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小衔接教育的特点与对策
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而幼小衔接早己引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孩子能否适应未来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主要受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众多幼儿初入小学时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眼不足、体质下降、课堂违规、成绩不理想等。这些不适应说明这些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上,存在诸多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
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来说,应当认真依据《纲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及对策
在幼儿园,整体环境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而且活动区域较多,游戏材料等也很丰富。而到了小学,整体环境相对单调,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较狭小,主要以操场为主。
为此,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从大班第一学期开始,就要组织幼儿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开展与小学相关的常规训练,如可让大班幼儿每天背书包上书,书包内装上学习用具,教师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学习用具,帮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二、作息时间的差异及对策
幼儿园
小学 幼儿 教师 从作息时间来看,幼儿园尽管规定了每天的上学时间,但并没有严格规定不能晚于既定的入园时间,而小学有严格的上学时间,不能迟到早退。从上课时间来看,幼儿园每节课35分钟左右,每天最多2-3节正式上课的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为手工、游戏等活动时间,而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且每天至少有5-6节课。因此,进入小学后,幼儿的学习时间至少增加了一倍,而且休息和活动的时间也大为减少。
为此,幼儿园在幼儿进入大班之后,应当适当调整作息制度与课程表,与小学接近。可以考虑设立幼小衔接的专用教室,改变课桌摆放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促进幼儿在入学的前作好心理准备。
三、教师关系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一个班往往配有两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的课堂学习和活动游戏等,保育员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餐饮、睡眠安排等。而到了小学,一是没有保育员,二是教师主要以学科的教学为主,当然每个班也会配备一名主科的老师作为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项工作。
为此,幼儿园可在大班时,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提前适应到了小学阶段后所面临的环境和角色转变。
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每天的学习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主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到了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来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而且也开始了学科的学习,其难度远大于幼儿园的内容,且趣味性会大为下降。
为此,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应适当增加教学活动中智力游戏的比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或让幼儿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或让幼儿动口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评一评,或让幼儿动脑记一记,想一想等形式参与活动。
五、家长对孩子预期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家长大多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对于孩子在学科上的学习几乎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到了小学,众多家长要求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要名列前茅,逐渐会减少孩子的游了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急于求成,不管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真实想法,最终可能导致孩子惧学或厌学。
为此,幼儿园的老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层次性,使教育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同时,家长可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游戏化的拼音、识字的学习机会,当然要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家庭教育的差异与对策
在幼儿园,家长往往对于孩子的适性教育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育,而更多的是依赖幼儿园的教育,而幼儿园的教育往往只能承担学校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角色很难完成。而到了小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偏重的是学科方面的培养,学校的教师也是如此,然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因此被进一步削弱甚至忽视。
为此,幼儿园应该从小班开始,就制定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发掘孩子的特点,进行及时的适性教育。家长在教育中的失误,会对衔接产生不良影响。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帮助和正确指导加以解决,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个别家访、办学校通讯、成立委员会、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总之,在幼儿园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通过各类游戏以及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穿插一定的学科知识,通过各类活动,加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在注重培养幼儿听说能力的同时,注重个性、情感以及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生理、理两方面入手,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幼小衔接教育
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第三篇: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姓名:梁昌瑞
学号: 200441304254 指导老师:殷世东
【摘要】农村儿童是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背景之中的群体,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文化设施基础差,农村儿童启蒙教育的机会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目前,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同样也遇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了避免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不适应,确保安稳过度这一时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少不适应现象,降低儿童的入学难度,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关键词】农村幼小衔接,断层,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无论是从教学设施,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又由于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农村的幼儿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幼儿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幼儿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同时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因此他们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习以游戏学习方式为主,教学主要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对于搞好幼儿期儿童的教育,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
