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成因探讨和危机干预解读
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成因探讨和危机干预
总述
青少年的性成熟存在个体差异,早成熟和晚成熟都普遍存在,早成青少年成熟提前和滞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论早熟和晚熟,还是正常成熟,青少年都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危机,对青少年危机的成因有明确的认识,早觉察早干预,多方面干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显著意义。
一、引言
我们知道,人从受精卵开始,个体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受精卵到胚胎,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的形成,到婴儿出生,伴随着骨骼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的完善,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大脑的成熟,与之而来的就是性的成熟。我们有时候也侠义的把性成熟(开始和结束)的时期定为青春期,青春期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适应的变化。青春期发动时间的早晚或者整个青春发育过程中各类标志性事件出现的时间早晚,即青春发育时相,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乃至生命全程健康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ShiHJ 2008)。
欧洲女童青春期发动年龄(多数由月经初潮年龄判定)从19世纪初的17岁下降至20世纪中叶的13岁(Golub等,2008,Seminara等,2003),20世纪初美国女童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趋势(Wyshak&Frisch,198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月经初潮年龄下降的趋势在欧洲与美国均消退(Herman-Giddens等,1997;Tinggaard等,2012;Mul等,2001;Chumlea等,2003),过去25年中约下降了 2.5~4 个月(Aksglaede等)。
中华儿科学会发布最新中国儿童成长发育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开始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高智勇 冯菲菲2012)。而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开始男孩在9岁半到13岁半之间,女孩在7岁到13岁之间,男孩从第一次遗精到性成熟需要2到5年的时间,女孩从初潮到性成熟需要一年半6年。(J.Tanner, 1972)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男孩在9岁半前出现遗精,女孩在7岁前出初潮,就认为是性早熟;男孩在13岁半还未出现遗精,女孩13岁还未初潮,就认为是性晚熟。男孩性成熟完成介于11岁半到18岁半为正常,女孩性成熟介于9岁半到19岁为正常。
男孩性成熟延迟的症状为13.5岁时睾丸还没有增大,或者睾丸从开始增大到完全成熟的时间超过5年。而女孩的症状为13岁时乳房发育尚不充分,或者乳房从发育初期到完全成熟经历的时间超过5年,或者到14岁时阴毛发育仍不完全,或者到16岁还没有月经初潮(沈洁)。值得提出的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关注早熟的研究较多,关注晚熟的则较少一些,关注女孩性早熟比男孩性早熟多一些。但是不论是男孩女孩,性早熟和性晚熟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本文重在探讨性早熟和性晚熟的成因和危机干预。
二、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原因
关于个体早熟晚熟的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原因。
1、个体原因:营养、健康、体育运动、遗传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之而来的是,青春期的普遍提前和性成熟的加快,但对个体来说,营养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营养过剩:肥胖和相关疾病;营养不良:身材矮小、大脑发育受影响。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营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脂肪和蛋白质摄人过多,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摄人不足;高热能物质摄入过多;三餐热能分配不合理。蛋白质等摄人过多,会使过剩的热量转化成了过多的脂肪导致超重或肥胖,而且目前市场上“垃圾食品”过多,许多家庭的孩子每天摄人的油炸、膨化等“垃圾食品”甚至多于正常饮食,这也是导致孩子肥胖的很重要的原因,而肥胖使学生体质体能不断下降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过早成熟。(高智勇 冯菲菲)而缺少营养必然导致身材矮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生殖系统发育滞后,性腺性器官的发育迟缓和异常。早期的营养不良更可能导致大脑发育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最终会延缓性成熟。
含激素的食品和药物等也会影响性的早熟,一些保健品、增高药物、提高智力、记忆力等五花八门的药物服用,里面含有生长激素的等会加速成熟。一些家禽饲料等也含有类生长素等,也会加速性成熟。农药化肥、转基因食品的使用,也会改变性成熟的起始。一些含有类激素的化妆品的使用,也会加速性成熟。避孕药的服用也会加速性的成熟。
个体的健康水平对青春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先天的遗传性疾病,持续的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膀胱纤维性病变亦可使性成熟延缓,持续性的疾病破坏脑垂体或下丘脑的肿瘤会降低促性腺激素和刺激性器官生长的激素水平,会导致性早熟,或者会阻碍激素的产生,导致性成熟延缓。
对早期营养不良的儿童来说,疾病的阻碍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另外,但营养不良的儿童和疾病阻碍的儿童,身体恢复以后会出现弥补性生长,即:儿童一般会表现出生长加速现象,以弥补生病时落下的差距。
青少年缺少适当的运动、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休息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体质,也会延缓性的发育,而过度运动。如:长久练习芭蕾舞、体操等的儿童会发育延迟。
染色体变异可能会引起女性特纳症候群(性腺发育不全)和男性克兰费尔特症候群(原发性睾丸发育不全)。这可能是跟父母生育年龄过高,孕期环境恶劣、环境异常(如:辐射)孕期母亲营养不足、休息不好、情绪波动、情绪异常、药物滥用、压力性事件等有关。这些出生缺陷,会导致身材矮小,低发育,畸形发育,不孕和其他一些健康问题,性成熟也会收到影响。
2、非个体的原因:家族、血亲非血亲的距离、压力性事件、社会氛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
家族原因:父辈中有早熟或晚熟的情况,个体早熟或晚熟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李宏利等人认为,女孩成熟更多是相关于父母的生殖策略以及教养问题(李宏利 张雷 2007)。
费洛蒙:一种由动物体分泌出来且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它可使同种动物在不同个体之间,透过嗅觉的作用而传递讯息,产生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Karlson &Luscher,1959)。与血亲或非血亲的距离会影响这些讯息的传递,即和血亲(如父母亲人)生活在狭小的环境里会延缓青少年的成熟,而和非血亲(如继父、继母)的异性生活在一起会加速成熟。
压力性环境,情感剥夺抑制了儿童的内分泌系统,抑制了生长激素的产生,会延缓成熟。在无压力的条下,儿童可能出现弥补性生长。也有人认为,少量的压力可以加速青春期(Ellis & Garber, 2000)
当今社会文化的鱼龙混杂也是影响青少年成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一些淫秽、暴力、成人的信息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较早的接触性刺激,性觉醒和性成熟加快。随着时代的进步,成人的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性道德、性约束的变化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熟,如:出轨、包养、性开放、性交易等不良风化。如果亲人如此则影响性成熟的可能性更大。总之,过早的接触性有关的信息会唤醒性意识,会加速性成熟。
