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小衔接的研究
幼小衔接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 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幼小衔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参观几所小学那么简单。人们更注重科学化的幼小衔接方法,愿意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中度过人生中的第一的转折点。
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因此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为何研究
由于各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及手段各不相同,还有些幼儿教师的教育“小学化”等;个别村小幼儿教育管理放任自流,与一年级教育教学大大脱节。不仅幼儿园与小学各方面衔接不好,而且造成孩子上小学后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如:重复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听课不认真,逐渐养成了学习不专心、不认真思考等不良习惯,妨碍进一步学好功课。有些幼儿教师对小学教学不很了解,所教的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写字姿势不当等,入小学后费时费力去矫正„„小学教师按常规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教参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更不用说教学效果了„„这些都学校要提高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幼小教师都感到十分困惑!
我校一年级语文老师最关注有效教学,积极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衔接探讨。在校本幼小衔接探究实践过程中发觉:抓住幼小衔接学习内容,运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不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个儿童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让每个儿童掌握更适用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实在的训练,让每个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幼小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这个问题的确很大又很难!
对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提出了《小学语文引桥工程之幼小衔接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再次展开深入调研、实践研究总结。
二、研究的意义
学龄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标志性阶段,是幼儿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他们学业生涯的开始,幼儿的学业生涯能走多远,质量如何,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使幼儿进入小学后顺利适应新的环境(物质、心理、周围的人)、新的学习方式等。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幼儿园到小学转折点的关键期,就好比为火箭发射加助推剂一样至关重要。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小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幼儿园积极配合,与幼儿教师沟通交流更加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才能把学生这个社会的动力火箭运送的更远。
加强幼儿园小学课程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很多家长确往担心孩子的入小学之前的知识储备不足,提前让孩子背古诗,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学习班,这种过激的方法并不可取。很多幼儿园是,尽管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重视与执行存在落差,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上存在落差不自觉地把知识、技能作为幼小衔接的内容,这种片面的幼小衔接同样需要改进。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
三、问题原因与分析: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幼小衔接的理念虽然被人们熟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就输了,于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给孩子补习各种科目,并且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幼小衔接,家长们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造成了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衔接不被重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幼儿开展小学知识的教育,造成了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厌倦情绪,导致幼小衔接不能顺利进行,学校一年级老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对孩子的幼小衔接也是草草了事,在这些情况的综合影响下,做好幼小衔接仍是一项艰巨二漫长的工作。
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家长也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个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也希望和幼儿园老师合作交流,共同商讨幼小衔接的最优方案,使幼儿平稳进入小学,而且学生的素质还有明显的提高。最让老师和家长困惑和难解决的问题是自制力差,不会倾听他人讲话,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是否要提前学习拼音、识字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认为可以学习一些拼读和简单识字,以“少写多认多听”为原则,还要注意发音的正确,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幼儿期的自由、活泼、散漫的自发学习环境转换为分科学习、有专业、受纪律支配的学习环境,环境的陌生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烦躁不安,使孩子情绪易受波动。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期望值,允许孩子出错。其实孩子上小学了,还是孩子,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表面看来有点破坏性时,我们是不是不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应耐心地观察和倾听,真诚地询问和了解,使孩子心理上有安全感,增强孩子适应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衔接,除了家长的指导外,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教师还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经常组织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听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参观,现场指导、听课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定时或不定时的召开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会,并能制定出详实、具体、有效的可行性计划,多方位准备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重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课堂常规、学习习惯和兴趣、是当务之及的事,让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手忙脚乱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才会有进入小学后有条不紊的生活。
针对本次问卷和许多小学老师提出的小学语文识字量增多,幼儿阅读能力较弱的问题,我觉得在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前阅读的能力,培养幼儿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以及阅读的兴趣,并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下阶段我们将根据我们调查反馈的情况讨论制定各项内容研究的方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有效衔接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问题的存在的方面
(一)重视“智”忽视“质”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重视“智”的衔接, 忽视体、德、美的衔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 重视知识, 特别语文知识的衔接, 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5-7岁是孩子一个关键年龄阶段。教导孩子了解学习,认识学习,喜欢学习,自主学习,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智慧的启迪。在小学中,老师往往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小学老师的工资或是业绩是与所带班级的成绩所挂钩的,所以说大多数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结果上,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培养。
(二)形式上的衔接
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在衔接方面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 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功夫, 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
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教具的摆放,学生课桌的安排逐渐的在跟幼儿园接轨,但是这些方面仅仅的表现在了形势上,而对于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应情况等关注的还并不算太多,并且我注意到,教师对那些比较活泼比较外向的同学关注较多,一些班级的重要职务也都交给他们去做,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讲话,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较少。
(三)突击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带幼儿去参观小学,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3、4 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这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衔接是急不得的,在刚进入小学,孩子们会感到不适应,这是正常的,每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总会感到不适应。所以说,在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前就要尽量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其实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有一个很简单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好像是人的手心和手背,是不可分割的。喜欢学习的孩子往往都是喜欢老师的,因为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多的知识;又因为喜欢老师,就不想让老师失望,所以一定会努力学习。
老师心目中有好学生,差学生,同样,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有个等级排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有比较喜欢的老师,还有没什么感觉的老师,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学生会有意无意的不好好学习这门课;他们崇拜老师,把老师当做保护神,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言听计从。而老师可能也喜欢这样的学生,但老师仍然会严格要求这些学生,所以当他们出现不良行为之后,老师也会批评他们。老师应该利用好自己的这个特殊关系,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尺度,让学生善于主动与自己交流,一块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单向衔接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主动向小学靠拢, 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 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 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现在的幼小衔接都存在着幼儿园一头热的特点,很多小学并没有重视起这一块,他们只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自然会习惯小学里面的一切,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不同孩子之间的偏差。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确实是很快就能适应,但是对于那种比较内向,不太爱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们就应该多关注一下。
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低年级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上一届毕业生返回来的,他们的观念一时也很难转变过来,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些小同学。他们的思想中难免会产生还是在教上一届大学生的错觉,所以很难关注孩子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心理。
(五)盲目超前性衔接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 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握笔姿势不正确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像人们交流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上来一下子就可以称兄道弟,那样是虚伪的,要首先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然后才可以成为知己。幼小衔接也是一样的,要有一个过渡,不能在没到小学的时候进行小学的任务,这样效果反而不好。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幼儿园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好幼儿的最基础的东西,不要忘记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本来目的。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将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应该学习的学习任务中,另外培养幼儿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等方面的向小学倾向的问题。
五、计划解决的问题
