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南泥湾观后感
电影《南泥湾》观后感
莲峰中学
昨天,在渭水源演播室观看了十八大献礼片《南泥湾》。影片在我们所熟悉的歌声中开场——“花篮的花儿香,让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影片并没有去渲染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场面,而是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一名八路军女战士“苗子”的日记和心路历程为线索,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指挥下,连长老周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日夜劳作,战胜重重困难,广大官兵用勤劳的双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最终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影片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一个连队的垦荒踏勘,与饥饿、狼群、缺水的斗争,战士们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和置于整个陕甘宁边区大背景的定位,揭示大生产运动的前因和本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看完影片,我觉得这是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奋斗中超越自身的南泥湾。这种超越形成了一种精神,而精神又见于细节,融入人性,所以是真切的、感人的,可以流传的。
在场的好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热泪,以至于影片结束,仍然沉浸其中而不愿起身。
影片所表达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我明白了创 业艰难的道理。明白了幸福时光的来之不易,意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好几代人通过艰苦奋斗甚至是牺牲性命换来的。由此想到了父辈们为了我们的幸福所付出的辛劳,因此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来回报父辈,回报社会。现在很多同龄人,不是啃爹,就是啃娘,自己不愿意去闯,怕吃苦,不愿意受累,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正因为如此,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空虚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南泥湾》影片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很多人认为人本思想过时了,却不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每个人都是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的,离开了种地的农民,我们没吃的;离开了工人们的劳动,我们就不会有各种生活日用品……总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他可以独存!因此,为他人服务,其实就是为自己谋利!每个人只有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诚信!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的社会,正是因为诚信缺失,人人不愿为别人付出,所以人人自危,互不信任,以至于人们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忠厚、平实。人与人之间难以坦荡胸怀,更不敢托付大事。
影片里描述的那种敢于征服困难的坚定意志,对于从小生活优越,从没经历过风雨的我们这一辈年轻人而言十分缺乏!很多人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任何知识、技艺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很多人靠混出来的文凭来混社会,日久天长还真以为自己就是那回事了!华而不实,靠相互蒙骗来过活。真正遇到困难和问题,又都退而远之,真像《三国演义》里孙权手下那一帮文臣,平日里夸夸其谈,遇事一无所长。所以加强我们各自的生活本领,才是最 现实的事情!
敢于征服困难,就意味着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自封为王。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就是空想、瞎想、妄想、狂想。与时俱进就要开拓创新,在工作中、学习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在个人修养上寻求新的进步和新的奋斗目标!而这一切,不是靠空话、大话、套话就能完成的。必须要靠不断学习、求知、实践来完成。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才行。
《南泥湾》影片带给我的震动和感触还有很多,比如影片讲到的涉及自身修养的革命乐观主义、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牺牲,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实践。
第二篇:《南泥湾》歌词
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当年的南泥湾 到处呀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呀是江南 是江呀南,又战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 鲜花送模范。
第三篇:浅谈南泥湾精神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南泥湾精神(厅办公室 韩祥金)
这次到延安参加“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培训班,不仅聆听了知名专家关于延安精神的深入解读,还实地参观了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的地方以及南泥湾,感到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在那样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好了准备,物质的贫乏通过精神的富有进行了很好的弥补。特别是这次听了专家讲解,看了南泥湾,对这个诞生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南泥湾精神的认识不深,还听到个别人开垦南泥湾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议论。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以开垦南泥湾为代表大生产运动,需要我们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客观背景。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开支相当一部分是国民政府颁发的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1938年,外援占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5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特别是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军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边区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
一定破坏。但是,这不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再加上后来的过度开发、大炼钢铁等也是重要原因。站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唯一正确的、现实的选择。经过大生产运动,边区经济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克服了极其严重的财政困难,基本上实现了边区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自给,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全面的锻炼了干部和训练了军队,增强了干部的劳动观点,培养了军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从延安时代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最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成为新中国建国的一条基本方针。抛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批评大生产运动,是不客观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具有的态度、应当践行的责任。
第四篇:2012电影观后感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不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可以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希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希望,时间紧迫,经过努力,杰克逊终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光明就会来临!