学校环境在青少年性成熟的作用不可忽略。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自我尝试,不科学的性知识获得,同伴之间的交流会促进性觉醒,会促成性成熟。具体学校对性成熟的影响还得依赖进一步的研究。
三、青少年性早熟和晚熟面临的危机
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行为、社会适应问题。陶芳标(2008)认为。认为,青少年发动提前会带一系列的外化问题。如:攻击和违法等外化心理病理症状或称之为外化行为;春发动时相提前是物质滥用(如:酒精、吸烟)行为出现和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反社会行为的增多。Stice等发现,早熟女生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的比例较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月经初潮较早的女童抑郁程度高于男童和青春发动时相延迟的女童,更容易出现自杀未遂行为。
进食障碍(厌食症和贪食症)常见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而在青春发动期前的儿童中较常见。Zehr等发现早熟的男生和女生所有的不健康进食行为报告率均高于青春发动时相正常或延迟的个体。
陶芳标(2008)认为,春发动时相提前与少女妊娠有关,早熟的少女初次性行为过早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包括性伴侣数目多、性行为频率过高、情绪障碍、不良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和早产。Mendle等认为,酒精摄入提前与初次性行为提前的相互作用,相比于月经初潮正常或延迟的女童,月经初潮提前的个体酒精摄入的比例较高,初次使用烟酒的年龄较小,醉酒的频率较高,临床诊断的酒精滥用比例较高。
Altlala-Heinor等发现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还与广泛性内化症状相关,早熟的个体更多地报告有多种身心症状,如腹痛、睡眠障碍、头痛、嗳气(打嗝)、呼吸困难、震颤和心悸等。国外有关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孩可能影响的研究发现,晚熟组的青少年与早熟组的青少年相比更加焦虑,渴望成熟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晚晚熟男生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比早熟男生低,在青少年早期时他们的考试成绩也低(Jones 1950)。
早熟的青少年面临着饮食障碍、越轨行为、早孕、抑郁症、情绪低沉、情绪波动、焦虑、叛逆、结识不良青年、药物滥用、机体不适、社会适应不良、反社会行为等危机。晚熟的个体因为身材矮小,没有吸引力,体能形态比同龄人差等,会面临自卑、焦虑、自我效能低等困扰,甚至在交往中会受到排斥和歧视,等危机。由此可见,早熟和晚熟对青少年影响深远,对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危机进行干预尤为重要。
四、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危机干预
对于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危机进行干预,我们可以从以下午几方面入手,营养和饮食方面,运动和健康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方面,社会环境和社会引导方面。
1、充分保证孕妇、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营养,合理营养,科学饮食。少吃激素类食品和使用激素类化妆品;避免激素类的药物的服用;少吃垃圾食品,膨化食品,高脂肪、高蛋白食品。
2、运动要适当。青少年应鼓励他们多运动,增强体质和抵抗力,但不应过度和超体力劳动,也不应过早开始某些体育训练。
3、孕前和孕期检查不可忽略,儿童定期体检,青少年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早治疗早治疗。
4、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营造轻松舒适、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行为、同伴交往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适时给青少年讲解一些生理和性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成长观念、性观念、是非观、道德观,帮助解决一些情绪冲突,切忌盲目干预或不予理睬。最重要的,父母亲人要以身作则,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观念、行为、社交关系。另外,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防止受到侵害和做出越轨的事。
5、青少年的整个性成熟期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老师和同伴也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老师要对青少年的发展积极关注,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有特殊情况的个别辅导。学校也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开设生命、生活、心理健康课等教育课程,杜绝性别歧视和早晚熟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
6、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纷繁复杂,也是影响青少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也是最不好控制的因素,但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还是有必要做出努力。首先时社会媒体要负起责任,杜绝黄色、淫乱、成人广告等信息,严格控制一些边缘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大众是社会生活的一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论、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加强对违法犯罪的监控和打击,建立青少年社区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模式,减少青少年性成熟带来的不适合负面影响,共逐和谐社会,健康社会。
五、思考及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早熟和晚熟带来的不全是危机,带来青少年生理、心理和行为改变的同时,也会带来优势和好处。对于早熟男孩,在各种社交场合下表现得更为自信,更有可能获得与运动相关方面的奖励,赢得同伴的拥护(simmons 1987)。在日常生活中早熟男生相对晚熟男生来说也更受欢迎,在同伴群体中更容易居于领导地位,Jones(1965)通过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的男孩到30多岁时他们当中青春期早熟的个体,仍然表现得比晚熟的个体更加自信,更有责任感,社交能力也更强。Graber(1997)等认为,早熟的男孩比晚熟的男孩有更自信和更好的自我意象。早熟的女孩更懂事、更能干或是更有吸引力,能得到家长、老师、长辈的表扬和同伴的认可。晚熟的个体有更长的准备期,更少的冲动和越轨行为等,对青少年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益处。
对青少年,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到青少年危机与发展并存,危机的恰当处理能带来更好的发展,青少年就会如初春之花一样绽放,健康美丽。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这个讲座你听了吗?是不是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呢?下面的这篇《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大家一起看!
昨天下午听了河师大教育学院刘小先教授带来的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的讲座,在工作中,我拥有的多是实践经验,在假期的培训中,终于在这些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去思考自己平日做的事情,上升为理论,然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非典属于瘟疫,像瘟疫、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这些是属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2.失恋、失业、丧失亲人、破产、人际关系紧张、高考失败、遭遇性侵犯等这些现象的术语是个人内在的冲突。3.校园危机事件有五大类
