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9:天津开发区家园房地产营销有限公司与天津森德瑞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
天津开发区家园房地产营销有限公司与天津森得瑞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合同的显失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利用自身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等情形,在与对方签订合同中设定明显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条款,致使双方基于合同的权利义务和客观利益严重失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设定了某些看似对一方明显不利的条款,但设立该条款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其实质恰恰在于衡平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此情形下,合同一方当事人以显失公平为由请求撤销该合同条款的,不应予以支持。
原告:天津开发区家园房地产营销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腾飞路。
法定代表人:张美怡,该公司总经理。
被告:天津森得瑞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市津南区长青科工贸园区。
法定代表人:李德福,该公司董事长。
原告天津开发区家园房地产营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园公司)因与被告天津森得瑞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得瑞公司)发生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向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家园公司诉称:原告与被告森得瑞公司于2004年3月9日签订《加盟特许经营合同》,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其中包括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合同开始履行后,双方又于2005年5月16日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书》,该协议书第五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家园公司还必须遵守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但依据相关法律、司法解释,该条款显失公平,故请求法院依法判令撤销该条款。
被告森得瑞公司辩称:被告与原告家园公司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和《解除合同协议书》,均是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前提下自愿达成的协议,其中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及保守商业秘密条款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也不违反公平原则,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
被告森得瑞公司与案外人北京埃菲特国际特许经营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25日签订《CENTURY21区域特许经营合同》,森得瑞公司取得在中国天津地区及廊坊地区(以下简称特许区域)的CENTURY 21系统使用和独占分许可权,并有权再次分许可第三方使用CENTURY 21系统。2004年3月9日,原告家园公司与森得瑞公司签订了一份《加盟特许经营合同》,该合同第7.3.4条竞业禁止条款约定:“未经甲方(森得瑞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乙方(家园公司)以及任何一个乙方关系人或关联企业(定义见本合同释义)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内和期满或终止后两年内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以高级主管、董事、股东及其他任何身份或名义投资、经营或管理任何位于‘核准地点’周围75公里范围内(如超出本特许区域地理范围,以本特许区域的范围为准)的其他房地产中介机构或相关企业(但不包括另一个CENTURY 21加盟店)或拥有或持有该中介机构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权。”第7.4.8条商业秘密条款约定:“乙方承诺,由甲方根据本合同透露给乙方的有关CENTURY 21系统、CENTURY 21特许权和CENTURY 21材料以及甲方服务和产品的经营和业务知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在会议、研讨会、培训课程、会谈或地区营业规范手册或其他材料和/或单店营业规范手册中随时透露的信息和资料,是甲方独家的保密的商业秘密。乙方同意其将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和之后对所有这些资料保守绝对秘密,并同意不在甲方没有特别授权和批准的任何其他业务中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这些资料。”第14.13条约定:“乙方同意在本合同期满或提前终止后的2年内,不在核准地点或任何CENTU-RY21世纪加盟店所在地点周围75公里内设立房地产中介机构或办公室,经营本合同中所定义的特许业务。”2005年5月16日,家园公司和森得瑞公司就解除《加盟特许经营合同》的相关事宜达成协议,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书》,其中第四条约定家园公司须交回《加盟特许经营合同》及其附件的原件,第五条约定《加盟特许经营合同》解除后,家园公司还必须遵守《加盟特许经营合同》中有关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条款所确定的义务。
上述事实,有原告家园公司与被告森得瑞公司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及《解除合同协议书》在案为证,足以认定。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认为:
原告家园公司和被告森得瑞公司2004年3月9日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和2005年5月16日签订的《解除合同协议书》,均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也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应认定合法有效。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和解除合同的权利。家园公司与森得瑞公司是在平等协商的前提下自愿达成的协议,双方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及保守商业秘密条款,并不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因此家园公司以显失公平为由主张撤销2005年5月16日《解除合同协议书》中第五条的约定,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不 予支持。