篇二:2012电影观后感
前几天与老公一起去看了部美国灾难大片《2012》,故事其实很简单,说得是玛雅预言家早就预言到到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唯一的逃生办法是通过“诺亚方舟”。
贯穿这部影片主题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地球的生命并不是无极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维护,爱护和保护。
二、影片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当各国首脑去中国乘诺亚方舟逃生时,美国总统选择与他们的国民在一起,不管这部影片是否美化成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提倡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
三、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珍惜生活给与的一切,要懂得谦让,包容和感恩。
第五篇:电影观后感
《派饭》观后感
看我这个电影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现代电影的炫丽和视觉冲击,但是后来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感触。它真实的反映了另一种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朴素感情,虽然全篇没有很明显的说着“老师我爱你的”台词但是人物之间所流露出的那份无法言语的爱是难以表达的,一个老师在一个艰苦的农村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
放弃了青春的华丽和自由,只为了教育!
放弃了远在城市的妻儿,只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
放弃了一个可以高职的工作,只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在哪儿都是教育!
这样的片子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们早已忘记了那份感恩的心。弥留在身边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玩闹,上课也只是为了交差了事却忘记了老师们日以继夜的付出!同时也放映了当代的某些老师吃不了苦受不了艰苦环境的现状,为了能有高薪的工作从而放弃了那些渴望读书上学的孩子们。这些问题让我们反思和自问,那些在艰苦的地方渴望读书孩子们在做着些什么只是简单的在家里做着粗重的农活吗?不是的„„他们也渴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上学读书,以后过上好日子让父母高兴感谢他们艰辛的付出!
电影里相亲们把给老师送饭作为是一种荣誉和光荣,他们把教书先生作为自己的亲人和灵魂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就不踏实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学生们就想办法—逃课!在过年的时候为了能让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早早的就去“抢”老师,这是农村人的淳朴,这是乡村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学子对于老师的情。
身为学子,似乎可以明白这种深情,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角色:家长。
电影《派饭》的情节应该是简而明的,其所要表现的,想必就是家长与学子对于“老师”这一特殊的角色的深厚的情感。
荀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句貌似客套的场面话,没有老师,就不会存在学子;不会知道如何一撇一捺可以写成人;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说起。虽然自己讲这些话时也感觉太过于老套,然无可置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影片中,老师从来都是赶往学生家中吃饭的,这也是我对“派饭”的理解。然而,教育局突然下达通知:所有老师自通知下达日起,只得在学校就餐,不得再去学生家中。为此,教育局还为学校分派了一位厨师。
这似乎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在我看来,老师不去学生家中吃饭,似乎还给学生家中减去了不少麻烦。但不久我便发现我错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突然的变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小村庄躁动不安起来。大家纷纷开始猜疑,究竟为何老师不再来到自己家中。当事情真相揭开之后,理所当然的,大家将矛头齐刷刷的指向新来的厨师。于是乎,笑话与误会便如影而至。
第一回合:学生“大打出手”,砸了厨师的炊灶。无奈。第二回合:学生对炊灶做手脚,于是满屋黑烟缭绕,熏得大厨满脸炭黑。无奈。第三回合:学生家长送餐到校,大厨手艺无人欣赏。无奈。第四回合:家长到校连哄带骗、连拖带拽,把老师请到家中......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的:教育局为老师分派了专职的厨师为老师做餐,学生家长不是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吗?老师幸苦,现在有了学校厨师,吃的总该比学生家中要好的多,学生、家长何苦非要邀请,甚至说的过激些,非得硬邀老师前往自己家中?这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给老师多添麻烦?
疑惑充斥着整个脑子,也许是观念的不同,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差异,总之,我很难理解。
但是疑惑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随着故事临近尾声,我所有的不解也终于消散。
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上。除却为人熟识的师生情,更有家长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老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会中的一种角色,相反的,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家人。说是家人,却又胜过家人。
真真切切的表现出了老师和学生的那一份情,唯有这种情能让彼此相互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