●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伤害等。这些好理解。
●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赌博**、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
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
●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
●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
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
●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绝望、愤怒、烦躁、自责…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1.焦虑——学生首先表现出来。
●焦虑是一种无明确对象的游离不定的紧张状态,处于焦虑状态的人警觉程度很高,而且常常抱着对未来的恐惧,总觉得未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出现“认知狭窄”的现象。2.内疚、羞耻和负罪感
●自责、内疚、羞耻和负罪感一种非常消极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导致个体不断贬低自我,甚至是无法容忍自己。听到刘教授的这些理论的分享,我想到我的学生军,在学期初他的家长跟我说,她的儿子晚上睡着觉,背上、屁股上都是汗,孩子晚上一两点了还睡不着,这些都属于生理方面的表现,家长在跟我叙述的时候,我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的心理学知识及医学常识严重匮乏,我现在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我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英语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我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这20年的教学中也已具备并且还说的过去,但我对于教育心理学的了解太过肤浅,在大学时作为公修课来学习,在工作中明显是捉襟见肘。我必须不断的去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
另外,刘教授提到,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对心理问题的疏导至少需要一个月,有的甚至是几年的治疗。我认识的心理医生马丽医生,她常常是在至少20次的谈话沟通后一个孩子才发生改变的。
第三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解读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张林林
摘要:“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comes into being, which badly affects teenagers’ healthy growth.The paper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IAD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ducation.Key words: teenager,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cause analysis, intervention measure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它逐渐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为我们搜集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更加为实现无纸化团队协作办公提供了无限可能。虽然网络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是网络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由于监管难度较大,网络上传播的的不良信息屡禁不止,网络信息泄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各种网络犯罪不断滋生等等,这些都成为网络中的毒瘤。而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我国青少年容易上网成瘾大体上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自控能力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青少年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
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青少年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青少年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青少年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2.家庭环境。当前我国青少年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青少年,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青少年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的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怎样用它,谁来用它。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的抑制其负面效应,就要摆正心态,对网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人格特点,找到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用
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
(二)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及时综合治理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补充网络德育课内容,以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水平。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据调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四)建立心理学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
网络成瘾问题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现在有的网站上已经开辟了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这为许多想寻求心理帮助但又不愿求医的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应多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学网站,满足人
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帮助广大青少年网民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要对 “黑网吧”、“地下网吧”,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网络行为是当务之急,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