据此,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三十二条、第六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判决:
驳回原告家园公司的诉讼请求。
家园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1.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原审法院认定双方之间于 2005年5月16日签订的《解除合同协议书》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应认定有效,是错误的。首先,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并非是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与家园公司签订合同,原审法院认定双方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不违反公平原则错误,因为家园公司仅经营房地产中介这一单一的经营项目,合同中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对家园公司是苛刻的,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其次,原审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也是错误的,因为该合同违反了《商业特许经营办法》第五条第三款关于“特许人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商业活动不得导致市场垄断、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2.原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原审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四条作出的判决是错误的。双方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以及《解除合同协议书》中的竞业禁止条款,恰恰违背了上述法律规定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双方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以及《解除合同协议书》中的竞业禁止条款显失公平。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第二款、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七十三条第一款及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该条款应予以撤销。请求二审撤销原判,改判撤销家园公司与森得瑞公司签订的《解除合同协议书》中的第五条。
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辩称:上诉人家园公司提出的上诉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予以维持。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确认了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
本案二审争议焦点是:上诉人家园公司与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之间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解除合同协议书》中设定的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条款对家园公司是否显失公平。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上诉人家园公司与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之间签订的《加盟特许经营合同》是双方自愿订立的,合同中设定的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条款,旨在防止作为加盟企业的家园公司利用其掌握的森得瑞公
司的业务秘密与之进行不正当竞争,以保护森得瑞公司的合法利益。该条款并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同时因其有一定的期限,也不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妨碍公平竞争。虽然该合同属于森得瑞公司提供的格式文本,但对于合同条款中的相关词语,如竞业禁止条款中的“关系人”、“关联企业”的含义,合同均作有明确的释义。在订立合同之时,家园公司对此内容是明知的,但并未提出任何异议且实际上接受并签署了合同文本。因此《加盟特许经营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合同一旦成立即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此后,家园公司因故与森得瑞公司解除了《加盟特许经营合同》,并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又共同订立了《解除合同协议书》,在该协议书中,家园公司再次作出“遵守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和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的承诺,应严格依约履行。
关于本案《加盟特许经营合同》、《解除合同协议书》中的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条款是否显失公平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七十二条关于“一方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的规定,认定显失公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考察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是否明显不公平。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合同作为一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应贯彻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实质在于均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对合同显失公平的认定应结合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对等、一方获得的利益或另一方所受损失是否违背法律或者交易习惯等方面综合衡量。