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子埠村美丽乡村工程情况汇报
黄岛区大场镇保子埠村基本情况介绍
一、大场镇保子埠村基本情况
据传,明初黄、解等姓从江苏海州迁至现址,在土埠上立村。因村西南有古庙叫保寺庙,遂取名保寺埠村,后演变为保子埠村。该村现有220户,740口人,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36名,现有耕地1083亩,林地150亩,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19477元。
该村“两委”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特别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青岛盛客隆农业产业项目,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并获国家农业部验收通过,项目注册资金2000万元,项目采取“工资保底+产量提成”的方式聘用该社区的农民为“产业工人”,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解决就业岗位1200余个,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村里建成冬暖式葡萄大棚42个,蔬菜大棚145个,先后成立保子埠葡萄农业合作社、保子埠蔬菜农业合作社、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保子埠绿色果蔬协会,曾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保子埠村位于镇驻地东北方向,距离镇驻地3公里,地处青岛与日照市的接合部,东距青岛港、西距日照港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内,距204国道12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6公里,交通便利,是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市民近郊生态游、乡村度假游的首选之地。2013年度,该村共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其中,接待采摘葡萄游客达1.8万人次,接待无公害蔬菜采摘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
二、保子埠村旅游资源
保子埠村旅游产品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依托万亩青岛西海岸生态农业核心区,将保子埠村打造为花园式葡萄旅游村,将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统一规划,栽种10年以上葡萄10000棵,使村庄处于葡萄长廊下,打造“村在葡萄廊,人在绿幽景”的美丽乡村。
(一)旅游主题。依托葡萄种植及蔬菜基地种植的资源优势,注重生态庭院的综合开发建设,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旅游,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全力扩大葡萄的种植面积,不断更新葡萄品种,提升全村葡萄的种植的品质,主要引进藤稔、巨峰、黑提、红提、美人指、马奶子等十几个名优稀特品种,年产量达1000万斤,同时,培植发展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葡萄盆景,极大提高了生态村的品味和内涵。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档次,积极有效地整合吃、住、游等要素,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运营模式,培育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特色生态休闲旅游。计划改造建设村内茅草房20户,并利用鱼塘高标准、高定位规划设计“农家乐”餐馆、旅馆经营业户5户,建设停车场、进行道路改造、整治村庄环境等,完善功能,形成规模。为游客提供葡萄采摘、农业观光旅游。保子埠村将建设成为花园式精品葡萄旅游村,实现“村在葡萄廊,人在绿幽景”的美丽乡村,将极大地改善村庄环境,打造舒适、美丽的生活居住环境,成为“社区+园区”两区共建标杆。项目建成后,将该村建设成为黄岛区乃至青岛市乡村独一无二的村内葡萄长廊旅游景观,使游人既能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体验到田园农家生活,又能领略乡村的风韵,体会山区醇厚的风土人情。
(二)丰富旅游载体。积极打造“两水汇秀、果蔬飘香”的旅游名片,以白马河、吉利河水上公园为中心,汇聚保子埠村葡萄生态采摘、万亩樱花种植观赏区和南辛庄精品草莓采摘园三处旅游特色点,形成“品”字型旅游特色基地,与正在规划中的南部沿海度假区遥相呼应。大场万亩樱花种植区主要位于大场镇的前老窝、后老窝等村庄周围,实际成方连片的种植面积达到近8000亩,现在种植面积还在增加中,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已基本成为江北最大的樱花种植、销售集散中心,往来游客、顾客络绎不绝;南辛庄精品草莓采摘园,以“农家体验”和“草莓采摘”为主要模式,规划了20亩的农家体验区和50亩的草莓采摘区,在体验区安装独轮车、石碾、压水井、茅草屋等农家设施,重在体验农家生活,在草莓采摘区建设冬暖式采摘大棚50余个,通过引进新品种、标准化种植,实现带动生态旅游和草莓生产共同发展的目的;南部沿海度假区计划规划海岸线5公里,建设沙滩排球场、沙滩足球场、沙滩羽毛球场场、海水浴场及海滨公园等旅游景点多处;正在建设中的水上乐园,已建成垂钓中心、湖泊游艇体验中心、湿地观赏中心等,共占地面积200余亩,年规划接待游客2万元。
(三)景区配套设置。投资400余万元,在村内进行村容整洁、村庄绿化、环境综合治理、花园式葡萄村建设等工程,包括硬化村内主街道2400米、石砌排水沟3200米、引进10年以上葡萄苗10000棵、粉刷墙面30000余平方米、建设仿古式葡萄架等。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村内景区中英文对照说明牌、水冲公厕2处等基本基础设施。
为提高保子埠村葡萄采摘知名度,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一是多次邀请电视台、新闻等媒体进行报道,二是建设了免费采摘区,供来往路人免费采摘品尝体验,三是积极与草莓采摘区、樱花观赏区及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对接,为其增加旅游项目,并积极邀请旅行社前来体验观赏采摘,为经营户创收提供保障。
下一步,将在旅游产业上下功夫、下大功夫、多下功夫,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详细发展规划,以创建省级旅游特色村为目标,全力打造“生态葡萄采摘村庄”品牌,继续完善停车场、景观河道治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带动农家宴、面粉、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打造品质一流的旅游特色村。
2014年6月10日
第二篇:美丽乡村汇报材料
