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虎关初中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汇报材料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创建特色学校
——虎关初中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工作总结
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九年七月“甘肃省地方课程与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办批准,正式将虎关初中列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通过两年多扎实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实效,现将本项目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能支撑育人环境,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教师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特色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本教材开发回顾。
我校自项目实施以来,开始着手于《伴我成长》的开发。两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全体人员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准备工作 ⑴.成立校本教材开发组织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为负责人,教务处主任及部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
⑵.确立校本课程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的规定、地方的规定以及学校的特点,由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的。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是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对学生的需求、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进行分析。这项分析我们是从学校的文化积淀、特色、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的。
对教师业务专长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这项分析我们是以学校校本开发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对所有任课教师的业务专长展开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有一批艺术、体育、手工、学科业务专长的教师,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有满腔热情,态度积极,并期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使自己的业务专长得到发展和提高。
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家长愿望的分析。为了获得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需求和家长愿望的信息,学校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校本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活动、微机操作、音乐特长、美术特长、学生实验操作等科目非常感兴趣。调查结果充分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对开发校本课程持有极大的热情和积
极性,证明学生和家长对开设校本课程具有强烈的需求。
对学校周围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周围有千年名刹——亥姆寺和青龙寺,有虎狼雄关和西北小崆峒——莲花山,有少数民族风俗建筑——清真寺和拱北,有历史名人辛庆忌和近代名人牛载坤,有半坡文化遗址——春树遗址,有古老磨面工具——双轮磨,有申文吉麦秆贴画和莲花山、临夏花儿,还有手工制香基地——春树香庄等等,这些为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
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家长的愿望,摸清了教师的业务专长,把握了学校周围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觉得我们已具备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虎关文化资源,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新课程标准》对校本课程的要求,我们校本教材开发小组,确立了以虎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的新课程开发目标,明确了校本教材开发的方向。
2、撰写《虎关初中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范围,立足虎关乡,适当辐射周边。实地考察、收集地方单位资料、走访民间人士、查阅图书文档等,分门别类,科学采信。采用咨询、座谈、家访或走访等方法,多方沟通,寻找共识。以现有学科指导分类,挖掘资源。集思广益,确定开发名称为《伴我成长》。
3、撰写《伴我成长》校本课程纲要。新课改开始后,地方课程《甘肃地理》、《甘肃历史》进入了教学课堂,但仍然不能满足新课改下素
质教育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发富有本地人文景观、民族风俗、艺术建筑的课程,就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国家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适时提出“三级课程”的主张,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三者结合。新世纪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是关键,实践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素质。因此,以身边最熟悉最接近的事来作为教育资源,让所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增强,就成了培养学生最有效的手段。
确定《伴我成长》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虎关初中的历史、发展和寄宿制项目、二期义教项目以及两免一补政策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2)、从七年级入学教育着手,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只有在制度约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引导学生,从了解居住地的山川风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入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的高尚情操。
(4)、通过了解虎关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差异,初步认识文化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改变命运的进取心。
(5)、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逐步让学生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领悟人类的生活与身边的环境息息相关,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
(6)、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建筑艺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念,消除狭隘的民族优越感,树立多民族文化互补观念。
(7)、在实地考察、访问、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长,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计算机收集信息和分析整理。
(8)、追寻文化起源,了解远古人民的生活状况,培养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9)、融入生活,了解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为人民谋福利的大局意识。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自觉服务社会。
4、开发校本教材《伴我成长》的具体过程
⑴.按照《伴我成长》教材纲要,安排教师撰写文章。+⑵《伴我成长》分年级编写,具体结构框架如下。七年级上——入学教育、传统文化 七年级下——了解家乡、爱我康乐 八年级上——秀美景色、迷人风光 八年级下——回汉风俗、特色独具
九年级(上)——社会实践、艺术辉煌 九年级(下)——追溯历史、源远流长 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
为了有效地将《伴我成长》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大的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与课文相一致的配套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共有三册,分年级编写,以此拓展教师的知识面。
4、撰写阶段性工作总结,调整开发进程,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人员及其分工。撰写2010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用计划指导工作。
三、《伴我成长》实施情况
教材开发出来后,如何实施就成了重点。为落实《伴我成长》的实施,开发小组根据课题开发与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实施计划。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采用教学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每学年安排12个课时安排教师讲授,确定教学内容。其余部分让学生来选修,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我们选择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严谨、敬业精神好的学校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及时总结经验,完成教材修订。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安排王宁、何晓菊、刘学平、席文鹏、马兰花、窦学琴、杨小龙、李洮乐、孙莉莉、康锁英、温玲娟、张来寿、马文林,在不同年级进行试讲。
