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家书店要卖多少书,才能维持基本生计?
一家书店要卖多少书,才能维持基本生计?
文/ 万国英 青苑书店董事长本文约3000字 预计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2017年,实体书店呈现出井喷之势,新华书店、民营书店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无论是实现百店小目标的西西弗书店,还是跨省开分店的最美书店钟书阁,都让人们产生了某种错觉——认为开一家书店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青苑书店董事长万国英认为开书店成本非常高,仅凭借卖书单一业务是行不通的,她算了算这笔账——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实体书店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以我的感受来说,主要有三点:一是各式最美书店层出不穷,二是书店空间开始复合式发展,三是以西西弗书店为代表的连锁书店扩张速度非常快。
实体书店的发展能够达到现在的状态,不仅仅只是政府扶持的结果。实体书店可以对接咖啡店、文创产品店,甚至手作包店、鞋店等,包容性极强。当下倡导全民阅读的社会风气、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介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企业对于打造自身文化内涵的需求,都使得实体书店这个包容性很强的产业被人们所关注。但尽管如此,对于民营书店来说,生存境遇仍不乐观。一家书店的运营成本有多高 人们通常将开书店这件事情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有一个空间、放上几本书就可以经营一家书店。从我经营青苑书店25年来的经验以及我身边开书店朋友们的体会来看,这件事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房租是实体书店的第一大杀手。对于书店来说,5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租是最理想的状态。且不说一线城市的房价,对于南昌这类二线城市来说,青苑书店所在的地段,房租均价已经涨至200元/平方米。一间100平方米的书店,一个月光是房租就将达到2万元。
高昂的人力成本是实体书店的第二大杀手。书店想要留住店员,一定要具备合理的薪资结构,否则容易出现“铁打的书店,流水的店员”的尴尬情况。据我所知,像方所以及物外书店等,普通店员的学历通常要求在本科以上,甚至很多都是硕士学历。像这类人才,如果薪资跟不上根本不行。100平方米的书店里,至少需要配备3名店员,以二三线城市的薪资标准来看,假使每月每人薪资为3000元,3个人加起来的人力成本就要近1万元。
除了这两大部分支出外,水电费、折旧率、采购成本、运输费等都是必须的。青苑书店目前每月的水电费支出接近500元,冬天一开空调后耗电情况剧增。而采购成本等,对于青苑书店以及万圣书园这类极其重视采购选书的书店来说非常高。这些成本大概算作1万元,实际可能还会更高。对一家二三线城市的100平方米的书店来说,每月的成本=2万元房租+1万元人力成本+1万元,共4万元。而售书时,还需要让出10%—15%的利润给会员。如果书店直接从中盘采购图书,折扣会相对较低,但图书销售能达到20%的毛利率已经非常高了。如果光靠售书来看,需要销售出20万元的销售额,才能持平,即每天需要达到6666元的销售额。约计每本图书的定价为30元,那这家书店每天需要售出至少222本图书。
除去独立书店,一般的民营书店如果单纯销售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要达到这个销售额比较困难。因为一家100平方米的书店,几乎没有可以举办活动的场地,也就谈不上为书店引流了。如果书店面积稍微大一些,配备了活动区域,尽管出版机构邀请作者会节省举办活动的嘉宾费,但仍然要为活动支出相应成本,比如安排出版机构以及嘉宾的午餐、晚餐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所以,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很难见到人文社科书店的身影。我认为,独立书店之外的民营书店,售书架构比例应为:教辅类占50%及以上,人文社科类紧随其后,然后是少儿类、公务员考试等教材类、党政读物类。人文社科书店的老板,多数都是依靠其他业务在支撑书店运作,靠着情怀在支撑。我和刘苏里等朋友也在担心,我们这一代书店人如果退休了,像我们这种传统的独立书店也许真的就越来越少了,与出版社的老编辑一退下来,新编辑能力尚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情景是一样的。万国英在青苑书店中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读者也越发理性。除了上述成本外,知识付费产品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书店举办活动所能带来的流量。
当下人们的生存成本很高,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高,当读者花费时间精力、付出交通成本来到书店参加文化活动时,如果书店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那无疑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举办文化活动是这样,选书亦然。当读者越来越多选择通过手机直播、知识付费来接触文化活动,来书店的人数自然会下降。
实体书店进入井喷期,尽管电商的销售数据依然很高,但我身边很多出版社供应商都告诉我,能明显感受到电商的整体销售在下降。这说明实体书店的吸引力仍然是逐渐上升的。但与此同时,电商也不断涉足实体书店,其他行业也在尝试涉入实体书店领域,比如我身边就有不少电影院的朋友正在延展业态到图书。这无形中会造成实体书店相互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书店数量不断增多的成都、杭州,也有书业同仁曾跟我暗暗叫苦,说成都的书店环境已经被做坏了,因为书店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我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开书店很容易,但能存活下来非常困难。前两天我看到新闻,说是一家无人书店倒闭了。现在对于无人书店以及智能书店的尝试,大多都是出于一种提升支付行为便利化的目标,已经比较初级了。实体书店的竞争应该是在服务,我前阵子去茑屋书店学习,发现他们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他们能达到这种程度,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无论是他们店中精致的文具、黑胶唱片,还是给读者留有充分的空间,都是在提供服务。茑屋书店的读者有不少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觉得这个空间非常舒适。
书店要留给读者社交接触的空间,人是社交动物,不可能一直盯着冷冰冰的电脑和手机,他们来书店是想找到一个体验、交流平台,寻找精神追求。书店如果不专业,以为只要放上一些陶瓷杯子就是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是直接山寨模仿,根本行不通。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应该是从书店文化品质出发的一种衍生产品。
在这个缺乏情感的、功利化、淡漠的时代,扎根书店本土,做好有价值的服务非常重要。在青苑书店25年的经营中,我们和读者的心牢牢地在一起。当下读者对于书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前阵子我和刘苏里等朋友小聚,发现我们对于80年代的感情是一样的,所以我从这一主题出发,为我的老读者们重新进行了店内设计,怀旧且不缺乏时尚感。我将书店的升级重点放在了营造舒适的环境,比如椅子、沙发等,打造一种个人书房的感觉。除了我的这一批老读者,我也一直在想该如何服务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接下来,我也准备进行儿童书店的拓展,目前正在洽谈中,我的标准仍然是不求量,做出有深度、有品质的书店。而这些也正是青苑书店的竞争力。
独立书店老友相聚万圣书园(二排左一为万国英)青苑书店尽管只有一家店,但其实我们的团队扶持了200多家书店。虽然没有冠以“青苑”这一牌子,但这些在综合体里的书店,配书、分类等工作,都是我们青苑书店的员工在做的。另外,我们的中盘会给这些书店进行图书批发等,同时还会对这些书店进行培训指导,提供书架设计等硬件服务。而我之所以升级改造青苑书店,目的也是想打造一个标杆,让这些书店能够效仿,制造出一套标准化的东西来指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