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8:1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

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新社区工作的安排意见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社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新社区建设快速发展,根据市旗有关会议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镇实际,就加强社会主义新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昂素的主题,以建设新型和谐社区为目标,坚持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强居委会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居委会基层基础作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和谐稳定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服务的载体、社会管理的依托、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做到“六好”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

(一)自治好。就是为居民自治奠定基础,社区充满活力,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当家作主。

(二)管理好。就是管理有序、机制健全,社区各种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民主协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共驻共建等机制健全,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三)服务好。就是依托社区建立就业、再就业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和民政社区服务站等,通过“一站式”,完善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治安好。就是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社区治安管理到

位,群防群治网络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

(五)环境好。就是在社区居委会建立环境卫生工作站,通过抓清洁工队伍,实现环境优美,社区内垃圾分类处理。日产日清,市容整洁有序,居民卫生习惯良好。

(六)风尚好。就是文明祥和、文化繁荣,居民的公德意识、互助意识较强,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邻里友爱诚信、团结亲善、守望相助,家庭和睦幸福、亲情浓郁、互敬互爱。

三、机构设置

1、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长效发展的原则,本着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有利于社区资源开发,并综合地域性、认同感、归属感等社区构成要求,以便于公安四所管辖为前提(所属在同一个公安派出所管理的居委会进行合并调整),区别平房区、楼房区、城郊结合部三个不同类型的特点,以2000户左右为标准,将原有的25个居委会合并调整为12个社区居委会,平均户数2038户,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工作人员按200户一个国家干部进行配备。

2、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多渠道健全和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组织建设:组织部门在社区设置党的组织;政法部门在社区设置警务组织;政府指导社区成立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管理上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第二层——居民党小组,居民小组(以150户到200户划分一个居民小组),第三层——居民代表(一个居民小组可设10名左右)。

3、在新组建的12个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党支部,设支部书记1人,设委员2人,下设若干居民党小组。以加快推进居委会自治为方向,加强和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居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各居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选派一名镇干部任居民小组长,全面负责该居民小组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社工干部一专多能的作用。居

民组长保证在居民中每周不少于30小时的工作时间。从居民小组中选出3-5名热衷于社区工作的老党员、居民积极分子担任居民代表,通过居民议事制度,切实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居委会的成员要定岗多责,负责民调、维稳、信息、就业、服务等工作。在社区设置“一长六岗”(楼长或片长、文化指导岗、卫生监督岗、治安信息岗、纠纷调解岗、租房户协管岗、社区青年志愿岗),制定岗位职责,推选热心公益、威信高的居民做居民代表义务承担岗位任务,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加快基层民主建设步伐。

居委会内设社区事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民调中心、警务室。要强化三大职能,即一是治安联防,二是民事调解,三是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治安联防由派出所牵头,在社区设置社区警务室,由社区居民小组长、社区居民代表、居民组成联防队伍,建成治安防控体系;民事调解由镇司法所牵头,由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居民代表来调解,一牵两头,一牵民间调解,一牵法律调解,建立矛盾排查化解体系;社会管理重点是人口管理和重点行业管理,由镇维稳办牵头,由房主、业主、居民代表、警方构成社区维稳体系,对重点人口的信息、从业、居住进行管理;社区服务主要是针对不同居民的文化、就业、计生和优抚救助等服务及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主要任务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加强居委会办公场所建设。通过与房产部门、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多方联系,高标准解决2个面积在200平米以上的居委会办公场所,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7个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场所的位置体现方便居民办事的原则。二是加大对社区居委会办公设施的投入。今年6月份前在2个居委会实现四室一厅的高标准建设(四室: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室,居民阅览室,居民议事会议室;一厅:社区综合服务大厅。

增加办公设备投入,配齐必备的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办公用品,确保每个居民委员会能顺利开展工作。