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低龄化 多样化 智能化 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及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近年来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更加引人警醒的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六)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案例】孙某13岁,父亲为某公司经理,家庭条件极为优越,父母时时处处由着他,贪玩好动的孙某经常打架斗殴,自恃富有,公开扬言:“老爸挣的钱,我一辈子也花不完,费那么多脑筋学习有什么用?打架不就是赔几个钱,罚几个钱?有什么了不起。”对于孙某的行为,父母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情况不妙也采取一些措施(如不给零花钱,说服教育、打骂等),可是效果不明显,最后眼不见为净,很少过问孙某的事情,孙某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电脑为名经常在自己房间内看淫秽光盘,最后将邻居女儿(14岁)骗至自己家中强奸杀害。矫纵溺爱型 案例一是其典型代表。这种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娇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案例】柯某,16岁,父母为中学教师,对其从小寄予愿望,从上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父母都不惜重金让他进重点园校。然而,柯某智商平平,学习虽十分卖力用功,成绩却不佳。父母由满腔希望到心灰失望,责骂、挖苦、殴打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学校开家长会,父母互相推诿,谁都不愿去。他厌学了,经常旷课逃学。家长得到老师的告状后,轻则骂,重则打,结果使他与老师为仇,与父母对抗,开始流向社会,逐渐学会偷摸行为,并加入一个抢劫犯罪团伙,最后以抢劫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管教粗暴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受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极易深入社会的不良团体,进而走向犯罪。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易引发犯罪。
【案例】李某,男,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残缺不全型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
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同样,孩子的健全发展也离不开父爱,从小失去父亲就会使男孩胆小怕事、怯懦封闭;对女孩来说,失去父爱就会对男性产生陌生感,常常惧怕被男性抛弃,因而不肯接受男性,常滋生出对男性的仇视或报复心理。可见,不和谐的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分析】学校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1.素质教育应试化对青少年的危害。
重智轻得教育的危害,其它暂且不论,回顾我的学习过程,任何一个时间段无不扣上了功利的帽子,小学的学习初步了解和认识了考试,初中第一次明白了三年时间其实学习只为了到重点高中,高中越发枯燥的三年最终的动力便是大学“美好时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太多,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太多品质,因为道德也是需要后天精心培能具有的。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成绩不好的学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开始变得极端暴力,自怨自艾,成绩好的学生自尊和自信极度膨胀,他们接受不了失去,在这个过程中善良也失去了。
2.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淘汰和筛选,一些被淘汰的青少年带着委屈和敌视的心理过早的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他们可能会采取反社会的行为。除此,留下来的青少年接受了单一而又枯燥的淘汰教育,感到身心疲惫,因此厌恶学习,对学校产生反感,结果脱离学校而走上邪路。十多年的应试,重智轻德的教育让青少年失去了“真善美”。学校肩负着对青少年开展全面教育的责任,不仅要对青少年开展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还应当认真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教育缺乏实效性。
3.教师“失范”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教师失范行为各异,程度不同,但对青少年影响不容忽视,接近七成的青少年犯罪原因都是受他人影响。无知者无畏,青少年无可厚非的无知提供给教师失范行为巨大的空间。教师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成员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青少年的父母。部分教师师德不佳,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扭曲,更何况为人师表,他们的失范行为为青少年的犯罪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所谓的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或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分析】社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象,同时社会发展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也日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给尚处于半成熟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致使部分青少年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存在,一切向钱看、拜金现象的存在;致使部分贫寒家庭的学生遭受不公正待遇,从而形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据重庆市近期公布的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显示,仅仅为了弄钱玩游戏而实施暴力抢劫甚至杀人的案件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并不少见。
2.社会存在的亚文化影响。
美国学者在其差别交往理论中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成果,并提出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著名论断。目前社会文化市场上的各种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容易对正在成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许多青少年正是在剧情的指引下走上犯罪道路。
3.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目前互联网已近乎普及到每家每户,上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超链接性、交互性、虚拟性、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如,2006年发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在互联网上盗取他人银行卡账号和密码,3天作案29起,涉案金额15400元和2006年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造成严重后果的“熊猫烧香”病毒均是青少年所为。网络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的同时,将充满了凶杀、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宣传给青少年,影响他们的思维与判断,使他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的还模仿和尝试,促使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