本案中,上诉人家园公司通过与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签订合同,享有了加盟特许经营的权利,并因此而掌握森得瑞公司的业务秘密,故应当遵守合同中约定的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约定基本是对等的。双方签订的合同涉及房地产中介这一极为依赖信息和资讯的行业,因此基于自愿,在签订《加盟特许经营合同》时设定竞业禁止和保守商业秘密条款,目的在于防止家园公司作为加盟企业,利用其掌握的森得瑞公司的业务秘密与之进行不正当竞争,以保护森得瑞公司的合法利益。该条款表面上似乎对森得瑞公司的利益有所倾斜,但事实上,《加盟特许经营合同》一旦成立并履行,家园公司即可合法取得森得瑞公司的部分业务秘密,而这一结果是无法逆转的,即使合同发生解除、终止、期满等情形,家园公司仍然会掌握这部分业务秘密。森得瑞公司惟有通过在合同中设立看似不平等的竞业禁止、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才能够防止或控制家园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本案中竞业禁止、保守商业秘密条款的设定事实上对合同双方是公平的,符合房地产中介这种特定行业的交易习惯,也并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同时因其有一定的期限,也不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妨碍公平竞争。
二是要考察合同订立中一方是否故意利用其优势或者对方轻率、没有经验。
所谓利用优势,是指一方利用其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优势地位,使对方难以拒绝对其明显不利的合同条件;所谓没有经验,是指欠缺一般生活经验或者交易经验。显失公平的合同中,利益受损的一方往往因为无经验,或对合同的相关内容缺乏正确认识的能力,或者因为某种急迫的情况,并非出于真正的自愿而接受了对方提出的合同条件。本案中,虽然被上诉人森得瑞公司在签约时似乎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上诉人家园公司签订合同时并非处于急迫的情形,其作为专业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的公司也不存在没有行业经验的问题。虽然该合同属于森得瑞公司提供的格式文本,但对于合同条款中的有关词语,包括竞业禁止条款中的“关系人”、“关联企业”的含义,合同均作有明确的释义。在订立合同之时,家园公司对此内容是明知的,且未提出任何异议。因此,《加盟特许经营合同》的订立体现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该合同一旦成立,即应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此后,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共同订立了《解除合同协议书》。在该协议书中,家园公司再次作出“遵守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和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的承诺,亦应严格依约履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森得瑞公司在签约时似乎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合同的订立、履行,特别是家园公司对森得瑞公司业务秘密的实际占有,森得瑞公司的所谓优势地位即不复存在,合同双方实际上处于平等的地位。
另外,对于《解除合同协议书》第五条中约定的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因属于合同附随义务范畴,既不属于显失公平,也不违反合同法的规定。
据此,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第二篇:陈微诉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
陈微诉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
【要点提示】
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作为一种新的案件类型在商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该类案件通常涉及到多重法律关系,而立法的相对滞后增加了案件的审理难度。本案在合同效力的判定、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特许方与加盟方的利益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典型性。
【案例索引】
一审: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03]浦民二(商)初字第1853号(2004年2月3日)
【案情】
原告陈微。
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
“永和豆浆”品牌最初由台湾弘奇在台湾创立,1995年,台湾弘奇先后将其“永和”文字和“稻草人”头型的组合商标、“稻草人”孩童全身图形商标以及“稻草人”头型图形商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00年9月1日,台湾弘奇向被告出具授权书,授权被告为“永和豆浆”大陆地区区域特许人,得在许可区域内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授权人专用商品、商标、企业VI、营销模式、培训体系、财务体系、专有技术等;得在许可区域发展“永和豆浆”加盟店。授权期限至2001年8月31日。2001年12月30日,台湾弘奇将以上3个注册商标转让给永和国际。2001年11月29日,永和国际与被告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被告使用包括“永和”文字和“稻草人”头型的组合商标在内的3个注册商标,许可使用期限为2001年12月30日至2006年12月30日,并授权被告在商标使用许可地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将有关商标许可第三方使用。该合同经国家商标局备案。
