,国家对大课间活动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大课间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4大课间活动中的薄弱环节

大课间活动是一项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

2.4.1困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应试科目,其他科目处于边缘状况,能开齐课就以很不错了。现在,“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能否长期执行,作为一线教师还存在一些疑惑。

2.4.2转变观念

现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热情很高,知道到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所以投入了巨大的工作热情,都想完美的贯彻执行。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为什么呢?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以至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时常是形式主义,有形无实,效果不佳。因此在基层教师组织大课间活动中,不能根据各自情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以至于学生开始热情高,时间一长又回到了同做课间操一样的老路上去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课内课外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从而使学校体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体育竞技水平同步提高;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体育科研,汲取有益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教育的迅速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管理者的观念,不断提高基层教师的教育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大课间活动改革发展的一项研究内容。

3.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论证

3.1形势所趋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19日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大课间活动已开展已有半年,尚未见到大课间活动的系统理论。因此,进行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3.2优良的内外部条件

本研究源于实践,归于实践。一线教师对此十分关注,教育领导也关注此事,我们的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很理解、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因为这与他们孩子的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正在营造“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全社会都在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努力,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3.3理论支持

任何实践必须以一定的理论来支持,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关于大课间的理论,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大课间的发展方向。

3.4易操作性

学校大课间活动本着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置半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3.4.1科学合理的管理

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形成校长统帅、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要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量地进行,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督导制、教导处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制”等。

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开发小组。召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学生与家长组成开发小组,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项目。

设立信息反馈信箱。积极向师生和家长征求建议,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保证我校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的活力。

3.4.2开发活动资源

开发多种有效资源,创设校园人文体育环境的策略研究。

校园体育物质环境的建设精心筹划并合理安排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活动场所,改造学校闲置场地,以满足学生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需要。增加经费投入,补充、完善相应体育与艺术活动器材,结合学校的传统项目设置一些辅助器材,保证列入计划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校园体育精神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氛围渲染,同时,还可利用集会、校园网络等大力地宣传体育文化,营造一种强烈的学校体育氛围,使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

3.4.3加强体系的研究

改革评价机制,形成大课间文体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研究。

教师对学生参与大课体育活动实效性的评价研究。

学校对教师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研究。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

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创设,学校体育是主体,社会是外部环境,家庭是基础。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而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形成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学校与家长保持积极的交流,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为学校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出谋划策。

积极与社区联系,利用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建立“学生体育活动区”,给学生在节假日创设一块体育活动的天地,使体育文化氛围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布置形式多样的体育家庭作业,为学生建立家庭体育活动档案。举行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型广场健身表演等系列活动,促使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3.5大课间活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长、博导钟启泉教授多次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作为“南京市体育与健康普及型特色学校” “江宁区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将本校优势教育上升到学校校本开发与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文化建设上,我校着重从学校体育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建设。

3.5.1大课间活动教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运用了板报、广播、电视媒介等,宣传各类运动所蕴含的精神,特别是奥运会冠军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引导学生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以公平、公正、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化和教育学生。

3.5.2大课间教育行为文化建设

大课间活动在我校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在体育教育开展中注重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注重培育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大课间教育注重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工作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各项活动,内化丰富并拓展大课间教育内容。

3.5.3大课间活动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大课间教育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校园中各种运动场地、相关雕塑、体育活动教育资料、人才储备是大课间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多年来,学校在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极大到保证了大课间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学合理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能够有效唤醒学生体育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综上所述,通过对大课间活动的理论阐述和大课间价值分析,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特点进行了一些必要论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校课间操的变革不紧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季浏学校体育课改中自主学习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4年4月《体育科研》

2)《体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8日第3版

4)《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 第 1 期

5)《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7)《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第三篇:小学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汇报材料

快乐大课间 活力满校园 快乐运动 享受健康

——小学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为大家汇报,是区教体局对我校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肯定,也是对我校各项工作的一种鞭策。在这里我代表小学全体师生对所有关心我校发展的领导、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我汇报的题目是《快乐运动 享受健康》。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

