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海的译介历程
简析《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张佳敏,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9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笔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上搏斗的故事展开了讲述。《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并相继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与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的地位。随着《老人与海》的名声大噪,各国掀起了对其的翻译热潮。本文旨在通过介绍《老人与海》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本,了解《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译介历程。
Abstr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ings from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an old man fighting with a big Marlin on the ocean.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as published in 1952 and awarded Pulitzer Prize in 1953 and Nobel Prize in 1954 which founded Hemingway's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Many countries started to translate it into their own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a.This paper is aimed at learning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in different times.引言
《老人与海》是一部根据真人真是改编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老人一连八十四天出海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始终不肯认输,坚持在第八十五天出海,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作斗争,即使没有食物,没有水源,没有武器,老人也丝毫不灰心;就算鲨鱼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老人也始终没有放弃。这样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笔下典型的人物特征,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这样一部简洁有力的作品正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世界文坛上被不断重译不断传承。在《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的五十多年间,就翻译的版本来说,多达二十多部,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零散接受阶段
第一阶段的时间大概是《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即1955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大陆对《老人与海》的接受与认识还十分零散,尤其是这一阶段中期,我国大陆对美国文学的认识甚至被中断。
在《老人与海》从出版到获奖后,远在海峡对面的余光中先生就已经在着手对《老人与海》的翻译了。《老人与海》在美国发表后不久,中国台湾的《大华晚报》就刊登并连载了余光中先生对其的中译版本,到1957年,重光文艺出版社发行并出版了余光中先生对《老人与海》的完整繁体汉字译本。简体中文译本则于2010年由译林出版社再版。这一时期,除了余光中先生对《老人与海》的
翻译,还有两位译者对这部小说作出了较大的翻译贡献。其一是张爱玲,其二是海观。《老人与海》这样一部典型“硬汉”的作品,似乎与张爱玲很难产生交集,但事实上,张爱玲是《老人与海》的中译第一人。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中译本的出版甚至比余光中先生的连载完成还早了23天。在《老人与海》出版的这一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并于1955年在香港出版了《老人与海》的中译本。但由于余光中先生在台湾,张爱玲在香港,受到地域的限制,这两个版本的《老人与海》并没有被大陆广泛认识。谈及海观,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海观翻译的《老人与海》的单行本。但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三大改造以及大跃进等重大变革,所以这一版本在中国大陆也并不具备广泛传播的条件。鉴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的对立,美国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受到了限制。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各类文学作品被批斗封存,至此,中国大陆对《老人与海》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十分零散浅显的程度。
二、广泛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并于二十世纪末结束。经历过十年**后,中国大陆陷入一片黑暗。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此后,中国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为外文书籍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在中国,《老人与海》的研究工作真正展开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海明威,认识到享誉世界的《老人与海》。无论是作家,学者,译者还是评论家,对《老人与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第一阶段提及的海观译本,也在这一时期被多次再版。
自1987年起,《老人与海》在中国得到了多次重译。其中,代表的几位译者分别是吴劳,董衡巽、赵少伟、李锡胤、吴均燮等。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吴劳先生翻译的《老人与海》,这一版本的《老人与海》至今还被视作最经典,最贴合原作的一个版本。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锡胤翻译的版本,并于2012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同年,由董衡巽带领的翻译团队于漓江出版社出版了《老人与海》的译本。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均燮翻译的版本。这一阶段出现的译本虽然比第一阶段多,但是各文学评论家对各译本的褒贬也是不一。就拿吴劳先生的版本来说,虽说这一版本贴近原文且误译很少,但有些读者认为此版本读来太过生硬,这就又回到了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归化与异化。
在这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学者得到了更多的机遇,一步步接受并深入认识、研究外国文化,使得《老人与海》在国内得到多次重译。重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再深化的过程,在重译《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对美国文学尤其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得不
说,良好的经济背景确实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甚至在此后的时代洪流中,《老人与海》的重译达到了一个高潮并且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层次的人能够阅读的不同版本。