2001年4月1日,台湾弘奇与原告直接签订商标授权使用许可合同,许可原告设立的唐山市路南永和豆浆店使用上述3个注册商标,许可使用期限自2001年4月1日起至2004年4月30日止,双方约定许可使用费及支付方式由加盟合同另行规定。当日,原告与被告签订“合约”,合同注明,被告为台湾弘奇(即“永和”商标及相应服务标志的持有人)在中国大陆的惟一可进行区域特许的代理人。合同约定,授权期间自2001年4月1日起至2004年4月30日;授权许可的内容及范围为“被告将永和豆浆中式美食及相关KNOW—HOW授予原告使用”,具体事项包括商标的使用、被告拥有专有权的制作物的采购、广告招牌的悬挂张贴等,被告承诺不在唐山市授权第三者成立加盟店。被告的主要义务为:将权授予原告使用并提供代表该特许体系的营业象征及经营手册;对原告提供开业前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原告做好开店准备,保证原告能完成独立营运开业。原告的主要义务为:所属人员应接受被告相关训练,并经被告检定认可后方可正式营业;按被告规划之标准化资料进行店铺的规划、内部工程装潢、设备施工等,并负担相关费用;所需原、物料等事项由被告统一供应或指定供应商;产品的贩售种烊、储存方式、生财器具、营业用品、调理方法、销售加热流程、包装方式、作业标准及装潢设计、招牌形式、员工服装、会计制度及报表之填具需遵照加盟相关办法及被告规范行政流程办理;对被告提供的调理技术等负有保密之责;向被告支付权利金(每月营业额的3%)、加盟储备金8万元(用于培训、代收代付等)、商标授权金10万元(代收代付)、保证金5万元。合同签订后,原告向被告支付了加盟费8万元,商标使用费10万元,保证金5万元,货款76695元;(用于从被告处购进设备等)。原告按照被告要求的统一标准进行了店铺的规划、内部工程装潢,完成了店面的装修。在原、被告双方签订“合约”后,被告对原告进行了开业前的培训与指导,培训的内容包括店面装修、开展服务、员工操作规程、食品的制作
工艺。2001年5月16日,原告经营的永和豆浆店开业。同年5月8日,案外人刘凤英在唐山市建设南路31号开办的唐山市路北区建设南路永和豆浆店开业,因刘凤英于开店前后在店外招牌上和餐具上均使用了未经授权的“稻草人”头部图形和“稻草人”孩童图形,台湾弘奇于同年8月15日向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起诉刘凤英。2002年4月30日,唐山市路北区法院作出[2001]北民初字第2494号民事判决,该判决认定,刘凤英侵犯了台湾弘奇的商标专用权,给台湾弘奇及陈微开办的水和豆浆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判决刘风英停止侵权,赔偿台湾弘奇损失10万元。判决生效后,台湾弘奇将刘凤英赔付的款项向原告支付了85 265元。
原告诉称:原、被告双方于2001年4月1日签订“合约”,原告加入“永和豆浆中式美食”国际连锁店,并向被告支付了商标使用费等共计306 695元。但被告并非“永和”注册商标所有权人,在与原告签约时,被告成立尚不足1年,不符合“ 1年以上良好经营业绩”的法定条件,不具备特许者条件。且被告经营管理混乱、法律手续不完备,在餐饮连锁店中无独特的专利产品和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诀窍。被告的欺诈行为使原告在履行了约定义务后,未能取得合法有效的权,不仅无法得到预期利益,还长期亏损,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此外,被告承诺在唐山市不授权第三方成立加盟店,唐山市却开设了其他的“永和豆浆店”,导致原告的独家“特许经营”形同虚设。由于以上原因,原告在经营4个月内亏损达190 151.77元,无法维持正常营业,自2001年9月30日起停业至今。为此,请求法院判决:
(1)确认原、被告双方于2001年4月1日签订的“特许经营合约”无效;(2)判令被告退还原告基于“许经营合约”支付的费用306 695元,并按同期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支付利息;(3)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损失190 151.77元;(4)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辩称:(1)被告系“永和”及“稻草人”图形文字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人,不存在隐瞒自身情况、故意欺诈原告的情形。被告2000年9月成立后,成为台湾弘奇(后为永和国际)在大陆的特许连锁业务的惟一许可人。台湾弘奇与永和国际均书面许可被告在中国大陆发展“永和豆浆”特许连锁业务,并签订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2)被告在唐山市从未有原告之外的授权,唐山市其他“永和豆浆店”的存在与被告无关,被告一直积极努力打击假冒侵权的门店。2003年12月30日,被告书面向法院表示同意解除合同,并退还原告合同保证金5万元。
【审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国内贸易部制定的《商业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对特许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依据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具备特许者资格是特许者得以与他人签订合同的前提。本案中,被告虽非“永和豆浆”品牌的持有人,但“永和豆浆”相关注册商标和“永和豆浆中式美食体系”的所有人台湾弘奇以授权书的形式,授权被告为“永和豆浆”大陆地区区域特许人,可以在许可区域内许可他人使用台湾弘奇专用商品、商标、企业VI、营销模式、培训体系、财务体系、专有技术等,以及在许可区域发展“永和豆浆”加盟店。台湾弘奇的授权行为并未违反我国法律的规定,应属有效民事行为,据此授权,被告已取得中国大陆地区区域特许人的资格。在台湾弘奇向被告出具授权书时,被告虽尚未注册成立,但被告在此后注册成立,具备了法人资格,该授权书的效力当然及于被告成立之后。在台湾弘奇将注册商标转让给永和国际之后,被告继续从永和国际取得注册商标的使用权以及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因此,原告称被告不具备特许者资格、以欺诈手段与原告签订合同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认为,依据《管理办法》规定,特许者需具备1年以上良好的经营业绩,而被告与原告签订合同时成立尚不足1年,因此合同应属无效。鉴于“永和豆浆”的相关商标在1995年已在中国大陆注册,该品牌在我国餐饮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之被告是依据台湾弘奇的授权与原告签订合同,.因此,被告成立的时间对原告的加盟行为并无直接的影响。又因《管理办法》属部门规章,原告以被告违反该规章为由主张合同无效,亦缺乏法律依据。关于原告认为被告在餐饮连锁店中无独特的专利产品和可传
授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诀窍的主张,本院难以支持。首先,被告已经按约定将“永和豆浆”的注册商标、企业形象等授权原告使用,并已在原告开业前就员工操作规程、食品的制作工艺等对原告的员工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其次,依据惯例,餐饮连锁店的操作规程、食品制作工艺等均需统一,否则,难以体现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再次,依据原、被告双方在“合约”第三条第七项中的约定,“原告所属人员均应接受被告所安排之相关训练,并经被告检定认可后方可正式营业”,因此,如果被告未对原告进行培训、未向原告传授食品制作工艺等技术,原告根本无法开业。综上,本院确认被告已履行了相应的合同义务。从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告所设立的永和豆浆店停业的原因在于刘凤英所开设假店对原告合法权益造成的侵犯,对此,台湾弘奇已起诉刘凤英并获胜诉,台湾弘奇已将刘凤英赔偿款项的80%支付给原告用作补偿。而原告在停业后,怠于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约”,至今未继续开业,造成其经济损失的扩大,原告要求被告承担因原告自身行为造成的损失,于法无据。鉴于原告有关合同无效的主张不成立,且被告不存在违约行为,因此,原、被告间的合同尚不具备解除的条件。现被告自愿解除合同并退还原告保证金5万元,于法不悖,本院对此予以准许。考虑到原告停业至今,以及被告同意解除合同的意愿,对本院判决解除合同之日至合同期满之日(即2004年4月30日)的商标使用费和加盟金,被告应酌情按比例向原告返还,经计算,商标使用费为8100元,加盟金为6480元,共计14 58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九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解除原告陈微与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2001年4月1日签订的“合约”;
