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PY的办学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比照
NPY的办学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比照
——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PY)培训考察报告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邓秋萍
摘要:作者通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PY)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其很多的理念与方法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故一一作对照,以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并结合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创造出有特色、有成效的本土化职业教学模式,为祖国的职教事业而奉献。
关键词:无货架寿命
教学工厂
聘用制度
校企政合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PY)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四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学院环境优美,各种教育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超前。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年无锡市教育局运用政府专项基金,分三批共75位职业教育教师赴无锡市教育局在海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参加培训,我非常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位。
早就听说新加坡是个美丽的“花园城市” 国家,更听说了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学院是所国际知名的理工学院,所以我是带着热切的向往飞向了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这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立即就感受到了它的美丽与清洁:到处绿树草坪,空气清新;到处一尘不染,地上无任何杂物;交通井然有序,行人、司机相互谦让;进入商店,服务人员总是面带微笑------这一方面与它处在热带的地理位置有关,长年如夏,热量水分充足,植物生长繁茂;另一方面与国民素质有关,文明程度高,法制健全,人人都有爱护环境、维持秩序的良好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又感受到了新加坡的文明、现代、繁华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由于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所以在二个星期的学习、考察、研讨过程中,我不停地看、不停地听、不停地问、不停地思考着。在听取介绍和观摩过程的中,我发现:他们许多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教学模式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深思。
一、“无货架寿命”的理念。
在南洋理工学院,经常会听到“无货架寿命”这个词。有一次与他们的前任院长林靖东老先生在一起交流时,他这样对我们说:超市里的商品都有“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只能降价处理或丢弃,而我们的员工是没有“有效期”的,只要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出贡献,你就是年龄再大,也是年轻的,在我们学院仍然可以担任重要的工作;但假如你不再学习,不再提升自己,不能作贡献了,那么你再年轻也算是年老了。他举例说:假如一名新的员工看到一位老员工在做不太重要的工作,对企业也没什么贡献了,等着退休了,那么这位新员工就等于是看到了自己将来老年时的样子,还有什么进取心呢?而年老的那位员工,由于觉得自己是位没用之人了,所以跟着心态也变老了,这对新、老员工的个人成长以及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假如新员工看到老员工还在做着重要的工作,不断的出贡献,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
“不断学习”这个理念陶老先生早有诠释:“作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相互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一个不长进的人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资历,往往会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工作量减少了,或改教无关紧要的学科,新理念、新方法也难以接受了,学科竞赛、公开课之类的活动也不参与了,还美其名曰“让给年轻教师吧”,殊不知,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带头做贡献,岂不是最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经验不展示、不交流,年轻教师又如何来学习并快速成长?教师不参与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如何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的教育要求?更重要的是,失去追求的目标,本着等退休的念头会使教师的心态提前进入老年期。所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会拥有年轻的心态,充满朝气与活力,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推动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工厂”的理念。
“教学工厂”是我在南洋理工学院所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也是他们学校的一大特色,一个亮点。“教学工厂”不是校办厂,不是企业搬进校园,也不是企业实习,而是一种理念,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他们的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场所有时很难区分,混为一体。例如他们学校工商管理系的学生自办校内商店,市场调查、进货、营销、结账等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还有“呼叫中心”,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的顾客,处理的也是真实的业务,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培训课程与企业挂钩,提高实效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由最开始的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项目教学”贯穿始终。项目由学校统一安排,研发项目的收入都归学校,师生的收益在于从中学到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教学工厂”的理念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基本吻合:“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过程是亲知的过程,没有“做”就不会获得真知,不会有创造。他倡导灵活的做,即做什么事,便看什么书,问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倡导在劳力上劳心。NPY的“教学工厂”理念就是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工厂”并不具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技能实践操作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上岗。
三、教师的聘用制度。
南洋理工学院教师聘用的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在相关企业工作至少有5年以上,能把企业文化、企业联系带到学校,良好的人格和形象,较强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以合同的性质来聘用。也就是说,他们十分重视教师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人事关系相对比较淡薄。这与我国教师的聘用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重文凭、重资历、重论文发表数,人事关系也占一定的份量。他们的教师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教书教得好是应尽的责任;二是学生管理能力,每个教师都兼学生辅导员,负责24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相关事务;三是参与项目教学,了解企业脉搏,担任项目组的工程师和导师角色,带领、指导学生共同研发项目,并参与项目的评估。工作之余教师还积极参与学历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专能水平,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也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教师提供专能培训的平台,学院每年都有20%左右的教师到国外的大学、企业里参加1—2年的学历进修或培训。
这种教师聘用制度与陶先生的职业师资思想不谋而合。陶先生说:“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大概养成职业师资之法有三: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
(二)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相互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这些思想为职业教师的来源、要求以及职业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就联想到我们国家目前的“双师型”教师,虽然在任职资格上有明确的界定,但事实上有较多的人只是拥有一张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而已,缺乏在企业中的实践工作能力,只会教书,难以带学生实习,即只有学术,但缺乏经验与教法。而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按照陶先生的说法,必须同时具备经验、学术、教法。我校实训处负责人也经常感叹:我们的教师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实习车间缺乏带实习的教师,更缺乏有经验的能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教师,教师个人能参与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的更是了了无几,一是怕麻烦,二是缺乏自信,实际操作能力薄弱。象我们这类职校要在同类学校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声誉,与学校是否拥有一批高技能的教师和高技能的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