2、根据试讲情况安排王宁、何晓菊、刘学平、席文鹏、马兰花、窦学琴、李洮乐、张来寿、马文林,撰写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论文。
3、要求老师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
4、修订教材。根据教师试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修订。
四、申报课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申请了两个省级课题:一是由康柏春负责的“人文景观、民族风俗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参加人有司永胜、黄黎明、高峰、张来寿、马文林、王宁、何晓菊、刘学平、席文鹏、马兰花、窦学琴、李洮乐等人;二是由司永胜负责的“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策略”,参加人有高 峰、桑惠明、窦学琴、李洮乐、魏 鹏。两个课题都撰写了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并且通过了教科所的认定,取得了批文。而且这两个课题都在有序的进行研究。
五、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
1.校本教材的开发在农村中学必须由校长亲自组织实施,才能保证开发经费和开发人员的落实,这就有必要提升学校领导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认识。《伴我成长》教材的开发,学校几乎没有投入经费,全靠教师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完成的。而且后期投入人员很少,教材编排、审定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2、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两个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经费,由于我校两基攻坚债务沉重,无法挤出经费支持本项工作,故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请课题组予以支持。另外由于本学期我校人员调动,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是满负荷工作量,对校本课
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尽管困难重重,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我们仍要一如既往的搞好学校课程建设工作。2011年9月,动员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克服困难,成立20个兴趣小组,安排教师指导,要求每学期开展15次活动,最后由教师将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写成课程纲要,最终形成校本教材。
虎关初中 2012年3月
第二篇:虎关初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虎关初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巩固新课改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形成科学的三级课程体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符合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要求,立足本校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形成学校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教导处负责。教导处对校本课程的认定、管理和评价制定相关制度,并安排校本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的开发,由负责开发的老师写出简介及课程纲要,再向教导处申请,经学校课程建设管理小组审定后开发。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开学第一周教导处安排好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确定教学地点及授课教师。学生在班主任组织下进行选课。纳入各学科的校本教材授课由授课教师自主安排。
2、授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课时计划由教研组长审核后方可上课。
3、教师在上课中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积极采用参与式教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导处不定时听课,检查上课情况。
5、教师适当布置开放性和动手操作作业,使学生学有所获。
6、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登记好学生到班记录,对于不按时到班的学生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并追查原因。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按学校《课堂教学评估表》和《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评价标准》进行抽样评估。
2、发放《校本课程学生问卷》和《校本课程教师问卷》进行评估。
3、校本课程的知识纳入相关科目检测评估。
4、将校本课程工作量纳入正常工作量,计入考核。
5、通过学校大型活动和升入特长班学生来评估。
6、学校对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一、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二、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及责任人
通过教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及内容,申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学校再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明确责任人。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社区资源。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林建萍
成员:王玖堂、李牧、王春连。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意愿。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任课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禁止挪用着其他课。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级”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步骤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七、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编辑、实施、活动、评价及奖励
第四篇: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英语口语交际》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七年级为低年级层次;八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九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英语口语交际》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口语交流与对话〉(适用于七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简单对话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日常用语等。
第二块为〈口语广角〉(适用于八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与对话、完全式英语交流、合作性问题探究等。
第三块为〈开放式口语教与学〉(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口语交际、家庭社会口语交际、特定场合口语交际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课程管理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相关教研组组长
七、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进修学校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组织实施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分三步走:
第一步:酝酿准备阶段(2007.9.1——2008.12.31)。资源分析、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定位,并写出方案。
第二步:开发实施尝试阶段(2008.3.1——2008.8.31)。分步开发课程内容,并付诸实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阶段总结(2008.9.1——2008.12.31)。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八、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学校
2012年8月24日
第五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让每个生命光彩在体验中绽放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我们校本课程建设还只是刚起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指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