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发明的心理与科学基础
大家对电影的了解 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
电影的发明不但诞生了一门艺术形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
电影是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它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在于,电影的表现对象是活动的影像(包括声音),是富有表现力的光影现象。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帕拉图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对光影的研究、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人类一种深层的心理活动)。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曾形象地举例:有人坐在山洞中,光火有洞外射进来,这个人的影子被投射到墙壁上闪烁不定。这个发现正是现代电影光影成像原理的雏形。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形象地将人类对光影的沉迷与古埃及人类对“木乃伊”的崇拜联系起来,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了只要肉身不腐败,生命就保留下来,于是人们就将尸体进行处理后制成木乃伊,人体的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战胜了死亡,在时间的长河中超越了时间,获得了永生。巴赞认为,人类便是基于“木乃伊”情结,渴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获得一种超于时空的物质手段,将人类鲜活的形象与生存状态记录下来。
电影作为一种时空艺术诞生,满足了世界各民族早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梦寐以求的理想。应该说,电影的发明是人类战胜时空限制的一次伟大成功,当然电影这一“现代神话”得以实现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光影现象吸引着人类无穷的幻想和实践,人们尝试许多方法将光影捕捉和记录下来。19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借助于近代物理学、机械学、光学、化学等综合成果,电影才得以诞生。因而,电影首先表现为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 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暂留”原理。(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就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短暂滞留一段时间。这时间一般为0.1~0.4秒。普拉托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发明了诡盘。
后来人们发现视觉暂留原理不足以完全解释“活动影像”现象。例如在现代动画片人物的动作的中间阶段并不连贯,画格之间的动作间歇有所省略,尝过了1/24秒的变化,形成了跳动或错位的感觉,但是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单元,而不是若干不同运动的的不同阶段。这种现象是无法用视觉暂留来解释的。实际上,电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过程。人具有一种天赋,能够把各种光影刺激加以组织,从而产生一种“动的幻觉”,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暂留”而是“心理认同”。
电影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但是,由于电影运动最基础的幻觉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在实际观影的过程中,电影银幕上并没有运动,每一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之所以出现运动的感觉,是因为观众根据他的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被摄体。而两个画面之间剪掉的部分,则由观众自己根据生活中的感知经验作了心理补偿。所以银幕上的视觉形象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的。根据接受者的这种心理补偿,创作者可以创造各种幻觉。格式塔心理学把所有这种现象认同的接受方式所造成的运动幻觉称作似动现象。这就是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原理。而视觉滞留原理的作用只是使运动更为连贯流畅。但这只是对许多既经证实的幻觉现象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假说解释。
恰当的摇镜头、移镜头或俯仰拍镜头都可以调动观众的肌肉记忆,使人产生一种头部在动的错觉。电影语言也正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听觉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幻觉基础上。库里肖夫实验
由此,电影发掘了人的潜在的感知作用,使人对自己的感知作用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实际上,观看电影是一个由视听等生理感触到心理认知的过程,生理和心理作用密不可分,两种因素共同在起作用。
第二篇:发明故事电影
发明故事-----电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两个人为“马在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马在奔跑跃起时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一个人说。“马在跃起的瞬间4只蹄子都是腾空的。”另一个人反驳道。两人争得脸红耳赤,于是决定打赌。他们先到跑马场,想当场看个究竟,遗憾的是马奔跑的速度太快,根本无法看清马蹄是否着地。英国摄影师麦布里治知道此事后,表示有办法解决。他在跑道的一边并列安置了24架照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好了以后,麦布里治让马从跑道的一端奔跑过来。当马经过安置有照相机的路段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与此同时,24架照相机快门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张照片。从这条连贯的照片带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子是着地的,于是持这一观点的人赢了这场赌。而同时,麦布里治偶然快速地抽动了那条照片带,结果照片中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马竟然“活”起来了!麦布里治又把这些照片做成透明的,按顺序均匀地贴在一块玻璃圆盘上,做一块同样尺寸的金属圆盘,并贴在照片的位置上,开了一个和照片大小相同的洞,然后用幻灯向白幕放映,并使两块圆盘相互反转起来,这样,就可以看到马奔跑的连续动作。麦布里治把自己设计的机器叫“显示器”。它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即人的视觉反映能在脑中滞留很短的一段时间,因此,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如快速旋转,相邻的两张能在这一段很短时间内连贯起来,画面就“活”了。
1887年,发明家爱迪生受到显示器的启发,制成了第一台“放映机”:它的形状像长方形柜子,上面装有一只突起的透视镜,里面装着蓄电池和带动胶卷的设备;胶片绕在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滑车上,以每秒46幅画面的速度移动;影片通过透视镜的地方,安置一面大倍数的放大镜。观众从透视镜的小孔里观看时,急速移动的影片便在放大镜下构成一幕幕活动的画面。1894年4月,第一家电影院在美国纽约市百老汇大街正式开幕。这个电影院只有10架放映机,每场只能卖10张票。结果电影院前人山人海,人们以一睹“电影”为荣。然而,这种“电影”不能投影于幕上,使观众数量很有限,图像也不清晰。因为它是让胶片不停地经过片门,而不是以“一动一停、一动一停”的方式经过片门(即在胶片运动时遮住片门,而当胶片不动时打开片门)。爱迪生对自己发明的这台“放映机”也很不满意,也想解决胶片传送方式的问题,但一时束手无策。
法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对电影的研制也很感兴趣,希望攻克研制的难题,拿出真正的电影来。1894年末的一天深夜,路易在设计胶片传送的模拟图时忽然想到:用缝纫机缝衣服时,衣料不正是做“一动一停”式的运动吗?当缝纫机针插进布里时,衣料不动;当缝纫机针缝好一针向上收起时,衣料就向前挪动一下,这不是跟胶片传送所要求的方式很相像吗?于是,他兴奋地告诉哥哥奥古斯特,可以用类似缝纫机压脚那样的机械所产生的运动来拉动片带。当这个牵引机件再次上升的时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胶片静止不动。经试验,路易的想法果然可行。后来奥古斯特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的弟弟在一个夜晚就发明了活动电影机。”此外,他们兄弟俩还利用许多科学家的研制成果,对原始的电影做了多项改进。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第三篇:心理电影整理
1.《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3.《大象》 elephant 4.《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 6.《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7.《歌西卡》 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8.《失眠》 insomni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9.《异度空间》 inner senses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