在幼小衔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衔接问题:
(一)克服“以人为本”在口,“目中无人”在心的问题
经调查,80%的教师知道素质教育,但是同样也有80%的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素质教育,他们还不能从自己身边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那些与课程理念不相符的一些习惯想法、做法。
伴随着素质教育已经向深入发展,我们的教学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这些教学中无意流露出的点滴“细节”来看,虽然有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倒背如流,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仍停留在口上,“目中无人”仍在心中。实验仍要把转变观念的工作放到首位,根除教师(也包括我们自己和学生)头脑中作祟的根深蒂固的目中无人的思想。
(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状况
1.学生已有的经验需要重视。
设定学生的知识起点为“零”,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但是,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知把学生的这种差别当作是一种课程资源,仍然以本为本地讲解学习。
2.重视学生学前期感觉统合不协调对学习的影响。
那些我们看起来没有任何相似的内容,在一些学生看起来却是很难区别的,如“n-1”“-k”;那些相似部件的学习内容,学生更是很难区别,如“(惹)—(而)”“左—右”“你—他”。因此,实验要采取措施,预防纠正这些错误,想方设法抑制此症的发展。
3.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很强,老师领着读一读拼音、课文,学生就会背了,你若按课文内容顺序检查拼音、汉字,学生的成绩很好,但你若换一方式检查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记忆的不是单独的拼音、汉字的形,他们所记的是记忆的线索,是整个汉字和课文页面的模糊形象,而把记忆的对象遗忘了。
4.关注抽象的学习内容。抽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拼读教学看,虽然不少学生学前已学习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识音节,但拼读音节不熟练,认读字母困难;从认读汉字情况看,出现了量词、方位词、代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错误率高的现象;从阅读情况看,教师没有注意帮助学生通过读把概念化的词语还原成丰富的图像,致使语言与图像(思想)脱节。
(三)、衔接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
1、教学理念上的衔接。
一个“新”字将幼儿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在理念上得到了无论是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建议都在实践操作上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幼小两个阶段的老师必须在贯彻各自的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还要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以确保教学理念的紧密衔接。
2、学情熟悉上的衔接。
儿童由事事依赖父母学习态度不明确、自理能力弱、的现象,将随着教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逐渐过渡到培养情绪、培养自立、事事独立完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小学应专门为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3、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幼儿园非常注意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它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内容整合的结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儿童的学习则以口头语言为主,所适应的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进入小学就开始涉及分科教学,并将一直延续到中学、大学,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的书面语言为主,改变为以书面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什么拼音规规、汉字结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特别是生字、新词、佳句、美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学甚至于家庭教育的结实基础。
4、语言发展上的衔接。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本身应该有丰富的词汇、语句、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从“天鹅蛋”和“地球爷爷的手”两节课来看,老师还要注意倾听,善于运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交谈,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将学生语言随时加以归纳、总结和提升,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儿童发展语言、促进语言的机会。儿童的模仿性非常强,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沉默寡言,那儿童语言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儿童语言发展重点之一,灌输式的教育已经不被认可,我们应该采用有趣的语言、生动的教具、丰富的表情来激发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引发孩子说的欲望。
5、课堂氛围上的衔接。
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亲和、热情、活泼是教师角色的特征;师生的情感交流很关键,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低段都必须创设民主的、和谐的、温馨的课堂氛围。
六、基础理论及研究内容
(一)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理论
幼小衔接的理论视角告诉我们不能将幼小衔接的效果等同于仅仅强调儿童个体能力的“入学准备”,不应该仅仅看到儿童自己的入学准备对幼小衔接的影响,而应该认识到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是不同的,影响儿童发展学校、托幼机构和家庭,家长、社会、健康保障等包括社会做要好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给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插上“翅膀”,使他们能够达到小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让学校和幼儿园为每一个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还有,良好的幼小衔接还要求加强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如一方面,我们在考察幼小衔接影响时,不能忽略各种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在实践和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时,要加强这些情况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国外的一些幼小衔接教育项目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合作性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团队协调者、教师、家长、社区机构代表等各司其职并相互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顺利成长。
再有,幼小衔接不能忽视儿童主体的作用。幼小衔接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儿童被动地适应环境和转变自己的身份,而应该让儿童在幼小衔接中获得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提出,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尤其是社会文化的视角则启示我们,在幼小衔接中,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身份的转变,认可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幼小衔接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现出幼小衔接落实于儿童的发展。
所以,在考虑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构思幼小衔接教育项目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社区、托幼机构、学校、家庭和儿童的情况。
(二)幼小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幼小衔接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开展: 1.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对比两段关于拼音教学的目标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没有提及“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以外,其余目标,即第一学段两个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基本上要求一年级上学期即应达到。这个要求显然偏高。这段话中,对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两个需要特别理清的地方。
第一,“学会汉语拼音”。何谓“学会”?是会认会读,还是会认会读会写,还是既会认会读又会写会用?小学教材上的识字教学,对汉字的掌握明确界定为两个层次:会认和会写。要求会写的叫一类字,要求会认的叫二类字。在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就是要求会写的词语,“读读记记”就是要求认读的词语,要求非常明确。每次的小学质量检测,我们都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审查试卷的字词书写内容,确保不突破教材的要求。按照识字教学的理解,对“学会”的理解,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更加倾向于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否则怎么叫“学会”呢?
第二,“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何谓“正确书写”?应当说,“正确书写”既有格式的要求,也有内容的要求,甚至包括书写姿势的要求。而且,根据字面理解,“正确书写”不仅包括抄写,还应当包括默写。
好在人教社小语室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建议》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材的编排及使用建议》中对此作了最下限的说明:“教师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如,分析音节的构成、默写音节、给汉字注音等”,“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不要求直呼)”。这样一来,会读,不要求直呼,会写,不要求默写,大大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
这就给汉语拼音教学留下了足够的化解难点的空间——没有要求你两个多月就把拼音学会,甚至也没有要求你一学期就完全掌握。
第三、允许存在差异,允许或早或迟学会。小学语文教材拥有学习拼音的丰富资源和有利环境,小学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哪怕到了高年级,仍然注重汉语拼音的巩固。只要教师拥有最基本的责任心和教学素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达成汉语拼音学习的基本目标,而且,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课标的要求。急功近利地让幼儿园的孩子超前学习将来可以在课堂上自然掌握的汉语拼音,实在是得不偿失。
第四、拼音教材中的儿歌,是复习和巩固拼音学习的辅助资源,只要在教师领读下读熟即可,不要做内容分析,更不要求背诵。教学汉语拼音部分,首要任务是学习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和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1、充分利用插图和语境歌
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画面,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汉语拼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
2游戏活动,发展肢体运作智慧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运作智慧,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起来轻松愉快。
3、找一两个小老师当帮手。
在课余时间辅导较慢的学生读,写。小学生爱模仿,都要争当小老师,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汉语拼音非常抽象,对于上过几年学前班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程进展顺利。日积月累,孩子们的词汇大大丰富。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幼儿园学会拼音,姑且不论牺牲了孩子多少在快乐游戏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黄金时间,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小学拼音教学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学过了拼音的孩子,在课堂上会呈现怎样的学习状态?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怎样,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会怎样?而且,这两个多月,学会拼音绝不是最重要的,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2.关于识字教学衔接
要求会认的字,不要求书写,不要求对合体字的结构进行过细的分析,会读即可。要求会写的字,重在写字的指导。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加强示范,严格训练(新课标要求小学六年每天10分钟的写字指导)。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更加注重质量上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促进兴趣的提高。
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我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猜谜语的方式来识字,发现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整节课一个个都在侧耳聆听,恐怕自己会漏掉了什么,这样的学习高潮是前所未有的。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在往后的识字教学中我尽量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识字与实物及生活紧密相连
借助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3、直观教学,将抽象具体化、形象化
利用小学生普遍喜爱“动画片”的心理,采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幻灯、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
4、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字十多个字,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愉快识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5.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法进行随机识字