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近年来农村幼儿园像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入园儿童数不断增加,很受社会欢迎。但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观念滞后造成的,认为孩子没有必要上幼儿园,孩子太小学不到什么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一所正规幼儿园,幼儿教师队伍更是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教学设施严重缺乏,缺乏搞好幼儿教育的配套设施。根据对家乡所在镇的幼儿园情况调查总结显示:全镇幼儿园仅两所,一所附属与中心小学,一所属私人办学。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校内老教师执教,前几年学的内容基本与小学一、二年级相仿,近几年由于教育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所以现在教学任务主要是带孩子们游戏,教学没有计划性,私人办学,园内设施较简单,也就滑滑梯、堆积木等一些简单的配套玩具存在安全问题;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没有一个合格教师,多半是自家人或者聘请几个初中或高中失学在家的学生来授课。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培养,幼教无序,缺乏规范性。教学中基本都是按小学方式要求作业、考试。正是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部分作业小学化;游戏形式单一,时间短;幼儿上课时间偏长,对5—6岁的幼儿来说是很疲劳的,有害幼儿的成长发育。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儿童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每个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孩子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去适应这种转变。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入小学的关键准备阶段,搞好幼儿教育将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抓好适合农村地区特点与实际的学前教育,抓好学前班幼儿的素质教育与提高,使之做好上小学的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学生,其中80%左右生活在农村,上学之前他们能否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如何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工作,将日益成为教师、家长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幼教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幼教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关系处理的如何,关系到能否实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一)衔接流于表面,缺乏沟通[2]。在农村不少地区,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我搞我的衔接,幼小之间缺少交流,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不少农村幼师,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计算、默字、背诗,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过于注重学科教学,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是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幼儿园与小学多是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午睡、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合作,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易接受不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缺乏趣味,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明显的“脱节”现象。大量的儿童在缺乏自然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身心准备或过渡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到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的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要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实行一系列的措施,使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
(四)重知识、轻能力,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不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同时教师评价观念陈旧片面注重成绩评定,忽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如何能干,可到了小学却经常听到老师的批评等。其实,这与幼儿园的提前教育和教师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五)片面强调学校作用,忽视家庭及社会的衔接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严重。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有效的家庭监护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监管,家长片面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接受教育了,尤其随着农村幼儿园的大量出现,父母早早的就把儿童送入幼儿园,这样他们就能早早地外出务工,这必然造成父母在儿童身边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的时间更少,同时监护人一般都只关注儿童的吃穿和纪律遵守等方面,忽视对儿童的学习及身心全面发展,这主要与监护人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关。农村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明显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由的隔代教育现象,同时由于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他们把教育儿童的重任全部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这种忽视家庭协调的片面教育必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同时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正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重任全部落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方面,更无从谈起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成为学校单方面的事。
三、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要求不一,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有的孩子自制、自理能力强,适应学校生活就会快些,相反就会造成适应困难。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不利,势必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严重时还会产生厌学问题。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借鉴,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低新生的压力,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例如小学教师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小学必须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二)完善农村幼儿教学设施,创设合宜的校园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学校的房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用具,如为幼儿园配备滑滑梯、智力积木等娱乐教学用具;尽快编写发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教材、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及时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关注幼儿教师生活,保证他们安心教[3]学等等。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时刻让幼儿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还可设立生物角,摆上几盆花呀、草呀,设立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这样幼儿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
幼小衔接工作还需改进方法和内容,解决儿童主体适应性问题,改变儿童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难,抓住课程改革和方法改变这个关键,加强对儿童开展的专项训练,优化课堂教学,转变评价模式,真正为儿童营造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环境,帮助儿童走好入学第一步。
(三)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四)创建新型的教师观,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扮演好儿童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的角色[5]。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反思,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设轻松的、易于儿童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出合乎初入学儿童年龄特点的课内外活动,评价方式做到多样化,在关注结果的同更应该重视幼儿在接受小学学习中的发展变化,要注重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激发初入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的态度,多用鼓励性的口头评价,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儿童,让初入小学的儿童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进步的快乐。同时规范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师资建设,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方式选拔任用幼师,一方面可聘用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选派合适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良好的专业师资水平,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使农村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小教育合理衔接。同时对于那些父母在外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儿童的依恋需要,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师爱,利用期待效应,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融,儿童才能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理反应,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对集体产生依恋,抓住教育的契机。