三、高潮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发展时间承接上个阶段,即从二十世纪末发展至今。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急骤转型,在经济政治得到发展的基础下,文化发展相较于上一阶段更加自由了。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带来的建交高潮,中国与世界各国往来更加频繁。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愈显频繁。由于相互之间不断的思想交流,中国学者们的知识结构甚至思维模式都得到了快速的更新,这一时期《老人与海》新的译本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999年是海明威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年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就《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人与自然这一点交流了许多新观点。同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姚媛翻译的《老人与海》。第二年,台海出版社出版了聂亚平版《老人与海》的译本。同年,桂冠出版社出版了宋碧云所译的《老人与海》。2001年,赵少华翻译的版本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赵一洲所译的版本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李永翻译的版本则于同年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西苑出版社出版了胡殿义翻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同年,语言工场出版社出版了黛孜翻译的版本。短短四年时间,《老人与海》在中国就出现了至少八个版本的重译本。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老人与海》的重译工作进入了高潮。
尤其在2006以后,2010年出现了至少四个不同版本的译本;2011年则更多,出现了六个不同的版本;2012也是同样,出现了六个不同版本的《老人与海》的重译本。在这一重译大爆炸的时期里,不得不提起的一个现象就是对《老人与海》的“二度变形”,即编写、节译本的出现。200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针对青少年的《老人与海》的译本更是不断涌现。其中以201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育超译的新课标版的《老人与海》最为典型。
四、总结
纵观这三个阶段,《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也才不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况且中间我国还经历了十几年的文化闭塞期,却已经有了二十多个甚至更多不一样的译本,而现在依旧有众多译者以及出版社将其重译、出版,《老人与海》在文坛的地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著,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美]海明威著,余光中译.老人与大海[M].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 3.[美]海明威著,张爱玲译.老人与海[M].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57 4.[美]海明威著,海观译.老人与海[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5.[美]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第二篇:从《花木兰》看译介学
从《花木兰》电影和《木兰辞》看比较文学中的变异学
姓名:张龙 学号:100212055 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班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的可比性在于同源中的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于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的蜕变,而对于美国拍摄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相比,无疑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在叛逆性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虽然突破常规思维,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虽然突破了一个女孩的常规思维,而《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出发点是孝,文中就有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木兰辞》中的叛逆性并不是叛逆,而是尽孝。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虽然也是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可是她的出发点相对就复杂得多首先是她的性格,有点男孩子的秉性,导致不符合古代人们对女子的要求以致婚姻的失败丢了父亲的颜面以此来看她的从军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为了挽回家里的面子,再是为了父亲,而电影中他的父亲是反对她代父从军的。
其次是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明,文章开头就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很明显木兰在织布,在得胜回来后木兰的形象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而作战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些英姿飒爽的行为于一个芊芊贴花黄的女子为一体,让人不得不称奇,而她的孝道也令人不得不敬佩。而花木兰的女性形象就显得较为单调的多,不管是在家做女子还是在外打仗拌男子都先得不安分,首先是嫁出去时对相公家里人的照顾,任她怎么装淑女都将失败,在家了为了替父从军而使父亲恼怒,在作战时也显得手足无措,虽然在战争上影片中让他以聪敏勇敢取得胜利,而她的聪明勇敢远没有在《木兰辞》中表现的更为聪明和勇敢,木兰辞中虽然对战争的描写很少然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显示出战事的艰难,而: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显示出了花木兰真正的功绩。这其中的聪明与才智决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就更显示出木兰的聪明之处,十二年都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却被人发现是女儿身。
当然还有女性的地位,中国虽然是男权主义历史悠久,然而在北魏时期女子的权利并没有所谓的三从四德那样,北魏又是少数民族对女子的要求自然更低,虽然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但是像花木兰这种可以骑马打仗的女子并不少见,而电影《花木兰》开头也过于强调女子的尊卑观念。另外虽然结局都是不受封赏卸甲归田,然而她们背后的差异依然是很大的。
同样的故事却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人物的变异很明显的是他们都容入了自己文化的元素,如中国文化的家庭本位,孝道精神,爱国精神,美国文化元素中的人人本位,个人奋斗的元素,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花木。这也就是文学变异的魅力吧。
第三篇: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杨冬晴
近日,有幸得到赵俊特级工作室赵老师的推荐,阅读了一本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之——《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全书以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与国内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差异的国外历史教学案例。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历史课堂教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独特的教学方式、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样的师生互动、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等。现跟大家简单分享如下:
一、宽领域的教学内容
国内历史教学的内容基本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则很少涉及。而国外历史教学的内容则宽泛得多。比如,涉及科学领域的《疾病是怎么传播的》《原子分裂是好还是坏》;专门研究妇女地位的《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涉及体育方面的《这是友好的运动会吗》,等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眼界十分开阔。
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1、国外历史教学目标中,“分析”“评价”之类的要求居多,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达到的能力层次高了许多。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要求,将对其学习任何学科都有益处。比如,在案例4《历史解释可以改写吗》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通过审查和分析与具体事件相关的原始材料,判断与该事件相关的解释是否能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再如,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规定:“提出关于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和假设”.这样的教学目标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史证意识与质疑能力方面的发展。