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资源匮乏,而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强烈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心灵无所寄托,业余生活乏味,致使许多青少年为寻求刺激,寻求自我的炫耀与报复而犯罪;第二,社会对闲散的青少年管理力度不够,对青少年的服务体系不完备,致使闲散的青少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游手好闲,久而久之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并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第三,对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采取的帮教与引导缺少规划,帮扶效果微乎其微,没有起到纠正已犯罪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作用,致使青少年重复犯罪的几率增加。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有限,而情绪则比较强烈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行为常受感情或情绪的左右,经常产生“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在个人情绪激愤时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明显降低,往往做出人们意料不到的行为,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2013年4月1日早,复旦大学学生黄洋接了一杯寝室饮水机里的水,喝了几口,然后他继续到图书馆润色毕业论文。黄洋到了图书馆后,黄洋突然发烧、恶心,并开始呕吐。于是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他为食物中毒,按照肠胃炎的治疗方式给他输液。然而,血液化验后发现,肝功能已经出现损伤。4月3日他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7日,他病情恶化。9日这天,黄洋的师兄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短信提示他们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最终医院确定黄洋所中的毒是N-二甲基亚硝胺。4月11日,上海警方在黄洋宿舍的饮水机中,找到了残留的N-二甲基亚硝胺,因此,警方将黄洋的室友初步确定为嫌疑人。这件事值得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人文教育。提及“复旦投毒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想到了一个词“毒性思维”。“就是对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反复咀嚼。刹不住车,越想越坏。有些芝麻大的事情就被放大成西瓜大,最后根深蒂固。”许燕认为,毒性思维如果无法调整,对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内心会放大处理,一旦爆发,容易使人的行为失控、冲动,做事情就不考虑后果。在心理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觉知能力,增加人际交往的弹性;培养人格的宜人性品质,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六)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小、思想幼稚、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天津社会科学院对2147名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服刑人员进行调查,这些犯罪人员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达1213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6.5%。种种事实,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说明了受教育程度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因无法继续升学而流入社会,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社会无法吸收潮水般涌入求职市场的年轻人,而这样一个群体正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人群。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良好思想品质教育,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不良的思想性格是犯罪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良好品质和性格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社会是一部“无字书”,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献爱心活动”,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中,他们自己的心理品质也发生了很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自私的变大方了,娇气的变勇敢了,虚伪的变朴实了,脆弱的变坚强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其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许多青少年自我认识不足,缺乏“免疫力”,主要原因是自我教育实践不够,不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学校、班级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活动,如记日记,开展音乐、美术、书法、棋类等活动,疏导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通过这些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良好心理品质。
(二)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可说深入人心。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人类的行为深受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交友情况和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警惕那些可能引起违法犯罪的不良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可能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优化集体文化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向健康方向发展。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上好德育课,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朋友谈话”。这表明读书对如何做人影响巨大。开放图书馆,在班里设图书角,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多读书,经常和一些“高尚的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以此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写观后感,参加歌咏比赛,开展爱国主义故事演讲活动等,都可促使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四)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开设法制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手册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应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苗头要及时防范教育。建立健全严把法制教育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政府应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此外,要经常性地组织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级学校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信息库,组织参加各种就业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毕业生就业造福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可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在素质教育广为倡导的今天,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不能违背其主体性的原则,“围追堵截”是不科学的。一定要以人为本,以正面教育为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常抓不懈,从规范其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用之才。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