2、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加强新社区建设,我们必须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同时理顺四种关系:一是建立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理顺层次关系。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社居委依法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自治管理职责,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议事会有效发挥决策、参谋、桥梁、监督作用。要突出社居委作为社区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法定代表的社会地位,明确社区建设民主自治的方向,培育群众的社区意识,使他们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二是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职能,理顺上下关系。哪些属于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哪些属于社区协助政府部门管理的职能,哪些属于部门应下放或委托社区管理,费随事转的职能,建立社区事务分类管理制度和“事务准入制度”,政府部门要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和支持社区的自治权利,凡属政府部门应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避免社区居委会走回以前忙于行政事务而疲于奔命的老路。三是强化服务意识,理顺左右关系。要协调处理好与各级服务组织及驻社区各单位、小区物业管理、治安管理等关系,实现以社区管理为中心的区域整合,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社区民主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制度,理顺条块关系。要对职能部门进社区的工作,共驻共建单位以及旗直部门联系社区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

3、加强社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层次。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工干部队伍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经常性的教育。使干部增强服务意识,热爱社区工作。注重干部业务能力建设,在工作实践中培训干部,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干部,在评优创先中

激励干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评比制,健全落实奖励惩罚制,实现以制度管人,促进干部守岗敬业,促进工作创新。确保居委会建设经费。多方筹资,主动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保证居委会工作正常运转。

4、加强绿色、特色社区建设。今年要广泛宣传教育广大居民美化、绿化巷道和小区,每个居委会要各选一条巷道、选一个小区组织市民进行绿化和管护,创建一批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绿色社区;各居委会要创建一项特色工作,在全镇形成一批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好、社区服务网点作用发挥好的服务型社区,群防网络建设好、治安管理好的治安型社区,健康教育普及好、医疗卫生服务好的健康型社区,文艺队伍组织好、居民活动氛围好的文化型、学习型社区,巷道小区绿化好、居民自觉维护好的绿色环保社区和就业信息服务好、居民群众反映好的充分就业型社区。

5、以规范房屋出租为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一是居委会和派出所全面普查辖区出租房屋情况。凡已出租或准备出租的房屋,全部登记造册,出租房登记率要达到100%,承租人登记率和信息采集录入率达到100%,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要规范出租房屋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并借鉴北京的先进做法,今年要全面启动房屋租赁办证制度。凡出租或拟出租房屋都要办理房屋租赁证,由市旗两级协调房管部门授权我镇办理辖区房屋租赁证,每证收取一定的费用。今后凡出租房屋房主必须持房屋租赁证和承租人身份证到居委会进行登记,同时签订治安协议书。三是加大监管力度。镇内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落实此项工作,对拒不执行此项规定的房屋主进行处罚,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用工单位的治安责任,由派出所、居委会与用人单位签订治安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四是对流动人口要实行分类管理,A类重点人口单身的,无稳定收入、无有效证件、无固定住所的人员每3天排查核实一次,B类季节工,春来

冬去,工地打工人员,居住半年左右,工作场所服务场所相对稳定,主要是工地一月一次审查,直至离开昂素,C类一家三口,子女有学上,大人有活干,租住房屋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稳定,纳入常住人口管理,每季度排查一次。

四、职能定位

(一)社区居委会党支部职责。

社区居委会党支部是社区居委会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主要职责是: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本社区(居民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

2、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领导社区居委会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按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4、按照镇党委的要求,做好社区(居民区)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

5、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好群众工作,搞好社区服务。

6、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居民遵纪守法,保证和促进辖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居民委员会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发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制定社区建设计划和社区管理制度,并提交社区居民(代

表)会议审议,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组织评选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楼院等。

5、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扶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6、与业主委员会、辖区单位等加强沟通和联系。组织、协调社区成员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义务服务和低偿服务,抓好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社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7、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8、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和评议。

(三)社区事务中心是政府在社区的工作机构和平台,专门负责政府及职能部门各项行政性事务的落实和推行。

(四)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各类居民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同时对社居委负责,做好社居委交办的日常管理事务。

(五)社区民调中心和警务室负责社区综治维稳工作。

(六)“一长六岗”职责

居民小组按楼院、管片设楼院长或片长,承担“六岗”职责(也可多人分担)。

1、文化指导岗负责组织本片或本楼区居民开展各种文化文体活动或文艺竞赛活动。

2、卫生监督岗负责对管理区内的卫生情况进行督查,倡导垃圾污水分离和清洁能源利用,定期组织居民进行义务大扫除,组织评选“卫生之家”活动。

3、治安信息岗。凡小组内的低保户全部为义务治安信息员,根据居民小组低保户的数量,在居民组长和专职联防员的安排下,-7-

每户每周至少保证一天的联防工作时间。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每20户选出1名群众拥护、公道正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居民为居民代表同时担任社情民意信息员、凡社区内影响到社区稳定和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各类事件,信息员都代表居民在第一时间内向居委会进行反馈,成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社情民意的代言人,社区居委会的知情人。