我们知道,新知识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
(三)语言类教学
在幼小衔接之中对孩子语言教学的衔接也非常重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孩子联系语言表达能力:
(1)词语造句。
日常教育活动中,我经常让幼儿欣赏故事,并要求他们记住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以及一些常用的关联词。在第二天的晨间谈话时,我就请孩子们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或讲个小故事,要求简短、清楚、有新意。
(2)照片解读。在每个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特意抓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然后把这些照片发到班级邮箱中,请家长们协助把照片下载并冲印,再让孩子带到幼儿园。我引导孩子们通过照片情境回顾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发现与收获,并与同伴、老师或家长一起分享活动过程。
(3)作品评价。
一年级的绘画活动往往时间相对有空闲,我们经常用来评价作品。于是,我把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二天的晨间谈话中,让孩子们对同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有时,我也会把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的一些作品张贴在他们的成长档案中,并提出具体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评价,孩子们可从作品的内容、创作历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四)阅读教学
一上的20篇课文,容量确实不小,而且,教学时间又被压缩掉4周让给汉语拼音教学,如何调整目标和教学策略,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一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建议:进一步明确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实施要浅一些,实一些,活一些,趣一些。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明确三个重点:1.识字写字;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3.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要统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整合。要抓重点,抓关键,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以读为本。加强对初读的指导,重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在读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在读中学习断句和体会句子的语气。关于朗读,不提过高要求,要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倾听,让学生跟着读,初步感受朗读的优美。要通过加强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想象,逐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关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一定要淡化繁琐分析,力戒串讲串问,要重视整体把握,关注典型句式,加强语言实践,加强听话、说话训练,要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关键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现有课文的教学,不要平均用力。不要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在完成识字写字、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敢于取舍、善于取舍,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价值确立语言训练点,有的课文必须精上,有的课文可以简上。
(五)、写字教学
进入小学阶段,写字必然成为日常学习的一种方式,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写字课上我们注意三个方面:
1、在书写中要强调规范性和写字习惯的养成。
孩子手部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控笔能力差,适当练习对肌肉发育有一定的帮助,但为了不让孩子因为疲劳感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不要让孩子多写,更不能让孩子连续多写。只要孩子态度端正,写得歪歪扭扭都没关系。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从最简单的基本笔画写起。
这样既避免了因为难度太大而让孩子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同时为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大量汉字奠定基础,大 大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减少倒笔画,连笔画的错误。
3.、让孩子们凝神静气练写字
学生的书写能力不是天生的,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科学指导下,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课业负担并不是太重,这时老师不妨多花些时间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先教会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巩固,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做到凝神静气地去写字。可以让孩子在写字前做几次深呼吸,也可以在孩子书写时播放一些中国古典民乐,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以克服孩子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浮躁心理。由于是初学阶段,老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练习的量不宜过大,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教师评价的侧重点要着眼于书写质量,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加以褒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不会因为时间仓促和任务过重而产生压迫感,自然就会心平气和地写好每个字。
总之,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下阶段我们将根据我们调查反馈的情况讨论制定各项内容研究的方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有效衔接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研究的主要过程
此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年,从2013年4月——2014年4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3.4—2013.6)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引桥工程幼小衔接研究论文文献及实践资料。
3、调查乡镇小学语文引桥工程幼小衔接的现状。第二阶段(2013.7—2014.2)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研究。
2、收集优秀语文引桥工程幼小衔接材料。
3、开展“语文幼小衔接活动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开展小学语文引桥工程幼小衔接活动,进行阶段小结。
5、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4.3—2014.4)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八、研究方法
1、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研究选取幼儿园大班和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个体、教师和父母的观察来了解幼儿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过程中看到的一年级的新生对于小学的适应程度,适应速度记录下来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幼小衔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2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著作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明确该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3观察法
观察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并对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了解他们如何做好幼小衔接。4访谈法
通过与某幼儿园教师和某小学低年级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全面的了解幼小衔接的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对这些的策略。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九、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
引桥工程中的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幼小衔接,虽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片面衔接,形式衔接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研究中还有们需要老师理解的问题有:
1.降低期望值,允许学生出错。
教师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不让学生出错,会给学生无形的压力。教师容忍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出错,并把他们的错误当作花朵绽放时的一种美丽姿态,通过这种姿态了解他们思维和认识水平。当学生的行为表面看来有点破坏性时,教师注意不急于批评或制止,更不轻易地给孩子以道德上的消极定论,而是耐心地观察和倾听,真诚地询问和了解。有些教师还在学生出错时,注意不轻易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追问他们,因为这些教师担心追问会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说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2.重视、鼓励学生的提问。教师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当儿童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努力做到无论是不是很忙,无论是不是知道答案,都不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鼓励。
3.接纳和支持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兴趣。
教师注意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因为教师知道,学生的观点和兴趣常常都是独特的,接纳和支持儿童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相反,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使儿童只关注教师的态度,不关注探究活动本身和客观现实。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培养。在二期课改的理念影响下,幼儿在日常活动和幼儿自主活动两大项目中得益匪浅。我们有效的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学习、行为习惯、交往、独立、评价等能力和自信、勇敢宽容等情感。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想要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首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十、研究者的反思与体会
1、初次参与此项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好多困惑,尽量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和同事请教。
2、面对大量的研究资料有点无从下手,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较多。
3、在搜集资料中,范围较小。
第二篇:幼小衔接研究述评
合肥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幼小衔接研究 学 院:2010 教 育 系 姓 名:孙培霞
幼小衔接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从幼小衔接的内涵,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幼小衔接的相关重点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展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幼小衔接 儿童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 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 幼小衔接的内涵 1.蔡春美教授眼中的幼小衔接
蔡春美教授认为,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希望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这种衔接的状态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然而这些不同就好比通过关节的连接而组织起来的骨骼肌肉一样,各部分的功能虽然不同,但却相互协调配合。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的学习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学的,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⑵
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下的幼小衔接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研究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幼小衔接的双向任务: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教育,重点是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准备;小学教育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到符合幼儿与小学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⑶
总结:蔡春美教授是通过从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内在的儿童精神这两方面来考虑幼小衔接问题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通过“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着重从衔接的持续性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研究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是通过发展,培养和提升幼儿全面的能力,即着重从衔接的全面性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从表面上看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但我们知道个体的心理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既没有绝对起点,又不是间断跳跃的不断建构的发展全过程。⑷因此要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外在的衔接,也要考虑到内在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衔接的连续性,又要考虑到衔接的全面性。在过渡时期,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为了让衔接顺利,因此在过渡时期要使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指定适应儿童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教育。
