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办法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产品质量监督
抽查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科学、规范、有效的组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局”)工业产品监督抽查(以下简称“监督抽查”)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抽查工作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督促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监督抽查分为计划监督抽查、专项监督抽查和跟踪监督抽查。计划监督抽查按年度调整制定,分季度实施;专项监督抽查针对突发事件,结合风险监测情况,不定期实时组织实施;跟踪监督抽查针对抽查合格率较低的产品或企业,不定期适时组织实施。
省局组织开展的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工作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产品是指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监管的产品。抽查重点应突出国务院制造业质量合格率指标考核当年确定的抽查产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产品和3C认证获证产品。
第四条 凡经国家质检总局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的产品,自抽样之日起6个月内,对该企业同批次、同规格、同型号产品不再重复进行监督抽查,但依据有关规定为应对突发产品质量事件开展的监督抽查除外。
第五条 省局负责制定和发布监督抽查产品目录、组织实施监督抽查、汇总分析并通报监督抽查信息。
市州级质监局(以下简称“市级局”)负责指导、督促县(市、区)级质监局(以下简称“县级局”)完成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处理工作,对省局交办的重点企业不合格结果处理工作进行整改复查验收,汇总上报县级局完成的不合格结果处理工作情况。
县级局完成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处理工作,并向市级局报告工作情况。
第六条 监督抽查应当与风险监测(控)相结合,运用风险管理手段,排查安全隐患,防范产品质量风险。
第七条 省局负责对承担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价。
第八条 省局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总体指导协调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审议年度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计划目录和季度工作方案,研究处理通过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舆情检测、日常监管、案件查处、举报投诉、部门通报等方面发现的可能引发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的问题。
第二章 监督抽查的组织
第九条 省局应于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年度监督抽查计划目录,报联席会议审定后,分季度组织实施,必要时可依据监管工作需要对计划目录进行动态调整。
第十条 省局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应当下达指令文件或者与承担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书。承检机构应当委托范围内开展检验工作,并对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负责。未经省局批准,不得租赁或者借用他人检测设备。禁止分包检验任务。
第十一条 监督抽查生产者覆盖范围及检验项目覆盖范围原则上按照下列要求进行确定。
对国务院制造业合格率指标考核范围内产品抽查覆盖所有合法生产者,检验项目覆盖产品有效执行标准所有检验项目;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和3C认证获证企业抽查覆盖所有合法生产者,检验项目覆盖重要功能性和安全性指标;对其余产品抽查覆盖部份合法生产者,检验项目覆盖重要功能性和安全性指标。
第十二条 省局应当依据年度抽查计划目录制定季度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工作方案并报联席会议审定。
方案应当包括监督抽查产品名称、生产者范围、适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以下简称实施规范)或者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抽查工作分工、进度要求等。
第十三条 省局应当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结合质检总局制定的实施规范或省级实施细则,在季度监督抽查工作方案中确定每种产品的具体检验项目和判定依据;质检总局尚未制定实施规范的产品,应当自行组织制定省级实施细则。
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应当包括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抽样方法、数量、样品运输贮存、判定原则、异议处理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涉及国务院制造业质量合格率指标考核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原则上按照产品明示的执行标准(或强制性标准)全项目检验。
第十四条 承检机构应该制定监督抽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当包括抽查产品的采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名称和编号或标准名称和编号、本次抽查方案与前几次抽查方案比较调整的项目或内容、各阶段工作(如业务培训、抽样、检验、结果确认、材料汇总等)的时间节点、抽样及检验工作保障措施、承检机构的资质认定有效期说明、现场检验规程(适用时)等。
第十五条 专项监督抽查和跟踪监督抽查根据情况实(适)组织实施。专项监督抽查和跟踪监督抽查原则上参照计划监督抽查程序和要求执行,必要时可以简化内容和流程。
第三章 监督抽查的实施
第一节 抽样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承检机构不得将监督抽查信息以任何方式事先告知被抽查单位。
第十七条 抽样人员应当是省局或者承检机构的工作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并经省局组织培训考核合格。
第十八条 抽样时,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被抽查单位出示省局开具的“监督抽查通知书”和有效的省级“抽样证”。不能出示的,被抽查单位可以拒绝接受抽样。
抽样人员在抽样过程中发现被抽查单位存在无证无照生产等不需检验即可判定明显违法的行为,应当终止抽查,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局。
第十九条 抽样应使用由省局统一制定的文书表格,并经抽样人员和被抽查单位代表签字,加盖被抽查单位公章。对特殊情况,由抽样人员登记被抽查单位代表身份证明信息,并经抽样人员和被抽查单位代表双方签字确认即可。
抽样人员应当准确、完整记录抽样信息,字迹工整、清楚。需要更改的信息应当由抽样人员、被抽查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或加盖企业公章确认。
第二十条 被抽查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抽查的,经劝说无效,抽样人员应当填写拒检认定表,列明情况,由市级或县级局和抽样人员共同确认,并报省局。
第二十一条 在市场抽样的,承担监督抽查抽样工作的部门或检验机构应当填写样品确认通知书,书面通知样品标称生产者。生产者对样品有异议的,应当于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省局或者其委托的部门(或检验机构)提出,并提供证明材料,逾期无书面回复视为无异议。
经核查,样品不是产品标称生产者生产的,承担监督抽查抽样工作的部门或检验机构应移交销售单位所在地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因被抽查单位转产、停产、破产等原因导致无法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如实记录相关情况,经当地市级或县级局确认,及时报省局。
省局对停产的被抽查单位应适时组织再次实地核查,对恢复生产的及时组织进行抽查。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单位产品不在监督抽查通知书所列范围;
(二)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不用于销售;
(三)产品不涉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仅按双方书面合同约定的技术要求加工生产,且未执行任何标准;
(四)有充分证据证明被抽查产品用于出口,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
(五)产品或者其包装、说明书标有“试制”、“处理”或者“样品”等字样;
(六)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监督抽查方案要求;
(七)企业提供6个月内同批次、同规格、同型号产品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单或者合格检验报告。
第二十四条 对因被抽查单位拒绝抽样或拒绝配合送样,以及转产、停产、破产等原因导致无法抽样等特殊情况需要所在地的质监局配合的,所在地质监局应当予以配合。
对拒不配合以及通风报信或设置障碍等人为原因造成抽样工作不能按时保质完成的,省局将通报所在地政府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节 检验
第二十五条 检验机构必须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真实、准确、清晰,留存备查;不得随意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第二十六条 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当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
对监督抽查产品检验结果,应当按产品标准与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的判定原则进行综合判定,作出检验结论。检验报告中的结论应当以标准和检验结果为依据,所检项目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可以作出所检产品符合标准相关要求的结论;不符合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不合格的结论;不符合标准要求,但符合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符合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结论。
第二十七条 监督抽查结果综合判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高于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标准要求时,应当按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二)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时,应当按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判定。
(三)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推荐性标准要求时,应当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但应当在检验报告备注栏中进行说明。
第三节 结果处理
第二十八条 检验机构应当在检验完成后及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在3日内用直接送达或特快专递寄送等方式,通知生产者及其所在地的县级局,同时将抽查结果明细表寄送生产者所在地的市级局及省局。在市场上抽样的同时寄送销售单位。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检验机构应当同时向生产者送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知书(以下简称结果通知书)。
结果通知书是省局(或者其委托的部门、检验机构)告知被抽查单位检验结果和法定权利的文书。直接送达的应由生产者签收,特快专递寄送的资料要确认送达。
第二十九条 被抽查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结果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省局书面提出复检申请。逾期未书面提出的,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
异议处理由省局负责,异议复检原则上由原委托检验机构进行,也可根据需要指定其他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
第三十条 异议复检原则上只检验异议项目。异议项目不具备复检条件的,不进行复检,维持原检验结论。
原样品具备检验条件的,用原样品复检;原样品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采用备样复检。备样必须是完好无损、未经调换的样品,否则不得进行复检。
负责异议复检的机构应当在检验工作完成后3日内作出复检结论并书面报告省局。
第三十一条 复检结论分为维持原检验结论、变更原检验结论两种形式。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二条 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列入监督抽查经费。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异议单位承担。
第四节 费用、样品及样品的处理
第三十三条 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单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省局在财政专项经费中安排解决。
第三十四条 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企业无偿提供,数量应当按监督抽查方案规定抽取,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第三十五条 监督抽查结果综合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三个月后的两周内,由受检单位凭抽样单、检验报告领取样品;其他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后由受检单位凭抽样单、检验报告等领取样品。被抽查单位明示样品无需退还的,双方协商处理。
样品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检验机构应当向被抽查单位说明情况。
无需退还的样品及市场购买的样品,检验机构应当制定样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三十六条 检验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制度,妥善保存样品,详细记录样品传递情况。
第五节 质量状况信息汇总与发布
第三十七条 实施监督抽查的部门或检验机构应当按省局监督抽查工作方案规定期限和要求,向省局报送抽检工作总结、检验结果汇总表和抽检产品质量分析报告等材料。
抽检工作应分行业进行分析总结,抽检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该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②该行业贵州省发展状况、企业数量和分布、设计产能;③本次抽查基本情况;④产品质量按规模、经济性质、产品结构等分析对比情况及近几年抽检对比情况;⑤抽查合格率提升或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⑥建议采取的监管措施、对策以及我省该行业发展前景。