(五)变革学生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6]。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六)要与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做好入学第一步。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对他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着重说明:“上了小学以后,你比以前更进步、更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你高兴!”让其感觉到上小学对自己的好处,从而消除对学校和老师的畏惧和抵触;在学习上对孩子报以恰当的期望,允许孩子有失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哪怕只提高1分,也给予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强化孩子的自信及对学习的兴趣;家长要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对孩子给予及时而适度的安慰与强有力的支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及情绪,对老师陈述的孩子在校犯的问题、错误要及时、诚恳、配合,切不可回家随意打骂孩子,那样,孩子会将自己受到的皮肉之苦及压抑的愤怒转嫁到学校或老师一方,这是很糟糕的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意,要私下与老师交换意见,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理论,那样,孩子会因为有家长撑腰而不再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也要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要求的约束,例如:人在街上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叔叔要管;在家里犯了错误,爸爸要批评;在学校违反了课题纪律,老师当然也要批评,从而让孩子对老师的批评能有正确的态度,避免抵触的情绪。
针对当前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现状,外出家长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商讨教育策略,以弥补父母缺位的不足;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平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社会也要广泛参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和监护站等村教育机构,政府要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帮助学校开办寄宿制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减少儿童受教育的断层。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2001年6月7号发布
[5]吴立保、汪明、杨虎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Problems and Discussion on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
Name:Liang Changrui
StudentNumber:200441304254 Advisor:Yin Shidong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is a group wh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that has particular background.It’s known th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peasant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foundation facility of culture is poor.Aas aresult,the chance for the rural childen to hav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s sli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ual economy and more input into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pre-school education is put into practise at present.However,the condition of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s immature snd it rusults in a series of problems,especially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er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In oder to avoid that the kindergarden students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surrounding when they enter the prelimilary school and make sure they have steady preriod of transition,the task of the linkage must be caried out ercellently.Co as to induce the accustomed phenomenons and 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entrance to the prelimilary school for the children,above all to lal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hilden’s stuadly and life and promote then to grow-up healthily.Key words: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der 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fault;new students of prelimilary school;adaptation.
第四篇: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1、知识衔接:拼音、书写、算数知识的衔接
关于认读识字:
识字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拼音识字和形意识字。拼音识字主要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到初中阶段,孩子现在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以后的文字认知方法。目前,很多孩子都能熟练掌握拼音的认、读、写、拼读四个基础环节,而在最后的“拼认”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当汉字和拼音在一起时会拼读,会认字,但是当拼音和汉字分开后就不认得了。
关于写字:
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大多采用“生产线”的方式教授孩子写字,结果是:每个孩子写的字都如出一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写字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目前学写字的方式多是临摹文字,不能帮助孩子做到表达的目的。不仅教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更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重要的是通过书写,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
2、能力衔接: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注重孩子的幼小衔接,是老师和家长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少走许多弯路。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1、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2、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五、研究文献: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
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
六、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像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书包上学,活动时间延长,每天布置作业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七、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1.应端正学前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质。幼儿园要切实为培养下一代负责,严格按着幼儿教育的规律组织教学,决不能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特别是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日常联系工作
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点、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八、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小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幼小教育问题的凸显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变的更受重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幼儿的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和其中的各因素的关联对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和登洛浦的幼小衔接生态系统图将幼小衔接中的微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此系统中三因素的现状及问题,并构建了理想的三因素生态系统模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幼小衔接中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忽视幼儿天性,加重幼儿学习负担;小学教育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承,以知识作为幼小衔接的唯一评价标准,客观增高衔接“坡度”;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幼小衔接,甚至单方面的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作为微观系统的三要素,三方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也未能有效合作,更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针对现有问题,本文提出总结性建议:首先,更新衔接教育的理念,摒弃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过渡方式,提升幼儿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幼小教师的衔接素养,这也是促进衔接教育的关键,打造一批“贯通型”教师队伍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再次,着力促进微观系统中三因素的互动合作,增强三者的教育合力;最后,应建立和健全幼儿衔接能力的评价和监督机构,让衔接工作有准可参、有据可依。