二、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返还原告陈微合同保证金人民币50 000元:
三、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返还原告陈微商标使用费人民币8100元,加盟金人民币6480元,共计人民币14 580元;
四、原告陈微的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 404元,由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负担1353元,原告陈微自行负担9051元。
【评析】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底,我国已有1900个体系,特许加盟店近802万个,就业约200万人,覆盖50多个行业。在我国,特许经营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近年来正以每年50%至60%的速度在发展着。由于特许经营合同对特许方、加盟方的权利义务、特许经营权的内容和授予方式等的约定往往较为模糊,导致纠纷频频产生。作为一种新的案件类型,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在商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该类案件通常涉及到多重法律关系,而立法的相对滞后增加了案件的审理难度。本案在合同效力的判定、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特许方与加盟方的利益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典型性。
(一)系争合约是否具备合同的法律特征
依据商务部于2004年出台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商业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费。本案对的定义援引的是国内贸易部制定的《商业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因《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实施,已于2005年2月1日起废止)。两者比较而言,前者的规定显然更加精确,即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修改为“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依据上述定义,特许经营合同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特许方与被特许方(又称加盟方);权的内容;对合同双方的调整和控制条款;费用的支付。从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合约”来看,内容涉及到被告的区域特许人资格、授权许可的内容及范围、对被特许人的教育和培训、权利金和加盟金的给付。合同内容完备,具备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特征。
(二)本案案由如何确定
最高法院于2000年10月30日制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并无特许经营合同纠纷这一案件类别,本案在立案时所确定的案由为经营合同纠纷。经营合同纠纷作为一种案由,囊括了诸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联营等一般意义上的、调整特定经营行为的案件类别。而特许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与
上述的经营行为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1)法律关系更为复杂,是一种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特许者提供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如商标、商号、诀窍、训练和技术支持,特许者对被特许者的相对控制权,及被特许者遵循特许者指示,遵循协议财务条款。”[1](注释[1]:参见张玉卿、庞正中主编:《国际特许经营指南》,法律出版社出版,第2页。)(2)对特许者资格的审查更为严格,这种资格直接决定了合同的效力,如本案的争议之一即为被告是否具备特许者资格。(3)法律依据不同,除了援引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外,在对合同主体、内容等的审查上,可以参照商务部制订的《商业管理办法》。基于上述原因,为了统一执法尺度,规范相关案件的审理,我们认为,应当将涉及这一新型的商事行为的案件以合同纠纷确定案由。
(三)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原告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合同无效,其主要理由在于,认为被告不具备特许者资格(成立不足1年,以及并非权利人)。在该类合同效力的判定方面,“特许者适格”的确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商业管理办法》针对特许人的资格规定了六个条件[2](注释[2]:参见商务部《商业管理办法》第七条。)。本案所援引的《管理办法》亦规定,特许者需具备1年以上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这些规定均属于部门规章,尚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合同效力的依据,只能作为审理案件时的参考。因此,本案所涉及的特许者资格问题主要指被告是否有权将经营权授予他人,从举证责任分配的角度而言,被告应就此提供证据。本案中,被告提供了台湾弘奇的授权书。依据授权书,台湾弘奇作为永和豆浆品牌的持有者,授予被告在特定地域内独占的、自己开特许店或向他人进行特许的权利,因此,被告具备分特许者的资格。依据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如果被告不具备该资格,其与原告签约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在未得到特许者追认的情况下,一方面构成对权利人(台湾弘奇)的侵权,另一方面将直接导致其与他人签订的合同的无效。