镇隆镇“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活动
工作情况
自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活动以来,我镇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该项活动,成立了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及省级卫生镇创建工作目标,以务实创新,抓长效管理为手段,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工作渠道,打开工作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镇隆镇有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6万多人,全镇有126名保洁员,每个村至少配备5名保洁员,最多的村有12名保洁员。我镇建有一座垃圾中转站并已投入使用,已建成垃圾屋164间,垃圾压缩车2辆,正常使用垃圾车辆达到15辆,做到生活垃圾及时清运。
2015年以来,我镇每月组织一次卫生整治大行动,对各村积存垃圾、205国道、357省道、204县道沿线及镇隆河两岸进行整治。在整治过程中租用挖机、铲车等大型机械50次,清运垃圾车200台次,清除卫生死角258处,清运垃圾、杂草378吨。
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加大宣传力度,2015年共制作宣传横幅132条,发放宣传画报250份,发放“小手拉大手”倡议书7000多份。使群众自觉养成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杂物,不随便倾倒农药残液和生产生活污水。
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工作,于2015年9
月开始由水费代收卫生费。制作宣传横幅6条,悬挂在主要道路路口;发放《惠阳区环卫收费随水费征收改革宣传手册》10000多份;在自来水公司收费厅张贴通告。
我镇在山顶村黄花岭小组、陂塘角村陂塘角小组、楼寨村新富小组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投入240升分类桶三套,在分类桶周边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画报,并发放600多份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二、保障保洁员开展工作
(一)保洁员保障落实到位
1、确实保障保洁员工资。我镇在册保洁员126名,工资全部由市、区、镇三级承担,从而减轻了村的经济负担。个别村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多,保洁区域大,根据实际在原有在册保洁员的基础上再聘请保洁员,由镇政府负担保洁员工资。通过实行这一举措,更好地合理安排保洁员的保洁区域,确保每个村都可以完成保洁任务。
2、统一为保洁员投保意外险。为保障保洁员人身安全,解决其后顾之忧,镇政府拨出专门经费,统一为保洁员按最高标准进行投保,使保洁员能够做得放心、安心和舒心。
3、规范保洁员统一标识。为了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规范保洁员统一标识,我镇为每名保洁员配备了两件印有“镇隆环卫”的马甲。该批马甲颜色鲜艳,反光警示标识清晰。
(二)实行环境卫生质量与绩效工资相挂钩
1、实行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我镇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包片村干部主要对本包干区域内聘请的保洁员进行常态化管理,对清扫保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工具的使用、保管
进行监督。村干部分片包干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2、建立奖惩制度,实行环境卫生质量与村干部绩效工资相挂钩。为增强村“两委”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出现“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的现象,我镇从“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活动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全镇各村每月的卫生保洁情况进行检查、评分、排名,并全镇通报。每季度进行一次总分排名,总分排第一名的村,镇政府给予奖励10000元;排第二名的村给予奖励6000元;排第三名的村给予奖励3000元。对连续三个月排名在后三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减该村全体村干部全年绩效工资的5%;一年内第二次出现此类情况的,扣减该村全体村干部全年绩效工资的10%;出现三次的扣减20%,以此类推。
3、加强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工作。每月初一定为卫生行动日。年底前,我镇将对全镇各村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对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并按比例评出镇隆最美丽、最清洁的村庄给予表彰,倒排出卫生差的村庄进行曝光、扣减绩效工资。同时,将对被评为市、区级最美丽、最清洁的村庄或卫生最差的村庄所在村委会进行奖惩。
三、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一是我镇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常导致垃圾清扫不到位或得不到及时清运,一些积存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
二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保洁员名册》、《保洁员工资发放登记表》《卫生保洁公约》《设施、设备维护及保用情况》《保洁员制度》等台帐资料有待完善,同时需建立健全清洁管护、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清洁乡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三是从我镇实际情况看,我镇企业多,流动人口多,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保洁难度。
四、整改措施
我镇将继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管理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干部职工、保洁员、环卫工人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垃圾清运有关细节。加大资金投入,在全镇主要道路的垃圾池(屋)投放垃圾桶;整治镇隆范围内河流的环境卫生,增加保洁人员及清运车辆。4
第三篇:星泉村“美丽乡村”建设汇报
申中乡星泉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简介
各位领导:
我乡星泉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于6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下面我将“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导。
一、基本情况
星泉村距县城6公里,属河谷浅山地形,全村共有5个社241户964人,其中劳动力538人。耕地面积1713.4亩,人均1.8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2016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602.6万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投资250万元,相关部门投入资金182.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2万元。联建单位帮扶资金为38.1万元。
二、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政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4名乡干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规划布局、工程协调及其它工作。同时,村委也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代表全体村民行使项目建设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宣传动员。将宣传动员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始终,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交流、入户访问等方式,进行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动员和意见征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等活动中来,群众参与人数达420多人(次)。
三是村容村貌整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动员群众全面开展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等卫生死角治理。截止目前,共组织出动挖掘机、装载机、手扶拖拉机等车辆 64辆(次),清运垃圾750立方,清理巷道土堆、粪堆、草垛42处,拆除危旧房屋、猪圈、旱厕11间。整治垃圾点4处(改造为小型便民广场),加固农户墙基120㎡。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新建公共厕所1座,仿古文化舞台1座136.6平方米。修建健身广场一处1500平方米,修建湿地小公园一处,建成休闲木亭1座,铺设游步道路380米,安装路边道牙石953米,水泥砂浆压光抹灰1144.65平方米,仿土打墙板抹灰2589.8平方米,墙体青砖戴帽1164.2米,治理沟渠454米(改建为鹅卵石景观水渠),墙面彩绘880平方米。新改建危旧房14户。
五是村庄绿化建设。积极发动群众投身村庄绿化活动,在村主干道、巷道两旁共栽植丁香2000余株、云杉700余株、河北杨2000余株等共约5000余株,种植花草600㎡,绿化道路长达2公里,绿化总面积达1400㎡。同时,为确保绿化工作取得实效,不定期对绿化区进行集中浇水、除草、修整工作,绿化效果初步显现。
六是谋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今年种植胡萝卜2000亩,预计纯收入达120万元;种植油松等树苗500亩,预计纯收入达250万元。组织6户群众在共和县租赁土地500亩、6户群众在巴燕乡租赁土地200亩种植藜麦和蕨麻。同时,壮大劳务经济,目前全村拥有推土机30台、装载机15台,劳务输出240人次,预计年劳务收入可达300多万元。
七是加强与帮扶单位的衔接。经积极联系协调,省国土资源厅帮扶资金30万元,修建一处15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中心广场;果洛州税务局帮扶价值约1.5万元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县交通局投资约20.5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4公里;县民政局投资94万元,修建一处综合服务中心、一处湿地游园。
八是健全长效机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台了《星泉村村规民约》、《星泉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星泉村“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星泉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制度》、《星泉村庄绿化管护制度》等六个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民行为。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二是村容村貌整治方面资金不足,由于今年取消了财政投入,村委和群众自身又积累不足,雇用清运车辆等方面产生的费用难以支付,对后期卫生保洁、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等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村庄环境整治不够彻底,还存在卫生死角,部分农户房前屋后还堆放有粪堆、草堆等,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爱村护村意识,落实环境区域划分工作,确保“门前三包”等制度的落实。二是继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面清除村庄主干道、小巷道和房前屋后堆放的生活建筑垃圾、柴草粪堆等,确保主干道路及广场等公共服务区域卫生干净整洁。三是加大督察指导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引导群众由“被美丽”向“要
美丽”转变,从而构建一个山青、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新家园。
第四篇:最美乡村:升子村
升子村:鄂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报讯(记者陈勇 通讯员田斌安李孝源)太阳升起,一抹明亮的阳光洒落在山顶,点亮了远处翠绿的木耳山茶园、雄壮的高庄水库。袅袅升起的炊烟像大地抛给天空的情丝, 又像山村连接外界的飘带。这里,就是孕育于鄂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国最美乡村——升子村。
景观:山青水秀风雨桥
春季的茶山,一片葱绿,已不能用“绿毯”来简单形容她的柔美、雅致。茶行间采茶身影的点缀,将升子村整个茶山勾勒成一副巨型画作,宏伟、气魄,又不失纯洁、朴实。
冬天,雪后的茶山有另一番味道,洁白的雪覆盖在茶树上,云雾环绕在山迹,所有的影像都简单起来,像极了水墨画。早晚时分,阳光的暖色和雪地的冷色碰撞在一起,更是视觉的震撼。
然而,你可曾知道,升子村的美,经历了怎样的失落与回归?