10.《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 心理学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NC-17意味着有看着猝死的可能 11.《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12.《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13.《死亡试验》 das experiment 心理学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4.《海滩》 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15.《记忆碎片》 memento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16.《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心理学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17.《灵异第六感》 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18.《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弱弱地说一句。。信仰就是精神分裂 19.《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心理学看点:性心理变态。
20.《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精神分析弗洛伊德。21.《心理游戏》 the game 心理学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22.《第八日》 le huitleme jour 心理学看点:唐氏综合症。23.《梦旅人》 picnic 24.《一级恐惧》 primal fear 心理学看点:法庭中的心理学家,职业资格,犯人伪装多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典型代表作 25.《本能》 basic instinct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学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最全的了 27.《雨人》 rain man 心理学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28.《蓝丝绒》 blue velvet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心理学电影开山鼻祖 29.《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心理学看点:条件反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经典。30.《爱德华大夫》 spellbound 心理学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31.《死亡诗社》
心理学看点:反应的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32.《塞伯格之恋》 心理学看点:妄想症 33.I.D./ IDENTITY/身份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障碍 34.《春的森林》 35.《蝇王》
心理学看点:人性潜意识里恶的一面 36.《东京少年》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37.《黑天鹅》
心理学看点:人类内心活动的黑暗面 38.《天使爱过界》
心理学看点:钟情妄想症的电影 39.《盗梦空间》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析的释梦、认知治疗等方面的理论作了很好的介绍,建议还是先看影评再看电影,否者刚开始会有点看不进去。40.《心理医生》Shrink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师工作原则 41.《变态者电影指南》纪录片 42 《肖申克的救赎》 43.《催眠》Saimin 心理学看点:心理催眠电影,个人觉得结尾的时候稍微有点恐怖。44.《禁闭岛》 45.《身体语言的秘密》
心理学看点:类似lie to me,微表情解读 46.《完美的主人》 47.《午夜凶铃》
心理学看点:在网上有看到解析,说是窥阴癖的 48.《放牛班的春天》 49.《寂静岭》 50.《海洋天堂》自闭症 51.《格蕾丝》 心理学看点:母爱扭曲 52.《兄弟》
心理学看点:创伤性应激障碍 53.《断背山》
心理学看点:性心理变态 54.《尼采的春天》 心理学看点:催眠疗法 55.《改编剧本》Adaptation 56.《迷魂计》 57.《闪灵》
心理学看点:人格分裂 58.《沙发上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看点:心理医生的准则 59.《机械师》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 能够疗伤的心理学电影
1.《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
2.《密阳》(韩国 Secret Sunshine)
3.《绷带俱乐部》(日本 The Bandage Club)
4.《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5.《21克》(21 Grams)
6.《同球敌忾》(We Are Marshall)
7.《玫瑰人生》(La Mome)
8.《深海长眠》(Mar Adentro)
9.《闪亮的风采》(Shine)
10.《女人贞慧》(韩国 The Charming Girl)
11.《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
12.《第一滴血》(Rambo)
13.《神秘河》(Mystic River)
1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15.《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6.《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7.《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
18.《我们的幸福时光》(韩国 Maundy Thursday)
19.《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20.《情键四分钟》(Vier Minuten)
21.《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
第四篇:心理电影
我归纳的比较好看的心理学电影:
1、关于教育的思考:《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白痴》)、《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春风化雨》)、《小孩不笨》
2、关于无条件爱,感动:《闻香识女人》、《她比烟花寂寞》、《美丽心灵》
3、关于心理咨询:《心灵捕手》
4、关于爱情:《和莎莫的500天》
5、关于婚姻:《消防员》
6、关于自闭症:《雨人》、《海洋天堂》、《自闭历程》
7、关于唐氏综合症:《第八日》
8、适合男人看的:《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
书籍
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⑵《倾听孩子》⑶《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⑷《过犹不及》同作者还有《为孩子立界限》⑸《正面管教》⑹《爱和自由》⑺《捕捉孩子的敏感期》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⑼《幸福的种子》⑽《孩子,你慢慢来》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五篇:“科学家与科学发现(发明)”征文
科学与我
周泓熙
发明电灯的人是爱迪生,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付出过多大的努力?正因为他与他的助手们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创造出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爱迪生自言自语道:“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每一位发明家的发明时,却没有想过,这件发明是怎么来的?这正是每一位发明家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再对发明进行改造,完善这一件发明,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发明,得到满意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拥有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见微知著。
学习也是一样,当遇到难题时,应该从题目中发现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去发现答案。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不应该半途而废,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失败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努力过。尽管努力过后还是失败,这种失败也是甜蜜的,它已经结成了一个丰硕的果实。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天底下也没有免费的答案。不经过思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如果说,天底下有“偶然的机遇”可以发现答案,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经过思考的人,那些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