一、学校情况介绍 我校于2007年3月迁入现住址,现有教学班10个,每班都配备了多煤体设施,学生316名,专任教师20人。其中30岁以下教师8人,40岁以下教师2人,47岁以上教师10人。

二、快乐大课间活动设计思路

(一)、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目标

1、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

3、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强和友爱精神。

(二)、大课间活动流程

1、自由活动:第二节下课铃一响,学生上厕所,当音乐响起《校园的早晨》、《课间十分钟》时,学生与老师在跑步的位置一起自由做游戏。这样师生同游同乐既锻炼身体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之变得更融洽。

2、整队,跑步,入场:当响起《集合号》时(25秒),各班在操场、广场指定位置排好队,跟操教师就位。再伴着《兔子舞》(12分钟)音乐声中愉快地跑步。当跑步结束提示声响起,各班按要求入场,在班级做操位置集合。

3、广播体操:当第三套全国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 》(4:32)音乐响起,生做广播操。

4、校园集体舞:在《踏浪》(2:18)鲜明的节奏伴随下,轻松的律动中调节队列,完成《踏浪》校园集体舞。

5、自编韵律操:广播操结束后,在《童年》(2:51)的音乐声中学生完成学校自编韵律操。

6、整理队伍退场:当集合号响起各班按要求集合,音乐《向前走》(3 分钟)响起时,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让学生由兴奋紧张转入平静舒缓的状态,走进教室,作好上课准备。

三、大课间训练情况

我校于去年10月下旬正式开展大课间训练活动,11月14日参加评比,时间紧,任务重,且困难重重:第一、我校体育教师专职不专业,是一位年龄已经48岁的老教师,对大课间训练有心无力。第二、学生的体育素养不深厚,基本的体育技能掌握不熟练。第三、大课间活动不够规范,二年级学生还没参与进来,原有的活动流程只有慢跑、广播操、兔子舞三项内容,内容简单,需要重新设计。第四、老教师年龄偏大、精力不够,身体活力不如年轻教师。面对困难,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

1、领导重视,保障到位。自开展快乐体育大课间训练活动以来,中心校颜校长及学生发展中心贾主任多次到我校指导督促训练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为我校的大课间训练确立了工作重心。我校也迅速成立了以赵毅梅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赵校长亲自抓,教导处具体抓,形成了学校、各班班主任、跟班教师、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在资金上对本项工作予以支持,订购了一套音响设备,保证了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展示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中心校颜校长统一为教师订购了运动服。

2、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充分发挥我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我校先挑选了两位年轻女教师,给他们提出创编韵律操的任务。两位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童年》的创编任务。紧接着,我们召开全体青年教师会议,为每一位年龄大的班主任分配一位年轻跟班教师,负责大课间的训练工作。全体青年教师边学习,边指导,部分青年教师为了更好的开展训练,还自费购买了扩音器。在青年教师的带动

下,我校的训练工作很快便开展起来。

其次,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们上网下载了广播体操《七彩阳光 》,把《踏浪》《童年》两套韵律操拍成视频,用U盘拷贝给所有年轻教师。每天午休、课活时间,年轻教师便组织各班学生在教室内统一学习。全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基本掌握了几套操的做法。

再次,充分利用本处的教学资源。我处的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的非常出色,在2010年的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上学期开学初,我校便组织全体班主任到两所学校学习。当我校的训练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时,我们更是把东三重小学的李保国校长请到我们学校对全体教师、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专业指导对我校的训练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以比促练,确保训练工作取得实效。为检验各班的训练水平,我校制定了具体的比赛方案,把大课间的流程细分为慢跑、《七彩阳光 》广播体操、《踏浪》韵律操、《童年》集体舞四项,按计划分项进行比赛。10月26日,举行了慢跑和《七彩阳光 》广播体操比赛,11月2日,举行了《踏浪》韵律操比赛,11月9日,举行了《童年》集体舞比赛。通过比赛,表彰先进,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邀请优胜班级的指导老师对落后班级进行帮扶,促进了全校大课间活动的共同进步。