二. 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1.德国的哈克教授的“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⑸
2.“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北京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课题组眼中的问题根源
北京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课题组认为造成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有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①注意水平的不同。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靠环境中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②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内容的不同。幼儿园强调幼儿在玩中学,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将五大领域各门学科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而小学是进行正规的科目学习,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学完规定的学科知识。而且小学的学习方式以集中教学为主,分散活动相对减少。③思维能力的不同幼儿主要通过感知记忆进行学习,而到了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有感知记忆参与,而且还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以外!还有许多,如习惯、能力、意识、态度等方面的不同。⑹ 总结:从上可以看出德国的哈克教授是根据幼儿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即小学和幼儿园的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如老师、学习方式、接触的伙伴、行为要求、父母老师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等来说明造成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而北京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课题组则是从幼儿自身,如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和幼儿所处环境的不同这几方面来阐述主要根源问题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相同的地方。三.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1学制的改革
可通过重新划分学制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20世纪90年代,法国颁布了《教育法案实施条例》。新的改革尝试是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在包括母育学校(法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小学的整个初等教育中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阶段”即将2-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三个学年组成:一是启蒙学习阶段(2-5岁),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二是基础学习阶段(5-8岁),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的前两年;三是深入学习阶段(8-11岁),包括小学的后三年。每个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学,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如第二阶段(基础学习阶段)里,学生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自觉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在这一阶段中,首先强调的是法语的掌握和数学的练习,但同时也注意现代语言、形体艺术语言的学习以及公民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当任何一阶段的要求都已达到时,学生便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阶段的实验和改革的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幼小衔接,并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⑺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学阶段”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从而逐渐取得进步,而对于那些智力“超前”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提早接触、学习高一阶段的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如通过母育学校的五大课程,让儿童在一种比家庭更为复杂的场地——学校,获得最初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独立、合作;有利于发挥和挖掘每一阶段的教学小组中所有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可以集中他们的集体智慧以共同搞好教学工作。总之,法国的这种学制的改革—— “教学阶段”加强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一体化,促进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保证学习机会均等的同时,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
除法国采用学制的改革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还有英国,瑞士等。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瑞士的日内瓦实施的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如“Maison Des Petits”学前教育中心。还有日内瓦的“Ecole Du Livron”学校分为二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2课程的设置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导致儿童学习适应的困难,可通过调整课程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2,1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同时。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生活课”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以前“科学课和社会课”的合并, 但事实上“生活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 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⑻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上可以看出日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出现了明显的向幼儿园教育靠拢的状况,这种状况在小学低年级尤为明显。或者说, 日本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思路成了中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不是分科教学, 而是“领域活动”;不是系统的知识传授, 而是综合的主题活动;不是教师直接教学, 而是儿童在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探索。通过综合探究的学习观来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让儿童更有效的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学课程思路向幼儿园教育靠拢,来减少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梯度,从而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2.2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俄罗斯是通过调整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让两者之间过渡衔接。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 1)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它包括:引入各种有创造性质的儿童活动类型;在教养内容中充实各方面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满足他们对实际活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和责任;通过参观和观摩博物馆、展览会等手段吸引儿童了解民族艺术文化。2)广泛运用激活儿童思维、想象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把开放型的任务和封闭型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提高儿童认识积极性,激发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条件。3)在小学第一年的时候广泛运用游戏方式,为儿童顺利进入学习过程造就良好的情绪氛围,当儿童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表现创造性、想象力和责任心的时候,要为他们开展独立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1)取消幼儿园中严格规定的教学。2)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在学校中体育课、课间大休息和课外活动过程中的运动积极性。3)运用多样化的“非课堂型”教学形式。4)在幼儿园中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5)保证作业(全班的、分班的)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独立活动(游戏,艺术,建构活动等)之间的相互联系。6)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保证他们有机会与同伴面对面的交流,与他相互作用,并向他学习(不仅是向成人学习);保持儿童之间的对话交流;允许儿童有发表自己见解,坚持自己的提议和保留错误的权利。⑼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是通过调整两个教育机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共同来解决问题。在小学方面,如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这一方法。它就是在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提高幼儿园的教学形式。采取这些措施的丰富了儿童的一般文化修养(扩大儿童的信息量,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感受力,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幼儿园方面,如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这一方法。它就借鉴了小学的教学形式。在如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通过这一改变,使得儿童才有可能一起讨论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分配活动中的角色和变换角色等,最后来适应新的交往合作关系。总之,是通过调整各个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和连贯化。3师资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来自大学,保育员来自推广教育学院。教师必须通过四年学习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9岁的儿童。保育员是准备0-8岁的儿童工作的,在校所学课程也是相应的。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特别是在师资培训中注意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特点,因此,教师能在一个班上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加以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此外英国还在师资培训方面非常强调实际锻炼,如他们至少要用100天到学校去实习,至少分别做100小时的数学、科学和英语教学实习。⑽
从上可以看出通过让幼儿,小学教师接受从幼儿到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的学习,使得他们先在理论上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通过实践进行操练。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也就促进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又如美国的大部分州根据儿童的年龄层进行师资认证,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纪为一个认证阶段,这样可以使得教师懂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有利于儿童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建议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工作者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协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四.幼小衔接的展望
1.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初步思考
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学前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办园方式百花争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的青睐,片面迎合部分小学对新生入学的智力测试要求,片 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小幼衔接中应该防止的倾向。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会使活泼的幼儿变得老态龙钟。”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性,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知识、提早要求幼儿掌握小学生必需掌握的语言、运算知识和技能。他们意欲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抹煞了幼儿个性,埋下了拔苗助长的祸根。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超前传授,入小学后,老师讲的内容在幼儿园全学过,这些知识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在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形成了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教育者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把幼小衔接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要针对幼儿特点和实际需要,重在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⑾ 2.关注衔接关键,构件“互相靠拢”的平台(即重视配合和合作)综观幼小衔接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双向联系较少或不够深入,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得多、小学向幼儿园靠拢得较少等问题。而衔接工作是两方面的事,只有一方向另一方靠拢,是搞不好的。幼儿园与小学双方人员应针对作息时间、学习方式、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而根据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互相靠拢,将共性之处如“兴趣点、习惯培养”等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些转变为互动式的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能以地区划分,将小学与幼儿园进行挂钩,作为长期的衔接伙伴,彼此双方互相往来,互相了解,小学老师可到挂钩幼儿园去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和常规要求,幼儿园老师可到对口小学去了解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形式,这样就能为较好地搞好衔接工作创造出有利的条件。⑿