4、纠纷调解岗负责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使各类矛盾纠纷达到及时的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居委会,事事有人管的人民调解新格局。

5、租房户协管岗负责对区域内的出租房屋户的情况进行摸底,协助民警对租房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6、社区青年志愿岗。负责联系团组织对区域内的青少年进行事合,成立社区青年志愿者队,对贫困孤寡老人进行义务服务。动员居民小组内赋闲在家,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代表,以看望左邻右舍为联防范围,成为志愿联防队伍。通过专群结合,有序引导,点线面联动,实现社区内生人进来有人问,坏人进来有人查。

六、方法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4月1日—5月10日)为启动准备阶段。一是做好居委会的调查摸底和居委会重新调整合并工作。二是做好居委会办公室选址、租赁和办公设施建设。三是做好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委会干部的选聘任用工作。

第二阶段(5月11日—6月10日)为创建实施阶段。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第三阶段(6月11日—6月20日)为寻找差距,总结验收阶段。

七、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展开,成立昂素镇创建“新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占伟(昂素镇党委书记)副组长:杨占军(昂素镇政府镇长)

刘 雪(昂素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成 员:丁学宏(昂素镇党委副书记)

吕福明(昂素镇党委副书记)

孙玉仙(昂素镇副镇长)

刘 光(昂素镇组宣统委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美灵兼,成员由张敏智、丁学文、刘军、张河军、吕成光、蔺凤、李慧仙、陈永霞、王顺组成,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

附1:昂素镇各社区基本情况 附2:昂素城区平面图

中共昂素镇委员会

昂素镇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三月十八日

第二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三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第四篇:新社区建设讲话

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

时间:2006-04-02 来源:厦门社区建设网

【字号: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收藏】【打印本页】【评论】【关闭】

我国推进社区建设并不偶然,它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拉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洪流的冲击和政治体制改革大潮的涌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开始出现了社区这一新的城市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她像一轮红日,踏着新世纪的晨钟早已冉冉升起,给中小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改革指引了方向。

当社区建设在中小城市初露端倪之时,如何使其尽快脱颖而出并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按照“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这一指导思想,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政府主导作用为先导,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优化社区建设的发展环境;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离,降低行政整合成本;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提高社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认真处理市场、政府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市场专事营利、政府专事公共管理、社区专事非政府非营利事务的社会治理机构,走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实施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区发展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作为上层建筑主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其职能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转变,以顺应社会治理的需要,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社会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法制化程度不高,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明显,权力分配不合理,监督制约机制乏力;组织机构分设过细,功能重叠,部门之间存在着“依法打架”现象;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资源配置还带有行政性色彩;城市基层管理中的责权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三有五无”现象比较突出,即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无机构、无队伍、无经费、无管理手段、无执法依据。街道办事处成了各级政府下达指令的承接层、受理层和落实层。办事处的管理职能从文教、卫生、计生、民政、劳动、城建、财税到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低保等,内容多达几十个门类,导致管理工作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上边有权管不了,下边想管管不好。一方面,政府库存的大量知识型优秀人才处于低效配置状态;一方面城市基层社会问题由于没有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大大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行政整合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建立起顺应社会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做到把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所谓强化就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所谓弱化就是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使市场在配置经济社会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所谓转化就是要把政府承担的协调性、技术性和服务性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分解出来,转化给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政社分离。

(一)转变经济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职能是加强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首先,政府要改革财税管理体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财源,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其次,要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提供公共产品型转变。凡是城市公共设施,如道路、交通、通讯、城建、环保、公共福利事业等具有排它性、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须由政府直接投资、控股或吸收社会资金共同实施,以满足公民的公共需要。其三,要按照“合法、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防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全部进行废止。确需保留的要完善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其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中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只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提高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有效发展区域经济、增加财源,才能为社区建设及重点公共设施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和财力保证。

