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兴文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贾利华
财政收入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财源建设,培植和壮大可持续增长财源,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是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兴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必须把培育可持续增长财源纳入经济发展战略来考虑。
一、客观分析形势,增强培植财源的紧迫感
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把促进发展经济作为财源建设根本任务来抓。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促进财源建设。通过抓财源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素质和效益。近年来,兴文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去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以及全市的排位情况来看,增长幅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市第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市第2位,全县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增速均在前20位。增速虽快,但发展质量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2008年,我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十区县排名第9位、第8位、第9位。二是产业层次低。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资源性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57.72%。三是发展不平衡。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别还较大。四是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0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098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就达到61652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3.14%,远远低于全市30%的水平。而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过小,非税收入比重过大,200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仅为61%,非税收入比重达39%,非税收入中一次性收入占很大部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农业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兴文县属于工业化的初始期,旅游产业的起步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期,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单一,百业待兴,仍处于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财源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一)壮大产业培财源。在工业上,依托煤、硫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钢城集团、地奥集团、湖北洋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在农业上,积极引导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农业“四色产业”规模发展,做强做大;发展壮大珍稀食用菌、优质猕猴桃、优质辣椒、优质木薯、茵红李等特色产业,突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上,逐步健全旅游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打造“四川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扩大投资培财源。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2008年我县投资拉动对GDP的贡献率达74.9%,投资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扩大投资的重要途径就是抓项目,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促大发展。一是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适度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兴文县列入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建立并不断优化与国家扶持政策相适应、与全县产业相对接、与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关联的项目库。二是要加大项目的向上争取力度。在争取的力度和成绩上和兄弟县市比、向先进地区学,尤其要吃透上情,了解上级的意图、把准政策的走向,相应开展争取工作,积极申报项目。三是要抓紧好项目的落实。全方位的把争取来的国家项目实施好,把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项目服务好。按照实行重大项目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的要求,严格落实“县级领导牵头抓、责任单位主动抓、业主单位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提升消费培财源。兴文提升消费的措施主要是力促旅游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兴文石海的品牌效应、僰苗风情的和珍贵的红色文化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独特的优势。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配套规划建设旅游要素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加大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县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二是以兴文打造连接川滇黔,沟通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的交通节点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次中心为契机,围绕成贵高速铁路兴文段“一站点三中心”建设的构想,建设以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优势,构筑财源可持续增长机制
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反映和要求,更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用好政策优势。今年我县积极争取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待遇比照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政策,必将得到省市的更多更实惠的政策倾斜,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上一系列政策机遇,必须靠我们不断努力去争取,去转化为项目、资金、人才支持。要立足从边远山区贫困县基础差这一县情实际,树立“吃饭靠自己,发展靠争取”的理念,千方百计抓争取,放下身段抓争取,闻风而动抓争取,真正用活、用够、用透各项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促进兴文的发展。
(二)挖掘资源优势。一是兴文矿产资源量大而质优,有14亿吨硫铁矿(占全省储量的七成)、11亿吨煤、48亿吨盐、100亿吨石灰石等28个矿种。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确保瑞兴水泥、攀钢矿业、地奥宏能、湖北洋丰、中鼎煤业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煤制甲醇、煤矸石发电等重大项目评审立项工作。二是兴文旅游资源富集、独特,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兴文石海,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太安古石林、大坝鲵源风光,厚重浓郁的苗族风情和扑朔迷离的僰人遗踪,珍贵的红色文化。抓住兴文石海被列入四川新五大旅游区的契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同周边地区旅游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兴文位于川、滇、黔结合部地带,具有承东起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省内外旅游大市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走“招商兴旅”之路,实行大开放促大发展,加速旅游兴县建设步伐。
(三)创造集聚优势。一是抓住成贵铁路经过兴文并在我县设立站点的机遇,超前谋划,依附站点建设好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休闲渡假中心,打造川滇黔贸易物流集散高地。二要充分发挥新组建的“太平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作用,整合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加强银、政、企合作,不断完善集中区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突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积极引导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走集群发展之路,努力把太平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西部重化工基地。
(四)营造环境优势。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坚持内资、本地客商,外资、外商,一视同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二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建好“两个中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融资难已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多途径充实融资担保基金,不断提高担保能力和规模,向符合县域经济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担保,增强中小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不断探索资信评估,开辟民间融资新途径。四是营造规模有序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开放有序,平等竞争市场环境。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持之以恒,从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从严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从严执行维护发展环境制度和纪律,切实为企业和民众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岳启东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较强的财政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近年,兴文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实现高位增长,经济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兴文财政收入47908万元,同比增长85%,增加收入1406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2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收入8010万元。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完成451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加收入1501万元;地税完成15035万元,同比增43%,增加收入4508万元;财政完成8482万元,同比增长31%,增加收入200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5191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支出43183万元。虽然,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依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少困难,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我县财源结构单
一、历史欠债多、包袱重、财力较弱等现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矛盾突出的基本现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创税能力低。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1亿元,排全市第九位,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总量最大的简阳市是我县的4.9倍。支柱财源匮乏,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煤炭采掘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60%以上,煤炭产量对我县财政收入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以业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规划了26.2平方公里的太平工业集中区,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大都处在税收优惠期或建设期,上缴税金少,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够兴旺。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29.4%,排全市第十位。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县域产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带动县域消费、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率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石海茵红李、柑桔、赵氏泡菜等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致使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增值幅度小,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趋于频繁,我县不少地方干旱的时候缺水,发生洪涝只能眼睁睁地受淹,也造成了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近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对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尤为突出。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拓展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增人增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保障性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财政自给率仅为31%,许多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口径,2011年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就占五分之一,财源拓展压力越来越大。
二、理清思路,增添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优化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配置,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
(一)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第三,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结合起来。
(二)壮产业。
第一、围绕做强工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坚持“以业兴县”不动摇,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硫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以大项目进园区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壮大主体财源。狠抓太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项目的同时,适度发展金融、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增强重点项目拉动能力。紧盯大客商,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壮大工业支柱,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煤、硫、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地奥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由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漂亮转身”。一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二是抓基地项目建设,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在扩张量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的经济产值和规模化水平,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又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烤烟、蚕桑、特色水果、山地乌骨鸡、珍稀实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政策。继续推进“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同时,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要继续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依托我县“一海一山一古镇”特色旅游资源,打好“石海牌”和“僰苗文化牌”,培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兴文石海、僰王山风景区为着力点,以太安石林、九丝王城、中国大鲵生态观光旅游、仙峰避暑度假旅游为辅,丰富旅游景点布局。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力度,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容,积极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群,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实现县域财源稳定增长。
第四、围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抓住宜宾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着力构建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围绕太平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完善太平物流中心,加快仙周物流中心,提速玉屏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构建由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三)重争取
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实施的差别化政策为契机,立足我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县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经费安排,特别是争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城建、交通、水务、农业、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我县倾斜,推进兴文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强基固本,开源节流
(一)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在兴文注册,避免财源的流失。抓住宜宾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这一契机,壮大发展酒类产业,增加财源。
(二)强化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税收的征缴力度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对我县而言,建安营业税、运输营业税的就地解缴显得尤为突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财政收入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科学预测和税收秩序的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资产收益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三)招商引资,增强培植财源持续力。围绕煤硫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科学谋划和储备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把招商重点放到重点产业项目上来,集中力量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产业化项目,以利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转变招商方式,转变传统的就项目引项目、就外资引外资的思路,大胆采用产业开发、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鼓励现有的企业采取资本嫁接、增资扩股等形式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