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大科学内涵总结
八大科学内涵总结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中国梦的内容及其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一,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的内涵: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相互关系: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姊妹篇”。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部位,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稳定系统,交织、交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④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锻造我们事业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坚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协调各方面力量,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
(2)意义: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4.依法治国
(1)概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是,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需要中国人民以更强的决心谋划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长治久安,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全社会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5.文化强国
(1)概念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要看到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更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6.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抬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改革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进度有所不同,不能因此说中国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涉及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无论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南辕北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等。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有利于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第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第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寻找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全面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态度鲜明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2014年年底,在江苏调研时更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道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执政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党在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必须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绝不视而不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提出后,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员思想教育要严、党的建设标准要严、执行党规党纪要严、对违规违纪惩治要严、党的各项制度执行要严,必须把“从严”作为全面治党贯穿始终的主线。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提供思想保证。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思想建设中理想信念至关重要。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从严治党,就必须严格以制度治党。要把科学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突出权力运行这个重点,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环节,规范制度运行机制。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按制度办事的氛围,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总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成为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靠的就是党组织的先进性、铁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
①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首先落实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组织建设的重点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因此,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把从严管理千部贯彻到组织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表率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发挥带头作用。要特别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和严格管理,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能充分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
我们党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第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第二,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要强化组织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
③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书记反复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
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首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其次,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再次,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正人必先正己,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通过全党共同努力,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鱼待解决。因此,必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坚决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琦、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第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反腐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必须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二,坚持惩治不放松。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做到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既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读职案件,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坚决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④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⑤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篇:士官职业化科学内涵
士官职业化内涵探析
邢振红(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政治教研室 讲师)
纵观当今世界,士官职业化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军队的士官已基本实现职业化,美国实行全募兵制,士官职业化制度相当完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变征兵制为募兵制,逐步实行职业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已经或正在实行士官职业化。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如何进一步加强士官队伍建设?从长远看,推进中国特色士官职业化是基本途径。2003年《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提出,士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综合素质较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较强的职业化技能型操作人才,“到2020年,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士官职业化制度和完备的培训体系。”2011年颁布的《2020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健全士官选任制度,试行部分技术岗位士官评任专业技术职务,推进士官职业化改革。”推进士官职业化改革,首先需要搞清楚士官职业化的科学内涵。而认识士官职业化的科学内涵,应从职业、职业士官、职业士官制度概念入手。如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有了分工,并越来越职业化一样,随着战争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军队内部也产生了分工,军官和士兵也呈现职业化的趋势。士官职业化反映了士官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职业、职业士官与职业士官制度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我国对职业的一般定义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并要求工作(生产)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劳动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专门业务。①通常是指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从事社会性劳动的分工形态或角色。职业分工的目的是通过专业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满足生产和社会的需要。职业一般具备下列特征:一是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二是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一方面,职业活动是为社会服务,而不是 ① 周广德主编:《职业技术教育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自身或家庭的劳动。另一方面,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必须被社会认可。比如自由撰稿人,其作品能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发表,被社会认可,并能获取相应报酬,即被承认是一种职业。三是稳定性,即某项职业产生之后,其基本内容和形式能够相对稳定,其性质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而能够长期存在。四是技术性,即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否则职业活动就不能进行。技术性是职业的根本属性,表示职业是社会物化形态。任何职业对人都有要求,区别是不同职业的不同技术要求。一般说来,现代职业比古代职业的技术性强,智力型职业比体力型职业的技术性强。五是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从业者具备应有的敬业精神,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六是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士官职业除具备一般社会职业的共性外,还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知识与技能要求高,变化快,培训时间长。士官所强调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专业技术保障专门知识与技能要求,既需要丰富的实践积累,又随着战争变化和军队发展而不断更新,因而,培养士官职业能力的时间通常要占其军事生涯的1/3甚至更长。二是服务对象和价值取向具有显著的政治性,强调为人民、国家或政治集团服务,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因而,士官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不允许用以谋求个人目的。三是士官的职业道德不仅要具备一切社会职业应有的敬业精神,而且必须具有随时准备牺牲生命的更高境界。