九、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
【摘要】:近些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文件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使人们重新开始重视衔接教育这一领域。由于幼小衔接教育在我国发展尚未成熟,过快、“无政府”的发展导致现实中乱象从生,如南京“天价”幼小衔接辅导班、幼小衔接班入班难、幼儿园小学幼小衔接被架空等,严重影响了衔接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终身成长。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那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组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置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落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政府、教育管理者角度应该如何制止乱象继续繁衍?幼小衔接课程该怎样设计?怎样组织内容?又怎样规范落实?如何让幼小衔接课程从全局出发规范良好的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有助于促进幼小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课程为突破点,以教育政策学为研究基础,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幼小衔接的两头,即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调查中,笔者发现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实乱象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性,而法理支持和政策借鉴两个方面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最后,论文从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目标、课程政策结构、课程政策执行反馈、课程政策保障监督四个方面尝试初步构建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
十、缺乏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师
1、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 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
经调查,我园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1.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2.20%的家长认为大班应取消午睡。3.40%的幼儿晚9:30刁一入睡(若取消午睡,幼儿日睡眠仅有9小时)。
4.18%的家长不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孩子表现不如意时采取批评力一式,压制了其积极性和卞动性。家长不正确的 “衔接观”和教育方法给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到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与我们同向1 我们开学前对大班40名幼儿进行家访,到家庭中坐下来面对面地和家长探讨通过哪些活动激发幼儿入学愿望,是参观小学观察小学生活动,还是父母向孩子介绍自己小学时最难忘的事!引导家长与我们共同培养幼儿兴趣,家庭中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等。与家长一起制定幼儿家庭作息时间表。征求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2、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摘要】: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和各种心理适应的挑战。研究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的测评结构,对促进自我控制的培养尤为重要。采用教师评定问卷,选取小学1~6年级学生1097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和计划性五个维度。依据验证结果设计情景实验,与问卷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小学儿童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了解和评估小学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工具。
3、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
奖励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具有必要性,它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幼儿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的重复和保持这些良好的行为。而关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作为奖励主体的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奖励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幼儿奖励策略的实践调查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肯定奖励策略的教育价值;教师对于奖励概念的理解正确;但也认识到了奖励的一些负面功能;教师以奖励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辅助措施;教师能够根据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对其进行奖励;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奖励内容中对于幼儿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奖励较少;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奖励时忽视了奖励的“质”,忽视了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缺乏明确的奖励标准,缺乏奖励理论知识体系的引领。总的来说,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奖励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奖励目的、明确奖励功能;奖励的内容要全面,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品质应受到重视;奖励要有个体差异性,适当增加纵向比较的比例;奖励要注重效果,关注奖励的“质量”;奖励要面对全体的幼儿,关注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建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奖励体系。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第五篇:幼小衔接(入学教育)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教材分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法,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言行合一,不但明白,而且能自觉地做到。课前准备:
我们学校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的学生。
2.学会说:“老师早,同学早,老师好,同学好,老师再见。
3.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会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数学老师是,我们班有56位同学。
4.了解日常的课堂常规。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学会问好
入学教育(幼小衔接)
8.29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1.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你看明白了什么?找同学交流一下。
(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校门外,老师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学。有的小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有的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画面上,一个小同学正在听妈妈说着什么,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说“再见”,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老师互相问好。校园里,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几个同学正在扫地、浇花。)
2.是呀,我们也学着图画上来问问好,问好时,我们可以鞠躬,如果以后你当上少先队员,那可以敬队礼。
(师生起立,互相问好)
3.教学生学会评价:
表情是否是微笑,声音是否响亮,态度是否大方。
4.早晨看见老师可以说老师早,中午呢?下午呢?校外呢?
5.仿照刚才的样子同学之间问声好,老师和同学之间问声好。
在上每节课之前,老师和同学都要有礼貌地问好,这表示我们之间的相互尊重,我们来试一试。
(师生进行问好。)
二、明确自己是一名小学生
1.刚才有的同学脸上笑眯眯的,你们为什么高兴呢?
学习说话: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表情)
2.学习儿歌:
太阳公公起得早,花儿点头对我笑,背上我的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
3.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光荣的小学生了。
(教师板书:小学生)
这三个字就是小学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自我介绍
1.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的已经在幼儿园里相互认识了,有的还不认识。现在在同一个班里学习,我们就要互相认识一下,该怎么说呢?
2.谁来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3.教师评价:
要求声音响亮,说话连贯,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再说说是哪个学校(或者来自哪个幼儿园)的学生,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爱好。
4.说一说:
我是()小学()年级()班的小学生。谁能看着小黑板,看着图连起来大声、清楚地说一遍?