(四)被告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原告还认为被告存在“无独特的专利产品和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诀窍,允许他人在同地开设加盟店”的欺诈行为,这就涉及到特许经营权的内容问题。特许经营权主要包括商标、商号和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对此,同样应由被告针对合同所约定授权范围进行举证。法院在审查时,应要求特许者就合同条款进行充分的阐释。为避免纠纷发生,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就经营权的内容特别是经营模式作出详细约定。本案中,法院依据一些间接证据如被告对原告进行了培训、为原告提供了统一的企业形象等,确认被告合同义务的完成。关于原告主张的第二个理由,即被告是否允许他人开设加盟店的问题,则取决于合同双方对于区域性的是否做了排他性的约定。此外,法院虽判决被告返还部分加盟金,但严格来说,加盟金是加盟方者获取特许经营资格的对价,加盟方在交纳该费用后即可直接享受他人成功的经营模式,因此,加盟金在法律性质上不同于预付款,如果合同未涉及解约时的处理原则,即使中途解约,加盟金也不存在退还问题。本案之所以判决被告返还部分加盟金,是考虑到被告同意解除合同以及原告始终处于亏损状态这一事实,努力实现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
(编写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徐慧莉
责任编辑:袁春湘)
第三篇: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诉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海运委托代理合同纠纷案
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诉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海运委托
代理合同纠纷案
天津海事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05)津海法商初字第248-253号
原告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市和平区宜昌道宜昌里2号楼宜昌公寓6楼。
法定代表人赵秋娴,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孙忠国,天津致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郭全胜,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职员。
被告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延庆县延庆农场新华园艺场。
法定代表人刘克信,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马雪峰,北京市同创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喻学宪,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职工。
原告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诉被告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海运委托代理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05年5月16日立案受理,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李秀杰独任审理。本院于2005年6月2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原告委托代理人孙忠国、郭全胜,被告委托代理人马雪峰、喻学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4年8月至9月间,原告接受被告委托为被告办理七票货物的海运出口事宜。接受委托后,原告依约办理了陆运、装箱、订舱、报关等服务,并垫付了海运费等相关费用,七票货物共计产生费用人民币92,503元。上述费用被告一直未付。因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海运等费用92,503元并支付自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的利息4,370元,案件受理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在答辩期间未提出答辩,在庭审中辩称,原告起诉与事实不符。2004年8月至9月间,被告共委托原告代理出运5票货物。由于原告的两次过错,导致被告的两票货物耽误了船期,产生了二次出运费用。其中应于2004年8月23日出运的货物不得不改为8月26日出运,9月13日出运的货物不得不采取空运的方式,加重了被告的负担,而且由于货物的迟延运输,还导致被告的日本贸易商至今未向被告结算货款并要求被告赔偿150万日元。被告还认为双方没有签订货运代理合同,对代理费用的支付时间没有约定,因此原告要求支付利息没有依据。请求驳回原告不合理的请求。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1原告在履行货运代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
2、被告的付款期限。
原、被告对本案争议问题的主要陈述和提供的主要证据及本院认证意见如下:
原告称,被告的两票货物未能按时出运,过错均不在原告。其中2004年8月23日的货物是由于被告提供的编码错误导致海关不予放行。9月13日的货物是由于北京至天津陆运段发生交通事故道路被堵,运输车辆未能赶上船期。原告完成了委托并垫付了费用,被告应偿还费用和利息。
原告提供了以下证据:1-
3、2004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的海运出口委托书、提单、发票,证明双方委托关系、委托事项及每次产生费用18,435元,共计55,305 元。4、2004年8月23日和8月26日的海运委托书、产装通知、装箱单、提单、函件,证明委托关系、委托事项及两次委托产生的报关费、商检费、陆运费、海运费等共计13,083元。
5、2004年9月6日和9月13日的海运出口委托书、产装通知、装箱单、提单、函件,证明委托关系、委托事项及两次委托产生的费用24,115元。补充证据
1、发票,证明原告已向被告开具了八月份的费用发票,金额为55,305元。补充证据
2、山东亚行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行公司)的说明,证明8月23日的货物未能出运是由于货物的商品编码未被海关通过。补充证据
3、运费支付的说明,证明原告已实际代垫了海运费用。
补充证据
4、原告申请法院调取的笔录及情况说明,证明2004年9月12日由于北京延庆地界发生堵车,致使运输车辆未能赶上船期。补充证据
5、案外人黄梅的证言,证明货物两次未能按时出运过错不在原告。
经质证,被告对证据1-3没有异议。对证据4中的委托书、装箱单、提单没有异议,对产装通知的真实性有异议,认为产装通知上写的装箱日2004年8月25日是周日,实际是周三;对被告发给海关的函件真实性有异议,认为没有提供原件且与被告的函件内容有出入。对证据5中涉及9月6日出口货物的证据没有异议;对涉及9月13日出口货物的证据有异议,认为9月13日出口的货物发生过编码问题,而8月23日的货物不存在由于编码问题海关不予放行的问题。对补充证据1、3没有异议,但认为8月26日的费用不应由被告承担,9月13日的陆运费6,820元也明显高于历次运输费用。对补充证据2有异议,认为亚行公司不是报关行,不能证明编码问题。对补充证据4有异议,认为不属于法院调取证据的范围,还认为由于陆运车辆9月12日上午10点30分才到达装箱地北京延庆,导致遇到交通事故,车辆被堵不能按时返回天津港。对补充证据5认为超过举证期限而且原告未提供原件,不予质证。