引文:⑴国内外幼小衔接问题述评——赵建明
⑵应该系统性地认识幼小衔接——仲展
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朱慕菊主编 ⑷《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
⑸解决好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潘洁 幼儿教育,2002 ,7 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徐明 《幼儿教育》2004.6 ⑺法国:借“教学阶段”解决幼小衔接——杨敏 ⑻日本拟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霍力岩
⑼俄罗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新探——邓鲁萍 ⑽在日内瓦和伦敦看幼小衔接——朱慕菊
⑾浅议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艾丽梅
⑿如何有效提高入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郑玉华
第三篇:幼小衔接研究计划
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含义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一直也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涵义,国外研究对“衔接”这一概念大多数都认为这是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概念,研究者们认为衔接的问题产生于场所的转换或者角色的转换或者二者兼有。有了衔接的概念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大多数学者就把它定义为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以及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两个角色的转换,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从幼儿园教育后期到一年级上学期结束的过渡教育。
(1)关于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方面的研究
张倩倩(2009)在《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指出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要求上不一致,易养成不良习惯等。”马以念(1999)认为:农村小学生入学后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方面,学习适应主要是读写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社会适应困难体现在任务
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以及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差。”(2)关于幼小衔接的内容方面的研究
在 90 年代初期,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幼儿入学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这些方面。这个研究成果对之后的究影响很大,至今仍有适用性与借鉴性,多学者关于幼小衔接内容的讨论都建在它之上,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如情绪适应与家长适应。
刘茂根(1994)在《浅谈一年级入学教育》中提出了幼小衔接的三大任务:一是养成教育,最主要的是态度的养成,比如对老师同学的态度,对学校的态度,对规章制度的态度以及对学业的态度,二是启蒙教育,包括知识的启蒙和学习方法的启蒙,三是使儿童完成角色的转换,从小朋友的角色转换成小学生的角色。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出来,研究的内容已经从以解决学习困难为主,逐渐过渡到关注学习与社会性发展两方面,研究的内容比以前更加的全面了。教育内容上,强调的是主要围绕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和能力上为儿童入小学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幼小衔接教育不但包括儿童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
(3)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方面的研究
吕燕(2007)在《大班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入点》中指出解决幼小衔接工作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情感入手,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其次是从家长入手,积极举办幼小衔接家长主题会;最后是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范风华(2010)在《家园合作开展幼小衔接的新思路》中利用调查表调查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一些看法,发现部分家长注重的只是语文数学方面的知识,其他的都不重要。为此提出了一些家园合作的策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进行。张倩倩(2009)在《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提出了教育策略是:加强适应小学教育的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实现衔接的双向性。(4)关于幼小衔接中的课程方面的研究
周香(2011)在《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中利用问卷法、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探讨了小学儿童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了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优化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加强幼小衔接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董小玉,杨晓萍(2007)在《从开蒙到开化—终身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谈到了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编制小学语文教材时是如何处理和体现幼小衔接这一问题的。杨晓萍,伍叶勤(2007)在《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衔接的视角》发现幼小课程衔 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建议当前我国幼小课程衔接中要做到一下几点:课程目标要小步子化、课程内容要生活化、课程组织要统整化、课程实施要活动化、课程评价要多元化。秦方(2002)在《论课堂教学中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中主要陈述了在幼小衔接阶段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具体措施,比如在培养学习动机方面就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
秦振飙(2005)在《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指出了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课程观念陈旧; 课程目标过于单一,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主要利用教材进行课程实施,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有效都利用现有资源;课程管理方法单一,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阻碍;针对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下措施:“把握正确的教育观念,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统整课程资源,使课程各方面的因素产生互动和紧密的联系;加强课程管理,注意两头课程的统筹”
李静在《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中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和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课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幼小教师存在以下差异:“幼儿园材料丰富,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而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的,游戏教学的方式是幼儿园教师经常采用的,目的是探究发现问题,这个对于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注重知识点的掌握;相比较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开放的,幼儿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能得到肯定的回馈,这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小学教师的提问答案经常是唯一性的,学生回答和答案不符合就得不到肯定的回馈,甚至会得到消极的回复,这样很容易打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更加注重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小学教师往往用更多的指令去要求学生服从命令。”
在国内已有的研究与实践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单方面的衔接工作,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大部分幼小衔接的研究都是关于幼儿园方面的。与幼儿园的研究热相比,小学方面的关注就较少。所开展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有关一年级本身教学改进或者常规引导方面的。较少将重点放在“衔接”上。小学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并且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较少沟通,只是各自完成衔接工作.二)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 1.法国的幼小衔接研究
法国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幼儿园设立在小学里,同时他们将幼儿园和小学放在一起来划分学段,将幼儿园的前两年规定为“启蒙教育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班和中班阶段,将大班和小学前两年规定为“基础学习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为“深入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结束。法国采取把幼儿园设立于小学中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哈克教授所说的环境的断层,对学校的环境很熟悉,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而且会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熟悉的面孔,有很多的伙伴,也就减少了人际关系的断层。二是法国的学前教育和小教育是由一个管理机构来统一监督和管理的,这也就消除了学前不了解小学的需要,小学不知道学前都做了什么这样的一个互不沟通的局面,这也是学前教育体系与小学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效的衔接措施。三是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一起参加培训,让他们互相彼此进行了解,知道各自要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能达到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交换岗位,降低幼小衔接的难度。法国对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我国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借鉴。
2.日本的幼小衔接研究
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幼小衔接的问题,他们认为幼小衔接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习惯小学的生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后生存发展的能力。日本的幼小衔接教育最近十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衔接的目标上从以前的确保学生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转变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衔接职责上,以前的观点是:“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的职责”,变成现在的“幼儿园与小学要双向合作交流”;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幼儿园化,但是过程中比幼儿园要求的难度要高一些,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等。
3.俄罗斯的有效衔接研究
俄罗斯由于各种教育大纲的出现,造成学生在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各方面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俄罗斯对幼小衔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衔接是一个双边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的价值是不能否定也无法替代的,它对学生的成长已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在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已经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了,是我们不能否定的,在不否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前提下,我们在进行幼小衔接的时候不能倾向于小学的方向,即“学前教育小学化”;另一方面,作为小学,它是学前教育的承接者,不能放弃学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定义抓住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最主要重视的还是连续性这个特征。俄罗斯相关研究表明,要想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入学准备,俄罗斯认为儿童入学准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一般准备,另外一个是专门准备,“一般准备是指儿童在入学前所达到的身体、智力、个性发展的应有指标 ,而专门准备则是指既能保证儿童获得阅读和计算的初步技能,又不影响他们一般发展的对学校科目的准备水平。” 与传统的观点相比,俄罗斯对入学准备的观点还是不同的,他们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与其说是通过设预备班或严格规定的教学来进行,不如说它是整个学前期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活动的结果。“俄罗斯对学生的入学准备工作非常的重视,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儿童自身的特点对于儿童的过渡的影响作用在所有因素中所占比例不到 25%。”因此,我们对入学准备也给予适当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定义;定义为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以及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两个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说幼儿园和小学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以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大多数 研究都是集中在从幼儿园教育后期到学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前期的过渡教育。