抽查任务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抽查实施部门或机构共同承担的,信息汇总工作由牵头部门或机构负责。
第三十八条 监督抽查结果应及时进行分析汇总,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并通报下级质监部门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监督抽查信息。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经联席会议审定后向省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同时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十九条 生产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局及时向社会发布生产者违反监督抽查相关规定行为的公告:
(一)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拒绝整改;
(二)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整改期满未提交复查申请,也未提交延期复查申请;
(三)在规定期限内向负责监督抽查结果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但复查仍不合格;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查的。
第四十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督抽查信息暂缓发布:
(一)不合格产品的检验结果未经受检企业确认的;
(二)未经承检机构核实的;
(三)异议处理未完成的。
第四十一条 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务院、省政府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不得公开的信息,不予发布。
第四章 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处理
第四十二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者,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或者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办公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生产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待迁址完成或自然灾害消除后,仍必须进行整改。
生产者应当自收到责令整改通知书之日起,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根据整改要求和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在3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提出复查申请。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申请延期,延期不得超过30日。确因不能正常办公而造成暂时不能进行整改的生产者,应当提供有关证明,停止同类产品的生产,并在办公条件正常后,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
整改复查合格前,生产者不得继续生产、销售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
第四十三条 县级局在收到监督抽查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应当向不合格产品生产者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其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限期改正。对库存的以及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局指定市级局负责后处理整改复查工作,生产者复查申请由县级局负责接收后转交市级局。
(一)监督抽查产品严重不合格的;
(二)规模企业生产产品抽查不合格的;
(三)抽查不合格产品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省局认为有必要时,后处理整改复查工作可由省局自行组织进行。
第四十五条 县级局接到生产者复查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符合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原抽查方案进行抽样检验。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者整改到期无正当理由不申请复查的,负责后处理整改复查的部门应当组织强制复查。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者承担。
第四十六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者经复查其产品仍然不合格的,由负责后处理部门责令生产者在30日内进行停业整顿,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同时向生产许可证管理部门通报情况;整顿期满后经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第四十七条 监督抽查发现产品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市级或县级局应组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分析质量问题,督促生产者整改。
第四十八条 所在地质监局应建立健全约谈制度,对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者按规定组织进行约谈,促进生产者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并完善约谈档案。
第四十九条 对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以及不合格产品发现率高的地区,由省局发出质量警示,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被通报地区质监部门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将整治情况向省局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监督抽查管理
第一节 承检验机构监管
第五十条 省局负责对承担监督抽查工作的承检机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承检机构工作质量包括抽样、样品管理、检验、检验结果确认、异议处理、绩效评估、能力比对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十一条 省质监部门对承检机构实行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分类考核评价工作按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规定组织进行。对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承检机构应当制定整改方案,按期整改。
第五十二条 承检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局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减少或取消下一年度抽查任务委托。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按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进行处理。其中有六至十项情形的,还应取消当批次产品抽样和检验费用核拨。
(一)未按照要求内容及时限报送相关抽查信息的;
(二)未按照规定时限出具、寄送并核实送达检验报告的;
(三)能力比对结果为不满意的;
(四)在抽查范围的企业无正当理由未进行抽查的;
(五)分包检验任务或者未经组织监督抽查部门批准,租借他人检测设备的;
(六)由于抽样手续不全或程序不当等造成异议处理工作无法进行的;
(七)备查样品封存不当、丢失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异议处理工作无法进行的;
(八)未进行样品确认或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样品确认造成异议处理工作无法进行的(适用时);
(九)未进行检验结果确认或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检验结果确认造成异议处理工作无法进行的;
(十)违反本办法第四条规定重复进行监督抽查的;
(十一)违反其它有关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行为的。
第五十三条 承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及抽样人员有下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情形之一的,还应由省局依法撤销其考核合格资质。
(一)向被抽查企业收取费用或者超过规定的数量索取样
品的;
(二)在开展抽样工作前事先通知被抽查企业;
(三)接受被抽查企业馈赠的;
(四)在实施监督抽查期间,与企业签订同类产品的有偿服务协议或者接受企业同种产品的委托检验的;
(五)利用监督抽查结果参与有偿活动,开展产品推荐、评比活动,向被监督抽查企业发放监督抽查合格证书或牌匾的;
(六)伪造检测数据或检验结果的;
(七)擅自发布监督抽查信息的;
(八)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第二节 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处理工作监管
第五十四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处理(简称后处理)工作质量由省局责进行监督,并通报有关情况。
后处理工作质量包括后处理工作文书、程序、时效、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十五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局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由省局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一)相关后处理工作文书使用错误的;
(二)未及时启动后处理工作的;
(三)未按照规定程序组织进行后处理工作的;
(四)未按照规定要求和时限报送后处理工作信息的;
(五)区域内抽查发现存在行业性质量问题未组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的;
(六)违反规定,擅自发布后处理相关工作信息的;
(七)整改复查时由企业自行抽、送样品的;
(八)违反其它有关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行为的。
第五十六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质监部门和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后处理工作中违规向企业收取费用、接收企业馈赠或变相向企业推销有关产品的;
(二)在后处理工作中利用监督抽查结果参与有偿活动,开展产品推荐、评比活动,向被监督抽查企业发放监督抽查合格证书或牌匾的;
(三)应当进行行政处罚未作出处理或应当移送司法机关未移送的;
(四)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市(州)、县级质监部门组织的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规定“5日”及以下的期间是指工作日,不含节假日。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3月1日开始实施。
第二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附件1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
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民生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品质量实行以监督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省级以下质监部门组织监督抽查工作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监督抽查对象主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第四条
监督抽查应当遵循科学、严谨、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五条
监督抽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发现不合格产品,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销售者履行首负责任,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完善质量监督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第六条
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拒绝监督抽查工作。
第七条
凡经上级部门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的,自抽样之日起6个月内,下级部门对该企业该种产品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抽查,依据有关规定为应对突发事件开展的监督抽查除外。
第八条
各级质监部门负责统一管理、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抽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
监督抽查应当与风险监控相结合,运用风险管理手段,排查安全隐患,防范产品质量风险。
第十条
省质监局负责全省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各市县质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
第二章
监督抽查的组织
第十一条 省质监局应当于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我省产品质量监管重点产品目录和检验周期,并向社会公布。
省质监局负责制定省级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和定期监督检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质监局(含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和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以下简称市局)并组织实施。必要时省质监局可依据监管工作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
各市局应当于每年年底前依据计划制定下一本地区监督抽查计划。各市局定期监督检验计划抽查产品6个月内不得与省质监局的重复。
省质监局发现市局监督抽查计划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计划规定时,应当责令相关市局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对违反规定重复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第十三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可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