(二)实行依法行政,加强法制监督。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区的培育,意味着政府管理的基础是依法自治的社区。要做到社区依法自治,政府必须改革领导方式,实行依法行政。首先,要不断加强政府的行政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要依照法律,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其次,要提高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特别是重点执法部门,要更新观念,摆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其三,要完善责任行政制度,加强法制监督。要通过建全和完善全面的责任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的行为和效果;通过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公开性;通过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举报投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赔偿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等,形成系统内严肃的行政执法保障制度体系。只有把公共权利的行使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才能为加速政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

(三)调整组织机构,推行审批改革。推进社区建设、搞好社会治理必须有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运作机制和组织机构。一是要按照“规范、统一、精简、透明、服务、效能”的原则,从明晰部门事权、界定部门职责、调整机构职能入手,有计划地调整和优化机构设置,避免部门职能出现重叠现象。

二是在审批制度改革上要采用社会服务大厅集中办公的模式,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原则,兴办政府超市。政府有关行政审批的职能、人员和项目要全部进入政府超市,审批事项的受理、缴费、受领结果三个环节全部在超市中办理;新的行政审批要采取票款分离的方法,实行“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审批项目、公开申报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结果,以增加审批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

三是积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合理划分和界定各部门、各窗口之间的事项分工,按照“权责统一”的要求,明确审批责任,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四是要加强制约监督机制,积极落实首问负责制、两次受理制、按时办结制、错案追究制度,扩大告知承诺制的实施范围,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节约行政审批时间,降低行政审批费用,避免申请人的不正当“风险”。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真正使政府从行政管理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主导型政府转变,实现政府运营机制的高效运转,降低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成本。

(四)创造宽松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再就业以及信访、治安工作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也是推动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在抓好“两个确保”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要严格落实三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坚持对社会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特困居民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实现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公有企业民营化、社区服务产业化和职业化、促进中介组织发展等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三是要实行社区法官和检察官制度,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资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四是要认真解决由于经济多元化而出现的群体性、阶层性、物质利益性的信访问题,按照“依法上访保护、违法上访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信访,搞好双向规范,积极推行“一签二考核、三定三包”责任制和“三查三究”制度,使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五是要借鉴有效做法,实施社区治安“四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都要有一个治安警务室,一支法律服务队,一支治安巡逻队,一支楼长守护队,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群防群治,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发生,为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造就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探索自治导向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使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管理机制高效运转呢?笔者认为,必须一切从中小城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克服攀比心理,消除贪大求快观念,扬弃大型城市在推行行政导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做法,走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行政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最典型的就是上海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它是通过政府职能的扩张延伸,强化基层的功能,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的一种运作模式。这一模式有其合理性,它可以利用国家强大行政组织资源迅速构造一个新型社会。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建设。但是,这一模式需要的条件和付出的成本较高。一是政府必须控制充足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二是强有力的基层政府整合社会,需要较高的行政管理成本。而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基层政府所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少,也难以支付扩张政府职能所需要的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的完善,大量的经济资源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加以配置,政府审批等权限要进一步减少,政府管理与经济运作要逐步分离,更增加了行政导向社区建设推行的难度。这一模式由于强调行政行为和外力推动,就会导致其构造的社区与传统体制具有同构性,即社会仍然为政府所吸纳。在这一体制下,政府难以超越各种利益群体而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也不可能长期持久的包揽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这一模式在扩大公民参与和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显然有相当的局限性。“准政府”的社区组织更多的是服从上级政府的决定,而上级政府也往往按照习惯,使许多应该“由民作主”的事变成“代民作主”或“替民作主”。中小城市在社区建设的启动初期,强化行政组织的动员是必要的,但如果以行政为导向,强调外力推动,则容易造成社区成员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影响到共驻共建和资源共享,最终影响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的一种建设模式。社区居民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小城市来说,城市社区普遍具有财力不足、人力资源富余的特点。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构建“社区制”社会,可以开发充足的人力资源,发挥中小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内涵式发展的源泉。尽管这种模式在开始时由于经济资源所限而发展程度不太高,但由于采取了居民自治而不是基层政府职能扩张的方式,所以整合成本较低。这种模式能将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有效分离开来,使社区承接那些政府和市场都难以承接的社会事务,最终形成政府专事公共管理、市场专事营利、社区专事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事务的社会治理结构,将会极大推动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展。因此,必须将行政导向的政府领导转变为自治导向的政府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搞好社区规划,培育新型社区。社区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载体,要想充分利用中小城市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整合本辖区资源的主体,就必须为社区的自然人、民间组织、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委会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社区的培育,一是要搞好社区建设的宣传动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三位一体,迅速有效地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这一新的发展要求,顺利推动社区建设的各级工作。二是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开发、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到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对隶属于街道的居委会进行规模调整、培育和构建。三是要根据居委会和街道人口分布实际,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举社区党组织、社区工委、社区协商议事会等自治组织,让社区各种力量都有发言权,以利于整合社区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单位资源。四是要按照社区历史发展和所辖单位状况,将社区划分为单位型社区、杂居型社区、开发型社区和自然型社区等,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实行不同的培育方法和措施,做到因地施制。五是要积极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自治权利,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还可以制订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为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如对婚姻介绍、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社区内非营利组织制订减免税优惠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参与。