学校适应的定义是:学生在学校的背景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对自己的身心进行调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行为准则,和同学老师都相处 融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因素
影响学校适应的外在因素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1、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父亲的拒绝与女儿的学习动机和自我价值感存在负相关。父亲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与男孩的同伴交往技能有相关[6]。
曾琦[7]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严厉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易出现问题,父母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同伴拒绝的程度、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有正相关,而与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儿童的社交能力、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父母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儿童社交能力有正相关,而与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和儿童被同伴拒绝的程度呈负相关。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害羞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相关高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表现的相关。
2、学校因素
班级环境 班级不但是学生在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级环境和学校适应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谭千保[8]考察了班级环境的不同维度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发现班级环境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和竞争四个维度与学校适应的同伴关系不良、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学校回避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学校喜欢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班级环境的学习负担维度与学校适应的同伴关系不良、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学校回避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学校喜欢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屈智勇等[9]考察了班级环境的不同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认为班级环境可以归为3种类型:团结向上型、一般型和问题型。在学校喜欢、学习兴趣、学业效能感和自信心上,团结向上型班级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问题型班级的学生。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校喜欢、学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学业行为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还有的研究发现学习环境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与学习态度、学校态度、焦虑和同伴关系等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学习环境满意度的学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学习环境满意度越高,则对学校适应越好。
教师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行为将会影响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的领导行为的影响。廉串德等[10]发现,总体上说学生的学校适应与其感知到的教师民主行为是正相关,而与权威和放任行为是负相关;民主型的领导模式明显好于权威和放任型的领导模式,而权威和放任之间的差距不明显。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越多,其学校适应行为越好;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权威和放任行为越多,或者知觉到的班主任教师的领导行为与理想的领导行为之间差距越大,学生的适应行为越差。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邹泓等[11]将师生关系归为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三种类型,认为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社会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行为与其学校适应密切相关。李春等[12]发现儿童社会性——合作性行为不仅与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关而且对后来的学校适应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攻击性——破坏性行为更多与不良学校适应相联系;而害羞——敏感性行为并不必然与不良的学校适应相关。对亲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较多,一般认为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王丽萍[13]考察了欺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认为儿童欺负/受欺负的频次及持续时间对儿童的学校行为、同伴关系、自尊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
在研究学校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中,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支持方面考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它不仅可以缓冲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在社会支持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方面,多数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影响。李文道等[14]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母亲是初中生最经常的支持源,初一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其学校适应状况也显著好于初二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学校适应的质量上存在差异,高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显著高于低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两者对积极的学校适应具有增益作用,而对消极的学校适应具有缓冲作用
<二>怎么促进学生加快学校适应? 1.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这种通交流是家校之间的,也是亲子之间的。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交往情况。家长要学会倾听,避免用否定的语言对孩子的思想或行为作出结论性的评价。2.给孩子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
如果你想保护你的孩子,使他不受到伤害,你就必须给他一定的自由度,让他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3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是家校之间的,也是亲子之间的。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交往情况。家长要学会倾听,避免用否定的语言对孩子的思想或行为作出结论性的评价。4.给孩子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
如果你想保护你的孩子,使他不受到伤害,你就必须给他一定的自由度,让他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5.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在学习、游戏、交往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能泼冷水,而应该多支持、多鼓励 6.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做作业时,可以15至20分钟为一个学习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只能专心做功课。对于做作业特别慢的学生,每次作业应该有时间规定,并有检查奖励措施 7.懂得人际交往的礼仪 家长要就人际交往礼仪问题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作出表率,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孩子与人的沟通技能 8.注意良好个性品德的塑造 9.让孩子明白学习的艰苦性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学校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可能影响其对自身总体生活状况的感知,进而影响一般的生活满意度,还会影响今后的人生历程。意义;
(一)实践意义
1.对学生进行学校适应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2.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有效可行的学校适应教育策略
3.为研究者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理论意义
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之后发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而且内容基本上是基于幼儿园衔接教育方面的研究,关于小学如何处理好衔接的研究还是涉及的很少的,研究者从小学新生入学报名开始就走进研究现场,一直到他们第一学期结束,整个过程笔者基本上都在研究现场,走入了学生学校适应教育的过程中去了解学校适应教育的现状和学生适应的情况,分析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原因提出符合该校教学实际情况的相应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充实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理论内容,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剖析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问题所在,根据现实情况提供新的方法和解决策略,有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方法策略上给予新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12年5月~2012年8月 工作:
1、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
2、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各自的任务
3、研究成员做一定的理论准备 成果:实施方案、调查报告
(二)实施阶段
时间:2012年9月~2013年7月 工作:
1、收集各种研究数据
2、开展实验活动,不断进行改进
3、做好阶段总结,撰写本阶段总结报告
4、撰写论文 成果:阶段报告、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 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0月 工作:
1、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撰写、打印
2、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3、做好结题准备 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验收
第四篇: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 ①②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另外,澳大利亚的家长还关注到儿童的如厕、饮食、喝水、卫生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
①题以及安全、儿童入学年龄等问题。
(二)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新近研究表明,教师认为社交技能!对于他人的感情敏感并且能够分享的品质都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学前机构教育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儿童对于学校的情感态度和儿童对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学前机构教育者和小学教师都认为儿童入学的年龄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与此类似,道科特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宏观上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连接状态;微观上则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幼小衔接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其有颇深的研究,各自对幼小衔接也有不同的认识。赖瑛学者认为幼小衔接要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⑥。这一观点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有些学者只关 ①②
②
③④