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大大压制了村庄的经济发展。这里,村民行路通讯难、上学就医难、环境改变难,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书记、村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各项工作却始终不见起色。
2002年,成为了升子村的命运转折点。恩施市宏城集团鹤峰项目部总经理、鹤峰成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鹤峰县金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坤,被升子村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随后又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刘成坤上任后,两委班子立下了五条“军令状”:一是定期组织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增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牢牢树立“三观”,即荣辱观、群众观、价值观;二是每周必须工作六天,实行签到上班,工作8小时;三是每季度召开一次班子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切实转变作风,按照所定目标任务严格兑现奖惩;五是树立清正廉洁之风,在老百姓家吃饭要自觉付钱。这五条军令状使两委班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成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这样一个诚心为民的班子带领下,村民参与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近年来,升子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强村、文明治村”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呈现出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新气象。
在文化建设上,完善了农家书屋以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活动场所,成立了文化宣传队、腰鼓队、老年人文化活动俱乐部;在思想道德上,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好女婿”等评比活动;在科普上,开辟了科
普专栏,添置了远程教育设备,成立了实用生产技术咨询指导室;在环境卫生上,成立了爱卫会,形成了月评比制度;在社会治安上,设立了治安中心户长、开展了“治安中心户”、“平安家庭”评选活动;在计划生育上,开展了“三级联创”、文明生育、关爱女孩等活动;团支部开展了“青春富康行动”,积极倡导全民创业;妇代会开展了“巾帼示范岗”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参与文明创建和新农村建设活动;村支部开展了“无职党员文明岗”设置活动,设置了交通文明监督岗、卫生文明监督岗、治安文明监督岗、环境保护监督岗、计划生育监督岗等。
由于地处武陵山脉石门支脉中部,地形多为丘陵小盆地。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使得这里四季分明,春旱秋爽,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200小时。再加上村庄土壤种类繁多,其中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壤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应多种植物生长,尤以茶叶为胜。目前,升子村已成为全省的茶叶大村,是“鹤峰龙井”茶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龙井茶、白茶、香茶,现已建成了木耳山生态茶叶观光园。在生态茶叶产业建设的带动下,聘请武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专家编制了生态农业旅游详规,建成了木耳山生态茶叶观光园、风雨桥、移民新区、特色农家乐、高庄水库等生态旅游景点,现在的升子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财源:木耳山生态茶园
2006年以来,捆绑各类资金200万元投入升子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愿筹资50万元、筹劳3万余个,掀起组级公路、入户道路、饮水设施建设和民居改造热潮。
渐渐地,升子村甩掉了“落后”帽子,进入了全县先进村行列。2010年由村主任刘成坤发起,投资2500万元在升子村组建了源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溶茶干粉、茶饮料以及茶渣转化有机肥,全面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1.5亿元,可消化8万担干毛茶,占走马镇干毛茶年产量的三分之二,可带动走马及周边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
村企:湖北源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自然灵秀,让人们的心灵放松起来,不知不觉中生活就变模样了。村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赌博、打架现象明显减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主体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湖北省青春富康行动示范村”、“湖北省巾帼示范岗”、“湖北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
2007年被湖北省爱卫会评为“湖北省卫生村”,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在湖北省旅游名村公众投票阶段被推选为全省第一名。
„„
这一项项荣誉,让这颗璀璨的山间明珠越发闪亮。没有去过升子村的人无法想象她的美,去过升子村的人无法用语言来描绘她的美。最美是乡村,最美在升子!