有关部门和检验机构不得将监督抽查信息以任何方式事先告知企业。
受委托检验机构应当在其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并对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负责。未经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批准,不得租赁或者借用他人检测设备。禁止违反规定分包检验任务。
承担监督抽查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与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签订《承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承诺书》。
第十四条
根据计划开展监督抽查工作,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制定监督抽查方案。
监督抽查方案应当包括监督抽查对象及其范围、适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以下简称实施规范)或者制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拟抽查企业名单或者范围等。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实施规范,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确定具体抽样检验项目和判定要求;尚未制定实施规范的产品,应当制定实施细则。上级质监部门制定的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下级质监部门参照执行。
适用的实施规范或者制定的实施细则应当包括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抽样方法、数量、判定原则、异议处理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监督抽查的实施
第一节
抽样
第十五条 抽样人员应当是承担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抽样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等内容,经培训考核合格。
第十六条
在市场或者企业抽样,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被抽查企业出示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开具的监督抽查通知书、介绍信以及抽样人员的工作证或者身份证。不能出示的,企业可以拒绝接受抽样。
抽样前,抽样人员应当告知监督抽查性质、抽查产品范围、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等相关信息;核实被抽查企业的营业执照信息,确定企业持照经营;对实施行政许可、市场准入和相关资质管理的产品,应当核实被抽查企业的相关法定资质,确认抽查产品在企业法定资质允许范围内。
抽样人员现场发现被抽查企业存在无证无照生产等不需检验即可判定明显违法的行为,应当终止抽查,立即将有关情况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抽样人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做到不徇私情。
抽样人员不得同时承担被抽查样品的检验工作。
第十七条 样品应当由抽样人员在市场或者企业随机抽取,不得由企业抽样或提供样品。抽取的样品应当是企业自检合格或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产品。
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企业无偿提供,数量应当按监督抽查方 案规定抽取。
第十八条
抽样使用省质监局统一文书,必须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特殊情况下,可经双方签字确认。
抽样人员应当准确、完整记录抽样信息,字迹工整、清晰。需要更改的信息应当由抽样人员、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或盖章确认。
第十九条 被抽查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抽查的,经劝说无效,抽样人员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拒检认定表》,由当地质监部门和抽样人员共同确认,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条
在市场抽样的,检验机构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确认通知书》,书面通知样品标称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对样品有异议的,应当于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异议处理机构提出,并提供证明材料,逾期无书面回复视为无异议。
经核查,样品不是产品标称生产企业生产的,移交销售企业所在地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封样应当由抽样人员、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共同签字或盖章确认,并采取防拆封措施。
样品需要封存在企业的,抽样人员应当告知被抽查企业不得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封存样品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
抽样人员负责携带或者寄送样品至检验机构。对于有特殊条件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样品完好无损坏。需要企业协助寄、送样品的,所需费用纳入监督抽查经费。
第二十三条
因企业转产、停产、破产等原因导致无法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如实记录相关情况,经当地质监部门确认,及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企业产品不在监督抽查通知书所列范围。
(二)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不用于销售。
(三)产品不涉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仅按双方约定的技术要求加工生产,且未执行任何标准。
(四)有充分证据证明企业产品用于出口,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
(五)在产品或者其包装、说明书上标有“试制”、“处理”或者“样品”等字样。
(六)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监督抽查方案要求。
(七)企业提供上级质监部门6个月内该种产品的监督抽查抽样单或者合格检验报告。
第二节
检验
第二十五条 检验机构接收样品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是否相符。检验和备用样品应当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并入库保存。检验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
第二十六条 检验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制度,妥善保存样品,详细记录样品传递情况。
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的,检验机构应当填写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特殊处理报告书》,如实记录相关情况,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并及时报送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核实后由检验机构通知受检企业,终止检验。
第二十七条 检验机构必须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真实、准确、清晰,留存备查;如需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对需要现场检验的产品,检验机构应当制定现场检验规程,并保证对同一产品的所有现场检验遵守同一规程。
检验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重质量问题反馈表》,连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报告》(以下简称检验报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单》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后及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八条 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验报告应当由主检、审核、批准人员签名。
检验机构对检验报告的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严禁伪造检验报告及其数据、结果。
第二十九条
对监督抽查产品检验结果,应当按产品标准与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的判定原则进行综合判定,作出检验结论。
检验报告中的结论应当以标准和检验结果为依据,所检项目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可以作出所检产品符合标准相关要求的结论;不符合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不合格的结论;不符合标准要求,但符合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符合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结论。第三十条
监督抽查结果综合判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高于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标准要求时,应当按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二)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时,应当按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判定。
(三)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推荐性标准要求时,应当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但应当在检验报告备注栏中作出说明。
第三十一条 综合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3个月后退还被抽查企业,其他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后及时退还被抽查企业。
样品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应当及时向被抽查企业说明情况。被抽查企业明示样品无需退还的,双方协商处理。
第三节
结果处理
第三十二条
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检验报告寄送生产企业及其所在地质监部门,在市场上抽样的同时寄送销售企业。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检验机构应当同时寄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知书》(以下简称结果通知书)。
结果通知书是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指定、委托的部门、检验机构,告知被抽查企业检验结果和法定权利的文书。寄送资料要确认送达。
第三十三条 被抽查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结果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上级质监部门书面提出复检申请。逾期未书面提出的,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负责处理异议,也可委托下级质监部门或者指定的检验机构处理。
异议复检原则上由原委托检验机构进行,也可指定其他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
第三十四条
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且需要用样品进行重新检验的,异议复检原则上只检验异议项目。异议项目不具备复检条件的,不进行复检,维持原检验结论。
原样品具备检验条件的,用原样品复检;原样品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采用备样复检。备样必须是完好无损、未经调换的样品,否则不得进行复检。
异议复检应当按照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复检完毕应当出具复检报告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三十五条 负责异议处理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在检验工作完成后10日内作出复检结论并书面答复异议企业。
复检结论分为维持原检验结论、变更原检验结论两种形式。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六条
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列入监督抽查经费。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异议企业承担。
第四节
检验结果汇总与发布 第三十七条
检验机构应当于接受监督抽查任务、抽查方案确定后2日内按要求将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录入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管信息系统),经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录入抽样、检验信息。
录入信息应当完整、准确、及时。
第三十八条
实施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检验机构应当按规定期限和要求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报送抽检工作总结、检验结果汇总表和绩效评估报告等材料。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按规定期限和要求逐级上报监督抽查信息。
第三十九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汇总分析监督抽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向地方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有关部门通报监督抽查情况。对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查的企业,向社会予以公布。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省级质监部门依法向社会发布生产企业违反监督抽查相关规定行为的公告、产品质量状况公告。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此类公告。
第四十条
生产企业违反监督抽查相关规定的行为有:
(一)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拒绝整改。
(二)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整改期满未提交复查申请,也未提交延期复查申请。
(三)在规定期限内向负责监督抽查结果处理的质监部门(以下简称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但复查仍不合格。
第四十一条