⑤ Dockett,S.Perry,B.Transition to school.UNSW press,2007: West, I, Germin-Hausken,E&Collins, M.Readiness for kindergarten: Parent and teacher belifs.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NCES93一257,Washington, DC,1993.In Dockett,S.Perry,B.Transitions to school.UNSW press, 2007 ③ Lin, H一L, Lawrence, FR & Gorrell, J.Kindergarten teachers’views of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18(2): 225一37.In Dockett,S.Perry,B.Transitions to school.UNSW press, 2007 ④ Margetts, Kay.Transition to school.What children think about how it works and how it is going to bedifferent thins? Summary of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EECERA Conference,2008 ⑤Dockett,S&Perry,B.Starting school: What do the children sa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Care, 1999,159:107一19 ⑥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注到宏观层面上的幼小衔接,而赖瑛学者则提出了幼儿身心发展这一理论,使得幼小衔接更加贴合实际生活,为幼儿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奠定了基础。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界定,安红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他强调二者衔接的一个平衡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幼小衔接的期望①。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同属于不同阶段的教育,其本身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幼小过渡中的问题,使得幼儿能够更快的接受小学生活状态。
2.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差异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环境差异对幼儿进入小学后会产生很大的身心影响,有些幼儿接受不了新的环境,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星学者从幼儿的视角全面的阐述了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差异对幼儿身心的影响,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化使得儿童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以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对儿童的学习习惯产生负面的影响。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制度以及生活管理不同是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中午有午休时间,生活管理比较宽松;而小学教学时间较长,生活节奏相对简单,作息制度十分严格②。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有些幼儿适应不了改变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
3.师资力量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影响
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弊端,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重视这项因素,并针对其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究其情况太过于现实,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张红学者对幼小衔接过程中薄弱的师资力量有这样的看法,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两者始终没有办法相结合,原因都在于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使得幼小衔接出现很大的漏洞③。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学者还有陈景凡,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大纲、幼儿心理特点等方面说明缺乏既了解幼儿特点又明白小学教学活动的师资力量④。他的论述更加全面具体,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深刻影响。
4.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与协作
幼小衔接若想平稳过渡,离不开幼儿园与小学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关注到这一点,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郭小红从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使得二者互相不够了解,无形之中加大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为幼儿平稳过渡带来了负担;二是幼儿园与小学同时缺乏协调工作,没有主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得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很多的不适,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困难⑤。不同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缺乏沟通,王雅明 ①②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③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④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⑤郭小红.关注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学者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体是幼儿园,幼儿园做了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小学的发展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少与幼儿园的互动,造成幼小衔接教育的单一性①。与郭小红学者不同的是,王雅明明确地将幼儿园视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充分论述了幼小分离、教育单一性的现状。
(二)幼小衔接对策研究分析 1.幼儿园、小学、家长三向联系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与小衔接过程中,重视与家长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国内研究学者有少一部分意识到了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针对其认识,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著名学者李玉杰这样认为:幼小衔接要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幼儿园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并熟悉小学的环境与学习情况,增强适应性。另外幼儿园也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足的地方,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②。以上研究确实涉及到三向合作的方面,可是可行性有些欠缺,在可行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方面要数王慧学者了,他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三向合作的实行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他这样论述自己的观点: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可以针对本班的工作与实际,召开家长会;班级开设家长专栏;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知道家长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方面的准备;积极参加幼儿毕业典礼的组织和开展工作,这些具体的作法可以为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用,具有高度的采用价值。另外针对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有以下具体措施:幼儿园组织参观小学校园、观摩小学上课等活动。增强幼儿对小学的直观感知;通过图片等方式帮助育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③。
2.重视儿童教育
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能力较弱,多小学环境、生活、学习等因素适应慢,使得身心受到影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压力。因此,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策主要是从加强幼儿入学前的培养以及增强幼儿自身能力两方面做具体的论述。学者黄丽清针对幼儿社会适应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幼儿社会适应性应从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与任务完成的能力、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论述中关注了幼小衔接儿童适应弱的最关键点,提出了加强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举措,为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提拱了保障④。幼儿进入小学学习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心理素质以及本身的兴趣,这些因素影响了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要重视幼儿进入小学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幼儿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教育。学者陈娟和 ①②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3,(06)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③王慧.浅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J].幼教天地 ④ 黄丽清.解决幼儿入学社会适应问题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7,(14)王丹杰早在1995年就发现并关注这一重要因素,同时也提出了行对可行的具体措施,具体如下:首先,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构建别具特色的幼儿观察室,让幼儿在特色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丰富课外知识,做好进入小学的知识储备工作。其次,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好幼儿入学的能力储备工作;最后,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向幼儿提供小学生必备的生活常识,组织好幼儿离园前的教育活动,实现进一步与小学靠拢①。作为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对幼儿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增强幼儿入学的社会适应性,幼儿更好过渡提供保障。
3.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幼儿园与小学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有所改变,另外在教学管理上也需要协调。研究学者赵幼敏和刘磊在幼小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全面衔接教育,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力带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的过渡②。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同成为幼小衔接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的采取措施对此进行解决。
幼小衔接作为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是当今社会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将会长期存在于社会中。通过对已有教育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幼儿教育角度来看,要重视幼儿教育社会性适应的培养,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增加幼儿进入小学的自信心,做好各方面的储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幼儿教师要与小学教师建立深厚的联系,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不断更新陈旧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培养最新的观念;从教育机构的角度,要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合作,幼儿园要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小学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要适时进行调整,做好小学与幼儿工作的协调与运作,使得幼小衔接平稳过渡;从政府工作部门的角度,政府部门要对幼小衔接采取高度关注的态度,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有效衔接顺利进行,对于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政府要进行监管,争取尽早的遏制这一情况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衔接问题,研究问题一定要深入到本质层面,切勿根据表面现象作出没有切实意义的研究。现存的研究确实指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但是问题太过于表面化,提出的意见也不够符合现实情况,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幼小衔接的问题需要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关注过程中深入研究,剃出家决问题的对策,帮助幼儿向小学的过渡顺利并且平稳。
①② 陈娟.王丹杰.搞好幼小衔接,提高有效教育整体改革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1995,(05)赵幼敏,刘磊.幼小衔接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行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2]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3]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4]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5]陈娟,王丹杰.搞好幼小衔接,提高有效教育整体改革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1995,(05)[6]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7]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8]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9]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10]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1]吴亚英.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6)[1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13]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14]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第五篇: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拼音识字》教学要点