职业士官通常是指志愿并按照服役规定,并且经过任命和具备一定的资格,长期在军队中服役直至退役、退休的士官。职业士官不仅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只有经过严格招募和层层选拔,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技能、心理和身体素质的人员,才能成为职业士官。士官作为一种职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需要社会的部分成员长期、专门地从事这项工作。一般来说,职业士官的军事专业知识、学历、任职资格均有特殊的要求和规定,职业士官的门槛不是针对所有士官,而是其中一部分士官。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士官职业化程度高,一般允许士官将当兵作为终身职业加以选择,鼓励士官长期服役。如美军士官最高服役年限下士8年,中士20年,上士23年,三级军士长26年,二级军士长28年,一级军士长30年,军士的最高服役年龄50~60岁,并实行退休制。②按照美军士官的服役最高年限,除特殊情况,只要本人愿意,中士以上的士官都可以服役到退休。据统计,美军士官平均退休年龄为41岁。相较美军,我军士官目前职业化程度还很低。按照2009年深化士 ② 邓忠党主编:《外军士官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5页。官制度改革的规定,初级士官比例占士官总数61.1%,中级士官为37.2%,高级士官为1.7%。即是说,约有61.1%的士官年龄在26岁以下,约有98.3%的士官在34岁以下,仅有1.7%的士官在34岁以上,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使得绝大多数士官在其职业生涯黄金时期都要退出现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士官服现役满三十年或者年满五十五周岁的,作退休安置。”现实中只有少数士官能够长期保留干到退休。
职业士官制度是军队按照军事职业的需要对职业士官实施管理的各项规则、措施的统称。它是职业要素的综合体现,通常包括编配、选取、培训、使用、教育、管理、考核、待遇、退役和奖惩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军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职业士官的组织和管理,既要遵循职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军事职业的特殊规律。实现士官职业化,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保证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士官,促进职业士官队伍的发展。建立健全职业士官制度,是士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实行士官制度历史较长,坚持在实践中改进,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服役管理体系、培训晋升体系和退役保障体系。在士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退伍、安置及福利待遇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职业士官制度,从而保证了士官队伍的高素质和稳定性。我军1999年实行新的士官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晋升、管理、培训和使用以及退役安置制度。但由于我军士官制度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制度上有不少缺陷,用职业士官制度的标准来衡量还有很大差距。
二、职业化与士官职业化
职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目前我国对“职业化”一词存在多种理解。一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群体的职业化。如企业家职业化、大学校长职业化、法官职业化、教师职业化、社会工作人员职业化等。二是针对更广泛群体的职业化。如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农民的职业化。三是针对某种活动或工作的职业化。如社会工作职业化、各种体育运动的职业化等。四是针对某行业或某种类型组织管理的职业化。如医院管理的职业化、家政服务业的职业化等。本文主要涉及的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群体的职业化。笔者认为,职业化是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依据个人志向选择某一固定工作作为谋生主要手段,逐步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地位以及思维模式的过程。简言之,职业化就是某一从事特定职业的群体从非职业向职业转化的过程。职业化特征主要有:一是专业突出。即要求从业人员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是职业化的根本特征所在,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职业化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专业化的人才;二是制度规范。包括相应的法规制度与退役保障机制、职业标准、职业道德等;三是运转高效,指职业化因有制度规范而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四是进出有序,即从人员的准入到退出都有严格的标准尺度,工作中从业者自己会对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而明确地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士官职业化,是指通过加强和完善职业士官制度等多种途径使非职业的士官转变为职业士官的过程。推进士官职业化,应着眼于军队建设需要和士官职业志向、能力,努力实现士官职位的专业性、相对稳定性和退役后的生活保障性。需要指出的是,实行士官职业化并不是要士官终生为伍,其本质要求在于使士官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用到军队建设上,使服役成为一种职业。理解士官职业化内涵应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士官职业化着眼于军队建设需要与士官志向及能力的统一, 特别强调士官把练兵习武、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信仰和人生追求,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并且具有军人特有的职业道德;二是士官由于志向及能力与其职位相称、与军队建设相一致而具有职业上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乐于立足军营,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到部队建设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非把从军作为一种实现就业的一种途径或“跳板”;三是士官对包括“终生为伍”等各种服役期限有明确的心理准备,并会对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四是建立和完善职业士官制度,有利于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士官,解决士官退休或退役后顾之忧,保证其能够安心本职,把精力放在部队建设和履行职责上。
参考文献:
1、李厚本:职业化内涵探析——兼论职业化研究的几个视角,职业时空,2012年5月。
2、邓忠党主编:《外军士官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周广德主编:《职业技术教育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和意义
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
9、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当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史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
结合点。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存在哪些根本的不同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灵魂,共同思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荣辱观是基础。
1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喂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8、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9、理解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当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0、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当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复习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和意义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9、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10、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1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存在哪些根本的不同点。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8、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9、理解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0、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四篇:“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2014年的时政热点话题,也是2014年考研政治预热重要考点之一,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导语:2014考研政治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考研复习要结合时政热点话题,政治的复习更是如此。关注时政热点,可以让我们把握出题方向,找到复习突破口。
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国家富强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匹配,国家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一梦想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拓宽民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把国家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强国梦与强军梦相统一,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正当利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可以将强国梦与考研政治中《思修与法基》第二章“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考点时政结合复习。
中国梦是复兴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 5000年的历史,是一部辉煌和沉沦交织的历史。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政治理想的感召下前仆后继、奋起抗争,中国近现代史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悲歌。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深刻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自觉的历史担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目标指向的高度统一。复兴梦在2013年考研政治中考到过,2014年出题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梦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梦只有同个人梦融合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根基和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阐明了民族的责任和价值对于个体的意义,表达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个人梦与民族梦的一致性。中国梦把人民幸福指数纳入了内涵概括,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梦最富有生命力的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体现了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与内在的社会大众感受相统一,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现实感。
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不是彼此孤立的梦,而是内在统一的梦。在国家层面上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在个人层面上,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两个层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既宏大高远,又真切平实,既描绘了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又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找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点、最优结合点。
第五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一系列重要的思想:(l)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主要是所有制基础不同;(5)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否则就是自甘落后.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