反观国内历史教学目标,大多是“了解”“知道”“复述”等识记层次的要求,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较少,因此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然有所欠缺。
2、目标中还涉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案例26中提到的“描述历史题材与其他科目、当前事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3、涉及其他领域的培养目标。比如,渗透公民理念的教育,案例29《为什么学习历史》。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
1、丰富多彩的文字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文字材料的选择相当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强,且角度更全面。比如,案例14《澳大利亚是阳光的吗(上)》中选用了一个故事性材料《安妮·奥基夫的故事》,可读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这样的故事入手设计相关问题,不正是非常有效的情境教学吗?再如,案例12《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上)》中,教师提供了妇女运动、阻力、妇女参政权——漫画家的观点、“调解”议案、支持妇女选举权的论据、反对妇女选举权的论据等等,许多角度的材料。众多不同角度材料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2、别具一格的歌曲、影视材料。比如,在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了多首歌曲,并从歌词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学习的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案例27《电影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通过播放电影以及《纽约时报》的相关文章,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这之后还设计了相关的角色跟踪。这一教学案例使学生能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看电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虚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国内历史课堂也会使用影视资料来教学,但是却用得远远不够深入,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增强视觉体验而已。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国内历史课堂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有时也会有师生互动,但多数是一些书本上有答案的问题。即使有点思维难度的问题,多数也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有些地方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小组活动似的历史课堂出现了。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小组活动多停留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而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学生活动非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多数时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活动的思维难度也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形成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而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在案例32《为什么20世纪的冲突影响了如此多的人(下)》中,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
(1)阅读两种相反的陈述——“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做一张如下表格,将上面的陈述填在空格内。(2)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其中一人是“共产主义者”,另一人是“资本主义者”.尝试说服你的搭档,你喜欢的这个体制更好。
我们或许会觉得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吧。可实际上,只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定会达到这样的层次。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很多种评价方式: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等(见案例29,第169页)。这些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兼顾到学习过程。在国内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我们离这样的理想目标还很遥远。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国外历史教学跟国内有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地加以调整改进,以期形成越来越好的课堂。
第四篇: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情况,学习小说三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鉴赏老人的形象,体现小说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学会从老人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社会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内心独白,人物“硬汉”形象。【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作用。【教学方法】:1.情境法 2.启发感 3.问题探究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大家熟悉、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感觉说的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阵,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地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过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指出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并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明确:(1)鲭(jīng)鲨 下颚(?)脊鳍(qí)嗜(shì)杀 攮(nǎng)榫(sǔn)头 戳(chuō)嘎(gā)吱 吞噬(shì)鳐.(yáo)鱼 蹂躏(róu lìn)攥(zuàn)住 黏(nián)液(2)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航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
四、梳理课文情节
1.因为本文节选的部分较长,同学们看一下共有多少段?我们来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2.节选部分老人进行了几次搏斗,对象是谁?老人各次搏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武器使用结果怎样? 明确:老人共进行了五次艰苦卓绝的搏斗。第一次是一条鲭鲨、使用的武器是鱼叉和绳子,结果绳子断了,鱼叉沉了。第二次是两条星鲨、使用的武器是绑着刀子的桨,结果刀钝了。第三次是一条犁头鲨、使用的武器是绑着刀子的桨,结果刀断了; 第四次是两条星鲨、使用的武器是短棍,击退了两条星鲨。第五次是成群结队的鲨鱼、使用的武器是短棍,舵把,结果舵把折了。3.老人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搏斗的? 4.老人不顾一切地搏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怎么样的?