一画少儿美术基地
常规教育教学
教学内容:常规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入校
1、学生上学要穿衣整洁,朴素大方,精气神十足。
2、每天按时到校,不能到校的要请假,安全第一。
3、每天带着好心情微笑着进入校门。
二、上课
1、上课时准备好学习用品,安静、坐好等待老师讲课。
2、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时,要举手起立回答,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
3、养成一个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爱惜用品。
4、下课时,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有秩序的离开教室。
三、做操
1、每天都要按时认真的做好眼保健操,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2、做眼操时不睁开眼睛、不说话、不下座位。
教学单韵母“a o e”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生学会正确的坐姿、拿书、读书姿势、执笔姿势。
2、学习拼音单韵母“a o e”并认识声调符号,学会发音。
3、指导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书写“a o e”。教学要点:
1、师做示范,正确的坐姿、读书姿势、执笔姿势。
2、指导看图,引出字母。
3、根据字母编读儿歌。
“大公鸡,o o啼,a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e 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
4、学生练习发音。
5、认识四线三格(拼音本)。
6、观察笔顺示意图和书写规则。
7、师教写,生练写。
8、认识四声调,并学会标注在“a o e”上。
9、练读四声调。
10、游戏记忆法,巩固识记。
11、小结。
教学单韵母“i u ü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拼音“a o e”,学习新知识“i u ü ”。
2、正确读出“i u ü ”的四声,并会书写。
3、复习巩固6个单韵母。教学要点:
1、复习认读“a o e及四声”(找朋友)。
2、教学单韵母“i u ü ”的形和音。
⑴
学生看图进入情境,练习说话,感知“i u ü ”的读音(蚂蚁 乌龟 小鱼)。
⑵
看图编儿歌“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3、观察“i u ü ”的形,正确书写,学生练写。
4、教学“i u ü ”四声。
5、学会“i u ü ”的标调。
教学声母“b p m f”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声母b p m 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够准确拼读由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教学要点:
1、教学声母b p m f的音与形。
⑴知道观察情境图,引出声母b p m f,根据表音表形图读准声母b p m f,记忆它们的形。⑵引导学生练读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上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⑶注意发音与气流。
3、指导书写b p m f。
借助笔顺图示,是学生认清 b p m f的笔画及笔顺,认清它们在汉语拼音四线格里的位置,指导书写时,教师加强示范,让学生在观察模仿中准确掌握b p m f在汉语拼音四线格中的书写方法。
4、教学“两拼法”及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在学习拼读其他音节时,要把培养拼读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教学声母“d t n l”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生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准确拼读声母“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继续学习带调音节的拼读方法。教学要点:
1、教学声母d t n l。指导观察情境图,引出要学习的d t n l,指导学生认识它们。
2、相应的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的悟空笑哈哈。
3、指导d t n l时,可以结合表音表形图和笔顺图示,观察教师示范书写,描红练习,是学生掌握d t n l在汉语拼音四线格中的写法。
4、看图读带调音节。借助图画读准带调音节,音节的四声练习做到打乱顺序也能准确的读出。
教学声母g k h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声母g k h,能够读准音,认清形,能够正确书写。
2、能够拼读g k h与单韵母a e u组成的音节,能后正确读出带调音节。教学要点:
1、教学声母g k h。观察情境图,练习说话。
2、结合表音表形图,师示范,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帮助学生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
3、引导练读语境歌: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蚪送回家。
4、教学g k h 与单韵母a e u组成的音节。学生掌握拼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5、指导带调认读。
教学声母j q x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2、能够拼读j q x与i ü组成的音节,并知道j q x与ü组成音节时ü的两点省写的规则。教学要点:
1、教学声母j q x,观察情境图引出声母。
2、语境歌:洗衣机,嗡嗡响,星期天,洗衣裳,妈妈洗衣我帮忙。
3、可以用儿歌来记忆:玩积木j j j,打气筒q q q,演京戏x x x帮助识记字音。
4、指导在四线格里的书写,正确描红。
5、教学j q x与i ü组成的音节
教学ju qu xu 时,让学生知道其中的u实际上都是ü。出示拼音词,学生练读
6、辨别字形易混的声母b p d q。
认识16个汉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或图卡,借助拼音认识字,初步了解汉字的字义。教学要点:
1、指导观察图画,认识汉字。
2、结合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练说相关的语句,初步了解字义。
3、指导读准字音。
鹿 妈 麻 皮
爸 米 谷 河
木 母 地 你 哥 弟 李 去
4、指导诵读时,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教师示范、领读,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z c s与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够正确书写。
2、学会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3、能够正确认读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节。教学要点:
1、认清形,注意z c s的正确发音与在四线格里的占格位置。
2、教学z c s的正确书写,指导正确描红。
3、教学zi ci si整体认读音节,并练习四声。
4、音节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拼读方法来练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语境歌: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教学声母zh ch sh 及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会拼三拼音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4个声母zh ch sh r,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2、能够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3、能准确认读声母zh ch sh r与单韵母a i u组成的音节,会拼读音节词。教学要点:
1、教学zh ch sh r的发音方法时,可采取和z c s 对比练读,让学生明白翘舌音。
2、指导发音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利于学生掌握发音方法。
3、教学zhi chi shi ri 时,要整体识记,不能去拼读。
4、指导书写,两个字母要靠的近一些。
5、语境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6、学习三拼音音节。声介韵三拼连读,其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响。师做示范。
7、三拼和两拼音节对比读。
教学声母y w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声母y w,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它们的四声。
3、能够正确认读23个声母,记住声母的顺序。教学要点:
1、认识y w,区分与读音相同的i u.2、语境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
3、Yi wu yu整体认读音节,要整个儿记,y和ü组成音节时,ü上的两点省略不写。
4、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后练写。
5、练习:
⑴ 用音节组词或说话。
⑵读一读,找出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一认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正确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3、用这些字简单地说几句话。教学要点:
1、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字义。
如:“日”指的是太阳,“月”指的是月亮,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练说相关的词句。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有些音节学生已经学过,让他们自己拼读。对于没有学过的音节,教师先做示范,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认读,已达到正确认读的目的。
3、将本课16个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注意强调读准翘舌音。
4、指导朗读
教学复韵母“ai ei ui”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3个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够正确书写。
2、能够认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10格个音节,会拼读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教学要点:
1、复韵母ai ei 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教师指导学生 学会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2、知道观察情境图,练读相应的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ei ei e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3、复韵母的四声标号。规则:有a不放过,没a 找o e, i u 并列标在后。
4、声母与复韵母ai ei ui 的拼音练习。教学看图读音节和音节词,要先看图,再读拼音;先读单音节词,再读双音节词。
5、复韵母的书写。示范写,生练写。两个字母要靠的近些,它们是一个整体。
教学复韵母“ao ou iu”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 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声母与复韵母ao ou iu 组成的音节,会读三拼音音节,会读拼音词。教学要点:
1、认识复韵母ao ou iu,观察情境图,语境歌:身穿鸭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边飞边叫好。
2、ao ou iu 的四声练习,让学生练习标音调。
3、声母与ao ou iu 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练习。
4、复习三拼音拼读方法,再练读。
5、指导书写。观察占格位置,师范写,生描红,练写。
6、诵读拼音儿歌。
教学复韵母“ie üe er”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复韵母ie üe er,特殊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复韵母ie üe组成的音节,能熟练拼读。教学要点:
1、教学ie üe er时,要教给学生发音方法。认识特殊韵母。
2、观察情境图,练习说话,语境歌: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
3、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及其四声的教学。比较ie üe与
ye yue的不同,了解写法。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通过词组、记忆。如:椰(ye)子 爷爷(ye ye)田野(ye)树叶(ye)
5、看图读拼音词和拼音句子时,要先看图,再读音节,然后连起来读词和句子。
“小弟弟,爱学习,读书写字做习题”
教学复韵母“an en in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及其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an en in 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教学要求:
1、教学an en in ,重点指导an en in的发音方法。
2、指导观察情境图,读语境歌入手,借助“安”“恩”“音”的音,让学生认读an en in。
3、语境歌:遥控器,摁一摁,荧屏映出天安门。色彩鲜艳音乐美,小朋友越看越开心。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 及其四声。
5、声母与 an en in 的拼音,让学生自己练习,重点指导三拼音节的练习。
6、看图读拼音词、句子时,要先看图,自己练读:我的积木真好玩,搭架飞机飞蓝天。
教学复韵母“un ün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前鼻韵母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 yuan 及其四声。
2、能够读清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3、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un ün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教学要点:
1、教学un ün,重点指导un ün的发音方法。
2、观察情境图,练读语境歌:
“抬头看看云,再看温度计,我是小小气象员,每天按时报天气。”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 yuan 及其四声。Yun与ün 读音相同,所不同的是ün 是前鼻韵母,不能自成音节,必须与声母组成音节。
4、学习声母与un ün 的拼音。重点认读练读j q x与ün 组成的音节。
5、看图读拼音词时,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
6、指导书写,师示范,生练写。
教学复韵母“ang eng ing ong”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后鼻音ang eng ing 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及其四声。
2、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3、能正确认读声母和ang eng ing ong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教学要点:
1、教学ang eng ing ong时,从观察情境图,练读语境歌入手,引出音节词,教学后鼻韵母。重点指导ang的发音。
2、语境歌:星期天,天气晴,小朋友们放风筝。有蜜蜂,有长龙,还有一只大老鹰。
3、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g时,要从音、形、用三个方面与鼻韵母ing进行区别比较,体会异同。
4、练读拼音句子:“窗前几只小蜜蜂,飞到西,飞到东,一飞飞到花丛中”。
5、指导书写,师示范,生描红,练写。
6、复习巩固所有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