本院认为,原告提供的证据1、2、3、5、补充证据1、3、证明了2004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9月6日发生的代理费用,被告没有异议,对证据效力予以认定。证据4委托书、装箱单、提单被告没有异议,对证据效力予以认定;产装通知虽然将装箱日2004年8月25日周三写成周日,鉴于双方已经实际履行,并不影响原告的证据效力;被告发给天津海关的函件,该证据原件并不由原告持有,被告在庭审中确认曾经发给天津海关一个说明编码情况的函件,但被告未提供应由其持有的原件或复印件,本院对该证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而且该证据与补充证据2亚行公司的说明能够相互印证2004年8月23日货物未出运是由于编码问题,对该证据效力予以认定。证据5能够证明原告支付了2004年9月13日发生陆运费6,820元,但不能证明该费用的合理性。补充证据4属于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法院可依其申请调取的证据,该证据与被告庭审中关于9月12日装箱地北京延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堵车的陈述相互印证,该证据能够证明原告并无过错。补充证据5因超过举证期限被告拒绝质证,对证据效力不予认定。
被告称,2004年8月23日货物未能出运的原因,是原告的车辆出现问题未能赶上船期,不是被告提供的编码有误。9月13日,由于原告的车辆上午10点30分才到达装箱地,导致遇到交通事故车辆被堵耽误了船期,如果原告按约上午8点到达装箱地,就不会遇到交通事故可以顺利装船。另外原告没有亲自完成委托事项,而是全部委托他人办理。原告应对二次出运的费用以及被告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提供了以下证据:
1、买卖合同,证明被告与原告之间发生的货运纠纷,是为履行被告与日中通商株式会社的合同。
2、日中通商株式会社发给被告的传真,证明被告未按时出运货物,致使货物的品质下降,日方向被告索赔150万日元。
3、货运发票,证明9月13日的货物通过空运方式运输的费用,还证明原告的过失加重了被告的负担。
经质证,原告对证据1-3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对关联性均有异议。认为货运发票显示的开航日期是2004年9月22日,不能证明9月13日未出运的货物是9月15日空运的。
本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1、2能够证明被告与日中通商株式会社履行买卖合同和日方向被告索赔150万日元,对证据效力予以认定。对证据3因发票记载的开航日与被告主张开航日不同,对该证据效力不予认定。
经审理查明,被告于2004年8月至9月间,先后委托原告代理六票货物的海运业务,原告接受委托后自己或委托他人为被告办理了货物的装箱、陆运、订舱、报关、检疫等事项。前三票货物分别于同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由“燕京”轮承运,被告确认每次的代理费用金额为人民币18,435元,合计人民币55,305 元。8月22日原告接受被告委托为其代理第四票海运业务,原告委托案外人亚行公司报关时,由于被告提供的商品编码不符合海关要求未能通关,致使被告的货物未按时出运,为此被告向天津海关作了编码情况说明。虽然货物未能出运,原告为被告垫付了陆运费、商验费、报关费4,320元。而后被告要求再次出运,原告将被告货物装至“津腾”V0423E航次,于8月26日出运,原告垫付了海运费、港杂费、报关费、制冷费共计8,603元。9月6日原告又接受被告委托代理第五票海运事宜,发生费用17,295元,被告对该费用予以确认。9月12日,原告接受被告委托代理第六票海运事宜,原告委托案外人天昌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昌公司)到被告所在地北京延庆进行产地装箱,车辆于当天上午10点30分到达,在从延庆返回天津途中由于延庆地段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辆长时间被堵,到9月13日上午才到达天津,致使被告的货物未能装船出运。原告为完成本次代理业务垫付报关费、商检费240元、陆运费6,320元。
另查明,被告委托原告代理的海运出口事宜,原告将陆运、装箱工作全部交由案外人天昌公司完成,双方约定的费用标准为按运输次数收费。天昌公司在2004年8月2日至9月6日间每次由天津到北京延庆货物产地收取的路运费(包括冷箱制冷费)4,080元。
本院认为,原、被告存在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原告接受委托后自己或委托他人完成了订舱、装箱、陆运、报关、检疫等事项,并垫付了海运费和相关费用。原、被告对2004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9月6日产生的代理费用72,600元并无争议,被告应向原告支付。本案原、被告争议的主要问题是2004年8月23日和9月13日出运货物时原告是否存在过错。由于原告将部分委托事项交由第三人完成,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百条的规定:“原告作为受托人应亲自处理委托事务,未经委托人同意转委托第三人的,受托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如果由于第三人的过错给委托人即本案被告造成损失或增加了费用,应当由原告承担责任。根据本院在庭审中查明的事实,2004年8月23日被告的货物未能按时出运是由于被告提供的编码有误海关不予通关,不是原告或第三人的过错所致。2004年9月12日原告的陆运车辆虽于当天上午10点30分到达装箱地点北京延庆,按照正常情况,足以返回天津港,赶上9月13日上午的船期。9月12日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堵车属于意外事件,是原告难以预见的,原告或第三人在代理过程中并不存在过错。被告以原告没有合理预见为由拒绝支付费用,本院不予支持。原告为完成8月23日和9月12日两票货物的代理事项垫付了海运费、陆运费、港杂费、报关费、商检等费用13,163元,被告应予支付。原告为9月 12日的运输向案外人天昌公司支付的6,320元陆运费,该费用比以往到被告所在地的路运费4,080元高出2,240元。鉴于原告和案外人天昌公司就涉案运输约定按运次收费,原告未能举证证明该运次提高费用的合理性,本院对原告多支付的费用不予支持。
本院还认为,原、被告双方虽然没有签订书面委托代理合同,也未约定被告的付款期限,但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原告作为受托人为处理委托事务垫付的必要费用,被告应当偿还该费用及其利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一百零六条第一款,《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向原告天津开发区津海贸易有限公司支付海运代理费用89,843元。
二、被告给付原告上述款项的利息(自2004年10月1日起至2005年4月30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计算)。
上述款项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给付。