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内容主要包括监督抽查的总体概况、检验依据、承检机构名称、被抽查产品的检验信息及其生产企业信息等。
第四章
监督抽查的管理
第一节
监督抽查后处理
第四十二条
省质监局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广东省区域内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后处理工作。
各市局可根据本地实际对辖区内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后处理工作进行分工。
第四十三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责令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对库存的以及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组织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检查。
第四十四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向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下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责令整改通知书》(以下简称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或者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办公且能够提供有效证 明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
企业应当自收到整改通知书之日起,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根据整改要求和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在3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提出复查申请。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申请延期,延期不得超过30日。确因不能正常办公而造成暂时不能进行整改的企业,应当提供有效证明,停止同类产品的生产,并在办公条件正常后,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
整改复查合格前,企业不得继续生产、销售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第四十五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接到企业复查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符合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抽样复查。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到期无正当理由不申请复查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组织强制复查。
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承担。
第四十六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经复查其产品仍然不合格的,由负责后处理部门责令企业在30日内进行停业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第四十七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将后处理信息录入监管信息系统,省质监局负责通报有关后处理工作情况。
第四十八条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相关信息、报告之日起5日内移送执法部门处理:
(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
(二)被抽查企业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查封存的样品。
(三)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收到检验报告后未立即停止 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四)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第四十九条
监督抽查发现产品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组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分析和查找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宣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推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督促企业落实整改。
第五十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可通过约谈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以及不合格产品发现率较高的地区,省质监局可以发出质量警示,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被通报地区市局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将整治情况向省质监局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节
绩效评估
第五十二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对每一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开展绩效评估。
各市局应当定期报送每季度绩效评估情况。省质监局负责对报送情况进行通报。
第五十三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应当向检验机构明确绩效评估工作任务。
检验机构负责调查、统计、汇总承检的每一批次产品的总货值,并对开展监督抽查的每一类产品形成监督抽查绩效评估报告。
第五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结合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情况,形成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或质量提升政策建议。
第三节
风险监控
第五十五条 各级质监部门可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当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
第五十六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产品的预警通报或出现的其他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级质监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开展质量专项整治,控制质量安全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第五十七条
监督抽查应当加强风险监测工作成果的应用,调整监督抽查的产品范围、检测项目、抽样和检验方法。
第四节
检验机构监管
第五十八条 省质监局负责对承担监督抽查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分类监管,考核评价其工作质量以及相关情况,通报分类监管情况。
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包括法律法规、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抽样、样品管理、检验、检验结果确认、异议处理、绩效评估、能力比对等方面的内容。
对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检验机构应当制定整改方案,按期整改。第五十九条 各级质监部门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比对,通报能力比对结果,责令能力比对结果为不满意的检验机构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的,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条
对监督抽查中反映问题较多、检测能力比对中出现不满意结果的检验机构,省质监局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人员管理、抽样及样品管理、检验过程开展不定期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十一条
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重复进行监督抽查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退还检验费,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取消承担下一监督抽查资格。情节严重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六十二条
参与监督抽查的相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5日”及以下的期间是指工作日。第六十四条 定期监督检验依照本办法关于监督抽查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五条
食品相关产品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涉及文书、表格见附件。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质监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管理办法
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中文名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管理办法
目录
1.2.3.4.5.6.7.8.9.1 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监督抽查的组织第三章 监督抽查的实施
▪ 第一节 抽 样
▪ 第二节 检 验
▪ 第三节 结果处理
▪ 第四节 检验结果汇总与发布第四章 监督抽查的管理
▪ 第一节 监督抽查后处理
10.▪ 第二节 绩效评估
11.▪ 第三节 风险监控
12.▪ 第四节 检验机构监管
13.5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编辑
第一条 为规范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民生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品质量实行以监督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监督抽查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监督抽查的对象主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第四条 监督抽查应当遵循科学、严谨、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 监督抽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发现不合格产品,督促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推动销售者履行首负责任,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完善质量监督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第六条 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拒绝监督抽查工作。第七条 凡经上级部门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的,自抽样之日起6个月内,下级部门对该企业该种产品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抽查,依据有关规定为应对突发事件开展的监督抽查除外。
第八条 各级质监部门负责统一管理、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抽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 监督抽查应当与风险监控相结合,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排查安全隐患,防范产品质量风险。
第十条 省质监局负责全省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各市县质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
第二章 监督抽查的组织 编辑
第十一条 省质监局应当于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我省产品质量监管重点产品目录和检验周期,并向社会公布。
省质监局负责制定省级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和定期监督检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质监局(含深圳市市场监管委和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以下统称市局)并组织实施。必要时省质监局可依据监管工作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 各市局应当于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本地区监督抽查计划和定期监督检验计划。各市局定期监督检验计划抽查产品6个月内不得与省质监局的重复。
省质监局发现市局监督抽查计划和定期监督检验计划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计划规定时,应当责令相关市局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对违反规定重复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可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
有关部门和检验机构不得将监督抽查信息以任何方式事先告知企业。
受委托检验机构应当在其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并对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负责。未经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批准,不得租赁或者借用他人检测设备。禁止违反规定分包检验任务。
承担监督抽查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与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签订《承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承诺书》。
第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制定监督抽查方案。
监督抽查方案应当包括监督抽查对象及其范围、适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以下简称实施规范)或者制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拟抽查企业名单或者范围等。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实施规范,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确定具体抽样检验项目和判定要求;尚未制定实施规范的产品,应当制定实施细则。上级质监部门制定的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下级质监部门参照执行。