回顾近半年来开展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经历,我们有一份感动,那是因为我们全校上下同心同德,付出的艰辛劳动才有了今天的收获;我们也有一份激动,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我们更有一份深深的感激,那是因为我们的活动得到了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帮助。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创新,让小学全体师生在这里快乐、健康的成长、发展。

第四篇:哈达道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汇报交流材料1

哈达道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汇报交流材料

走进包头市青山区哈达道小学,你会被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所吸引。这里没有多少宏伟的现代化建筑,却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整洁的塑胶运动场上孩子们开心的运动,尽情的欢畅……

包头市青山区哈达道小学创办于1955年,至今建校已有50余年。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71人,学生14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优秀小甲A红领巾足球俱乐部、全国少儿科学体验示范学校、自治区义务教育实验学校、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贯彻“体卫条例”先进集体、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红领巾示范学校、自治区绿色学校、自治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为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学校体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培养之中,提出了“走体育特色之路,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构想,利用一切机会,提升体育素质教育。首先抓实课堂。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而一味追求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这是教育的本末倒臵。为此,我校提出体育教学同样要追求高效课堂。落实学校“实与活”的课堂教学理念。实:内容要充实,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宗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为目标。活:就是形式要灵活,用活资源、激活方法。一颗篮球一堂课的简单肤浅,已不存在。其次,开展校本课程。我校以篮球和健美操专业教师为依托,甄选篮球、形体操作为校本体育课程,采用走班制,男生合上篮球课,女生合上形体课。发挥专业教师特长,制定课时计划,组编校本教材,旨在培养男孩子强健的体魄,女孩子优雅的举止。第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我校的体育课题《普及跳绳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被包头市教研室确立为重点课题。我校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我校长期以来设立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就是跳绳,人人进行跳绳达标。作为弹跳运动之一的跳绳,具有便于携带、方便操作、场地灵活等自身优势,对儿童心脏功能的提升、左右脑的协调大有益处。第四,开展大课间活动。在活动场地狭小、学生拥挤的情况下,我校克服种种困难,在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上齐体育课和活动课,认真落实“两操”的基础上,以 “阳光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和切入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以集体性体育项目为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阳光体育”工作计划、落实方案和具体措施,对活动的时间、范围、方式、内容、人员等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确保大课间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这些措施和制度的落实,有力地调动了学校师生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保证了活动的长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下面就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一简单的介绍,以求抛砖引玉。

一、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理念:

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振奋一整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二、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宗旨: 自娱自乐为基点、体育活动为重点、自主管理为特点、个性发展为终点。

三、大课间活动的管理理念:

体育活动的开展班主任是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科任教师是活动的协助者,学校领导是活动安全的检查者,“四者”必须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以大课间活动为例。对体育教师的考评要求做到:口令准确,声音洪亮,认真负责、总结全面。对班主任的考评要求是:人到、心到、充分发挥管理、组织能力,把老师课间操评比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并与考评挂钩,从而增强班主任的管理意识。

四、大课间的设计理念

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已运行多年,曾作为全区的示范样板进行广泛推广。近年来,我们就大课间活动的性能作用与价值取向进行了新的思考和重新定位。每日的大课间活动作为体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应是弥补学生体育课上锻炼时间的不足,成为体育课的延伸,成为有效解决学生体能下降的主要途径。所以不是重于行,而是重于质。而开发学生喜爱、简便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锻炼价值高的项目,才是大课间常态性和持久性特征的保障。我校提出大课间活动运动强度不得低于50%,学生每分钟脉搏次数不超过160次,删去过去一些游戏性过强而运动量过小的活动,增强提高柔韧性、灵敏度训练的项目,遵循了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体力恢复和增进健康。内容和流程上不断完善,努力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有效率的事”的简便又常态的预期目标。

五、下决心:以人为本,强势推进

校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局关于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得到彻底的改善,我们办学的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节拍,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健康、快乐将会伴随学生一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学生的疲劳,缓解学生的压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大课间不仅要开展,而且要大张旗鼓,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自校领导班子的决心,为“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六、要齐心:全员参与,群策群力