(先请预先准备好的学生讲)
5.小朋友都介绍得挺好的,自我介绍中还可以突出自己的特点。同桌之间互相介绍。教师巡回。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学会了问好,而且还能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认识了“小学生”三个字。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使用,从今天开始就看看哪些小朋友是真正有礼貌的小学生。
五、课外作业
1.把学会的本领说给家长听。
2.在开学的头几天里,教师可以每天点一下名,让学生起立应答“到”,以帮助学生互相认识。
第二课时 上课专心听发言先举手
课时目标
1.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模型,导入活动
出示眼睛模型(或板画)。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学生讨论)
对啦!解放军叔叔靠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靠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靠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播种、除草。我们小朋友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二、激情明理导行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习。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小小照相机”。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位同学用眼睛看老师,另一位背朝着老师,眼睛看不到老师。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小学生”。请这两位同学讲讲卡片上写了什么字。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小朋友讲得出,另一位讲不出?(学生讨论)归纳: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小小的照相机,它能把看到的东西印在脑子里。因此上课要学会用眼睛,要把所学的知识一点一点拍下来印在脑子里,使脑子里的知识越积越多。
(2)怎样才算会用眼睛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话,眼睛看着老师;
老师写字,眼睛看着黑板;
同学们发言,眼睛看着同学;
读书时,眼睛看着课本。
(3)训练用眼“听”指挥。
教师用不同内容训练学生用眼,如老师讲话、同学发言、翻书朗读等。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着老师念:
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
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
认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要紧。
(4)出示耳朵模型(或板画)明理。
耳朵和眼睛是好朋友,眼睛是人体的照相机,耳朵就是人体的录音机,它能把听到的声音都录在脑子里,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用耳朵来学习。
(5)怎样才算会用耳朵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
边听边想动脑筋,认认真真学本领。
(6)训练用耳听。
教师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讲话,请学生听后回答讲了什么,看看学生是否听得清。(发言的学生要
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却不会用眼睛来学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大声讲,讲清楚)
(7)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
①讨论:我们会用眼睛也会用耳朵,上课想发言应怎么做?
归纳:要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起立站正大声讲。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②示范举手。
小朋友写字、翻书用右手,举手应该用左手。左手臂肘抵课桌,左手举起,五指并拢,手放下时不发出声响。
③举手姿势训练,教师巡视,纠正动作。
④小试验明理。
教师请坐在前排、发言比较轻的学生讲一句话,请后排同学讲讲是否听清楚。
得出结论:上课时老师请你发言,就应当迅速起立,大声回答声音一定要响亮。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老师念:
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
一句一句讲,要讲普通话。
⑤发言训练
老师提简单的问题,请学生回答,进行评议。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上课怎样用眼睛、耳朵、嘴巴、脑子来学习,希望大家能按要求去做。我想我们一定能学好本领,成为一名爱学习的好学生。
四、巩固和延伸
1.教师可以把上课怎样用眼、用耳等儿歌分别写在大黑板的左(右)角,让学生在打预备铃时读读,以指导行动。
2.教师要及时表扬上课用眼和用耳的同学。
3.对举手的姿势和说话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在举手和让学生回答问题前都要及时提醒,没有做到的要重做,对说话声音轻的要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第三课时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读写姿势要正确
课时目标:
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花猫,哭得很伤心,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想知道小花猫为什么哭吗?(出示小花猫手指木偶,讲故事)
二、听故事明理
小朋友,我以前像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我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小老鼠,美美地饱餐一顿,而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从眼前跑过也看不清,天天饿肚皮。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见。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给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都大有好处。(出示活动课题)
三、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或挂图)。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边说边指点挂图)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①身体坐直。②头放正。③肩放平。④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教师巡视,纠正。请同学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
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请一位平时写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
(2)请学生看写字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看挂图,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跟挂图上的小朋友那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边说边指点)
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完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
①人坐正,身体坐直。
②把书本放平。
③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们来说,差不多三个指头并拢那么宽。(试量一下)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④眼离书本一尺。
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与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⑤胸离桌边一拳。
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并请姿势较好的学生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过渡:同学们写字时,一定要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四、巩固和延伸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
2.同桌竞赛,互相提醒。
3.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戴小红花。教学反思:
字姿势不好的学生上讲台做写字姿势)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姿势不正确,字就
Tel:0535-8217819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入学教育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后,都让学生来回答,然后进行演练。如:观察第一幅图后,我和学生模仿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使他们知道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又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模仿图中的人物练一练,我巡视逐个检查,发现不正确的及时纠正。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写字和执笔的方法做给同桌看一看,使他们享受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由于孩子刚刚入学,他们还没有脱离在幼儿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上课坐不住,坚持时间短。所以,不管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的方法,他们坚持是暂时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指导,逐渐形成。但是起步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入学教育这节课我非常重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Tel:0535-82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