适用的实施规范或者制定的实施细则应当包括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抽样方法、数量、判定原则、异议处理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监督抽查的实施 编辑
第一节 抽 样
第十五条 抽样人员应当是承担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抽样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等内容,经培训考核合格。
第十六条 在市场或者企业抽样,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被抽查企业出示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开具的监督抽查通知书、介绍信以及抽样人员的工作证或者身份证。不能出示的,企业可以拒绝接受抽样。
抽样前,抽样人员应当告知监督抽查性质、抽查产品范围、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等相关信息;核实被抽查企业的营业执照信息,确定企业持照经营;对实施行政许可、市场准入和相关资质管理的产品,应当核实被抽查企业的相关法定资质,确认抽查产品在企业法定资质允许范围内。
抽样人员现场发现被抽查企业存在无证无照生产等不需检验即可判定明显违法的行为,应当终止抽查,立即将有关情况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抽样人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做到不徇私情。抽样人员不得同时承担被抽查样品的检验工作。
第十七条 样品应当由抽样人员在市场或者企业随机抽取,不得由企业抽样或提供样品。抽取的样品应当是企业自检合格或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产品。
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企业无偿提供,数量应当按监督抽查方案规定抽取。
第十八条 抽样使用省质监局统一文书,必须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特殊情况下,可经双方签字确认。
抽样人员应当准确、完整记录抽样信息,字迹工整、清晰。需要更改的信息应当由抽样人员、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或盖章确认。
第十九条 被抽查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抽查的,经劝说无效,抽样人员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拒检认定表》,由当地质监部门和抽样人员共同确认,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条 在市场抽样的,检验机构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确认通知书》,书面通知样品标称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对样品有异议的,应当于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异议处理机构提出,并提供证明材料,逾期无书面回复视为无异议。
经核查,样品不是产品标称生产企业生产的,移交销售企业所在地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封样应当由抽样人员、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共同签字或盖章确认,并采取防拆封措施。样品需要封存在企业的,抽样人员应当告知被抽查企业不得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封存样品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 抽样人员负责携带或者寄送样品至检验机构。对于有特殊条件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样品完好无损坏。需要企业协助寄、送样品的,所需费用纳入监督抽查经费。
第二十三条 因企业转产、停产、破产等原因导致无法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如实记录相关情况,经当地质监部门确认,及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企业产品不在监督抽查通知书所列范围。
(二)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不用于销售。
(三)产品不涉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仅按双方约定的技术要求加工生产,且未执行任何标准。
(四)有充分证据证明企业产品用于出口,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
(五)在产品或者其包装、说明书上标有“试制”、“处理”或者“样品”等字样。
(六)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监督抽查方案要求。
(七)企业提供上级质监部门6个月内该种产品的监督抽查抽样单或者合格检验报告。第二节 检 验
第二十五条 检验机构接收样品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是否相符。检验和备用样品应当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并入库保存。
第二十六条 检验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制度,妥善保存样品,详细记录样品传递情况。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的,检验机构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特殊处理报告书》,如实记录相关情况,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并及时报送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核实后由检验机构通知受检企业,终止检验。
第二十七条 检验机构必须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真实、准确、清晰,留存备查;如需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对需要现场检验的产品,检验机构应当制定现场检验规程,并保证对同一产品的所有现场检验遵守同一规程。
检验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应当填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重质量问题反馈表》,连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报告》(以下简称检验报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单》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后及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八条 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验报告应当由主检、审核、批准人员签名。
检验机构对检验报告的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严禁伪造检验报告及其数据、结果。第二十九条 对监督抽查产品检验结果,应当按产品标准与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的判定原则进行综合判定,作出检验结论。
检验报告中的结论应当以标准和检验结果为依据,所检项目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可以作出所检产品符合标准相关要求的结论;不符合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不合格的结论;不符合标准要求,但符合判定原则的,可以作出符合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结论。
第三十条 监督抽查结果综合判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高于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标准要求时,应当按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二)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时,应当按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判定。
(三)当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缺少本次抽查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推荐性标准要求时,应当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但应当在检验报告备注栏中作出说明。
第三十一条 综合判定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3个月后退还被抽查企业,其他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后及时退还被抽查企业。
样品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应当及时向被抽查企业说明情况。被抽查企业明示样品无需退还的,双方协商处理。第三节 结果处理
第三十二条 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检验报告寄送生产企业及其所在地质监部门,在市场上抽样的同时寄送销售企业。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检验机构应当同时寄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知书》(以下简称结果通知书)。
结果通知书是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指定、委托的部门、检验机构,告知被抽查企业检验结果和法定权利的文书。寄送资料要确认送达。
第三十三条 被抽查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结果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上级质监部门书面提出复检申请。逾期未书面提出的,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负责处理异议,也可委托下级质监部门或者指定的检验机构处理。异议复检由原委托检验机构进行,也可指定其他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
第三十四条 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且需要用样品进行重新检验的,异议复检原则上只检验异议项目。异议项目不具备复检条件的,不进行复检,维持原检验结论。
原样品具备检验条件的,用原样品复检;原样品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采用备样复检。备样必须是完好无损、未经调换的样品,否则不得进行复检。
异议复检应当按照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复检完毕应当出具复检报告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第三十五条 负责异议处理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在检验工作完成后10日内作出复检结论并书面答复异议企业。
复检结论分为维持原检验结论、变更原检验结论两种形式。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六条 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列入监督抽查经费。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异议企业承担。
第四节 检验结果汇总与发布
第三十七条 检验机构应当于接受监督抽查任务、抽查方案确定后2日内按要求将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录入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管信息系统),经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录入抽样、检验信息。
录入信息应当完整、准确、及时。
第三十八条 实施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检验机构应当按规定期限和要求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报送抽检工作总结、检验结果汇总表和绩效评估报告等材料。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按规定期限和要求逐级上报监督抽查信息。
第三十九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汇总分析监督抽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向地方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有关部门通报监督抽查情况,向社会公布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查的企业。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省级质监部门依法向社会发布生产企业违反监督抽查相关规定行为的公告、产品质量状况公告。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此类公告。
第四十条 生产企业违反监督抽查相关规定的行为有:
(一)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拒绝整改。
(二)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整改期满未提交复查申请,也未提交延期复查申请。
(三)在规定期限内向负责监督抽查结果处理的质监部门(以下简称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但复查仍不合格。
第四十一条 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内容主要包括监督抽查的总体概况、检验依据、承检机构名称、被抽查产品的检验信息及其生产企业信息等。
第四章 监督抽查的管理 编辑
第一节 监督抽查后处理
第四十二条 省质监局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广东省区域内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后处理工作。
各市局可根据本地实际对辖区内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后处理工作进行分工。
第四十三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责令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对库存的以及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组织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检查。
第四十四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向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下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责令整改通知书》(以下简称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或者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办公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