我校“大课间活动”实行分层管理,充分调动各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大课间活动,我们要求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男女教师,无论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为了加强活动的协调和组织,我们采取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及负责学生的安全,一名体育教师重点蹲点两个年级,负责督促和指导,一个班级配备1名副主任,协助训练,负责安全,班级任科教师与本班学生一起训练,一起活动,调动一切因素,发动人人参与。每次大课间活动,学生的进场、出场都可以看到有老师陪同,提示着学生注意队形和节拍。学校还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商量、探讨大课间活动的相关事宜;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座谈,广泛吸纳意见;体育教师常常根据具体的情况研究和改进落实办法,正是由于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七、靠精心:科学统筹,合理安排。

我校按照“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创美”的思想,坚持“美育与体育、国颁与自编、健身与健心”三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大课间活动的改革尝试:把音乐融入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用乐感和节奏替代了口令。从时间上把每天十五分钟变成四十分钟,内容设计分为五个板块:

板块一,听音乐分场地自由活动(五个场地有:跳跳大本营、游戏大世界、趣味体育乐园、健身广场、球类运动)。

板块二,听音乐集合整队。板块三,做眼保健操。

板块四,做国颁操、武术操和自编操。板块五,听音乐队列回归。

各班分组活动的内容是我校体育教师和校领导反复讨论、反复实践,经过了数次调整才定下的:有锻炼上肢力量的车轮滚滚、抖空竹;有锻炼下肢力量的花式大跳绳、竹竿舞;有锻炼协调能力的两人三足、夹球跑;有训练低年级感觉统合的金蝉脱壳、袋鼠跳;有根据我校跳绳课题延伸开展的花式大跳绳;还有我校教师利用易拉罐自制的梅花桩等。所有的内容每两周轮换一次,以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并达到有机统一锻炼全身的目的。在这些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民族体育活动空竹、竹竿舞。自2003年,我校就开展了抖空竹活动,逐步形成了我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有品牌的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竹竿舞在我国黎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活动中广为流传,如今,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合合、开开、合合、开开”的整齐的节奏声中学生们尽情地展示自我,欢乐多又多。大课间时,孩子们来到阳光下,抖空竹、健体魄。初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整个大课间活动,伴随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国颁操整齐划

一、刚劲有力;自编操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分组活动中,传统体育游戏、现代体育游戏以及师生自创竞技游戏,三者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辟了体育、艺术教育的新途径。为达到上述目标,学校多方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发挥教师各自所长。如,韵律操曲目的选择、动作的编排需要音乐教师群策群力;有关道具外形设计、装饰由美术教师一展所长;学生分组活动的组织管理由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各场地的管理有科任老师协助完成;体育器材的使用、调配,活动的整体规划、指挥,由体育教师统筹安排。整个大课间方案设计各科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让孩子们在做操的同时,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从运动中体会活动的快乐。各项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大家在欢快的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八、有恒心:长效管理,坚持不懈 大课间活动不是作秀,贵在坚持。我们通过“明确责任、督导检查、措施激励、鼓励创新”的作法,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明确责任。校领导、正副班主任,体育老师,科任老师责任明确,各司其责。比如:正副班主任的职责是:在规定的时间整理好队伍,带领学生安静、有秩序地按时到达指定位臵,活动中,维持好本班学生纪律,退场时,组织学生安静、有序地退场。体育老师的职责是:班级活动场所的协调,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学生队列、广播操、武术操的技术指导和训练。

督导检查。德育处将参与活动人数、活动的纪律、活动的质量及效果,每天一公示,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

措施激励。一是将老师的到岗、参与情况列入教师个人考核中;二是将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内容列入班级专项考核中,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开展。三是纳入学生评优考核,并填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鼓励创新。大课间活动除时间具体规定外,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学校均具有很大的自主和灵活性,鼓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班主任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多种项目。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十余年来,先后自编校本操四套,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教育局规定的国颁操和武术操。在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时时被老师们同心同德、不计名利、不辞辛劳所感动;也时常为孩子们快乐成长、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而激动。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师生同台的大课间活动,在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阳光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近年来,我校常年坚持每月一次小型比赛,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春季的会操表演和踢毛毽比赛;夏季的球类对抗赛和毕业生告别赛;秋季的田径运动会和拔河比赛;冬季的大小跳绳比赛和象征性长跑活动。只要课间活动期间走进校园,就能看到丰富的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喜好,学校在原有的传统训练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空竹俱乐部、空竹舞协会,还计划组建学生减肥俱乐部、跳绳俱乐部,让社团活动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9月,学校空竹俱乐部和竹竿舞表演队还应邀在青山区“百百工程”展示会展演。2011年5月,我校代表自治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挑战小勇士”十城市对抗赛中,获得了亚军。2011年,我校代表青山区接受国家体育教育先进县验收,亮丽的校园体育文化风景让来访者啧啧称赞!