第五篇:美丽乡村(高原村)
虹口乡高原村
虹口乡高原村地处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距离都江堰市区21公里,离虹口乡场镇3公里,属典型山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建有5个安置点和1个集中居住区,372户,850人。高原村分为上、中、下三个坪,台地面积3985亩,现已种植 “三木药材”面积10000余亩、猕猴桃5000余亩,是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单产名列全市之首,年人均收入16278元。高原村先后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市远郊山区新农村建设典范”,并获得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称号,中央授予的“绿色小康村”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科技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成都市级文明村”。2011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1年4月,虹口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申报的重要区域也是高原村。在创建文明村方面,村组干部不断努力,紧抓实干,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建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
积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把社区干部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成立了文明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符合本居实际的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时刻把村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加强廉洁自律意识,秉公办事,为居民多办实事好事,树立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根据工作实绩,从有利于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规定凡属重大事情、如重大项目投入、大金额资金往来、土地征用定价等必须经村议事会讨论决定,并有会议记录备案,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全村级财务制度,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及时在公布栏反映当月收支情况,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村委会制订了《高原村社区管理条例》、《高原村财务管理制度》、《高原村环境卫生管理规范》、《虹口乡高原村便民服务工作职责》、《高原社区治安管理条例》、《高原村安置点村民公约》等完善的管理条例,村委干部责任分工明确,村安置点管理规范有序。
二、发挥本地优势,壮大村级经济。
村社区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地处萧绍连接处,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积极鼓励村内居民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引导村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游客,从一产业向三产业的转型、从村民向景民的转变。高原村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带动的观光农业旅游核心村,全村具有观光价值的猕猴桃和厚朴分别有1200亩和3000亩,覆盖整个高原村生态农业观光区。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情观光旅游活动,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收入。在白沙河畔打造的高原河谷,原滩欢乐营占地150余亩,为原生态的户外运动休闲场地,吸引八方游客。高原村作为虹口漂流的起点,2012年6月虹口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漂流小镇”称号。高原村拥有一条山地自行车环游道,2010年,被四川省体育局授予“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 称号。除每年举办的国际猕猴桃节以及山地自行车比赛、汽车越野比赛等各项赛事外,高原村每年还举办美食节、烤羊节、山货节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节日,届时吸引了大量的周边及外地游客。
高原社区作为虹口乡旅游重点发展村,其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移动通讯和电力设施已覆盖全村,天然气也已引进入村,通邮、通电话。主要交通道路黑色路面硬化率已达100%。具有完善景区导览图及标识标牌。另配套的有旅游特色购物中心、大型LED屏、生态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公共厕所。区域内有农家乐30家,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及熊猫连锁酒店,建设有大型旅游观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
三、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居委会也十分重视改善环境。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在环境整治方面舍得投入。高原村现已集中居住324户,700人,集中居住率达85%以上,地震后,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散集合”的原则规划布局高原村5个村民小组的住房重建,5个安置点整体风貌统一、协调、美观,建筑物外形整洁,庭院植物生长良好、叶面洁净,庭院内整洁。全村硬化道路1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约6公里,水泥路面约7公里,路面平整、无破损、无坑洼、无积水,机动车辆摆放有序。小区环境清洁优美,绿化美观,环卫设施完善,设有村道路和小区保洁人员60余名,具体负责日常清扫和对设施的清洁维护,并设有固定的生活垃圾投放点,每日定时清运,无暴露、积存垃圾现象,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小区河道水质良好,无乱丢乱投现象,水面清洁,河道生态环境良好,河道沿河两岸干净整洁。高原村养殖业发展有家禽3500余只、家畜500余头,均在指定地点养殖,管理有序,无乱拉粪便、污染环境现象,农业管理有序,无露天焚烧秸秆现象。积极开展进行除“四害”活动,向村民宣传、教育各种除害办法,在每年春秋期间由村统一进行除害工作。
四、积极发展各种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实际情况,由村主任领导该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设立各自然村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由综治办配合,及时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积极做好适龄青年的征兵体检工作,及时完成征兵任务,对于安置复员军人,优先考虑军属的各类要求。妥善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无辍学现象。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95%。高原村村级活动中心设有村级管理办公室、便民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治安管理办公室、广播室及医疗服务等服务站点,站点设施完善,服务优质,拥有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评价度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过程中,村组干部十分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的增加,对其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社区在组织各项活动时不但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为此开展了与其他文明单位、文明村的结对共建活动,双方或多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村委会还积极开展各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居内播放露天电影,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公益性服务。深入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营造浓厚的乡风氛围。并大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活动,由村主任兼职负责社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立有村乐队、舞蹈队和文化表演队,主要结合政策宣传、道德文化宣传、科技信息宣传和安全信息宣传等进行表演。
六、社会稳定,创建和谐。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村内外来人口多,情部复杂,为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村委会一直把该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村委会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抓紧对外来人员的暂住证办理工作,做到外来人员登记率达95%,村委会还有专门的外来人员协管员来对居内外来人员进行管理。村内设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有专门的调解员,使得村内民事纠纷能就地解决,把各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设立治安巡逻队,每晚有队员进行夜巡,治安状况良好,居民满意度高。无偷盗、赌博、乱砍滥伐、封建迷信等不法行为,无吸毒、卖淫、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丑恶现象。
七、全面提高居民素质。
村委会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居委会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居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八、