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带领农民走新型产业发展道路——关于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立法案的五条建议(修改稿)
创新农村经济组织 带领农民走新型产业化发展道路
——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案的五条建议
刘嘉坤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目前,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那种千家万户放任自流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带有原始的自然经济的成份。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怎么与市场对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人?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农业产品统购统销取消以后,谁来为广大农民组织产品购销?农副产品怎么变成商品和增值?农村基层政府、村级组织、供销社等现已很难起到购销服务的主导作用。虽然部分涉农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龙头企业是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在利益一致时为农民承担销售加工任务,利益不一致时往往货多压价或者干脆拒收。在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上,农民必然是弱者,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里?根据这几年来我们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和九间棚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实际,以及我们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根据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广大农民有序地组织起来从事一个产业或行业,去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买难、卖难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问题,让广大农民真正通过自己的经济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这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具有广阔前途的新事业。目前全国虽然已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几十万个,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起的作用还不大或者存在不够长久。因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合作组织,需要在法律上认可、环境上保护、资金上支持等等,其中首要的是在法律上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 记等制度。”这说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此,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和发展,特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一、尽快起草、颁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上肯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地位。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农村经济组织法》,特别是日本、台湾等地,农协法律上有地位,行动上也有作为,起的作用很大。我国应参照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尽快研究起草和颁布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
二、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县、乡两级要进一步转变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要明确专门的部门主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由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方式转变,指导、协调和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村一级可由党支部、村委会和农业合作社(协会)三驾马车组成,要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支持和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三、在农业、林业、畜牧、水利、金融、商业等领域再放开一点,让农村合作组织参与这些领域的经营。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的支持,特别是要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和金融贷款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改变扶持资金通过政府机构层层下拨的方法,以防止层层克扣现象的发生。
四、要坚持农民是合作经济组织主人的原则。要动员更多的农民参与组织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协会,并由会员选举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而不是由党政官员指定或兼任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让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真正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人;合作经济组织要切实为会员服务,真正体现会员利益。
五、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级党组织、政府机关和业务部门,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关心、支持和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不要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与农民争利,而要真心为农民服务。
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