通过组织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增强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带来了竞赛体育的多点开花。2011年我校获得青山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2012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1年获青山区冬季长跑接力赛获第三名,2012年获青山区冬季越野赛赛第二名;2011年校男子篮球队夺得青山区篮球赛第一名,并代表青山区参加了包头市首届小学生篮球赛获总成绩第二,今年校足球队勇夺青山区足球赛小学组冠军。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也有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比如:如何推陈出新,探索活泼、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既保证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强度,又能激发孩子们锻炼的热情的大课间形式;如何保持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的生命力,大课间活动的工作量如何确定,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大课间活动等等,回顾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经历,我们有一份感动,那是因为我们全校上下同心同德,付出的艰辛劳动才有了今天的收获;我们也有一份激动,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我们更有一份深深的感激,那是因为我们的活动得到了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帮助。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大课间活动,我们将继续扎实开展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活动,信心百倍地奏响以健康为主题,以快乐为主旋律,突出特色,强调主动和谐、让哈达道小学的全体师生在多彩的大课间里更健康、更阳光、更幸福。

第五篇:课题研究:《小学“品生、品社”教学活动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开题报告.doc(范文)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活动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型综合课题”的定位和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了该课程的活动性,它需要教者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和营造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强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媒介。让学生以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在教师的合作、组织下,通过学生间的交互活动、差异互补,实现在体验中的积极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与过去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是品德教学的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目前实际教学中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的教学活动仍随处可见。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品生、品社课的课前、课中甚至课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教师真正能够在一节课中设计出几个能够相互衔接而又逐步提高的活动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很多课堂上的活动要么华而不实,没有实效性,要么凌乱无序,没有层次性,要么重复啰嗦,没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有序提高。根本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总目标。为了更充分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真正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建立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良好的态度与情感,培养、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提出“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体验型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3、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

(二)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各个活动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能够自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能够承接前面的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3.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的活动教学,又可以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他们强调“从做中学”,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体验式培训创造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他们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学习的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体验式学习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日本的体验性学习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使学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家校联系或教学的生活化等方面,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课程,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活动方案来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意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体验环节的具体的活动方案,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及有序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五、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组织有效、有层次、又提高的活动,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理论价值:此课题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探索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能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题抓住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探索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内容与方法。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活动要有层次性,落脚点很明确。教师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在设计教案时,注意每个活动之间的过度要自然,并且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教师更要注重设计的活动要有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要比前面的活动有一定的提升,其社会拓展性有所提高,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不断地提高。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各子课题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各子课题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准备充分。对与课题中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并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

2.组织机制有保障。由本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学校分管教科研的领导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研究队伍有保证。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学术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八、主要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丛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小学德育》

九、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课题阶段计划总结、研究报告撰写

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析课题开展情况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十、实施研究阶段及预期目标:

㈠课题前期准备阶段(时间:2011.1—2011.2)

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拟写研究方案。

㈡实施阶段(.2一.12)第一阶段(年2月一 年8月)达成目标:

1.组织实验研究的教师认真实施行动研究计划,作好引导,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各个子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2.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3.认真查找问题,抓好问题整改。坚持把解决师生及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贯穿创建活动始终。确定每学期活动目标,制定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逐项实施。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第二阶段(年8月一 年11月)达成目标: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本阶段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开课展示、教师交流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高效性,推广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前阶段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阶段成果: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

㈢总结阶段(年11月一 年12月)达成目标: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有关材料。完成各子课题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下载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交流汇报材料(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