企业应当自收到整改通知书之日起,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根据整改要求和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在3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提出复查申请。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申请延期,延期不得超过30日。确因不能正常办公而造成暂时不能进行整改的企业,应当提供有效证明,停止同类产品的生产,并在办公条件正常后,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
整改复查合格前,企业不得继续生产、销售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
第四十五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接到企业复查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符合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抽样复查。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到期无正当理由不申请复查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组织强制复查。
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承担。
第四十六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经复查其产品仍然不合格的,由负责后处理部门责令企业在30日内进行停业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第四十七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将后处理信息录入监管信息系统,省质监局负责通报有关后处理工作情况。
第四十八条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相关信息、报告之日起5日内移送执法部门处理:
(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
(二)被抽查企业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查封存的样品。
(三)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收到检验报告后未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四)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第四十九条 监督抽查发现产品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组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分析和查找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宣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推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督促企业落实整改。
第五十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可通过约谈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以及不合格产品发现率较高的地区,省质监局可以发出质量警示,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被通报地区市局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将整治情况向省质监局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第二节 绩效评估
第五十二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对每一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各市局应当定期报送每季度绩效评估情况。省质监局负责对报送情况进行通报。
第五十三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应当向检验机构明确绩效评估工作任务。检验机构负责调查、统计、汇总承检的每一批次产品的总货值,并对开展监督抽查的每一类产品形成监督抽查绩效评估报告。
第五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结合产业集群、重点产品情况,形成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或质量提升政策建议。第三节 风险监控
第五十五条 各级质监部门可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当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
第五十六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产品的预警通报或出现的其他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级质监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开展质量专项整治,控制质量安全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第五十七条 监督抽查应当加强风险监测工作成果的应用,调整监督抽查的产品范围、检测项目、抽样和检验方法。第四节 检验机构监管
第五十八条 省质监局负责对承担监督抽查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分类监管,考核评价其工作质量以及相关情况,通报分类监管情况。
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包括法律法规、实施规范或实施细则、抽样、样品管理、检验、检验结果确认、异议处理、绩效评估、能力比对等方面的内容。
对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检验机构应当制定整改方案,按期整改。
第五十九条 各级质监部门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比对,通报能力比对结果,责令能力比对结果为不满意的检验机构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的,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条 对监督抽查中反映问题较多、检测能力比对中出现不满意结果的检验机构,省质监局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人员管理、抽样及样品管理、检验过程开展不定期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十一条 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重复进行监督抽查的,由上级主管部门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取消承担下一监督抽查资格;情节严重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六十二条 参与监督抽查的相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编辑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5日”及以下的时间是指工作日。
第六十四条 定期监督检验依照本办法关于监督抽查的规定执行。定期监督检验按国家规定收取检验费。
第六十五条 食品相关产品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涉及文书、表格见附录。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1]
第四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范文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以下简称监督抽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监督抽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监督产品质量,依法组织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随机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监督抽查分为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国家监督抽查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地方监督抽查。
第四条
监督抽查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原则。第五条
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划、管理全国监督抽查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汇总、分析并通报全国监督抽查信息。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管理、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监督抽查工作;负责汇总、分析并通报本行政区域监督抽查信息;负责本行政区域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的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按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报送监督抽查信息。
第六条
监督抽查的产品主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第七条
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企业收取检验费用。国家监督抽查和地方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解决。
第八条
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协助,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拒绝监督抽查工作。
第九条
凡经上级部门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的,自抽样之日起6个月内,下级部门对该企业的该种产品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抽查,依据有关规定为应对突发事件开展的监督抽查除外。
第十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负责发布监督抽查信息。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监督抽查信息。
监督抽查信息发布办法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制定。
第二章
监督抽查的组织
第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制定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并通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监督抽查计划,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第十二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委托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的,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与被委托的检验机构签订行政委托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被委托的检验机构应当保证所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的科学、公正、准确,如实上报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并对检验工作负责,不得分包检验任务,未经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批准,不得租赁或者借用他人检测设备。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加强对抽样人员和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监督抽查实施过程及相关机构和人员开展监督检查。对存在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检验机构,必要时可暂停其3年承担监督抽查任务资格,并按照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依据法律法规、有关标准、国家相关规定等制定并公告发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以下简称实施规范),作为实施监督抽查的工作规范。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可以根据监管工作需要,依据实施规范确定具体抽样检验项目和判定要求。
对尚未制定实施规范的产品,需要组织实施监督抽查时,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根据监督抽查计划,制定监督抽查方案,将监督抽查任务下达所指定的部门或者委托的检验机构。监督抽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适用的实施规范或者制定的实施细则;
(二)抽查产品范围和检验项目;
(三)拟抽查企业名单或者范围。
第三章
监督抽查的实施
第一节 抽
样
第十五条
抽样人员应当是承担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抽样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并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抽样工作。
第十六条
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名。抽样前,应当向被抽查企业出示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开具的监督抽查通知书或者相关文件复印件和有效身份证件,向被抽查企业告知监督抽查性质、抽查产品范围、实施规范或者实施细则等相关信息后,再进行抽样。
抽样人员应当核实被抽查企业的营业执照信息,确定企业持照经营。对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市场准入和相关资质管理的产品,还应当核实被抽查企业的相关法定资质,确认抽查产品在企业法定资质允许范围内后,再进行抽样。
抽样人员现场发现被抽查企业存在无证无照生产等不需检验即可判定明显违法的行为,应当终止抽查,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抽样人员抽样时,应当公平、公正,不徇私情。第十七条
监督抽查的样品应当由抽样人员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待销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不得由企业抽样。抽取的样品应当是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或者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产品。监督抽查的样品由被抽查企业无偿提供,抽取样品应当按有关规定的数量抽取,没有具体数量规定的,抽取样品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抽样人员不得抽样:
(一)被抽查企业无监督抽查通知书或者相关文件复印件所列产品的;
(二)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是不用于销售的;
(三)产品不涉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仅按双方约定的技术要求加工生产,且未执行任何标准的;
(四)有充分证据证明拟抽查的产品为企业用于出口,并且出口合同对产品质量另有规定的;
(五)产品或者标签、包装、说明书标有“试制”、“处理”或者“样品”等字样的;
(六)产品抽样基数不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抽查企业可以拒绝接受抽查:
(一)抽样人员少于2人的;
(二)抽样人员无法出具监督抽查通知书、相关文件复印件或者有效身份证件的;
(三)抽样人员姓名与监督抽查通知书不符的;
(四)被抽查企业和产品名称与监督抽查通知书不一致的;
(五)要求企业支付检验费或者其他任何费用的。
第二十条
抽样人员封样时,应当采取防拆封措施,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第二十一条
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定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抽样文书必须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企业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对特殊情况,双方签字确认即可。
抽样文书应当字迹工整、清楚,容易辨认,不得随意涂改,需要更改的应当由双方签字确认。
抽样文书分别留存企业和检验机构,并报送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国家监督抽查抽样文书同时由承担抽样工作的检验机构报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二十二条
因企业转产、停产、破产等原因导致无样品可以抽取的,抽样人员应当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如实记录相关情况,并经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确认后,及时上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三条
抽取的样品需送至承担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的,应当由抽样人员负责携带或者寄送。需要企业协助寄、送样品时,所需费用纳入监督抽查经费。对于易碎品、危险化学品、有特殊贮存条件等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样品运输过程中状态不发生变化。
抽取的样品需要封存在企业的,由被检企业妥善保管。企业不得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查封存的样品。
第二十四条
被抽查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抽查的,抽样人员应当填写拒绝监督抽查认定表,列明企业拒绝监督抽查的情况,由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抽样人员共同确认,并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五条
在市场抽取样品的,抽样单位应当书面通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依据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确认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
生产企业对需要确认的样品有异议的,应当于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异议处理机构提出,并提供证明材料。逾期无书面回复的,视为无异议。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核查生产企业提出的异议。样品不是产品标称的生产企业生产的,移交销售企业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节
检
验
第二十六条
检验机构接收样品时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验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
在不影响样品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将样品进行分装或者重新包装编号,以保证不会发生因其他原因导致不公正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检验机构应当妥善保存样品。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程序文件,详细记录检验过程中的样品传递情况。
第二十八条
检验过程中遇有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的,检验机构必须如实记录即时情况,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
第二十九条
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保证真实、准确、清晰,并留存备查;不得随意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第三十条
对需要现场检验的产品,检验机构应当制定现场检验规程,并保证对同一产品的所有现场检验遵守相同的规程。
第三十一条
除第二十八条所列情况外,检验机构应当出具抽查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当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
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禁止伪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第三十二条
检验工作结束后,检验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检验报告及有关情况报送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国家监督抽查同时抄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三十三条
检验结果为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后及时退还被抽查企业。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三个月后退还被抽查企业。
样品因检验造成破坏或者损耗而无法退还的,应当向被抽查企业说明情况。被抽查企业提出样品不退还的,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三节 异议复检
第三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和被抽查企业的法定权利书面告知被抽查企业,也可以委托检验机构告知。
在市场上抽样的,应当同时书面告知销售企业和生产企业,并通报被抽查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三十五条
被抽查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三十六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依法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也可以委托下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指定的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
对需要复检并具备检验条件的,处理企业异议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指定检验机构应当按原监督抽查方案对留存的样品或抽取的备用样品组织复检,并出具检验报告,于检验工作完成后1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七条
复检结论表明样品合格的,复检费用列入监督抽查经费。复检结论表明样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样品生产者承担。
第三十八条
检验机构应当将复检结果及时报送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国家监督抽查应当同时抄报企业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四节 结果处理
第三十九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汇总分析监督抽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向地方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有关部门通报监督抽查情况。对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查的企业,予以公布。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四十条
负责监督抽查结果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向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的,或者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办公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以外,必须进行整改。
企业应当自收到责令整改通知书之日起,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根据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和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在3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提出复查申请;企业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申请延期,延期不得超过30日;确因不能正常办公而造成暂时不能进行整改的企业,应当办理停业证明,停止同类产品的生产,并在办公条件正常后,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企业在整改复查合格前,不得继续生产销售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
第四十一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应当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对库存的不合格产品及检验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退回的不合格样品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处理,并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产品安全标准的产品,生产企业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产品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继续销售。
监督抽查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依照本办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
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接到企业复查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符合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抽样复查。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到期无正当理由不申请复查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应当组织进行强制复查。
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承担。
第四十三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有下列逾期不改正的情形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社会公告:
(一)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拒绝整改的;
(二)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在整改期满后,未提交复查申请,也未提出延期复查申请的;
(三)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但并未落实整改措施且产品经复查仍不合格的。
第四十四条 监督抽查发现产品存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负责后处理的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督促企业整改。
第四十五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检查。
第四十六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的质量问题属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四十八条
被抽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查封存的样品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收到检验报告后未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六十条规定处理。第五十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经复查其产品仍然不合格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企业在30日内进行停业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第五十一条
监督抽查发现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由生产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六十条规定处理。
第五十二条
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八条规定,分包检验任务的,或者未经组织监督抽查部门批准,租借他人检测设备的,或者未按规定及时报送检验报告及有关情况和复检结果的,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伪造检验结果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处理。
第五十四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重复进行监督抽查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五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违反第十五条至二十五条规定,违规抽样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行为的,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向被抽查企业收取费用或者超过规定的数量索取样品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处理。
