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供销社驻元氏县东张乡杜庄村工作组上报信息
精心谋划 积极协调 科学组织 全力推进元氏县杜庄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市供销社驻元氏县杜庄村工作组
7月中旬,按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办公室要求市供销社派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组赴元氏县杜庄村。工作组立刻深入驻村点开展工作,经与县、乡、村多方协调,共同努力,现杜庄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面展开。主要抓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严格制度,树好形象
工作组首先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多次沟通,广泛争求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意见,制定了杜庄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工作组工作制度、工作组成员行为十不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方案示意图等文件,制作成展牌上墙展示,利于工作开展,以便群众监督。
二、多方协调,积极跑办
万事开头难,如何积极稳妥、科学合理推进杜庄村面貌提升工作,是工作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虽然省市文件都做了规定,但是先从那里做起、如何整体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当时也都没有头绪。工作组成员在组长刘卫红的带领不等不靠,多次到市农村提升改造办公室、县农委请示,领会精神实质,捋顺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四清”
工作、房屋平改坡、厕所改造、垃圾定点存放、主街道路面硬化、绿化等重点工作。
三、科学组织,规范施工
8月初,村“四清”工作开始,沿元赞公路入村口处开始一直到村内各主要街道,每天出动15余人,由于杜庄村面积较大,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清除生活垃圾15000立方,清理高铁下垃圾5000立方,动用大型机械30台次。同时,开始了沿街房屋的墙体粉刷喷涂工作,现已喷涂沿街墙体25000多平方米,房屋平改坡76户。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组织群众搞好房屋平改坡工作,二是村中主要街道路面硬化工作,三是村内街道两边植树绿化工作,四是配合村两委发动群众开展厕所改造工作。
2013年9月26日
第二篇:曹庄镇曹东村驻村帮扶工作组总结
曹东村2009年“千名干部下农村,服务三农谋发展”活动工作总结暨2010年计划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委关于“千名干部下农村,服务三农谋发展”活动的相关精神及中共曹庄镇委员会关于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工作组对曹东村三农工作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帮扶。现将曹东村今年活动的情况和明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曹东村位于临沭县西南部,人口2353人,耕地2720亩,村集体年收入7.5万元,现有外债60余万元。共有74名党员,但老龄化严重。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为主。随着国家和省、市、县、镇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全面协调发展。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计生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
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合作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基本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同时利用远程教育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村领导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
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科技兴农战略扩张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瓶颈
工作组指导曹东村委会在农业生产方面摒弃粗放生产思路,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质量和数量协调增长,畅行品牌效应,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提升到高级加工、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张农村严重不足瓶颈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省、市、县镇下拨的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工作组因地制宜,协调各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兴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2月份,协调联系抗旱机械50台,水浇麦田1500余亩,有效遏制了初春旱情,化解了农业风险。
三、2010年发展思路
2010年,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曹东村委会的实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村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大力建设住宅公寓楼,用节省的土地搞扩大再生产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街城镇化、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村级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总之,曹东村经济、政治、文化、民主、文明建设是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上级帮扶、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使社会各方面,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从纵深方向解决三农问题。
2009年11月26日
第三篇:东枣园乡北三里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4.26
驻东枣园乡北三里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市气象局驻北三里村工作组,按照上级关于开展“鱼水强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安排部署,在临西县委、东枣园乡党委的领导下,在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这一目标任务,结合驻村实际,扎实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调查研究,制定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工作组驻村伊始,就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村情,了解民意,为开展工作提供清晰的工作思路。
一是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即党员座谈会,村“两委”座谈会,村民代表和个别群众座谈会。二是走家串门,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民意,为全村每一户填写了户情调查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北三里村位于东枣园乡东南,东临卫运河,南靠邢临高速。全村351户,人口1551人,党员22人,低保对象82人,耕地面积1306亩,村内主导产业是种植业,种植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棉花。除务农外,大多村民在农闲时进行玉米等粮食收购买卖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村里有一户养猪专业户,一个轴承加工厂,一个养鸭示范基地。村“两委”班子工作认真负责,按照上级要求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但工作不够大胆,求稳怕乱,发展的办法少,村民开拓创新的观念不强,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我们制订了工作计划和总体工作目标任务,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驻村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抓好重点,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植树绿化工作
1、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帮扶工作切入点,积极帮助村里完成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工作组成员与村民一起扫地、清垃圾、排污水,并租借铲车清除了村里堆积了十几年的垃圾,彻底清除了卫生死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帮助村里建设了垃圾池和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环境卫生保净、保洁责任承包制度,使农村环境卫生由短期突击性整治向长期规范化管理转变。
2、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为了协助村顺利完成道路两旁植树工作,我们主动帮助缺乏劳动力的村民完成了树苗栽种。经过走访发现,村里有几户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劳动力,种树有困难,工作组利用五天的时间,共帮助村民补种树苗近千棵。保证了树苗按期完成栽种。
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切实融入到群众中去,做百姓的贴心人,为帮扶工作打好基础。
三、固本强基,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
帮助建设一个好的村集体领导班子,是工作组的一大任务,对此,工作组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工作。帮助组建强有力的班子队伍,建设优秀基层党组织。同时,尽最大努力改善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以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优异的办公条件,保障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落实到位。
四、促进发展,积极谋划惠民项目
帮助帮扶村加快发展,为村民建设和谐、幸福家园是工作组的根本任务。工作组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村委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划多个发展项目,造福村民。一是在村里建设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原单位优势,提高村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村里的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已经购置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手册二百余份,部分配套资金也已基本落实到位。二是谋划对村里六条街道进行硬化,其中南北一条东西五条,总长约1112米。经过与县、乡相关领导多次沟通并和村委会反复研究,日前,该项目已经完成规划和上报工作。三是为村里进行危旧输电线路改造和变压器更换,为变压器增容。变压器更换工作已经完成,更换后的变压器增容一倍,保证了全村的用电量,危旧输电线路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
五、维护稳定,保障各项工作的发展
北三里村有两个长期上访户,我们主动探访并多次接待了村民蒋国华、马慧兰(夫妻)和姜玉森,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上访情况的陈述。工作组对蒋国华、马慧兰(夫妻)和姜玉森送来的反映问题的材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又通过与乡、村干部和老同志座谈,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根据了解,蒋国华夫妇的问题主要是多年以前,由农业税征收引发的一系列纠纷。姜玉森的问题则主要是他本人对邢临高速占地补偿不满引起。通过多次的耐心沟通、真诚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保持了他们的稳定,但是,由于反映的问题历史比较久远(蒋、马夫妇案件已达九年之久,姜玉森反映事件也已八年),单是涉及到的乡领导就已换了四届,要彻底解决还有比较大的困难,下一步工作组将在各级领导的领导、重视、支持、帮助下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沟通,争取早日平息纠纷。
六、严格自律,积极开展驻村工作
工作组驻村以来,每位驻村干部都能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严格自律,坚决执行张庆黎书记提出的“十项要求”,牢记驻村干部“六项职责”,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而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一是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驻村工作的需要;二是修身克己,工作组每一位同志从没拿群众一针一线,严守驻村工作制度;三是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真正做到思想、人员、工作三到位,为了驻村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四是心系群众,驻村工作组的成员自驻村以来,和该村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驻东枣园乡北三里村工作组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