三、上述款项逾期履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三、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本案受理费人民币3,763元,被告承担3,644元,原告承担119元。鉴于原告已预交为结算方便,由被告在给付原告款项同时一并给付原告,本院不再向原告办理清退。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及副本一式四份,上诉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并于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缴纳上诉费人民币3,763元。(帐户:中国农业银行新技术产业园区支行营业部394-9887000390)。逾期,则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http://www.xiexiebang.com/showws.php?id=2055
第四篇: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彭雄浑、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
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彭雄浑、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
【案 由】 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
【案件字号】(2006)民一终字第34号
【审结日期】 2006.06.02
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彭雄浑、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
(2006)民一终字第34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住×××。
法定代表人:许礼评,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林涛,福建知圆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彭雄浑(PENG STEPHEN),1945年×月×日出生,香港居民,住×××。
委托代理人:王萍,北京市天亚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英,北京市天亚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彭雄浑(PENC STEPHEN)及原审被告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HUNG YUN GROUP LIMITED)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一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05)闽民初字第38号民事裁定,驳回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本案提出的管辖权异议。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该裁定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终结。
经审查,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一审提交答辩状期间以其不是该案适格被告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请求驳回原告的起诉。
一审法院经审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二)、(三)项规定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可见,就被告而言,只要明确,该项条件就具备。本案原告彭雄浑起诉的两个被告均是明确的,且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因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规定,一审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由于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关于“其及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HUNG YUN GROUP LIMITED)均不是适格被告”的主张,与本案管辖权的确定无关,其以此为由对一审法院受理本案提出管辖权异议,一审法院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款之规定,裁定驳回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本案提出的管辖权异议。
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一审裁定不服,仍以其不是适格被告、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为由,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认为,当事人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四)项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管辖权异议是指是否属于人民法院主管或管辖的案件。本案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其不是本案适格被告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不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权异议的情形。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否是本案的适格被告,应经人民法院的实体审理确定。一审法院以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撤销。
由于一审裁定仅针对鸿润锦源(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作出的,不涉及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HUNG YUN GROUP LIMITED)的诉讼权利,故本裁定无需列明鸿润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HUNG YUN GROUP LIMITED)在本上诉案中的诉讼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第(2)、(3)项的规定,裁定如下:撤销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闽民初字第38号民事裁定。
审 判 长韩 玫
审 判 员李明义
代理审判员宋春雨
二00六年六月二日
书 记 员宋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