5.在这一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后悔动摇过? 明确:有他战胜了自己。6.从这些情节中,请同学们讨论概括一下老人的性格特征。
五、分析本文写作手法,探究写作目的 1.文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请同学将五次搏斗前后的老人内心独白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有什么象征意义?
3.文中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最后失败了,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4.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文明学习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习了海明威笔下的具有“硬汉”性格的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故事,小说中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语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根据我们所学的这篇小说,请你写一篇200-300字的感想。
第五篇:老人与海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作业
行管1002班
张静
1101390220
通向理想的彼岸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并没有长篇大论的华丽词藻,仅仅以最朴素的语言,逐笔细腻地描绘出广阔无银的大海,若隐若现的山脊群岛,还有最平凡的主角——一位饱经风霜却有着最坚定眼神的捕鱼老人。云缝间时而泻下的阳光,如老人心中炽热的追求,如此坚强,如此光明。最简单的语言,谱出了最漂亮的诗篇。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
故事的结局是哀伤的,那是一个在失败和挫折面前绝不低头、不气馁、坚韧不拔的老人,在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心血之后,却不能品偿到成功的喜悦的悲伤结局,但我并不觉得老人有任何的悲伤。老人在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的时候,虽然不断祈求上帝保佑自己,但那只是求得心灵的慰藉而己。他从没有放弃过一点希望,从没有放弃过一次机会,没有半句怨言,心中只朝着那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奔去。即使他最后的结局是失败的,但他在这一搏斗的过程,却得到了无数的别人梦寐以求的果实——聪明、经验、力量、勇气……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精髓。“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理当如此。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如台湾学者陈人孝所言,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
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愿望,与困难作殊死的抗争。
老人是坚忍的。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坚忍的人总是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那就是正义必胜。无论何时,真善美总是人类进程中高高扬起的旗帜。一切维护真善美的行为,都是正义的;一切庇护假恶丑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当非正义的行为肆虐无忌时,热爱真善美的人们更需要一种惊人的坚忍。毕竟,正义最终是不可战胜的,也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事情使我们的心灵哭泣.但愈是这样的时候愈更需要我们更多一些坚忍。愈是接近胜利的时候愈是难以忍受,正如愈是接近天明时天色愈是黑暗,愈是春暖花开之时愈有可能出现“倒春在这种时刻,五分坚忍不行,八分坚忍不行,九分坚忍也不行,只有十分坚忍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在极其危急的时候,一个人的坚忍,甚至可以成为所有同伴们生命和勇气的支撑。奇迹常常在坚忍中产生。
这样的顽强,磨砺于平凡的一时一事之间。我们也需要更坚忍!让人生的风雨,刻出我们这-一代山样的生命雕像。人应该是乐观的,不屈服的对待一切;人应该是有耐性的,一切的诸如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过去,面对困难永不言败;人应该是多情的,情感生爱,对对手的赞美和爱能增强征服困难的乐趣和勇气;人应该是勇敢的,无畏无惧,不屈从于困境,困境就会退却。一切的和谐与平衡,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老人的身影依然漂浮于我的脑海,我思绪万千。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人生就像一条小船,旅途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只要我们能战胜巨大的海浪,就一定能驶向自己心目中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