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行为的,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七条 参与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的情形,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第十条规定,擅自发布监督抽查信息;
(二)在开展抽样工作前事先通知被抽查企业;
(三)接受被抽查企业的馈赠;
(四)在实施监督抽查期间,与企业签订同类产品的有偿服务协议或者接受企业同种产品的委托检验;
(五)利用监督抽查结果参与有偿活动,开展产品推荐、评比活动,向被监督抽查企业发放监督抽查合格证书或牌匾;
(六)利用抽查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行为的,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八条
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和承担监督抽查任务的检验机构,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食品监督抽查另有相关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条
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可以由企业注册地的相应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企业实际经营地所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协商,共同开展处理工作。有关处理结果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汇总。
地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在同一市(地、州)的,可以参照上款规定,由相应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处理工作和处理结果汇总工作。
第六十一条
组织地方监督抽查中,发现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当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移交企业所在地同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其他市(地、州)的,应当由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移交企业所在地同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 2011年2月1日起施行。2001年12月发布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
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
(1993年9月29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9月29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清理地方性法规情况报告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提高我省产品质量,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开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生产者、销售者),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经检验合格。
禁止下列行为:
(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名优标志及生产许可证标记、条形码等;
(二)隐匿、伪造或者冒用产品的产地、厂名、厂址;
(三)伪造产品质量证明材料、生产日期;
(四)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足含量冒充明示含量,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条 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三)规划和管理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四)负责产品质量公证评价和质量认证有关工作;
(五)受理质量问题投诉,负责质量纠纷调解,查处质量违法行为;
(六)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监督检验人员。
第六条 工商行政、卫生、医药、商检等管理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七条 行业、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部门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八条 用户、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协会、用户委员会、行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机构,对产品质量实行社会监督。
第九条 生产者、销售者按《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并履行义务。
第十条 积极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由省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第十一条 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的依据是:
(一)国家和省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按国家规定制定的企业标准;
(三)经济合同、产品说明中的质量约定和技术条件;
(四)省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或质量评价规则。
第十二条 本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农用生产资料、建筑材料、烟、酒、药品、食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社会团体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目录由省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第十三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实行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售前报验等制度。
对生产领域中列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目录的重点产品按规定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对某些重要生产资料、关系国计民生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按规定实行定期监督检验;
对流通领域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实行售前报验及其它临时性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
第十四条 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并颁发证书的检验机构为我省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第十五条 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承担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公证性评价检验,其在授权范围内为社会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具备法律效力。
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其检验结果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需样品,由质量监督或监督检验人员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凭证按规定数量向受检单位随机抽取。检验后的样品除已损耗或者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均应返还受检单位。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生的检验费用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监督抽查检验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二)定期监督检验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检验成本费;
(三)售前报验以及监督检查中不合格产品复查检验费用由受检单位承担;
(四)复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五)委托检验费用由委托方承担。
第十八条 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必须依据法定的方法、程序和期限进行检验,并将检验报告送达交办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单位和受检单位。
受检单位对检验报告有异议的,应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特殊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下同),向交办的或其上一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复验。收到复验申请书的部门应在十日内,指定有关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论为终局检验结论,应书面通知复验申请人。
第四章
产品质量的纠纷处理
第十九条 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申诉、举报;有权就因产品质量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按《产品质量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向生产者、销售者提出赔偿要求。
第二十条 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当事人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及用户委员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调解解决。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无效的,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仲裁。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依据《产品质量法》罚则和本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据《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产品或销售明知属上述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依法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五条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责令公开更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按《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八条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已被查处而又重复同一违法行为的责任者,除按有关条款的规定处罚外,并处原罚款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不按规定履行产品质量售前报验的,责令限期报验。逾期不报验的,处该批产品价值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生产者、销售者伪造产品质量证明材料或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对以行贿、受贿或其他非法手段推销、采购《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条和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七条所列产品的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在生产、流通领域中,凡属产品质量责任问题,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在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发现生产、销售掺假产品、冒牌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在市场上非法倒卖、骗卖劣质产品的,按照“谁先发现谁处理”的原则,分别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按上款规定执行分工职责时,应互相配合、协助,但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法律、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查处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活动,查阅、复制有关的发票、帐册、凭证、文件、业务函电等材料。
在违法嫌疑产品或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实物进行暂扣、封存,但应填写暂扣、封存通知书,并规定时限,在此时限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三条 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有关人员应接受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提供样品、有关材料及必要的工作条件,不得拒绝检查,不得隐匿产品和有关材料。
对确有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条和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七条所列产品的违法行为拒不提供有关违法产品数量、金额等材料的责任者,视情节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继续追究其法律责任。
生产者、销售者对监督检查的手段和方法有异议的,可以向实施检查部门的上一级机关反映;对重复检查,有权拒绝。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依据本条例收缴的罚、没款和没收物品变价款,上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六条 从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单位或者个人故意包庇、纵容使其不受追诉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和军工产品不适用本条例。
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 本条例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