(二)实现重心下移,搞好块块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一个“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开展社区民主自治所需的民主自治权力,使社区在城市基层各种事务中具备整合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真正实现块块管理。因而,实现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十分必要。一是要使人才重心下移。要采取“选、派、下、留”的办法,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形式,从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区直各部门的聘干人员中选拔一批优秀者充实社区;通过与辖区单位协商,从辖区单位中派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到社区任职;通过精简机构,从办事处下派一批充实社区;通过把原居委会一些年富力强、富有敬业精神者经专业培训后留在社区等途经,为社区建设组建年轻化、知识化的工作队伍,为社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人才保证。二是要使事权重心下移。要按照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责权利”统一,有利于“分级管理、以块为主”的原则,逐步向社区下放事权。凡是社区居民需要办理的有关证件,如身份证、暂住证、户口本、生育指标、婚姻登记等,只要符合手续,即可在社区办理;三是要使民主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应赋予社区各项权力,如社区内部事务决策权、监督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工作者选配权、日常工作管理权等,真正做到把本属于人民的权力交还给人民,实现“还权于民”,使社区真正成为本区域范围内唯一合法的权威性的治理主体,为社区内部各种事务的依法自治、块块管理奠定基础。

(三)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在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客观上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工作单位与家庭居住的间距性和血缘与地缘的分离性,使城市居民不容易自觉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强化社区服务十分必要。首先,要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需求信息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和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社区成员能够在充分享受社区提供的优质服务后从心理上自觉自愿认同并且归属社区,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其次,要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整合社区各种利益,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其三,要加大社区硬件建设力度,开辟各类社区服务阵地,通过优化社区环境,繁荣社区文化,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搞好社区计划生育,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社区超市等便民利民设施等,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四)搞好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鼓励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对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社区建设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才能不断推进社区发展。如一些先进城市提出的“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植一片树林,享百年清凉”等正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凡与社区成员有关的事务,只有让社区成员都能参与决策才能激发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建设才能有不竭的源泉。因此,“社区参与、共驻共建”既是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内涵所在。中小城市的共驻共建,一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形式,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二要积极为辖区企事业单位解决自身不能很好处理的一些社会问题,搞好企业的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和扶持服务,为辖区单位提供社会化后勤保障,减轻企业负担,调动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的积极性。三要在共建机制上把社区各种社会力量的领导吸纳到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中,共商社区建设大计,做到大家事大家议;要采用政府投入、街道筹措、辖区单位赞助、居民捐助等形式,建立共驻共建投入机制。四要积极协调辖区各单位,把社区各单位的娱乐设施、文化设施对社会开放,使社区居民共享辖区单位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三、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既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制度创新,也是社区建设的落脚点。社区居民自治有利于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公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民主权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因此,构建“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就是通过社区居民自治,依靠社区组织解决社区内部的各类问题,实现对城市基层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居民自治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物管理机会,扩大居民政治参与;可以使公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培育公共意识、合作精神和契约观念;可以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之下,促进政府科学管理。从社区的实践来看,社区居民自治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它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可以促使社区形成良好的法律秩序和风尚,提高社区文化品味,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使城市基层居民安全祥和,得到实惠,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体现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深入领会这一指导思想,在社区自治中要牢牢把握下列三个问题:

(一)社区居民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社区自治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因此,社区成立后,要按照党章规定,结合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确立党组织在社区的核心地位,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维护和尊重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同时,社区党组织也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开展工作,不能“以党代政”。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区建立党组织时,上级党委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广泛借鉴新模式。如区级可成立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街道、社区、楼院可分别建立街道党建联谊会、社区党建联席会、楼院党建联谊小组等党的基层组织,通过采取建档立卡、分类管理的办法,对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以形成有效的社区党建联谊网络,巩固党组织在社区自治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二)社区居民自治必须要有一个权力制衡的社区治理机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因此,搞好社区居民自治,就是要从组织上、制度上、议事程序上体现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首先,要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建立社区群众自治的权力机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事务行使管理权、决策权;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由办事处、社区工委邀请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有关人士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协助社区工委开展工作,对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社区事务行使参谋、评议和监督。从而形成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权力层、以社区议事会为监督层、以社区工委为执行层的民主组织形式。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如制定社区党支部工作制度、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工作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其三,要严格按照社区议事程序,加强对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事务的管理,确保社区各种社会力量都积极主动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建立权力制衡及坚强有力的社区治理机构,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使社区充分发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最佳作用。

(三)社区居民自治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应本社区实际的自治章程,实现依法自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社区居民依法自治也是各级党委领导社区居民治理社区的根本举措。居民自治是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的活动,因此,必须以广大居民群众为主体,运用民主的形式,引导和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服务意识、自律自省意识和民主决策意识等,以达到社区居民自治的目的。社区居民自治也是依法管理社区事务的法律活动,因此,居民群众必须要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订立章程、准则等来约束自我。尤其是对社区内部那些法律管不了、政府管不着的“鸡毛蒜皮”类似事情,则更需要有章可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领导和支持社区居民当家作主,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按章管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在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时,要以《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指导,既要使章程对全体居民行为具有约束力,又要使之具备针对性、具体性、适用性和操作性;既要把居民自治的目的、依据、原则、任务、组织、职责及居民的权利、义务写清楚,更要把社区的治保、调解、计生、卫生、妇联、民政等工作内容纳入进去,从而使居民自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尽早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正常化的轨道。注:

1、“一签二考核、三定三包”责任制,即是对涉访部门年初签订信访目标,年终考核领导班子和基层职能部门,对热点难点案件实行定领导、定案件、定时间,包接待、包处理、包回访制度。

2、三查三究。即:查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原因,追究有关领导失职责任;查工作交办情况和处理结果,追究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渎职责任;查上访人在信访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追究少数不法行为人的违法责任。

第五篇:建设和谐新社区

建设和谐新社区(土家肉连响)

连湘一打闹喳喳,男女老少把连湘打,别的话儿我不拉,唱唱利川的变化。

宜万铁路修通了,从此蜀道不再难,城市建成园林化,条条街道搞绿化。

步行街里商业化,门店货物亮堂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

文明经商要第一,对待顾客讲和气,按时缴纳税和费,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有的同志要注意,别找麻将去出气,许多为他伤和气,有的失去了妻和子; 有的搞掉了房子,有的欠债就寻死; 想想这些请注意,别把自己陷进去。

搞搞好玩是可以,千万不要玩大的 劝君改掉坏脾气,为了家庭为自己。

现在社会讲和谐,国泰民安多安逸,共建卫生文明城市,建设和谐新社区。

下载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文5篇]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根......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街道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Microsoft Word 文档

    街道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311 街道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专题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XX村地处平湖曹桥街道南部,南临海盐县,XX年由原XX、斜桥、送行三个村合并而成。我村现有村民小组18个,1073户,人口4064人;村域总面积4.65平方公里,耕地面......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xx村地处平湖曹桥街道南部,南临海盐县,2000年由原xx、斜桥、送行三个村合并而成。我村现有村民小组18个,1073户,人口4064人;村域总面积4.65平方公里,耕地面......

    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则范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回顾十八大(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