四、校企政合作。
校企政合作是指学校与本地和外国企业、和政府机构联系、合作。南洋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校企政合作,首先在学院的组织结构上,在院长之上有一个校董会,校董会的成员由企业界、经发部的著名人士义务担任,他们只享有荣誉。校董会定期召开,为学校提供市场发展最新信息,提出相关建议和决策;第二,政府为学校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如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导向、共同制定学校招生计划、各系专业的设置等都受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第三,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企业实习的岗位、研发项目、就业市场,为学校投资设施设备等,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培训,开发项目,输送人才。校企政合作,为南洋理工学院的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学生在实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实习车间容量不够,企业实习岗位不足或不对口,带实习的指导老师短缺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实习的质量,陶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写道:“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然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农工等职业之教师,性质迥异,非富有经验,不足以教生利。精选职业界之杰出者养成之。”这其实就是指出职业学校应与企业相联系,既可促进相互利益,又可解决高技能专业教师缺乏、学校自身设施设备不足与学生实习相矛盾的问题,提高教学与实习的质量。
因此,我们也应加强校企政合作,充分了解国家政策要求,经济发展现状和总体规划,寻求政府的支持,了解学校周边地区企业布局、人才需求状况,合理分布各个专业设置和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使学校、企业、国家的发展得到双赢,学校才更有生命力。
纵观南洋理工学院,它能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能发展成一所国际知名的理工学院,除拥有以上所述各点之外,还有着很多的优势与亮点,如灵活的培训系统、人才引进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跨国界的合作伙伴、处处创新的意识、综合科技教学等。但毕竟新加坡和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发展历史、地理位置、人口、面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他们的办学经验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学习、借鉴NPY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发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断创新,办出我们的特色和成效。
在回国那天,正在新加坡参加江苏省2008新苏经贸合作论坛的毛小平市长等人专程到南洋理工学院来看望我们。毛市长说:政府送你们来培训,并不期望你们在二周的时间就能学到所有的真经,也不期望把人家的经验照搬回国,而是让你们出国来开开眼界,以此开拓国际视野,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办学与管理水平,为我市职业教育贡献力量。
二周的培训,有着太多的感慨与感受,这并不是说因为看到人家的先进就崇洋媚外,嫌弃自己的祖国,也不是说看到自己的差距就感到自卑,失去信心,我们依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差距成为一种激励与鞭策,使我们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我们要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创造出有特色、有成效的本土化职业教学模式,为祖国的职教事业而奉献。我相信: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职教事业定会迎来绚丽多姿的春天!
第二篇: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湖 北 文 理 学 院
学前教育专业学年论文
题
目院
系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老师
教育学院
0911学前教育
高娜 2009127118
李国毅
二零一二年六月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 ::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他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2]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3]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人的教育、人的生活, 仅仅看成生物与环境交互的作用, 把教育看作一种适应环境的过程。他没有把教育、生活摆在人的社会历史中来认识, 不承认社会历史是由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所创造的这一特点, 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他的思想非常明显地包含着社会进化论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4]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一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陶行知说:“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7] “社会即教育”强调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既要拆去学校的围墙,又要拆除各人心中的墙[8]。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二要改造社会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个一百万”的口号,其中就有“创设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陶行知为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思想。
三、“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以其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教育即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中求活的教材。
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杜威教育理论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存在本质的区别,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环境不同。他们二人提出的教育思想对目前我国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单纯的继承,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符合社会、生活的发展等许多积极的主张,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径。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理论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美国实用主义的烙印,但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理论,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借鉴作用;而陶行知根据中国的社会现状,在全面学习和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扬弃。他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发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因此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把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用于现代,与时俱进的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运用他们教育思想中那些对我国当前教育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实践。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理论正确与否也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新课程改革下,我认真地研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陶行知理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首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爱护自己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在于自己付出多少,而是在于奉献多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热爱,家长信任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提倡“民主教育”,倡导师生平等共同进步;先生呼吁给孩子们“六大解放”;先生珍视孩子的情感;先生教会孩子自主读书。这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是一致的,可见先生的先知先觉。他告诉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学生开展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远都是那么高尚。今天,在中国正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时代,让我们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培养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